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凸顯“角度”價值,感悟度量本質

2024-03-12 06:31劉琳娜謝紅霞劉加霞
關鍵詞:數學史度量角度

劉琳娜 謝紅霞 劉加霞

摘 要:《角的度量》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介紹古代器具的功能,讓學生體會角度的價值,激發“度量角”的需求;基于“歷史相似性”,讓學生用“特殊角”量角,感受“單位越小,度量結果越精確”;在介紹360°分度體系的基礎上,讓學生數1°角、在量角器上找角,感受度量單位的累加,熟悉量角器的結構;借助現代生活情境,讓學生再次感悟角度的價值。由此,為下一課時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畫角做好操作經驗和思想方法上的積累與鋪墊。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史;角度;度量;單位累加

一、課前思考

角概念的本質在于角的大?。ń嵌龋?。小學數學中,四年級《角的度量》單元是在二年級《初步認識角》單元的基礎上學習規范地測量角,培養學生的量感。感悟角度在生產、生活中的作用,才能激發“度量角”的需求,進而體驗定義度量單位以及創造量角器的必要性,感悟度量本質。

對此,我們思考了以下問題:(1)借助什么情境更能凸顯角度的重要性,引發度量角的需求,同時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在量角器產生前,古人是如何量角的?這些方法的本質是什么?是否在第一課時就直奔“用量角器量角”的主題?(3)量角器是如何產生的?學生用量角器量角會遇到哪些困難?怎樣幫助學生突破這些難點?

現行各版本小學數學教材中,有的直接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沒有設計引發度量需求的情境;有的借助“滑梯”情境引導學生關注角度的作用,這一情境雖然貼近學生生活,但還不能體現角度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也不能讓學生感受到勞動人民的智慧。事實上,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科技典籍《考工記》一書就記載了古人在生產活動中如何處理所遇到的角度問題。因此,我們選擇中國古代兵器、樂器、農具上的“角度”作為引入情境,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讓學生加深對中國傳統技藝的了解,感悟勞動人民的智慧。

進一步查閱文獻可知,中國古人對角度概念,首先是以矩(直角)為基礎構造出一些特殊角,用特殊角來創生其他角度概念;隨著利瑪竇與徐光啟合作編譯的《幾何原本》的傳入,中國古人才真正從360°分度體系的角度認識一般意義的角,而量角器(《幾何原本》中提到的“有度之圓界”)就是360°分度體系的產物?!皻v史為教學提供了一面鏡子?!??[1] 從歷史相似性的視角看,感悟度量本質有兩條關鍵的路徑:一是借助“特殊角”測量并刻畫未知角度,二是通過1°角累加得到更多新的角度。

會用量角器量角只是一種基本技能,為了培養學生的量感,還必須讓學生思考量角器是怎樣形成的,理解量角的本質是“要量的角”與“量角器上的角”重合,量角器上的角是各個單位角“有序”累加得到的。由此就能知道學生量角時的真困難:在量角器上找不到角,難以將量角器上的角與要量的角疊合;量角器有兩圈刻度,不知道何時讀外圈、何時讀內圈的刻度。突破這些難點,絕不僅僅是記住量角的口訣(點對點,線對線,從零開始看),再把口訣轉化為操作的流程,而需要了解量角器的結構本質,看到量角器上“密布著”一個又一個的“角”。

因此,我們決定在《角的度量》單元的第一課時,不急于讓學生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大小,而創設“古人沒有量角器怎么辦”的問題情境,從“特殊角”入手,在“用小角量大角”的活動中引發學生對“單位累加”“度量值不夠精確時要使用更小單位”等度量本質(思想)的深層次體驗,繼而介紹360°分度體系來得到1°角,通過“180個1°角累加”“在量角器上找角”等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度量本質,更為清晰地看到量角器的內在結構,為下節課正確使用量角器量角、畫角做好鋪墊。需要指出的是,幾個版本的教材都設計了“用小角量大角”的活動,但是,其中要量的角都是銳角;我們用鈍角替換教材中的銳角,

從而讓學生可以用到“矩”(直角)這個特殊角進行度量。

基于上述思考,我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1)能在了解古人兵器、樂器、農具功能的過程中,認識到“角的大小”決定了角在生活中應用廣泛;(2)能在“用小角量大角”的活動中,體會度量單位的作用,感知單位越小度量結果越精確;了解1°角的產生過程,會用1°角的累加得到其他角度,形成和發展量感;(3)能經歷量角器產生的過程,認識量角器的結構,會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讀出畫在量角器上的角的度數;(4)能感受角度與古今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培養數學的眼光和應用意識,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課堂實踐

(一)介紹古代器具的功能,體會角度的價值

師 ??生活中常常會用到“角”,在古代也是如此。 (出示下頁圖1—圖4) 圖1、圖2是古代的兩種兵器,分別叫作戈和戟;圖3是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叫作磬,它被敲打后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圖4是古代的一種農具,叫作耒耜,用來翻土,播種莊稼。

(學生觀察圖片。)

師 ???圖中的這些器具,在制造的過程中都用到了角度。 (同步指圖) 比如,如果戈這個地方的角度太大,攻擊敵人時就打不進去;如果角度太小,給敵人造成的傷害就太小。在農具的使用上,不同角度的耒耜適應耕種軟硬程度不同的土地??戳诉@幾幅圖片,聽了老師的介紹,你有什么感受?

生 ??生活中經常能看到角,制造不同的東西要用不同的角度。

師 ??看樣子角度非常重要,生活中用到不同的角實際上是角度在起作用。

借助古人制造兵器、樂器、農具等應用角度的情境,讓學生知道角度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對角度的興趣。

(二)用“特殊角”量角,感受“單位越小,度量結果越精確”

師 ??古人要想制造這些器具,怎么確定這些角的大???

生 ??可以用量角器量。

師 ??古代還沒有量角器,怎么辦呢?

生 ??可以用三角板上的角去量。

師 ??我們可以找到一些特殊的角來量一量。大屏幕上的圖中標出了4個器具中的4個角。我們請一位同學上來選一個角,用三角板上的角來量一下。

(一名學生上臺,選擇了戟進行測量,她將三角尺上的直角與戟中標出的角進行了比對。)

生 ???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量戟的這個角,剛好一樣大,所以,戟的這個角應該是直角。

師 ??這位同學找到了三角尺上的直角,用兩個角重合的方式量出戟的這個角也是一個直角。在我國古代并沒有“直角”這個詞,?(同步板書) 直角被稱為“矩”,鈍角被稱為“倨”,銳角被稱為“句”。對于古人來說,在沒有量角器的情況下,直角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存在,很多角度都是在直角的基礎上推導得到的。

(出示學習單中的∠1,如圖5所示) 接下來,請大家用三角尺上的角去量一量學習單上的∠1有多大,想一想怎樣表達出、記錄下你測量的結果。

(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兩人交流。)

師 ??誰來展示一下自己是怎么量的?完成這個任務的時候有什么困惑和問題?

生 ???(展示量法,如圖6所示) 我發現用直角擺上去的時候,會缺一塊,說明這個角比直角大。

生 ????(展示量法,如圖7所示) 我擺了一個三角板的直角之后,又找了一個30°的角放上去,發現多了,說明這個角比90°+30°小一些。我估計了一下,可能是110°左右。

師 ??發現比90°大,又比90°+30°小一些,你為什么沒有用兩個直角來量呢?

生 ??用兩個直角,差得太大了,不準確。

生 ???(展示量法,如圖8所示) 我還有一種方法,不用直角了,都用比直角小的角,這樣這個角的大小就是所用的三個角相加的結果。我發現,結果更精確了。

生 ??可還是有一點點縫隙,三角板上的角是固定的,不能調,所以怎么量都有誤差。

生 ??還可以用更小的角。

師 ??就是把標準或者單位變得更小。

生 ??可以用量角器。

在用三角板上的幾個特殊角相加來表示未知角的過程中,再現了我國古人表示角的方法,讓學生感悟度量的可加性,初步感知度量工具和度量方法引起的誤差;同時,引導學生通過把單位變小來得到更為精確的度量結果,培養學生的量感。

(三)借助量角器上的1°角,介紹角的360°分度計量體系

師 ??有同學提到了量角器,為什么用量角器量會更精確呢?是因為量角器上有什么?

生 ??有刻度線。

生 ??有小格,就像1厘米、1毫米一樣。

生 ??有1°角。

師 ??1°角是如何產生的?

生 ??把一個圓平均分成360份,1份就是1°。

師 ??意思到了,但是表達不夠準確。

(教師播放視頻,介紹西方天文學上角的360°分度計量體系,讓學生感受到:有了統一的、更小的1°角這個單位,度量結果更精確。)

生 ??我發現,量角器上,10°對著的大約是1厘米,那1°就大約是1毫米。

師 ??角不能用一個固定的長度來表示哦。

順應學生在把度量單位變小的基礎上想到的量角器,提問“為什么用量角器量會更精確”,引發學生對量角器結構的思考。抓住學生回答的1°角,引出360°分度計量體系。這時,一名學生想到用角對應的弧長(也可能是弦長)來刻畫角的大小,但是,教師沒有聽懂,直接否定了該學生的想法。實際上,中國古人的“以規生度”就是用“弧長”表示“角度”的。如果教師能肯定學生的想法,鼓勵學生在課后或在今后的學習中繼續研究“長度能否表示角的大小”這個問題,就能為學生找到思維的生長點。

(四)數1°角,感受度量單位的累加

師 ???回憶一下,我們在測量長度時,找到的單位長度是1 cm、1 dm、1 m……在測量面積時,找到的面積單位是1 cm 2、 ??1 dm 2 、

1 m 2……所以剛才有同學聯想到了角的度量可以選擇1°角作為度量單位。這個想法可真棒!我們把1°角進行累加,看看會發生什么?

(教師出示1°角。)

生 ??1°角太小了!

(教師累加5個1°角,同時讓學生計數,得到“5個1°是5°”的結論;繼續累加,繼續計數,得到“10個1°是10°”;然后10°、10°地累加得到180°。教師讓學生指認所有角的頂點,學生知道頂點就在半圓的中心。這時,教師才呈現出量角器。整個過程如圖9所示。)

度量的本質是單位的累加。帶領學生從1°角到180個1°角,開展數角及找角活動,初步感受角的大小是1°角的累加;再借助180個1°角累加起來的模型,初識量角器的結構,初步感知量角器上的角。

(五)在量角器上找角,熟悉量角器的結構

師 ??剛上課就有同學說用量角器量角,量角器就是測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觀察一下量角器,上面都有什么?

生 ??量角器上有數,有刻度。

師 ??外面這圈叫外圈刻度,里面這圈叫內圈刻度。為什么會有兩圈刻度呢?

生 ???(上臺同步比畫) 量的時候,如果角沖這邊,就從這邊開始數;如果從角沖那邊,就從那邊開始數。

師 ??角的大小就是1°角的累加,我們在數刻度的時候要看清楚1°角在哪里,從哪個方向來數。量角器上還有什么?

生 ??量角器上還有許多線。每一條線都對應著相應的刻度。

(教師布置在量角器上找角的任務:①在量角器上找出一個30°的角,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到這個角的;②在量角器上任意找出一個角,并在印著量角器的學習單上畫出來。學生活動。)

生 ???(上臺同步比畫) 我是從左邊0刻度線開始,

(順時針) 數出30°的。

師 ??還有別的方法嗎?

生 ??我從30°開始找,數到60°,這個角也是30°。

師 ??這說明我們不一定要從0刻度線開始找,而只要通過累加數出30°就可以了。誰來展示一下畫出的角?

(一位學生展示了如圖10所示的角,引發了爭議:有同學說是150°,有同學說是30°。)

師 ??到底是多少度?

(多數學生認可是150°。)

師 ??為什么是150°?

生 ??因為開口沖左,所以讀外圈。

師 ??讀的時候,我們要看是從哪里開始數、沿哪個方向數。

對這個角,我們要從0刻度線順時針一直數到150°。能讀30°嗎?

生 ??不可能是30°,因為一看就比直角大。

師 ??對!通過與直角比較,也能判斷這個角不可能是30°。

(教師又邀請幾位學生展示自己畫出的角,讀出角的度數。)

用量角器量角就是將“要量的角”與“量角器上的角”重合。學生之所以在量角時出現困難,是因為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或不知道應該順時針還是逆時針讀出度數。為了破解這個難點,教師基于學生數角的經驗,設計在量角器上找角的活動,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角的大小是1°角的累加,熟悉量角器的構造,從而合理得到度量結果。教師還借助學生讀數錯誤、產生沖突的契機,再次幫助學生澄清了從哪里開始數,沿哪個方向數。

(六)借助現代生活情境,再次感悟角度的價值

師 ??角度在古人的生活中很有用,在我們現在的生活中應用也非常廣泛。請你舉出生活中的實例。

(學生舉出建造大樓、發射火箭等都需要用到角度。)

師 ???(出示圖11) 這是什么?

生 ??是滑雪的雪道。

師 ??對。北京剛剛成功舉辦了冬奧會,很多同學對雪上項目都有一定的了解。結合剛剛的學習經驗,請你估一估兩種

雪道這兩個角的度數分別是多少度?

生 ??30°、45°。

(教師抽象出雪道中的角,給出角的確切度數,分別是20°和45°。)

師 ??雪道的角度是有一定標準的。哪位同學來讀一讀關于雪道的小知識?

生 ???(朗讀) 一般來說,初級道(綠道) 14°以下,中級道(藍道) 14°—21.8°,高級道(黑道) 21.8°以上。大眾滑雪

雪道的角度原則上限制在30°之內。

師 ??請你根據這個標準判斷兩個雪道分別屬于什么級別的雪道。

生 ??1號雪道屬于中級道,2號雪道屬于高級道。

師 ??角度是判斷雪道級別的依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

會用到角度的知識,比如椅背的傾斜角度、無障礙通道與地面形成的夾角,等等。課

后,同學們可以自己去查閱資料,看看這些角是多少度。只要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就會發現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奧秘。

現代生活中應用角度的真實情境與課始

引入的古人生活情境起到呼應作用,幫助學生感悟角度從古至今都在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價值,再一次意識到角度的重要性;也搭建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梁,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意識與能力。

三、課后反思

本節課借鑒古代數學中角度概念和角度計量的發展歷史,將古人認識角度的路徑與學生認知角度的難點建立聯系。從介紹古人制造的器具的特點入手,極大地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坝锰厥饨橇拷恰钡幕顒釉佻F了古人用特殊角來刻畫其他角度的思想,讓學生體會到度量單位產生的價值。

本節課的目標并不停留在量角的操作技能層面,而從度量的思想本質出發,重在落實學生量感的培養。教學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數學發展史中蘊含著大量可利用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對此,教師不能僅僅是“告知”,而需要在深刻理解數學本質和發展脈絡的基礎上,有意識地篩選和挖掘史料的教學功能和文化價值,尤其是結合課標與教材要求進行合理的設計,以學生可接受的方式呈現。

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融入既可以有明線(史料),也可以有暗線(思想方法)。本節課中,學生盡管還沒有真正用量角器去量角(這個內容設計在下節課),但是,猶如庖丁解牛,已經對量角器的結構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對度量方法的本質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為后續量角、畫角從操作經驗到思想方法都做好了積累與鋪墊。

參考文獻:

[1] 汪曉勤.HPM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J].小學數學教師,2017(7/8):77 83+2.

猜你喜歡
數學史度量角度
鮑文慧《度量空間之一》
神奇的角度
模糊度量空間的強嵌入
迷向表示分為6個不可約直和的旗流形上不變愛因斯坦度量
一個涉及角度和的幾何不等式鏈的改進
歪寫數學史:孤獨的貴族阿基米德(上)
角度不同
人啊
歪寫數學史:孤獨的貴族阿基米德(下)
歪寫數學史:絕代雙驕和數學史上最大公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