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助劑對球形Cu/SiO2催化劑甲醇脫氫制甲酸甲酯反應性能的影響

2024-03-11 08:24靳鈺婷郭宇偉權燕紅趙金仙任軍
天然氣化工—C1化學與化工 2024年2期
關鍵詞:分散度助劑轉化率

靳鈺婷,郭宇偉,權燕紅,趙金仙,任軍

(1.太原理工大學 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3.山西潞安碳一化工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6100)

近年來,煤制甲醇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甲醇產能呈爆發式增長,合理開發甲醇下游行業,既能有效解決甲醇產能過剩問題,又能豐富甲醇下游產品產業鏈,實現產品多元化。甲酸甲酯(MF)作為甲醇下游的新型產品,是重要的有機合成中間體。MF含有醛基和酯基官能團[1],化學性質活潑,已被廣泛用于甲酸、乙酸及其酯類,以及各種甲酰胺[2]等50多種化學品的生產。MF的合成路線主要有甲醇與甲酸酯化反應、液相甲醇羰基化反應、甲醇直接脫氫法、甲醛二聚法、合成氣合成法以及CO2與甲醛加氫縮合法[3]。其中,甲醇直接脫氫法工藝簡單,副產物氫氣無污染,被認為是最有前景的綠色路線。

目前開發的甲醇制MF催化劑主要分為貴金屬(Ru[4]、Rh[5]、Pd[6]和Pt[7]等)和非貴金屬(Cu[8]、Ni[8])。在貴金屬催化劑表面,甲醛分子以η2 (C, O)吸附構型存在,高溫下容易發生脫羰反應生成CO和H2[9]。相比之下,非貴金屬催化劑表面的甲醛分子呈η1 (O)構型,容易擴散,可促進MF生成,并且Cu基催化劑價格低廉、Cu儲量豐富,更受研究者的青睞。YANG等[10]結合催化劑模型實驗對Cu基催化劑的活性中心以及甲醇直接脫氫反應路線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在Cu0的作用下甲醇首先斷裂O—H鍵生成?OCH3物種,隨后?OCH3物種中的C—H鍵斷裂生成HCHO,?OCH3物種和HCHO在Cu0的作用下生成不穩定的甲縮醛(CH3OCH2O)中間體,最后經脫氫反應生成MF。WU等[11]通過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證實了Cu(111)晶面上?OCH3物種脫氫生成HCHO的反應是合成MF的決速步驟,這使研究人員對甲醇直接脫氫反應中Cu0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

SiO2因其良好的熱穩定性、規整的孔道結構以及可調的酸堿性,被廣泛應用于催化領域。制備SiO2負載Cu基催化劑的方法眾多,包括浸漬法[12]、沉淀法[13]、溶膠-凝膠法[14]和離子交換法[15]等。其中,溶膠-凝膠法可以將Cu物種摻入離子氧化物中,獲得活性高、穩定性好的Cu基催化劑。余錦濤等[16]用溶膠-凝膠法制備了Cu/SiO2催化劑,發現通過改變Cu負載量和氨水用量可實現載體表面Cu納米顆粒分散度的調控,促進活性Cu物種含量的增加。

然而Cu基催化劑的MF選擇性和收率較低一直是困擾該領域研究者的問題[3]。Cu0物種是影響甲醇脫氫活性的關鍵因素,引入助劑可以縮小Cu顆粒尺寸、調變電子結構、提高Cu物種的還原能力。TSUBAKⅠ等[17]發現摻雜Ce可以提高Cu/SiO2催化劑表面Cu物種的分散性,有效延緩催化劑燒結。LYKAKⅠ等[18]發現,引入Ce助劑后,Ce與Cu間的相互作用能夠提高Cu物種的還原性能,提高目標產物選擇性;同時,Ce助劑還能改變催化劑表面酸堿性質,進而影響催化甲醇脫氫反應的性能[19]。LⅠ等[20]研究發現,ZSM-5載體中Al產生的Br?nsted酸性位點可以促進HCHO轉化為MF,由此推斷引入Al對產物選擇性具有重要影響。盡管如此,在甲醇脫氫反應中,由Ce或Al助劑改性的Cu基催化劑的方法及其催化作用機理仍鮮有報道。

本研究先采用溶膠-凝膠法合成Cu/SiO2催化劑,然后引入助劑對其進行改性,調節催化劑Cu0物種含量和表面酸堿性質,以期提高目前產物的收率,獲得理想的催化性能。同時,通過探討不同助劑對催化反應活性的影響,旨在探究催化劑的結構與性質對甲醇脫氫制MF的催化作用機理,揭示催化劑的構效關系。

1 實驗部分

1.1 實驗試劑與材料

氨水(NH3?H2O),質量分數為25%~28%,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正硅酸乙酯(TEOS),AR,科密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三水硝酸銅(Cu(NO3)2?3H2O),AR,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三水硝酸鈰(Ce(NO3)2?3H2O),AR,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九水硝酸鋁(Al(NO3)2?9H2O),AR,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乙醇(C2H5OH),AR,阿拉丁試劑有限公司。

1.2 催化劑制備方法

Cu/SiO2催化劑制備:4.0 g Cu(NO3)2?3H2O在12.2 g去離子水中完全溶解后,滴加12.9 g TEOS和11.4 g乙醇的混合溶液中,充分攪拌。然后量取9.2 mL氨水,滴加至上述混合溶液中,經水浴鍋恒溫(40 °C)老化5 h,再升溫至90 °C蒸發多余的氨水和乙醇,得到的凝膠置于烘箱(100 °C)中干燥,獲得Cu/SiO2前驅體。經450 °C焙燒4 h后用混合氣(V(H2)/V(N2) = 9/1,450 °C)還原4 h制得Cu/SiO2催化劑,記為Cu/SiO2。僅經450 °C焙燒4 h而未經混合氣還原制得的Cu/SiO2催化劑記為Cu/SiO2-c。

CuM/SiO2催化劑制備:按照n(Cu)/n(M) = 20/1的比例稱取助劑(Ce(NO3)2?3H2O或Al(NO3)2?9H2O)并溶于去離子水中,待完全溶解后,將助劑溶液滴加至0.5 g Cu/SiO2前驅體中,60 W下超聲30 min得到懸濁液。用旋轉蒸發儀將懸濁液在80 °C下蒸干水分。依次經干燥、焙燒和還原(均同制備Cu/SiO2時的對應條件)制得CuM/SiO2催化劑,將所得催化劑記作CuM/SiO2(M = Ce或Al)。

1.3 催化劑表征方法

采用3H-2000PS2型物理吸附儀測定催化劑的N2吸/脫附量。用Brunauer-Emmett-Teller(BET)方程計算比表面積,在相對壓力p/p0= 0.99時確定總孔隙體積,用Nonlocal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NLDFT)法對催化劑的微孔孔徑分布進行計算。操作過程如下:在He氣氛中(200 ℃,3 h)預處理120 mg催化劑,在-196 ℃下測試比表面積、總孔體積等參數。

采用JSM-ⅠT500HR型掃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催化劑的表面微觀形貌,激發電壓為1.5~2.0 keV。

采用TP-5080型全自動多用吸附儀測定催化劑還原性(H2程序升溫還原,H2-TPR)和分散度(H2-N2O滴定)。裝填30 mg催化劑,通入Ar(30 mL/min)升溫至200 °C預處理,再通H2-Ar混合氣(30 mL/min),待基線平穩后,升溫至450 °C(10 °C/min)還原,記錄檢測信號。H2-N2O滴定:50 mg催化劑升溫至600 °C預還原60 min,H2消耗量記為X。待溫度冷卻至室溫后,氬氣吹掃,再通N2O處理30 min。最后,在H2-Ar混合氣氛下升溫至550 °C,H2消耗量記為Y。計算得Cu物種分散度(DCu= 2Y/X× 100%)。

采用D/max 2500型X射線衍射儀測定催化劑晶體結構,掃描速率為5 (°)/min,掃描范圍為5°~80°,用Scherrer方程計算晶粒尺寸。

采用Escalab 250Xi 型X射線光電子能譜儀(XPS)分析催化劑所含元素的種類及相應化學價態,激發源為Al Kα,hv= 1486.6 eV。

采用TP-5080型全自動多用吸附儀進行程序升溫脫附(TPD)測定催化劑酸堿性。NH3-TPD:稱取0.1 g催化劑置于U性石英管中,升溫至300 °C預處理后,通入He(30 mL/min)吹掃1 h,隨后冷卻至100 °C。通入7%NH3/N2吸附飽和,用氦氣吹掃去除NH3,升溫至800 °C(10 °C/min)脫附,記錄數據。CO2-TPD:0.1 g催化劑裝入石英管中,在8%H2/N2混合氣體(350 °C,30 mL/min)中預處理1.5 h。冷卻到60 °C后通入純CO2吸附至飽和,He吹掃1 h除去物理吸附的CO2。升溫至750 °C(5 °C/min),記錄熱導檢測器(TCD)檢測到的數據。

1.4 催化劑催化性能評價方法

使用實驗室自行搭建的微反應固定床-色譜裝置評價催化劑的催化性能。反應條件:爐溫300 °C、壓力0.2 MPa,活性評價時間10 h、取樣間隔2 h。操作流程:將0.3 g催化劑充分混入3.0 g石英砂中,裝于反應管(長度×管徑:500 mm × 8 mm)中部,兩端塞裝石英棉。甲醇以3 mL/h的流速泵入,甲醇在預熱爐氣化后與N2混合進入反應管。

甲醇脫氫反應產物經背壓閥、全自動進樣器進入氣相色譜儀(上海海欣,GC-920)在線分析,單次取樣量1 mL,由計算機自動采集數據。用TDX-1填充柱分離氣相產物(H2、CO、N2和CO2),用TCD檢測H2和N2,由氫火焰離子檢測器1(FⅠD1)檢測CO和CO2,利用外標法定量分析各組分含量;液相產物(MeOH和MF)冷凝后接出,用1 μL進樣針打入色譜后,由PEG-20M毛細管柱分離、氫火焰離子檢測器2(FⅠD2)檢測,用修正歸一法定量分析液相組分含量。

甲醇轉化率(XMeOH,%)、產物i的選擇性(Si,%)和MF收率(YMF,%)的計算方法依次見式(1)~式(3)。

式中,ni為產物i的物質的量,mol;ki為產物i的碳原子數;下標i分別為MF、CO和CO2,下標out為物料出口。

2 結果與討論

2.1 催化劑催化性能分析

300 °C、0.2 MPa下Cu/SiO2和CuM/SiO2的甲醇脫氫制MF反應性能見表1。CuM/SiO2的甲醇轉化率相近(均為30%左右),且均明顯高于未改性Cu/SiO2的甲醇轉化率(13.5%),表明引入兩種助劑(分別稱“助劑Ce”和“助劑Al”)均能促進甲醇轉化。此外,CuCe/SiO2的MF收率(25.2%)約為Cu/SiO2(8.9%)的3倍,副產物CO和CO2選擇性也明顯低于未改性催化劑,說明助劑Ce能夠有效抑制甲醛的分解反應,促進目標產物MF的生成。而CuAl/SiO2的MF收率雖然比Cu/SiO2有所提高,但存在大量副產物CO2,且MF選擇性降低,這可能是由于助劑Al的引入促進了甲醇和水生成CO2。綜上,在3種制備的催化劑中,CuCe/SiO2表現出最優異的催化性能,同時CuCe/SiO2也表現出高于文獻報道[16]的Cu基催化劑的性能。

表1 Cu/SiO2和CuM/SiO2在甲醇脫氫制MF反應中的催化性能比較Table 1 Catalytic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Cu/SiO2 and CuM/SiO2 in methanol dehydrogenation to MF

2.2 催化劑表征分析

2.2.1 N2吸/脫附表征分析

Cu/SiO2和CuM/SiO2的N2吸/脫附等溫線見圖1,催化劑的詳細結構參數見表2。由圖1(a)可知,所有催化劑均呈現Ⅰ型等溫線,在p/p0= 0.4~1.0處無明顯的回滯環,說明催化劑中孔道以微孔為主[24],并含有少量介孔。圖1(b)中顯示催化劑的孔徑分布較窄,主要集中在1.6 nm和2.3 nm處。由表2可知,相比Cu/SiO2,CuCe/SiO2的比表面積和孔徑有小幅降低,可能是由于助劑Ce的引入導致載體結構被部分破壞[25]。

圖1 Cu/SiO2和CuM/SiO2的N2吸/脫附等溫線(a)和孔徑分布(b)Fig.1 Nitrogen 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 (a) and pore size distribution (b) of Cu/SiO2 and CuM/SiO2

表2 Cu/SiO2和CuM/SiO2的結構參數Table 2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Cu/SiO2 and CuM/SiO2

2.2.2 SEM和H2-N2O滴定分析

Cu/SiO2和CuM/SiO2的SEM照片見圖2。所有催化劑均主要由直徑為0.5~1.0 μm的SiO2小球堆積而成,球面光滑,且未觀察到大顆粒Cu,說明通過溶膠-凝膠法制備的催化劑中Cu分散良好。與Cu/SiO2不同的是,CuM/SiO2中小球周圍出現絮狀物質,這可能是硅球向無定型的硅酸銅轉變,形成了新的物種。其中,CuCe/SiO2中的絮狀物質更多,這可能是引入助劑Ce促進了硅球分解,形成無定型硅酸銅[26]。從Cu/SiO2的Mapping圖中可以看出,催化劑主要由O、Si和Cu這3種元素組成。圖中均勻分布的紅點和綠點表明O和Si的信號分布均勻;均勻分布的藍點表明Cu在載體上高度分散。

圖2 Cu/SiO2、CuM/SiO2的SEM照片((a)~(c))和Cu/SiO2的元素分布((d)~(g))Fig.2 SEM images of Cu/SiO2 and CuM/SiO2 ((a)~(c)) and elemental distribution of Cu/SiO2 ((d)~(g))

為分析Cu/SiO2和CuM/SiO2中球形顆粒和絮狀物質的組成,對催化劑上的Cu的元素分布進行了Mapping掃描,結果見圖3。由圖3可知,絮狀物質中的Cu含量均高于SiO2小球上的Cu含量,在CuCe/SiO2中尤為明顯,這可能是無定型結構的外表面更為粗糙,有助于Cu在外表面負載[27]。而光滑的球形結構對Cu納米顆粒的吸引、結合和錨定效應較弱,在過濾、干燥和焙燒過程中更易流失。

圖3 Cu/SiO2、CuM/SiO2球面((a)~(c))和無定型面((d)~(f))的Cu的元素分布Fig.3 Elemental distribution of Cu on spherical surface((a)~(c)) and amorphous surface ((d)~(f)) of Cu/SiO2 and CuM/SiO2

Cu/SiO2和CuM/SiO2的H2-N2O滴定測試結果參見表2。相比Cu/SiO2,CuM/SiO2中Cu的分散度均明顯提高,其中CuCe/SiO2中Cu的分散度最高,達20.9%。分散度越高的催化劑,能夠暴露更多的活性位點[27],有利于轉化率的提高。但CuAl/SiO2表面Cu物種的分散度(16.2%)小于CuCe/SiO2表面Cu物種的分散度,卻表現出比CuCe/SiO2更高的轉化率,說明Cu物種的分散度雖影響催化活性,但不是決定甲醇轉化率的直接原因。

2.2.3 XRD分析

Cu/SiO2-c、Cu/SiO2和CuM/SiO2的XRD譜圖見圖4。由圖4(a)可知,Cu/SiO2-c和Cu/SiO2在2θ=22.3°處均出現一個寬扁的包峰,此吸收峰歸屬于SiO2的衍射峰。Cu/SiO2-c在2θ= 35.5°、38.7°、48.7°和61.5°處的吸收峰均歸屬于CuO的衍射峰(JCPDS卡編號48—1548)[28]。Cu/SiO2中CuO的特征峰消失,而在2θ= 43.2°處出現Cu0(111)晶面的衍射峰,說明CuO已被還原。由圖4(b)可知,所有催化劑均在43.2°、51.1°和74.1°處分別出現了對應Cu0的(111)、(200)和(220)晶面的衍射峰(JCPDS卡編號04—0836)[29]。另外,在XRD譜圖中并未發現CeO2和Al2O3的衍射峰,說明兩種化合物高度分散或者含量過低超出檢測限。

圖4 Cu/SiO2-c、Cu/SiO2和CuM/SiO2的XRD譜圖Fig.4 XRD patterns of Cu/SiO2-c, Cu/SiO2 and CuM/SiO2

用Scherrer方程計算出Cu晶粒尺寸均小于5 nm(表2),究其原因是溶膠-凝膠法制備催化劑過程中,銅氨前驅體([Cu(NH3)4]2+)先在TEOS中充分分散,后在乙醇和氨蒸發時與SiO2發生反應,促使Cu物種高度分散,進而還原獲得了小顆粒的Cu+和Cu0物種[16]。隨著助劑Ce的引入,CuCe/SiO2Cu(111)晶面衍射峰強度降低,晶粒尺寸僅為2.5 nm。這可能是由于Cu-O-Ce固溶體的形成,防止了焙燒階段Cu的團聚[17]。而CuAl/SiO2的晶粒尺寸增加,從BET分析結果來看,可能是因為部分球形結構遭到破壞,導致比表面積下降,不利于Cu物種的分散,H2-N2O滴定結果也說明了這一點。結合表1中的數據,CuAl/SiO2雖然Cu晶粒尺寸大,但甲醇轉化率卻最高,即不能用“金屬晶粒越小,活性越高”的觀點解釋催化劑性能,說明Cu的晶粒尺寸不是決定甲醇轉化率的直接因素。

2.3 氧化還原性能分析

2.3.1 H2-TPR分析

Cu/SiO2和CuM/SiO2的H2-TPR曲線見圖5。所有催化劑在200~450 °C內出現兩個還原峰,第一個還原峰歸屬于高分散CuO還原為Cu0物種,第二個還原峰則歸屬于大顆粒CuO的還原[30]。引入助劑后,CuM/SiO2的還原峰均向低溫方向移動,說明引入助劑M均有利于催化劑還原。CuCe/SiO2催化劑中的低溫峰面積占比最大,說明該催化劑中具有更多高分散的CuO物種,這與H2-N2O滴定分析結果一致;而CuAl/SiO2的還原峰位置雖低,但低溫峰面積比例相對較小,說明其表面高度分散CuO物種較少,且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力較強的CuAl2O4物種[31]。

圖5 Cu/SiO2和CuM/SiO2的H2-TPR曲線Fig.5 H2-TPR curves of Cu/SiO2 and CuM/SiO2

2.3.2 XPS分析

Cu/SiO2、CuCe/SiO2和CuAlSiO2的Cu 2p、Cu LMM和M的XPS譜圖分別見圖6(a)~圖6(c),相應分峰擬合結果見表3。圖6(a)中位于932.4 eV、934.7 eV和(945.1 ± 0.3) eV的3個峰分別對應(Cu0+Cu+)、Cu2+特征峰以及Cu2+的衛星峰[32]。但在XRD中沒有發現Cu2O的特征峰,這可能是由于Cu+物種在催化劑表面具有較高分散性,或是Cu+物種處于金屬與載體的交界面上[33],XRD檢測設備難以檢測出。CuCe/SiO2的結合能向低結合能處(932.0 eV)偏移,可能是載體與Ce結合形成Cu-O-Ce物種,導致結合能降低[34]。

圖6 Cu/SiO2和CuM/SiO2的XPS譜圖Fig.6 XPS spectra of Cu/SiO2 and CuM/SiO2

表3 Cu/SiO2和CuM/SiO2的Cu 2p3/2與Cu LMM光譜曲線擬合結果Table 3 Curve fitting results of Cu 2p3/2 and Cu LMM spectra of Cu/SiO2 and CuM/SiO2

對Cu LMM XAES譜圖分峰擬合以分析Cu+和Cu0的相對含量,結合能為916.7 eV和913.5 eV處的峰分別歸屬于Cu0和Cu+[35](圖6(b))。由表3可知,相比Cu/SiO2,CuCe/SiO2和CuAl/SiO2的Cu0/(Cu++ Cu0)的峰積分面積之比由39.8%分別提高至42.8%和43.4%,由大到小排序依次為CuAl/SiO2、CuCe/SiO2和Cu/SiO2,這與表1中甲醇轉化率的變化趨勢一致,并與文獻[16,35]中Cu基催化劑中Cu0是甲醇脫氫反應的活性中心結果吻合,這證實了Cu0物種是催化劑上生成MF的活性位點,且是決定甲醇轉化率的直接因素[10]。YANG等[10]認為甲醇易在Cu+上分解為CO,但在CuAl/SiO2中Cu+物種含量最低,CO選擇性卻最高(24.4%),因此在CuM/SiO2中Cu+物種不能視作影響MF選擇性的唯一因素。

在圖6(c)中,對于CuCe/SiO2,CeO2分為Ce4+的3d3/2的三重峰劈裂和對應的3d5/2的三重峰劈裂,Ce3+的3d3/2的兩重峰劈裂和對應的3d5/2的兩重峰劈裂,u和v分別表示3d3/2和3d5/2自旋軌道,共10組峰[36]。結合圖6(c)可知,催化劑表面存在Cu+,Ce3+與Cu+之間存在可逆反應Ce3++ Cu2+? Ce4++ Cu+[17]。而Ce3+的存在說明催化劑表面存在氧空穴,有利于反應過程中甲氧基的吸附,提高反應活性。在Al 2p的XPS譜圖中,結合能為74.5 eV處的峰歸屬于AlOOH,AlOOH能夠促進反應過程中C—O鍵的解離[31],這可能也是CuAl/SiO2轉化率提高的原因之一。

2.4 表面酸堿性分析

Cu/SiO2和CuM/SiO2的CO2-TPD和NH3-TPD曲線分別見圖7(a)和圖7(b)。由圖7(a)可知,所有催化劑均存在兩個CO2解吸峰,分別為與硅羥基有關的弱堿性峰(位于100~350 °C)和與低配位氧原子有關的強堿性峰(位于350~750 °C)[37]。與Cu/SiO2相比,CuM/SiO2中堿性位點占比有所下降,這可能是由于助劑的覆蓋導致。在甲醇脫氫反應中強堿性位點會促進甲醇解離生成CO和H2[38],這為Cu/SiO2在甲醇脫氫反應中表現出副產物CO選擇性(32.7%)最高的現象提供了解釋。

圖7 Cu/SiO2和CuM/SiO2的CO2-TPD (a)和NH3-TPD (b)曲線Fig.7 CO2-TPD (a) and NH3-TPD (b) curves of Cu/SiO2 and CuM/SiO2

催化劑表面的酸中心是影響Cu基催化劑在醇脫氫合成酯類化合物的重要因素[38]。圖7(b)中顯示,所有催化劑均存在由低到高的弱酸性位點、中強酸性位點和強酸性位點這3個氨解吸峰[39]。CuAl/SiO2的中強酸性位點占比明顯增加,這會促進C==O鍵活化,增強甲醇與水生成CO2的副反應發生[40],導致MF選擇性降低,與催化性能分析結果一致。因此,甲醇脫氫反應的選擇性主要受催化劑表面酸堿性影響。

3 結論

先采用溶膠-凝膠法制得Cu/SiO2催化劑,然后用旋蒸法制備得到不同助劑改性的CuM/SiO2(M =Ce或Al)催化劑,并用于甲醇脫氫制甲酸甲酯反應,討論分析后得到如下結論。

(1)CuCe/SiO2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最優,其甲醇轉化率、MF選擇性分別達29.2%、86.3%,MF收率為25.2%,約為Cu/SiO2催化劑的MF收率的3倍,且CuCe/SiO2催化劑的催化性能數據均高于文獻報道值。

(2)甲醇轉化率主要由Cu0物種含量決定,助劑能夠促進催化劑甲醇轉化率提高,且與表面Cu0物種含量順序一致,證實了催化劑表面的Cu0物種是促進甲醇轉化的活性位點。

(3)MF選擇性主要受催化劑表面酸堿性的影響。CuCe/SiO2催化劑中占比較低的堿性位點抑制了甲醇分解;CuAl/SiO2催化劑中占比較高的中強酸性位點促進了C==O鍵活化,增強了甲醇與水蒸氣副反應的發生,MF選擇性顯著降低。

猜你喜歡
分散度助劑轉化率
我國全產業領域平均國際標準轉化率已達75%
農藥減量增效助劑應用技術
燃氣輪機燃燒室部件故障研究
9FA燃機燃燒監測系統介紹及案例分析
曲料配比與米渣生醬油蛋白質轉化率的相關性
塑料助劑的應用
開煉機混煉膠炭黑分散度數學模型研究
橡膠助劑綠色化勢在必行
透視化學平衡中的轉化率
食品工業清洗助劑的開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