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立自強邏輯下雙元協同創新與引領共創機制研究

2024-03-06 00:31陶金元張玲娜

陶金元 張玲娜

[摘 要]自立自強的理論、戰略、實踐和價值邏輯重塑了雙元協同創新的邏輯基礎。經濟價值視角下雙元創新悖論表現為單一模式陷阱、二元對立關系和序貫躍遷風險。自立自強邏輯下,有意義的創新理論重構雙元創新悖論問題,轉換必要性決策為重要性決策,拓展了問題解空間;雙元協同創新機制遵循辯證法的矛盾規律,其交互關系遵循否定之否定規律,依據量變質變規律向顛覆式創新推進。自立自強的戰略邏輯賦予企業引領創新的歷史使命;實踐邏輯要求企業構建創新網絡、突破邊界約束并破解時空配置沖突,打造競合優勢;價值邏輯要求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具備系統性、針對性,并整合創新網絡外部客觀視角和創新網絡內部主觀視角進行評價。

[關鍵詞] 自立自強;引領創新;雙元創新;共創機制

[中圖分類號] F270.7;F273.1[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672-4917(2024)01-0097-12

一、引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在技術“卡脖子”不時出現的國際背景下,科技自立自強強調在重大科技領域能夠發揮引領和主導作用,實現科技實力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自立自強已超越最初科技創新目標范疇,成為國家戰略層面的精神指引和企業創新實踐的邏輯基礎。

快速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水平,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尤其是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主導地位,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也是科技企業所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被視為企業通過知識學習而實現創新的主要路徑,源自March對組織學習的利用(exploitation)和探索(exploration)兩種能力的刻畫[1]。利用式創新即采取漸進行為優化現狀,探索式創新即采取激進行為尋求新的可能性[2],同時實施兩種模式即為雙元創新。在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發展背景下,自立自強創新發展戰略為雙元創新提供了全新理論視角,企業尤其是高科技領軍企業深入貫徹國家創新戰略,以利用式創新確保穩定經營和利潤水平,以探索式創新實現科技突破并提升核心競爭力,這種雙元協同創新模式成為企業兼顧存續經營和長期發展的重要路徑。

二、理論述評與分析框架

(一)雙元創新理論核心內容

雙元創新研究主要聚焦兩種創新模式間關系、影響因素及作用機制、應用績效評價等三個方面。

學術界在兩種創新模式的內涵界定上具有共識,但在兩者之間關系闡釋上則存在多視角的觀點差異。部分學者承認盡管雙元創新不可或缺,但強調資源稀缺性約束條件下的二元對立使得兩者的平衡極為困難,企業若同時專注于兩種創新模式,則會因利用與探索實踐所需要的能力和資源等不相容,或因有限資源的競爭而形成兩者間的張力或矛盾[3-4]。更多學者認為,可通過時間和空間配置實現雙元創新并存,兩者之間存在平衡和互補效應,其關系可表現為正交、連續等[5],但在雙元創新平衡方式和路徑上存在分歧,如時間序貫躍遷[6]、組織結構與職能統整的空間序貫躍遷[7-8]、基于情境的領導風格適配及工作模式切換[9]等多種路徑可實現探索寬度與利用深度的協同效應。

組織內部視角的雙元創新影響因素強調組織結構與情境[10]、高管領導[11]、知識搜索[12]等前因變量對創新過程機制和創新績效的影響作用;外部視角闡釋了企業外部環境結構[13]、動態性和競爭性[14]、企業規模[15]以及網絡結構[16]等對雙元創新過程和績效的調節或中介作用。對雙元創新過程機制的整體刻畫包括構建系統綜合理論框[17]、將雙元創新間關系描述為異質交互的雙螺旋價值鏈[18]等。

雙元創新績效評價存在顯著觀點差異。普遍的觀點認為雙元創新間存在交互作用,可以提高企業漸進式創新績效,顛覆式創新績效更多依賴于探索式創新[19]。March認為,同時實施雙元創新會導致企業績效降低,盡管二者都必不可少。探索式創新路徑依賴易引致“失敗陷阱”,利用式創新路徑依賴易陷入“成功陷阱”[20]。主流觀點認為序貫式雙元創新可以提升企業績效,雙元創新平衡有助于提升企業績效[21],相反的觀點則認為雙元創新與績效負相關[22-23],Swift的研究顯示雙元創新躍遷對企業失敗有顯著正向影響。雙元創新績效測度具體方法包括兩種創新模式評價度量值的加和、相乘、絕對差值、獨立維度等多種差異性方式[24]。

(二)理論不足與問題的提出

1.經濟價值視角分析的局限性

已有研究深入刻畫了雙元創新的內涵、影響因素、交互作用機制及績效評價等,形成了較為規范的理論體系,但在單一模式陷阱、二元對立關系以及序貫躍遷風險等悖論問題上尚存在探索空間。時代背景要求企業既能依靠利用式創新穩步發展,又可以借助探索式創新實現重大突破,以高效的雙元協同持續提升創新能力與水平,已有理論體系的不足面臨極大的挑戰。

首先,微觀層面的局限限制了雙元關系的協同。對雙元創新二元關系的剖析停留在二者交互影響的具體組織中,未能置于宏觀社會復雜系統中考量,受限于組織資源和可能性邊界約束,不僅難以對二元對立關系進行破解和超越,對單一模式陷阱更無法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其次,對創新要素及其關系機制分析囿于經濟利益范疇,多立足直接利益相關者視角分析前因、中介、調節與后果變量,這種經濟價值視角的分析局限于亞當·斯密的古典經濟主義思想,缺乏立足社會發展大局和戰略的思維。最后,創新績效評價聚焦組織利益的模式阻礙了社會范圍內的帕累托改進,績效評價度量局限于實施雙元創新的具體組織,難以超越經濟單位的利益范疇,未能充分考慮社會系統對企業創新的要求,必然受到市場失靈等各種資本主義先天不足的掣肘。

概括地講,已有雙元創新研究對諸如創新驅動要素、過程機制和績效評價等的認知主要圍繞提高企業經濟價值展開,尤其是結果導向的創新績效評價也聚焦收益、利潤、專利數量等經濟價值指標,使得對雙元創新悖論問題的探討難以超越經濟價值范疇。

2.經濟價值視角雙元創新悖論與挑戰

經濟價值視角下,資源稀缺性約束必然成為雙元創新悖論的關鍵前提和根源。雙元創新悖論表現為單一模式陷阱、二元對立關系和序貫躍遷風險三個方面(如圖1所示)。單一模式陷阱是指在資源約束和路徑依賴雙重影響下,企業持續進行利用式創新會落入失敗陷阱,而持續進行探索式創新則會落入成功陷阱。二元對立關系是指在資源稀缺性約束下,企業無法高效地同時實施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兩者會在資源、知識、能力等多方面形成直接競爭,影響創新目標和績效甚至導致失敗。序貫躍遷風險則是指企業選擇將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在時間或空間上進行分隔排序實施,分別對應時間序貫躍遷和空間序貫躍遷兩種方式,會因躍遷轉換過程中的轉換成本、慣例依賴等導致績效下降甚至失?。?5]。

上述不足可概括為三個亟需回答的問題:①在社會復雜系統范疇內,如何從根本上超越經濟價值視角,徹底規避二元對立而實現雙元創新協同?②企業實施雙元協同創新的驅動因素、過程機理以及突破資源約束而實現競合共創的前提和機制是怎樣的?③如何實現對雙元創新績效的系統性、綜合性評價,突破經濟價值視角約束而聚焦推動社會發展?

新時代背景下,自立自強思想被賦予更為全面深刻的內涵,其邏輯基礎實現了對經濟價值視角的徹底超越,為解決企業雙元創新悖論提供了嶄新視角和堅實依據。

(三)自立自強邏輯下的雙元創新框架

1.自立自強的內涵與邏輯構成

自立自強本質上源于中國共產黨的固有基因?!吨袊伯a黨章程》明確指出黨的歷史經驗包括堅持獨立自主、堅持中國道路、堅持開拓創新等精神?!吨泄仓醒腙P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把“堅持獨立自主”視為黨百年奮斗的十條歷史經驗之一,彰顯了我國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內在動力,一脈相承地體現在科技自立自強中,其本質包括“自立”和“自強”兩個方面?!白粤ⅰ睆娬{以“自主創新”實現自主可控,避免受制于人;“自強”強調以“引領創新”實現科技引領,占領戰略主動地位[26]?!白粤ⅰ睘椤白詮姟碧峁┗A,“自強”既是“自立”的根基[27],也是目標超越。

歷經現代化建設實踐的淬煉,自立自強成為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強國思想的集中體現,具有豐富的理論邏輯、戰略邏輯、實踐邏輯[28]和價值邏輯[29]。首先,創新發展范式持續演化,從工業時代追求生產效率的熊彼特范式,到信息時代的科技創新范式,再到智能時代的社會價值創新范式,奠定了自立自強的理論邏輯。其次,自立自強的基因始終存在于新中國奮發圖強的進程中,黨中央因應時代需要不斷提出精神號召、發布戰略文件,推動我國創新發展戰略向縱深演進,黨的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地強調,要加快推進、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夯實了我國科技強國的時代戰略邏輯。創新發展實踐中,國民經濟各行業尤其是高科技領域,不斷探索發展新優勢,促進以點帶線、以線帶面,為高質量發展不斷打造新增長極,構成了我國自立自強的實踐邏輯。最后,自立自強要求創新發展不僅要代表內部的價值產出,更要謀求全球產業鏈和價值分工的中高端站位,也即自立自強的價值邏輯。

2.自立自強邏輯下的創新實踐

辯證唯物主義關于事物發展和聯系的觀點為我們認知客觀事物提供了依據。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指導人們用什么樣的方式、方法來觀察事物和處理矛盾,主要解決“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因果過程觀點則提供了運用方法論解釋事物“為什么”“怎么樣”的過程依據。因此,從哲學思維層面看,“為什么”“是什么”與“怎么樣”構成了分析認知事物的基本要素。與之相對應,從自立自強的邏輯構成看,理論邏輯決定了自立自強的由來與緣起,戰略邏輯和實踐邏輯構建了自立自強的過程機制,價值邏輯規范著自立自強的導向與結果。創新實踐層面,自立自強的理論邏輯決定了創新的驅動因素和價值目標,戰略邏輯和實踐邏輯則要求創新實踐發揮戰略引領作用并獲取優勢,價值邏輯則延伸成為創新實踐結果產出或者績效的要求。在理論結構層面,則對應于動因、過程與結果的過程機理(如圖2所示)。

因而,在哲學思維指導下,自立自強的邏輯體系為創新實踐提供了全新理論視角,遵循其內涵和理念可對創新實踐問題再認識并拓展解空間,為實踐提供戰略指引和行為指南。

3.自立自強邏輯下的雙元創新框架

自立自強是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創新戰略安排,作為自主創新的路徑導向和更高階形態,與我國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中的核心地位邏輯相契合[30]。自立自強創新邏輯繼承和超越熊彼特傳統創新主義,其堅實的理論邏輯、戰略邏輯、實踐邏輯與價值邏輯,為雙元創新實踐提供了思想指導、實踐引領、邏輯基礎和框架依據。

自立自強的理論邏輯繼承和發揚經典創新理論,基于時代背景與中國情境實現自主創新理論的升華與超越,創新的內涵與外延發生重大變化,對創新價值的解讀從注重商業意義演變到注重社會意義。有意義的創新理論立足社會復雜系統解讀創新意義,強調引領新時代哲學與人文精神復興的創新,把創新意義擴展為經濟意義、社會意義、戰略意義和未來意義四個方面[31],為雙元創新提供了面向自立自強的意義、目標和動力的邏輯基礎和理論依據,全面拓展了創新意義空間、實踐和理論分析邊界。國家創新戰略層面,我國從提出“向科學進軍”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到形成清晰的創新發展戰略,進而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科技自立自強”,彰顯自立自強的戰略邏輯,旨在強調對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支撐,必然要求企業尤其科技領軍企業秉承引領創新精神而追求創新突破,并促進創新外溢和協同。創新實踐層面,我國在眾多高科技領域長期處于學習和追隨地位,企業屢屢遭遇“卡脖子”境地,面向自立自強的實踐邏輯要求領軍企業立足自身創新網絡,在復雜的競合博弈中獲取持久競爭優勢[32],并引領商業生態族群持續發展,應對并破解“卡脖子”難題而實現獨立自主??傊?,自立自強的理論、戰略與實踐邏輯賦予企業創新實踐嶄新的視角和要素機制,其價值邏輯下的創新績效評價亦應超越單一的宏觀、中觀或者微觀視角,代之以高度吻合自立自強多維度邏輯的綜合性、系統性評價體系。

綜上,基于“動因—過程—結果”的理論主線并綜合考慮中介和調節效應,在面向自立自強的理論、戰略、實踐和價值邏輯下,構建形成雙元創新的整體框架思路(如圖3所示)。

自立自強邏輯下,重新認知雙元協同創新并展開邏輯論證:在有意義的創新框架下進行多維度的創新驅動因素分析,遵循發展的觀點,借助辯證法基本規律闡釋雙元創新協同機制,綜合考慮內外部影響要素,探索以發展新優勢為導向的戰略引領與競爭共創關系,討論系統化創新績效測評體系。

三、復合意義驅動理論邏輯下的雙元創新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必然把經濟利益和價值創造作為創新的核心目標,強調商品經濟范疇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忽略社會復雜系統更廣泛的意義和價值訴求。這種以單一維度經濟價值為目標驅動的視角必然給企業雙元創新帶來戰略約束,限定其實踐邊界。

有意義的創新強調創新意義由事物的內在意義(工具意義和價值意義)和外在意義(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兩部分構成,包括社會意義、經濟意義、戰略意義和未來意義等維度,超越傳統經濟學中使用價值和價值范疇[33],極大地突破了以經濟利益為導向的單一經濟價值視角,擴展了創新驅動因素和價值目標,把創新置于社會復雜系統背景進行綜合考量,為突破傳統單一經濟價值視角的雙元創新所面臨的戰略約束、邊界限制、悖論和挑戰,提供了重構問題并拓展解空間的基礎和方向。

(一)經濟價值視角下雙元創新悖論破解路徑

經濟價值視角對雙元創新悖論的破解依賴于內部整合管理和外部戰略協同。單一模式陷阱的破解主要通過采用專業化外包模式,即將企業不擅長的創新活動借助外部伙伴力量來完成,采取諸如戰略聯盟、市場采購等方式;同時,企業很難通過單一模式獲得持久競爭優勢,追求雙元協同是個理想的選擇。雙元協同創新直接要面對二元對立關系的挑戰,其應對在企業內部主要通過實施序貫式躍遷,即在特定時間或空間只進行一種創新實踐活動并在適宜時機進行切換;此外,二元對立關系亦可通過企業外部合作應對[34],如借助聯盟間的專業化分工來破解,即某些企業只開展利用式創新,而另外一些企業只開展探索式創新,聯盟企業之間通過商務活動來獲得知識和創新成果。應對序貫式躍遷風險的對策主要包括提升企業的動態能力[35]、有效利用外部網絡資源[36-37]、踐行競合戰略[38]、優化高管團隊領導力[39]等(如圖4所示)。

(二)多維復合意義驅動的雙元創新

經濟價值視角下的雙元創新受制于資源稀缺性約束,二元創新悖論難以獲得有效對策而實現破解。自立自強邏輯下,有意義的創新框架為重新界定雙元創新悖論問題并拓展解空間提供了嶄新視角。

1.有意義的創新框架下雙元創新路徑演進

自立自強的理論邏輯本質上要求創新服從服務于國家戰略,超越經濟個體利益范疇而賦予創新實踐更廣泛的意義和價值目標,因而創新驅動要素和目標就需匹配除經濟價值外更豐富的內容。有意義的創新框架提供了包括經濟意義、社會意義、戰略意義和未來意義在內的多維度創新目標或驅動要素[33],創新的意義被置于由時間(長期與短期)和組織邊界(內部與外部)構成的二維度空間進行討論,突破經濟價值視角的一維空間局限對問題進行重構且擴大了問題求解空間。有意義的創新框架下,雙元創新決策空間由戰略意義(外部、短期)、經濟意義(內部、短期)、社會意義(外部、長期)、未來意義(內部、長期)四個區域組成。自立自強的理論邏輯要求企業突破經濟價值視角的決策領域,向綜合考慮長遠社會發展高度擴展并躍升,豐富了雙元創新的驅動要素,擴大了創新價值目標的空間范圍(如圖5所示)。

2.雙元創新悖論的問題重構與解空間拓展

伴隨雙元創新空間躍升,雙元創新悖論得以實現問題重構與解空間拓展(如圖6所示)。首先,有意義的創新將雙元創新悖論從必要性決策重構為重要性決策。經濟價值視角下,雙元創新悖論集中表現為資源約束下二元創新的必要性問題,也即采用利用式創新、探索式創新的單一模式還是雙元協同模式,屬于取舍決策;而在有意義的創新框架下,創新實踐的意義突破了單一經濟意義范疇,擁有更為廣泛的社會意義、戰略意義和未來意義等更豐富的可能,原本不具備經濟意義必要性的創新實踐可以在其他維度找到必要性依據,從而使得此前的必要性問題轉化為重要性問題,變為優先次序決策。其次,問題重構使得解空間得以拓展,而雙元創新實踐中對優先次序決策問題的評判依據,從單一經濟價值視角擴展到包含經濟意義、社會意義、戰略意義和未來意義的更廣闊空間。

自立自強邏輯下,重大前沿技術創新往往并不具備最佳經濟價值,甚至短期內會給企業帶來負面影響,而當前主流業務或產品的漸進性更新會帶來可觀的利潤,何去何從,就構成典型的雙元創新悖論問題。毋庸置疑,重大技術創新具備鮮明的社會意義、戰略意義和未來意義,創新成果具備包括國家相關機構、公益組織等在內的更多非民間消費需求,同時可在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擔當、品牌形象塑造等方面發揮重要影響,賦予創新實踐更廣闊的價值空間和更豐富的意義。

四、自立自強邏輯下雙元創新機制的重構

自立自強邏輯賦予新時代企業雙元創新實踐以更高要求,要求企業突破資源約束,追求雙元創新高度協同和高績效產出,實現關鍵性突破的顛覆式創新,構成了新時代背景下雙元創新理論突破和實踐提升的挑戰性課題。辯證唯物主義為人類認知世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根本性思想指導,強調事物是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的,而辯證法三大規律為我們認知事物發展本質和解決問題提供了強有力依據,自然地也成為再認知雙元協同創新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準則。

(一)經濟價值視角下雙元創新的資源與時空約束

雙元創新悖論主要表現為單一模式陷阱、二元對立關系和序貫躍遷風險,其根本原因在于資源稀缺性約束與時空配置沖突。首先,單一模式陷阱源于企業資產、知識、能力與人才等資源相對稀缺或被動慣例,如果進行模式躍遷則會帶來較大的轉換成本甚至失敗。其次,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的二元對立關系屬于資源稀缺性約束所致的零和博弈,如何認知并調適這一關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最后,雙元創新序貫躍遷能否實現成功一跳往往也受到資源的邊界約束,同時組織慣例也會帶來轉換成本與風險。

因此,如何認知雙元創新悖論的本質并構建兩種創新模式間的協同機制,從根本上探索解決資源稀缺性約束與時空配置沖突的動力、路徑與目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唯物主義辯證法的三大規律作為我們認知事物本質并探索其發展的根本內在動力、路徑和目標的強有力工具,也是分析雙元協同創新的動力、發展路徑和目標的指導思想和依據。

(二)雙元創新悖論的辯證剖析與破解

雙元創新的二元關系本質上屬于辯證的對立統一(矛盾)關系,也是雙元創新協同持續發展的內在根本動力。早期對于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的關系存在認知分歧,包括二元對立、平衡與協同互補[40]等關系的刻畫,普遍的共識是承認兩種創新模式對于企業而言都必不可少,但兩者在時間和空間的配置上存在錯位。因此,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實現兩類創新的高度協同是關鍵所在。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屬于企業內部資源配置對立關系的兩方,但最終目標都是服務于提高企業創新績效,本質上也屬于對立統一(矛盾)關系,對矛盾關系的分析和描述就都適用于理解和促進兩種創新協同發展。首先,兩者之間對資源的爭奪成為促進企業提高管理水平、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的內部根本動力;其次,兩者之間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都可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且互為矛盾轉化的雙方,雙方的發展會相互推動,如不論利用式學習抑或探索式學習所獲得知識都有助于彼此,推進“深度”與“寬度”的互補與協同[41];最后,對立統一的雙方都服從服務于企業創新發展的目標。因此,事實上兩種創新實踐所獲得的知識因子具有互相促進的作用,而不僅僅是沖突,類似于生命科學中DNA堿基互補配對的性質,雙元協同創新的內部交互機制也因此被類比于DNA雙螺旋結構。

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間的協同發展關系,遵循否定之否定的循環上升路徑。已有研究聚焦兩種創新的序貫式躍遷,包括時間序貫、組織內部空間職能配置序貫,相關分析皆基于內部微觀視角。若超越個體系統而以中觀或宏觀視角進行審視,如從企業族群、創新網絡甚至整個社會復雜系統的視角,原本微觀視角割裂的雙方,則又從屬于較大系統內部的對立統一關系,因此,不論企業內部的雙元創新協同,還是外部的雙元創新躍遷,都可從高一層級視角視作協同關系。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矛盾雙方辯證否定的進程和事物發展路徑,同樣適用于刻畫雙元協同創新矛盾雙方的關系、演化路徑和表現形式,也即利用式創新和探索式創新兩者之間屬于周期性的辯證否定關系,作為分階段交替螺旋上升過程,呈現為一種交互耦合的雙螺旋結構,在較長的時間和更寬的空間維度上表現為沿著螺旋式上升路徑發展。

雙元協同創新遵循量變質變規律,具有從漸進式創新向顛覆式創新、追求關鍵性突破的實踐特點和目標驅動。利用式創新會對探索式創新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42],探索式創新的成果也可為利用式創新打開嶄新的局面。企業創新發展是為了促進績效和提升核心競爭力,關鍵性突破更是企業孜孜以求的目標,對自立自強邏輯背景下的高科技領軍企業雙元協同創新尤為重要。因此,企業創新實踐會在積極追求持續漸進式創新的前提下,持續開展探索實踐,以求能夠以量變促發質變,實現具有顛覆式創新特征的關鍵性突破(如圖7所示)。

五、引領競合共創的戰略與實踐邏輯

自立自強的理論邏輯為企業內部構建雙元創新協同機制夯實基礎,但其能否高效運轉并獲得高績效成果,受到宏觀創新戰略引領和創新網絡族群的外部共創環境,也即自立自強的戰略邏輯和實踐邏輯的深刻影響,具體表現為創新實踐的三個方面:自立自強戰略邏輯指引下實現雙元引領創新、打造并立足創新網絡發展持久優勢、在創新網絡中實現資源協同和價值共創。

(一)強國戰略邏輯下的企業雙元引領創新

自立自強的戰略邏輯強調對中國式現代化強國建設的支撐,亦是強國戰略賦予企業的歷史使命。在自立自強的戰略使命驅動下,企業雙元創新必然承載著特定意義、引領與擔當,也即國家創新戰略下的使命驅動型創新。從社會復雜系統的戰略環境角度來看,使命驅動型的引領創新是基于國家重大戰略和公共利益的創新[43],旨在超越市場失靈,強調引領創新和創造市場,發揮參與和主導作用[44],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這些方向性要求構成了雙元創新外部宏觀戰略環境的核心要素。對中觀層面企業創新網絡族群而言,引領創新的使命驅動轉化為雙元創新的社會意義、戰略意義、未來意義和經濟意義,賦予雙元創新行為準則和實踐依據。從企業內部雙元協同創新實踐看,使命驅動和創新意義最終轉化為雙元協同機制的內涵與價值目標,規范著雙元創新交互關系。因此,自立自強的理論和戰略邏輯為企業構建了一個耦合社會復雜系統、創新網絡族群和企業雙元協同機制在內,把強國戰略、使命驅動、雙元創新遞次貫徹落實的實踐框架(如圖8所示)。

(二)實踐邏輯下的優勢打造與資源協同

1.創新網絡中的持久競合優勢

自立自強的實踐邏輯強調不斷打造新優勢。VUCA的時代背景下,企業間競爭轉化為聯盟與聯盟間的競爭,打造競爭優勢不能僅依靠企業一己之力,而需要借助創新網絡,整合聯盟伙伴的資源和能力,發揮創新網絡的協同共創作用。從企業角度看,通過創新網絡獲取持久優勢是從供應商獲得資源、價值創造和顧客價值實現的價值鏈過程;而從利益相關者(共創網絡、聯盟伙伴)角度來看,是企業從合作競爭伙伴所組成的創新網絡獲得知識等資源,發揮引領創新作用,在競合態勢下動態地實現意義建構[45]和價值共創、并發展持久競合優勢的過程。

2.意義共創導向的資源協同配置

自立自強邏輯下,企業雙元協同創新實踐突破組織邊界而在創新網絡中實現共創,為企業解決資源稀缺性約束和時空配置沖突提供了條件,有助于達成資源協同配置和意義共創目標[46]。首先,在創新網絡中,企業獲取知識等資源可以突破組織邊界約束或傳統市場購買局限,而通過專業化分工、聯盟合作、共益企業等多種形式實現資源高效配置;其次,利益相關者在為主導企業提供高效資源配置時,可以錨定意義共創目標進行合理分工協作,對利用式創新或者探索式創新進行合理優化配置,發揮各自資源、知識優勢和能力稟賦,探索未知并實現知識、意義、市場收益的共創共享(如圖9所示)。實踐中可在強國戰略的使命驅動下,組建涵蓋國家科技戰略單位、地方政府科技職能部門、高科技領軍企業引領、其他企業積極參與的創新網絡,通過協同資源整合實現聯合創新的目標。

六、價值邏輯下的雙元協同創新績效評價

自立自強邏輯賦予雙元協同創新績效評價以更豐富的層次和維度,向績效評價的綜合性、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企業雙元協同創新績效評價需要超越直接利益相關者的經濟價值視角,綜合反映各類參與者的目標訴求,要求在指標體系構建、創新網絡外部視角績效評價、網絡族群內部企業層面都要有綜合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考量。

(一)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既有雙元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研究聚焦雙元創新績效的前因、中介和調節變量以及因變量,廣泛涵蓋企業戰略要素、外部環境因素、內部核心要素等,具體如精度、效率、規模、方法、渠道等。指標體系多依據宏觀、中觀和微觀層次采用三級評價指標為主,設計方法則主要沿用實證研究中常用的AHP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和DEA法等。

自立自強邏輯下,企業雙元協同創新的前因變量突破了經濟意義為主的范疇,納入了社會意義、戰略意義和未來意義;同時,能否有效響應社會復雜系統所賦予的戰略使命、整合創新網絡資源獲取競爭優勢,極大地影響著雙元協同創新績效水平。因此,相關影響因素就需要納入指標體系中,以針對性地反映自立自強的邏輯要求和目標。在指標體系構建及測定具體方法上,模糊集定性分析法(fsQCA)適用于因素較為繁瑣復雜、不易進行定量測量的指標構建和分析,被廣泛應用于雙元協同創新網絡要素[47]等各類指標設計與測量實踐中,不啻為一種理想的選擇。

(二)創新系統外部視角客觀性評價

自立自強邏輯下,企業雙元協同創新肩負著國家創新戰略的歷史使命,在超越傳統市場失靈、引領行業戰略方向、創造市場中都應發揮更多責任。要求企業突破組織邊界,置身于行業產業甚至整個社會復雜系統,組建并引領創新網絡生態系統,以良性競爭合作打造創新網絡系統的持久優勢。

因此,立足創新網絡系統外部的客觀視角對雙元協同創新績效進行評價是自立自強邏輯下首要評價內容,并對評價的客觀性、公立性、統籌性提出較高要求。熵值法作為一種客觀賦權方法,由信息論創始人香農(Shannon)于1948年在解決信息量化度量問題時提出。熵值法是通過關注局部差異并針對性確定指標權重、然后實施綜合計分的一種多指標相對評價方法,這種客觀賦權法規避了人為因素所致的偏差,非常符合雙元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的客觀性、公立性、統籌性等要求。在實際應用中,為更好地識別和反映雙元創新的前因變量,亦可結合AHP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以增強方法的科學性和適應性[48]。

(三)創新網絡內部視角主觀性評價

已有研究主要是基于創新網絡內部視角對企業雙元創新進行主觀性自我評價,聚焦企業在創新系統內部的作用、企業內部雙元協同機制。前者包括企業創新指數、產值評價等刻畫企業對創新網絡系統的績效貢獻等;后者包括對二元關系的平衡性、互補性、協同性的評價等,具體方法采用兩類創新模式評價度量值的加和、相乘、絕對差值、獨立維度等。

自立自強邏輯下,有意義的創新賦予雙元協同創新更復雜豐富的核心要素,使得創新網絡內部績效評價很難做到極致準確,過分關注客觀硬性指標的成本也極為高昂,實踐中甚至會約束創新實踐的靈活性,迫切需要探索更為靈活模糊的評價模式?;疑到y理論聚焦于解決數據缺乏、不確定性問題[49],其思維模式被華為、騰訊等公司發展為灰度管理方法應用于創新平臺的構建等。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管理實踐中的“矛盾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等“灰度思維”被學者稱為“悖論整合”,為依據灰色思維評價企業雙元協同創新績效提供了詳細闡釋與驗證[50]?;诨疑季S的灰度關聯評價法被廣泛應用于管理研究與實踐,亦成為評價企業雙元創新績效的理想選擇。

綜上所述,自立自強邏輯下,企業雙元協同創新績效評價在指標體系構建上需要綜合考慮社會意義、戰略意義、未來意義和經濟意義等多維度驅動要素,關注社會復雜系統所賦予的戰略使命要素和創新網絡競合要素,并結合創新網絡內部競合共創關系和雙元創新交互關系等。與此同時,在不同環節和不同層次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最終形成一個綜合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測評體系(如表1所示)。

七、總結與展望

遵循自立自強的理論、戰略、實踐和價值邏輯,對雙元協同創新的驅動因素、核心要素及其過程機制等進行了問題重構和解空間擴展,為有效破解單一模式陷阱、二元對立關系和序貫躍遷風險等悖論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進而借助前人的成果對雙元創新悖論原因及破解路徑進行了剖析,重構了自立自強邏輯下的雙元協同創新框架,為重構雙元創新悖論問題和拓展解空間奠定了基礎。

更深入地分析聚焦自立自強邏輯下雙元協同創新悖論問題重構、破解與績效評價。首先,依據有意義的創新框架重構雙元協同創新悖論問題,實現了從決策必要性問題到重要性問題的轉換,為悖論求解拓展了解空間。其次,在自立自強理論邏輯下,依據辯證法三大規律闡釋二元對立關系的破解路徑,為突破企業邊界約束和解決時空配置沖突提供了依據。再次,在自立自強的戰略和實踐邏輯下,探討了強國戰略和使命驅動下雙元協同創新的影響因素和創新引領機制、創新網絡中發展競合優勢以及資源協同配置等問題。最后,強調了雙元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性和針對性要求,并對系統外部視角的客觀性評價、網絡族群內部視角的主觀性評價進行了闡釋。

綜上所述,理論分析和邏輯推演為企業雙元協同創新提供了新的思維框架和理論依據,未來的研究尚需結合自立自強的國情和國際競爭態勢的時代要求,開展典型高科技領軍企業的案例研究、實證調查研究等,尤其是通過大樣本調查揭示、驗證和發展企業雙元協同創新的運行規律,為提升高科技企業競爭力、應對世界范圍內的挑戰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2,No.1, 1991, pp.71-87.

[2] Tushman M L, OReilly C A: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tionary chang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38,No.4, 1996, pp.8-30.

[3] He Z L, Wong P: “Exploration vs. exploitation: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ambidexterity hypothesis”,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15,No.4, 2004, pp.481-494.

[4] Fang C, Lee J, Schilling M A: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rough structural design: The isolation of subgroups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21,No.3, 2010, pp.625-642.

[5] Gupta A K, Smith K G, Shalley C E: “The interplay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9,No.4, 2006, pp.693-706.

[6] Lavie D, Rosenkopf L: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9,No.4, 2006, pp.797-818.

[7] Brown S L, Eisenhardt K M: “The art of continuous change: linking complexity theory and time-paced evolution in relentlessly shifting organization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Vol.42,No.1, 1997, pp.1-34.

[8] 趙文、趙會會、吉迎東:《雙元創新躍遷與企業失?。荷鐣P系網絡的調節作用》,《科研管理》2022年第1期,第124—133頁。

[9] Borgh M, Schepers J J L: “Do retailers really profit from ambidextrous managers? The impact of frontline mechanisms on new and existing product selling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31,No.4, 2014, pp.710-727.

[10] Gibson C B, Birkinshaw J: “The antecedents, consequences, and medi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7,No.2, 2004, pp.209-226.

[11] Jasen J J P, Vera D, Grossan M: “Strategic leadership for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dynamism”, Leadership Quarterly, Vol.20,No.1, 2009, pp.5-18.

[12] 吳航、陳勁:《國際搜索與本地搜索的抉擇——企業外部知識搜索雙元的創新效應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6年第9期,第102—113頁。

[13] Levinthal D A, March J G:“The myopia of learning”,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No.S2, 1993,pp.95-112.

[14] Jansen J J P, Van Den Bosch F A J, Volberda H W: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ative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antecedents and environmental moderators”, Management Science, Vol.52,No.11, 2006, pp.1661-1674.

[15] Lubatkin M H, Simsek Z, Yan L, Veiga J: “Ambidexterity and performance in small-to medium-sized firms: The pivotal role of top management team behavior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32,No.5,2006, pp.646-672.

[16] 崔月慧、葛寶山、董保寶:《雙元創新與新創企業績效:基于多層級網絡結構的交互效應模型》,《外國經濟與管理》2018年第8期,第45—57頁。

[17] Raisch S, Birkinshaw J: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oderat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34,No.3, 2008, pp.375-409.

[18] 孫建軍、王樹祥、蘇志文、王征:《雙元創新價值鏈模型構建:基于扎根理論的企業創新模式研究》,《管理評論》2022年第5期,第340—352頁。

[19] Lennerts S, Schulze A, Tomczak T: “The asymmetric effects of exploitation and exploration on radical and increment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 uneven affair”,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38,No.1, 2020, pp.121-134.

[20] Andriopoulos C, Lewis M W.: “Exploitation-exploration tensions and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Managing paradoxes of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20,No.4, 2009, pp.696-717.

[21] Martin S L, Javalgi R G, Cavusgil E: “Marketing capabilities, positional advantage, and performance of born global firms: Contingent effect of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Vol.26,No.3, 2017, pp.527-543.

[22] Lavie D, Kang J, Rosenkopf L: “Balance within and across domains: 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s”,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22,No.6,2011,pp.1517-1538.

[23] Uriel S, Dovev L.: “Ambidexterity under scrutiny: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via internal organization, alliances, and acquisition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5,No.13, 2014, pp.1903-1929.

[24] 馬鴻佳、馬楠、郭海:《關系質量、關系學習與雙元創新》,《科學學研究》2017年第6期,第 917—930頁。

[25] Swift T: “The perilous leap between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37,No.8, 2016, pp.1688-1698.

[26] 陳元志、葛憶翔:《基于引領性創新的科技自立自強》,《科學學研究》2021年第5期,第770—773頁。

[27] 蔡勁松:《以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國家治理》2021年第Z2期,第11—13頁。

[28] 張學文、陳勁:《科技自立自強的理論、戰略與實踐邏輯》,《科學學研究》2021年第5期, 第769—770頁。

[29] 陽鎮、賀?。骸犊萍甲粤⒆詮姡哼壿嫿鈽?、關鍵議題與實現路徑》,《改革》2023年第3期,第15—31頁。

[30] 溫軍、張森:《科技自立自強:邏輯緣起、內涵解構與實現進路》,《上海經濟研究》2022年第8期,第5—14頁。

[31] 陳勁、曲冠楠、王璐瑤:《有意義的創新:源起、內涵辨析與啟示》,《科學學研究》2019年第11期,第261—270頁。

[32] 蔡寧、吳結兵:《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資源的結構性整合》,《中國工業經濟》2002年第7期,第45—50頁。

[33] 陳勁、曲冠楠:《有意義的創新:引領新時代哲學與人文精神復興的創新范式》,《技術經濟》2018年第7期,第1—9頁。

[34] Benner M J, Tushman M L: “Exploitation, exploration, and process management: The productivity dilemma revisited”,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8,No.2,2003, pp.238-256.

[35] 簡兆權、劉念、黃如意:《動態能力、企業規模與雙元創新關系研究——基于fsQCA方法的實證分析》,《科技進步與對策》2020年第19期,第77—86頁。

[36] 劉人懷、張鎰:《互補性資產對雙元創新的影響及平臺開放度的調節作用》,《管理學報》2019年第7期,第 949—956頁。

[37] 曹勇、周蕊、周紅枝等:《資源拼湊、雙元學習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年第6期,第94—106頁。

[38] 郭潤萍、尹昊博、陸鵬:《競合戰略、雙元能力與數字化新創企業成長》,《外國經濟與管理》 2022年第3期,第118—135頁。

[39] 陳建勛、王濤、翟春曉:《TMT社會網絡結構對雙元創新的影響——兼論結構剛性的生成與化解》,《中國工業經濟》2016年第12期,第140—156頁。

[40] Cao Q, Gedajlovic E, Zhang H: “Unpacking 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 Dimensions,contingencies,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Organization Science, Vol.20,No.4, 2009, pp.781-796.

[41] Ghemawat P, Ricart C J E: “The organizational tension between static and dynamic efficienc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No.S2, 1993, pp.59-73.

[42] 劉鳳朝、張淑慧、馬榮康:《利用性創新對探索性創新的作用分析——技術景觀復雜性的調節作用》,《管理評論》2020年第9期,第97—106頁。

[43] Mazzucato M: “From market fixing to market-creating: A new framework for innovation policy”,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Vol.23,No.2, 2016, pp.140-156.

[44] 張學文、陳勁:《使命驅動型創新:源起、依據、政策邏輯與基本標準》,《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年第10期,第3—13頁。

[45] 李樹文、羅瑾璉、唐慧潔等:《使命驅動科創企業產品突破性創新實現的路徑》 ,《科研管理》2023年第1期,第164—172頁。

[46] 陶金元、陳勁:《設計驅動型創新理論述評與演化趨勢:基于有意義的創新框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22年第7期,第3—20頁。

[47] 李國強、孫遇春、胡文安:《嵌入式合作網絡要素如何影響企業雙元創新?——基于fsQCA方法的比較研究》,《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9年第12期,第70—83頁。

[48] 徐建中、王純旭:《基于二象對偶與熵權法的區域高技術產業創新系統協同度測度研究》,《理論探討》2016年第4期,第164—167頁。

[49] 鄧聚龍:《灰色控制系統》,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3頁。

[50] 武亞軍:《“戰略框架式思考”、“悖論整合”與企業競爭優勢——任正非的認知模式分析及管理啟示》,《管理世界》2013年第4期,第150—163+166—167+164—165頁。

Research on the Ambidextrous Synergistic Innovation and LeadingCo-Creation Mechanism under the Logic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

TAO Jinyuan, ZHANG Lingna

Abstract: The theoretical, strategic, practical and value logic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 has reshaped the logical foundation of dua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 value, the dual innovation paradox manifests itself as a single mode trap, a binary opposition relationship, and a sequential leapfrog risk. Under the logic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 meaningful innovation theory reconstructs the ambidextrous synergistic innovation paradox, transforming the necessity decision into an importance decision, and expanding the problem-solving space. The ambidextrous synergistic innovation mechanism follows the dialectical law of contradiction, and its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adheres to the law of negation of the negation, pushing towards disruptive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law of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nges. The strategic logic of 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 gives enterprise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leading innovation; the practical logic requires enterprises to build innovation networks, break through boundary constraints and solve space-time configuration conflicts, and buil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 value logic requires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to be systematic and targeted, and to integrate the external objectiv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 and the internal subjectiv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network for evaluation.

Key words:self-reliance and self-strength; leading innovation; ambidextrous innovation; co-creation mechanism

(責任編輯 編輯劉永??;責任校對 齊立瑤)

[收稿日期] 2023-05-06

[基金項目]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人機共生視角下人工智能發展對勞動者心理與行為的影響機制及調適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BGL135)。

[作者簡介] 陶金元(1975—),男,山東蘭陵人,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通訊作者:張玲娜(1976—),女,遼寧沈陽人,北京聯合大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研究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