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校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探索研究
——以蘭州大學為例

2024-03-14 10:58黃苗于梅英宋昀杰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24年4期
關鍵詞:蘭州大學學習者信息化

黃苗 于梅英 宋昀杰

蘭州大學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 蘭州 730030

0 引言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建成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的發展目標。從社會宏觀層面看,高校繼續教育是現代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學歷教育、成人自考、非學歷教育、社會培訓等多種形式,延伸擴展了教育內涵,對構建終身教育、學習型社會起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從個人微觀角度出發,為了更新知識、增進技能、提高自我素養,繼續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渠道,繼續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凸顯。目前,我國高校繼續教育進入結構性調整的重要拐點,繼續教育存在著教學資源不夠豐富、教學方式不夠靈活、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已不能在原有既定的框架下解決。要跟上新時代的發展,提高繼續教育質量,信息化建設是關鍵的突破口。

1 繼續教育信息化內涵

何克抗教授對于教育信息化有著深刻的見解,他指出,運用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通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來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教學效果、效率與效益的目標[1]。從中可以看出,繼續教育信息化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提高繼續教育的教學效果。

因此,繼續教育信息化應具有三個特征,才能確保目標效果的實現:一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起來的教學環境(軟硬件支撐);二是開發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含各種學習工具軟件);三是適應信息化教育教學環境下的教育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及課堂結構,可以統稱為教學模式的變革[2]。

2 高校繼續教育信息化發展現狀

新時代迎來了“互聯網+”的浪潮,伴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日趨成熟,高校繼續教育也緊跟時代步伐,迎頭創新,多數高校以學生管理、課程建設、教學平臺為抓手,促進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信息化水平。但目前高校繼續教育的發展面臨著提質轉型和全方位升級的壓力,為了適應新形勢,高校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須分析問題,整合優化,挑戰新目標、新要求。

2.1 網絡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不夠深入

網絡課程以打破地域和國界、教學單元模塊化、多媒體的載體等特點,為繼續教育的學習者提供學習資源,同時也為設置繼續教育的高校節約了教育成本??梢?,優質的網絡課程資源為繼續教育提供養分。

首先,現有的網絡課程資源大多是對傳統課程的簡單錄制,課程內容以知識講授為主,側重知識型人才的培養。對于接受繼續教育的學習者而言,他們希望的課程資源要具有“即學即用”的特點,對提升其專業技能有立竿見影的作用,由此可知網絡課程在建設過程中忽略了繼續教育對象的內在需求和課程的實踐性,造成網絡課程資源質量和利用率較低。其次,多數高校對繼續教育網絡課程的認識不同,在制作網絡課程過程中,前期教學設計、課程展示形式、制作技術方法、質量把控等都存在著顯著差異,同時傳統多媒體技術制作的網絡課程,開發設計制作復雜、顯示比例固定、存儲容量大,不能支持在多終端環境下的移動學習。最后,由于體制、技術等因素的影響,不同高校的網絡課程資源建設標準規范不一,限制了優質資源的共享與引進。

2.2 信息化教學管理系統建設與服務不完善

高校繼續教育一般涵蓋學歷教育、成人自考以及非學歷培訓教育等多項業務,各業務間相對獨立、業務流程自成一體。大多數高校針對各業務板塊以自建、采購或合作共建等模式,建設了教學教務管理系統(如管理系統、教師系統、學生系統、在線考試系統等),而由外部專業技術人員來設計系統,其對教學管理工作思路、內在聯系邏輯理解不夠透徹,對日常教學管理工作認識也不全面,從服務效果來看,沒有充分地發揮出系統管理的便捷性,降低了高校管理工作效率。

多數高校重視前期硬件、軟件的投入,忽視后期信息系統的專業運營維護,這導致其建設的信息管理系統,性能與功能都無法滿足學習者、管理者的需求,面對新時期學習者新需求、管理者高標準,高校的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與教學管理模式逐漸出現構建不合理、設計不科學、自適應性差、各業務平臺之間出現信息孤島現象、業務聯動困難等功能不完善的問題,不僅管理平臺任務繁重,而且業務數據滯后、不能及時共享,阻礙了高校繼續教育信息化發展。

2.3 教學模式單一、相對陳舊,教學效果不佳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為實現相應的教學目標而構建的較為穩定的教學結構和程序[3]。目前,部分高校繼續教育仍采用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講授型、說教型教學模式,“填鴨式”灌輸教學,師生間缺乏交流互動,學習者的主動性、積極性不強,導致繼續教育教學效果不如人意,人才培養目標達成度較低。部分高校繼續教育采取混合式教學,也難將學習者這一教育活動主體的作用發揮出來?;旌鲜浇虒W更多的是提供線上線下的學習方式,給予學習者更多的選擇空間,教學活動并沒有發生質的變化。

2.4 教師信息化能力與創新力不足

高校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過程中,教學信息化是整個環節中的關鍵點,它決定著教學活動的質量,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主導者,信息素養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教學質量。部分高校教師由于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參與繼續教育的精力、時間相對有限;高校教師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能夠信手拈來,但網絡教學經驗比較欠缺,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信息化創新能力不足。

2.5 繼續教育信息化管理隊伍力量薄弱

信息化建設離不開管理者的支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更新換代,管理隊伍的水平對繼續教育服務質量起著重要作用。部分高校的信息化素養意識不強,沒有清楚地認識到新時期信息技術變化所帶來的機遇,沒有從總體的戰略謀劃來考慮信息化建設對自身未來的深度發展,也沒有充分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這對打造、提升自身的品牌優勢、辦學特色、服務質量有著巨大的影響。各業務管理系統平臺的前期需求、設計、開發都需要較高的專業信息技術能力,而技術人員所具備的能力還與時代所需存在一定的差距。

3 高校繼續教育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新時期高校繼續教育能否長遠發展,取決于信息化建設水平。蘭州大學立足實際,正視繼續教育發展的問題,尤其是對針對信息化建設的問題與不足,在解決過程中力求實效,優化策略,圍繞深化教學改革和“互聯網+職業教育”的發展需求,提出“調整結構、穩定規模、提高質量”的總體思路,著力變革創新,持續提升辦學的質量和水平,積極探索課程資源開發,進行信息技術應用一體化建設,以優質的課程資源為依托,以信息技術為驅動,促進教育融合創新,推動繼續教育提質轉型升級。

3.1 加強基礎設施投入,優化整合數字化教學資源

為切實提高數字化課程資源質量,蘭州大學建設了3 間高清網絡課程錄播室,2 套專業的非線性編輯工作站,如圖1 所示,可實現虛擬錄制、真三維場景錄制以及實景錄制,還可以實現個性化錄制以契合不同專業課程所需,凸顯各專業的特色,吸引學習者的興趣;同時優化課程資源建設流程,如圖2 所示,著力打造精品課程,為學習者提供高質量的課程資源。此外,蘭州大學按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部署,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以課程為中心,探索開發實踐綜合能力的特色課程體系,著力從選用教材、教學設計等方面,統籌優化課程資源建設,打造特色課程品牌,優化提升課程質量。

圖1 錄播室及非線性編輯工作站

圖2 課程資源建設流程

3.2 融合信息技術,完善網絡教學管理平臺

蘭州大學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將信息安全放在首位,為了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加強教育行業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成立網絡安全領導小組,強化網絡安全意識。隨著蘭州大學對繼續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各信息系統及門戶網站間的數據日益緊密聯動,充分凸顯出網絡安全責任的重要性,蘭州大學以健全升級網絡信息安全防護設備和軟件為手段,建立了多層次網絡信息安全技術防護屏障和信息系統安全等級保護制度。

現代信息技術促進了教務、教學、管理融合應用的發展。蘭州大學繼續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創新在線教育教學方法,通過持續的設計開發和完善,建設集現代化教學、管理和服務為一體的智慧云平臺,如圖3 所示,實現了學習中心、招生、教學、考務、學務、繳費以及學生服務等全業務的線上管理,形成了數據統一共享、業務分塊操作、進度協調促進的教學管理和服務模式,進一步強化了繼續教育信息化平臺的安全運維保障,實現了關鍵系統的雙活部署、數據異地多副本備份,提高了信息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優化提升了管理效率、質量和水平。

圖3 教學教務管理平臺架構

3.3 滲入交互參與度,優化教學模式

為有效解決學習者學習過程的疑惑,強化學習效果,蘭州大學系統設計開發了網絡錄播課程、直播互動教學、師生互動答疑、教師在線輔導等多形式的交互功能,讓師生在空間分離的環境下實現實時的教與學。系統以文本交互、語音視頻交互、圖形圖像交互等方式,建立現場參與感,使學習者更易理解教學內容,促進其學習目標的達成,抓住了學習反饋時機,提升了教學實效,構建了交互學習服務新模式。

3.4 完善師資隊伍,提升教師隊伍綜合素養

蘭州大學繼續教育以優質的師資力量、學科專業、硬件設施等辦學資源為依托,重視師資結構調整,優化教師資源配置,健全激勵機制,充分調動教師從事繼續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培育繼續教育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打造名師講堂。

關于教學內容,教師根據學科發展與社會需求,了解學科前沿動態,調整課程內容,增強課程的先進性。目前,有序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充實課程內容體系,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將知識傳遞、能力培養、價值塑造相融合。針對技能,前期與主講教師進行有效溝通,了解掌握繼續教育教學的特殊性,闡明在教學設計過程中,重視信息技術的作用;為了使課程內容呈現出最佳的效果,加強技能訓練;同時增加試講環節,讓主講教師熟悉拍攝環境,提高適應性能力。

3.5 注重精細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員業務素質

精細化管理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要求每個管理人員到位、盡職。蘭州大學特別重視管理效率,利用新興信息技術加強系統化、智能化和移動化辦公,優化業務操作流程,建立崗責體系,加強各崗的協調配合。同時加強對管理人員的學習和業務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在工作中做到科學合理,嚴謹細致,認真周到,進而保障其工作任務的完成。

風正濟時,自當揚帆破浪;任重道遠,仍需策馬揚鞭。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蘭州大學繼續教育的發展將堅守“終身學習,有教無類”的辦學理念,“服務學生,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完善“全程服務、全面監控、全員參與”的學習支持服務模式,在“互聯網+教育”的信息化環境下,堅持技術引領,加快信息化建設,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協調促進教學管理和服務模式。

4 結論

加快發展繼續教育是建立和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途徑,“互聯網+”的發展,為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僅在原有框架上強調內化,已無法滿足新時期的要求,須對繼續教育進行全新的創新改革,以互聯網為驅動,創新服務模式、運行機制,增強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靈活性,構建新時期的繼續教育新生態。

4.1 探索改革教育服務模式

不同的教育類型,培養的對象不同,發展目標也有所差異。繼續教育要有自己明確的發展定位,新時期高校繼續教育要根據國家戰略,明晰自己的發展目標與定位,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立職責明確、結構清晰、資源優化、開放共享的教育體系,向“高質量、高標準、高服務”的目標轉變。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對教育生態提出了新的要求,單純依靠技術手段的教育發展模式已成為過去,需要以互聯網為基礎,以創新發展為目標,以內部要素重組優化為手段,探索繼續教育改革服務新模式。

4.2 亟待健全教育體制機制

為了有效解決繼續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蘭州大學出臺了一系列的相關政策,對處理環節問題起了很好的導向作用,但“互聯網+”的發展對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學校不斷調整與完善政策。在提質轉型的關鍵時期,高校繼續教育離不開政策的積極引導,整體制度的設計關系到它的健康發展,甚至生死存亡,須健全高校繼續教育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的相關政策,完善機制,進而形成一套科學、有效的質量保障模式。

今后高校繼續教育仍會迎來各種困難與挑戰,高校需要高瞻遠矚、堅定信念、夯實基礎,以科學的理論為依據,加強頂層設計,深度結合高校繼續教育的實際情況,勇于探索,努力開拓創新。

猜你喜歡
蘭州大學學習者信息化
蘭州大學第一醫院簡介
蘭州大學法學院簡介
蘭州大學藥學院簡介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兒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蘭州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簡介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漢語學習自主學習者特征初探
信息化是醫改的重要支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