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客共享理念下傳統村落公服設施優化探索*
——以廣州黃埔深井村為例

2024-03-07 06:26張春陽朱浩天辛天洋王成芳
南方建筑 2024年2期
關鍵詞:主客深井村落

張春陽,朱浩天,辛天洋,王成芳

引言

傳統村落作為歷史記憶、生產生活、文化藝術和地域特色的載體,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豐富的傳統資源[1]。相比于城市地區,傳統村落在其選址、空間格局和環境往往呈現更顯著的自然特征,而相較于自然型旅游景點又具備更豐富的人文要素,故傳統村落休閑旅游近年來熱度持續提升,逐漸成為大眾熱衷的旅游休閑目的地。旅游發展是帶動傳統村落發展、激發產業活力使其形成“自我造血”的一條有效路徑[2],適度的旅游發展能有效促進傳統村落民居與傳統建筑的保護和更新,推動非物質文化的復興與發展,強化村落主體的文化意識[3]。

傳統村落既是鄉村居民生產生活和情感認同的地域生活共同體,也是城鄉社區公共服務體系的基本治理單元[4]。與一般村落相比,傳統村落由于旅游常態化發展,同時因其文化遺產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對旅游公共服務設施(下文統一簡稱為“公服設施”)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和復雜。因此,探討如何應對傳統村落旅游發展前提下的主客特征變化,統籌考慮社區居民基本公服設施和旅游服務設施,并與傳統村落自身的保護和發展要求相適應,對促進村落歷史文化傳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主客共享與傳統村落公服設施

1.1 “主客共享”理念

“主客共享”理念隨著我國旅游發展格局的變遷而產生,并在旅游發展實踐中不斷深化[5]。目前學術界對“主客共享”尚未有統一的概念界定,但不同專家學者根據各自研究領域,提出“主客共享”理念下不同的目標及關注重點,主要分為兩類:旅游和社會學領域的學者重點探究主客關系的價值協同與共創,關注居民和游客新型社會關系網絡的塑造[6],以及通過文旅融合發展培育主客共享美好新空間等層面[7];規劃領域學者重點關注主客共享的治理目標下多元主體合作參與的治理機制構建、治理場景空間中治理對象的識別、科學合理有效的治理行動[8]以及城市功能、旅游產業、公共空間和基礎設施等層面的主客共享發展模式等[9]。

因此本文將“主客共享”定義為:在全域旅游發展背景下,以作為“主”的旅游地居民(含當地從事旅游行業的工作人員)和作為“客”的旅游者的需求為基礎,以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要的同時為外來旅客提供優質的旅游服務為目標,以提升和完善旅游地公共服務及設施等方式為途徑,塑造居民、游客協調共享的良好社區環境的理念。

“主客共享”理念以實現居民和旅游者的協調共生發展為目標,其中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與旅游公共服務的融合共享是實現主客共享的必然要求。公服設施是蘊含公共服務功能的物質載體,具有較強的空間屬性,是服務從資源向結果轉化的中間媒介[10],因此傳統村落的公服設施是實現村落“主客共享”的重要載體。公服設施主客共享發展有助于營造更良好的旅游環境,從而推動村落自身發展,反過來又帶動村落公服設施的完善和品質提升,實現公服設施和村落發展的良性互饋,促進城市優質公共服務向鄉村流動,縮小公共服務的城鄉供給差異,從而推動公服設施的城鄉均等化發展[11]。

1.2 主客關系、公服設施與傳統村落發展協同演進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將旅游地的演化分為從探索、參與、發展、鞏固、停滯和衰退六個階段[12],而部分學者認為旅游地的發展不必一定經歷衰退階段,通過有效引導,就可能形成理想、長久的成熟階段[13]。因此,在通過有效引導便能實現傳統村落永續發展的假設基礎上,傳統村落的旅游發展生命周期可以分為傳統鄉村階段、旅游探索階段、旅游發展階段、旅游成熟階段,并且在該過程中伴隨著村落主客關系的不斷演化,和村落公服設施的協同發展。如圖1 所示,在傳統鄉村階段,旅游尚未發展,村落公服設施與居民的生產生活、宗教信仰和休閑娛樂緊密聯系;到旅游探索階段,旅游資源初步得到開發,旅游服務設施開始出現,此時主客交往處于淺層狀態;旅游發展階段,旅游地開始吸引更多的游客,部分居民也開始參與旅游發展之中,主客之間的交往層次開始進一步發展,同時隨著供給主體的拓展,旅游接待設施不斷增加,但與居民生活型公服設施仍相對獨立;旅游成熟階段,村落的旅游市場基本成熟,政府、市場、社會各界和居民都積極參與到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中,共享旅游發展成果,主客之間的關系呈現和諧相處、互利互惠的共享狀態。旅游服務設施體系基本成熟,社區生活型公服設施也得到完善發展,并呈現共享融合狀態。

圖1 旅游生命周期下的主客關系、公服設施發展[12]

2 主客共享視角下深井村公服設施現狀特征解析

2.1 村落現狀發展特征

深井村位于廣州黃埔區長洲街道深井島上,西部為大學城,東部與長洲島毗鄰(圖2)。自宋代建村,歷史底蘊深厚,是典型的嶺南古村落,“依港而生,因商而榮”,自1757 年“一口通商”政策開始成為對外貿易交流的重要見證地,2018 年被評為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

圖2 深井村區位及研究范圍示意圖

深井村位于廣州主城區邊緣,不可避免受到城市建設的影響,也因島嶼特殊區位而基本保留了村落整體自然環境和空間格局及許多特色價值要素,形成城市和鄉村傳統風貌交融的特色景觀。同時因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悠久的歷史人文底蘊,且毗鄰黃埔軍校等旅游景點,深井村逐漸發展為旅游休閑村落。因此,深井村人口構成具有多樣性和復雜性。根據七普統計,深井社區常住人口為1 萬人左右,其中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的比例約為4 ∶6,村內有大量來自大學城、長洲島或在村內從事旅游服務的租客,也被稱為“新島民”。村落戶籍人口規模近十年基本保持穩定,常住人口有一定的波動;從游客數量來看,長洲島年游客接待量約230 萬人[14],但主要是黃埔軍校舊址景點吸引了大部分游客[15],綜合村委訪談信息及小紅書筆記數、微博簽到數比例估算,深井村游客數量目前約占全島游客量的10%,日均游客約600 人,結合旅游發展生命周期(圖1),可以初步研判村落尚處于旅游探索與發展階段。

總體來看,深井村既擁有特殊的區位、良好的自然環境優勢和豐富的周邊資源,同時也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并在村落發展轉型過程中逐漸吸引了一定的外來人口和各地游客,主客交往特征開始變得多元復雜,但尚處于初步發展階段。故選取深井村作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傳統村落公服設施規劃中如何充分適應主客不同特征,以實現村落公服設施主客共享,并使之與村落歷史文化保護和自身發展的要求相協調的策略,對于傳統村落公服設施發展具有典型借鑒意義。

2.2 深井村公服設施現狀與主客使用特征

2.2.1 公服設施現狀

深井村在自身發展中已擁有一定的居民基本公服設施,同時也形成了一定的旅游服務設施。但對比深井村現狀設施與相關標準發現:目前不同類型設施的配置結構存在一定失衡。如圖3 所示,從總量來看,教育設施、公園綠地設施供應較為充足,但體育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存在缺口,同時缺乏福利設施和農貿市場等商業服務設施;從子項來看,教育設施中幼兒園供給不足,市政公用設施中公共廁所相對充足,但環衛設施不足。

圖3 深井村現狀設施配置與相關標準1)比較

結合現狀調研,從村落設施現狀空間分布情況來看(圖4),以政府為主要供給主體的公益性公服設施的分布相對比較均勻,其中行政管理、教育與醫療設施主要分布在村落入口,或沿主要交通道路設置,公園綠地、體育、公共廁所和垃圾收集點等設施則以分散式分布為主。而以市場為主要供給主體的商業性公服設施主要包括餐飲服務設施、酒店民宿設施,以及超市、便利店等便民商業設施,其分布相對集中,主要沿村落兩條主要道路分布,并集中在村落東、西入口和碼頭設施附近,村落內部零星分布部分設施。

圖4 深井村現狀設施分布情況

2.2.2 主客設施使用的兼容、互斥特征

游客是村落空間的消費者,而居民則既是村落空間的主人,也常是民宿、餐飲等旅游產品的提供者,居民角色的復雜性使得主客關系更加錯綜復雜,使公服設施使用中也出現居民和游客的“兼容”或“互斥”的現象[16]。如表1、圖5 所示,根據對村落設施實際使用情況的調研,公服設施的“兼容”可分為同時混用、分時利用兩種模式,具體表現為:1)對部分公共性特征明顯,或空間較為開敞的場所性設施如公園綠地、體育、交通、市政公用設施等,以及便民性商業服務設施如餐飲、便利店等均存在主客同時混用特征;2)由于功能定位、文化觀念、經營主體和設施配備等差異,對同一設施存在主客的日夜、淡旺季分時使用。例如荷花池廣場及戲臺在旅游旺季時會作為展演、市集空間使用,而平時則會作為居民生活及休憩場所,承載居民文藝匯演、日常電影放映等活動,戲臺前廣場還會作為村民晾曬霸王花等作物的場地。

表1 深井村現狀各類設施的使用群體及主客兼容、互斥情況

圖5 深井村設施主客兼容、互斥和無明顯互斥的部分具體設施

村內公服設施的互斥現象則主要表現為:1)部分服務設施因功能特征和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而帶來的互斥性,如幼兒園、托兒所等教育設施,要求安靜、安全的環境,從而對游客存在一定排斥,且此類互斥特征不適合也難以轉化為兼容狀態;2)因旅游發展部分設施轉向旅游功能所產生對居民的互斥,如祠堂原為村民供奉先祖、節日宴請賓客及日常生活休閑的傳統文化場所,而凌氏大宗祠現改造為鄉村振興展覽館,充亭凌公祠活化利用打造成為“深井傳統村落農耕文化館”,轉變為以服務旅游者為主的設施,但僅在部分時間開放,居民日常難以使用;同時因旅游發展村內開始出現以服務游客為主、定位中高端客群的商業設施,也對普通居民產生一定程度的排斥。但是此類互斥特征可通過功能和使用方式的合理設計與引導,使其從互斥轉化為兼容;3)設施空間可達性等原因導致設施只能被某一類群體使用而產生的假性互斥,例如村落由于路徑曲折、指示系統不完善,導致許多文化展覽設施、便利店等商業服務設施難以被游客發現及使用。此類互斥特征可以通過梳理街巷系統、增設指示系統等手段提升設施可達性而消除。

3 主客共享理念下傳統村落公服設施優化策略——以深井村為例

3.1 需求融合:構建設施體系

在對深井村當地實際需求調研的基礎上,結合相關研究梳理歸納居民與游客需求類型與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本地居民、“新島民”與游客均對文娛、商業、醫療、環衛、治安等有著共性需求。而相較于游客,本地居民和“新島民”對就業、體育、政務、物流需求程度較高,同時本地居民對祭祖等民俗活動有需求,而游客自身則對游覽、住宿有著更高的需求。

表2 深井村主客需求分析

在識別居民和游客的具體需求特征的基礎上,綜合城鄉規劃技術規定、村莊公服設施配置標準、旅游公共服務基本要求等各類相對獨立的規范標準及指引,構建服務主體多元、內容完善、主客共享的村落公服設施配置類型體系,作為公共服務設置內容增補完善的基礎(表3)。

表3 各類設施與主客需求匹配關系及其主客共享適宜性

深井村作為傳統村落,需要遵循歷史保護和開發強度控制相關要求,預測未來常住人口不會大幅度增長,但結合村莊自身發展需求和長洲島打造“廣州珠江國際慢島”的旅游發展目標[14],預測深井村游客規模仍有較大增長潛力。因此,應在深井村現狀設施基礎上,優先補足居民生活服務設施存在的短板,完善村落養老設施、托育設施、商業便民服務設施等生活性需求缺口,增加公共文化設施;在此基礎上結合游客規模的增長逐步完善旅游服務設施供給,強化旅游信息設施系統建設,增設游客服務中心、旅游指示標識等設施,并結合旅游片區和線路規劃完善導覽、展示服務系統等等,以適應村落未來旅游發展和游客需求。

同時,根據村落公服設施現狀兼容和互斥特征,設施自身的功能特性及各類設施與主客需求的匹配程度,設施的主客共享適宜性可分為設施自身的主客共享和與其他設施結合以實現主客共享兩類,交通、文化、商業服務、體育、環境衛生等設施與主客需求的匹配程度均較高,設施自身也可同時供主客使用,旅游信息服務設施、養老設施、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服務對象相對具有指向性,但互相之間不存在明顯的排斥,可通過與其他設施例如文化、公園等綜合設置實現主客空間的共享。

3.2 格局傳承:優化設施布局

(1)基于村落空間特色的資源整合

傳統村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其獨有的空間形態特征,村落空間形態不僅反映了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對空間布局的影響,也反映了村民實際物質需求、行為模式和情感傾向。深井村擁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山水環繞的環境,村落選址、山水格局和環境要素都體現鮮明的嶺南地域文化特征,且深井村在數百年空間發展演進中逐步形成極具特色的“五坊兩市”總體空間格局和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要素體系(圖6)。

圖6 深井村空間格局及價值要素體系圖

根據實地調研,深井村現狀建設密集,用地資源緊張,位于村莊外圍的南田坊、花基新市多為新建村居,內部傳統建筑肌理保留較為完整,但村內原住民多為留守老人,年輕人多住在村外,因此也出現大量傳統建筑閑置的情況。如圖7 所示,實地摸查發現村內現狀祠堂、民居等傳統建筑大規??罩檬奚踔粱膹U,閑置老建筑多達109 棟,未能得到良好的活化和利用,反映了村落用地和傳統建筑資源存在較大挖掘潛力,亟需實現資源的高效整合與活化利用。

圖7 深井村部分閑置傳統建筑現狀

傳統村落的變化應沿著傳統建筑文化的脈絡漸變,而不是脫離傳統建筑文化的軌跡突變[17]。因此,深井村的公服設施布局需要考慮如何在延續和保留整體空間格局的基礎上,充分發掘現有的用地資源,發揮閑置或廢棄建筑的潛力,并結合村落的傳統文化、自然資源,與現有的公服設施統籌整合進行布局,以完善村莊發展功能、有效活化閑置資源,同時維系村莊風貌的完整性。

(2)有機復合的集約布局模式

在構建完善綜合的公服設施配置類型的基礎上,結合居民游客具體需求,根據村落現狀設施布局特征和用地、資源特征,進行功能統籌、高效復合的整體布局。公服設施的集中布局有利于節約用地、整合服務資源和提高用地效率,而適度的分散設置則有利于擴大設施的服務范圍,方便居民步行到達和使用設施。同時,設施的布局不僅需要從空間上考慮集中和分散,還應該結合功能特征與使用者的具體使用需求,強調其在設施空間均衡布局基礎上和服務對象的匹配關系[18]。根據村落居民和游客的不同空間分布特征和使用習慣配置相關設施,如社區老年人活動站、幼兒園等服務居民為主,且對安靜的環境、安全性和便利性有一定需求的設施,應深入社區內部,適度分散布局,以方便居民快速到達并與游客空間活動范圍進行適當的空間分離;綜合服務類、文化類、公園等全民公用設施應布置于交通便利的區位,并可相對集中布局,以保證居民和游客共同的可達性。

3.3 情境營造:多元敘事場景

“情境營造”是在公服設施的技術工程性規劃策略基礎上,對設施氛圍和使用情境進行建構的整體性策略。從“情境營造”具體過程來看,可大致按照“情境定位-序列重組-氛圍重現”的步驟,通過對旅游地的特征進行整體定位,結合日常生活、文化線索挖掘主題,奠定整體情境定位,進而通過體驗線索組織和情境節點的設置、空間體系的構建來進行序列重組,再通過功能上的多樣化和相互疊加,以及基于地方經驗的符號提取和利用來重現設施的場景氛圍[19,20]。結合深井村自身空間及文化的特征,和情境營造的實施步驟,從村落整體情境和特定設施的多情境營造提出以下策略:

(1)基于文化特征的村落整體情境構建

深井村是嶺南古村落的代表,擁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孕育了嶺南耕讀文化、海絲商貿文化、傳統宗族與非遺文化、美食文化等多元文化特征,而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展示既可以增加居民對地方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也可以激起游客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學習欲望[21],因此可作為整體情境主題以及特定設施情境營造的基礎。同時這些文化特征在村落物質空間和非物質文化上都有所體現,通過村落整體文化資源的識別,進行空間序列的梳理和組織,將設施融入不同的情景主題和序列,從而實現村落整體情境的構建(圖8)。

圖8 村落情境主題構建與情境序列重組

(2)結合功能特征的特定設施情境營造

在識別村落地方特征識別、進行整體情境定位和主題確定的基礎上,結合不同設施的功能使用特征,居民原真性生活場景和游客體驗情景進行設施的多情境營造,如村中多個祠堂、廟宇文塔等傳統文化建筑要素,可以通過文化展示功能的植入和地方民俗節慶活動營造居民游客共同體驗的原真性地方文化展示情境;位于深井村東側碼頭附近的安來市曾為繁榮的市集和村民服務中心,保留了傳統街巷格局和部分傳統市集建筑要素,可以通過合理改造活化,植入居民生活性商業設施、旅游體驗商業設施和文化展示設施等多種設施,以塑造居民生活、文化體驗和創意商業共融的多元體驗情境(圖9);村落街巷、廣場公園、碼頭周邊等居民自發性生活休憩活動載體,可以合理增設生活性休閑設施,增強場所的生活氛圍,營造本地化、生活化的生活休閑情境。在情境營造中融合原有的建筑特征、地方性的文化符號、當地居民生活方式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設施使用場景,還可以結合導覽系統、人工和智能解說對村落的歷史、人文特色進行創新性展示,修復和展示傳統村落的隱性文化基因,提升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游客的體驗感,使之成為本地化、原真性文化展示的窗口。

3.4 彈性共享:主客協同發展

(1)規模彈性供給

從人群構成上來看,深井村目前既有原住居民,也有新島民、各地游客等。復雜的人口構成特征使村落人口規模預測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同時也帶來了需求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在和村委訪談及現狀多次調研也發現,深井村的游客規模具有明顯的淡旺季變化特征,從而影響設施不同季節的使用頻率。根據村落現狀人口和資源特征及旅游發展目標,可結合對三類人群未來人口規模和比例進行估算,作為設施配置和彈性共享的參考。

不同人群對公服設施的需求和具體使用方式,既有共性也存在諸多差異。因此傳統村落公服設施的設置應盡可能與服務人群的需求相適應,同時遵循彈性原則,根據各類規范標準對村落公服設施進行集約節約配置的同時,在規模上應保留一定的彈性,根據服務人群的需求合理地調整各類設施的供給規模,同時也要為未來旅游服務設施的配置預留一定的發展空間,以適應不同因素影響下的設施發展變化,從而實現村落公服設施的可持續協同發展。

(2)空間彈性共享

公服設施的空間布局可結合主客對村落公服設施的不同使用特征,對多種類型的設施采取平面混合、立體復合等空間組織模式進行綜合設置,促進主客對公服設施的空間共享。如改造深井村東南側入口處村居委會,采取立體復合的空間組織模式,二層以上保留居委會功能,底層開放并增設旅游服務、文化等功能,使其成為主客共享的村落入口綜合服務中心;采取平面混合的方式,充分結合現狀臨涌公園和社區衛生站,植入體育設施、生活服務及旅游服務功能,使其成為主客共享的公共活動中心(圖10)。

圖10 空間布局模式示意圖

同時,對于居民和游客均有著一定的需求,且具有較高的主客共享適宜性的單個特定設施,可以結合同時混用、分時利用的兼容使用模式,促進設施空間的共享或彈性轉化,以提升設施的需求度和使用效率。首先,可以通過合理的空間設計與功能設置引導主客同時混用,如公園綠地合理劃分居民活動場地、游客觀光路徑,農貿市場設置游客特色農產品區等;其次,考慮分時利用和功能轉化實現設施彈性利用,如現狀作為展覽館、文化館但多處于不開放狀態的祠堂,旺季可供旅游參觀、節慶活動、展演使用,淡季及晚間可作為村民生活休閑和休憩的生活場所,使原本存在一定功能性互斥的設施轉化為主客彈性共享的場所。

4 結論與討論

本研究引入“主客共享”理念,提出公服設施是實現“主客共享”的重要載體,“主客共享”理念有助于公服設施的高質量供給和均等化發展,并對傳統村落的文旅發展具有激活效應,在傳統村落的旅游發展生命周期中貫穿著“主客共享”和公服設施的協同演進。主客共享理念下鄉村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和旅游公共服務的相互嵌入,有助于推動公服設施的功能融合發展,使其提供更為多樣化和綜合化的服務。公共服務在空間上的融合共享,既有助于解決部分地區用地緊張、資金不足、人員短缺等問題,也有助于整合和盤活布局分散、利用低效的服務設施,促進資源的集約高效利用,以提升公服設施的供給質量和服務效率。在對傳統村落深井村的公服設施配置現狀、主客的使用特征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主客共享”視角下傳統村落公服設施的“需求融合-格局傳承-情境營造-彈性共享”的發展路徑和優化策略。

“主客共享、近悅遠來”已逐漸明確成為當今旅游地建設的發展取向與建設原則,其本質是主客之間的良性互動與平等地位,本文提出主客共享理念下的休閑型傳統村落公服設施的優化策略,針對功能配置、空間布局和場所營造等層面提出相關解決方案,作為拋磚引玉,期待未來對合理預測游客人口規模,構建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合作參與的管理運營機制,識別設施場景空間中的具體治理對象并實施科學合理有效的管理行動等層面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感謝調研過程中深井村委、多位熱心村民及深并項目組成員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圖、表來源

圖1:結合參考文獻[12]改繪;圖8 和圖9c: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深井村規劃設計組繪制,其余圖、表均由作者繪制。

注釋

1)根據現狀人口規模與《廣州市城鄉規劃技術規定》、《廣州市村莊基礎設施及和共服務設施分類配置指引》等規范標準進行對比。

猜你喜歡
主客深井村落
林中村落
靜謐村落
《紅樓夢》中的“打趣”之妙
繩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領恐慌”
趙樓煤礦:千米深井開采進入“智時代”
油畫《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讓人魂牽夢繞
經驗與存在
探索高溫高壓深井試油技術的優化與應用
旅游目的地主客關系研究——以永定土樓為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