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中國語境下鄉村振興規劃中農文旅耦合設計策略芻議

2024-03-19 08:34莊曉敏
資源開發與市場 2024年2期
關鍵詞:農文耦合

莊曉敏,杜 波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 建筑學院,福建 漳州 363105)

0 引言

“健康”“鄉村振興”“文化”“旅游”是2022 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頻率較高詞匯。隨著《“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等系列政策的提出與深化,“健康”已躋身為一項國家層面的行動準則?!丁敖】抵袊?030”規劃綱要》中提出“把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鎮建設作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抓手”。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到2035 年建成健康中國,人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基本實現美麗中國[1]?!敖】怠币呀浭歉餍懈鳂I各領域所追求的建設目標,城鄉人居環境作為與健康最緊密相關的場所,是實現健康的最直接載體之一。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構建國家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要內容,農文旅融合發展是“十四五規劃”中的重要內容。2021 年2 月21 日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和2021 年4 月29 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等一系列文件和法律法規都將持續推動鄉村實現全面振興。當下疫情的常態化及隨之而來的后疫情時代使得國內需求側發生了重大變化。新的時代背景、政策背景使農文旅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乃至核心內容。

隨著人們對“健康”內涵理解的逐步深化,健康中國的語境既涵蓋了人們身體的健康,也包括了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和建成環境的健康。因此,健康中國語境下的鄉村振興也是健康鄉村建設的過程。當前多元化的鄉村振興模式就是要營造一個人們宜居的健康環境,保護鄉村資源可持續發展,堅持產業良性發展[2]。因此,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國的時代要求,以鄉村農文旅規劃設計為研究對象和內容,借助SD法和IPA 法對農文旅3 個系統各要素在鄉村規劃中的重要性進行分析,探究鄉村規劃中農文旅3個系統之間的協調權衡,確定規劃設計中各系統要素的優先度、重要性,保障鄉村規劃中社會、經濟和生態等利益最大化,以期還原升華鄉村“農”的基調、傳承創新鄉村“文”的內涵、激發創造鄉村“旅”的活態。

1 研究現狀

鄉村在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沉淀,是中國的根、中國的魂[3];但是在城鎮化過程中鄉村也曾一度被輕視,從建國初期的城鄉二元結構到統籌城鄉發展、城鄉發展一體化、城鄉融合發展中,看似城鄉并重發展的局面但實際上卻是“重城輕鄉”。直到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才真正被重視,成為各大學科領域爭相研究的對象。盡管鄉村振興如火如荼,但振興的卻只是“鄉村旅游”[3]。城鎮化率依然持續向前,2021 年末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64.72%。

以“鄉村振興”為主題在中國知網上搜索近5年的文章,發現竟有4.09 萬篇之多,主要分布在農業經濟和旅游領域,其中在建筑科學與工程領域有5 400 篇。本文主要聚焦于建筑科學領域,從形而上的規劃層面和形而下的具象空間形態兩個角度去思考鄉村的未來。對既往研究的分析,以“鄉村規劃”為關鍵詞進行高級檢索,利用CiteSpace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生成聚類圖譜(圖1),得到14 個聚類標簽。從2018 年開始,學者們在鄉村振興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深入的研究,“鄉村旅游”“鄉村轉型”也成為主要關鍵詞出現在研究中,2019 年對產業振興、產業融合的研究在鄉村振興領域中開始頻繁出現,2020 年有部分學者開始關注休閑文旅,直到2021年的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了“文旅”一詞,關于鄉村文旅的研究開始普遍出現,但依然缺乏融合形而上和形而下的鄉村文旅規劃[4]?;诖?,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國語境,以“生態”作為鄉村健康振興的壁壘,以鄉村“農”的本底為特色,充分考慮當下人們生產、生活需求,耦合鄉村特有的農、文、旅資源,尋求最佳的互適耦合方式,營造富含中華文化、鄉村文化的鄉村空間及各類載體,以期推動中國健康鄉村建設。

圖1 基于Cite Space分析的鄉村研究聚類圖譜Figure 1 Cluster graph of rural research based on CiteSpace analysis

2 鄉村振興中“健康中國”的內涵

2.1 人居環境中“健康”的內涵

近年來,人居環境的公共健康問題再一次成為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事實上,人居環境的公共健康這一議題由來已久[5]。西方的城市理論中如霍華德的田園城市、賴特的廣畝城市、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市等都蘊含有“健康城市”和“公共健康”的理念;而產生于20 世紀90 年代的東方城市理論“山水城市”更是立足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居傳統而總結出的理想城市模型[5,6]。所有理想的城市模型中都包含了“健康”的目標,而健康是指一種在身體、心理和社會3 個層面上感覺幸福和安寧即Well-being的完滿狀態,涉及生理、精神、情感、社會、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維度;這些維度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并且共同影響健康。1991 年,由達爾戈倫和懷特海德將健康影響因素總結為5 個層次的影響,并依此建立健康影響因素的分層模型,被認為是經典模型,而巴頓和格蘭特在懷特海德研究的基礎上繪制了人居健康地圖,將影響人居健康的因素分成若干圈層,圈層彼此之間相互影響并共同影響人們的健康[5-7]。綜上,各位學者關于“健康”的研究中都把生活方式、社區(包括社會資本和社會網絡)、經濟條件和環境條件4 個要素作為城市生活中影響健康的主要決定因素。

2.2 鄉村振興中“健康”的內涵

國內外對于鄉村健康有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但大都集中在醫療及治愈方面。世界衛生組織(WHO)出版的《健康農村》一書中認為健康農村具備基本醫療完善、環境衛生、人文和諧等簡單指標[8]。關于健康的研究目前在鄉村領域上的發展還未聚焦于其復雜的環境系統和人居,未能形成有效的理論借鑒和實踐引導。而“健康中國”語境有別于傳統的“健康環境”中所指的環境本身所具有的或是環境所能提供的健康條件,其涵蓋了城市和鄉村兩大范疇,體現在人居的健康和資源的健康兩大方面。本文在城市健康研究的基礎上,以鄉村為研究對象,運用SD 法通過對問卷樣本數據的收集分析,總結鄉村健康人居的影響因素,即主要包括個人的生活方式、鄉村的鄰里關系、鄉村的文化空間、鄉村的建成環境及鄉村的自然環境。鄉村的資源健康是鄉村之所以為鄉村的核心要義,狹義上就是鄉村資源稟賦的可持續及鄉村環境的健康,包括鄉村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健康。

鄉村振興是以當下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健康”為主要誘因進行人居環境的重構,創造“此時此地”的鄉村文化,提供符合當代人們需求的舒適的生產生活環境,并兼顧對原有鄉村“鄉村性”“原生性”的傳承或延續,而不是一味地“挖掘、傳承、保護、鄉土”等。而鄉村的經濟、文化發展,即宜業、宜文的環境是宜居環境建構賴以存在的前提,農文旅的和諧健康發展是人在鄉村中健康生活的基礎,人的健康生活是鄉村健康的根本。因此,本文立足于“健康中國”語境,探討鄉村規劃中農文旅的互適模式,旨在推動鄉村健康人居環境的建構,最終實現鄉村振興及可持續發展。

3 鄉村“農文旅耦合”闡釋

鄉村是在以農業生產為基調的地區內,以土地為載體,并在生活、生產、生態三方面與自然發生關系后,所形成的自然與人文相互耦合的、可被感知的實體,包括居住聚落、生產載體和生態基底[3]3 個層面。這3 個層面作為鄉村的本源,是鄉村規劃直接作用的對象,更是旅游的資源、文化的載體。

3.1 農文旅釋義

鄉村的農文旅三者是鄉村振興中不可或缺的三要素,其核心在于“農”。而在健康中國語境中實現鄉村振興的鄉村規劃秉承“農為根,文為魂,旅為徑”(圖2),通過深入挖掘鄉村文化,營造具有農性、農味的景觀,實現以文促旅,以旅興農。

圖2 鄉村農文旅系統構成Figure 2 Composition of rural agriculture and culture and tourism system

“農”是鄉村的基調,區別于其他實體的根本。所謂“農”是指鄉村中將土地的自然條件、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融為一體的“農業生產景觀”和“農民生活景觀”這兩種具有“農”性的復合景觀[9],前者以鄉村的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資源)為生產基底而形成的“農”的產業及模式,后者則是以鄉村的民居、場所為生活載體而構成的鄉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空間(生產生活)。農性是鄉村有別于城市的典型特征,健康中國語境中的鄉村規劃,必須堅持鄉村的農性,農文旅的互適模式也必須以農為前提,彰顯農的特性。

“文”是鄉村的價值所在,是鄉土禮治下的“差序格局”和“文野之別”[10],是鄉村積聚了數千年的農耕智慧,是“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和對五行相生相克在鄉村生產生活實踐中的辯證認識,是以二十四節氣來展示時間流轉的自然秩序性……,所謂“文”就是鄉村的文化,包含鄉村的知識體系和實踐經驗、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及血脈傳承等。鄉村的文化是以鄉村的物質要素即山、水、林、田、湖、草和民居、場所空間等為載體而顯示出來的能夠被人所感知、體悟的每個鄉村獨有的豐厚的價值。

“旅”是鄉村振興的手段和途徑,是以蘊含“農、文”特色的鄉村物質環境為資源而發展起來的產業產品,并通過規劃優化改造居住聚落和生產載體、保護生態基底,喚醒鄉村即將消逝的歷史,將隱匿在殘垣斷壁中的時間展現出來,賦予鄉村健康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使鄉村不只是一花一樹一屋一石一山的簡單加法,而是情緒的交融與感官的體驗[11]。鄉村的旅游主要體現在基礎服務設施、智能服務設施、資源稟賦等方面,包括與人直接相關的住宿、餐飲、交通和情趣體驗。依托農、文兩個層面的旅游服務設施,并注重其便捷性、健康性、生態性和趣味性,才是當下旅游的口碑,是旅游永葆生機的保證。

3.2 農文旅耦合的作用機理

鄉村農文旅三者是鄉村振興的三大系統,三者之間呈動態變化的關系,即“文農促旅,以旅興農,憑農載文”,是鄉村振興中環環相扣的關系鏈。健康中國語境下的鄉村振興是鄉村的全面振興具有多目標的特征,因此本文引入SD 法(感受記錄法)和重要性—績效分析(IPA)著重探討三大系統中在鄉村規劃中各因素對整個鄉村系統的生態、文化、空間、功能4 個層面[12]的重要性及人們的滿意度。將專業研究者和公眾的視角相結合,梳理健康中國語境下鄉村規劃的重要內容,探討農文旅的最佳互適度,以鄉村規劃中農文旅三者的最佳耦合來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鄉村生態穩定良好,文化源遠流長,空間特色明顯,功能契合需求。通過對三大系統全面深入的剖析分解,確立了農文旅耦合的過程是伴隨鄉村9 個核心層所涉及的4 個層面即生態、文化、空間、功能的發展實踐而不斷耦合的(圖3)。

圖3 鄉村農文旅耦合作用機理Figure 3 The mechanism of rural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and tourism coupling cooperation

健康中國語境下的鄉村規劃是以“農”為基底、以“文”為骨架、以“旅”為途徑進行的系統規劃。鄉村本身的自然資源與以其為基礎而進行的生產生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鄉土禮治是鄉村“農”的根本。鄉村中的民居聚落是人們多年來總結出的適應自然的居住模式,是充分利用當地生產條件的建造模式,是最能彰顯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智慧的文化載體(圖4—7);場所空間則是鄉村社會資本的有效載體,更是當下鄉村振興中實行微更新為鄉村鑄入多樣文化的直接對象,而鄉愁情感的共鳴也可在此發生。民居聚落、場所空間是鄉村“文”的載體,而鄉愁情感的體現與彰顯是鄉村“文”的內核。發展旅游是鄉村振興和防止鄉村消失的重要手段,根據卡普蘭的環境偏愛理論,旅游要吸引人,必須具有復雜性、神秘性、連貫性和易識別性的特點[13],這4 個特點依托于農、文兩個系統中的6 個要素進行彰顯,并以此提供給人們舒適的環境體驗、便捷的服務設施和持續發展的產業健康生態的產品,才能促使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

圖4 丹巴甲居藏寨Figure 4 Jiaju Tibetan village in Danba Couty

圖5 福建漳州關頭村Figure 5 Guantou village in Zhangzhou City

圖6 日本合掌村Figure 6 Historic village of Shirakawa-gō and Gokayama,Japan

圖7 甘南扎尕那Figure 7 Zhagana village in Gannan

農文旅的耦合以宜居、宜文、宜業、宜游為基本目標,通過“九行”(圖3)即鄉村振興的基本實踐過程,不斷優化協調,合理配置資本和資源,科學規劃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以農文旅的互適實現鄉村生計資本即人力資本、自然資本、金融資本、物質資本和社會資本的可持續,形成鄉村的“空間促產業、產業養文化、文化潤空間”的健康良性運轉。

4 實證分析

4.1 指標體系設計與數據來源

4.1.1 指標體系設計

本文以福建省漳州市龍海區埭美村為研究對象,結合扎根理論[14],將農文旅3 個系統中的九大核心要素按宜居、宜業、宜游、宜文4 個項目目標進行拆解,以人為主體確立準則層和指標。準則層和指標的選擇是將九大核心層拆解成人在鄉村生活中最直接相關的9 個準則層和28 項指標(表1),通過對中國知網中涉及鄉村健康、振興和文旅融合等相關文獻的統計、分析,并結合專家咨詢、鄉村田野調研及問卷訪談等最終確定。為保證問卷樣本的典型性、全覆蓋性,采用通俗的描述表達。在SD 法和IPA研究過程中采用李克特5 級量法,即將重要性和滿意度分別劃定5 個等級進行1—5 賦值,即非常不重要和非常不滿意為1,依次遞推至非常重要和非常滿意為5,以此進行調研分析準則層與指標的重要程度及績效表現。

表1 鄉村建設現狀評價指標體系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4.1.2 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采用問卷和訪談的方式獲取數據,根據《社會調查書》中對樣本與誤差范圍的關系分析確定本文的問卷調查人數[14-16]。專家定向問卷和訪談20 份,有效數據20 份,普通公眾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隨機發放,共收回203 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76 份(有效率86.7%)。被調研專家的背景為具有鄉村生活經歷,并且擁有旅游、人居科學、農村區域發展等鄉村振興相關專業學習背景;被調研的公眾主要為鄉村居民、扎根鄉村創業、頻繁鄉村旅游的中青年群體。

4.2 數據研究分析

4.2.1 數據信度測量

本文以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α)對收回的186 份樣本數據進行信度檢驗,借助SPS 軟件分別對4 個項目層即宜居性、宜業性、宜游性和宜文性的內在一致性進行分析(表2)。

表2 樣本數據的克朗巴哈系數Table 2 Cronbach's α coefficient of sample data

從表2 可見,4 個項目層的α 系數均大于0.7,其中重要性量表的α 系數大于0.8,量表的信度可供繼續研究;滿意度量表的α 系數為0.7—0.8,信度合理,但為使研究更順利,以此為依據對某些項目進行了適當的調整。

4.2.2 SD法分析

SD法是由C·E·奧斯顧德在1957 年提出的一種心理測定方法,又稱感受記錄法。它通過對評價因子的言語尺度的衡量即采用詞義相反的形容詞對進行心理感受的測定,按李克特量法在區間內賦值評分進行滿意度的評價(表2),通過此方法可以獲得被調查對象的主觀感受[16]。SD法強調人的因素及關聯性、科學性,尊重物質間的信息交流、相互制約、相輔相成,與時代脈搏相順應[17]。本文根據鄉村建設的評價指標構造了28 對描述參量,通過對其賦值和評定分析,從而描述出調查對象的屬性與特征(表1、圖8)。

圖8 基于SD法的評價結果Figure 8 Evaluation results based on SD method

4.2.3 IPA法分析

將SD法的數據結論作為績效滿意度的結果,并對各指標的重要性直接采用李克特5 級量法進行平均值的計算分析。將重要性—績效滿意度的結果進行可視化表達(圖9),發現在宜居和宜游兩個項目層中,重要性—績效滿意度呈正相關態勢,則說明當下的鄉村振興中人們普遍關注鄉村的居住環境和旅游環境,而對于文化和經濟環境的重視不足。運用IPA模型結構,以重要性為橫軸,績效滿意度為縱軸,將平均值作為x、y軸,劃分象限,將28 個指標測度分別標示于象限內(圖10)。象限能直觀的表明各指標的情況,有助于問題的歸納總結分析。

圖9 重要性—滿意度可視化Figure 9 Importance-satisfaction visualization

圖10 IPA分析結果Figure 10 Results of IPA analysis

4.3 農文旅耦合結果評定

根據IPA法的結果(圖10),分布在象限Ⅰ的指標是績效表現(滿意度)和重要性均較高的指標,主要包括空間布局、建筑風格、地形地貌、水體質量、傳統民居、民風民俗和傳統技藝,這些指標主要分屬于農文兩大系統,是鄉村的固有資源和特色所在。分布在象限Ⅱ的指標是績效表現(滿意度)較高,而重要性不足的指標,主要包括道路的安全性、空氣質量、食品質量、歷史遺存和農耕載體,這些指標主要分屬于旅文兩大系統,之所以滿意度高,是因為在鄉村振興中對這些方面的干預較少,是鄉村與生俱來就具備的,并且對與人們最直接相關的生產生活影響較小。分布在象限Ⅲ的指標是績效表現(滿意度)較低且重要性也較低的指標,主要包括基礎設施、道路交通覆蓋度、密度及附屬工程、現代科技配套設施、水體形態等指標,由此可發現人們對于在鄉村振興中引入現代化便捷的相關設施并不提倡,大部分人還是更希望看到鄉村淳樸原真的樣子。分布在象限Ⅳ的指標是績效表現(滿意度)較低但重要性較高的指標,即意味著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應著重考量的指標,主要包括林木植被、農田、村容村貌、產業結構、營商環境、人才、鄉愁回憶等,這也是當前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5 鄉村規劃中農文旅耦合設計策略

基于IPA 分析結果,4 個項目層9 個準則層28個指標對于鄉村的健康發展是交疊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的,任何一個指標都不是獨立存在的。鄉村的可持續健康是鄉村的迭代而非是鄉村的換代,28 個指標分屬于農文旅三大系統是實現鄉村宜居、宜業、宜游、宜文的重要因子,因此,將28 個指標進行統籌合并歸納為9 個核心層,并界定其農文旅屬性。從規劃設計層面將調研中重要性較高的指標進行歸納,主要包括農性層面的鄉村資源、鄉土禮治、生產生活,文化層面的民居聚落、場所空間、鄉愁城愁;旅游層面的生態、生產、生活。立足于健康中國語境結合調研呈現的鄉村現狀及鄉村振興的愿景,提出以下策略構建農文旅的互適性,實現鄉村的宜居、宜業、宜游、宜文,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5.1 因農制宜,科學界定發展模式

所謂“農”不僅包括傳統視角下的與農相關的產業,更是指鄉村農的基調、農的特性、農的本質。因此,在農文旅耦合發展中應立足于農進行探源,科學界定鄉村的發展,兼顧鄉村資源、鄉村禮治和生產生活,而非一味的開發“農”產業,引入當下的民宿發展模式、電商產業模式、田園綜合體模式等,而是應立足于農,因農制宜,維育好鄉村農的自然資源,存續鄉村農的禮治和保障鄉民農的生產生活。

5.1.1 鄉村資源的健康維育

鄉村資源在鄉村迭代過程中具有較高重要性,是鄉村不可再生的資源稟賦,是鄉村健康的宏觀基礎層面,是人們健康生活圈的基本圈層,是農文旅三大系統賴以依存的基底。因此,在農文旅耦合設計中,必須維持鄉村資源的生態健康,即保障農田的耕作屬性、維持林草的鄉土屬性、建設環境的生態屬性等。摒棄為發展旅游、吸引游客而將農田淪為花田、產業田,鄉土林草的自然、野趣、通俗變為整型、規矩、奇特的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為所謂生活的便捷快速新建大量的公共基礎設施等。

5.1.2 鄉土禮治的有機存續

鄉土禮治是維持鄉村秩序健康運行的主要手段,中國鄉村在經歷了“差序格局”和“文野之別”的鄉土社會秩序進入了當下國家力量下行的后鄉土社會秩序,法治取代了禮治[10],以此來保障鄉村振興的有序運行。國家力量的嵌入能最大程度地保障鄉村秩序規范公正,但也會使鄉村喪失其“農“的根基,撕裂其鄉情紐帶,使鄉愁蕩然無存,使鄉村和城鎮一樣給人帶來疏離感,變成回不去的故鄉。鄉村禮治包括鄉村的民風民俗及鄉村的社會資本即鄉民之間和其生活的社會關系網絡,屬于農文旅中“文“的部分。在農文旅耦合設計中,有機傳承鄉土禮治,使其在農文旅三者互適性協調中作為耦合劑存在,即將“農”的底與“旅”的面進行耦合,在鄉村自然空間中塑造鄉村農文旅的天然共同體。

5.1.3 生產生活的合理規劃

鄉村生產生活的有序健康運行是鄉村永葆生命力的根本。鄉村的生產生活活動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和精神世界的構建。農文旅的耦合設計中,科學合理的規劃生產生活促使農文旅形成互適的自洽邏輯,即生產生活科學合理地建立在“農”的基礎上、“文”的滋養下和“旅”的助力下,保障以“農”的自然資源作為產業創建的核心和日常生活的物質來源;并且在鄉土文化的熏陶和鄉土禮治的引導下有條不紊的運行鄉村里的生產生活秩序?!奥谩钡陌l展是鄉村生產生活的引擎,是鄉村閉環生產生活中與外界聯系的橋梁也是保障閉環健康運轉的經濟來源,以“旅”為媒介勾連“農”的科學合理開發和“文”的有機傳承。

5.2 以文賦活,針灸式鄉建

“文”是拓展鄉村時空維度和賦予鄉村活力的重要觸媒。鄉村振興是為緩解當下鄉村邊緣化、異質化、城市化、工業化等而導致的鄉村文化流失消亡的現狀。鄉村建設規劃設計作為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文化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而民居修繕、場所營造及鄉愁體驗等是鄉建設計的主要內容。鄉建設計是農文旅耦合設計的重要策略之一,為實現農文旅的耦合先宏觀診斷鄉建設計脈,再以針灸點穴的方法,在鄉村肌理中選擇關鍵性“穴位”進行治療。鄉村的民居聚落是鄉村農的風貌的表征,場所空間是鄉村文的載體,鄉愁情趣是旅的動力,為確保農文旅的互適性,需做到民居聚落修繕有度、場所空間營造有法、鄉愁情趣體驗有據,而非炫技式的修繕改造、拼貼式的營造美化和造作式的體驗參與。

5.2.1 民居聚落修繕有度

民居聚落是鄉村居民與周圍自然、人文、經濟、社會環境等相互作用的結果[18],是農文旅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是農文的重要載體,是旅游發展的重要設施條件。在農文旅耦合設計中應系統把脈,切準鄉村民居脈,分門別類,對關鍵穴位進行修繕,即以農文為價值歸依,以旅為振興動力,在延續鄉村原有肌理的前提下,微調聚落格局,拆修或重建民居并根據發展重賦民居新功能。修繕民居應延用鄉村語匯而非設計師的個人語匯,如王澍先生在富陽文村的民居改造,就是其個人作品的展示,而非鄉村民居的呈現,踏入富陽文村映入眼簾的沿河十多棟房子讓人脫口而出的是這是王澍的房子。而大理沙溪的改造,置身其中看到的依然是沙溪的房子,回憶里也是西南特色而不是黃印武團隊的名字。

5.2.2 場所空間營造有法

鄉村具有豐富的有益公共健康的自然資源,并在場所空間演化中與村民的活動痕跡相融合,形成維系鄉村社會關系的交往空間、街巷空間、公共綠地與沿水空間[19]。鄉村中的場所空間蘊含的鄰里關系是鄉村農的特性之一,鄉民社會資本呈現的載體,也是構建特色旅游的重要條件。因此,在農文旅耦合設計中應采取有的放矢地設計干預,以旅的需要為出發點,將農文的特性在場所空間中呈現[20]。如安溪金谷村的溪岸藝術園,以金谷溪畔的自然環境為底,先采取疏浚河道、治理岸坡、加固堤坊等措施確保場地自然功能的實現,當代藝術家借鑒古典園林的掇山理水,進行因地制宜,因勢創型、因材建景,并采取與環境相融的方式在溪里放置上其雕塑作品,用自己的童心和溫柔將藝術鐫刻在家鄉的場所空間。目前這一空間已成為當地和周邊鄉民休閑觀光、親子嬉戲、婚紗攝影等的熱門場所,同時引發了一系鄉村藝術活動的開展,如鄉村音樂節等。

5.2.3 鄉愁城愁舒解有理

當下中國城鄉二元共存,導致人們生活中既有回不去的鄉愁又有解不開的城愁。鄉愁是建立在農耕文明、鄉土禮治基礎上的,以人與土地關系為紐帶的自然敬畏、祖先崇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社會價值體系[21]。而城愁則是當下社會發展所帶來的集壓力、繁忙、便捷、快速等為一體的普遍價值體系。農文旅的發展某種程度上是秉承公正理念,充分考慮“市民—農民”“本地人—外來人”“城市—鄉村”的二元共存,舒解鄉愁城愁。讓城市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是城鎮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從前文調研中可以發現,鄉愁作為鄉民的精神皈依和鄉土血脈情結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在當下的鄉村振興中,鄉愁卻常陷入“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尷尬境地。農文旅的耦合發展,應適當拋棄鄉愁視角才不會將鄉村迭代變遷看成傷逝,而將其當作難得一遇的機遇與挑戰,接受新型城鎮化,統籌舒解鄉愁、城愁的新型互動戰略平臺。

5.3 憑旅構境,平衡三生空間

健康鄉村不僅局限于保持鄉村居民的身心健康狀態,還需要兼顧鄉村社會的良性發展。農文旅中旅的發展是確保鄉村經濟發展的引擎,而只有經濟發展了,才能促進鄉村人文環境及自然環境的健康發展,鄉村社會才不至于被現下的發展洪流淹沒。但是要實現鄉村農文旅耦合,需要平衡布局鄉村的生產、生活及生態空間,以此保證,實現生存和生命的理想狀態。農文旅作為集生態、生產、生活、生存、生命“五生”為一體的天然共同體,包含有圍繞農文旅而構筑的物質生態環境、精神生活世界、經濟生產保障?!叭臻g”的平衡及“五生功能”的協調是實現農文旅互適耦合的關鍵。

5.3.1 生態合理補償,構建舒適體驗

鄉村生態產品的形成是立足于山水林田草等鄉村生態資源和涵蓋濕地、湖泊、土壤、大氣、生物等生態要素的鄉村生態系統,包含有原生態、衍生態、融生態和轉生態四類產品[22],蘊含農文旅生態、空間、文化、功能4 個層面。正確處理農文旅中功能、空間、文化與生態的關系,明確鄉村生態產品定位是實現其價值的路徑,才能確保鄉村振興的可持續。采取適當的生態補償機制,從經濟上補償鄉民,從體驗上補償市民,以此彌補為構建舒適的旅游環境體驗而產生的農文旅中功能、空間和文化的缺失。

5.3.2 生產動態融合,創造多樣產業

農文旅的互適耦合的目的是要讓鄉村在發展農的產業、提升農的經濟的同時保有農的特性、傳承農的文化,最終實現鄉村振興。要發展農的產業、提升農的經濟就是要提升鄉村土地的附加值,而傳統的農業生產已無法保障鄉村生命體的健康運行。而一味簡單的發展創意農業會使鄉村喪失個性,打造農文旅融合的田園綜合體,借鑒樸門永續設計(Permaculture)的方法以當地資源條件為基礎構建現代農業、休閑文旅和田園社區的產業體系,統籌規劃一、二、三產業,合理利用當下的共享經濟、網紅經濟模式,針對性的開發科普體驗。如無錫田園東方一、二期,明確劃分農業、文旅和居住3 個部分,即保障其基礎性產業,不斷注入新的活力,存續社區文化。對于鄉村振興也應如此,根據鄉村的條件及發展情況,實現其生產的動態融合,適時適態調整,創造有機多樣產業,實現鄉村的健康可持續。

5.3.3 生活順時更新,健全服務設施

鄉村生活的舒適性是與鄉村經濟環境、人文環境、自然環境息息相關的。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生活多被人定義為詩與遠方的美好追求,甚至很多鄉村振興的愿景是要實現“詩意地棲居”。農文旅的互適耦合是為保證農文旅發展的同時,依然能夠使人們享受鄉村所提供“詩意棲居”的意境。因此,順應時代發展更新生活方式,摒棄傳統鄉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重新認識“詩意地棲居”,通過鄉村藝術化、詩意化地介入,健全完善基礎服務設施,實現以文旅帶動經濟發展,以經濟推動自然人文環境的不斷優化,保證功能設施建設的全面性與便捷性,營造符合當代鄉民、市民及新農民需求的便捷、安全、健康鄉村人居環境。

6 結論

健康中國語境下的鄉村規劃是以實現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的,而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是以鄉村農文旅三大系統的健康發展為導向。本文通過明晰“農、文、旅”三大系統的范疇,研究其互適耦合作用機理,借助于SD 法和IPA 法分析當前鄉村振興中的問題與困境,并提出因農制宜、以文賦活、憑旅構境的農文旅耦合設計策略,從鄉村資源、鄉土禮治、生產生活三方面傳承“農”的基調,回歸鄉村的本質;以民居聚落的修繕、場所空間的營造和鄉愁城愁的舒解為手段,推動鄉村的與時俱進,使其符合當代的宜居、宜業需求。通過生態補償、生產融合、生活更新為鄉村注入持續發展的動力,以實現農文旅的發展共贏和鄉村的可持續發展,推動健康中國建設。

猜你喜歡
農文耦合
上合經貿平臺農文旅文化服務工作委員會推動構建農文旅協同創新國際生態
非Lipschitz條件下超前帶跳倒向耦合隨機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產學研離距離推動“農文旅”三產融合
——來自蜜梨之鄉的科技小院
淺談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以農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中方向越南移交“紅通”毒梟
基于改進SBELM的耦合故障診斷方法
厭氧氨氧化與反硝化耦合脫氮除碳研究Ⅰ:
基于“殼-固”耦合方法模擬焊接裝配
明代《松江府志》所見農文的整理與考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