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

2024-03-19 15:24謝永行
現代交際 2024年1期
關鍵詞:命運共同體文明

□ 謝永行

(廣西師范大學 廣西 桂林 541001)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習近平文化思想。這彰顯了黨中央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指導,把文化建設擺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位置、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和譜寫中華文明新華章的戰略部署。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怎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科學理論總結和行動指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要“兩個結合”,即“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1]483的全新論斷,這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必須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基本原則。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中文化實踐的時代延續,融貫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中,體現在人類文明新形態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挖掘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力弘揚跨越時空限制、超越國界距離、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2]480。具體來看,在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人類命運共同體、文明交流互鑒、世界和平共存方面,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天人合一”的哲理,彰顯“協和萬邦”的胸懷,展現“和而不同”的氣度,倡導“以和為貴”的價值。這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創新性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征。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蘊含“天人合一”的哲理

1.傳承“天人合一”人本思想,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治理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是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結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蘊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2]15。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論述,深刻反映了“天人合一”的理念??鬃诱f:“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保ā墩撜Z·為政》)在孔子看來,治理國家是通過禮和德來實現的,刑法和刑罰也是為了實現道德的要求;德行要先于政治,要先于法律??鬃舆€說:“為政在于得人?!保ā犊鬃蛹艺Z·哀公問政》)從“天人感應”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符合天道、符合自然規律。古人常說:“天不變,道亦不變?!薄吨芤住は缔o下》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男卑女尊,老幼差矣;陰陽順逆,鬼神居矣”??梢?,“天地之性人為貴”等觀點貫穿于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哲學思想中。習近平文化思想充分吸收了“天人合一”思想中的積極因素。例如,就如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批駁“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1]90的錯誤導向時,使用《呂氏春秋·義賞》中的“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寶貴經驗,必須妥善處理好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節制人類過度欲望的關系。在提出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是一場深刻革命”[1]90時,習近平總書記引經據典,使用明代丘濬《大學衍義補·蕃民之生》中的“天之所覆者雖無所不至,而地之所容者則有限焉”,用以說明要改變農業發展過度依賴能源消耗的發展模式,走綠色農業發展道路。這既展現習近平總書記深厚的中華古文典籍之功底,又表征著習近平總書記運用中國傳統文化進行釋文說理之熟稔。習近平總書記用具體行動傳承了中華傳統文化,把其運用到治國理政的具體實踐中。

2.堅持“天人合一”共生理念,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建設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馬克思認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認的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由此產生的個人對其他自然的關系?!盵3]換言之,人與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積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了經濟發展方式、社會治理方式以及生態環境治理方式的轉變。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著眼現代化強國建設,聚力聚焦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統籌治理力量、治理效能、治理方式上全面發力,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質效,充分發揮了保護生態環境的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執政能力和定力,“推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4]。中國式現代化倡導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向世界各國展示了突破西方現代化人與自然之間對立的新圖景。資本主義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無止境地追求利潤和物質財富積累,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危機,導致物質主義盛行。人與自然的依存關系轉變為絕對的控制和被控制、絕對的支配和被支配的純粹的工具性關系。雖然資本主義嘗試探索了諸多的生態環境治理方式,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大量投入,但由于資本邏輯的規制,人與自然之間的尖銳對立至今難以根除,始終未能真正有效解決生態環境危機。習近平文化思想融貫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意愿,積極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必須無比珍惜地予以保護,因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2]434。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選取唐代詩人李白《上安州裴長史書》中的名句“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強調人類要合理利用和開發資源,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善待自然、愛護自然,必定能接收到大自然慷慨無私的巨大反饋;否則,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傷害行為,也將反噬于人類自身。

3.堅守“天人合一”價值取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全球治理新格局

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包含的價值取向,轉化為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立足于中國式現代化所具有的特征和價值取向,致力于構建互利共贏和諧共生的新型國際關系,體現出對“天人合一”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超越了國家利益至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狹隘利益觀念,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和“和而不同”的精神內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構建全球發展伙伴關系、全球穩定伙伴關系以及全球治理伙伴關系等伙伴關系,契合時代潮流和人民意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堅持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取向,堅持世界各國人民命運與共,倡導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和以公平正義為價值取向的新型國際秩序。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以創新為引領和驅動,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戰略支撐,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二、人類命運與共,彰顯“協和萬邦”的天下胸懷

1.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協和萬邦”的智慧

“協和萬邦”是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天下治理的一種理想。這是對古代中國以天下為己任的大國擔當、包容心態和天下為公的情懷的歷史傳承,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中國共產黨堅持世界眼光、國際視野、全球思維,將現實與歷史縱深貫通,國內同國際內外聯通,理論和實踐密切結合,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的“中國范式”。中國共產黨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探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其理論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中國傳統文化中“協和萬邦”的理念,為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1]48提供了思想基礎;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人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和“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價值理念,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文化自信,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對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深厚信念,認為這是適應自己社會發展和國民性格的最佳方式。在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上,文化自信是其精神內核,決定了中國現代化道路的走向和特性。

2.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凝練“協和萬邦”的力量

在馬克思主義視域里,全球視野理論源遠流長,即世界歷史理論。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文明下的世界歷史發展趨勢,“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5]36。全球視野理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哲學的基本精神,即“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等理念。中國古代哲學主張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生,強調人類命運的共享性和聯結性,這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提供了豐厚的理論土壤,使中國能夠在面對全球化的潮流時,堅持開放包容的態度,接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而不是排斥和對抗。在國際上,全球視野的理論源流,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初的全球化理論,那時的全球化主要表現為全球范圍內的經濟一體化。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化的內涵不斷擴大,不僅包含經濟一體化,還涵蓋全球性的社會、政治、文化交流與融合。從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成果上看,中國共產黨持續不斷地推動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相結合,即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到解決中國具體實際問題上,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同時,中國共產黨也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從黨的建設理論看,中國共產黨把自己作為一個先進政黨來建設,事關如何把自身“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于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1]51。習近平文化思想從歷史演進的角度闡明了中國共產黨在回答和解決這一問題過程中所取得的偉大成就。從歷史演進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不斷從自身的歷史經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習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出的、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的一條全新的文化現代化之路。習近平文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引領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精神財富,也為世界各國解決面臨的共同難題提出“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3.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引領“協和萬邦”的實踐

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引領“協和萬邦”的實踐。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從世界整體視角看待國際事務,不僅立足于中國自身,還從世界的角度看待自身和世界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盵2]104另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在發展與其他國家關系時堅持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原則。中國共產黨積極推動世界各國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首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作為一個解決國際沖突和矛盾的價值觀,有助于消除國家、種族、文化、宗教等差異帶來的分歧和沖突。其次,它提供了一個全球性問題解決的方法論,有助于全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再次,它提供了一個全球性治理的新思維,有助于構建公正、公平、包容、有序的全球治理體系,有助于推動全人類的共同發展和繁榮。同時,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全球視野和人類情懷。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第二大經濟體,其影響力正在全球范圍內顯現。無論是在經濟、政治、科技還是文化等多個領域,中國都在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中國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堅決維護聯合國的核心地位,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通過提出和實施“一帶一路”等開放包容的合作平臺,助力世界各國實現共同發展。中國在推動全球共享發展理念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倡導全球發展觀,主張實現共同、綜合、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中國提出并積極推動“一帶一路”倡議,目標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為全球治理體系提供新的發展動力。這種理念的推廣,無疑是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深化和擴展。

三、文明交流互鑒,展現“和而不同”的大國氣度

1.秉持“和而不同”的基本理念

孔子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保ā墩撜Z·子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交流互鑒不應該以獨尊某一種文明或者貶損某一種文明為前提?!盵2]229中國文化主張不同文明之間要有對話,但對話必須基于平等原則和互鑒精神,不能為了追求一種所謂的文明優越而損害其他文明的尊嚴,更不能為了自己的發展而損害其他國家、其他民族的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繼承中華傳統文化中孕育出來的。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煉而愈加堅強,就在于中國人在五千年的文明傳承中始終保持著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精神的高度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盵1]138這是我國幾千年歷史積淀形成的。中華傳統文化注重整體利益而非個體利益,強調“和為貴”“和而不同”,主張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全球競爭在新發展階段的時代凝練,既反對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的強權政治,又反對西方的“普世價值”,其所倡導的是一種堅持平等與尊重,摒棄傲慢和偏見,加深文明差異共存的認知,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對話、和諧共生,展現了“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恢弘氣度。

2.深化“和而不同”的文明交往

在當今世界,各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不盡相同;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也有差異;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沒有好壞優劣之分,只有合適與否之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別,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融合,在融合中才能進步?!盵1]543“人類應該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向不斷邁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盵1]543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平發展道路與對外交往方針政策相統一,反對各種形式的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對內對外,中國共產黨都是一個負責任的大黨。作為中華民族的脊梁,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作為世界和平最堅定的力量,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的責任擔當。中國共產黨堅持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與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外交方針相統一,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文化理念與獨立自主、文明交流互鑒的文明方針相統一,堅持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戰略理念與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戰略方針相統一,堅持從世界和平與發展大局出發與維護自身利益相統一。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文明層面上的偉大成果,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文明成果。

3.昭示“和而不同”的廣闊胸懷

人類文明新形態從根本上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在歷史上第一次超越了“文明優越論”,實現了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超越,彰顯了中國人的天下情懷。在人類歷史上,每個民族國家都有自己的文明。但以西方為代表的現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資本邏輯之上的,是建立在對其他文明進行掠奪、剝削和奴役之上的。而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時,經濟危機和社會革命就會發生。在西方國家的對外擴張過程中,其核心手段就是通過戰爭和殖民來實現對其他文明的征服。在這種擴張中,資本總是處于支配地位。在人類歷史上,西方國家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外擴張的腳步。在世界近代史上,西方國家通過對外擴張和殖民掠奪來獲得巨大財富的事例數不勝數,近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發生的重大戰爭就有800多次,在西方崛起為世界霸主的過程中發動了200多場戰爭。二戰之后,西方國家又將資本擴張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地。冷戰結束后,西方國家更是通過對外侵略來實現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皻v史終結論”把資本主義制度作為衡量文明進步和發展的標準,把資本主義制度下建立起來的現代文明視為人類唯一正確的選擇。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主義制度下不可能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因此,必須從人類文明發展規律出發,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徹底革命和重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這一制度既不同于資本主義,也不同于過去一切舊制度。這種制度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有利于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和促進人類共同發展。因此,人類文明新形態超越了西方中心主義。人類文明新形態不是“文明優越論”所主張的那種以西方為中心、以資本為主導、以“強權就是公理”為邏輯起點和價值導向的“文明優越論”。

四、世界和平共存,“以和為貴”的民族智慧

1.“和”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鮮明底色

中華文明“以和為貴”的觀念與西方文明注重“競爭”與“對立”的思維方式迥然不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人類文明新形態將和平發展、合作共贏作為價值導向,實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理念的新飛躍。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作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力量,充分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和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提出“合作共贏”“共商共建共享”等重要理念,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動指南,推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不斷取得新突破,為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繁榮做出了重要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全面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服務黨和國家工作中心大局,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堅定不移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堅決維護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在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霸凌行徑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國始終以“和”作為外交政策的基本價值取向,主張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斷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向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2.“和”才能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

人類文明新形態引領下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以“合作共贏”理念為核心和基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全新繼承和最新發展?!豆伯a黨宣言》指出:“聯合的行動,至少是各文明國家的聯合的行動,是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首要條件之一?!盵5]50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斗爭將會導致整個社會由“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指出:“共產黨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盵5]4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1]21。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以和平發展為主題,同時堅持合作共贏。中國始終將自身發展與世界共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積極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體系。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中國堅持互利共贏原則,在積極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努力幫助其他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穩定。

3.“和”才能保證共同繁榮

人類文明新形態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主張各國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制度保障?!肮采獭笔侵甘澜绺鲊?、各民族在平等基礎上開展對話、協商,增進互信、凝聚共識?!肮步ā笔侵父鲊?、各民族在開放交流中實現共贏,共建開放包容的世界經濟?!肮蚕怼笔侵父鲊?、各民族在分享發展成果中實現共贏,共享改革成果、文明成果和發展成果?!肮采?、共建、共享”理念充分體現了中華文明的包容開放精神和合作共贏的價值取向,彰顯了中國共產黨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做出的偉大貢獻?!肮步ā笔菫榱俗屖澜绺鲊嗣穸寄苓^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以少數國家為中心的單向度合作;“共享”是為了讓世界各國人民都能實現更大程度上的發展機會,而不是以少數國家為中心的單向度發展;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這三大理念共同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肮采坦步ü蚕怼崩砟钜笫澜绺鲊?、各民族都要樹立開放包容的心態,不斷推進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交流合作,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促進共同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在此理念下應運而生的。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同世界各國的制度優勢相結合,既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了合作共贏和共同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制度保障。

五、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盵2]279文化是民族最深層次的情感敘事,雕刻民族特性。自古以來,中國就是一個文化自信心極強的國家,這種文化自信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中流淌,在歷史的長河中延續。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家國情懷、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等思想,是政治文明的民族文化基因。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浸潤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融貫到國家治理體系里。中華傳統文明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實踐中,實現了由“百年蒙塵”轉為“換羽新生”,人類文明新形態“應運而生”并“引領發展”。

猜你喜歡
命運共同體文明
愛的共同體
命運的更迭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請文明演繹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漫說文明
命運秀
對不文明說“不”
文明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