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鱘魚主要病害的診斷及防治技術

2024-03-22 08:06李秋云陳光榮李煙亮李玉萍
科學養魚 2024年2期
關鍵詞:病魚鱘魚魚體

李秋云,陳光榮,李煙亮,李玉萍

(郴州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湖南 郴州 423000)

本文對筆者前期開展的鱘魚病害研究工作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工廠化流水養殖鱘魚常見的病害、發病原因、主要癥狀及防治技術,以期為鱘魚健康養殖提供參考。

一、腸炎病

1.病癥 腸炎病在鱘魚養殖過程中較為多見,病原菌主要為腸型點狀氣單胞菌,短期內水質變差、攝食變質飼料或飼料投餌量過大等都容易引起該病。發病初期,病魚體表無明顯癥狀。隨著病情的加重,病魚出現游動緩慢,食欲驟減甚至不攝食,腹部膨脹、肛門紅腫,用手指輕輕按壓病魚腹部,有淡黃色黏液從肛門流出,嚴重者擠出膿血性黏液。對患病鱘魚進行解剖可以發現腸壁充血發炎,彈性變差,腸內無內容物,積存大量淡黃色或血色黏液。

2.防治方法 加強飼料投喂管理,保持水質清新,盡量選擇顆粒大小合適的飼料,做到定時定量投喂,可定期在飼料中添加大蒜素進行預防。針對鱘魚腸炎病治療,采用外用和內服相結合的方法。一般外用消毒劑,消毒劑為二氧化氯、碘制劑等。減少投喂量,減輕魚體腸道負擔。內服方式為用氟苯尼考和大蒜素拌料投喂,按每千克魚體重計算,10%氟苯尼考用量為0.1~0.15克,10%大蒜素用量為0.2~0.5克,連續投喂5~7天。

二、爛鰓病

1.病癥 爛鰓病是鱘魚養殖過程中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常與腸炎病并發,主要危害20 厘米以下的幼鱘。該病主要是因養殖水體水溫偏高(20℃以上),有機質含量高,鰓受傷后感染致病菌所致,病原菌主要為柱狀黃桿菌。感染后病魚行動緩慢、離群獨游、不吃食。鰓上黏液增多,鰓絲粘連、紅腫,鰓蓋張開,鰓膜不能合攏,鰓絲外露,鰓的某些部位因局部缺血呈淡紅色或白色。嚴重時,鰓小片壞死脫落,鰓絲末端缺損,最終因呼吸困難而死。

2.防治方法 及時更換池水,保持水質清新。做好池水的消毒殺菌工作,可用二氧化氯、三氯異氰脲酸等全池潑灑,每天1 次,連續2~3天。對出現典型癥狀的病魚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治療,內服氟苯尼考;進行藥物治療時,要不斷向池水充氧,保證魚體不缺氧,以減少治療過程中的死亡現象。充氧時還要注意預防胃充氣并發癥的發生。

三、出血病

1.病癥 出血病是鱘魚常見的細菌性疾病,主要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等細菌引起,此病是一種能造成重大損失的急性傳染病,危害魚年齡范圍大、流行季節長、流行水溫廣、發病迅猛、傳播速度塊、死亡率高。發病鱘魚通常體色偏淡、腹部膨大、肛門紅腫、口腔四周、腹部骨板可見明顯充血、出血,嚴重時病魚攝食困難或不能自主進食,可在短時間內造成死亡。解剖發現,病魚腹腔內有淡紅色渾濁腹水,個別病魚肝臟腫大,胃腸發炎,后腸充滿泡沫狀黏液等物質。

2.防治方法 加強生產管理,不投喂變質飼料,及時清除池中殘餌,定期換注新水,發現病魚后及時撈出隔離,避免其他魚被感染。治療可用5%的恩諾沙星拌料投喂,每千克魚用量0.2~0.4克,連用5~7天。

四、白頭病

1.病癥 鱘魚白頭病在水溫16~28℃時都有可能發生,發病迅速,感染率高,病原菌主要為維氏氣單胞菌?;疾〕跗诓◆~無明顯臨床表現,隨著病程發展,病魚食欲減退、反應遲鈍;頭頂病變發白、透明,嚴重時表皮潰爛,頂骨受損,形成一個空洞性的病灶。剖檢發現,病魚背部肌肉呈點狀或塊狀出血,肝臟發白腫大或糜爛,腎臟腫大,并有許多小白點。

2.防治方法 加強管理,在投放魚苗前做好池塘的消毒工作,保持良好的水質、適當的密度,科學飼喂,同時在養殖過程中降低放養密度,減少水溫、pH 的突然改變和溶氧的波動等應激因素,能明顯降低維氏氣單胞菌的發生率。

對于已經感染維氏氣單胞菌并出現相應癥狀的病魚,必須馬上進行藥物治療以控制死亡率,治療時內服抗菌消炎藥物和免疫增強藥物,可用鹽酸多西環素+杜仲葉提取物+VC拌料投喂,連用4~6天。按每千克魚重量計算,10%鹽酸多西環素用量為0.2克。同時外部環境用溫和性消毒劑進行處理,如復合碘,降低病原濃度。平時定期投喂多糖、復合維生素、保肝護膽等免疫增強劑,提高魚體免疫力,降低鱘魚易感性。

五、氣泡病

1.病因 氣泡病主要是養殖水體中微氣泡過多,尤其是氮氣和氧氣過飽和,使得魚的腸道、鰓、肌肉等組織形成微氣泡,最終匯合形成大氣泡導致鱘魚死亡,因消化不良或氣單胞菌感染也會引起鱘魚大肚子病。該病對鱘魚幼魚(15厘米以下)造成危害最大?;疾△\魚游動緩慢、無力、貼邊,或分布在水流較緩處的中上層水中,漸漸浮游于水面。如果癥狀加劇,魚體會出現腹部明顯膨脹(不同于腹水病),腹部向上,漂浮于水面的現象。在此階段,魚往往下潛困難,游動行為難以自身控制,直接導致攝食困難,數日后死亡。在顯微鏡下觀察,魚鰓發白,鰓絲完整,鰓絲間黏液增多,有很多小氣泡。剪開病魚腹部,發現胃、腸、膘膨脹,肝臟較白,膘異常充氣膨脹,胃內有食物,腸內有食物、黃色黏液和氣泡,后腸部位可能存在未消化食物。有的胃腸內食物不多,但有氣。

2.防治方法 改善水質條件,減少水源過度曝氣,防止水源中氣體過飽和;若發生氣泡病可用0.5%~1.0%食鹽水浸浴,調節滲透壓,使魚體鰾、胃腸、鰓、鰭處氣泡逐步逸出,可以逐步緩解病情。

幼魚養殖過程中若發生氣泡病,魚體一時難以下潛造成攝食困難,此時可以在不缺氧的前提下,降低水位、減小流速,幫助魚體克服下潛困難,使其盡可能吃到餌料,以快速增強體質,恢復健康。同時為避免腸道炎癥,可內服大蒜素或調理胃腸的藥物。

六、水霉病

1.病癥 水霉在淡水水域中廣泛存在,對溫度適應范圍廣,該病流行于春冬季節,水溫較低時期(15~20℃),主要由水霉屬和綿霉屬等水生真菌寄生引起,魚體在體表受傷后易繼發感染此病,危害各個生長階段的鱘魚。鱘魚產生水霉病后,會逐漸被菌絲包裹,病魚體表可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狀物,病魚開始焦躁不安,有的病灶部位潰爛,隨著病情加重會發生游動遲緩,食欲減退癥狀,最終消瘦死亡。

2.防治方法 拉網、分池、捕撈和運輸時,要避免魚體受傷,操作時用3%~5%的食鹽水浸洗魚體10~15 分鐘,也可用三氯異氰尿酸、碘制劑等消毒劑浸洗,可預防或減少此病發生。做好池水消毒殺菌工作,鱘魚發生水霉病后,每立方水體可用600~1 000 克食鹽和小蘇打合劑(1∶1)全池潑灑,也可用0.03 克/米3三氯異氰脲酸全池潑灑。針對已經被感染的鱘魚,可將其進行隔離,用水霉凈或4%~6%的食鹽水浸泡治療,促進菌絲從魚體脫落。適當提高水溫,降低水位,需要保證水體中有充足氧氣,并對水體進行適當的紫外線照射。

猜你喜歡
病魚鱘魚魚體
加州鱸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
歷史時期長江上游鱘魚資源的開發研究
軸流泵內魚體的運動行為與撞擊損傷分析
淡水魚水平往復振動頭尾定向輸送方法
淡水魚腹背定向裝置設計及試驗
裂唇魚
100歲的鱘魚
四招防止金魚長寄生蟲
養殖鱘魚 尋出致富路
幾種魚體新鮮度快速檢測方法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