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無錫市體育非遺文化產業轉型發展研究

2024-03-21 07:12劉文燕王海波李振艷
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石鎖無錫市無錫

劉文燕 王 振 王海波 李振艷

(1.無錫職業技術學院 體育部,江蘇 無錫 214121;2.常州工學院 體育教學部,江蘇 常州 213032)

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藏,泱泱中華歷史悠久,在賡續的文化長河的滌蕩下,豐碩的非遺璀璨奪目。非遺來自人的創造,凝聚人的真知灼見,現代人應心懷自豪感和使命感,稔知并傳承我國非遺文化,使我國的文化精髓在人類生活中迤邐不絕。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進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1]。進入新發展階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賦予了文化事業新的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指示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2]。體育非遺是我國文化產業和文旅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相關研究逐年增多,以應用開發研究為主,聚焦傳承保護,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兩創”方針后,非遺產業化研究成為新的熱點。無錫市體育非遺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分析其產業政策和文化環境,梳理其淵源和歷史變遷,掌握其資源現狀和產業化程度,對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具有時代意義和現實價值。

1 無錫市體育非遺產業政策環境分析

傳統文化是現代人深入了解先賢智慧哲思的珍貴遺存,也成為現代人心中最堅韌的根基。非遺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文明光澤所在,蘊聚了我國民眾的聰明睿智、生活積淀和遺風舊俗,保存和保護、傳播和繼承、發展和創新成為永恒議題。

1.1 外部政策環境

非遺保護和傳承關乎文化血脈延續、文化戰略全局和民族復興偉業[3]。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領導高度重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4]。我國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非遺保護和傳播。同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要求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遺保護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雙創發展,對非遺保護傳承提出更高要求。江蘇省十分重視全省非遺保護工作,指出要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榮使命,切實提升全省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無錫市體育非遺是中華傳統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無錫體育非遺文化,對延續區域體育歷史文脈、堅定地方文化自信、推動區域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5]。

1.2 內部政策環境

無錫是我國文明城市、最佳地級城市、最佳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國外貿百強城市、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6],地處太湖流域,是江南水鄉和吳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無錫致力于打造更具引領力、凝聚力、影響力的文化強市,通過非遺文化等舉措保護和保存區域文化遺產,留住城市記憶[7]。無錫將重點培育高附加值、帶動力強的文化產業項目,賦能無錫建設。體育非遺文化作為新型文化業態不容小覷,有利于無錫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必將為無錫增添更多光彩。

2 無錫市體育非遺產業文化環境分析

2.1 國外非遺產業發展歷程

國外非遺保護工作歷史悠久,研究層次較深。20世紀中葉開始,日本最早進行非遺傳承保護,提出“無形財產”概念[8],通過法律保護非遺傳承人。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非遺研究進入探索期,美國開始構建非遺理論,國會圖書館1995年開發美國記憶項目,呈現了美國建國二百年來的歷史遺產和文化[9]。2005—2015年,非遺研究進入發展期,主要集中在數字化保護和經驗性研究。Yang Cheng等[10]利用虛擬技術進行文化遺產復原,數字化技術得到更廣泛的應用。自2016年以來,非遺研究進入深化期,吸收新方法、新理念,以田野調查為主,取得新進展。韓國注重非遺利用和宣傳,英國注重非遺進校園,德國教授運用田野調查法得出民族體育發展需走創新之路,意大利政府設立因特網文化遺產項目方便民眾查閱和學習相關文化遺產資源??傮w而言,國外研究內容具體,對非遺保護發展具有指導意義,但體育非遺方面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理論。

2.2 我國體育非遺產業發展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傳統體育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逐漸受到重視[11]。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成績顯著,目前共有各類非遺項目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1 557項;各級傳承人9萬余名,其中國家級3 062名。我國世界級非遺項目總數居世界第一[12],已有43項非遺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太極拳、中醫針灸、藏醫藥浴法等項目為解決人類健康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江蘇省共有省級傳統體育非遺項目94項[13]。無錫地處省內非遺的高密度核心區,與蘇州、常州和南通連接成片,具有良好的區位空間發展優勢。李懷亮等[14]研究了體育小鎮和武術“非遺”的產業化,胡沛文[15]構建了我國體育非遺產業化開發路徑的理論模型。無錫地區體育非遺石鎖文化現實生活中的傳承保護和影響力較好,但相關研究零星出現,有待繼續完善和補充。

3 無錫市體育非遺保護和傳承

3.1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庫

無錫市積極建立非遺名錄,并對所有的非遺項目進行記錄、分類和保存,以便后續的保護和研究。

目前,無錫市有243項非遺成功申獲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其中國家級11項、省級64項、市級168項;有477人成功申獲各級代表性傳承人,其中國家級13人、省級76人、市級388人。但是無錫尚無體育非遺進入國家級非遺項目,應積極挖掘和保護具有無錫地域特色的代表性體育非遺項目,并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江蘇省非遺以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戲曲和傳統音樂為主,傳統體育所占比例極小。官方非遺分類中最初沒有傳統體育,導致武術類非遺申報為傳統舞蹈。2018年,李平、陳小蓉主編的《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江蘇卷)》統計出江蘇省擁有體育類非遺項目43項,其中國家級9項、省級34項,包括舞龍、舞獅、武術、雜技、龍舟習俗表演、石鎖等[16]。目前,江蘇省可供體育開發利用和傳承保護的省級傳統體育非遺項目增至94項,占全部非遺項目的17.74%,體育非遺所占比重逐年提升。

無錫位于江蘇南部,太湖之濱,隸屬吳地,經濟發達,農村體育較好,民俗體育項目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蘊。目前,無錫有51項省級非遺項目,例如花樣石鎖、段龍舞、玉祁龍舞、鳳羽龍、漁舟劍槳、盾牌舞等。僅無錫花樣石鎖歸屬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一類中,而許多如段龍舞、鳳羽龍、漁舟劍槳、盾牌舞等具有明顯體育和武術屬性的非遺項目被劃分至傳統舞蹈類別。無錫市可利用的體育非遺項目包括省級的撂石鎖(無錫花樣石鎖)、鳳羽龍,以及市級的九連環等,見表1。

表1 無錫市體育非遺項目資源

3.2 建立非遺法律法規,給予政策支持

無錫非遺保護的工作原則是依法保護、科學保護、有效保護。無錫市從2007年開始立法保護非遺,并取得了一系列階段性成果。為了適應新的發展階段,無錫市又出臺了一系列工作方針、政策、措施等,建立健全各項配套制度,為非遺工作的正規化發展提供了根本的政策保障,見表2。

表2 無錫市非遺法制化進程統計

3.3 健全科學的管理機制

無錫市不僅加強了非遺文化數據庫項目傳承人的傳承體系建設,而且積極建設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非遺研究基地、非遺傳承示范基地(表3),引導社會力量積極關注、參與、共享和開發非遺文化,營造全社會保護非遺的良好氛圍。

表3 無錫市非遺基地統計表

基地中除了企業、個人工作室、民間組織,還有各類學校。無錫將非遺保護傳承融入國民教育體系,崇寧路實驗小學等5所學校長期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為全社會自覺保護與傳承非遺打下良好基礎。其中,無錫市惠山區洛社鎮文藝體育界聯合會因鳳羽龍和無錫市宜宏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因盾牌舞等體育非遺被列入省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名單,宜興市風箏協會因周鐵鷂笛(燈)風箏制作技藝被列入市級非遺傳承示范基地名單。

3.4 加大財政投入

無錫市政府通過撥款資助非遺項目的研究、傳承和推廣,2016年出臺《無錫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將非遺保護專項資金由原來的每年約35萬元提升到100萬元左右,用于扶持無錫市區范圍內國家、省、市級非遺的保護和傳承。無錫市注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已建成各級各類非遺博物館,創建了全國唯一一家省級石鎖協會、全國唯一一家石鎖博物館,并在體育公園配套了24個石鎖健身點,無錫已有300多名骨干成員外加1萬多名愛好者成為石鎖人。

信貸扶貧資金管理方面主要的創新有:第一,借款主體的創新,先后嘗試了直接貸款到戶、扶持經濟實體、支持地方主導產業和龍頭企業,以及直接貸款到戶與委托幫扶貸款相結合等方式;第二,貸款方式創新,1986年以來嘗試了政府信用下的經濟實體貸款、依托社會信用的小額貸款、抵押和擔保為基礎的企業或政府貸款等;第三,貼息方式創新,嘗試了貼息給承貸銀行、貼息給借款人等方式;第四,承貸機構選擇,先后嘗試了商業銀行承貸、政策銀行承貸、地方政府選擇等方式。

近年來,無錫市先后推出“非遺+特色小鎮”“非遺+景點”“非遺+會展”“非遺+博物館”“非遺+文創品”“非遺+養生”等多種傳承傳播方式,并引入運河非遺保護機制,已形成了非遺保護傳承的新格局,實現了從靜態保護向活態保護轉變,從政府主導轉向傳承人主導,從公益展示轉向產業盈利,采取了政府扶持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釋放了非遺傳統活力。目前,無錫市致力于開展工作室帶徒、校園開課、企業化運營等活態保護。無錫非遺數字化保護記憶工程持續推進,從“活”起來到“潮”起來,無錫是第一個大規模引入非遺數字藏品概念的城市。

4 無錫市體育非遺文化傳承困境

4.1 體育非遺文化認同有待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隨著國家四個自信的提出,中國人民的文化自信正在覺醒,國家大力倡導我國傳統文化,促進文化認同和民族復興。呈現和傳播無錫體育非遺文化所蘊含的多元價值取向和深邃文化內涵是政府、管理者和傳承人應思考的課題。相比其他影響力較大的非遺,無錫體育非遺文化的認同感偏弱。

4.2 體育非遺文化瀕危,面臨人才斷層

花樣石鎖是無錫市開展較好的體育非遺項目,2013年被列入市級非遺名錄,2016年成功申報省級非遺名錄。然而,撂石鎖老齡化嚴重,人才斷層成為其發展瓶頸。其他體育非遺項目也面臨相同困境,急需保護。無錫市高等院校體育專業有限,關注和研究體育非遺文化的學者稀缺,有些體育非遺項目學術關注度不高,科學研究相對缺位,對無錫市體育非遺傳承不利。

4.3 體育非遺文化傳承機制仍需健全

無錫市有243項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和477名代表性傳承人,構建了非遺保護傳承體系,其中體育非遺項目有35項。為保持體育非遺文化生生不息,需建立健全傳承機制,探索發展模式,避免被邊緣化。無錫市正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氛圍,以政府主導扶持體育非遺協會和傳承人實現傳承。

5 新時代無錫市體育非遺文化產業轉型發展對策

5.1 強化政府職能,健全政策保障體系

無錫各級政府部門通過積極開設非遺普及課、舉辦非遺技能技藝傳承培訓班、力推非遺進景區、召開中國大運河非遺旅游大會、完善運河沿線非遺名錄體系和傳承梯隊建設等一系列舉措,保護和傳承無錫非遺文化。

民間傳統體育既是一項重要的體育事業,又是一種文化產業,在產業基礎薄弱、市場失靈等因素的制約下,迫切需要得到相關政策體系的理性引導、扶持與規范。政府要加強對非遺保護傳承的責任意識,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部門聯動和多元投入的機制,鼓勵公益資金參與支持無錫體育非遺文化產業轉型發展。

5.2 深耕體育非遺文化內涵,拓展產業發展路徑

體育非遺守護著城市記憶,傳承著地方文脈。無錫市應堅持守正創新,啟動體育非遺探源研究,通過淵源梳理,構建技與術為表層的器物技術層、禮與藝為中間層的制度習俗層、道與理為核心層的心理價值層的文化體系,豐富無錫市體育非遺文化內涵。無錫市應探尋體育文明演進與歷史輝煌的內在關聯,凸顯地域個性,鐫刻千秋履痕、謳歌偉大時代、賡續城市文脈、承載鄉愁鄉情、提供精神滋養,做到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

5.3 培養“工匠精神”,打造無錫體育非遺品牌

傳承人是地方非遺文化產業發展的靈魂。在我國文化傳承的大背景下,很多地區在非遺傳承的過程中過分重視形式、忽略內容,一味強調保持原汁原味,思想僵化,限制了非遺的傳承和傳播。無錫非遺項目撂石鎖傳承人闞國祥在非遺傳承過程中做到了守正創新,他對傳統石鎖從材料、外觀和重量等方面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原料選取鋰金屬,外層用橡膠覆蓋,質量控制在5~6 kg。這種改造打破了傳統石鎖對鍛煉場地的限制,提升了石鎖運動的安全性,突破了發展瓶頸,擴大了習練人群。

無錫市其他體育非遺項目也應發揚工匠精神和創新意識,積極傳承好、傳播好體育非遺文化,謀求產業發展路徑。要加大具有無錫市地方特色的優勢傳統體育項目的宣傳力度,培育無錫本土品牌項目和文創企業。同時,要保護好體育非遺“活態”傳承人,給予其優惠政策和經濟資助,營造寬松的發展環境,搭建交流平臺,鼓勵其參加各類比賽和演出,增強傳承人的責任感、認同感和自豪感。

5.4 持續推進教育傳承,提升產業發展能力

學校教育依然是無錫市體育非遺文化傳承的主渠道。無錫市石鎖協會應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2022年組織160多名小學生參與體驗撂石鎖,感受傳統體育的魅力,并選取30位優秀學生參加各類石鎖公益演出活動,市石鎖協會將繼續走進學校,推動石鎖運動傳承推廣,讓傳統運動更“年輕”。根據無錫市體育非遺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現狀,無錫市政府應積極推動和扶持各職能部門及協會、學會等組織成立相應的組織機構,為無錫體育非遺文化產業的轉型發展提供相應的資源與服務支持。

無錫市體育非遺要注重傳統體育非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產業園區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和成果轉化研究;加強社會資源整合,建立體育非遺專家庫,吸納民間專家、高校學者等為體育非遺工作建言獻策;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團隊,為無錫打造體育非遺文創基地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撐。

5.5 立足市場需求,以新技術引領體育非遺文化產業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消費結構不斷升級,市場需求升級,體育非遺文化產業也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無錫市應主動對接當代需求,整理編輯有史料價值、有影響力的體育非遺項目,將有價值的、碎片化的內容連接成網,展示一個完整的區域體育非遺圖景,重點構建無錫市較為完整和系統的傳統體育文化體系,建設體育非遺影像庫,并構建現代化的編目體系。

第一,豐富體育非遺產品供給,提高其影響力與附加值。以無錫太湖馬拉松、無錫國際賽艇公開賽等大型體育賽事為依托,構建賽事—非遺文化產品—市場營銷一體化發展模式。通過體育非遺IP產品開發,形成集IP、品牌于一體的產品體系,滿足受眾多樣化的需求。

第二,開發以數字化、智能化等為特征的新型體育非遺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文化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搭乘“智慧無錫”快車,以“互聯網+”為主要載體推進傳統體育非遺資源數字化建設。將“體育非遺文旅體驗空間”納入城市更新計劃,打造新型公共空間和消費場景。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手段進行市場調研、分析研究,提升體育非遺產品的開發設計水平。推動“互聯網+體育”非遺旅游產品打造的進程,實現“互聯網+體育歷史文化資源”的跨界融合。積極引導體育非遺企業探索利用新媒體等手段進行營銷推廣和品牌宣傳。

第三,加強線上線下的結合力度,促進傳統體育文化產品轉型升級。將線上推廣與線下實體店相結合,將網絡平臺與傳統營銷相結合,開展體育非遺全媒體傳播,利用新媒體平臺推廣傳播體育非遺產品,擴大其影響力。

第四,提升產業集聚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積極引導體育非遺企業進行產業集聚。無錫市應鼓勵和支持傳統體育非遺產業企業向特色小鎮、體育產業園、旅游園區等地區集聚,以傳統體育非遺為核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推進無錫市特色傳統體育和瀕危體育文化的傳承保護、利用和傳播,充分發揮體育非遺文化的社會功能與經濟價值,積極開發體育非遺文創產品,轉變并更新經營理念、生產要素、營銷方式、產品功能,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6 結語

新時代新征程,無錫市要不斷深化對新型體育非遺文化消費的認識,加快推動體育非遺文化產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型體育非遺文化消費模式,不斷優化新型體育非遺文化產品服務的結構和質量。無錫市應實施體育非遺文化研究工程,加強吳文化、體育文化等城市特色文化資源的研究闡釋和開發運用,進一步擦亮“太湖佳絕處、運河水弄堂、靈山吉祥地、千年古吳都、百年工商城”的城市名片,為“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品牌注入新的發展動力,讓體育非遺走進生活、走到身邊。

猜你喜歡
石鎖無錫市無錫
無錫一棉
現代石鎖運動發展研究
無錫市開展重大事故隱患“清零行動”
無錫一棉
石鎖玩出新花樣
無錫市剛柔并濟治理重大事故隱患
玩石鎖,我們是認真的!
無錫確定11月1日為“無錫企業家日”
少林傳統石鎖功
無錫公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