?

循證護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護理中的應用

2024-03-01 09:52韓秀霞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24年4期
關鍵詞:循證心肌梗死心功能

韓秀霞

山東省利津縣中醫院內科,東營 257447

心肌梗死是目前臨床一種較為常見的急性冠脈綜合征,且多發與40歲以上的中老年群體〔1〕。該類疾病的發病原因較為復雜,其主要受動脈粥樣硬化、心肌供氧量不足、心肌耗氧量增加等原因影響,進而導致該疾病的發生,并主要以胸部疼痛、心動過速、心律失常等癥狀為主要臨床表象,且隨時間推移,會逐漸出現心力衰竭、休克等嚴重癥狀,在威脅患者生命健康的同時,也會大幅度降低其生存質量〔2-3〕。因此針對此類疾病患者,目前臨床在對其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會加以相應的護理干預進行,以此提升治療效果。目前常規的護理模式主要通過基礎的健康宣教、病情看護、日常用藥等方式促進恢復,但易忽視患者自身潛在的危險因素,相對缺乏循證基礎。為此,本文作者建議使用循證護理干預〔4〕,該模式由加拿大學者Guyatt在1991年首次提出,并由Lsackett等于1992年進行整理與完善,其主要是指結合具有價值性、科學性的科研結論或臨床經驗,以此作為臨床實踐的實施基礎,進而為患者提供更加綜合的臨床護理服務,目前該模式已被廣泛應用于各類急慢性疾病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中〔5〕。而本文作者通過對心肌梗死患者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循證護理模式的臨床價值進行深入分析,旨在明確該模式對該類患者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山東省利津縣中醫院2019年4月至2021年12月期間內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樣本量根據納入變量的10倍進行計算,考慮到至少會存在20%~40%的流失率,因此本研究至少納入120例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按照1∶1的比例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納入標準:①所有受試患者入院期間均已出現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胸痛等臨床癥狀反應,另經超聲心電圖、冠狀動脈造影等檢查,符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基層診療指南》2019版〔6〕診斷標準,可確診為心肌梗死,并伴有心力衰竭;②患者年齡≥18歲;③患者及其家屬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障礙疾病及認知功能障礙;②合并腎功能不全;③臨近三個月內參與過相關臨床研究者。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本次研究已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n(%)〕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內容包括患者入院當天對其進行常規身體檢查,明確患者的病情發展狀況,對病情危重患者開放綠色通道,根據不同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相應的治療護理方案,同時向患者進行健康宣教,發放健康手冊,并告知相關注意事項,使其充分了解本次治療的基本流程,必要時進行心理干預,穩定患者的不良情緒,遵醫囑予以患者相關用藥及其他治療措施,實時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變化,在此基礎上予以患者對應的治療措施。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循證護理干預,干預時間為14 d,具體內容如下:(1)方案制定:結合不同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身體狀況等詳細資料,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危險程度,在此基礎上成立循證護理小組,小組組長由護士與主治醫師共同擔任,小組成員包括床位醫師和床位護士,明確患者循證護理流程,小組組長負責分派護理任務與制定相關執行標準,同時對不同工作人員進行合理分工,小組成員嚴格按照組內護理規范,完成對應工作。(2)資料查詢:利用萬方、知網等相關網絡系統或書籍,檢索臨床數據與科學性的心肌梗死護理資料信息,并將其進行數據整合,獲取循證支持,并對護理期間可能出現的部分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統一探討解決方案。(3)資料判定:將所查詢的資料數據進行系統判定,確保其存在真實性、合理性,且適用于本次臨床研究。(4)資料結合:將查詢所得的資料信息與患者實際情況相互結合,制定出合理的護理計劃。(5)方案實施:以臨床數據資料為根據,實施對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包括①認知強化:由小組成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相關疾病知識、健康防護方法等,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制作短視頻、音樂、圖片等,詳細講解心肌梗死與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與不良影響,提升患者個人認知,增強其自身的重視程度。②強化心理干預:與患者保持交流,加強心理疏導,同時利用上述多媒體技術分散患者注意力,在此基礎上,結合患者自身的家庭環境、經濟能力水平等資料信息,詳細分析其不良情緒的產生原因,引導患者自行說出其主觀感受,鼓勵患者積極參與治療,向患者及其家屬分享成功治療案例,穩定不良情緒。③疼痛管理:利用音樂、電影等娛樂活動,轉移患者注意力,在心理干預的基礎上,緩解患者緊張情緒,防止負面情緒加重引起心臟壓力過大,叮囑患者家屬從旁陪護,減輕患者恐懼心理,必要時可采用鎮痛藥物緩解患者疼痛感。④飲食干預:結合不同患者的個體狀態,為患者提供適合其自身的營養補充,在發病4~10 h內,可給予患者富含高維素的流質食物,并遵循少食多餐原則。⑤呼吸訓練: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參照國家體育總局編制的《健身氣功·六字訣》〔7〕,進行六字訣呼吸功能鍛煉,即“噓”“呵”“呼”“呬”“吹”“嘻”六種口型,調整呼吸節奏與頻率,每天持續20 min。

1.3 觀察指標

1.3.1心功能 分別于入院當天與干預14 d時,使用床旁心電圖(將兩組患者術后護理前后的心功能水平進行綜合檢測,檢測內容包括心率(正常參考范圍:60~100次/min)、左室舒張末期內徑(正常參考范圍:35~50 mm)、左室收縮末期內徑(正常參考范圍:23~40 mm),并將兩組檢測結果進行對比。

1.3.2并發癥發生率 于患者入院當天至出院14 d內,通過留院觀察及跟蹤回訪,使用由本院主管醫師與護士長共同編制的專項并發癥記錄表,將兩組患者的并發癥的發生情況進行記錄統計,并利用計算將其發生率進行對比。

1.3.3生存質量 分別于入院當天,干預1 d、干預7 d、干預14 d時,采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將兩組不同時間段的生存質量進行綜合評估,評估時每項評定內容各測定三次,取標準值。該量表由中山醫科大學1995年研制的,該量表包括的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個人信仰和與周圍環境6個領域,共24個方面,總分100分,分數越高,代表生存質量越為良好,該評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557 1~0.932 3〔8〕。

1.4 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水平比較

入院當天,兩組的心功能指標水平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14 d后,觀察組各項血流動力學指標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功能水平對比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2.3 兩組不同時間段生存質量評分比較

兩組護理方法對患者生存質量評分重復測量方差分析顯示存在交互、組間、時間效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同時間段生存質量評分比較(分,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現代社會高速發展,我國老齡化趨勢日益加重,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的人數開始逐年攀升〔9-10〕。據臨床研究調查顯示〔11-12〕:心肌梗死的平均發病率約為23.41%,時至今日,我國該疾病患者的人數約高達1.26億,而其中約有50%以上的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循證護理作為臨床一種較為常用的護理干預模式之一,是1992年由加拿大學者Lsackett首次提出〔13〕,其主要是指在計劃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明確地將科研結論與臨床經驗、患者愿望相結合,獲取證據,以此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目前該模式在冠心病、腦卒中等眾多系心腦血管疾病中廣泛應用〔14-15〕。

本研究與詹亞娜等〔16〕的研究結果相吻合,由此可見,循證護理干預對改善該疾病患者心功能效果更為顯著。其原因在于,與常規護理干預模式相比,該模式能夠結合以往臨床數據資料,并將其進行數據整合,為患者制定具有科學性、實踐性的康復訓練方案。在此基礎上結合對應的認知調整、飲食干預等細節措施,全面改善患者與醫護人員之間的配合度,強化患者的疾病預防意識,進而實現心功能改善、并發癥減少的理想目的,且本項研究結果與張瑋花〔17〕一致。與此同時,本次研究與張淑琴、寇玉蘭〔18〕關于生存質量方面的研究成效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提示不同護理方式對其生存質量存在影響,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這充分說明該模式還能夠有效利用六字訣呼吸功能鍛煉,調整患者自身的呼吸頻率,穩定患者病情的同時,增強康復效果,且在患者心功能與并發癥得到完全改善與控制的情況下,其生存質量也得到了提升。

綜上所述,針對心肌梗死并發心力衰竭患者,循證護理干預能夠明顯改善其心功能水平,顯著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有效提高其生存質量,但由于本次研究納入對象相對較少,可能與實際結果存在部分偏差,因此本文作者建議,在未來一定時間段內,該院應在相關研究中,擴充樣本來源,增強研究的合理性。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猜你喜歡
循證心肌梗死心功能
《循證護理》稿約
位置大數據偵查循證研究
心功能如何分級?
中西醫結合治療舒張性心功能不全臨床觀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護理
中醫藥防治心肌梗死:思考與展望
循證醫學的人文精神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診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作用研究
冠狀動脈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變化
四逆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聯合西藥治療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