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素養發展模型構建的語文試題研究

2024-03-07 17:01章新其鄭慧
語文建設·上 2024年1期
關鍵詞:融合模型

章新其 鄭慧

【關鍵詞】素養測量;模型;情境任務;“心智知”融合;語文命題

世界經合組織(OECD)強調21 世紀的教育潮流應當是幫助學生掌握技能、發展核心素養,從而適應社會的不斷進步。與此相應,全球各國相繼研制核心素養。我國于2016年頒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明確了立德樹人教育目標中“人”的內涵;2022 年頒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科課程標準,明確了素養育人的學科要求,命題亦從“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走向“素養立意”。教學實踐者在積極探索素養命題的過程中,對于素養測量的內涵、素養發展的心理機制以及素養試題的特征等問題產生很多困惑。為指導并規范素養測量的命題技術創新,我們有必要比較素養命題與知識、能力命題的區別,研究素養發展的心理機制,發掘素養試題的特點,推動語文素養命題的深入發展。

一、素養測量與知能測量的區別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義教新課標”)對語文課程學業質量的測量對象和測量方法作了規定:“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語文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征的整體刻畫?!边@段表述包含以下幾層意思:一是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是對學生素養發展水平的測量,而不是學生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二是語文素養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在學科中的體現;三是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水平要通過具體的表現來反映,這些表現是基礎的、關鍵的、典型的,能夠勾勒學生語文素養的全貌,反映學生語文素養的本質;四是素養表現特征適宜描述性“刻畫”。

以素養為測量對象,測量的方法不同于以知識和技能為測量對象。以買車和相馬為喻:作為機械的汽車,說明書上寫的參數是什么,車子的性能就是什么,可測可算;作為生命體的馬,其身高、體重數據并不能說明它是否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和身處險境時忠勇救主的品質,只有讓它奔跑起來觀察它的表現,才能推斷它的品性。也就是說,知識和技能測量是對“量”的直接確定,就如汽車的參數;素養測量是對“性”的推測,就如馬的品性。

以“量”為測量對象往往要求測量對象明確單一,以確保測量的準確性,因此試題往往考查單一的知識和技能點。如古詩文名句默寫:“ 感時花濺淚, ▲ 。(杜甫《春望》)”每一題只檢測一個知識和技能點,通過一定比例的抽樣,判定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水平。但是,古詩文名句積累量多并不能說明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高。因此,傳統測量無法保證準確揭示或刻畫被測對象的本質或特點,不適用于對素養的測量。

作為心理特征的素養只有在具體情境中、在做事的過程中才能體現出來。測試者要設計測量項目,促使被測者在相應的測試領域內作出可觀察的反應,根據所觀察到的外在表現推測被測者產生這些表現的內在因素,給出定性描述,再根據賦分標準將描述轉化為可以相加的數值。因此,素養測量首先要假設存在一個穩定的能決定外在表現的內在因素,心理學家稱之為“ 構念”。構念是對智力、學業成就、動機、態度、個性等心理屬性的理論構想或概念界定。其次,在確定素養構念的基礎上,素養測量要著重研究素養發揮作用的認知模型,為設計測量項目(即命題)、推測測試反應的內在因素(即評判)提供依據。

二、素養構念與素養發展模型的依據

在心理與教育測量中,對引發外在表現的內在因素的構念是測量的基礎,素養構念即對素養心理構成的理論演繹。素養構念基于21 世紀全球為應對未來挑戰而開展的核心素養研究,各國從教育戰略的需要出發,相繼研制并頒布了核心素養,許多國家以此作為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包括教育測評改革)的基礎。素養雖然是內隱的,但影響甚至決定了人的外在行為。世界經合組織(OECD)于2005 年公布《素養的界定與遴選報告》,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出發,認為核心素養在公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特殊意義,每個人都需要具備也必須培養核心素養。

我國將學生核心素養界定為“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它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整體表現,是心、智、知三者的統合體。其中,“關鍵能力”是核心素養的認知層面,指向面對真實情境時能綜合運用知識、觀念、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生順利完成某種活動進而解決問題的心理條件,是學生所應具備的復雜能力結構系統?!氨貍淦犯瘛焙汀?正確價值觀”則是在非認知層面對核心素養的理解,指向道德化的習慣品行與人格特質,是學生習慣性、持續性解決問題時將知識運用于實踐過程中的副產品。這三方面共同決定了核心素養的實體內容、外在形式與實踐過程,進而確保核心素養的整體性生成。[1]可見,《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高度概括了“ 心智知”融合發展的心理特點對全面發展的人的重要性,是素養測量中素養構念的依據。

學習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則提供了素養形成與發展的心理學理論依據。隨著認知學、腦科學等研究的深入,人們更新了對學習的認識:學習不僅與大腦和心理相關,更受文化境脈影響,是個體與情境的持續互動,是個體不斷解決問題、適應社會和創生意義的動態過程;有意識的學習需要持續的努力,這種努力以所完成任務的價值為動機;知識不是客觀和外在的,而是個體在實踐中構建和生成的;個體在構建和生成知識的過程中,也不斷形成產生知識的心智模型。[2]這些研究揭示了認知與觀念、品格以及文化境脈的關系,正是“心智知”融合發展的素養的特征,尤其是素養與情境的關系——素養離不開情境的形塑,其發展與作用只有在具體情境中、在做事的過程中才能得以實現。正因如此,義教新課標強調語文考試命題“ 應以情境為載體,依據學生在真實情境下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評定其素養水平”。

三、素養發展模型構建要點分析

在信息加工理論中,人的認知過程就是對信息的加工過程,包括對信息的感知、選擇、編碼、內化和組織,以及利用信息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等。生命主體就是通過信息加工與情境產生互動,進而高度參與情境問題的解決,以保持個體生命的持續發展。構成素養的“ 心智知”三者中,知為基礎,智為動力,心為主導,三者通過信息加工得到融合。我們可以運用“ 素養發展模型”(見圖1),闡明這一復雜的認知過程及其適應行為。

素養發展模型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1)主體通過對“ 任務— 成果”中的信息的加工而與情境持續互動,并與之融為一體。

(2)情境不僅生成任務,還被任務改造,情境通過任務對主體產生作用;情境激發了主體完成任務的情志動力,情境也蘊含著主體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情境中的信息與主體已有的舊知結合,更新主體的知識。

(3)主體對情境任務的應答始于情志(心)的主導,繼而調用已有知識經驗和思維圖式(知),根據情境需要,關聯任務信息并整合新舊知識,創生新的四維圖式(智),以解決實際問題,構建出“ 心智知”協同的信息加工機制。在信息加工機制運行的過程中,心、智、知相互作用并融為一體,輸出成果、改造環境的同時,自身也持續發展。

素養發展模型揭示了素養發展機制的情境化特點。主體與情境的互動以情境任務所包含的信息加工為紐帶,在啟動(或構建)、統整、發展“心智知”融合的加工機制的過程中,主體表現出適應并改造環境的水平。

素養發展模型反映了信息加工能力對素養發展的重要性。指向素養的教育既要落實基本知識和基礎技能,也要在此基礎上注重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信息加工能力,即“心智知”融合發展的加工機制。素養命題要將學生的“心智知”發展水平作為測評對象,考查學生“所能的”“所愿的”(即現場構建的學習能力和驅動學習的動力意愿),而非“ 所有的”(即惰性知識)?!?概而言之,素養立意的測試宗旨不是學生的知識或能力的擁有狀況,而是學生愿意和能夠運用知識與能力去解決問題、造福社會的心智狀況、精神狀況?!保?]

四、運用素養發展模型研究語文試題

依據上述素養發展模型,我們可以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某種活動為載體,借由這種特定活動所承載的知識、思維能力以及實踐素養來設計測評項目,提取“素養DNA”。而語文素養命題就是結合語文課程內容,設計呈現“心智知”融合發展水平的情境任務,用以檢測學生運用語文知識、能力解決問題時的素養水平。那么,素養試題到底具有怎樣的特點呢?

如圖1 所示,情境在素養發展中不可或缺,是素養得以存在、表現與發展的必要因素,因此素養試題的外在特征首先是有明確的情境。問題任務包裹在情境信息中,經轉譯表征、資源整合等一系列復雜思維動作才能得以解決,因此素養試題往往是信息密集型或高思維負荷型的復雜任務。素養試題還帶來了試卷結構的變化,用情境任務承載語文知識與能力的考查,遵循的是解決問題時的“ 做事邏輯”,因此任務之間有內在的關聯,往往形成任務群,試卷結構也相應地由“ 知識結構”變為“ 素養結構”[4]。

具體情境、復雜任務、以做事邏輯架構試卷,這些都是素養試題的外顯特征。僅符合這些外顯特征,還不能稱為素養試題,我們還要進一步把握素養試題的本質屬性。下面用“ 素養發展模型”對一組古詩文試題加以分析,進一步認識素養試題的本質屬性。

例1.浙江省2014 年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衢州卷)

2.古詩文名句默寫。

讓我們跟著古人走進豐富多彩的詩文世界:隨白居易打馬春行錢塘湖,尋找“亂花漸欲迷人眼, (1) ”的春意;梨花落后清明,和晏殊一起邂逅“ 池上碧苔三四點, (2) ”的驚喜;陪陳與義登上岳陽樓,發出“白頭吊古風霜里, (3) ”的感懷;聽陸游詠梅,不僅知她風雨黃昏中的寂寞盛開,更懂她“ (4) , (5) ”的芳魂永駐;看歐陽修酣飲醉翁亭,他那一句“ (6) , (7) ”,道出多少文人墨客寄情杯中之物的灑脫!

例2.浙江省2018 年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衢州卷)

3.古詩文積累。

(2)中國人取名常從古詩中汲取靈感,下列名字出自什么詩句?選一個···回答。

A.邱勝春(人名) B.渡遠(橋名)

C.錦江(賓館名) D.日暮(亭子名)

例3.浙江省2021 年初中畢業生學業水平考試(衢州卷)

6. 用材料二中的詩句為材料一畫線的景觀取名,仿照示例說明理由。(3 分)

示例:遲日亭,語出元代楊明的詩句“ 洞天春遠日行遲”,以此為名既表現此亭遠離塵囂,幽靜安寧,又寄托人們對閑適生活的向往。

【注:材料一是郁達夫《爛柯紀夢(節選)》,材料二是三首詠爛柯山的古詩】

與直接考查古詩文上下句的默寫不同,例1至例3 這三組試題都有情境:例1 是以“豐富多彩的詩文世界”開頭的一段話,例2 是生活中的取名現象,例3 是旅游景觀的命名。但仔細辨析就會發現,例1 的答案都是客觀、唯一的,本質上還是記憶,學生答題時并沒有借由“ 信息的加工而與情境持續互動,并與之融為一體”,這個情境實際上是冗余信息,沒有參與認知加工。與例1 相比,例2、例3 尊重了學生知識積累的差異,答案不唯一,具有選擇性。但例2 的答案并不是現場生成的,情境沒有真正參與問題的構成,也不是答題的必備條件。比如“渡遠橋”,只需要根據“渡遠”二字喚起記憶,再現含有這兩個字的古詩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即可,考生并未參與到為橋命名的情境中。只有例3 的任務“ 生長”在情境中,情境提供了完成任務所需的信息,包括景觀的自然特點、景區的文化歷史和意境氛圍、人們對此景觀的情感認知等,所有來自情境的信息對完成這個任務都產生了實質性影響??忌瓿蛇@個任務要將自身情感、個人喜好投入其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的是信息的即時加工能力而不是原有的惰性知識。

結合例3,我們進一步分析素養試題“ 生成性”的特點。

首先,情境的依存性。正如張卓玉先生所說:“命題將堅持這樣的原則:無應用情境就無知識測試。不論是客觀性測試還是主觀性測試,考點必須‘ 生長在產生知識的‘ 土壤之中?!保?]任務對情境的依存關系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任務產生于情境——“ 為景觀取名”這個任務與情境密不可分,景觀的特點、景區的文化、旅游開發的需求等信息,或隱或顯都來自情境,沒有這個情境,任務就不存在;二是完成任務的動力來自情境——爛柯山景觀是學生身邊的文化遺產,是家鄉的重要標志,為之命名喚醒了責任和榮耀;三是完成任務的條件依托于情境——材料一提供了關于景觀特點的信息,材料二的三首古詩提供了取名所用的詞語,蘊含于所有材料中的情感與文化氛圍暗含了對名字的要求;四是任務成果作用于情境—— 完成景觀取名,參與景區建設與宣傳,為家鄉旅游事業發展貢獻了力所能及的力量。

其次,加工機制的構建性。完成本次任務所需要的“心智知”加工機制是現場構建的,包括在情志的主導下表征任務,確定策略,調用儲備知識、整合現場知識,監控執行等。具體來說,學生第一步要先讀懂例3 的題目要求,知道要完成什么任務、用什么完成任務、怎么完成任務;第二步閱讀材料一,尤其要揣摩畫線句的景觀特點;第三步閱讀材料二的三首詩,理解詩歌所描繪的景象和抒發的情感,尤其要關注凝練的詞語;第四步反復選用詞語創造名字,比較優劣,選定名字;第五步閱讀示例,學習表述的思維結構;第六步完成書面回答。這個復雜的思維過程始終伴隨著情志的驅動,學生在持續的自我激勵與自我監控中不斷學習、不斷調整,經歷了一次和專家做事一樣的工作過程,學生構建、運用“心智知”加工機制的水平反映了其語文素養水平。

再其次,知識的創生性。在完成這個任務之后,學生創造了身邊文化遺產景觀的名字,這個知識成果屬于學生自己,打上了學生個體生命的烙印,體現了個體的理解、喜好與創造力。此外,學生原有的知識也得到了更新。比如,選用古詩中的詞語時學生調用了原有的知識,知道什么樣的詞語更形象;用這些詞語嘗試取名后又會發現,有一些詞語可能具有更強的構詞能力;取出幾個名字后,還會在對比中發現,有的詞語更有意境和趣味……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詞語的品味更細膩,對漢字的理解更深刻,舊有的知識在解決問題時得到了更新。

最后,思維圖式的發展性。從“素養發展模型”可知,心、智、知借由信息流而組建為信息加工機制,在利用這個加工機制完成任務的同時,自身又得到了改進與強化,或形成新的心理圖式。學生肯定接觸過“ 取名”這樣的任務,比如,學習朱自清的《春》為春日圖景取名,組建學習小組時為小組取名……知道取名要針對圖景特點,也知道取名要符合小組意愿,而本題的取名任務既要了解對象特點,也要符合景區愿景,還要關聯前人詩文,體現文化傳承,學生關于取名的心智模型因此得到了重塑與發展。

正因為試題對情境的依存性、加工機制的構建性、知識的創生性和思維圖式的發展性,所以可以說“生成性”是素養試題的內在屬性。以此來考量當前的素養命題實踐,我們可以清晰地分辨哪些試題符合素養試題的本質,哪些徒有其形未得其神。情境有沒有用、成果是不是創生的、心智模型能不能得到重構,這些都可以作為素養試題的標準。

素養試題的生成性特點正是其價值所在,埃德加·莫蘭在《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中指出,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所有身負教育之責的人們應該培養應付不測事件而處理它們的頭腦,“應該教授策略,使人們能夠對付隨機因素、意外事件和不確定性,根據在前進途中獲取的信息修改前進的計劃”。[6]用試題的“生成性”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正是語文素養命題的價值所在。

猜你喜歡
融合模型
適用于BDS-3 PPP的隨機模型
一次函數“四融合”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p150Glued在帕金森病模型中的表達及分布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重要模型『一線三等角』
寬窄融合便攜箱IPFS500
《融合》
重尾非線性自回歸模型自加權M-估計的漸近分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