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傳承背景下貴州民族服飾繡染工藝融合的研究

2024-03-27 09:15何曉倩
西部皮革 2024年1期
關鍵詞:民族服飾蠟染刺繡

何曉倩

(貴陽信息科技學院土木工程系,貴州 貴陽 550000)

0 引言

隨著現代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我國許多非遺工藝都面臨著遺失的窘境,貴州民族服飾的繡染工藝,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但在傳承的過程中,也陷入了人力成本高、效益低的困境。對此,通過對繡染工藝的融合設計,推動其創新發展,充分展現出貴州民族服飾的文化性、地域性以及藝術性特征,為繡染工藝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1 服飾刺繡與防染的工藝特征分析

1.1 防染工藝

防染工藝指的是利用蠟、線、木板夾等工具,按照一定的形狀對面料進行染色,最終面料會呈現出留白紋樣的印染特點。在貴州民族服飾的生產設計中,防染工藝的形式的較多,常見的有以覆蓋工藝為主導的蠟染、以木板夾工藝為核心的夾染以及扎染等,這些工藝在貴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且將防染工藝與地域特征和民族元素有機結合后,能夠進一步強化貴州民族服飾的美學價值,展現出獨屬于貴州的民族特色和內涵。通過對貴州民族服飾生產制造業的調查分析可知,按照防染劑的性質,可以將覆蓋防染工藝分為三類,分別是蠟染、脂染以及漿染。這三種工藝的操作手法相似,都是先利用防染劑在面料上畫出紋路后,再進行染色水煮得到花紋。但這三種技法在面料上呈現出來的藝術特點,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首先,蠟染的主要材料有蜂蠟、石蠟等,需要用到蠟刀,這種工具是由金屬片組合而成,各個金屬片之間存在一定的間隙,能夠將蠟液留存在間隙中。蠟刀的形狀較多,如扇形或者四邊形等,不同邊緣形狀的蠟刀在功能方面也有所不同。想要在面料上繪制出直線條,就要優先使用邊緣形狀較平的蠟刀,想要更好地繪制出各種流動線條,應使用邊緣弧度較大的蠟刀。貴州蠟染工藝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因地制宜”從業者結合自身需求,發明了許多特色的防染工具,如異性蠟刀等。在貴州省的安順一帶,布依族的民族服飾對圖案花紋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異性蠟刀能夠提高圖案的繪制質量和效率,保證紋樣的精美和細致[1]。

其次,脂染工藝需要用到樹脂,將樹脂制作成防染劑后上防到面料上,能夠得到留白花紋。貴州省的惠水布依族就習慣于使用以楓香樹脂為原材料的防染劑進行楓香染,在毛筆、竹簽等工具的支持下設計出花紋體現到面料中,能夠增強線條的流暢性和靈動性。并且惠水地區的布依族與周圍民族的聯系十分密切,在上防的過程中,還應用到了水墨畫的技巧,使圖案樣式更具寫意性和抽象性。

最后,漿染用到的材料有豆漿粉、草木灰等,這些材料加工而來的防染劑,十分適合做印花。在貴州省南部的三都水族,漿染工藝的應用頻率較高。其主要的操作方法為,將花紋刻制在牛皮版上或者復合材料版得到刻花版后,將其安放到面料上再刮上豆粉、草木灰,靜置一段時間待豆漿處于干涸狀態進行染色去漿,就能夠獲得防染花布。由于貴州省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因此不同的民族喜愛的防染紋樣存在差別,主要有三種元素,即鳥、花卉和魚,以惠水布依族和從江苗族為例,前者的鳥類圖案更加寫實靈動,后者要更加抽象化。因此在貴州省不同的少數民族防染工藝的特點都存在顯著的特征,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

1.2 刺繡工藝

我國少數民族的刺繡工藝較多,苗繡是最具代表性的刺繡工藝之一。貴州的民族刺繡工藝均屬于苗繡技法范疇內,共有21種涵蓋了套繡、貼布繡、直針繡以及馬尾繡等,這些技法的操作方法和藝術特征有所不同。例如,絞籽繡、打籽繡所呈現出來的立體感和空間感較強,在龍紋的刺繡中采用蚊籽繡工藝,不僅能夠使龍身的色彩對比明顯,還能夠展現出較強的空間立體感。堆繡、挽繡等工藝側重于表達的圖案的肌理感,而平繡能夠使線條更加細膩流暢[2]。

從圖案的層次感和節奏性的角度分析刺繡工藝,效果最為顯著的是纏線繡,如黎平纏線繡、織金纏線繡等,這兩種工藝的整體節奏性和層次感較強。在幾何紋樣的制作中,堆繡、錫繡、數紗繡的應用較為廣泛。以錫繡為例,其主要的操作手法為,在布料上縫制線套,這種工藝能夠提高圖案的光澤感和靈動感,避免刺繡過于沉悶。

貴州各個少數民族的生活環境、思想意識形態不同,因此在設計圖案、選取形象的過程中,角度和手法不盡相同。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對立體感、幾何感、光澤感、機理感的要求也存在差異性,而各種刺繡工藝的表達形式也有各自的優缺點。少數民族在挑取刺繡工藝的過程中,會結合民族特色、生活習慣以及興趣愛好等,有針對性的選擇使用相應的刺繡工藝。

2 貴州民族服飾繡染工藝的融合分析

貴州民族服飾繡染工藝融合指的是,各少數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基于生產經驗和生活經歷,將防染與刺繡工藝互相交融,并將融合后的工藝用于服飾的生產制作?,F階段,貴州少數民族繡染工藝的融合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染片上點綴刺繡。另一種是將染片與繡片互相拼接,這兩種融合方法在貴州的東西部應用頻率較高。

2.1 非貼布繡融合工藝

非貼布繡融合技藝指的是,對面料進行防染后得到紋樣后再利用刺繡工藝,如平繡或者鎖邊繡等,將繡染工藝相結合。貴州很多民族服飾上的圖案都是非貼布繡工藝制作而來,如荔波青瑤、貴定小花苗等。在上衣的加工制作中,這種融合工藝的應用較多。

以六枝四印苗服飾為例,在制作圖案的過程中,主要就是利用挑花技藝在防染紋樣上做圖案。在后背、裙子、上臂上進行蠟染留出空白區域后,再利用挑花技藝制作十字紋,能夠提高服飾的層次感[3]。

在貴定小花苗的服飾中,很多蠟染紋樣的制作方法都是幾何紋樣的拼接組合,如藤蔓紋樣或者蝴蝶紋樣等。在民族服飾的上臂、前襟、裙子等位置蠟染的過程中,可以留出一定的空白,防染完成后,再利用平繡、挑花繡等工藝,將紋樣填充到空白區域,能夠使圖案色彩的對比更加鮮明強烈。

在荔波青瑤服飾中對非貼布繡融合工藝的應用較多,具體的操作方法為,在上衣、裙子等位置防染直線條、人紋等,再利用平繡、挑花技藝,將刺繡點綴到整體服飾中,在裙子的中心處做青瑤,能夠強化紋樣的細致性。

2.2 貼布繡融合工藝

貼布繡融合技藝指的是對面料進行防染后得到紋樣,再利用彩色的布條、織錦等,對紋樣進行組合拼接。在貴州的榕江仁里苗族、大方竹園鄉苗族、威寧苗族等支系中,這種工藝的應用次數較多。

分析貴州各民族對貼布繡融合工藝的應用現狀可知,在裙子的蠟染中,該工藝發揮出了顯著的優勢特征,并產生了一系列的巧妙的拼接技藝,如多色橫向貼布繡、拼格紋貼布繡、紅綠雙色貼布繡等。貴州省的大方竹園鄉苗族、織金龍場苗族、大方顯色母寨苗族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活環境也有所差異,但從服飾層面分析三者可知,其服飾的制作方法屬于同一個支系,在運用貼布繡融合工藝的過程中,操作手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是采用蠟染技藝對裙子進行防染后。再將窄條狀的貼布繡以橫向的方式縫制到裙面上。在裙子上做窄條狀貼布繡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實際需求,選擇設計方法,如單條貼布繡或者多條貼布繡,其顏色以紅色為主,色彩的亮度和純度較高。大方顯母寨苗族與其他兩族,在服飾方面有細小的差別,即在制作上衣的過程中會利用挑花刺繡進行點綴,還可能會將蠟染片拼接到一起。

相較于上述幾個支系,榕江仁里苗族、凱里西家人等,在應用貼布繡工藝時,彩布片的拼接較多,并且蠟染的紋樣較多,手工藝人可基于興趣愛好,選擇鳥紋、魚紋等樣式后,再將染布條拼接好組裝成裙子,既能夠保證裙子的實用價值,還能夠提高裙子的美感。因此要科學應用貼布融合工藝。

2.3 繡染工藝組合設計

2.3.1 面積設計

在繡染組合工藝中,面積設計指的是防染工藝和刺繡工藝,在服裝整體生產制作中的用量,對二者的面積比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能夠豐富服飾的細節。在貴州少數民族的許多支系中,服飾的設計都在面積方面呈現出了繡染工藝的組合對比。例如鎮寧布依族,在服飾設計中刺繡工藝在裙子、上衣中的應用較少,但防染工藝的應用較多,兩種工藝的使用面積在服飾中對比鮮明。

在以面積對比為核心的繡染融合工藝中,裙子對防染工藝的用量較大,而刺繡多用于服飾邊緣位置的裝飾,如衣擺、袖子以及領口等。在部分支系的長裙制作中,防染的紋樣主要就是藍底留白波點或者白底留藍波點,再將刺繡片用于邊緣處,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2.3.2 塊狀拼接

在貴州民族服飾繡染融合制作的形狀設計中,重點在于防染片和刺繡片的拼接使用,主要的拼接形式為塊狀。在以塊狀拼接為主的繡染融合制作中,制作形式有兩種,一種是防染片和刺繡片的組合拼裝較少,在防染服飾的邊緣位置拼接刺繡片。另一類是將防染袖子和刺繡上衣進行整片、大面積的拼接。以丹寨白領苗族為例,其在制作服飾的過程中,就習慣于將上衣的袖子以及后領與防染片相拼接,同時在上衣的肩、前襟以及衣領位置會與刺繡片相拼接。而黃平革家人的服飾設計更習慣于采用大面積的塊狀拼接法,如對上衣進行大量的防染得到花紋后,再將繡片拼接到袖口、衣身等位置。裙子上不僅要做色彩一致的貼布繡,還要利用織帶進行拼布繡,最終的成品質感較強,仿佛整套服裝都是由刺繡片在蠟染衣物上拼接而成。

2.3.3 條狀拼接

在繡染融合工藝中條狀拼接指的是,將防染片和刺繡片通過條狀的方式,拼接組合到一起。在貴州條狀拼接工藝的使用代表有安順巖蠟苗族、惠水鴨絨苗族、六枝大元堡苗族等九大支系。這種融合工藝的拼接方式較為靈活且隨意,沒有過多的限制,直接在裙子上豎向或者橫向拼接條狀染片。以安順地區的巖蠟苗族和壩苗族為,前者的拼接方式十分簡單隨意,整套服裝都是由防染片、刺繡片以及布條組合而成。而壩苗族的上衣大多為刺繡或者蠟染刺繡拼接,下身會采取豎向的方式進行防染片的拼接。

3 繡染融合工藝的表現特點

隨著貴州民族服飾防染工藝的不斷發展,貼布繡和非貼布繡也得到了進步,有效彌補了傳統單一防染工藝不足。將繡染融合工藝綜合運用到貴州民族服飾的生產制作中,能夠賦予服飾新的藝術特點,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色彩。貴州有10 個以上的支系在運用防染融合工藝,其在選擇防染紋樣的過程中,以藍色系原色為主,將刺繡應用到生產制作中,豐富了服飾的色彩,既展現出了刺繡的裝飾作用,還提高了服飾的整體層次感。例如,在蠟染紋樣中利用平繡工藝,繡出花心點狀的彩色類圖案,能夠促進服飾的飽滿程度,起到點綴的效果[4]。

其二,質感。非貼布繡的融合工藝使單一防染布的質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例如,荔波白褲瑤的平繡塊,就充分體現出了線條感。而貴定小花苗和荔波青瑤,所呈現的對比效果要更強烈。貼布繡的融合工藝,在拼接各種染布條的過程中,布塊的面積較大,能夠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另外,還有許多支系會將光澤感較強的布塊拼接到一起,使服裝的質感更加出色。

其三,圖案。非貼布繡工藝能夠使圖案更加細膩和細致,并且挑花、平繡等技藝的靈活度較高,手工藝人可以設計創作的圖案不受限制較為自由,能夠根據現實需求靈活的表達各種圖案。相較于非貼布繡工藝,貼布繡融合技藝在圖案表達層面的細致程度較低,但其色彩視覺沖擊效果要更強[5]。

繡染融合工藝的發展和運用,為貴州民族服飾的生產制作工藝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因此貴州民族服飾在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大對繡染融合工藝的開發和運用,進一步提高服飾的質感、美感、實用價值,吸引更多人主動學習繡染工藝,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發揚,奠定堅實的基礎[6]。

4 結語

綜上所述,特色工藝的創新發展是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手段,貴州民族服飾染繡工藝中的蠟染、脂染、馬尾繡、平繡等技藝,想要得到傳承和發揚,就要進行創新研究,將防染與刺繡工藝相結合,利用融合工藝生產貴州民族服飾,能夠提高產品的美學價值和實用價值,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貴州各少數民族的特色文化得以弘揚。

猜你喜歡
民族服飾蠟染刺繡
苗族蠟染
蠟染的紋飾探討
貴州劍河 多彩刺繡添技增收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傳統茶元素與民族服飾設計的融合探討
清新唯美的刺繡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
李雅華:精美的石頭能“刺繡”
蠟染手絹寄深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