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視域下 堅定大學生歷史自信研究

2024-03-07 01:28薛月愛
教書育人·高教論壇 2024年2期
關鍵詞:三全育人

[摘 要]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實現。正確歷史觀是堅定歷史自信的價值引領,是增強政治認同的基礎,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利劍。從“三全育人”理念來審視當前高校歷史觀培育現狀,普遍存在全員育人不到位、全程育人未貫通、全方位育人未健全等典型問題?!叭恕崩砟顬樘嵘髮W生歷史觀培育實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育人主力軍建設上,要喚醒育人自覺、提升育人能力、全員培育,凝聚合力;在育人過程中,加強大中小一體化合作和延伸高校培養鏈,全程培育,梯次遞進;在育人方位上,完善歷史教學體系、搭建多元歷史教育載體、加強制度保障和環境創設,全方位培育,協同融合。

[關鍵詞]“三全育人”;歷史觀培育;歷史自信

[中圖分類號] G6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4) 02-0046-04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要求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和方法。

正確的歷史觀、黨史觀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利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教育動員大會等多個重要場合強調樹立正確歷史觀、黨史觀的重要性。2022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指出,強化歷史認知,推動正確黨史觀更深入、更廣泛地樹立,讓正史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1]基于此,大學生歷史觀培育就成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三全育人”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學生歷史觀培育的重要意義

正確歷史觀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習近平歷史觀是正確歷史觀、黨史觀的當代典范和集中體現。正確的歷史觀有助于樹立科學、正確的政治觀、國家觀、民族觀等。在正確歷史觀指引下,學生能夠辯證地認識國家、民族歷史,從而明辨是非,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政治認同,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歷史觀成型的重要時期。加強大學生歷史觀培育責任重大。

(一)正確的歷史觀是堅定歷史自信的價值引領

歷史自信是對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歷史足跡、民族文化、政治選擇、道路走向等的自信。特別是當民族遭遇磨難時,堅信在本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能夠走出低谷、走向復興。近代以來,在外敵入侵、國家蒙難的背景下,為了實現民族復興,歷史和中國人民歷經探索和考驗,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制度,選擇了改革開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最終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中國人民做出了正確的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要說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盵2]堅定歷史自信,最主要的就是堅信“四個選擇”的正確和偉大,堅定“四個自信”。

歷史自信與現實自信、未來自信一脈相連。在正確歷史觀的指引下,才能客觀地認識一個國家、民族的過往歷程??茖W探索和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指導現實發展。在歷史與現實自信的基礎上,堅定開創民族輝煌的未來。而錯誤的歷史觀則會使人是非顛倒,詆毀民族歷史、喪失民族自信、泯滅民族尊嚴。

(二)正確的歷史觀是增強政治認同的基礎

政治認同是民眾對執政黨、國家制度、道路、政策等的認同。就我國來說,就是對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合法性、地位、能力的信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的支持,對在黨的領導下制定的政策、方針的擁護和落實。政治認同是一個國家加強團結、增強凝聚力、向心力、創造力的重要前提,是提升國民政治素養的重要內容。增進政治認同才能避免分裂、動蕩,實現國家統一,激發奮進力量。反之,則會離心離德、四分五裂,內部軟弱渙散。因此,強化政治認同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政治立場、方向的基本內容。

政治認同教育的方式、角度是多樣的。其中,科學歷史觀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前提。一個國家的政治現狀是從歷史中發展而來的,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只有認識該政黨、制度的歷史演變,形成正確的歷史判斷,才能為正確的政治認同奠定認知基礎。今天的中國社會、政治制度是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體中國人民歷經革命、建設、改革的艱辛探索才取得的。割斷歷史就不能認清現實,無法接續開創未來。因此,只有正確認識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才能堅定政治認同。正如《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要求“堅持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從黨的百年奮斗中看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未來我們怎樣才能繼續成功,從而更加堅定、更加自覺地踐行初心使命,在新時代更好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盵3]

大學生樹立唯物史觀和正確黨史觀,是歷史觀培育的根本任務。在正確史觀的指引下,大學生才能堅定政治信念,端正政治立場,把個人的人生與國家的前途,把自我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融為一體,增強底氣、骨氣、志氣,成為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三)正確的歷史觀是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利劍

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在社會上影響惡劣、危害甚大。它以標新立異的學術研究為外衣,以質疑和顛覆傳統史學研究結論為創新點,吸引眼球,引發思想混亂。特別是對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歷史虛無主義者以尖銳的言辭、偏激的論斷進行思想蠱惑,妨礙了大學生正確歷史觀的樹立。

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是攻擊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和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以歷史研究之名,行顛覆現行政權和制度之實。在歷史虛無主義的侵害之下,青少年可能會質疑中國歷史,特別是黨的歷史,從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道路、文化產生動搖傾向,從根本上危及中華民族復興大業。

歷史虛無主義之所以能夠對青少年產生危害,一是利用青少年歷史學習的特征,加強滲透。青少年歷史學習途徑多元,通過傳統課堂、書籍、網絡等方式獲得歷史知識。由于資源良莠不齊,青少年辨別能力有限,再加上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叛逆心理,往往容易被標新立異的觀點左右,不能分辨其中的本質和目的,從而成為歷史虛無主義者傳播的對象。二是唯物史觀在青少年中不夠牢固,使其有機可乘。在當前教育領域,歷史學習和教育的連貫性、系統性都有待加強。據調查,部分傾向理科的學生,在高中階段幾乎難以接受系統的歷史學科教育,他們對基本史實的掌握都參差不齊,更遑論科學、堅定的唯物史觀的培養。這樣的漏洞,就給了歷史虛無主義者以可乘之機。

基于此,要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必須充分研究青少年歷史學習的環境、特點、需求,以有效的方式進行辯證唯物史觀的教育。只有在青少年認知中根植正確的歷史觀,才能構建自覺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堅固堤壩,外防和內控相結合,織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正義之網。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歷史觀培育存在的問題

結合“三全育人”理念,審視當前高校歷史觀培育現狀,會發現普遍存在全員育人不到位,全程育人未貫通,全方位育人未健全的典型問題。

(一)歷史觀培育的力量分散

歷史教育的關鍵是教師。作為歷史觀培育的主導力量,教師的教育自覺、育人能力、合作意識直接關系著培育成效。

一是歷史觀培養的自覺性不足。教育者沒有充分認識到歷史觀對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僅著力于基本歷史史實的講述,忽略了歷史學資政育人的功能。沒有主動實現從現象到規律、從情感到價值的轉化。特別是不能認識到歷史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缺乏培育的主動性。對于各種歷史觀的本質、特點、區別認識不深刻,尤其是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本質認識不清,不善于發揮正確歷史觀的力量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侵蝕。

二是歷史觀培養的能力不強。第一,部分教師首先不具備專業的歷史學知識,直接影響了歷史教育的開展和歷史觀的培養質量。第二,把歷史知識轉化為歷史教育資源的能力欠缺,在教學設計、方法上僵化單一,使原本生動的歷史資源失去生機,嚴重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阻斷了向歷史觀培育的上升。第三,自身沒有堅定的歷史觀,在各種歷史觀面前莫衷一是、辨別不清,難以以理論素養和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歷史觀。

三是歷史觀培養的合作性不夠。歷史觀培養是個系統工程。歷史教育并不局限于歷史課程和課堂,它滲透于大學教育的多個層面。當前受傳統教育思想制約,在各個學段都存在歷史觀培養孤立、割裂現象,缺乏橫向合作意識。普遍存在歷史教師是歷史觀唯一培養者的現象。從理念到實施中,都嚴重缺乏跨學科、多領域合作。

(二)歷史觀培育的過程未貫通

歷史觀培養是一個貫通性、過程性的教育活動,絕非一時一事之功。需要縱向實現各學段銜接、橫向實現各環節貫通。

一是大中小一體化過程未有效銜接。從青少年成長的縱向發展階段看,小學、中學到大學各個階段都分別負有一定的歷史學習任務,并且在歷史觀養成過程中發揮不同作用。大中小歷史教育是一體化的。但是在實際教育過程中,各階段基本是相對孤立的,缺乏段際之間的密切交流和溝通。雖然有基于此的學術研究理論成果,但實踐應用效果卻缺乏跟蹤和評價。

二是未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生歷史觀培育的成型期。但總體來看,歷史觀培育仍未形成貫通發展態勢,基本局限于低年級和特定課程,呈現零散性和孤立性劣勢,缺乏鏈式延續和梯級增長。從育人理念、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設置,都未自覺滲透歷史觀培育意識,尚未形成體系化培養的模式。

(三)歷史觀培育的載體單一

在教育改革日益深入的背景下,歷史觀培養載體也日益多元化,有賴于課程、環境、管理等多種載體的協同配合。然而,在現實中還存在思想觀念滯后、教育手段單一等現象。

一是課程設置不完善。課程是歷史觀培育的主陣地。當前,高校非歷史專業學生歷史教育課程設置尚不健全,主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四史”教育等相關通識、選修課程,存在與中學歷史課程斷層、銜接不充分的問題。在課程建設理念上缺乏系統化、螺旋上升的意識。課程的開設存在隨意性、邊緣化現象,缺乏嚴謹、科學的設計和監管、考核。這就使得課程載體難以發揮主導作用。

二是培養方式缺乏創新。課堂是歷史觀培育的主渠道,但不是唯一渠道。部分高校仍然固守單純依靠課堂理論教學的傳統培養方式。忽視網絡、實踐等多元載體在歷史觀培養中的應用。忽視青年大學生汲取歷史知識、形成歷史觀念的時代特點,觀念陳舊、手段落后,限制了大學生歷史學習的積極性。

三是育人制度和環境創設不足。大學校園文化環境是歷史教育的重要載體,能夠起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應。從學校的歷史、地方歷史資源到國家重要歷史紀念,都是歷史觀培養的重要資源。很多高校缺乏用歷史人文環境育人的意識,沒有充分發揮人文環境涵養情操的作用,忽視了學生歷史人文修養的培育。

三、提升大學生歷史觀培育成效的路徑

(一)全員培育,凝聚合力

歷史觀的培育滲透在以歷史類課程為主體的各學科,因此必須發揮全員育人的合力作用。

一是喚醒育人自覺。教師自覺意識的喚醒,是加強培養主動性、提升培養有效性的先決條件。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清醒劑,要通過歷史教育,發揮其政治導向的作用。教師要深刻認識歷史觀培育在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基礎地位,從而增強歷史觀培育的自覺性。每位教師自身的歷史認知、立場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歷史判斷,從而在學生的歷史觀建構中留下痕跡。因此,每位教師都天然地負有培育學生歷史觀的責任、使命。教師只有具有這種自覺,才能把握自身角色,以正確歷史觀律己和育人。

二是提升育人能力。教育者先受教育,傳道者先要明道。教師自己必須有扎實的歷史學識和修養和正確的歷史觀。在此基礎上,將歷史觀培育與歷史知識傳授融為一體。教師要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加工、運用能力,精心設計教學體系,充分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技術手段,賦予歷史知識生命力,激活歷史資源,建構歷史與學生之間的跨時空關聯,使學生自主學習、自發探究。

教師必須在立足基本史實的基礎上,自覺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明辨歷史是非,提高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抵制能力,為學生解疑釋惑,做學生的引路人。

加強對歷史規律的探究,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用歷史智慧解讀現實問題,解答學生困惑。打通歷史、現實、未來關聯,引導學生用發展思維認識問題。

三是加強通力合作。歷史觀培養應該突破學科壁壘,加強各學科教師的協同育人意識和能力,建立合作機制,明晰責任、分工協作。根據學科特點,建立育人團隊,改單兵作戰為集體攻堅,各學科手拉手、各學段相幫扶。

(二)全程培育,梯次遞進

歷史觀的形成是知情意相統一的過程,也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積累和轉化過程。歷史觀的成型需要建立于一定時間和閱歷基礎上。因此,歷史觀培育絕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須加強全過程育人理念,實施各階段相互銜接和配合的培育措施,形成梯度上升培養鏈。

一是加強大中小一體化合作。根據教育學理論,教育是連續性、合作性、交互性的活動。從時序性來看,從小學、中學到大學階段是學生集中、系統接受歷史教育的主要過程。必須依據學生歷史學習的階段性特點,恰當構建歷史教育體系。教學目標設計上既體現一體性要求,又突出分段性特色。在教學內容配置上,注意把握史實、史論、史觀之間的深淺層次。在教學方法上,遵循小學重故事性與情感性、中學重知識性與價值性、大學重理論性與實踐性的原則。從合作性來看,大中小歷史觀培育要加強師資交流互鑒,優勢互補。高校教師發揮歷史研究學術優勢,中小學教師發揮一線教學經驗優勢,在合作共建中提升育人能力。從交互性來看,歷史教育的主體是學生,主導是教師。特別是高校教師必須對各學段學生的學情進行調研,才能因材施教、因時施教,找準教學定位、取得育人成效。

二是使歷史觀培養貫穿大學教育全過程。大學階段是學生歷史觀成型的最關鍵階段,具有總結性、反思性和應用性特點。學生在學習自主性逐步增強、思想認知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會對以往所學的歷史知識進行理性化的認識和評價,并自覺運用歷史觀分析歷史和現實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科學引導就更加重要,是及時避免其走向極端、錯誤立場的指南?;诖?,要將歷史觀培養貫穿大學教育各階段,注重時間連續性和內容多元性,形成歷史觀培育的完整閉環。加強體系化培養設計,在總目標引領下,突出各階段重點,依次推進。全程貫穿顯性培育與隱性培育相結合的意識,奠定歷史觀培育的扎實基礎。

(三)全方位培育,協同融合

歷史觀培育是綜合性的教育活動,需要依托課堂、網絡、實踐、制度、文化等多種載體的有機配合。絕不是單一的課堂教學能夠勝任和完成的。

一是完善歷史教學體系。歷史類課程和課堂教學是歷史觀教學的主陣地、主渠道。這個中心不能輕易動搖。要充分發揮其核心培養力的作用,就必須圍繞教學這個核心,深研課程體系、教材建設、教學設計,形成一整套相互支撐、行之有效的歷史觀教學模式。通過優化課程設置,提高供需適配度,建立高精尖課程體系,使大學生的歷史教育具有堅實的課程依托。通過精選、精編歷史教材和各種素材資源,確保歷史觀教育的科學性、方向性、實效性。通過深耕教學,研磨教學技巧,打造歷史教育金課,培養歷史教育名師。依托課程思政理念和平臺,在專業課、通識課上融入歷史教育的內容,延展歷史教育的廣度和深度。

二是搭建多元歷史教育載體。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的歷史學習途徑更加靈活、多元,且歷史文化學習資源極大豐富,但是這些資源存在良莠不齊、史觀不一的沖突,歷史教育者一方面要善于搭臺,依托各類網絡教育平臺,推介權威、高質資源,為學生提供正向選擇;另一方面要長于鑒別,加強史觀引導。特別是善于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分辨歷史虛無主義的表象和實質,為學生解疑釋惑。在多元平臺下,使學生獲得高質、充分的歷史教育,助力正確歷史觀的培育。

三是加強制度保障和環境創設。全方位歷史教育還需要針對性的頂層設計和穩定的制度運行保障機制。學校必須將歷史觀培育納入立德樹人的全過程,滲透在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大綱等各項具體制度、方案中。認真落實國家相關政策,如2021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在全社會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的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始終把握正確導向,樹立正確歷史觀,準確把握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旗幟鮮明地反對歷史虛無主義。要突出青少年群體,把握青少年群體的特點和習慣,組織好青少年學習教育,厚植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情感,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從國家政策層面,對開展“四史”宣傳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成為各類學校歷史教育的重要遵循。從師資配備、課程設置、考核評價、資金支持等方面,確保歷史觀培育有人力、物力、財力等全面保障。

高校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善于抓住重要歷史紀念、節日,如五四青年節、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公祭日,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歷史責任感教育,營造風清氣正的歷史氛圍。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將時代語言與歷史情懷相融合,塑造時代新人的歷史觀。

綜上,大學生歷史觀培育是立德樹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運用“三全育人”理念和方式進行歷史觀培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可行性?!叭恕币曢撓录訌姎v史觀培育的路徑,仍需要緊密結合實踐進一步探索、論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2-03-22(1).

[2]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未來 埋頭苦干、勇毅前行[J]. 求是,2022(1):8.

[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2.

(責任編輯:劉潔)

基金項目:海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課題“習近平新時代歷史觀融入高校歷史教育的策略研究”(QJY20201012)研究成果;瓊臺師范學院“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第一批專項課題“高校紅色文化育人的課程體系構建研究”(SQYR202221)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薛月愛(1982—),女,碩士,海南省瓊崖革命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副教授,研究方向:海南歷史文化、思政教育。

猜你喜歡
三全育人
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三全育人”理念下創新型控制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模式研究
構建二級學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構建二級學院 “三全育人”新模式
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全育人”培育模式新探
構建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
高職推進“三全育人”工作制約因素淺論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專業優良學風途徑研究
“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教師課外育人長效機制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