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堅持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科學內涵與實踐路徑

2024-03-19 15:24黨曉楠
現代交際 2024年1期
關鍵詞:歷史觀中華文化中華民族

□ 黨曉楠 張 勇

(石河子大學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為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刻理解,厘清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脈絡是極為重要的。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是形成對中華民族歷史正確認知的前提所在。必須對錯誤歷史觀進行辨析,明確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基本內涵,這對于在新的歷史階段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關于中華民族歷史幾種錯誤認識的辨析

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然而,西方一些學者提出如“王朝征服論”等一系列錯誤觀點,歪曲中國歷史的連續性,試圖分裂中國,挑撥民族關系,這對形成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帶來了沖擊和挑戰。這些錯誤歷史觀無論是理解歷史還是闡釋歷史都具有本質性缺陷。因此,堅持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務必要對關于中華民族歷史的錯誤認識進行辨析。

1.以片面代替整體,缺乏系統整體性

自秦漢以來,中華民族就形成了大一統的格局。然而,20世紀40年代,美國學者魏特夫提出了“征服王朝”理論,他把中國歷史上的王朝分化為漢族王朝和非漢族的民族王朝,提出由北方建立的非漢族政權就是征服型王朝。后來,一些英美學者又對這一理論進行重構,認為除了漢族王朝外,其他少數民族政權都不屬于中國政權。然而,我們從歷史事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無論哪個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它都屬于“中華統一”的國家政權,因為它們都有如下特征:一是延承漢制;二是以中原文化的精髓為根本;三是有漢族知識分子參與策劃、輔政。這是中華大地歷史進程中的普遍現象,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匯聚成強大向心力的歷史必然。但是魏特夫等一眾學者并沒有如此全面的學術眼光,他們將發生在中華大地上的民族現象放在孤立的歷史語境中去看待,以片面代替整體,只看到了這些民族特有的地方民族特征,而沒有看到由于漢文化的涵養和各民族不斷的融合所產生的民族關系的質變;只看到歷史上少數民族短暫地建立地方政權,而看不到中華民族歷史統一融合的發展大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1]。絕不能孤立看待歷史的某一發展階段,而是要在對歷史的考察、對現實的分析、對未來的預判中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任何事物都有其發展本源,只有找到其根源、梳理其過程,才能對事物形成正確的判斷。而西方一眾學者試圖通過極力壓縮中國疆域的方式,來破壞中國的統一性,進而為反華、遏華的目標制造借口,彰顯了其分裂中國的險惡用心。

2.以孤立靜止代替動態聯系,缺乏發展眼光

追溯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之路,不管是從文化上還是歷史上,中華民族都有深厚的底蘊。這是因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各族人民在長期共同的發展中不斷地交流融合、開發建設,最后形成了統一的、多元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然而,“民族國家”理論認為一個民族就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只有一個民族,堅信民族是構成國家的基本單位。這不僅與我國實際不符,與大多數國家的實際情況也有很大矛盾,因為歷史上大多數國家都是由多個民族構成的。從春秋戰國時期到元、清時期,中國各民族間的大交流、大匯合從未停止,中國現存的民族是中國歷史上民族直接和間接延續發展,在不斷分化以及交融中逐步形成的。從古至今,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片繁榮景象,各民族在大一統格局下實現了大發展。中華民族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具有共生性的統一體,是具有政治內涵的,各族人民早在歷史的發展中、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形成了多元一體的發展態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對那些無視歷史事實言論的有力反擊。[2]

3.以支干代替主干,缺乏主次觀念

中國擁有遼闊的疆域和眾多的民族,使得各個地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文化始終扎根于中華文明的沃土中實現蓬勃發展。然而,由西方話語體系產生的“多元文化主義”反對任何因民族、種族、膚色或宗教信仰不同而引起的歧視,倡導各種族、民族、宗教、文化和社會的平等。這一理論較為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多元性,確實有一定可取之處,但一些心懷叵測的人則利用“多元文化主義”理論來破壞中華文化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從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中原地區的文化占據中華文明的主流地位,中華文化的孕育和演進離不開中原地區文化的強大支撐和有力引領,各民族地區的文化在與中原地區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也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蓬勃發展。如此看來,中華文化是不同民族優秀文化的結晶。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之間也是多元一體的關系,是主干文化與分支文化的關系。多元文化主義則試圖去文化中心化,只強調差異性而看不到普遍性,甚至把各種類型的文化全放在平等的位置上,混淆了國家“主要文化”“主流文化”與“民族文化”“支流文化”之間的區別;將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割裂開來,不承認中華文化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特征與主要文化特征,粗暴地將中華文化與漢族文化畫上等號;將一部分民族文化當成中華文化的全部,不承認部分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統一關系,削弱了中國文化的融合與統一。

二、中華民族歷史觀的內涵闡述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就是要根據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走向和基本特征做出重點分析,總結整理出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一般邏輯,說明什么才是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這要求我們在歷史進程中看到中華民族形成和演進的動態軌跡,再通過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實際考察,把握中華民族歷史演進和發展的總體走向和規律總結。

1.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統一融合的

每個民族的生存和繁衍都有其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文化環境。中華民族的遼闊疆域就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一方面,自秦統一六國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有了一個主流的趨勢,那就是“統一”。各族人民在大一統的格局下共同開拓建設了中華民族的遼闊疆域。另一方面,自秦朝以來,上到國家下到百姓,都極為重視各民族之間的融合發展。中國各民族都有一個崇高的目標,那就是要維護國家的團結統一,反對一切民族分裂行為。于是,各民族在中原和邊疆地區雙向遷徙、交往交流、相互聯系。漢朝時期,西北地區進行了軍墾和農墾,建立了西域都護府,為后來的中央政府統治新疆奠定了基礎。唐朝仿照漢朝建立的西域護府,建立了800多個羈縻州,管理天山南北邊陲地區。元朝時,采取軍墾和民墾的雙重方式,同時專門設立宣政院,負責管理和建設西藏。明朝繼續進行軍事耕種和移民以守衛邊境,將軍隊融入農業,增加邊境人口。清初,新疆屯墾戍邊部隊達十萬余人,為鞏固和建設邊疆做出了重大貢獻。當內地居民生活在邊境地區時,由于自然和社會因素,西部和北部地區的不同民族遷移到中原等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例證有,戰國時期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其原因之一是國內的民族大遷徙,二是匈奴、樓煩等少數民族之間的交往愈發頻仍。魏晉時期,五胡向內地遷移。元朝的大一統也讓各少數民族從邊疆地區遷移到中原等地。清朝時,邊疆少數民族與中原的聯系與交流日益密切。雖然中國的具體疆域因朝代而異,但是各民族之間的統一融合始終是主流,各族人民都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就必須深刻認識到各族人民共同開拓廣袤疆域的歷史事實,認識到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的統一融合性。

2.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多元一體的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生長在中華大地上的各個民族共同書寫的。其一,就其歷史起源說,中國從來就是一個由多個民族統一而成的歷史悠久的國家。自秦漢時期統一以來,又歷經2000多年的歷史發展變化,雖然歷史上也出現過短暫的分裂,但是從整體的歷史走向可以看到,各民族在相互交流交往中逐漸形成水乳交融的關系,是生活在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共同書寫著自己的歷史,共同推動了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中華民族歷史既多樣又統一的特征,也是中華文明廣泛包容、兼收并蓄的結果。其二,就其內涵而言,中華民族歷史的多元一體是通過多樣性和統一性相結合而實現的。這使中華民族能夠在統一性的指引下不斷加強和增進團結,同時在多樣性的帶領下保持生機活力。中國現存的民族是對中國歷史上各民族的直接或間接的延續發展,是在不斷分化以及交融中逐步成型的?,F有民族的來源也較多元化。拿人口最多的漢族來說,之所以能擁有眾多人口和多樣的方言以及習俗,離不開其來源的多重性。一開始,漢族只是黃河流域的一些部落相互接納,秦統一六國后,長江流域的居民也都慢慢加入進來。于是,就有了中原、南方農耕區、北方游牧區各地各民族居民之間的互相吸納,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融從未停止。其三,就意義而言,這種多元一體特征不僅有利于各民族之間平等共處,而且有利于各民族利益與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有機統一,這種利益的統一也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力量。從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元、清時期,民族間的大交流、大匯合,使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形成一派繁榮景象,推動中華民族歷史滾滾向前。因此,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就是認清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歷史是由各民族共同書寫的事實,認識到中華民族發展格局的多元一體性。

3.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動態延續的

中華民族的歷史是各族人民交流交融而共謀發展的歷史。這一歷史的形成,在動態中發展,在延續中傳承。正是這種歷史的動態延續性,使幾千年的中華文化能夠在革故鼎新中欣欣向榮,在挑戰和困難面前熠熠生輝。通過不斷吸收歷史的和現實的、本土的和外來的新鮮血液,中華民族才能生生不息、歷久彌新。一方面,就其動態性看,各民族文化在變化發展中不斷加深交流和交融。這一過程,不僅將本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更是通過各民族文化的互相滲透、互相交叉,創造出深厚的中華文化。從夏朝的歷法到商朝的青銅文化,從周朝的宗法禮樂制度到楚國的楚辭和圖騰崇拜,游牧文化、狩獵文化等都在中華大地上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魏晉南北朝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帶著他們的文化融入了中華文化,佛教文化也在這個時期開始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到了宋遼夏金元時期,大量的漢族人移民到南方,北方少數民族也向內陸遷移,其間,中原文化、維吾爾文化、女真文化、契丹文化等逐漸融合。清代各少數民族文化加強了交流,各種文化之間取長補短,也正因如此,那些文化中的精華得以保留并且發揚光大。每一次文化的大交融大發展,都離不開各民族文化的補充和參與,在文化的交流碰撞中編織出了精彩卓絕的中華文化,實現了中華文化整體水平的質的飛躍。另一方面,就其延續性看,從中華文化的萌芽發展到茁壯成長,從中華文化實現自在到自覺的偉大飛躍,從來都不是由某一單一的文化所主導的,而是在中華文明的不斷發展和演進中,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交往和交融的歷史進程中,承前啟后、構造塑形的。各民族齊心協力推動了中華文化整體風貌的形成,支撐起了獨屬于中華民族的鮮明氣質和錦繡風貌。各民族文化在碰撞中有沖突、有不解,但更多的是由于融合而累積的共振。因此,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就是要深入領會中華文化在歷史發展中的動態延續。

4.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人民創造的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變的是長期以來各族人民始終支持統一,崇尚團結,致力于實現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這極大地促進了民族關系的融洽和諧發展。各族人民共同培育了偉大創造、偉大奮斗、偉大團結、偉大夢想精神,讓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有了表現和歸宿,其中愛國主義是最核心內容。自秦漢以來,中華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經過一次次的溝通、交流和融合,都對這片土地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民族意識便根生出來。于是,面對掠奪侵略之時、面對國家危難之際,保家衛國、抵御侵略成了各族人民心照不宣的默契行動。近代以來,面對外辱嚴重的不利形勢,全國各族人民承擔起保家衛國的重任。面對新中國成立后貧困和落后的艱難境遇,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思考前進道路。在謀求自身發展的過程中,探索出了適合自身發展的中國道路,更是創造了輝煌的成就。[3]此外,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環境、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還產生了一批具有地域民族獨特性的精神,如甘肅的南梁精神,新疆的兵團精神、胡楊精神,等等。雖然這些精神的提煉總結是在現代才完成的,但是幾千年來,這些精神內核和底蘊已經在各族人民創造歷史的過程中生根發芽,這些高度凝練的民族精神通過不斷傳承和發揚,對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而言意義非凡。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用來指導中國的歷史實踐,產生了巨大的文化與政治效果,不僅使各民族在多元中尋求到了普遍和統一,甚至是超越多元性,讓各族人民都不約而同地站到了推動中華民族繁榮復興的道路上來。因此,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要看到我們的偉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人的發展。

三、堅持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

明晰了中華民族歷史觀之內涵,就應該著眼于行動和落實。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要從整體邏輯、物質載體、實踐基礎等方面入手,力圖讓中華民族每一個成員充分參與,將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利用起來,在全體人民云集響應的實踐中,通過每一次有效的行動增強對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的認識。

1.以史為鑒,筑牢中華民族歷史認知基礎

所謂“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應將中華民族歷史教育與“五史”教育緊密觀照。中國共產黨向來善于從自身的歷史汲取智慧和經驗以指導實踐。然而,無論是黨史、新中國史,還是改革開放史,都離不開中華民族歷史的浸潤,都是在中華文明的土壤中演變成長起來的。所以,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就務必要全面提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4]的“五史”教育,讓全國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深刻意義,深刻領悟到中華民族生死相依、榮辱與共、命運共同的紐帶關系,激勵各族人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推進“五史”教育,應在充分參考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注重關于中華民族文明共同源頭以及各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史的完善和編纂,大力挖掘中華民族共同歷史記憶,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書寫歷史,與民族地區的歷史文化資源共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體系,從而正確把握中華民族歷史觀的總體脈絡,并在實踐和策略上給予積極響應。這將有助于深入闡釋中華民族的形成脈絡,描繪中華民族的未來和發展,充分回應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與中華文明歷史發展趨勢之間的內在聯系,堅定歷史自信,增強全國各族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因此,新時代堅持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就是要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總體脈絡中,將“五史”融入其中,深刻把握其要義。在這個過程中,尤為重要的一點是把我們黨的百年經驗,特別是對民族工作的經驗放在中華民族整體發展史中認真梳理總結。這有助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歷史教育向前發展。

2.潛移默化,增強中華民族歷史的直觀性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只停留在理論層面還遠遠不夠,需要通過呈現各種“實物”,讓中華民族的歷史以及民族形象更加生動鮮活。具體來說,就是要把抽象的、理論的概念與具象化的場景和空間呼應起來,讓中華民族歷史以更加具象化的形象飽滿地呈現在人們面前。如此,人們勢必會因為更加直觀的感受而對中華民族的整體形象和歷史產生更持久和深刻的情感,使歷史觀教育更加行之有效。更具體地說,就是要創建中華民族歷史博物館、民族團結文化中心,對于已有的博物館和文化中心,也要進一步增設有關中華民族歷史、民族團結史的相關內容,讓各族人民在學習和了解的過程中,達到真切而又深刻的濡化效果。還要利用好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在各大公共交通設施、廣場和休閑公園等空間場所,認真系統地開展相關文化活動,圍繞中華民族耳熟能詳的各類文化故事和生動有趣的文化符號,進行加工創作,讓相關文化活動廣泛覆蓋到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這就需要廣大的文化工作者、媒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深耕于中華民族豐富的歷史資源,發掘能夠引起中華民族成員深刻情感共鳴的文化符號、寓意深刻的文化故事,搭載多樣的宣傳教育平臺,利用新型網絡媒體等工具將其傳導開來。這個過程中,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嶄新又熟悉的面孔出現在大眾視野,能夠最大限度地喚醒民眾的共同歷史記憶和核心價值信仰,在“潤物細無聲”中民眾的思想觀念實現了升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5]要把涵養文化和打造環境緊密結合起來,把企業文化、機關文化和校園文化和與之呼應的建筑風格、文化景觀和室內外建筑裝飾結合起來,把中華民族共同歷史的理念價值融入機關單位、企業、學校和其他實體,使中華民族的國家意識、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3.立足實踐,提升中華民族歷史教育的實效性

堅持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必須與時俱進地更新歷史教育的內容和手段,提升歷史教育的實效性。首先,民族學、歷史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專家需要以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以中華民族發展的一般歷史語境為源頭,從國家整體發展的一般規律出發,對古往今來的錯誤歷史觀進行批駁,對中華民族歷史發展脈絡、形成機制以及主要特點進行梳理,把握不同歷史時期各民族之間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事實,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在發展和演變進程中的規律進行梳理,最終對中華民族的內生動力和歷史機制形成整體而全面的把握。要對中華民族歷史進程中的主要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進行客觀準確的評價,對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發揮的巨大推動作用和做出的重要貢獻予以充分肯定和尊重,對中華民族歷史研究的理論機制形成專業的話語表達。要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和聯系的規律的指導下,把各民族的發展史同整個中華民族歷史進行關聯。其次,對于歷史問題,要做出符合史實的分析說明,并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角度加以闡釋,為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提供強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歷史支撐。中華民族根據自身的文化特色和文明模式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過程中走上了一條極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展道路,這是一條與美國、俄羅斯、歐洲國家和非洲國家都截然不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選擇與形成和中華民族千年的歷史積淀息息相關。奮斗前進的路上離不開對歷史經驗的參考,不能清楚地認識到各民族在數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史中形成的共生共榮的民族關系,就不能系統地梳理出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發展史中熔鑄的各民族團結奮進的歷史。因而,中華民族的歷史教育既要緊緊抓住精髓主干,也要牢牢把握枝干。最后,要加強歷史教材建設,要精心設計相關的中華民族歷史教科書,應做到既嚴肅活潑又接地氣。要充分利用各種教育和學習工具,在發掘傳統媒體的作用和價值的同時探索新媒體的操作方案。要注重中華民族歷史觀教育相關史料、資料的收集整合,為中華民族歷史觀的教育和學習提供堅實的支撐,增加教育內容的密度,不斷提高歷史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

四、結語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務必要切實領悟中央民族會議精神,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堅持樹立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要將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覺在思想上明確,在行動中落實,深刻把握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方向和重點,以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引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赝腥A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特別是我們黨百年光輝歷程和歷史成就可以發現,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背后是緊密的團結。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正確中華民族歷史觀、堅持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建設發展,推動中華民族成為更富有生機活力和凝聚力的共同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接續奮斗!

猜你喜歡
歷史觀中華文化中華民族
讓中華文化在海外華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漢字對中華文化的影響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科學歷史觀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大歷史觀”與歷史思維培養——以《洋務運動》為例
習近平的歷史觀
顛覆與重構——當代新歷史小說的歷史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