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作者和合著者的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對比研究

2024-03-19 00:36方紅玲張亞杰徐自超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24年2期
關鍵詞:生產力影響力數量

■方紅玲 張亞杰 徐自超

1) 新鄉醫學院河南省科技期刊研究中心,河南省新鄉市金穗大道601號 453003

2) 新鄉醫學院期刊社,河南省新鄉市金穗大道601號 453003

論文是科研工作者學術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現方式,也是推動學術研究創新、評價學者學術水平、促進學術交流合作和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載體。對論文進行評價不僅關系著論文本身的價值界定和學術環境的健康發展,也關系著學者的評價晉升和期刊的排名升級。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學術研究的深入,一些國際上通用的論文評價標準也逐漸被采用。目前,論文的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同行評議法、同級別期刊論文數量分析法、影響因子分析法和被引頻次分析法[1]。其中,同行評議是科學發展的基石,指某一或若干領域的專家采用具有普遍性的、客觀的評價標準,共同對涉及相關領域的一項事物進行評價,從而考察研究的可靠性,評估研究的創新性和重要性[2]。秦成磊等[3]認為同行評議報告中正面評價、負面評價的分布情況與其對應論文的被引頻次存在相關性,被引頻次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論文的學術質量。同級別期刊論文數量分析法通過分析作者在某級別期刊上的發文量來評價科研人員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該方法雖然操作簡便、分析客觀,但也容易引起較大爭議。影響因子則是指某刊前兩年所發表的論文在統計當年的平均被引頻次,被廣泛應用于期刊評價。一般來說,某期刊的影響因子越高,期刊影響力越大,論文的質量也就越高。影響因子分析法相對于主觀評價更加公平和客觀,但也存在明顯缺陷,經常被濫用和誤用[4-5]。首先,引證窗口期僅為兩年,許多期刊論文很難達到引用峰值;其次,沒有統一文獻類型,也沒有考慮論文的偏態分布和過度自引[6]。盡管影響因子并不完美,但是許多學者仍認為其無法替代[7-8]。

隨著科學計量學的發展和進步,論文被引頻次已成為相對客觀的學術價值參考指標[9]。被引頻次的確可以衡量一篇學術論文在學術界得到的關注度和認可度,也就是說,受到更多關注和認可的論文質量也相對較好。然而,論文被引頻次受到學科領域、發表時間、欄目類型等影響而存在著較大的動態差異,這使得論文引用差異的成因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俞立平等[10]綜合采用多個預測模型來研究期刊論文下載量與被引頻次之間的關系,發現論文被引頻次主要受滯后2期的下載量影響;不同期刊下載量對被引頻次的影響呈現趨同趨勢,且下載量對被引頻次的影響呈現非線性門檻特征。郭進京等[11]認為即時開放獲?。∣pen Access,OA)能促進論文被引頻次和下載量的提高,并建議通過基金資助、期刊向即時OA轉變等方式推動論文即時OA發展。以往研究大多從期刊或論文等角度出發來探求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因素,很少探究作者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但實際上,作者作為論文的產出者,其研究思路和偏好直觀反映在學術論文中,繼而影響論文的被引頻次。另外,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和學科的融合,多數論文不再是單一作者的產出,而是多個作者的共同成果。因此,有必要探究論文作者的生產力、影響力及作者數量對論文發表后被引頻次的影響?;谶@樣的思考,本研究利用《編輯學報》和《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年發表的484篇論文作為基礎數據,比較學術論文第一作者和合著者的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發表后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差異,從而為期刊編輯初審時篩選高被引論文提供一定的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選取

《編輯學報》和《中國科技期刊研究》是我國期刊編輯非常關注和熟知的編輯出版類期刊,在國內學術影響力較高,發表了我國編輯出版知名學者的學術成果。因此,選擇《編輯學報》和《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發表的論文作為研究對象。論文的被引頻次峰值一般出現在發表后5~6年[12],因此選取2017年為論文的發表年份。經過進一步篩選,共選取《編輯學報》和《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年發表的484篇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合著論文342篇、獨著論文142篇。

1.2 研究方法

1.2.1 數據獲取

登錄中國知網,選擇高級檢索,以“文獻來源”為檢索項、“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和“編輯學報”為檢索詞、OR為關聯詞進行檢索,并將論文發表時間限定為2017年,收集484篇論文的標題、所有作者、來源出版物、發表時間、被引頻次等信息,導入Excel工作表。數據收集時間為2023年5月22—26日。

1.2.2 作者相關數據獲取

為觀察作者生產力、作者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的相關關系,對484篇論文的作者進行拆分,并將每一位作者視為第一作者,計算其在2014—2020年的生產力和影響力。具體數據獲取方法如下:首先登錄中國知網,選擇高級檢索中的作者發文檢索,以“第一作者”和“作者單位”為檢索項、AND為關聯詞進行檢索,并將論文發表時間限定為“2014-01-01至2020-12-31”,最終獲取該時段作者的發文量和h指數,以發文量和h指數分別代表作者的生產力和影響力。

1.2.3 相關指標選取

學術論文的內容體現作者的核心思想和興趣偏好,學術論文的數量則反映作者的研究程度和能力水平。一般來說,作者發文量越多,其研究越深入,研究能力越高,故用發文量來表征作者的學術生產力。h指數是一種評價作者學術成就的新方法,其內涵是:一位作者發表的所有論文中有h篇至少被引h次,其余論文每篇被引小于h次。作者的h指數越高,論文影響力越大,因而用h指數來表征作者的學術影響力。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 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數據的正態性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K-S)檢驗方法,作者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法。采用線性回歸分析法驗證作者生產力、影響力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效果,并參考方差膨脹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檢查自變量的共線性效果。一般情況下VIF低于5說明自變量之間不具有共線性,可以進行回歸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獨著論文作者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的關系

對142篇獨著論文,在中國知網中以第一作者的身份檢索每一位作者在2014—2020年的發文量和h指數,視為其生產力和影響力。由于文章篇幅所限,表1僅列出了被引頻次排名前5和后5的論文的被引頻次及作者的生產力、影響力。從表1可以看出,論文被引頻次最大值為92,最小值為0;作者生產力最大值為31,最小值為1;作者影響力最大值為10,最小值為0。Kolmogorov-Smirnov 檢驗結果顯示,獨著論文的被引頻次與作者生產力、影響力均不呈正態分布(P<0.001)。因此,對數據進行Spearman檢驗,相關系數為r。結果顯示:獨著論文作者生產力與論文的被引頻次之間無相關性(r=0.163,P=0.053);獨著論文作者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呈正相關(r=0.287,P<0.001)。為了進一步解釋獨著論文作者的生產力、影響力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效果,以被引頻次為因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如表2所示。獨著論文作者的生產力、影響力的VIF均小于5,說明其與被引頻次之間不存在共線性,同時獨著論文作者的生產力與影響力的標準化系數分別為-0.051和0.290。

表1 獨著論文被引頻次及作者生產力、影響力的分布情況

表2 獨著論文被引頻次及作者生產力、影響力的回歸分析結果

2.2 合著論文的作者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的相關性

由于篇幅限制,表3 僅列出了342 篇合著論文中被引頻次排名前5 和后5 的論文的被引頻次及作者的生產力、影響力。從表3可以看出,合著論文被引頻次最大值為78,最小值為0;合著論文中第一作者生產力最大值為14,最小值為1;第一作者影響力最大值為7,最小值為0。合著論文中合著者生產力最大值為35,最小值為0;合著者影響力最大值為10,最小值為0。Kolmogorov-Smirnov 檢驗結果顯示,合著論文的被引頻次,第一作者生產力、影響力及合著者生產力、影響力均不呈正態分布(P<0.001)。因此,對相關數據進行Spearman 檢驗,結果(表4)顯示合著論文的第一作者生產力(r=0.195)、影響力(r=0.320),合著者生產力(r=0.115)、影響力(r=0.134)與合著論文的被引頻次均有相關性(P<0.001)。其中,合著論文的第一作者影響力與論文的被引頻次的相關性最高(r=0.320)。進一步進行回歸分析發現,VIF均小于5,說明第一作者生產力、影響力,合著者生產力、影響力之間不具有共線性,且第一作者生產力與論文被引頻次明顯負相關,第一作者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顯著正相關,而合著者生產力與影響力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效果均較小,如表5所示。

表3 合著論文被引頻次及作者生產力、影響力分布情況

表4 合著論文被引頻次與作者生產力、影響力的相關性檢驗結果

表5 合著論文被引頻次及作者生產力、影響力的回歸分析結果

2.3 論文作者數量與論文被引頻次的關系

484 篇樣本論文中包含142 篇獨著論文和342篇合著論文,從上文可知合著論文的被引頻次受第一作者影響力影響較大,與合著者生產力、影響力均呈弱正相關,因此懷疑論文作者數量對論文被引頻次存在某種程度的影響。為了驗證這個假設,對484篇論文的作者數量進行統計。因篇幅所限,表6僅列出了被引頻次排名前10 的論文的被引頻次及作者數量。從表6 可以看出,論文被引頻次最大值為92,作者數量最大值為5。Kolmogorov-Smirnov檢驗結果顯示,論文被引頻次與作者數量均不呈正態分布(P<0.001)。Spearman 檢驗顯示,論文被引頻次與作者數量之間無顯著相關性(r=0.021,P=0.645)?;貧w分析顯示論文作者數量對被引頻次無提升作用。

表6 論文的被引頻次及作者數量分布情況

3 結論與討論

論文被引頻次直觀反映了論文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但其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因素主要涉及論文、作者、期刊等方面,例如論文本身的熱度[13]和新穎度[14]、參考文獻的數量[15]和多樣性[16]、作者數量[17]和影響力[18]、期刊的影響因子[19]和生產力[20]等。通過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因素進行相關性分析,能夠有效探究各因素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效果,從而進一步尋求提升論文質量和影響力的方法。國內有研究提出,同一年不同月份發表的學術論文6年后被引頻次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發表月份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可以忽略[21]。因此,選取2017年《中國科技期刊研究》《編輯學報》發表的484篇論文作為研究對象,探討第一作者和合著者的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發表后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差異。

3.1 獨著論文作者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分析

作者作為學術論文的產出者,其生產力和影響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論文的被引頻次。劉順等[22]在探究2005—2014年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動向時發現高產作者與高被引作者并不完全吻合,高生產力作者的論文并不必然有較高的被引頻次,較少的發文量也并不一定導致較低的被引頻次。Bornmann等[23]發現具有相同內在價值的論文因作者身份不同而有不同水平的被引頻次,高影響力作者能夠獲得更多引用。Thelwall[24]認為高影響力作者比高生產力作者更能帶來團隊合作的成功,作者影響力對論文被引頻次有更好的提升作用。本研究則表明獨著論文作者的生產力對論文的被引頻次無顯著影響,較高發文量并不等同于較高的論文質量和被引頻次;而作者影響力對論文被引具有正向影響,作者的影響力越高,論文越容易得到同行認可,從而獲得較高的被引頻次。以上研究均證實了作者生產力與論文被引頻次之間并無顯著相關關系,而作者的高影響力則會促進論文被引頻次的提升。

3.2 合著論文作者的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分析

科學研究的深入和學科的交叉融合使得學術論文凝聚了更多學者的智慧與思考,也不再僅是單一作者的產出,而是團隊合作的成果。Yu等[25]基于逐步回歸分析對科技論文的引文影響力進行預測,結果表明第一作者的生產力和影響力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較小。魏開洋等[26]借助合著網絡,將h指數排名靠前的高學術影響力作者視為明星作者,發現明星作者對合著論文的被引頻次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對創新力具有較輕微的負向影響。本研究主要探究合著論文第一作者與合著者對論文頻次的影響效果。研究表明:第一作者的高發文量并不能帶來更多的被引頻次,相反還會影響論文被引頻次的增加;而第一作者的高影響力能夠推動論文獲得更高的被引頻次;合著論文被引頻次受合著者生產力、合著者影響力的影響不大。因此,合著論文中,作者的署名位置和合著網絡不同,作者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效果也不同,且相對于作者生產力而言,作者影響力對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更大。

3.3 論文作者數量與論文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分析

近年來,學者就作者數量與論文被引頻次之間是否具有相關關系開展了大量研究。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二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作者數量的增加能夠提高論文的影響力和被引頻次[27-30]。黃雪梅[31]在探究科研合作對高等教育領域產出論文被引頻次的影響時發現,合著論文被引頻次隨作者數量的增多而提高,且作者地理鄰近與社會鄰近對合著論文被引頻次有顯著正向影響。部分學者則持反對意見,認為作者數量與論文被引頻次無關[32-33]??蒲泻献麟m然有助于高質量合著論文產出,但作者數量多不意味著論文被引頻次高。王黎明等[34]基于《圖書情報工作》2015年發表的論文探究作者數量與被引頻次的關系,發現作者數量與被引頻次之間不存在線性關系,作者數量對被引頻次幾乎無影響。陳悅等[35]認為作者數量和論文被引頻次之間呈現“倒U”關系,也就是說存在最佳的合著規模。本研究通過相關性檢驗表明作者數量和論文被引頻次之間不存在顯著相關關系,論文被引頻次并不受作者數量的影響。由此可見,對于作者數量與論文被引頻次是否具有相關關系尚未有統一答案,相關程度的界定可能受到論文所屬學科領域、年份、類型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4 結語

本研究以484篇論文為樣本數據,探求學術論文的作者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之間的相關關系。結果顯示:在獨著論文中,論文的被引頻次與作者生產力無關,與作者影響力呈正相關;在合著論文中,第一作者生產力、影響力與論文被引頻次均呈正相關,論文被引頻次與合著者生產力、影響力也均呈正相關。結果提示,期刊編輯初審稿件時可以利用數據庫查詢作者的h指數,h指數高的作者撰寫的論文在發表后可能獲得較高的被引頻次,而若合著者發文量較高,論文發表后被引頻次也可能較高。但由于樣本數據量較少,還需進一步驗證研究結果的適用性。希望本研究結果能夠為國內期刊編輯在初審稿件時篩選可能的高被引論文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猜你喜歡
生產力影響力數量
統一數量再比較
天才影響力
黃艷:最深遠的影響力
把“風景”轉化成“生產力
頭發的數量
3.15消協三十年十大影響力事件
傳媒不可估量的影響力
我國博物館數量達4510家
人口紅利與提高生產力
展望2014: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第一生產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