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雙循環”視域下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實現路徑研究

2024-03-02 01:45唐瑞霞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供需雙循環結構性

唐瑞霞,張 勇

(1.唐山師范學院 科研處,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師范學院 海洋學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中央經濟局工作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因此,中國“雙循環”發展強調的是供需的動態平衡而非靜態保守?!半p循環”供需動態平衡指的是供需兩端共同發力,供給端努力完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求端不斷激發需求潛力,共同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匹配。

制造業在我國三大產業中處于支柱地位,也是我國經濟發展中肩負重要作用的“壓艙石”。然而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我國制造業卻出現了制造產品有效供給不足、供需錯位和無效供給等問題。單純依靠投資、出口以及傳統要素投入,已不能滿足制造業融入“雙循環”發展格局的需要。學術界對于“制造業供需錯位表現”已基本達成一致,即我國制造業正處于由低端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制造業發展的過渡時期[1]。在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的研究方面,學者們認為制造業存在技術、資本、品牌、創新等問題[2],因此造成無效供給、有效供給不足等結構性失衡現象[3]。關于制造業供需結構問題的研究方面,主要有供給驅動[4]、需求驅動[5]、供給需求雙重驅動[6]3種。關于制造業供需結構平衡實現路徑問題的研究方面,主要有需求側發力說[7]、供給側發力說[8]、創新發力說[9]等方面。目前對于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的研究還處于初步階段,現有的研究主要從需求側單方面或者供給側單方面開展研究,沒有注重在“雙循環”發展格局下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研究。在當前國際制造業消費市場持續低迷,國內制造業需求市場擴大的情況下,我國制造業如何更好地融入“雙循環”,如何實現需求不斷拉動供給、供給持續創造需求的綜合動態平衡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聚焦雙循環視域,研究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的理論內涵、面臨困境和實現路徑,以期為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一、“雙循環”視域下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理論內涵

(一)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錯位問題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經濟進入增長快車道,供需關系之間的結構性問題隨即顯現,因此我國制定并實施了結構性調整政策,其最終目的是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平衡,避免出現供需錯配的現象。制造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不能簡單理解為供給改革,要從供給和需求相互依存的關系來把握。2005年中央首次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時,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擴大總需求為依托,必須將需求和供給有機結合起來。2020年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擴大內需是戰略基點,以高質量供給創造需求,暢通國際國內“雙循環”,進一步論證了供給和需求的關系[10]。雖然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供給側結構出發,但最終解決的是滿足人民有效需求的問題,從而實現制造業的供需平衡。

(二)制造業需求側管理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適配問題

2016-2020年我國經濟政策的主導方向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20年,中央在肯定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導地位基礎上,首次提出了需求側管理。這意味著我國更注重協調供給和需求的適配性問題。需求側管理是從需求端出發,以機制體制改革政策為手段,進行供需適配性調整,最終目的是暢通國內國外循環,實現我國高質量發展[11]。我國制造業在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都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單純依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無法徹底解決制造業存在的供需問題,因此需要實施制造業的需求側管理。制造業需求側管理可以理解為充分擴大內需,發揮我國市場規模優勢,暢通制造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環節,實現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關系

供給和需求之間的內在關聯緊密不可分割。制造業供應鏈條包括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供給端連接的是生產者,需求端連接的是消費者,二者是鏈條的重要兩端。供給端生產商品提供給消費者,滿足消費需求;消費者又將新需求反饋給供給端,促進供給端不斷改進產品和技術,生產出人們滿意的產品,二者是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系[12]。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是制造業制定產業政策、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兩個內生源動力。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通過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從而提高供給質量。制造業需求側管理主要是通過制定稅收政策、貨幣政策來調節需求從而促進制造業發展。因此,要實現“雙循環”視域下我國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就要以國家大力推進“制造強國戰略”為契機,以2025年戰略布局為指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需求側管理為重點,暢通制造業國際國內供應鏈條,實現需求不斷拉動供給、供給持續創造需求的綜合動態平衡。

二、“雙循環”視域下制造業供需平衡面臨的困境

“雙循環”視域下要實現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首先要分析制造業供需失衡的表現,即所面臨的困境。本文著眼于制造業供需數量失衡、制造業供需結構失衡、制造業供需地域失衡、制造業供需人才失衡四個方面,分析“雙循環”視域下制造業供需平衡所面臨的困境,如圖1所示。

圖1 制造業供需結構失衡圖

(一)制造業供需數量失衡

從制造業供需數量看,存在供需總量不平衡的現象,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制造業供給不足而消費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是制造業供給過剩而消費需求不足。

首先,制造業供給無法滿足旺盛的消費需求。在內循環方面,表1數據顯示,2014-2019年,我國第二產業對GDP的比重貢獻率逐步下降,從45.6%下降到32.6%。與國外先進國家或地區相比,受制造業成本增長、服務業等第三產業高速增長等影響,我國第二產業GDP貢獻率比重下降較為迅速。與此同時,我國第三產業貢獻率從2014年的49.9%上升到2019年的63.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制造業供給存在下降態勢。但自2020年起,三大產業布局出現了新變化。2020年受疫情影響,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明顯下降,第一、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明顯上升。其中,第二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增長到43.3%(增長率32.8%),在三大產業中位居第一。2021年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小幅度下降,但與2019年相比仍呈增長態勢。在外循環方面,雖然我國制造業供給過剩,高端制造產品相對較少,高端集成電路、數控機床、智能制造設備等產品嚴重依賴國外進口,容易產生斷供風險,不利于我國制造業“高科技含量”供應鏈的發展。以2019年相關數據為例,我國制造業在全球產能過剩中占比37%,核心和關鍵技術缺失,我國制造業關鍵零部件、核心材料的2/3依靠進口[13]。

表1 2014-2021年三大產業對GDP的貢獻率(%)

其次,制造業供給過剩而消費不足。在內循環方面,我國制造業存在供給過剩問題,稱之為無效供給。我國制造產品大部分致力于滿足人們低端消費需求,忽略了高端消費需求,沒有正確判斷我國制造業需求升級轉變情況。與國際市場同類產品相比,我國制造業的產品創新協同能力、產品附加值等方面都缺乏競爭力。制造業的需求包括投資、出口和消費3個方面,以往數年我國制造業經濟增長均靠傳統投資驅動?!笆濉币巹澮院?為規避單純靠政府投資等方式所導致的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我國制造業增長速度放緩。2020年以來,隨著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消費環境的變化,在“擴大內需、提升國內消費”宗旨下,我國制造業呈現出口轉內銷趨勢。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強有力手段,我國制造業仍需堅持由投資型驅動增長轉向消費驅動型增長,提高社會面的總消費水平。

(二)制造業供需結構失衡

在我國制造業供需結構失衡中,結構錯位矛盾表現得尤為突出。在內循環方面,制造業供給結構不合理。2020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為15.6億美元,制造業附加值為2.2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14%。在過去30年內,我國制造業規模增速飛快,增加了近18倍[14]。而我國制造業卻呈現出大而不強,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的問題?!?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公報》數據顯示,我國應用研究占總研究經費的11.3%,而在重視創新國家,該比例值一般在20%~40%。與其相比,我國應用研究經費占比明顯偏低,許多高端核心技術和零部件依賴進口,低端制造產品供給過剩,制造業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從制造業需求結構來看,我國經濟結構、收入結構和人口機構都在調整,我國制造業受這些因素的制約也進入結構性改革的新階段。此外,我國中產階級收入占比在逐步提高,新生人口減少,老齡人口增加,這些都影響著我國制造業的需求結構變化。在外循環方面,我國制造產品遍布世界各地,90%的計算機、80%的空調、75%的太陽能電池板都是由中國制造。但我國高端制造裝備中90%的柔性顯示屏、70%的汽車制造關鍵零部件、80%的集成電路芯片等都嚴重依賴進口[15]。由此可見,外循環中我國制造業進出口亦存在供需結構不平衡問題。

(三)制造業供需地域失衡

我國制造業在內循環方面,存在地區分布不平衡現象。如圖2所示,除去港澳臺地區,一共有30個省份發布了第二產業統計數據,其中東部省份11個,中部省份7個,西部省份12個。從具體數據來看,東部省份第二產業發展水平總體要高于中西部地區,并且東部地區制造業占本省內生產總值比重呈現出兩極分化態勢。其中,北京市第二產業占其生產總值比重為51.5%,為國內最高水平;而海南省制造業占其省內生產總值比重僅為19%,為國內最低水平。中部7省的制造業總體發展水平與東部地區差距不大。其中,山西省制造業占全省生產總值的43%,為中部地區最高水平。西部地區新疆的第二產業占其省內生產總值比重為35.4%,為西部地區最高水平??傮w來看,我國制造業發展趨勢為“東高中平西低”,且呈兩極分化趨勢?!笆奈濉逼陂g是我國制造業迅速發展的時期,我國需要重點關注區域差距。在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發展的進程中,要注意縮小東部、中部、西部之間的差距,避免出現兩極分化趨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這是我國在“雙循環”視域下實現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

圖2 制造業區域分布圖

在外循環方面,縱觀國際貿易及投資大環境,貿易保護主義升級、經濟全球化逆流,歐美等發達國家利用準入性、障礙性政策,限制我國民族企業發展,特別是海外投資、海外并購等受限較多。在全球價值鏈重構環境下,我國制造業要加速新舊動能轉換,對制造業進行技術升級改造,逾越、減少限制性政策的負面影響。

(四)制造業供需人才失衡

我國正處于制造業轉型升級時期,對于高層次和高技能制造人才需求量較大,但是我國制造業人才存在著供需不匹配現象。在內循環方面,制造人才供給不足以及需求旺盛問題同時存在。首先,制造業人才供給不足主要體現在制造人才培養和就業方面。我國高等院校學科專業設置有待優化,教學體系、教學方法滯后,不利于培養、輸送制造業智能化、高端化綜合型人才,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建設所需。同時,校企合作“落地”實踐不夠深入,院校人才培養與市場及社會需求存在脫鉤現象等,均亟需建立健全新型人才培養機制。此外,制造業人才供給不足也存在供給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隨著我國制造業的發展,需要更多復合型人才的加入,但是大多數高校畢業生不具備多方面知識儲備。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懂得經濟、管理、法律的復合型人才,而目前制造業人才供給無法滿足現實需求。第二,制造業人才需求旺盛,特別是高技能、數字化復合人才需求缺口較大。2020年我國就業人數約為7.5億,技術工人1.65億,高技能人才0.47億,占總就業人數的6%[16]。伴隨著我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預計到2030年,我國的制造業數字化人才缺口將達到2.2億[17]。由此可見,內循環層面的制造業人才有效供給不足和人才需求旺盛的局面已形成鮮明對比,需要建立健全制造業人才培養機制,密切關注、對接市場及社會人才需求。在外循環方面,隨著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涉外高端綜合人才需求量較大。一直以來,我國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不斷引進高層次人才,提供國外進修機會等人才建設提升戰略,但是限于國內科研環境、薪資水平等因素,人才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導致涉外高端綜合型人才供需失衡。

三、“雙循環”視域下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實現路徑

在“雙循環”視域下研究制造業供需平衡要有動態思維。制造業供需平衡動態實現路徑,要從需求側入手,實現制造業供需數量匹配;從供給側入手,提升制造業供需結構適配;協調區域政策,推動制造業人才供需地域均衡;搭建協同培育平臺,提速制造業人才供需均衡。

(一)從需求側入手,實現制造業供需數量匹配

對于新發展階段的制造業需求側管理,需要全面推動國內市場的消費升級,充分挖掘市場需求,改變制造業傳統發展模式,由依靠出口和投資驅動,轉為依靠內需和創新驅動,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

首先,要補齊制造業需求“短板弱項”。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制造業的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差距還很大。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前瞻性戰略部署。我國制造業發展要立足重大發展需求,推動基礎和關鍵領域創新,全面推出“專新特精”產品,鞏固制造業的支柱地位。其次,全面培育制造業消費新動能,推動制造業消費升級。調整消費結構,突出產品核心技術,解決低端產品產能過剩、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除了改善消費環境、提高企業形象、讓消費者買到放心產品外,要密切關注、依托城鄉消費流通市場,提高產品附加值,促進制造業價值鏈的上下游流動,優化制造業產業布局。再次,打造中國制造知名品牌,滿足人們對制造產品高品質的要求。品牌和質量是制造企業的生存之本,提速高質量創新品牌建設,要著眼于挖掘、培育具有中國特色、中國精神的特色品牌,注重推動傳統品牌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適應消費市場的消費需求。

充分發揮消費對制造業供給的牽引作用,充分挖掘有效供給,為供給端輸入活力,形成需求與供給動態平衡的良性循環。我國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巨大,制造業內部市場的良性循環可以帶動我國“雙循環”的快速發展。通過消費能力提高和消費結構優化可以有效釋放消費潛力,從而實現制造業供給和需求的良性匹配。

(二)從供給端入手,提升制造業供需結構適配

在“雙循環”視域下,我國制造業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道路,建立現代化制造業供給產出體系,實現制造業供需的動態平衡。針對供需結構矛盾問題,制造業已先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制造業的供需結構矛盾,依然是阻礙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矛盾,供給側結構問題尚未完全解決,制造業產業鏈有待于進一步優化升級。因此,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依然是建立中國式現代化制造業的主要任務。

首先,要優化營商環境,推進營銷環境向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深化“放管服”,轉變政府職能,簡化審批流程,創新服務水平。不斷完善營商環境的法律保障體系,為制造企業提供良好的運營環境,穩定市場秩序,提振企業信心。其次,要加大自主創新研發投入,重點圍繞制造龍頭企業、重點企業加大科研經費投入。我國“卡脖子”產品和技術大部分集中在制造業領域,如航空發動機、高端電容電阻、芯片等,這些產品是制造業的關鍵技術和重要材料,大多都掌握在美國、德國、法國、瑞典等發達國家手中。同時,代表未來科技發展方向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大部分集中在制造領域。近年來,一些國家對我國實施技術、貿易和投資等壁壘與限制,嚴重威脅我國制造業產業鏈安全。因此,我們要集中攻克制造業“卡脖子”關鍵技術問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應對國際制造業布局的變化,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再次,加強新型高端制造產品和服務的供給,推進我國傳統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的深度融合。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服務業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通過加強鏈條前端創意設計、成果轉化和鏈條后端評估、服務,助推制造環節向產業鏈條兩端的延伸,引導傳統企業向“生產+服務”方向轉型升級,激發兩業融合的創新效應。再次,建立現代化制造體系,充分利用大數據、互聯網優化制造業產業鏈條,努力掌握產業鏈條核心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地位。

(三)協調區域政策,推動制造業人才供需地域均衡

協調發展是重要的區域發展理論,制造業要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格局,不僅要實現重點區域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還要充分發揮東部地區制造業引領帶動作用、中部地區基地支撐作用,推進西部地區保持較快增長,最終實現區域發展的戰略性協調?!半p循環”視域下制造業供需地域平衡,離不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管理有機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擴大內需,需求結構調整又可以促進制造業供給結構調整,打通制造業在地域上供需堵點問題,實現制造業供需良性循環。首先是重點推進中西部地區放管服改革,從政策層面加大扶持。如在資本供給上,通過中西部地區的資金扶持政策,引導社會資本投資更多流向中西部地區。其次,要充分發揮需求對供給的牽引作用。東部地區要致力于高端化、數智化制造產品,延長制造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實現產品制造由投資驅動轉向消費驅動。再次,基于地區協調打造制造業和服務融合發展示范區。制造業和服務業融合發展,包括空間和區域的雙重融合??梢栽诰┙蚣?、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打造兩業融合發展的先進示范區,吸引國內外企業落戶,形成產業集聚。同時,示范區還要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加強制造業產業鏈區域間垂直一體化建設,強化區域產業鏈合作伙伴關系,逐步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最后,積極參與全球制造業產業鏈協調治理。維護多邊貿易體制,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參與G20多邊對話,主動推進全球范圍內的合作、包容、共贏的治理觀念。

(四)搭建協同培育平臺,提速制造業人才供需均衡

要實現制造業人才供需平衡,需要院校、企業和政府共同參與、協同合作,打造技術過硬、規模龐大的制造業人才隊伍,產生“1+1+1>3”的協同效應,切實推動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首先,作為教育的源頭,院校要加強人才,尤其是產業融合型人才的培養。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是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趨勢。比如,制造業融入現代服務業元素,形成投入和產出的雙服務化,即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融入制造元素,形成服務制造新模式;制造業與服務業戰略協同,跨界共融,形成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雙向融合。產業融合是制造業實現供需動態平衡的重要渠道,需要大量融合型人才。我國中等職業院校是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要明確自身定位,為社會輸送技術素質過硬的復合技能人才。高等院校要著重為國家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復合領軍人才,為我國攻克重大技術難題。中高等職業院校要擔負起培養基礎復合技術人才的責任,為社會輸送基礎復合技術人才,解決我國制造業基礎技術難題,為制造業供需動態平衡提供人才基礎。其次,要著力推動校企合作,做好員工繼續教育工作。制造企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會遇到人才流失、招工難等問題,除了依靠政府扶持,企業要更多依靠自身培訓、激勵手段來解決用工問題。企業的人才引進,可采取校企合作,訂單式培養企業需求對口人才。學生可以提前與企業建立聯系,培養企業忠誠度和認同感。在員工繼續教育方面,企業要轉變思想,將員工繼續教育作為企業長遠發展的投資,通過繼續教育不斷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提高企業軟實力。企業員工自身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將繼續教育作為提升自身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手段,在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順利完成技能、思想和素質的轉換,為企業轉型升級貢獻力量。再次,人才是我國轉型成為制造大國的關鍵,政府要關注、鼓勵制造人才的培養,實現人才有效供給。如加大制造業研發創新支持力度,建立產學研協同育人體系,提高企業員工技術應用水平。要切實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機制,確保員工收入待遇和工作能力相匹配。此外,政府也可以參照國外發達國家人才培養經驗,借鑒社區學院、學分銀行等發展模式,建立終身學習教育機制。

猜你喜歡
供需雙循環結構性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經貿合作的新內涵
打造內外“雙循環”安全生態系統
供需緊張局勢拉動煤炭價格上漲
玩具產業如何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
供需略微寬松 價格波動縮窄
李奇霖:“雙循環”下的宏觀調控政策取向
油價上漲的供需驅動力能否持續
我國天然氣供需呈現緊平衡態勢
基于應力結構性參數的典型黃土結構性試驗研究
切實抓好去產能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