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錢剝奪感對網絡欺負行為的影響:復合式多重鏈式中介模型

2024-03-11 07:20劉靈周慧蓉韓迎春賀曉玲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 2024年1期
關鍵詞:公正金錢信念

劉靈,周慧蓉,韓迎春,賀曉玲

(1.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南昌 330031;2.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南昌 330031)

中國社科院2019年《社會藍皮書》數據顯示,每三個成年人中就有一人曾遭受網絡暴力,每兩個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遭受過網絡暴力[1]。網絡欺負作為網絡暴力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是指個體或群體借助網絡媒介對特定對象實施的有意傷害行為[2]。研究顯示由于網絡的匿名性、間接性等特點,相較于傳統欺負的物理傷害,網絡欺負行為的危害集中在心理情緒層面,被欺負者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創傷[3]。因此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已將網絡欺負列為損害健康的問題行為之一。

金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也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可以緩解生存焦慮及精神痛苦,金錢被剝奪會影響個體心理和行為的變化。Sharma 和Alter 指出金錢剝奪感是指個體對比自己的過去及同伴的經濟狀況時感知到金錢資源不足的主觀心理狀態[4]。研究表明相對剝奪感程度高和主觀社會經濟地位低都會讓個體感到不滿,從而產生人際敵意和攻擊行為[5,6]。在互聯網時代,高金錢剝奪感的個體是否會通過網絡宣泄不滿從而產生網絡欺負行為?根據情緒管理理論,個體在消極情緒狀態下會努力通過各種手段獲取積極情緒,以此來擺脫消極情緒對自己的負向影響[7],而攻擊行為可以帶來愉悅效應[8]。據此推論個體可能通過網絡欺負行為來消除金錢剝奪產生的挫敗、憤怒等不滿情緒。此外,相關實證研究也表明與大多數鄰居相比更窮會加重個體的攻擊性[9]。據此本研究提出假設1:金錢剝奪感正向預測網絡欺負行為。

公正世界信念指人們相信世界公正有序,人人得其所應得,所得皆應得[10]。根據相對剝奪理論(theory of relative deprivation),當個體感到自己在社會比較中處于劣勢時,會產生不公平的認知[11]。有關研究也指出經濟不平等是影響美國公民公正世界信念的主要因素[12]。另外,高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者成為網絡欺負者的可能性較小[13],而低公正世界信念水平的個體可能因報復而實施攻擊行為[14]。因此公正世界信念在金錢剝奪感與網絡欺負行為之間可能起中介作用,即金錢剝奪感越高,公正世界信念越低,網絡欺負行為越高。

公正世界信念分為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前者指向他人,相信世界一般是公正的,后者指向自身,相信世界對自身是公正的[15]。研究發現,相比于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個人公正世界信念是心理健康水平的預測因素[16],個人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低,越容易做出好斗、恃強凌弱的行為[17]。國內研究也指出,個體如果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平,就更有可能參與網絡暴力行為,而如果覺得世界對別人不公平,則表現得相對平靜[18]。由此可以推知,當個體的金錢剝奪感引發世界對自己不公平的認知,就很可能產生網絡欺負行為,但如果他們認為這個世界只是對別人不公平,則不會出現網絡欺負行為。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2: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在金錢剝奪感與網絡欺負行為之間起中介效應。

道德推脫是個體認知失調的必然產物,其核心觀點是指個體在實施不道德行為時在認知上進行美化,主要目的是讓自己的不正當行為合理化以減少愧疚感[19]。研究表明當個體遭遇負面生活經歷(如親子沖突、受欺負)時,道德推脫能夠為其提供理由、減少內疚感和愧疚感,在負性事件與網絡欺負行為之間發揮推動作用[20,21]。金錢剝奪感是一種負性生活事件,極易引發個體心理不平衡。這種失衡會導致一定程度的認知扭曲,覺得自己被不公正地剝奪了獲取金錢的權利和機會。在這種感知下,個體可能通過道德推脫削弱道德自我調節功能,為自己實施網絡欺負行為進行道德辯護。據此,本研究提出假設3:道德推脫在金錢剝奪感與網絡欺負行為之間起中介效應。

研究者指出,持有實際經濟資源分配平等想法的青少年,他們的公正世界信念水平更高,也會更認同社會公平并更信任政治[22]。這表明金錢剝奪感高的個體可能由于感覺到自己的實際經濟資源未被公平分配,其公正世界信念降低,并進一步認為自己有理由有權利采取行動(包括網絡欺負行為)維護自己的權益,維持公正。也就是說,高金錢剝奪感導致低公正世界信念,再通過道德推脫引發網絡欺負行為。此外,研究發現當誘發不公平對待的情境后,被試都報告了不公平和憤怒的情緒感受,但是自己被不公平對待時報告的憤怒遠大于他人被不公平對待,他人被公平對待與否引起的憤怒沒有顯著差異[23]。這表明相比于他人,當個體感知到自己被不公正地剝奪了金錢,他們會產生高憤怒。而研究指出高憤怒又會使人們放松對自身的道德監控,造成認知扭曲,形成道德推脫機制[24],從而更有可能做出網絡欺負行為。綜上,本研究提出假設4:金錢剝奪感通過個人公正世界信念與道德推脫的鏈式中介對網絡欺負行為產生作用。

1 方法

1.1 被試

隨機抽取江西南昌3 所本科高校785 名大學生填寫在線問卷,根據答題時長及規律性作答剔除無效問卷后得到722 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1.97%。其中男生275 人(38.1%),女生447 人(61.9%)。大一85 人(11.8%),大二315 人(43.6%),大三267 人(37.0%),大四及以上55 人(7.6%)。出生地農村303人(42.0%),城鎮419人(58.0%)。

1.2 研究工具

1.2.1 主觀經濟幸福感指數(The Financial Wellbeing Index) 由Sharma 等人編制,董蕊翻譯成中文,在相關研究中,該問卷信度良好,內部一致性系數在0.81~0.87 之間[25]。問卷共5 題,其中3 題測量與去年經濟狀況相比的主觀感受,2 題測量與同伴經濟狀況相比的主觀感受。9 點計分,1 表示“非常差”,9 表示“非常好”。在本研究中采用反向計分,分數越低,金錢剝奪感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Cronbach’s α=0.929。

1.2.2 公正世界信念量表(Belief in a Just World Scale) 由Dalbert 等編制,蘇志強等進行中文版修訂[26]。共13題,包括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和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兩個維度。6 點計分,1 表示“非常不同意”,6表示“非常同意”,分數越高,公正世界信念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 α=0.958。

1.2.3 道德推脫問卷(Moral Disengagement Scale)由Bandura編制,楊繼平等進行中文版修訂[27]。共32題8 個維度,5 點計分,1 表示“完全不同意”,5 表示“完全同意”,分數越高,道德推脫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 α=0.974。

1.2.4 網絡欺負問卷(Cyberbullying Inventory) 由Erdur和Kavsut編制,Zhou等人進行中文翻譯[28]。問卷分為網絡欺負(CB)和網絡受害(CV)兩部分,本研究采用網絡欺負分問卷。共18題,4點計分,1表示“從未有過”,4表示“5次以上”,分數越高,表明網絡欺負行為水平越高。本研究中Cronbach’s α=0.965。

1.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6.0 及PROCESS 3.3 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

2 結果

2.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采用Harman 單因素法對所有測量題目進行未旋轉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特征值大于1 的因子共9個,且第一個因子解釋的變異量為27.19%,小于40%的臨界標準。

2.2 各變量之間的描述性統計及相關分析

由表1 可知,金錢剝奪感、道德推脫、網絡欺負行為兩兩之間顯著正相關。一般及個人公正世界信念與金錢剝奪感、道德推脫、網絡欺負行為顯著負相關。性別與各研究變量顯著相關,出生地與各中介變量和因變量顯著相關,因此將性別與出生地作為本研究的控制變量。

表1 各變量的描述統計分析及相關矩陣

2.3 多重鏈式中介效應檢驗

采用PROCESS 宏程序Model 80,在控制性別與出生地的情況下考察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個人公正世界信念、道德推脫在金錢剝奪感與網絡欺負行為之間的中介作用,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金錢剝奪感顯著負向預測一般公正世界信念(β=-0.48,P<0.001)和個人公正世界信念(β=-0.48,P<0.001),顯著正向預測道德推脫(β=0.08,P<0.05)和網絡欺負行為(β=0.08,P<0.01)。個人公正世界信念對道德推脫(β=-0.38,P<0.001)、網絡欺負行為(β=-0.19,P<0.001)均有顯著負向預測作用,一般公正世界信念對道德推脫(β=0.11,P>0.05)與網絡欺負行為(β=0.01,P>0.05)的預測作用不顯著。道德推脫對網絡欺負行為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β=0.56,P<0.001)。

表2 金錢剝奪感與網絡欺負行為鏈式中介的回歸分析表

Bootstrap 中介效應的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金錢剝奪感對網絡欺負行為的直接效應顯著,占比27.6%??傞g接效應顯著,占比72.4%。有3 條間接路徑顯著:(1)金錢剝奪感→個人公正世界信念→網絡欺負行為,占比31.1%;(2)金錢剝奪感→道德推脫→網絡欺負行為,占比17.3%;(3)金錢剝奪感→個人公正世界信念→道德推脫→網絡欺負行為,占比34.5%。

表3 金錢剝奪感與網絡欺負行為鏈式中介效應量分析表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金錢剝奪感對網絡欺負行為具有直接正向預測作用。這一結果與Sharma 等的研究結果一致,即金錢剝奪導致不道德行為[29]。相對剝奪理論指出剝奪感使個體在比較過程中意識到自己處于不利地位,容易產生憤怒、怨恨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人際敵意和攻擊行為,以捍衛或提高自己的地位[30]。不過也有研究者得出與本研究不一致的結論,如Xie和Shi發現金錢剝奪促進利他行為[31]。這說明金錢剝奪感對道德行為的影響比較復雜,需要探索更細化更內在的影響機制。

本研究發現,在金錢剝奪感與網絡欺負行為之間,個人公正世界信念起中介作用,而一般公正世界信念不起中介作用。這與已有研究結果一致:低個人公正世界信念水平容易產生恃強凌弱行為[17],同時也支持了相對剝奪感負向預測公正世界信念的觀點[11]。另外,本研究發現,金錢剝奪感通過增強個體的道德推脫傾向進而增加網絡欺負行為。金錢剝奪與貧窮不同,剝奪感意味著曾經擁有而現在喪失,個體會體驗到強烈的挫敗感。根據挫折-攻擊假說,個體會無意識地啟動心理防御機制,把挫敗帶來的無能感投射于外在的欺負行為[32]。而道德推脫作為一種認知防御機制,可以通過美化欺負行為減少無能感。同時,根據一般攻擊模型(general aggression model),攻擊行為是外在環境與內在認知共同作用的結果,且認知是更為關鍵的因素[33]。金錢剝奪是外部環境因素,需要通過道德推脫的內部認知加工,進而促進網絡欺負行為的產生。

本研究發現,金錢剝奪感→個人公正世界信念→道德推脫→網絡欺負行為的鏈式中介路徑成立,這表明個體的金錢剝奪感越高,會越認為世界對自己不公平,也越容易進行道德推脫,最終網絡欺負行為越高。根據一般攻擊模型,相對剝奪作為一種社會壓力是攻擊性行為的遠端因素,而個人世界不公正信念、道德推脫作為個體的內部認知是近端決定性的因素。研究表明低個人公正世界信念的個體傾向于把不利處境(如金錢剝奪)歸因于外在環境[34],這種為自己推卸責任的外歸因容易激活道德推脫機制,將不合理行為轉化為合理行為。因此從個人不公正信念到道德推脫是一個序列路徑。

猜你喜歡
公正金錢信念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錢的“心結”?
為了信念
遲到的公正
發光的信念
比金錢更值錢的
二則
信念
公正賠償
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公正俄羅斯黨往何處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