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塑紀錄片創作理念講好中國故事

2024-03-08 03:20丁錦屏
新聞潮 2024年1期

作者簡介? ?丁錦屏,廣西廣播電視臺國際頻道節目部主管、主任編輯

【摘 要】當今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在全球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國際傳播格局仍舊“西強我弱”的形勢下,需要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高國際傳播能力,讓國際社會聽懂中國、讀懂中國,為國家發展營造良好和諧的外部環境,其中通過影像作品進行國際傳播,就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本文基于近年來廣西廣播電視臺紀錄片創作的探索與實踐,分析研究紀錄片應如何增強思想意識、提高政治站位,通過本土化、差異化、特殊性的題材挖掘,以及重塑新時期創作理念等講好中國故事的有效途徑,以期為地方媒體紀錄片創作提供思路和參考。

【關鍵詞】紀錄片創作理念;本土題材挖掘;國際傳播能力

紀錄片作為傳播中華文明、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在加強國際交流、深化國際溝通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國正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新時期新征程為紀錄片創作帶來新的契機,提供了豐富素材,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機遇與挑戰并存,廣西紀錄片創作要重塑理念、拓寬視野,積極探索做好國際傳播的有效途徑。

一、新時期紀錄片創作要增強思想意識、提高政治站位

在當前國際傳播格局中,“西強我弱”的格局依然存在,這與我國日益增強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地位并不匹配。因此,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已成當務之急。紀錄片是參與國際傳播為中國發聲的重要載體,創作者要增強思想意識、提高政治站位,積極融入,主動作為。

(一)以傳播傳承中華文明為己任

文化關乎國本、國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紀錄片具有真實、容量大、內涵豐富、關注人文價值、制作精良等優勢和特點,成為展示中華民族文化和講述中國故事的重要的影像載體。向世界講述中國的價值觀、世界觀、宇宙觀,展示中國文明大國、東方大國形象,與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是新時代我國紀錄片國際傳播的使命。近年來,央媒和地方媒體積極作為,制作了大量解讀中國文化、傳播中華文明的優秀紀錄片,如《何以中國》《唐宋八大家》《又見三星堆》《我在故宮六百年》《中國》《齊風魯韻》《盛世修典》《天府文化對話世界》等,并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國際傳播,既回應了國際社會想要更多了解中國的訴求,也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二)文以載道,彰顯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擔當

中國有優秀的傳統文化、輝煌的實踐成就,有利于人類共同福祉的方案、智慧。在中國快速崛起和世界大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圍繞我國和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越來越多的國家期盼聽到中國聲音、看到中國方案[1]。而紀錄片能承載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實現跨越國家邊界、跨越不同民族的傳播與分享。文以載道,潤物無聲,其優勢得到充分體現。近年來,央視打造了多部有國際影響力的紀錄片,如《通向繁榮之路》《共同的建造》《一帶一路上的中國名片》等,講述共建“一帶一路”十年來大量鮮活動人的故事,世界由此了解中國積極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立場、智慧、方案,看到中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廣西廣播電視臺也適時推出《明月何曾是兩鄉——中國國際減貧東亞行動》《同飲一江水·瀾湄花正開》《一灣一世界》《海上絲路—天涯比鄰》等多部以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紀錄片,并在泰國、老撾、柬埔寨等東盟國家直接落地播出,為提升中國影響力貢獻地方媒體力量。

二、立足時代發展,深挖本土優質題材

紀錄片創作,找到好題材是成功的開始。地方紀錄片一定程度上受地域限制,題材相對有限,經常是好題材大家都在做,稀缺題材更是難尋。廣西廣播電視臺立足新時代發展,立足本土特色,在創作實踐中不斷探索紀錄片題材發掘的路徑。

(一)老題新解,關注本土優秀文化題材

傳統文化具有恒久的魅力,時代發展又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精神、新內涵。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指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要做好“兩個結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廣西優秀傳統文化燦若星河,花山巖畫、桂林山水、壯族三月三、繡球、銅鼓、壯錦、米粉……如何把本土文化表達出新意,是新時代紀錄片創作要解決的問題。近年廣西廣播電視臺對傳統文化重新取材,打造了多部老題新解、與新時代同頻共振的紀錄片,其中《左江花山巖畫》從世界文化遺產價值的角度對花山巖畫進行了全新解讀;《三月的召喚》以幾名外國友人的視角講述他們與三月壯鄉的文化情緣;《苗寨八年》以融水苗族系列坡會的舉辦為主線,講述新時代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苗寨人、事、物的發展變化;《四時六堡》展現四時變化之中的茶文化傳統,以及六堡茶在帶動文化交流、鄉村振興、民族團結方面所煥發的新生機新活力。實踐證明,立足時代發展,挖掘傳統文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展示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本土題材也能常做常新。

(二)差異化發展,拓展自然保護題材

在紀錄片選材上,對于時間跨度短,難度不大,政治效益、社會效益顯著的片子,往往在優先考慮范圍。經過對廣西廣播電視臺近十年紀錄片創作的盤點梳理,反映“一帶一路”建設成就和廣西建設成就的紀錄片比例占到一半以上,人文歷史題材次之,約占三成,其余為偏自然類紀錄片,占比不足15%。近年來,廣西廣播電視臺調整思路,利用紀錄片題材差異化發展的契機,著重對有關自然保護的題材進行了深度發掘。

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內涵,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通過自然保護題材傳播環保理念、綠色發展理念,既是廣西紀錄片差異化發展的需要,也是體現國家大局的需要。廣西與東盟國家陸海相鄰,是休戚與共的生態命運共同體,環境保護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門話題,為此,廣西廣播電視臺拍攝制作了一系列自然保護題材紀錄片,其中中越合拍的《方舟·東黑冠長臂猿》,中泰合拍的《方舟·布氏鯨》《拯救冠斑犀鳥》等多部作品講述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瀕危物種保護的跨境合作,既傳播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也彰顯了人類共有的價值取向,回應了國際關切。今日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引領者,自然保護題材的國際傳播,有助于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

(三)立足廣西區情、定位、使命造就特定的題材

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即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區開放發展新的戰略支點,形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有機銜接的重要門戶[3]。在“4·27”重要講話中,總書記系統闡述了廣西在全國發展大局中的“四個突出特點”:一是廣西地處我國華南地區西部,屬于欠發達省區,改革發展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任務艱巨;二是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同時是革命老區、邊境地區,民族團結、邊疆鞏固同國家安全緊密相關;三是廣西是我國南方重要生態屏障,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的重大職責;四是廣西同東盟國家陸海相鄰,是我國面向東盟開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4]。

好的紀錄片不與時代脫節,是時代精神的外化。特定的時代造就特定的文化,一個地區特殊的發展定位和時代使命也必然造就特定的題材。廣西廣播電視臺創作了《鐵血湘江》《廣西剿匪紀事》《同飲一江水:粵桂扶貧協作紀實》《守護與開放》《山歌好比春江水》《三月的召喚》等一批極具地方特色的紀錄片??倳涃x予廣西的“三大定位”也成為挖掘創作亮點的肥沃土壤,由此催生《陸海新通道》《平陸運河》《一灣一世界》《患難與共中柬情》《光陰的故事:中越情誼》《瀾湄花開》等大量優秀作品。

三、重塑創作理念,提升新時代紀錄片的國際傳播能力

新時代賦予了紀錄片創作更高的目標和要求:政治站位高、思想內涵精深、故事生動感人、具有典型意義、畫面制作精美、傳播形式新穎有效。當下紀錄片創作必須通過理念重塑,與這些標準達到高度契合,才能講好中國故事,提升作品的國際傳播力。在實踐中,具體可分解為許多行之有效的路徑。

(一)題材策劃要在“海陸空”三個維度上立得住

“?!笔侵赣猩疃?。盡可能對反映主題的事件進行追根溯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盡量挖掘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的素材?!瓣憽笔侵附拥貧?。找到鮮活生動、細膩真實的故事、案例,構筑紀錄片的“血肉之軀”?!翱铡笔侵赣懈叨?。站位要高,要有點睛之筆,符合國家利益人民利益、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基本準則。

(二)中國故事國際化表達,關注中國視野中的世界

紀錄片要運用國際化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習慣來表述。政治性話語要進行語態上的轉化,多使用融通中外、為異域民眾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表述,比如“命運共同體”“文明互鑒”“共享經濟”“合作共贏”等詞語。把政治性的觀念理念藝術化形象化,避免口號式、標語式宣教,增強作品感染力、親和力。

(三)中國價值全球視野,講述世界格局中的中國

新時代紀錄片要把中國故事放到世界大格局中去講述,從過去習慣講“我”的故事,轉變為講“我們”的故事,從講“中國的故事”轉變為講“中國與世界”的故事,從宣傳“中國文化”轉變為宣傳“中外文化交流互鑒”。既要講清楚中國國情的特殊性,也要闡釋好這種特殊性對全人類共同理想、共同追求的契合與貢獻。

(四)以受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展現宏大嚴肅的主題

宏大主題往往帶有較強的政治性,如果平鋪直敘、形式固化,容易造成說教和強行輸出的印象,不易為國外受眾所接受,難以收到預期的傳播效果。新時代紀錄片要擺事實講故事,如廣西廣播電視臺拍攝的中國國際減貧東亞行動紀錄片,著眼于為緬甸“結石村”引潔凈水入戶、為柬埔寨村民開辦洗潔精加工廠助村民就業、為老撾鄉村建設活動中心等一個個接地氣、有溫度的故事,“潤物細無聲”地傳遞“世界大同、命運與共”的宏大主題,收到很好的國際傳播效果。

(五)作品要體現自信謙和的大格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新時代紀錄片要塑造“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向世界呈現完整的中國而不是完美的中國,才有更強的形象親和力與好感度,更易為世界人民所理解和喜愛。

(六)善于借用外籍人士視角,縮小文化差異

擺事實講故事,既要積極作為自主發聲,也要重視外籍人士資源的使用。利用外國人的視角講好新時代中國故事,有利于縮小文化差異,易為外國受眾認同和接受。例如,央視制作的紀錄片《天涯廚王》,跟蹤拍攝一名英國廚師走訪中國各地尋找美味食材,一路感受中國的新發展新面貌,并全程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極具感染力。此外,通過中外合拍節目在海外媒體直接落地播出、在境外新媒體平臺推送等方式拓寬渠道、借臺唱戲,也是十分有效的國際傳播手段。

(七)擁抱新媒體,轉換新賽道

以互聯網、移動媒體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快速崛起,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新技術迭代更替,紀錄片創作也必須跟上時代步伐,轉換賽道,自我完善,利用好新媒體傳播方式??梢酝ㄟ^新媒體、自媒體渠道拓展延伸,即便是紀錄長片,也能通過碎片化拆分處理,進入各年齡段受眾的視線。紀錄片創作只有擁抱新媒體,才能在高質量發展上搶占制高點、贏得主動權,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

四、結語

紀錄片具有跨文化傳播的優勢,新時代紀錄片肩負著把中華文化、中國主張、中國方案傳播到世界的責任與使命。紀實影像工作者應緊扣時代脈搏,挖掘優質題材,做新時代的記錄者,積極主動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要重塑創作理念,把握傳播規律,打造具有全球視野和國際共鳴的紀錄片精品,提升中國話語的國際影響力,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5],更好地擔負起新時代賦予人們的新的文化使命。潮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出席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2018-05-19).https://www.gov.cn/xinwen/2018-05/19/content_5292116.htm.

[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2023-08-03).https://news.cctv.com//08/31/ARTIoxGRG8g

qLuLgq1EYp97r230831.shtml.

[3]落實“三大定位”新使命和“五個扎實”新要求譜寫新時代富民興桂壯美華章:專訪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書記鹿心社[EB/OL].(2018-12-09).http://cn.chinadaily.com.cn/2018-12/09/content_37377977.htm.

[4]經濟日報關注丨努力在推動邊疆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上展現更大作為[EB/OL].(2023-01-3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230130/newgx63d73a3c-21045250.shtml.

[5]趙強.加快構建中國話語中國敘事體系[EB/OL].(2022-06-19).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2/0619/c40531-32450116.html.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