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新時代奮斗精神紓解青年“躺平”困境

2024-03-07 23:23張小玉張宥
關鍵詞:躺平

張小玉 張宥

摘 要:“躺平”指欲通過降低生活欲望主動退出各類競爭緩解焦慮,以達到維持生活平衡狀態的一種心態或行為選擇。青年陷入“躺平”困境的成因紛繁復雜,主要包含青年對現實壓力與現代功績的倦怠、青年社會心態與價值觀念的轉變、傳媒發展與網絡風氣的助推等。就其對青年影響來看,“躺平”使青年在奮斗過程中易陷入信念不堅定、意志渙散、行動力被惰化等多重困境,表現出當下社會一定的現實隱憂。因此,面對青年人“躺平”現實困境,亟需以習近平奮斗觀為主要思想來激發青年奮斗精神,從而紓解青年“躺平”困境。

關鍵詞:新時代青年;“躺平”;奮斗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當代中國青年生逢其時、施展才干的舞臺無比廣闊,實現夢想的前景無比光明?!盵1]生逢其時的青年本應在實現夢想前景的舞臺上施展才干,不懈奮斗,但部分青年卻因受外在現實因素以及內在心理欲望的影響選擇以“躺平”的姿態來面對生活,使青年個人開始陷入“躺平”困境,人生逐漸偏離奮斗與前進的軌道。是故,要以習近平奮斗觀為思想引領,以新時代奮斗精神來積極引導青年,使其始終將奮斗作為人生的亮麗底色,才能紓解“躺平”困境,從而使青年成為堪當時代大任的奮進者。

一、問題的提出:何為“躺平”

參閱《現代漢語詞典》,將“躺”劃分為動詞,意即平臥,“平”即不傾斜、無起伏,指身體或器物倒在地上或其他物體上?!疤伞薄捌健倍~相連“躺平”,即指代身體姿勢的使役動詞,是參照“直立”而言的相對概念[2]。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即為平躺,肢體不動的身體狀態?;貧w現實生活,“躺平”一詞與平躺這一動作本身關系并不大,互聯網絡媒體以及日常言語交流中表達的“躺平”多為其延伸含義,指欲通過降低生活欲望主動退出各類競爭來緩解焦慮,以達到維持生活平衡狀態的一種心態或行為選擇。

頻繁在青年語境中引發熱議的“躺平”網絡話語因其自身隱喻色彩的強烈感染力和情緒共鳴在生活中迅速衍生開來,其直觀呈現出新時代青年在成長奮斗過程的價值取向以及精神心理狀況。因此,針對“躺平”,目前主要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方面,有人認為,“躺平”是部分青年對社會競爭制度壓迫和“內卷”的無聲對抗,是他們返璞歸真的實現方式,其體現了青年自身的一種精神抗爭意識。有學者就指出,在社會“內卷”語境下,“躺平”是“青年釋放壓力、對抗焦慮的情緒宣泄,申明訴求、陳述主張的意見表達,填充真空、重建自我的行動自覺”[3]。置言之,其認為青年減少不必要的競爭和消費,降低生活欲望,用簡單生活來回歸人的主體性,擺脫不必要的奮斗與努力,是實現人自由發展的重要方式。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奮斗是一種幸福,相對于行動力弱與執行能力差的人而言,“躺平”會影響其價值觀念的判斷,使其因屈服于環境或逃避現實而形成懶散、閑逸、無所追求、無生活目標的精神與行動狀態,會不斷消解青年內在的奮斗驅動力,從而削弱青年群體的奮斗意志。有學者從哲學角度出發闡述了“躺平”給青年精神狀態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指出“躺平”一詞“帶有濃厚的虛無主義色彩,它讓人聯想到消極、麻木、認命、順從、服輸、隨波逐流和隨遇而安”[4]。也有學者從社會治理角度切入來談網絡“躺平”,認為“躺平”是“躺平者”用一種話語敘事的戲謔風格的表象來掩蓋自己行動力和執行力缺失的事實,本質上其屬于消極不作為的自由主義,為青年亞文化現象[5]。綜上,雖然“躺平”表面上是當代青年自身在面對社會現實壓力挑戰時以緩解焦慮情緒、緊張精神狀態的一種解壓方式,但是對“躺平”現象所帶來的影響進行深層次探究,可以得出其實質是青年面對現實生活壓力采取的消極對抗之舉,會導致青年在奮斗價值取向、精神狀態,行動路徑選擇等方面產生偏離。

二、緣何“躺平”:青年陷入“躺平”困境成因

青年陷入“躺平”困境的成因紛繁復雜,主要包含青年對現實壓力與現代功績的倦怠、不良社會思潮與亞文化影響帶來的青年社會心態與價值觀念的轉變、傳媒發展與網絡風氣的助推等溯源。

(一)青年對現實壓力與現代功績的倦怠

“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既強烈又多元,但同時制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問題也更突出和復雜?!盵6]在一個加速運行發展與注重功績的社會環境里,作為社會競爭洪流的一分子,青年群體為達到績效要求,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被迫按下多倍速快進鍵,以不斷加重學習任務,加快工作進度等高壓方式來完成既定目標,以能跟上加速發展的社會。但“人們已經體驗到加速的力量不再是一種解放的力量,而是成為一種奴役人們的壓力”[7]。部分青年因處于加速運轉與注重功績的社會現實而陷入無盡的內卷之中,內卷又容易催生出充滿焦慮與內耗的社會,當這種焦慮達到極限時,人們就會陷入倦怠。倦怠的青年為了生活,會隨著時代的巨大鐘擺運轉直到筋疲力盡,而此時的青年奮斗熱情已經消減:“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薄靶聲r代是奮斗者的時代”等引領青年腳踏實地、奮發向上的主流思想的影響也會在倦怠感中消耗殆盡,青年內心開始呼喚“躺平”,渴望能在這個加速運轉的社會中找到安歇之處的萌芽產生。

(二)青年社會心態與價值觀念的轉變

青年群體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中流砥柱,但同時該群體也正處于“三觀”塑形的關鍵階段,其被視為社會思潮和亞文化的易感群體?!懊鎸ι鐣枷胗^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主流和非主流同時并存、社會思潮紛紜激蕩的新形勢?!盵8]加之處于成長階段的青年價值選擇與價值判斷能力較弱,諸多非主流社會思潮以更加隱秘快捷的方式通過多種途徑侵蝕青年的價值觀念,使得部分青年正在塑形的“三觀”受到不良思潮的擠壓和干擾增強,其社會心態與價值觀念相應逐漸發生轉向。除了不良思潮的影響,“躺平”觀念有相當一部分源溯于西方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突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亞文化,例如,歐美的“朋克文化”,英國的“尼特族”以及日本的“蟄居族”等群體的生活、思想和行為等狀態都從不同程度影響著新時代青年。面對錯綜復雜的思潮觀念形式和文化價值導向,不良思潮與亞文化交融交鋒的劇烈碰撞對青年社會心態與價值觀念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部分青年的價值取向出現偏差、價值定勢出現松動,再加上資本的推波助瀾,青年人越來越信奉只以自我感覺為中心的個人主義,社會責任感缺失,逐漸在“躺平”的世界里迷失方向。

(三)傳媒發展與網絡風氣的助推

2023年3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公布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信息顯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67億,同比9月數據增加3.4%,互聯網普及率已經上升到75.6%[9]。進入互聯網時代,網絡突破傳統媒介時間與空間等特有形式的限制,因其較強的開放性、平等性、包容性等特點,快速成為眾人獲取查找信息、表達自我內心的重要平臺。不同的階層群體帶著自身獨特審美觀和價值觀匯聚在網絡空間進行不同觀念、思想的交流與傳播,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網絡流行文化對公眾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具有極強滲透力。青年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其閱歷不廣,缺乏整體的社會認知以及對事件發展的客觀見解,“容易從自身角度、從理想狀態的角度來認識和理解世界”[10]。從網絡直播、游戲社區、段子視頻等媒介形式的流行,再到“佛系”“內卷”“躺平”等網絡話語與風氣的相繼衍生,生活中的碎片化信息與不同的價值觀念在網絡媒介上的傳播都會呈倍數放大影響著青年,青年一旦將現實的挫敗、焦慮與網絡亞文化中傳播的精神理念相對應,缺乏對網絡話語傳播真實性的理性鑒別與思考,久而久之就會懷疑奮斗的價值產生“躺平”心理。

三、困境產生:青年陷入“躺平”困境表征

“躺平”是當代青年群體焦慮、頹喪等社會心態的重要表征,其常常與懶惰懈怠、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相掛鉤。如果青年人輕易選擇“躺平”,總是對現實生活抱怨唏噓,將會通過神情、語言、動作等多種方式引起他人相同的情緒和行為表達。就其對奮斗青年的影響來看,基于“社會感染效應”,“躺平”使得青年在奮斗過程中陷入奮斗信念動搖、奮斗意志渙散、奮斗行動力被惰化等困境。

(一)“躺平”動搖青年奮斗信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關乎國家未來?!盵10]在奮斗信念的驅動下,青年個體可以在文化環境和社會期望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下依據自身對奮斗價值和意蘊的認知,積極投入信心、情感和承諾等心理資源,進行合理規劃、整理布局和投入持續性實踐活動等行為去努力不斷探索自身成長的發展過程,以此來確立奮斗目標,實現人生價值。青年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生力軍,奮斗信念的構筑會使得絕大部分青年通過努力奮斗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價值,因為個人偉大奮斗目標的確立和實現,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能積極回應時代的呼喚、滿足祖國和人民的需要,也能滿足個體自身價值發展的需要。然而,當青年在將個人奮斗目標進行規劃實踐,遇到現實社會中殘酷的生活現狀呈持久狀態且發展規劃與現狀不能充分調和時,“躺平”的乘虛而入會使奮斗信念的保持與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與沖突不斷在社會構景中加劇,導致部分青年負面情緒泛化,個人本位發生缺失、錯亂的情況。其認為“躺平”會是緩解自身在奮斗過程中遇到現實窘境的有效途徑,繼而受“躺平”消極理念的影響,在拼搏奮斗過程中,個人奮斗信念因青年喪失精神價值和主觀能動性而發生動搖。

(二)“躺平”渙散青年奮斗意志

“躺平”表面上是青年追求個性,解放自我的過程,其實質是:青年因選擇“躺平”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逐漸在心理上呈現出妥協、放棄的特征,展現為“臥躺不動”的順從心理,其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會極大地消解青年的奮斗驅動力,渙散青年奮斗意志。一方面,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物質文明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為青年的成長與發展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部分青年主動式或被動式“安逸病”開始滋生,樂于少吃苦、不吃苦,耽于享受。物質上追求消費主義,行為風范上追求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在生活中一遇到困難就輕易說放棄,對條件艱苦的生活環境作出否定,不愿付出努力和奮斗,輕視敢于與現實生活困境作斗爭的奮斗精神和為國而忘家的奉獻精神,嘲笑別人的負重前行,沉迷于自己的歲月靜好,無法將個人價值實現與新時代要求相融合。另一方面,日益膨脹的個體主體、物質主義和工具理性如同將社會個體裹挾在不能自主的機器里,而使得部分青年呈現出價值虛無的精神危機。受到多元價值觀念的影響,部分青年缺乏支撐其人生存在感和意義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以努力奮斗作為行動方向,存在“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會很輕松”的理念傾向。

(三)“躺平”惰化青年奮斗行動力

“行動者對自己欲求目標的利益認知或價值評估是決定其是否采取行動以及如何采取行動的根本前提”[11]。青年選擇以迷茫與頹廢為核心的“躺平”姿態時,就已經對將要采取的行動進行了預估評價,一旦青年自我管控能力不夠穩定、成熟,受“躺平”觀念影響,自身就會以消極處事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進行意志行為,呈現出“不主動、不努力、不爭取”的行動樣態??陀^來講,青年選擇“躺平”的部分原因是自身已經厭倦日常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的競爭環境或職業場域中的激勵機制,其對未來自身發展并不會因為目標帶動而設計清晰明了的職業規劃,更不會投入積極主動的行為來提升自身行動效率,而是選擇無欲無求、順其自然的態度或行為方式。這導致青年在具體生活中常秉持著“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摸魚”心態來對待學習與工作,以“誰想干誰干,不想干就偷懶”的消極理念辦事,缺乏積極主動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極大影響行動效率。

四、困境破解:以新時代奮斗精神紓解青年“躺平”困境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青年奮斗精神的培育,多次在各種講話中談及奮斗精神,對奮斗精神的新時代科學內涵、價值導向、實踐路徑都進行了深入闡釋。是故,面對青年人“躺平”現實境遇,亟需以習近平奮斗觀為主要思想引領:以拼搏精神堅定青年奮斗信念,以艱苦奮斗精神增強青年奮斗意志,以創新實踐錘煉青年奮斗本領,并不斷注重關懷青年現實訴求,從而進一步激發青年奮斗精神以紓解青年“躺平”困境。

(一)以“不畏艱難,奮勇前進”的拼搏精神堅定青年奮斗信念

拼搏與奮斗從來都是形影不離的,兩者都給予了青年人正能量。青年一代是實現第二個偉大目標的生力軍,國家的繁榮需要依靠有拼搏精神的青年的接續奮斗才能實現。但“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盵12]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青年會面對諸多挑戰,歷經層層考驗,如果新時代青年遇到困難畏首畏尾,缺乏敢于拼搏奮斗的勇氣,選擇以迷茫和頹廢為核心的“躺平”姿態,就會背離拼搏精神的時代價值,動搖青年對實現奮斗目標的堅定信念,陷入精神深淵。因此,以新時代奮斗精神紓解青年“躺平”困境,重在以“不畏艱難,奮勇前進”的拼搏精神堅定青年奮斗信念。

第一,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拼搏精神堅定青年奮斗信念。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進取有為”的拼搏精神代代相傳,為新時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奠定了堅實基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毕雽崿F遠大理想,要敢于拼搏,有堅定的信心和毅力并持之以恒地前進。因此,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拼搏精神堅定青年奮斗信念,并結合青年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青年日常生活,注重寓教于樂、寓心于行、寓情于景,增強青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感,引導青年理性認識和看待生活中“躺平”現象,用正確價值理念涵養青年奮斗品質,著力激發青年內生動力。

第二,要以“五史”教育中的拼搏精神堅定青年奮斗信念?!坝蟮?,必先為史”。歷史中蘊含著深厚的歷史經驗與磅礴的精神力量,青年只有真正了解歷史、走進歷史,才能汲取奮斗的營養,養成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的拼搏精神。歷史與現實均已證明,新征程的偉大目標不會自動實現,真抓實干才能夢想成真。以“五史”教育不斷激發青年拼搏精神,提高青年的思想覺悟,堅定青年理想信念,錘煉青年意志品格,青年才不會輕易陷入“躺平”的漩渦,才能在為國家和人民利益的不斷奮斗中激發自身能動性,以銳意進取、敢為人先的干勁不斷突破新的可能。

(二)以“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精神增強青年奮斗意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斗?!盵13]新時代青年與老一輩的革命先輩們生長環境不同,其物質基礎條件都有所好轉,幾乎沒有經歷過物資匱乏的生活窘境,缺乏對社會的深刻認知、應對苦難生活的頑強意志,加上身處互聯網時代,極易受虛擬網絡中不同文化思潮的影響與沖擊,易滋生安于現狀、不思進取、消極懈怠的不良心態。因此,要以艱苦奮斗精神增強青年奮斗意志。

第一,以革命先輩們的優良事跡凸顯艱苦奮斗作風。用先輩們的艱苦事跡感染青年,讓青年遠離任何貪圖安逸、坐享其成、不勞而獲或者一遇到困難就退縮的毛病。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本色和精神標識,從鴉片戰爭爆發百姓們流離失所再到新中國成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靠的就是艱苦奮斗。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4]可見,只有以革命先輩們的艱苦事跡才能引導新時代青年深刻理解“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科學內涵,認識到“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選擇奉獻也就選擇了高尚”之間吃苦奉獻與高尚品德的辯證關系,使青年更加堅定“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要幸福就要奮斗”的理念。

第二,以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引領青年?!扒嗄昱d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新時代的發展需要有堅強意志的青年共筑中國夢。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變,要謀人民幸福、謀民族復興就需要青年發揚艱苦奮斗精神。因此,要用體現艱苦奮斗精神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來教育引導青年,激勵青年從思想上認識到:困難越大、條件越艱苦、矛盾越復雜,越能錘煉一個人堅強的品格和意志。要引導青年把艱難困苦的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重要機遇,克服青年對社會現實的畏難情緒和膽怯心理,在艱苦奮斗中不斷凈化心靈、磨煉意志。

(三)以“積極進取,勇于開拓”的創新實踐錘煉青年奮斗本領

“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盵1]青年作為全社會最富活力、最具創造力、最具開拓性的群體,需要具有創新的思維能力、辯證的思維方式、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同時,在參與到社會實踐過程中青年需要更快捕捉到創新領域的信息、構建創新思維框架、培養實踐創新本領,才能充分滿足中國經濟模式轉變對青年所提出的創新知識儲備和能力的要求?!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要想助力青年打破“躺平”困境,就要著力以創新實踐引領青年提高創新素質,錘煉青年奮斗本領。

第一,以創新教育理念激發青年創新思維活力,引導青年打破觀念趨同。教育理念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堅持因材施教,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充分發揮青年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重視青年學習的興趣、需要、動機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將創新教育理念貫穿教育全過程,傳統的教育模式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要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進行教育模式的改革,注重教學組織與管理、教學方式與方法、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的改革,“牢固樹立創新教育、素質教育、開放教育和個性教育等新型教育理念,”[15]最大程度上激發具有創新思維活力與潛能的青年。

第二,要以戰略驅動引導青年打破行動趨同,培育青年創新本領。以創新教育理念來激發青年創新思維活力同時,還需要以國家戰略驅動來引導青年形成大局觀念,打破行動趨同,培育青年創新本領。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1]?;诖?,應當讓青年緊緊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所提出的創新驅動戰略目標,引導青年關注科技創新、技能創新、戰略創新、方法創新,促進青年形成創新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求異思維等,挖掘青年創新潛能,破除青年行動從眾的藩籬,推動青年在充分理解國家戰略需求基礎上努力在基礎研究和前沿工程中施展才干,不斷攻克科技關、技能關、方法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

(四)以“關心青年,支持青年”為目標宗旨關懷青年現實訴求

“當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們過去從未遇到過的困難?!盵10]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關心青年、關愛青年、支持青年、服務青年。關懷青年的現實利益訴求既是黨的宗旨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在青年工作領域的體現,同時也是培養青年奮斗自覺,紓解青年“躺平”困境的重要途徑。

第一,在教育方面,要通過推進教育機制綜合治理改革,弱化教育的篩選性。教育篩選機制是教育防止階層固化,加強會階層流動性的重要機制,但是過分強調教育的篩選性,注重高等院校的等級層次就會造成教育資源分配與可得就業機會不公平,削弱青年優秀人才往上層流動的可能性。因此,應當通過政府層面的政策協調、社會層面的條件帶動、高校層面的資源補充、個人層面的能力培養的協同推進,減輕教育競爭給青年所帶來的群體同輩壓力,發揚青年群體榜樣的奮斗精神,形成“劇場效應”來完善教育人才激勵機制,促進教育“去內卷化”。

第二,在就業方面,政府應與社會各界在青年工作上形成合力,為青年提供奮斗所需的合理利益訴求保障,除關照新時代青年存在的教育問題外,還需考慮其求職壓力、階層固化等存在的客觀實際,解決青年面臨的實際困難。首先,在培養青年群體自身多維度競爭意識的同時,要建立健全就業機制,進一步縮小私營企業、民營企業等同政府、事業單位等環境、條件之間的差距,為青年就業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其次,要在注重社會發展推進改革過程中打破社會階層的固化性,全面縮小社會階層的生活差異,推進青年在學習中的資源分配公平以及求職時的機會公平,減少其趨同性選擇以及重復的競爭內耗。最后,應讓青年群體充分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維護青年發展權益,保障青年在有更多選擇余地的情況下去尋找更適合自己的奮斗價值坐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1275、1005.

[3] 熊鈺.網絡“躺平”現象與青年奮斗精神培育[J].中國青年研究,2022(2):14-21.

[4] 張自慧,依力亞,黃利金.青年“躺平”背后的意義缺失與精神危機[J].哲學分析,2022,13(1):89-101+198.

[5] 令小雄,李春麗.“躺平主義”的文化構境、敘事癥候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3(2):124-139.

[6] 吳煒生,陳錫喜.習近平關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論述的戰略思維與實踐意蘊[J].北京教育(德育),2021(5):24-30

[7] 哈爾特穆特·羅薩.新異化的誕生:社會加速批判理論大綱[M].鄭作彧,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0.

[8] 習近平.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002).

[9]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現狀統計報告[R].2023-03-02.

[10] 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5-01(002).

[11] 李國倉.“內卷”抑或“躺平”:高校激勵治理中的教師工作投入選擇[J].江蘇高教,2022(12):107-114.

[12] 習近平.在“七一勛章”頒授儀式上的講話[J].求是,2021-06-29.

[13] 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中國青年報,2013-05-05(001).

[1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15] 姚娟.青年創新思維能力培育的內涵與方法[J].人民論壇,2022(2):108-110.

基金項目: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新時代國家健康治理效能提升機制研究”(AHSKZ2020D21)

作者簡介:張小玉(1999- ),女,四川瀘州人,安徽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通訊作者張宥(1975- ),男,安徽合肥人,安徽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歡
躺平
躺平,真的會讓人快樂嗎?
“躺平”與“奮斗”
安全100分也不能躺平
讓“躺平式”干部站起來
躺平 花香自來
躺平
“躺平”是部分新時代年輕人的自我防衛方式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飛
忙里悠閑看云舒云卷
我反對這樣的“躺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