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化前伸位在大批量頸椎CT 體檢中的應用價值

2024-03-19 12:11梁兆堅黨宏斌陳漢威通信作者
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 2024年3期
關鍵詞:偽影肩部受檢者

黃 毅,梁兆堅,黨宏斌,張 勤,陳漢威(通信作者)

(廣州市番禺區健康管理中心<廣州市番禺區康復醫院>放射科 廣東 廣州 510000)

下段頸椎CT 掃描區的解剖結構較為特殊,頸部與肩部交界處存在大量骨質,且分布不均勻,X 線橫向衰減顯著,由于光子“饑餓”作用,導致下段影像出現暗條帶狀偽影,從而對下節椎間盤造成影響[1]。簡化優化體位,即雙手指交叉前伸下壓法,以下簡稱“簡化前伸位”。對兩種體位的圖像偽影進行三分制盲法評分,即嚴重偽影、中等偽影及輕度或無偽影,并使用一致性檢驗進行分析比較。目前,為了減少頸椎下段的帶狀偽影通常采用拉伸帶或者采用李丹妮等[2]的研究受檢者下肩部墊高再對受檢者雙肩進行提拉,這些方法雖然對減少頸椎下段帶狀偽影有效,但執行過程中仍有困難且耗時較長。因此,本研究通過簡化前伸位,來達到使用拉伸帶的效果,減少操作步驟,縮短用時,探索減少頸椎CT圖像中的帶狀偽影和提高圖像質量的可行性。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 年11 月—2023 年8 月廣州市番禺區健康管理中心接收的57 例行頸椎CT 掃描的體檢者,隨機采取傳統的體位(29 例)和簡化前伸位(28 例)進行頸椎掃描。采用傳統體位患者中男性24 例、女性5 例;年齡22 ~57 歲,平均(39.33±4.72)歲;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BMI)17 ~38 kg/m2,平均(23.55±3.45)kg/m2。采用簡化前伸位患者中男性21 例、女性7 例;年齡22 ~57 歲,平均(39.41±4.82)歲;BMI 16.6 ~38 kg/m2,平均(23.47±3.42)kg/m2。

納入標準:(1)長期對電腦伏案工作或有頸椎不適并自我要求頸椎CT 平掃檢查的受檢者;(2)依從性良好,能夠順利配合簡化前伸位的受檢者;(3)均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精神疾病患者;(2)孕期、哺乳期患者;(3)患者配合不佳,圖像運動偽影顯著者;(4)昏迷、外傷等無法配合簡化前伸位動作檢查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儀器設備與掃描參數 頸椎CT 采用美國GE公司的64 層螺旋CT 機。在此基礎上,參數設置: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00 ~300 mA,球管轉速0.8 s/r,螺距1.419,噪聲指數7.07,基于自適應統計迭代法(ASIR)的重構方法(ASIR)。掃描區域從顱底到胸鎖關節。

1.2.2 擺位方法 57 例受檢者隨機進行傳統體位或簡化前伸位擺位。其中29 例采用傳統體位,28 例采用簡化前伸位。(1)傳統體位:仰臥體位,雙上肢置于軀體兩側,雙肩自然下垂;(2)簡化前伸位:仰臥體位,雙手掌交叉置于腹側,反向向腳側下壓,同時技師輔助受檢者打開雙肩緊貼床板。

1.2.3 圖像評價方法 將采集到的全部資料輸入到醫學成像診斷工作站,并由2 位有經驗的放射科醫生單獨對兩組圖像進行盲法評估。

(1)主觀評價:圖像偽影評價標準如下,①1 分,嚴重偽像,6/7 的椎間盤被虛假影像所遮蓋,使影像交疊區域的解剖結構變得模糊不清,不利于椎間盤的定位;②2 分,中等偽像,低6/7 椎體間盤或更低部分被輕微覆蓋,重疊的偽影不能很好地顯示,對椎間盤的診斷無影響;③3 分,沒有偽像或非常輕微的偽跡,頸部下節椎間盤和第七椎體均能清楚地顯示。(2)客觀評價:在第7 頸椎的最后一個層面,從鎖骨下動脈發出的第一根椎動脈走行方向開始,測量記錄偽影區鎖骨內側脂肪組織感興趣區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CT 平均值和標準差(噪聲值)。ROI 的大小為直徑15 mm 的圓形,ROI 盡量避開血管結構,避免被其他組織所掩蓋。在測量過程中,盡可能保證每位受檢者測量的ROI 位置相對一致。

1.2.4 輻射劑量測量 本研究以57 個受檢者為對象,以容積CT 劑量指數(CTDIvol)為評估標準,對其進行放射劑量評估。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AU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一致性分析采用Kappa檢驗,Kappa值≥0.75 表示一致性良好;0.4 ~<0.75 表示一致性尚可;<0.4 則表示一致性較差。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圖像主觀評價

主觀評價的一致性分析Kappa值為0.605,說明兩位醫師的主觀評價一致性較好(P<0.001),見表1。

表1 主觀評價Kappa 系數結果

身高、體重和BMI 相近的受檢者,簡化前伸位與傳統標準體位相比,使受檢者的雙側鎖骨平直,肩峰往下拉(如圖1 所示)。簡化前伸位頸椎下段圖像中帶狀偽影得到顯著的改善甚至消失(如圖2、圖3 所示)。

圖1 案例1 不同體位影像表現

圖2 案例2 不同體位影像表現

圖3 案例3 不同體位影像表現

2.2 圖像客觀評價

對57 個樣本噪聲值先進行正態性分布檢驗,研究數據樣本量傳統體位組29,簡化前伸位組28,均小于50,因而使用S-W檢驗。具體來看,兩組噪聲值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就說明他們已經接受了原假定(原假定:資料正態分布),所有的噪聲值都具有正態性,見表2、表3;簡化前伸位脂肪組織噪聲值為(8.57±2.73)HU,明顯低于傳統體位脂肪組織的(17.03±6.34)HU,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577,P<0.01),見表4。

表2 正態性檢驗分析結果

表3 正態性檢驗分析結果

表4 兩種體位下噪聲值及輻射劑量差異( ± s)

表4 兩種體位下噪聲值及輻射劑量差異( ± s)

體位噪聲值/HU輻射劑量CTDlvol/mGy傳統(n=29)17.03±6.3412.77±0.32簡化前伸(n=28) 8.57±2.7312.69±0.49 t 6.5770.740 P <0.0010.463

2.3 輻射劑量評價

傳統體位CTDIvol 平均值為(12.77±0.32)mGy,與簡化前伸位的(12.69±0.49)mGy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740,P<0.01),見表4。

3 討論

肩胛骨多、軟組織多、組織密度大,特別是超重或肥胖患者,X 光從肩旁經過時,會因肩關節兩側直徑比前、后直徑大,在X 光強的區域內,會出現高噪聲的投影,在重建時會被進一步放大,造成水平方向的暗條帶狀偽影[3],過往頸椎CT 擺位常采用傳統的標準體位,雙肩處于放松狀態沒有力度下拉致使兩側肩部組織跟頸椎下段在同一層面的層數增多,帶狀偽影也會過早出現影響圖像質量,從而影響頸椎椎間盤的診斷。另有學者使用外加牽引裝置使肩部下移,通過改變體位以達到消除帶狀偽影的目的,也有學者利用頸下墊自制海綿墊的方法來提高圖像質量,但此方法也只是針對體重較輕的兒童適用,體重偏重和肥胖的成人容易把海綿墊壓沉,久之海綿墊就更容易受壓變形,起不到提高圖像質量的作用[4-7]。由于成人體重較重,采用張海燕[8]的肩部外展上提法也不方便操作,大多需要放射技師幫忙上提肩部,女性技師更難以上提一個正常體重的成人,而且CT床的設置,頭部上方也沒有足夠的位置讓技師比較好用力去提拉體重較重的成人。本研究中的簡化前伸位正是受拉伸帶的啟發而創立,作用都是用一種力量讓雙肩盡可能下垂,但是使用拉伸帶會增加受檢者痛苦,且對于多部位掃描時,尤其是頸胸連掃時,不利于技師進行一次性擺位完成多部位掃描,延長了技師操作時間,增加了多次進入機房所受的散射線輻射[9]。采用上臂抬起、對側肩部下垂的泳姿,可以減輕下頸帶狀偽影,但是上臂抬起也會引起上頸盤的影像噪聲和偽影,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本研究旨在設計一種容易操作、受檢者容易理解和配合、節省時間并且輻射少適用于大批量體檢及多部位掃描的體位,即簡化前伸位來減少頸肩部暗帶狀偽影。使用本研究體位,在檢查過程中大多受檢者可配合且無不適感,也不需任何材料或機器輔助,經濟易行。兩種體位檢查的劑量統計學分析表明,使用簡化前伸位并沒有增加輻射劑量,使用上述掃描條件,應用自適應統計迭代算法(ASIR)進行重建[10],輻射劑量基本可以控制在12 ~13 mGy,低于可能達到的水平(15 mGy),明顯低于規定的診斷參考水平(25 mGy),并接近頸部低劑量水平(10 mGy),符合中華醫學會放射學分會頭頸學組的頭頸部CT 檢查和輻射劑量管理專家共識的要求[11]。簡化前伸位具有簡單易學、舒適安全,容易執行的特點,并符合大批量體檢使用,符合頸部檢查低劑量水平。

綜上所述,簡化前伸位可有效減少頸椎下段暗帶狀偽影,提高頸椎CT 圖像質量。此體位在頸椎CT 掃描時有推廣意義和應用的價值。

猜你喜歡
偽影肩部受檢者
細節護理在健康體檢中心護理服務中的應用及體檢滿意率分析
冠狀動脈CTA檢查前需做哪些準備?
說說健康體檢中的溝通技巧
核磁共振臨床應用中常見偽影分析及應對措施
基于MR衰減校正出現的PET/MR常見偽影類型
四個小竅門輕松緩解肩部疲勞
健康管理對糾正體檢人群不良生活方式的效果評價
四個小竅門輕松緩解肩部疲勞
減少頭部運動偽影及磁敏感偽影的propller技術應用價值評價
一種無偽影小動物頭部成像固定裝置的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