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視域下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職業選擇機制探討

2024-03-03 16:51何志晶王志中常碧如
社會工作與管理 2024年1期
關鍵詞:專業認同社會工作

何志晶 王志中 常碧如

摘 要: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認為,個人職業選擇在環境、個人與行為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其中,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和職業目標是核心的認知變量,而專業認同和專業能力是影響自我效能的重要因素。專業認同通過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影響職業目標,專業能力的提升會對自我效能產生正向作用,從而影響職業選擇。因此,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是否選擇社會工作作為職業是個人、專業、社會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專業信念和個人價值觀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的前提。當專業信念、專業認同和專業能力單因素或多因素與職業目標相匹配時,環境因素對職業選擇的影響力微弱,學生傾向于選擇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職業;反之,當專業信念、專業認同和專業能力單因素或多因素與職業目標不匹配時,環境因素對職業選擇的影響力增強,學生傾向于放棄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職業。

關鍵詞: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社會工作;專業認同;職業選擇機制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7640(2024)01-0061-09

一、問題提出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是加強社會建設的重要力量。該專業每年培養學士和碩士近4萬人,但選擇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職業的畢業生數量卻呈現低迷態勢。[1]曾守錘對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就業問題的研究發現,該專業本科生選擇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職業的比例不超過40%,這其中還包含了選擇考取本專業研究生的學生。[2]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選擇繼續深造的熱度持續高漲,并且大多數學生會選擇考取本專業的研究生。劉柳和季葉青認為,其原因之一是大部分學生希望將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教育作為他們職業選擇的跳板。[3]一方面,國家持續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并且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另一方面,高校每年培養的大批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放棄本專業而另擇他業。這種專業認同悖論持續存在的深層機制正是本文所關注的問題。

社會工作是一種專業的助人服務,社會工作者遵從利他主義價值觀開展助人活動,其開展職業活動的基礎建立在對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價值和方法的認同之上。專業認同和職業認同是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職業選擇專業對口率的重要因素。易松國通過多維度分析2 166名社會工作學生的專業認同和職業認同,發現學生對社會工作的職業認同度顯著低于專業認同度,其原因之一是學生在專業實習過程產生了對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悖論。[4]實習的過程幫助學生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務情境的統一,加深了其對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理解,這是表意性認同強化的表現。與此同時,實習的真實情境也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面臨的諸多阻礙,這是工具性認同弱化的表現。學生由此形成專業自主性受限的職業認知,從而放棄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職業。[5]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認為,個人職業選擇在環境、個人與行為三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其中,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和職業目標是核心的認知變量。因此,本文擬圍繞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低的問題,運用社會認知職業理論展開討論。首先,分析專業認同悖論對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職業選擇的影響程度。其次,分析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職業選擇機制以及畢業生的職業決定能力。即在畢業生的職業選擇決策過程中,哪些因素的作用更大?畢業生的專業/職業認知與專業/職業能力的調節機制是怎樣的?

二、理論綜述與研究假設

(一)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的解析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認為,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和職業目標是影響個人職業選擇的基本要素。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會影響個人的職業目標。反過來,職業目標的確立也同樣會影響個人的自我效能與結果預期。另外,興趣、能力、價值觀、社會因素(如社會經濟地位、性別、種族)、經濟因素(如就業機會、培訓機會等)以及彼此間的關系同樣會影響個人的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和職業目標。職業興趣是影響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而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會對職業興趣的形成產生重要而直接的影響。職業興趣會提高個人對實踐活動的目標追求,而實踐活動目標的實現有助于鞏固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能力和價值觀是影響職業興趣的主要因素,能力通過影響自我效能間接影響職業興趣,價值觀融入與結果期待相互作用。除以上主觀因素之外,其他客觀因素也在個人的職業選擇過程中產生影響,重要變量如性別、種族、身體健康狀況、背景(社會經濟情況等)影響職業興趣向職業目標的轉化,同時也在個人的職業選擇時產生重大作用。[6-7]社會認知職業理論模型如圖1所示。

依據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的職業選擇通過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和職業目標的共同作用而形成。自我效能是指對自身專業能力的信念,結果期待是指對專業行為結果的信念,既包括個人對專業行為結果的期待,也包括該結果對個人專業價值的重要反饋。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體驗、社會勸說和目標完成情況的共同作用而形成。專業能力和社會工作價值觀影響學生職業興趣的產生,繼而影響其職業目標設定。

當個人覺得自己有能力且會取得有價值的結果時,就會形成穩定而持久的職業興趣。相反,如果個人的專業能力比較低、預期結果呈現中性或否定的結果,就不能形成職業興趣。此外,既往經驗和社會背景會影響個人的職業興趣和職業選擇,而環境因素,如父母干預、就業環境、經濟因素等也會在個人職業選擇過程中產生直接作用。

(二) 專業認同悖論的界定

專業認同可以從兩方面分析,一是某一職業的從業者對其所從事專業的肯定性評價,二是某一專業的學習者對該專業的認可和接受,并積極學習專業知識和參與實踐。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既有研究聚焦于后者,即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在學習該專業的價值、理念、知識并積極參與實踐之后,認可和接受該專業并形成對社會工作職業的肯定性評價和從事該職業的個人傾向。[8-9]社會工作職業認同主要是指從業者對職業價值、工作內容和方法理念的高度認同,同時,恪守職業道德,從事具有明晰職業價值標準、工作內容與方式的專業助人服務,其包含自我視角、社會身份和空間屬性。[10-14]即社會工作專業人才認同專業知識并積極投入社會工作服務,在服務提供過程中獲得正面的情感體驗,形成一致的職業發展和個人發展目標,擁有社會工作職業的自我身份定位。[15]綜上所述,社會工作專業認同和職業認同的相通之處在于二者都包含從業者在內的專業人才對本專業價值、方法和內容等方面的正面評價和接受;區別之處則是專業認同側重于從業者對社會工作專業價值、理念、知識的認同,而職業認同側重于從業者在從事本專業相關工作之后,其專業認同加深并形成職業身份認定,并繼續選擇從事社會工作相關職業。

專業認同是指學生對社會工作專業的價值、性質、特征等的認同,職業認同是指學生對社會工作職業身份、價值、活動內容和性質等的認同。當二者不一致時,就會出現專業認同悖論。專業認同悖論主要表現為學生對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理念高度認可,但其職業認同度低、職業傾向不明確。有研究認為,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由其專業化程度決定,我國專業社會工作發展呈現后發性、政府主導性和躍進式發展等特點,該專業學生的專業能力發展受到社會工作行業發展的影響,出現專業認同和職業認同相脫離、高度認可專業價值但從業意愿低的問題。[16]

(三) 社會工作職業選擇機制的建構

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選擇職業方向有其專業特殊性,其中專業信念、利他主義、利己主義和推動社會變革等因素占主要地位。[17-18]專業價值在促進學生職業實踐的同時影響其職業選擇,利他主義和利己主義兩個因素共同作用,促使學生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社會工作專業的利他主義工作性質主要體現為與人共事、關注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變革。社會工作專業的利己主義因素包含從事該專業能夠使從業者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安全的工作條件、專業地位、職業聲望和高薪酬福利等。[17, 19, 20]Stan和Ellen發現,幫助他人、提高專業技能、擁有好的職業發展和社會地位等利己主義因素對于學生職業選擇的影響強于利他主義因素。[17,21]我國通過政策倡導和政府購買服務為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就業提供了越來越完善的工作機制。但該專業仍然存在社會認知度低、薪酬待遇欠佳、職業發展受限等問題,未能給學生提供優良的職業發展前景和社會地位等利己主義條件,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4-5,22-24]此外,雖然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對專業的認同度較高,但是仍然存在高校師資力量不足和教學模式落后的情況,學生對專業能力提升的需求未能滿足,影響其專業信念建立和專業認同提升。[2,25]綜上所述,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經過專業教育之后卻未能建立較強的專業信念,而工資待遇低和職業發展受限等現實環境不能滿足其從事社會工作職業的利己主義條件,導致其專業認同度高但專業信念感低。職業發展體系不完善使學生對從事該職業的結果期待降低。這似乎解釋了國家積極培養社會工作人才而該專業本科生就業專業對口率低的悖論現象。但是這并未解釋本科生專業認同度高但專業信念感低的原因,也未能反映主觀因素如何對本科生的職業選擇產生影響。

依據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職業選擇是個人在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與職業目標相匹配時做出的正向決定,反之則做出負向決定。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職業選擇的因素包括專業信念、利己因素(提升自我能力、高地位與高福利)、利他因素(幫助他人、解決社會問題等)和推動社會變革。由此,筆者初步建構社會工作職業選擇機制(見圖2),并提出研究假設1和假設2。

假設1:當專業認同和職業目標一致時,學生會采取積極選擇機制。

假設2:當專業認同和職業目標不一致時,學生會采取消極選擇機制。

三、研究設計與分析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是基于半結構化訪談來收集數據,根據研究重點,將學習和實習經歷、個人能力、職業認同、環境因素設置為核心問題,并在每次具體訪談中延伸討論一些相關問題,以獲得更多信息。

(二) 研究樣本

本研究樣本來源于一所較早建立社會工作本科專業的高校,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該校已建成本碩博一體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體系,每年培養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在全國名列前茅,因此,從該校選取研究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根據定性研究對受訪者信息飽和度的要求,本研究采用目的性抽樣方法,最終選取該校19名社會工作四年級學生(即將畢業)作為研究樣本。

(三) 數據收集

在2020年10月開展調研訪談之前,筆者有幸參與該校一門專業課程教學,與學生相處近6個月,并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非正式交談,以了解其主觀想法和專業認知。在教學期間,筆者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全年級學生進行信息摸底,收集其基本信息和考研情況。之后,筆者依據社會認知職業理論并結合該校社會工作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了包含10個問題的訪談提綱。為豐富訪談內容,筆者對提綱進行測試后,將訪談問題擴展到13個。最后,筆者依據信息飽和度原則進行隨機訪談,最終采訪了19名學生。每次訪談至少1.5小時,且采取一對一的形式,所有參與者均同意接受訪談并對訪談過程錄音,所有訪談均遵守保密協議。

受訪學生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MSW表示社會工作專業碩士,NMSW表示非社會工作專業碩士,CS表示報考公務員,OE表示非社會工作類職業。其中,男生有7人,女生有12人;有12人家庭所在地為農村,7人家庭所在地為城市。

(四) 數據分析

訪談結束后,筆者將錄音內容轉錄成文本,逐字審閱并進行內容編碼,再將所有受訪者的文本歸檔,并用ATLAS.ti.9.0軟件分析。然后,根據社會認知職業理論的關鍵詞設置初始編碼表,對每個文件進行比較和開放編碼,并計算特定主題的數量和頻率,結果如表2所示。

四、研究結果

(一) 多因素的積極作用對學生職業選擇形成正向的調節機制

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是學生對專業的通識認知過程,通過理論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體驗,學生初步形成一定的專業能力并運用于日常生活和專業實踐、實習之中。在此過程中,如果學生運用專業能力開展的服務呈現積極結果,其會形成正向的專業期待并加強專業認同。如果服務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則會促使學生提升個人的專業能力,如選擇考研等專業深造或者到專業機構提升實踐能力。專業信念感和專業能力相輔相成,專業能力的提升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如果專業能力與職業目標不匹配,學生傾向于選擇專業深造給自己一個緩沖的時間。專業能力、專業信念和專業認同對自我效能和結果期待的積極作用,對學生的職業選擇形成正向的調節機制。

1. 專業期待對專業認同和職業目標的中間調節作用

專業體驗良好、開展服務有價值感以及得到積極的服務反饋能夠使學生形成良好的結果期待。這種對專業良好的結果期待,如提升自我、幫助他人、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變革等能夠加強學生的專業認同,促使其形成積極的職業目標,從而傾向于從事社會工作職業。

受訪學生在調研中表示,社會工作專業價值和專業服務對自己和社會是有利的?!吧鐣ぷ鲗I學習能夠讓自己變得更好”是學生認同專業價值的主要體現,同理、接納、尊重等專業價值在潛移默化中使其向更好的方面發展,專業方法和視角也能為其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提供解決辦法。

學生通過專業課程學習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知識、專業環境和政策發展形成初步認知,對專業價值的認知幫助其形成正向的職業認知,有的學生會形成強烈的專業信念并建立自己的職業愿景。學生在大學期間自主或按照學校安排參與專業實習和實踐活動,在實際服務中體驗專業價值。一方面,學生通過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過程增加自身專業認知,另一方面,實踐中正向的績效反饋和服務對象的認可也能提升自身專業認同。

我對專業前景很有信心,任何事物發展都有一個過程,社會工作者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社會工作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好。(MSW-02)

在實習中,我看到服務對象的生命在病魔的影響下顯得那么脆弱,這對我心理上的沖擊很大。但服務對象堅持坐起來接受服務,也讓我很感動, 覺得社會工作服務很有價值。(MSW-06)

雖然實習過程比較艱難,但是收獲很多,而且服務對象的反饋都很好。我覺得社會工作是個好專業,自我實現的意義要遠遠大于金錢帶來的效益。(MSW-11)

2. 專業能力對自我效能和職業目標形成的作用

依據社會認知職業理論,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個人產生職業興趣并形成職業目標,而能力要素會對自我效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調研中,有68%的受訪學生認為,攻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提升專業能力,如“實習過程中感覺專業知識欠缺,希望讀研加深理論學習”“本科教育掌握的理論知識寬泛,通過讀研加深專業理解”。雖然當下專業環境與學生的預期職業目標存在差距,尤其是社會地位和薪酬福利方面不能滿足個人需求,但選擇攻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薪酬待遇,為將來從事社會工作服務奠定基礎。

在專業實踐中,我感覺開展專業工作越來越難。人事環境的復雜性決定了我們的工作也很復雜,而理論知識的欠缺使我難以處理專業難題。因此我產生考研的想法,希望深入研究相關領域,將來把專業實踐活動做得再好一些。(MSW-03)

我覺得社會工作專業在本科階段學習的內容比較繁雜,缺乏專項研究和深入的理論分析。所以我想考取本專業的研究生,希望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加深對社會工作的理解。(MSW-07)

3. 專業信念與自我效能互相作用對職業選擇的影響

專業信念的加強能夠促進自我效能的提升,而社會工作的專業信念來源于個人專業價值和整體專業環境,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成就。社會工作的專業環境尚處于發展階段,這不利于學生專業信念的建立。有學生在調研中表示,選擇攻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是因為對專業有良好的期待,希望專業環境成熟后再從事社會工作,而碩士階段的學習能對就業起到緩沖作用,自己可以在提升專業能力、增加就業籌碼的同時,等待專業環境發展。有學生表示,自己對專業有強烈的認同感,但現階段不會從事社會工作,要等專業環境成熟以后再考慮。有學生認為,社會工作者的專業權威還沒有建立,期待社會工作職業能具備穩定的崗位和相應的福利。

每種職業對社會都是有用的,都值得被尊重,只要這個職業適合自己、對社會有用就可以。而且國家政策倡導要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所以我覺得社會工作專業有很大潛力。(MSW-05)

我對社會工作專業有非常強的認同感,但暫時不會從事相關職業,等我有一定資本積累后會做這方面的工作?,F在自身條件和外部環境都不適合我從事社會工作,從國家政策倡導到專業環境成熟還需要一個過程。(MSW-09)

社會工作專業權威性不高,相比教師、醫生等職業,社會工作的職業體系還處在建設和發展階段。如果以后國家政策要求每個地方都必須有社會工作者且其薪酬福利水平與教師、醫生等職業持平,我可能會更樂意從事社會工作。(MSW-13)

(二) 職業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消極作用對學生職業選擇形成負向的調節機制

利己因素(如社會地位和薪酬福利)是影響學生職業選擇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其成為學生確定職業目標的首要因素,那么該因素將在學生的職業選擇中占據絕對話語權。學生在學習和實踐中對社會工作面臨的職業環境有了初步認識,個人的結果期待、職業環境和社會環境三者相互作用于學生的職業選擇。職業環境和社會環境對結果期待的消極作用會對學生的職業選擇形成負向的調節機制。

1. 職業環境對結果期待產生消極作用,影響職業目標的確定

職業目標設定主要考量職業技能和職業環境兩方面的因素。在調研中,大部分受訪學生表示,在大學就讀期間缺乏相關職業培訓機會,自己缺乏社會工作職業發展技能。有學生表示,原本計劃畢業后創辦社會工作機構或非營利組織,但是不知道如何操作,因此,經過考慮終止了計劃。另外,幾乎所有受訪學生都表示,不知道如何在社會工作以外的實踐環境中應用他們的技能。即大多數受訪學生只具備社會工作服務方面的技能,而沒有其他領域的專業技能,因此出現職業困惑。

在大學就讀期間,我唯一能遇到的社會工作專業人士就是我們的專業教師。他們是非常專業的社會工作理論學者、機構督導,但是我不能向他們學習關于創辦社會工作機構的知識,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從來沒有過相關經歷,沒辦法教我。(NMSW-01)

學生在專業實踐中了解社會工作的職業環境,在比較個人結果期待與現實職業環境的差距之中發現,現實職業環境尚未給社會工作專業發展提供充足空間,存在工作范圍不確定、社會工作認知度低、就業崗位缺乏、從業人員工資低、工作壓力大、職業負面情緒難消化、晉升空間渺茫等問題,因此學生形成對社會工作職業環境的負面認知。在調研中,有37%的受訪學生認為,社會工作職業環境發展不理想,迫于本科生實踐經驗少、工資低的現實壓力,只有考取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才能獲得從事該職業的基本薪酬福利保障。有74%的受訪學生表示,社會工作的工資低,與工作強度不成正比,難以養家糊口。有37%的受訪學生認為,社會工作發展地域分配不均衡,社會認知度低。

我主要考慮一些現實問題,從事社會工作工資比較低,難以養家糊口。(CS-02)

做社會工作者需要經常和人交流,能夠幫助別人,這些工作內容我都挺喜歡。但自身的經濟狀況讓我不得不做出改變,在選擇工作時把現實需要放在首位。(OE-01)

之所以選擇考研是因為目前社會工作行業整體的福利待遇并不理想,我喜歡社會工作,等研究生畢業后進入社會工作行業,起碼工資會高一些。(MSW-04)

雖然本科畢業也能找到工作,但是工資特別低。所以我只能去考研,等研究生畢業后能夠獲得的招聘機會更多, 工資也會更高。(MSW-06)

一個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有限,每個人要承擔很多工作,都特別忙,壓力還大。(NMSW-02)

對于從業人員來說,社會工作者的待遇低,晉升空間小,機構很難留住人。(MSW-09)

現在群眾對社會工作的認可度比較低,社會工作發展的大環境有待改善,社會工作自身也存在不足。雖然我認同社會工作的專業價值,但是社會工作者的回報還有待提升。(MSW-10)

在給服務對象提供專業服務的實習過程中,服務對象的負面情緒傳染給了我,我需要自行消化,這個過程讓人很疲憊。(NMSW-03)

2. 社會環境中的消極因素對結果期待產生負面作用,影響職業目標的確定

社會環境包括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二者直接和間接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具體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在宏觀環境中“考研論”的影響,二是在微觀環境中同齡人的影響。

宏觀環境方面,“考研論”是影響本科生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在調研中,有32%的學生提到提升學歷是其考研的原因之一,如“本科學歷的含金量低”“考研是剛需”“學歷是敲門磚,越高就業越好”等。有些學生認為,在四年社會工作專業本科學習的基礎上攻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相對容易上手,因此會把考研當做跳板,期望社會工作專業碩士學位成為其日后選擇工作崗位和升職加薪的籌碼。尤其是受儒家傳統鄉土文化影響,有些學生注重地緣關系和人情關系,會選擇家鄉附近的學校攻讀社會工作專業碩士,便于未來就業。

微觀環境方面,同齡人尤其是本行業內同齡人的看法是影響本科生職業選擇的重要因素。社會工作行業內的同齡人是學生進入本行業就職的引路人,學生在學習期間更傾向于相信來自前輩的信息,因為其同行關系和職業建議主要來自于這個群體。雖然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通過前輩引薦進入行業就職更方便,但不明朗的職業環境給前輩帶來的負面情緒,也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使其選擇其他的職業道路。

我印象較深的是一位擔任某機構負責人的學長來學校開展講座,他講了很多現實中社會工作機構的發展困難和社會工作人才難求的問題。他自己維持機構運營很艱難,要面對很多壓力和挑戰,這些內容啟發了我的職業思考。(NMSW-01)

我是獨生女,在選擇考研學校時,父母希望我能報考家鄉周圍省市的學校。畢竟讀完研究生就業時,可能會在就讀學校所在的城市找工作,這樣離父母也能近一點。(MSW-06)

五、結論與討論

簡言之,以上研究印證了社會工作專業認同的悖論現象,研究假設1和假設2成立。一方面,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形成初步專業認知,尊重、同理、接納等專業價值潛移默化的正向影響,使學生變得更好,政策環境利好、發展空間廣闊、專業價值被社會需要等行業趨勢給予學生積極的職業認知,實習過程加深學生對專業理論的理解,良好的績效反饋和服務對象的認可提升學生的專業認同。但是另一方面,學生在實習中同樣能夠深刻體會到社會工作職業所面臨的薪酬福利低、社會認知度低、崗位設置少、工作壓力大、專業環境不完善、職業發展受限等現實困難,并產生負面的職業認知,形成專業認同悖論。根據社會認知職業理論框架對職業選擇的分析發現,學生的職業選擇并不是單純受專業認同悖論的影響而形成,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專業認同和專業能力對自我效能、結果期待和職業目標均有很大影響。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是否選擇從事本專業是一個循環上升的過程。專業認同通過專業效能和結果期待對職業目標產生影響,專業能力的提升正向影響專業效能和結果期待,并最終影響學生的職業選擇。因此,學生是否選擇社會工作職業是個人、專業、社會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專業信念和個人價值觀相匹配是職業選擇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如果積極的職業選擇機制的影響比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則選擇社會工作職業;反之,則放棄社會工作職業。

因此,建立個人、專業和社會相一致的職業路徑能夠促進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對口就業。社會工作的專業情懷和個人價值觀碰撞形成專業認同,提高專業能力能夠增強專業信念,因此,高校培養人才應注重專業價值和專業能力的培養。社會工作是以實踐為目標的專業,本科教育的目標應在理論和實踐層面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通過能力教育、理論探究和專業實訓共同形塑學生的專業(職業)未來。價值觀、知識和技能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目標和評定范疇,價值觀是專業認同的主要媒介,而知識和技能是專業能力發展的主要范疇。[26]按照美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歐洲管理發展項目認證體系的界定,社會工作專業能力是一種有目的、以專業的行為改善人類和社區福祉的實踐能力,即整合并應用社會工作知識、價值和技能的實踐能力。[27]本文證明學生對專業能力的期待是其職業選擇的中介變量。筆者在調查中發現,學生普遍反映經過專業學習后,對自身的社會工作專業能力沒有十足把握,不能將理論轉為實踐。在面對服務對象時,學生不知道如何運用專業知識。在面對就業環境時,學生認為專業能力對個人的薪資福利和職業發展都有影響,所以不愿意在本科畢業后立即就業,而是選擇繼續深造以提升個人能力,這反映了其對專業教育的更高要求。學生希望高校能夠優化課程體系,不斷提升師資能力,不斷更新教學模式,確保專業教材與時俱進,實踐學習合理有效。在學生畢業后開始職業生涯的初期階段,影響職業選擇的還包括組織層面和制度層面的因素,可將其統稱為社會工作專業環境。其具體包括國家政策、行業規范、崗位設定、工作環境、工作壓力、薪酬福利、社會地位、社會支持、就業機會和職業發展等。學生進行職業選擇時,會綜合考慮專業環境與個人期待之間的差距,其中薪酬福利和行業氛圍是最主要的影響因素。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體驗、社會反饋、自我反思等來塑造其“專業身份”。理論學習和實踐體驗讓學生認知宏觀層面的專業權威和專業形象、中觀層面的政府期待和行業規范以及微觀層面的個人“想象”和價值體現,三者共同作用,使學生形成對專業身份的體會和感知。[28]然而在現實中,社會工作專業本科生對專業身份的界定模糊、認同感低,影響其對社會工作職業期待的準確判斷,導致其自我矛盾,難以抉擇。因此,社會工作專業人士應一致倡導專業、職業的社會工作身份,建立職業標準,明確身份定位,統一社會共識。政府、行業、機構和高校應一起努力,逐步優化社會工作專業環境,制定并推行合理的薪酬和崗位標準,努力減少地域差距,倡導和宣傳專業形象,提升社會認知度,進一步推進我國社會工作職業化進程,在理論、價值、政策和地位等方面改善社會工作專業環境。

猜你喜歡
專業認同社會工作
高職生專業認同與學習情緒關系的研究
高職學生的專業認同現狀及對策研究
結構性嵌入:社會治理視域下強制隔離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區退休老人的老有所為與社會工作介入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以社會工作視角解決四大國有控股銀行服務質量提高困境
淺析儒家文化對老年社會工作的影響
玉雕專業學生專業認同的實證研究
藥學類本科生專業認同的原因與對策研究初探
高職院校護生專業認同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