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針刺對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影響*

2024-03-18 09:39龔海娟溫振宇張軍輝
光明中醫 2024年5期
關鍵詞:經顱腦部偏癱

龔海娟 溫振宇 張軍輝

腦卒中發病后常因腦部神經損傷,遺留諸多后遺癥,而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其中常見的一種偏癱后遺癥,導致患者喪失自主生活能力,給患者身心及生活帶來沉重負擔。傳統治療腦卒中后偏癱的方法以藥物治療結合康復訓練為主,雖能夠促進患肢功能恢復,但下肢功能恢復緩慢,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針刺為中醫康復治療中常見的一種外治方法,主要通過針刺機體穴位,提高感受器接受傳入性沖動傳導至大腦皮層,形成中樞-患肢運動傳導通路,起到開竅醒腦、疏通腦部經絡作用,促進受損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2]。重復經顱磁刺激(rTMS)屬于一種物理療法,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進行的非侵入性干預措施,通過脈沖磁場誘發感應電場作用于腦部組織,改變腦電活動及腦內代謝,提高大腦皮質興奮性,已廣泛應用于神經及精神疾病治療中[3]。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分析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針刺對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2年3月—2022年12月新鋼中心醫院收治的腦卒中伴有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90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針刺組、重復經顱磁刺激組、聯合組(針刺聯合重復經顱磁),各30例。針刺組:男16例,女14例;病程最短2周,最長3個月,平均(7.37±1.25)周;年齡45~78歲,平均(58.64±3.46)歲。重復經顱磁刺激組:男17例,女13例;病程最短2周,最長3個月,平均(7.32±1.20)周;年齡43~76歲,平均(57.95±3.40)歲。聯合組:男15例,女15例;病程最短2周,最長3個月,平均(7.43±1.28)周;年齡43~79歲,平均(59.1±3.49)歲。3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且經顱腦CT及MRI檢查確診;②患側下肢Brunnstrom等級為II ~ IV級;③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嚴重臟器功能減退或病變;②既往有癲癇史,服用過抗癲癇藥物;③顱內有金屬植入物、植入心臟起搏器、顱骨存在缺陷;④伴有嚴重頸椎病變;⑤外傷導致肢體偏癱及外周神經損傷。

1.3 方法

1.3.1 針刺組取百會、三陰交(雙側)、曲池(雙側)、足三里(雙側)、外關(雙側)、肩髃(雙側)等穴,使用華佗牌一次性醫用針灸針實施針刺,先健側,再患側,各穴位均行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30 min,1次/d,5次/d,連續治療6周。

1.3.2 重復經顱磁刺激組采用TRD-CCY-Ⅱ型rTMS儀(武漢依瑞德公司生產),指導患者取舒適體位,采用“8”字形線圈,線圈直徑為70 mm,刺激頻率為1 Hz,強度為90%RMT,脈沖磁場強度為3 T,間隙時間為2 s,20 min/次,1次/d,5次/周,2組連續治療6周。

1.3.3 聯合組給予針刺(針刺穴位,時間均同針刺組)聯合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線圈,強度、頻率、時間等均同重復經顱磁刺激組)治療,每周治療5次,連續治療6周。

治療期間,3組患者均實施常規康復治療及患肢康復鍛煉。

1.4 觀察指標①下肢功能:于治療前后采用Fugl-Meyer評估表(FMA)[5]進行下肢功能評估,包括坐位、仰臥位、站位等5個部位,總分34分,分值與患者下肢功能呈正比;②日常生活能力:于治療前后采用Barthel指數(BI)[6]評估,包括進食、穿衣、如廁等10個條目,總分100分,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比;③步行功能:于治療前后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級(HFAC)[7],可分為6個級別,0級無功能,1級需大量持續性幫助,2級需少量幫助,3級需言語或監護指導,4級平地上獨立,5級完全獨立;④平衡能力:于治療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評分(BBS)[8]評估,共14個條目,總分56分,得分于平衡能力呈正比。

2 結果

2.1 下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療后3組患者FMA下肢功能評分、BI評分均提高(P<0.05),且聯合組高于針刺組、重復經顱磁刺激組(P<0.05)。見表1。

表1 3組患者FMA下肢功能評分BI評分比較 (分,

2.2 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治療后3組患者HFAC分級、BBS評分均提高(P<0.05),且聯合組高于針刺組、重復經顱磁刺激組(P<0.05)。見表2。

表2 3組患者HFAC分級BBS評分比較 (分,

3 討論

運動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后常見的并發癥,應盡早進行干預,以改善患者運動功能障礙。rTMS是一種新型的神經電生理技術,通過電流刺激腦部,調節神經系統及腦內代謝,促進神經組織恢復。rTMS治療可促進患者腦局部受損神經元修復,并且能夠刺激皮質運動區,易化運動傳導通路,幫助重建皮質功能,促進運動功能恢復,而rTMS屬于無創療法,更為安全有效、簡單易行,更易于患者接受,利于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促進患側肢體運動功能恢復[9]。

中醫學將腦卒中歸屬于“中風”范疇,氣滯血瘀、腦絡受阻為主要病機,氣血運行受阻,腦失所養而致病發。故中醫治療主張行活血祛瘀、疏通經絡之法。針刺為中醫治療腦卒中常見手法,具有疏經通絡、行氣活血、醒竅開腦作用。針刺足三里、伏兔、陽陵泉,配以太沖、三陰交穴位,發揮補肝腎益氣、通絡除痹效用,利于下肢運動功能恢復;刺激內關理氣安神,刺激合谷通經活絡。諸穴合用,發揮舒經活絡、活血祛瘀、濡養腦竅作用?,F代醫學研究指出,針刺治療腦卒中患者能夠通過刺激腦部運動中樞神經,促進運動神經功能的重建及恢復,促進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此外針灸還可促進機體血液微循環,滋養受損神經細胞,促進神經元修復[10]。本研究將rTMS與針刺聯合應用于偏癱患者治療中,結果發現,治療后聯合組FMA下肢功能評分、BI評分、HFAC分級、BBS評分均高于重復經顱磁刺激組、針刺組。提示與重復經顱磁刺激組、針刺單一治療相比,兩者聯合治療偏癱效果更佳,更利于促進患者下肢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的恢復,促使患者逐漸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分析其原因為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針刺治療,兩者能夠發揮協同作用,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的再生功能,改善腦部血液循環狀況,促進下肢運動功能恢復,提高日?;顒幽芰?。

綜上所述,重復經顱磁刺激聯合針刺治療利于促進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步行功能及平衡能力的恢復,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歡
經顱腦部偏癱
經顱電刺激技術對運動性疲勞作用效果的研究進展
循經往返灸治療腦卒中痙攣性偏癱的臨床觀察
兒童做腦部CT會影響智力嗎
經顱直流電刺激技術在阿爾茨海默癥治療中的研究進展
12400年前“木乃伊狗”
經顱磁刺激定位方法的研究進展
重復經顱磁刺激對酒依賴合并焦慮抑郁患者的影響
俄國現12400年前“木乃伊狗” 大腦保存完好
壓抑食欲使人笨
腦卒中偏癱早期運動康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