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818例未產女性孕前體成分特點的現況分析

2024-03-20 02:58賀宇恒譚容容劉莉莉陶新城浦丹華吳潔
生殖醫學雜志 2024年3期
關鍵詞:體脂年齡組腰圍

賀宇恒,譚容容,劉莉莉,陶新城,浦丹華,吳潔

(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南京 210029)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超重/肥胖的患病率不斷上升,已成為重要的社會公共問題。而孕前超重/肥胖對妊娠期母體、子代的近遠期健康均會造成較大影響。孕前超重/肥胖和孕期增重過度被多項研究認為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相關[1-4],是學齡前兒童超重/肥胖的危險因素[5],增加子代體重、代謝疾病發生的風險[6]。而且超重/肥胖的發生可引起青春期提早發育[7]、糖脂代謝異常[8]、心理健康問題[9]的風險增加,影響青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發育。肥胖的干預重在早期預防,其中孕前是預防最為重要的環節。

女性孕前體質量指數(BMI)、孕期增重與子代體成分存在線性相關性[10-11]。BMI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評估肥胖的指標,但由于BMI 水平在不同體脂百分比個體中差異較大。近年來體成分分析能更準確地反映人體內各組分含量及比例,反映測試對象的營養狀態及肥胖程度等。研究顯示體成分指標的變化與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如糖脂代謝異常、肌少癥、脂肪肝等[12]。通過體成分相關指標可以較準確了解孕前女性的營養狀況,及時發現潛在的肥胖女性并糾正其不良的生活習慣,預防孕期體重過度增加及兒童期肥胖的發生。因此,在孕前評估并優化體成分有重要意義。本文選取2020年1月至2023年8月在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行孕前檢查的2 818名未產女性作為研究對象,采用生物電阻抗分析法(BIA)進行體成分的檢測,分析體成分的分布特點,為女性備孕期間的營養干預及體質量管理提供可靠指導。

資料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選取2020年1月至2023 年8月于我院婦女保健科就診的2 818例孕前檢查女性作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1)在本院孕前檢查并行體成分分析的女性;(2)年齡≥20歲;(3)已婚,無分娩史。

排除標準:(1)已診斷為代謝性、營養性及內分泌性疾病,合并其他內科合并癥(高血壓、肝損、哮喘等);(2)服用激素類藥物等。

本研究經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二、研究方法

1.體成分測定:采用InBodyS10人體成分分析儀(韓國拜斯倍斯),囑受試者檢測前保持安靜、排空大小便?;颊咂脚P位,保持同一個姿勢直到測量結束。用75%酒精棉球擦拭皮膚的電極接觸面再進行測量,電極接觸點分別為雙手拇指和中指,雙足內踝和外踝后下方?;谏镫娮杩狗ㄖ饕獪y量和分析體脂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腰圍、臂圍、蛋白質、無機鹽、骨骼肌質量、骨礦物質含量等。

2.診斷標準及分組:孕前女性BMI=體重(kg)/身高(m)2。參照中國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推薦的分類標準:消瘦為BMI<18.5 kg/m2,正常為18.5 kg/m2≤BMI<24.0 kg/m2,超重為24.0 kg/m2≤BMI<28.0 kg/m2,肥胖為BMI≥28.0 kg/m2。本研究將BMI≥24.0 kg/m2納入超重/肥胖。使用生物電阻抗法測量內臟脂肪面積≥100 cm2定義為內臟脂肪肥胖癥[13],女性腰圍≥80 cm診斷為腹型肥胖[14]。

將孕前未產女性按體脂百分比(正常為18%~28%)和骨骼肌占比(正常為90%~110%)分為9組[15]:(1)高體脂高肌肉型(體脂率>28% 且骨骼肌占比>110%);(2)高體脂正常肌肉型(體脂率>28%且90%≤骨骼肌占比≤110%);(3)高體脂低肌肉型(體脂率>28%且骨骼肌占比<90%);(4)正常體脂高肌肉型(18%≤體脂率≤28%且骨骼肌占比>110%);(5)正常體脂正常肌肉型(18%≤體脂率≤28%且90%≤骨骼肌占比≤110%);(6)正常體脂低肌肉型(18%≤體脂率≤28%且骨骼肌占比<90%);(7)低體脂高肌肉型(體脂率<18%且骨骼肌占比>110%);(8)低體脂正常肌肉型(體脂率<18%且90%≤骨骼肌占比≤110%);(9)低體脂低肌肉型(體脂率<18%且骨骼肌占比<90%)。另外,按年齡分組可分為4組:分別為20~<25歲組,25~<30歲組,30~<35歲組,≥35歲組。

三、統計學方法

結 果

一、研究對象的一般情況及體成分特征分布

本研究納入2 818例孕前未產女性平均年齡(28.55±3.27)歲,平均BMI(22.46±3.59)kg/m2。

根據育齡期女性正常體脂百分比(18%~28%)及骨骼肌正常標準占比(90%~110%)[15]對研究對象進行體成分特征分型分析(表1)。2 818 例未產女性中,高體脂正常肌肉型比例為39.78%(1 121/2 818),高體脂低肌肉型為24.80%(700/2 818),而正常體脂正常肌肉型僅占14.02%(395/2 818)。

表1 不同體成分類型的孕前女性占各BMI人群和總人數的百分比[n(%)]

根據BMI進一步分層分析發現,超重/肥胖(BMI≥24 kg/m2)的孕前女性比例為27.75%(782/2 818),其中高體脂正常肌肉型比例最高(76.60%,599/782),其次是高體脂高肌肉型(19.69%,154/782)。而正常人群(18.5 kg/m2≤BMI<24 kg/m2)的中高體脂低肌肉型比例為36.39%(651/1 789),高體脂正常肌肉型為29.18%(522/1 789)。消瘦人群(BMI<18.5 kg/m2)的孕前女性主要表現為正常體脂低肌肉型77.33%(191/247)。以體脂百分比作為肥胖的評價指標,高體脂百分比女性占比高達70.09%。超重/肥胖、正常、消瘦組間孕前女性的體成分類型分布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1)。

二、不同年齡段孕前未產女性體成分指標比較

孕前未產女性各年齡組的統計結果顯示,25~<30歲組女性人數比例最高(59.23%,1 669/2 818),其次是30~<35歲組年齡段女性(27.93%,787/2 818)。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孕前未產女性肥胖相關指標(BMI、體脂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臂圍、腰圍)在各年齡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5);其中BMI、內臟脂肪面積、腰圍、臂圍在25~<30歲組較20~<25歲組顯著下降(P<0.05),之后開始隨年齡增加而增加;25~<30歲組孕前女性的無機鹽、骨礦物質含量、蛋白質、骨骼肌質量與20~<25歲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均>0.05),但與30~<35歲組和≥35歲組比較,各指標均顯著降低(P<0.05)(表2)。

表2 各年齡組孕前女性體成分指標的比較(-±s)

如表3所示,將肥胖相關指標BMI、體脂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腰圍、骨骼肌占比進行分層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組孕前女性的BMI、內臟脂肪面積、腰圍、骨骼肌占比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BMI≥24 kg/m2的女性在≥35歲年齡段中比例最高(39.57%,55/139);腰圍≥80 cm的孕前女性中,同樣是≥35歲年齡組占比最高(51.80%,72/139);內臟脂肪面積≥100 cm2的孕前女性,20~<25歲年齡組占比最高(22.42%,50/223);而低肌肉型(骨骼肌占比<90%)的孕前女性在各年齡組中占比均超過50%,且隨年齡增加,低肌肉型女性比例逐漸增多,卡方檢驗結果表明各年齡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年齡組中體脂百分比≥28%的孕前女性比例均超過68%,其中占比最高年齡組為30~<35歲組(73.57%,579/787),但各年齡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各年齡組孕前女性在不同肥胖相關指標中的分布情況[n(%)]

三、孕前未產女性體成分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將孕前女性的體成分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熱圖1結果顯示,BMI與體脂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腰圍、臂圍之間呈高度正相關(r>0.80,P<0.001),其中BMI與臂圍相關性最大(r=0.97,P<0.001)。而體脂百分比與無機鹽、骨礦物質含量間呈弱正相關(r<0.020,P<0.001)。蛋白質與無機鹽、骨骼肌質量、骨礦物質含量間呈高度正相關(r>0.80,P<0.001),其中蛋白質與骨骼肌質量相關性最大(r=0.998,P<0.001)。

BMI:體質量指數;PBF:體脂百分比;VFA:內臟脂肪面積;AC:腰圍;ArC:臂圍;Protein:蛋白質;Minerals:無機鹽;SMM:骨骼肌質量;BMC:骨礦物質含量。

討 論

體成分分析是評價體內各種成分含量的常用臨床檢查,主要包括水分、蛋白質、肌肉、脂肪、無機鹽等物質。體成分各項指標的含量和比例不僅能反映人體的體質狀況、體型特征以及身材大小,也是診斷肥胖、超重的重要依據。臨床常用BMI評估人體營養狀況的指標,但其指導意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研究顯示,以BMI進行分組,BMI≥24.0 kg/m2的孕前女性比例為27.75%,而以體脂百分比作為肥胖的評價指標,高體脂百分比女性占比高達70.09%,肥胖檢出率明顯高于BMI作為肥胖的評價指標,說明BMI并未真實反映人體內脂肪含量及體脂分布情況。趙俊香等[16]研究結果顯示,358例孕前女性平均體脂百分比超過28%,但研究未對體脂百分比進行分層分析,且樣本量較少。本研究以體脂百分比和正常骨骼肌標準占比進行分層分析發現,高體脂正常肌肉型比例為39.78%,高體脂低肌肉型占比24.80%,而正常體脂正常肌肉型僅占14.02%。而且不同年齡組間高體脂百分比女性的比例均超過68%,提示現階段未產女性孕前主要表現為高體脂百分比,且部分女性為低肌肉型。這可能與久坐的工作方式、高熱量的飲食習慣、缺少運動的生活方式相關。因此,針對高體脂百分比未產女性的孕前指導,不僅要幫助其減重、減脂,還應合理補充優質蛋白,增加抗阻運動,增加其肌肉量。

年齡是影響女性體成分變化的重要因素。我們研究結果發現20~<25歲組孕前女性肥胖相關指標顯著高于25~<30歲組(P<0.05),這可能與20~<25歲組女性大多處于讀書或剛工作階段,久坐的學習/工作模式、高熱量的飲食、缺少運動的生活方式相關。而且靜坐少動≥7.5 h/d可增加女生發生肥胖的風險[17]。還可能與本研究納入的20~<25歲組年齡段研究對象樣本量較少有關。本研究結果提示蛋白質、骨骼肌質量、無機鹽、骨礦物質含量在25~<30歲之后,隨年齡增加而逐漸上升。一項來自成都地區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的結論,女性的無機鹽、骨礦物質含量、骨骼肌、蛋白質均在30~39歲達到高峰,而后隨年齡增加呈下降趨勢[18]。此外,本研究以骨骼肌占比進行分層分析,發現各年齡段超過50%的孕前女性屬于低肌肉型(骨骼肌占比<90%),且逐年增多。營養攝入不足是引起低肌肉體型發生的重要環境因素,其中蛋白質是維持肌肉量的關鍵營養物質[19]。研究顯示高蛋白低碳水的飲食模式聯合運動,更有助于減輕體重、降低體脂肪含量,增加去脂體重[20]。至少150 min/周中等強度運動,至少75 min/周的高強度運動,或兩者的等效組合搭配營養的膳食,更有助于獲得健康的體脂和肌肉分布[21]。因此,針對高體脂的孕前女性,在減重減脂時,根據體成分特點適時調整運動方式,重視骨骼肌占比,推薦增加優質蛋白攝入,促進其恢復正常脂肪肌肉體型。越來越多研究報道,孕前超重/肥胖不僅影響受孕率,還增加妊娠期及產后相關并發癥的發生率,包括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壓,剖宮產切口感染等[1-2,22]。而且流行病學研究及動物研究均顯示,孕期母體環境因素對新生兒出生體重、兒童甚至成年后肥胖以及相關代謝疾病的發生有著重要影響[23]。孕前超重/肥胖的女性,其所生子女的BMI、腰圍、體脂、內臟脂肪含量更高[24-25];母親孕前BMI與兒童期子女的體成分指標如腰圍、體脂肪、體脂百分比等呈正相關[26]。因此,孕前保持正常BMI、體脂百分比是早期有效干預措施,尤其是35歲以上高齡者。積極開展妊娠前營養和運動指導,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調整運動和飲食方式積極控制體重,降低體脂百分比,減少不良妊娠結局的發生率,降低子代發生肥胖和代謝性疾病的風險[27-28]。

既往研究報道,脂肪組織與骨密度之間關系尚不明確,有文獻提示骨密度與體脂百分比呈負相關[29-30],也有顯示無機鹽與脂肪呈正相關[31]。由于研究人群的種族、年齡、性別的不同,結果也有差異。而本研究受試者為育齡期女性,各種營養成分的攝入以及骨礦物質吸收的增加,提示體脂百分比與無機鹽、骨礦物質含量呈弱正相關性。此外,蛋白質與無機鹽、骨骼肌質量、骨礦物質含量間呈高度正相關。肌肉是由蛋白質和水分組成,蛋白質和骨骼肌質量相關性最大,所以對于高體脂百分比的女性在減脂、控制體重的同時,應保證每天適量優質蛋白及礦物質的攝入,適當增肌,以防引起蛋白質缺乏、骨量減少和肌肉量下降。本研究顯示BMI與體脂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腰圍、臂圍之間呈高度正相關,其中BMI與臂圍相關性最大。提示臂圍與BMI、腰圍、體脂百分比、內臟脂肪面積是同向增加的,而且臂圍的測量簡單易行,不受呼吸、飲食的干擾,更有助于患者的自我監測。

孕前未產女性體成分現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高體脂百分比,尤其年齡≥35歲的女性,以腹型肥胖為主。為高體脂百分比孕前女性科學減重降脂,孕期合理膳食營養,預防孕期過度增重及兒童期肥胖提供指導。因此,孕前女性行體成分分析更有助于精確地識別潛在肥胖人群,針對性提供優生咨詢指導,降低超重/肥胖對育齡期女性健康的影響,及其對母嬰健康的遠期影響,為孕育新生命提供健康環境。

猜你喜歡
體脂年齡組腰圍
腰圍增加1厘米相當于老了1歲
選腰圍 試戴半小時
對廣東省成年男子BMI指數的分析
從顏值到實用性華為智能體脂秤VS小米體脂秤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圍
腰痛病人如何使用腰圍
2005年與2010年河北省經濟較好與經濟一般城市成年女子健身程度的比較與分析
記錄體重也許斑斕
漂亮的實力派 有品PICOOC S3智能體脂秤
體脂:愛它或恨它,先了解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