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功能定位與實踐向路

2024-03-07 08:32姜金豆吳文旭
鄉村論叢 2024年1期
關鍵詞:功能定位馬克思主義

姜金豆 吳文旭

摘要: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詮釋了縣域城鄉發展差別的產生根源,揭示了縣域城鄉發展的歷史規律,明晰了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任務,為推動中國特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南。在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視域下,縣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切入要點,具備強化城鄉公共管理共鑒的“試驗區”、促進城鄉經濟生活互惠的“激活器”、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均等化的“前沿地”、加速城鄉文化旅游相通的“交流所”和推動城鄉生態環境俱榮的“共同體”五大功能定位。在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政策實踐中,必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發展權益;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銜接,彌合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差距;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培育發展增收致富新型經營模式;健全城鄉社會治理體系與能力,提升農村社會穩定性及農民生活質量;注重城鄉環境資源的協調保護,為縣域城鄉融合提供可持續支撐。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縣域城鄉融合 功能定位 實踐向路

* 本文系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實踐創新項目“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城鎮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KYCX23—1555)成果。

一、引言

“郡縣治,天下安”,縣域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單元,在推動城鄉融合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當前,學者普遍認為,縣域是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切入要點。例如,黃振華(2022)指出,縣域居于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國家與社會的關鍵節點,具備有效推進鄉村振興的載體功能和支點作用。羅必良(202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以縣城為載體的城鄉融合發展可以有效改善居民的福利水平、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然而,由于縣域內資源整合配置能力較低、城鄉產業聯動性較差、財政基礎較為薄弱,一些學者亦表達了對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前景的擔憂。那么,究竟該如何認識中國式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功能定位與實踐向路呢?筆者認為,當前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面臨諸多困難,但實際問題越復雜、任務越艱巨,越是需要回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本源尋求科學指導。正如馬克思所言:“城鄉關系一改變,整個社會也跟著改變?!背青l分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鄉之間走向融合是必然趨勢。馬克思和恩格斯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歷史視野考察城鄉關系的變遷,揭示了城鄉關系形成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發展規律,并且科學地預判了城鄉融合發展的趨勢??梢哉f,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為推動中國特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與實踐指南。

二、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對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恩格斯對于城鄉關系的重視始于對鄉村權利的關注。1842年,馬克思在《萊茵報》上駁斥了《科隆日報》對區和鄉權利平等進行攻擊的文章,認為落后的鄉村應該和城市的區享有一樣的權利。后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發展,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對西方資本主義城鄉關系進行了深入批判,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等著作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城鄉融合理論。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強調了城鄉之間的相互依賴和協同發展關系,對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學說詮釋了縣域城鄉發展差別產生的根源

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學說深入探究了城鄉發展差別產生的根源,為揭示縣域城鄉發展不平衡本質提供了社會勞動分工的分析視角。馬克思、恩格斯在其經典著作中指出,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個人在勞動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方面的相互關系。這一觀點表明,社會分工的不同階段決定了個體在勞動資源、工具以及勞動成果方面的相互聯系。隨著人類社會進入第三次社會分工階段,商品經濟得到了繁榮發展,而城鄉差異也隨之加劇。具體而言,社會分工導致了商人階層的崛起,越來越復雜的分工使得各行業生產的產品以商品形式進入市場進行交換。在工業領域,不變資本相對于可變資本的比例不斷增加,并與可變資本的增長相結合。然而,在農業領域,耕種一定土地所需的可變資本絕對減少,只有在開墾新土地時可變資本才會增加,但這要求非農業人口的增長。馬克思主義社會分工學說揭示了城鄉發展差別產生的根源,即城鄉在社會分工中所承擔的不同職能和任務,以及由此引發的資源配置、經濟發展和人口流動的差異。這種差異源自社會分工的不平等性,城市集聚了大量的資本、技術和人才,而農村則缺乏這些要素,從而造成了現代化進程中城鄉發展的不平衡。

(二)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演化論揭示了縣域城鄉發展的歷史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對城鄉關系的演變規律進行了深刻的思考和總結。他們認為,古典時期的城市是農業和鄉村生活的中心,表明城市與鄉村有著密切的聯系和依賴關系;而在中世紀歐洲,城鄉關系進一步發展為城鄉對立,鄉村是主體,城市是補充和從屬;與之不同的是,亞細亞古代的城市與鄉村則呈現出無差別的統一,城鄉關系更加集中于城市對農村的控制和剝削;近現代時期,工業化帶來了鄉村城市化,鄉村愈發依附于城市,城市對鄉村具有控制和支配作用;后工業時代,城鄉關系應朝著城鄉一體化和城鄉融合的方向發展,城市發展要帶動鄉村進步,城鄉之間應逐步消除差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城鄉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實現了與馬克思、恩格斯對城鄉一體化的綜合思考和動態演變相互構建,即中國的城鄉關系由分離、差異化和二元固化逐漸過渡到了融合發展階段?,F階段,只有以縣域為基本單元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才能更有效地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演化論基于對資本主義城市及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刻思考和實踐觀察,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城鄉關系的歷史動態演化三階段規律,為理解和把握縣域城鄉發展趨勢提供了理論指導。

(三)馬克思主義工農融合思想明晰了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任務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也將消失,從事農業和工業勞動的將是同樣的一些人,而不再是兩個不同的階級。這表明,在工業社會早期,農村和城市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差異,但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這種差異將逐漸被消除。在共產主義社會中,城市和鄉村之間的對立將會消失,因為社會生產力和勞動方式的發展將會使人們在農業和工業領域之間無縫轉換,人們將能夠更加自由地選擇從事農業或工業勞動,而不再受地域和社會身份的限制,即建立一個沒有階級對立、無差別對待工人和農民群體的社會秩序。在馬克思主義工農融合思想的指導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任務是要實現工業和農業的互補發展,城市和農村的互動促進,以此推動城鄉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具體而言,“以工補農”強調發展工業經濟,通過工業的發展來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以城帶鄉”意味著城市作為引領發展的核心,通過城市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等優勢資源向農村輻射,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實現城鄉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意味著,城市和農村之間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互利共贏。

三、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視域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功能定位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消滅城市和鄉村的對立已經成為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公共衛生事業本身的直接需要?!瘪R克思主義的城鄉融合實際是指城鄉之間相互吸收生活方式之優點基礎上的社會本身整體發展狀況,是社會整體各子系統之間優勢互補、協調統一的存在狀態和發展態勢,是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的理想狀態。結合吳文旭等(2022)的觀點,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闡釋。

(一)縣域是強化城鄉公共管理共鑒的“試驗區”

隨著鄉村人口向城市的快速集聚,城市公共管理機構不斷完善,模式更加健全,而村莊的公共秩序瀕臨瓦解,農民集體行動陷入困境。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隨著城市的出現也就需要有行政機關、警察、賦稅等等,一句話,就是需要有公共的政治機構,也就是說需要一般政治。在這里居民第一次劃分為兩大階級,這種劃分直接以分工和生產工具為基礎。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產工具、資本、享樂和需求的集中;而在鄉村里所看到的卻是完全相反的情況:孤立和分散?!笨h域作為城市與農村的過渡地帶,城鄉聯系緊密,縣級政府具有較強的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管理經驗與能力。在城鄉公共管理方面,縣域作為城市與農村交匯的地方,具備較好的實踐基礎、創新空間和資源優勢,應當被視為強化城鄉公共管理共鑒的“試驗區”。通過在縣域范圍內開展政策試點,可以更好地解決城鄉公共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為全國范圍內的城鄉公共管理提供經驗和借鑒。

(二)縣域是促進城鄉經濟生活互惠的“激活器”

縣域作為城鄉聯系的橋梁,在促進城鄉經濟發展中承擔著重要角色,在資源配置中具有獨特優勢。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城鄉關系是構成簡單貨幣流通的一個要素……決定流通手段量的一切要素,如流通的商品量、價格、價格的漲落、同時進行的買和賣的次數、貨幣流通速度,都依賴于商品世界的形態變化的過程,而后者又依賴于生產方式的總的性質、人口數、城鄉關系、運輸工具的發展,依賴于分工的粗細、信用等等?!边@表明,城鄉之間的分工造成了城鄉關系的異化和沖突。在這種分離的環境下,城市和鄉村之間不斷進行著商品和貨幣的交流,這進一步擴大了交換和分配的層面和范圍,從而改變了交流方式和互動形式。由于縣域處于“鄉頭城尾”的交融地帶,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地理位置的優勢,促進城鄉之間的資源流動和互通有無??h域可以充分利用城市的先進技術、信息和市場渠道,為鄉村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銷售渠道,同時也可以將鄉村的農產品、土特產等資源引入城市市場,實現城鄉互惠??h域內還可充分利用鄉村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等特色產業,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繁榮。

(三)縣域是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均等化的“前沿地”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地理、經濟等原因,城鄉之間的福利水平存在著差異。城市相對較好地享受到了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的紅利,而鄉村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較低。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寫道:“通過消除舊的分工,進行生產教育、變換工種、共同享受大家創造出來的福利,以及城鄉的融合,使社會全體成員的才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绷硗?,他在《論住宅問題》中關切了工人的住房保障問題,強調通過工農業相結合以及人口均衡分布等途徑,在城鄉融合的條件下解決住宅問題。由于人員流動性強,農民工在城市工作時常面臨社會保障不全面的問題,而返回鄉村則面臨社會保障覆蓋范圍有限的問題。在縣域范圍內實現城鄉社會保障的均等化,可以為農民工提供更穩定的工作環境和社會保障,增加其就業穩定性和生活安全感。例如,在縣域范圍統籌規劃和建設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養老服務等基礎設施,提高鄉村社會保障的供給水平。通過在縣域范圍內探索和推廣有效公平的社會保障政策,可以促進城鄉福利水平的同步均衡提升。

(四)縣域是加速城鄉文化旅游相通的“交流所”

日益便利的交通網絡使得人們可以更容易地接觸到城市和鄉村相異的文化生活,在與歷史、文旅和生態相結合的過程中,縣域展現出多樣的魅力。馬克思認為,要“使每個人都有充分的閑暇時間去獲得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文化——科學、藝術、社交方式等等——一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這表明,普遍發展的生產力使人們逐漸解放勞動力,從而擁有了享受閑暇生活的機會。與此同時,廣泛的社交交往也成為打破隔離、促進交流的方式之一??h域作為地理空間上的一種劃分單位,具有一定的地理輻射范圍和人口集聚特點。在加速城鄉文化旅游相通的過程中,縣域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和自然資源,涵蓋了不同類型的文化景點、歷史遺跡、傳統手工藝等。這些多元化的文化資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進了城鄉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與融合。這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特點,使得縣域文化旅游更具吸引力和獨特性。人們可以在縣域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底蘊,也能體驗到現代生活的便利與創新。通過促進縣域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可以提升文化軟實力,增進人們對于歷史傳統的認知與體驗。

(五)縣域是推動城鄉生態環境俱榮的“共同體”

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基本單元,具備推動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優勢和條件。整縣域推進鄉村生態振興,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掘和利用縣域內的綠水青山資源,實現生態與經濟的雙贏。馬克思指出:“只有通過城市和鄉村的融合,現在的空氣、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過這種融合,才能使現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眾的糞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來作為植物的肥料?!倍鞲袼乖凇段殓旰庸葋硇拧分袑懙溃骸霸S多使用鮮紅色染料的染坊使伍珀河那紅色的波浪,急速地奔過煙霧彌漫的工廠建筑和棉紗遍布的漂白工廠?!痹谥苯咏涷炗^察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自然的嚴重破壞??h域內城鄉生態環境融合發展是指在縣級行政區域范圍內,將城市和農村的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理念。它強調城鄉之間的相互依存和協調發展,同時注重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相比于大城市圈,縣域內的城鎮規模較小,人口密度較低,這為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提供了有利條件,使得環境治理更加精細化。

四、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視域下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實踐向路

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認為:“消滅城鄉之間的對立,是社會統一的首要條件之一,這個條件又取決于許多物質前提,而且一看就知道,這個條件單靠意志是不能實現的,這些條件還須詳加探討?!币虼?,必須認識到,在實踐中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不僅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需要循序漸進、久久為功,而且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與挑戰,需要多措并舉、綜合布局。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出發,實現縣域城鄉融合發展需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確保城鄉居民享有平等發展權益

人民史觀、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根本立場,“應當是從人的這種共同特性中,從人就他們是人而言的這種平等中引申出這樣的要求:一切人,或至少是一個國的一切公民,或一個社會的一切成員,都應當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會地位”。在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一是重視激發群眾參與的積極性。通過廣泛的社會參與調動人們的創造力和積極性。同時,建立健全的信息發布和反饋機制,鼓勵群眾積極參與政策制定、項目規劃和決策過程,確保他們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此外,要注重培育和發揮社會組織、專業人才和企業等多方力量的作用,構建起多元參與的合作平臺,形成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二是注重識別城鄉居民的真實需求。在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深入了解和識別城鄉居民的真實需求,為其提供優質服務。要加強社會調查和研究,通過廣泛的調研活動獲取城鄉居民的意見和建議,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促進城鄉發展共享共贏。三是建立發展成果共享機制。為了確保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建立發展成果共享機制。這意味著要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資源要素的統籌配置和優化分配,使城鄉居民能夠公平分享發展紅利。要加強城鄉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的銜接,提高鄉村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

(二)要促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的銜接,彌合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水平差距

馬克思主義區域發展目標是盡可能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在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一是優化資源配置和投入機制。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確保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同時,建立健全城鄉統籌規劃機制,將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納入長遠規劃,提前預留土地、資金和技術支持。二是完善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標準。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和需求,在建設過程中注重環保、節能和可持續發展,推廣先進的建設技術和設備,確?;A設施的質量和可靠性。三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管理和運營。建立健全農村基礎設施的運營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推動公私合作,提高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益。

(三)要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培育發展增收致富新型經營模式

生產力發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第三次大分工,商品經濟的繁榮使得資本得以脫離土地而存在,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持續深入造成了城鄉關系由統一向對立的轉變。馬克思在談論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條件時說:“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币虼?,推動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動力還是生產力的極大提升,這需要不斷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轉型,不斷豐富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一是加強政府政策支持。政府要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提供支持,包括稅收減免、財政補貼、信貸支持等方面;政府要鼓勵農民將農產品加工成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產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政府可以提供資金支持、技術指導和市場推廣,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二是加強農業科技應用。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開展培訓,提供技術指導,幫助農民了解最新的農業技術和市場趨勢;擴大農產品網絡銷售,拓寬農產品市場渠道,提高農產品的銷售額和利潤率。三是發展農村旅游和鄉村休閑產業。加大對農村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拓寬農民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利用農村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農田資源,發展農村旅游和鄉村休閑產業,吸引城市居民前來觀光度假,增加農民收入來源。

(四)要健全城鄉社會治理體系與能力,提升農村社會穩定性及農民生活質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治理制度和人道主義思想在人類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相互關系,社會治理制度的完善和公正不僅是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更重要的是為人道主義的實現提供基礎和保障。只有通過建立公正的社會治理制度,才能夠充分保障人民權益,實現社會的公平和全面發展,最終達到人道主義的徹底實現。一是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治理的法律體系,明確部門職責、權限和責任;加強政府對農村社會治理的統籌協調和指導,實行科學決策、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機制,鼓勵村民廣泛參與農村事務的決策和管理。二是優化組織功能。培育壯大具有代表性的農民社會組織,發揮其在政策宣傳、利益協調、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村黨組織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提高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組織能力;推動建立健全農村社區治理體系,發揮社區居民在社會管理中的積極作用。三是提升管理能力。加強對農村干部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和管理能力;推動信息技術在農村治理中的應用,提高信息采集、傳遞和處理的效率。

(五)要注重城鄉環境資源的協調保護,為縣域城鄉融合提供可持續支撐

馬克思主義城鄉融合思想必然包含城鄉生態融合向度,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需要處理好人與自然、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逐漸擺脫自然的束縛、物的束縛、人的束縛。一是制定綜合規劃。建立統一的城鄉規劃體系,制定綜合規劃,明確城鄉發展的目標和路徑。通過統籌考慮自然資源、生態環境、產業布局等因素,促進城鄉資源的協調利用和保護。二是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和農田面源污染防控,提高污染防治和生態修復水平,改善農村環境質量。三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資源節約利用和循環利用,發展循環農業、循環工業等循環經濟模式;倡導綠色生產方式,推廣農業有機化、農村能源清潔利用等技術,提高農產品質量和農民收入水平。

五、結語

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的核心在于辯證理解城鄉之間的矛盾關系,其核心觀點包括:城鄉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城鄉關系是相互滲透的關系;城鄉發展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必然存在的矛盾;城市是農村的集中體現,農村是城市的延伸和支撐;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要求。由此可知,縣域城鄉關系對立、城鄉發展水平存在差別是人類社會一個自然發展的過程,主要是由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所致,必將通過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而消亡,最終進入城鄉高質量融合發展的階段。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以其科學性和實踐性,對我國現階段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此外,在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的過程中,還需要避免一些認知誤區。首先,不能簡單地將城市模式機械復制到農村,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推動農村發展。其次,不能忽視農業的基礎地位,要注重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最后,還要避免將城鄉融合發展僅僅理解為城市對農村資源稟賦的單方面規劃,應當注重城鄉互利共贏、協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海金,戴丹.縣域內城鄉融合發展: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3):21-31.

[2]黃振華.縣域、縣城與鄉村振興[J].理論與改革,2022,(04):156-165+168.

[3]羅必良,耿鵬鵬.理解縣域內的城鄉融合發展[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3(01):16-28.

[4]涂圣偉.縣域內率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現實價值與實現路徑[J].山東社會科學,2023,(07):89-97.

[5]溫惠淇.鄉村振興戰略下城鄉融合的現實困境與實踐路徑[J].貴州社會科學,2023,(06):144-151.

[6]孔祥智,謝東東.城鄉融合發展面面觀:來自縣域的報告[J].河北學刊,2022,42(02):129-139.

[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9.

[8]馮永泰.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的依據、問題與路向——基于馬克思恩格斯城鄉關系理論視角[J].當代經濟研究,2023,(08):23-31.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0.

[1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0.

[11]周文.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背景下的城鄉融合發展研究[J].政治經濟學評論,2022,13(03):87-101.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5.

[13]蘇紅鍵.中國特色的縣域城鎮化:以城鄉兩棲促城鄉融合[J].甘肅社會科學,2023,(04):200-208.

[14]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52.

[15]吳波.城鄉融合發展:內涵辨識與治理效能提升[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0(01):74-82.

[16]吳文旭,吳業苗.城鄉韌性水平測度及融合發展——來自長三角三省一市的實證經驗[J].世界農業,2022,(07):106-119.

[1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6.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5.

[1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5.

[20]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05.

[21]論住宅問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6.

[2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3.

[2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17.

[24]張新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研究導向[J].江蘇社會科學,2023(01):1-7+241.

[2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3.

[26]陳健,郭冠清.馬克思主義區域協調發展思想:從經典理論到中國發展[J].經濟縱橫,2020,(06):1-10.

[27]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5.

[28]孫新建.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社會治理制度與人道主義思想[J].嶺南學刊,2016,(04):40-44.

[29]秦興方,張穎,孫鳳娟等.人的全面發展及其中國樣式[J].教學與研究,2019,(04):30-40.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猜你喜歡
功能定位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新時代下的馬克思主義
淺談信訪制度的功能定位與制度完善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京津冀功能定位暨河北布局
中小學圖書館的功能定位
城市地下車行道路功能定位及其適用范圍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