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近民眾:抗戰時期廣西學生軍的報刊活動

2024-03-17 23:06李時新張佩琪
傳媒論壇 2024年3期
關鍵詞:油印日刊曙光

李時新 張佩琪

廣西學生軍系新桂系以知識青年為主體的半軍事的抗日救亡團體,目的在于“培訓抗日干部,宣傳民眾,組織群眾,配合正規軍作戰”[1],前后共有三屆。第一屆成立于1936年,存續僅月余;第二屆于1937年10月組建,奔赴湖北和安徽等地配合第五戰區作戰,1940年結束;1938年10月日軍占領廣州后對廣西形成威脅,新桂系又于11月組織第三屆學生軍,動員民眾保衛廣西,時稱“廣西學生軍”。第三屆學生軍組建之初先后成立了第一團、第二團、第三團以及女生隊(后分配到三個團),于1939年1月開赴桂林集訓。2月初,由于日軍在海南島登陸,軍訓提前一月結束,分派到桂東、桂東南各縣開展抗日救亡工作。1940年春,第一、二團疏散到隆安下顏整編,建立學生軍團;7月整編結束,分派到左右江前線和敵后工作,1941年8月解散。本文主要探析第三屆學生軍(團)的辦報活動以及如何抵近民眾,進行抗日救亡宣傳的。

一、廣西學生軍的工作區域與辦報活動

廣西學生軍從桂林集訓到下顏整編直至最終解散,辦報是其工作的重要方面。廣西學生軍工作的區域和移動的軌跡也就是其辦報活動的范圍。為了有效地完成“宣傳民眾,組織民眾,訓練民眾”的任務,廣西學生軍被分配到其來源地工作。具體來說,第一團團部設在平樂,其工作區包括懷集、信都、鐘山、賀縣、八部、富川、蒙山、荔浦;第二團團部設在桂平,其工作區包括梧州、岑溪、容縣、北流、郁林、陸川、博白、興業、平南、貴縣;第三團團部設在賓陽,其工作區包括南寧、來賓、遷江、橫縣、永淳、武鳴、扶南、綏淥。[2]

據相關研究,學生軍創辦的報刊在1940年有85種,每期發行24252份。[3]1941年上半年總共有87種,其中日報11種,三日刊26種,五日刊8種,周刊21種,旬刊11種,半月刊10種,每期達三萬多份。這些報刊分布在桂東和桂南的25個縣,包括貴縣、平樂、蒙山、賀縣、鐘山、懷集、梧州、藤縣、蒼梧、玉林、興業、陸川、平南、信都、桂平、博白、岑溪、賓陽、邕寧、橫縣、永淳、隆安、北流、武鳴、上思等,占學生軍到達并活動的55個縣的45.5%,占當時廣西全省99個縣市的四分之一。[4]辦報單位從學生軍司令部到各團、各大隊和女生隊,每級單位都辦有一種或數種報刊。[5]學生軍的抗日工作推動了報刊的廣泛的地域分布。

同樣以1941年的統計數字來看,這些報刊,一類是以學生軍為對象的內部報刊,約占30%;一類完全面向社會,占25%;還有一類內外兼顧,占45%。[6]也就是說,接近一半以上的報刊以社會各階層人士為讀者對象,這無疑促進了報刊的下沉和對社會各階層的滲透力。

由上可知,廣西學生軍特別重視且善于運用報刊這種現代傳播媒介,報刊的數量和發行量不斷推升,在廣袤的桂東、桂南農村以及戰地廣泛分布,走向民眾。

二、凸顯地方性與加強讀者黏性

據《桂政紀實》記載:“廣西新聞事業,在文化建設中,發展較遲。在抗戰以前,除省會所在地有一規模較大、設備較良之日報外,省內各重要城市,為柳州、梧州、龍州等,所出日報,大都因陋就簡;其他各縣,更無論矣?!保?]如在懷集鄉村,除了來自外縣的一份三日刊《平民》外,“其余根本就看不見廣大的工作者,因而民眾也得不到適當的精神糧食”[8]。不僅報紙稀缺,即便有報,投寄時間也是嚴重滯后。如桂平縣的潯旺鄉離縣城幾十里,消息較為閉塞,《桂平日報》從縣城寄到當地一般要二三天,桂林和重慶的報紙所用時間更長。[9]學生軍創辦的報刊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工作地區缺報或少報的狀況,鄉民也能接觸報刊,了解抗戰形勢,汲取各類知識。至1940年,有的報紙已出版三百多期,有的達百余期,有的有十期或者幾十期,有的僅五期左右,各報存續時間不同,但累計“已有成百多萬份的報刊散布在城市、鄉村、戰場、敵后去了”[10]。

(一)編輯方針貼合地方和民眾

一是注重地方性。報紙的地方性或曰地方報紙不發達,“大部分鄉村民眾不知道世界大事,不知抗戰的各種情況,另一方面,政府的命令也無由下達,無由使民眾徹底了解,少數不良官吏可以任意曲解政令,作出與抗戰不利的事情”。[11]因此,“一個地方報紙,只要不失其地方性,總有它們存在的價值的”。[12]學生軍報刊總是將地方新聞安排在第一版。社論也以討論地方問題為主,在批評地方問題時不是消極指摘而是提出建設性的意見。[13]如信都的《火把》五日刊和《迎擊隊》三日刊以及懷集的《大眾報》三日刊和《懷集日報》都刊有本地當天的新聞,社論等文章也具體針對讀者生活上的需要,因而頗能吸引讀者?!妒锕鈭蟆纷赃w至左右江地區也相當重視本地新聞,博得讀者的歡迎。

二是適應讀者的文化程度和閱讀興趣。針對文化水平較低的讀者,將本戰區戰訊、地方新聞或一些與民眾關系密切的突發事件放在重要的版面;同時,對電訊采取精編主義,根據其重要性進行綜合或刪減;最后,副刊注意反映民眾的生活和其他切身問題,指導廣大的讀者練習寫作,成為報道本地新聞的投稿者或通訊員。[14]如,鑒于市面缺少適合大眾口味的刊物,駐梧州的學生軍除了出版免費訂閱的油印《大眾小報》,還創辦鉛印的《好好睇》半月刊,“使大眾普遍得到精神糧食”[15]。而第一團第三大隊的《大眾報》“內容方面比較特色的有‘好好睇’一欄,專為一般勞苦大眾而設,特用廣東俗語寫作”[16]。駐平南縣大安鎮的第二團第一大隊學生軍出版的油印《大安報》三日刊主要針對窮苦的群眾讀者,“內容和形式均遠勝于《平南報》”[17]。有的專請名醫開辟“醫藥顧問”專欄,為病友服務。[18]

三是語言力求通俗易懂。這一點也是針對當地民眾文化程度低、識字不多的實際情況。如,編輯電訊轉換成易于接受的白話或方言,發表的評論也力求通俗、簡潔、精練。如《火把》注意用廣東俗語寫文章,還開辟“老百姓”專欄,用淺近的語言解釋與農民的生活有關的法令;《曙光報》 則提倡寫篇幅短小的文章,“在內容上努力滿足讀者多方面的需要”[19]。

(二)建立穩固的編讀關系

為了加強對本地情況的報道,更好地服務讀者,同時提升報紙的訂閱量,學生軍報刊十分注意拉近與讀者的距離。如《懷集日報》認為“編者與讀者的聯系非常重要”,因而特別重視讀者來信,盡量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這樣,一方面報紙能夠貼近本地實際,體現出鮮明的地方性,“本報對地方上任何突發事件都加以詳細的分析與提供意見……因為它能針對某一地方大的事件盡了輿論的責任,所以甚能引起讀者之注意”;另一方面也受到讀者的愛護和支持?!拔覀兠慨敯l報之后,隨時都可看到許多讀者在街頭巷尾詳細的閱讀?!碑攬蠹堅庥鲐斄щy時,有讀者慨然相助。如中洲鄉一位讀者就向報社捐助桂鈔十元,還熱心地請鄉參議員在參議會上提議為報紙撥款。旅居外縣的懷集人也經常寫信詢問報社的情況,并提供改進的意見。由于編讀聯系緊密,“我們各鄉的投稿者,都是盡義務的,然而他們仍是不間斷的投稿”。[20]

如果說民眾主動投稿在無形中形成了一個自發的通訊網,那么許多報紙則有計劃地鋪設自己的通訊網?!稇鸭請蟆返霓k法是在每個鄉都聘請一位通訊員,這樣組成一個覆蓋全縣的網絡,也因此“我們的地方新聞,并不見得怎樣缺乏”[21]。同樣,《火把》 也比較注重組建通訊網,“由深入每一個山腳的工作小組的手里,報道出農村最底層的生活來”[22]。

(三)擴大發行量和讀報人數

學生軍創辦報刊主要在于交流工作經驗和宣傳抗戰,發揮動員和組織民眾的作用。因此,提高發行量不在營利而在益智,而前提就是保證報紙質量。由學生軍第二團辦的《曙光日報》(后改為兩日刊)因其內容豐富精彩,“握三區(即潯州、玉林和梧州)新型報的牛耳,也就是青年們所最熱愛的”,成為“西南新型油印報的模范”,每天銷量都在1000份以上。學生軍報刊擴大發行量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贈閱或張貼,二是售賣?!妒锕鈭蟆穭摽笤诟浇鬣l村張貼,應學生軍、駐地附近的鄉村政府、學校、民眾和臨近駐軍的要求,免費贈閱;后來需要者越來越多,乃改為正式訂閱,對外發行,僅收取成本費。桂平縣的生活書店成為《曙光報》的寄售處,每天銷售數十份。[23]1940年五六月間,《曙光報》隨軍轉移到下顏繼續出版,發行至左右江沿岸以至賓陽、武鳴一帶十多個縣。[24]據統計,《曙光報》在油印階段最高發行量達四千余份,在南寧改為鉛印日報后保持在四五千份?!耙粋€地方小報,當時能夠達到這樣的銷售量,是很少的?!保?5]

在七七事變爆發二周年紀念之際(即1939年),信都的《火把》發動義賣獻金運動,三天之中在九鄉一鎮共售出七百多份,收得五百多元的獻款[26];容縣的《容縣日報》、博白的《大家看》三日刊、陸川的《大眾之友》三日刊、郁林的《好百姓》三日刊和《玉林青年》也發起義賣,平均收入在四五百元[27],既支持了抗戰,又擴大了報紙的影響和發行渠道。

三、克服業務、物質和技術問題

廣西學生軍大多來自大學和中學等單位,并無多少新聞專業知識和技能。由于日軍封鎖和地理阻隔,紙張、蠟紙、油墨等印刷所需物資匱乏。在“青記”襄助以及自身勉力之下,廣西學生軍克服了辦報中的難關。

(一)“青記”和國新社幫助提升業務水平

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簡稱“青記”)和以“青記”骨干為基礎組建的國際新聞社(簡稱“國新社”)是中共領導下的全國性新聞記者組織和通訊社,由范長江、陳同生、孟秋江等創辦。由于新桂系對中共保持友善合作的態度,兩個組織于1938年先后遷到桂林辦公。學生軍由新桂系組建,但有不少中共黨員參加,他們在學生軍中發揮領導作用?!扒嘤洝焙蛧律鐬閷W生軍報刊培養骨干力量提供了許多支持。學生軍在桂林集訓、分派到各地之前,國新社挑選一部分學生擔任通訊員。這些學生在每個星期日前往國新社聽社長范長江講授新聞報道與寫作知識,范長江建議大家訂閱《新華日報》和《救亡日報》,提高業務水平。這兩種報紙也支持各大隊的報刊。不少大隊的報刊的電訊和稿件都剪輯或轉載于這兩份報紙?!扒嘤洝边€在桂林舉辦戰時新聞干部培訓班,為學生軍培訓新聞干部五十余人。[28]“青記”還指導成立曙光報分社,由中共地下黨員負責,發展和培養了一些年輕有才能的記者和編輯人員。[29]范長江和陳同生等得知《曙光報》工作人員編報艱辛,寄來熱情的慰問信,一期不落地寄送他們主辦的國際新聞社的稿件,表示支持。[30]

(二)就地取材,自產油墨和紙張

由于學生軍工作任務的關系,學生軍報刊大多創辦于崇山峻嶺、竹木幽深的縣城墟鎮,這里尚處于自給自足的社會經濟狀態,通往外界的道路時通時阻,各類物質匱乏,文化閉塞,辦報困難重重?!耙虿牧系睦щy,也就有許多(報刊)夭折了”[31];但報刊工作人員肩負抗戰宣傳的使命,工作熱情高昂,想方設法維持和鞏固報刊的出版。

在岑溪,學生軍積極推動,再加上當地機關贊助和合作,創辦了《岑溪日報》。學生軍接著創辦《號角》旬刊和《哨兵》三日刊,但由于材料貧乏,幾乎都???,“但他們并不因此而灰心,他們還在困苦中奮斗著”[32]。

在桂東南地區,以前辦報使用的紙張和油墨等都從香港經陸路運輸,廣州失陷后改由廣州灣(今北部灣)運入,不僅交通不便,而且成本猛增,如80張一刀的紙張漲至國幣6元。感于經費捉襟見肘,報刊工作人員將一部分伙食費和餉項(按百分之幾列支)充作辦報經費(許多紳士也自動捐助)。他們又就地取材,發明了用土材料配置的油墨,改用土紙。[33]

在平南縣大安鎮,學生軍依靠每人每月節省的3元膳余,加上一小筆捐款和區公所提供的刻寫鋼板,辦起了一份刊物——《大安》,主要贈送給各機關團體,打破了大安無報的歷史。后來,他們獲得廣西銀行大安辦事處負責人10元桂鈔的支持,將刊物改為《大安報》三日刊。他們遇到的主要問題是設備和經費。由于印刷工具和技術不好,幾次險些???;他們修理一個廢棄的皮轆替換使用才渡過難關。洋紙、蠟紙、油墨價格飛漲,每月不到40元的辦報經費非常窘迫;同時,膳余透支,伙食要靠賒賬才能維持。由于資金短缺,每期只能發行一百多份。即便如此,每逢紀念日,報紙都要加印兩版,并配上木刻漫畫。如何紓解經費窘迫問題?一是征求訂戶,每月每份2角,獲得二十多個訂戶;二是募捐,經過動員,銀行以及區長、稽征局局長、郵政局局長、商會會長、平南縣副縣長和社會人士都參與捐款,總計有70多元。慶群劇社在“七七”二周年公演,將所得120元款項一半作為獻金,一半捐給《大安報》。[34]

(三)改進蠟紙刻寫和油印技術

由于條件所限,鉛字和印刷機不易獲得,再加上隊伍經常移動,學生軍報刊大多采用油印的方式,“將近90%都是只憑一筒蠟紙、一塊鋼板、幾枝椎子或留聲機的廢唱針和一些粗劣的紙張及油墨而辦起來”[35]。雖然油印報紙輕便,便于隨時遷移,但因小而簡陋,如何刻寫清晰、多量印刷就成為一個技術難題。也因此,初辦的報紙因缺乏經驗,編排和印刷往往不甚美觀醒目,影響報紙的外觀、質量和傳播效果。

《大眾報》是“平樂區首創的較優秀的油印報”。工作人員因陋就簡,用留聲機的唱針在四號蠟紙上刻寫,“字體仿宋,頗秀麗整齊”;他們還別出心裁,用桐油或茶油與佛青按三比一的比例調制,自創油墨,將牛膠溶化鑄成印刷滾筒。[36]

表現較為突出的當屬《曙光報》?!妒锕鈭蟆窂目偩庉嫷揭话憔庉嬘浾叨紖⒓恿烁寮木帉?、刻印工作。他們在蠟紙上刻寫的蠅頭小字,如五號字大小,端正整齊,一次印數從起初的幾百份達到一兩千份,版面美觀大方,有時還使用套紅,曾以優良的編印技術在全國進步油印報評比中獲得好評。[37]一個叫吳素馨的小姑娘,刻苦練習刻寫技術,“不僅字寫得端正秀麗,而且每張蠟紙能油印兩千多份”[38]。有人說:“看了你們的油印技術,即使不喜歡看報的人,也不能不拿起來貴報看一看?!保?9]1940年底,《曙光報》隨學生軍團遷到南寧,改為鉛印《曙光日報》,日發行量五六千份,最高達一萬余份,發行范圍覆蓋大半個廣西,時有“北有救亡(指《救亡日報》),南有曙光”之說。[40]

四、廣西學生軍報刊活動的影響

廣西學生軍的報刊活動,一是進行政治教育,宣傳抗日救亡;二是抵近民眾,推動農村地區文化的開展。以前者而言,懷集的《大眾報》一創辦很快就成為鄉村街長小學校和成人班師生、士紳和農民的核心,“它組織了他們,推動督促訓練了他們”[41]。陸川的學生軍創辦有《大眾之友》三日刊,有時學生軍把報紙當作課本,教育民眾。[42]而《曙光報》散布到左右江每個偏僻的角落,報紙的社論和號召一經發出,立刻引起了很大的關注。[43]

以后者而言,在抗戰初期就有人提出“文章入伍”“文章下鄉”的口號,“抱著書本的我們,既然沒有棄書從戈,但是能袖手旁觀嗎?救國不盡是拿槍桿的人干的,從事一點宣傳的工作,干一個‘跑到農村去’的一員,也等(于)是救國責任之一”[44]。然而,盡管有人身體力行,但總體效果并不明顯;在軍隊和鄉村中“仍是看不到文章的影兒”,許多縣連一份報紙都看不到,如第一團經過的興業、貴縣、賓陽、上林、隆山、那馬、果德各縣(除了貴縣有大后方的報紙)就是如此。學生軍到來則煥然一新,很多鄉村和前線不但出現了壁報和新舊書籍、雜志,還出現了適應當地的普遍刊行的幾十種油印報,“促進了各地文化事業的發展”[45]。

郁林五縣原有《郁林日報》《陸川日報》、北流《建國日報》和一個三日刊共四家報紙,學生軍又創辦了四家油印報(如《好百姓》三日刊等),籌備出版《博白日報》?!般U印的印刷工場,由四個而增到八個,可見郁林文化工作的進步?!保?6]桂東南的信都和懷集兩個縣地處廣西邊陲,文化落后?!耙晕幕?,農村里幾乎可說完全是未經墾荒的處女地,他們過的差不多是原始社會的自供自給的經濟生活?!比齻€中隊的學生軍創辦了《大眾報》和《火把》等報刊,“給他們帶來了新的文化、新的生活”[47]。

1939年廣西省政府發起和推行“成人教育年”,學生軍配合省政府辦起了大批各種形式的成人掃盲班和青年學習班,計有男女成人班2460個,共173640人;高級成人班31個,共1268人,還有讀書會升中補習班等?!斑@些學生和廣大農村知識分子,無疑地也就是學生軍的報刊的讀者和支持者。通過他們,不僅宣傳了黨的政治主張,還把大批新文化種子撒到了這一帶廣大農村?!保?8]

總之,廣西學生軍分派到各縣,深入鄉村和前線,各大隊和不少的中隊以及軍民合作站出版油印小報、編印學習資料,對推動學習、宣傳抗戰、報道工作、交流經驗等方面都起了很好的作用。學生軍編印的這些報刊在文化下鄉和文化上前線等工作中“做出了很好的貢獻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49];同時,通過辦報活動鍛煉出一批新聞工作者、編輯和文藝工作者。

猜你喜歡
油印日刊曙光
油印產生原因及對煙葉質量的影響
曙光
封三
楊曙光作品
曙光
郭沫若為《“抗敵”三日刊》題詞
充電樁行業扭虧曙光初現?
英國畫報中的晚清
《修辭學發凡》油印本的發現及其學術價值
國立北京大學體育研究——以《北京大學日刊》為中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