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幻象》為何仍值得閱讀

2024-03-28 12:30楊吉
書城 2024年4期
關鍵詞:幻象

楊吉

丹尼爾·布爾斯廷(Daniel J. Boorstin)因兩個主要身份而為人所知,一個是美國國會圖書館的館長,另一個則是歷史領域的暢銷作家,他的“美國人三部曲”(《殖民地歷程》《建國的歷程》《民主的歷程》)和“世界歷史三部曲”(《發現者》《創造者》《探索者》)兩個系列讓其在全世界的讀者中享有盛名。布爾斯廷的作品通常蘊含著眾多卓識,對于那些人們司空見慣或符合日常生活經驗的事物,他總能出人意料地給出一些新視角、新論斷。例如,他在“美國人三部曲”中就提出,美國人對抽象哲學不太熱衷,他們中的大多數成了典型的實用主義者,而非深刻的理論家。就此而言,布爾斯廷的論點與理查德·霍夫斯塔特在《美國的反智傳統》中表達的看法實為異曲同工。

不過,布爾斯廷最無畏、最具有反叛精神的成果,卻并非在歷史領域,而是對當代美國社會有關自我蒙蔽、自我欺騙、自我催眠現象所作的鞭辟入里地分析。一九六一年,他出版了《幻象》一書,以一種離經叛道的姿態進入了文化評論界。在這本書中,布爾斯廷旨在揭示美國社會中,媒體的發達、科技的進步和財富的膨脹,是如何一步步人為營造了與現實脫節的繁榮景象的。他不否認美國有著多彩、充滿活力的一面,但同時他火力十足地在批判那些為了迎合公眾過度期望(或“欲望”)所被虛構出來的種種幻象,這里面自然包含了英雄、新貴、明星、名流,以及那些讓人感動、向往、追隨、崇拜的事與物。按照他的說法,“制造這些充斥我們體驗的幻覺,成了美國的生意,而且是美國最有誠意、最不可或缺、最受崇敬的生意。我指的不僅僅是廣告、公關和政治說辭,還有那些意圖告知、安慰、完善、教育、提升我們的一切活動……”

從立場到語氣到措辭,布爾斯廷對美國社會毫不留情,以筆為刀,作出了手術一般的精準解剖??梢韵胍?,這樣的作品問世難免會引發爭議,當時正值布爾斯廷在別國講學,《時代》周刊發出言辭刻薄的評論—“作者趕著在這部詆毀美國的作品出版前逃到國外?!?/p>

對布爾斯廷來講,《幻象》并非他最器重的著作,就涉及的議題和領域也是他偶爾的嘗試,像是閑來有感而發、一時興起所作。但正是這本圖書,在預期之外成就了兩方面的影響力。一個是它在布爾斯廷眾多著述中,獨辟蹊徑地開啟了大眾文化、消費社會的批評潮流,被普遍認為是其一生中“最大膽、最突破性的作品”;另一個是它對后來一些作家及其寫作范式的啟發,《幻象》一書作為此一研究方向的開山之作,從讓·鮑德里亞、居伊·德波,到尼爾·波茲曼、道格拉斯·洛西科夫,這一串響亮的名字都曾受到過《幻象》的啟發。也因此布爾斯廷通過寫作該書,在普利策獎得主的榮譽之外,又贏得了嚴肅的文化觀察家、批評者的稱號。

在這本對后來媒介傳播研究多少有著引領和示范意義的書中,布爾斯廷提出了“偽事件”的概念。就像沃爾特·李普曼在經典論著《輿論》和《幻影公眾》中創造出的“擬態環境”一詞以及“幻影公眾”這個詞本身,“偽事件”也是與客觀、真實相對立的指稱。確切地講,是一種經過人工合成后的經驗認知。它具有以下特點:一、不是自然發生的;二、安排這個事件主要是為了(有時也不止于此)被報道或被再現;三、它所處情境的現實基礎之間的關系十分模糊;四、它的目的是成為一則自我實現的預言。都說“以假亂真”“以次充好”,布爾斯廷事實上用他創設的這個稱謂,點破了實在環境中時常發生,卻已然無法避免的行為:公眾總會看到他們期望看到的、需要看到的,乃至被計劃看到的內容—不論它們的出現是被政府安排或是由商家操縱。

發布會、聲明文、新聞稿、開/閉幕式等,這些都可以是用來呈現“偽事件”的方式,化妝、打光、議程、修辭是有關的手段手法,而新聞單位、媒體機構、公關企業、廣告公司往往是具體包裝、策劃、操盤這些事件的主體。布爾斯廷進而寫道,“偽事件”之所以能蓋過自然事件,是在于它更戲劇化、更有傳播性,因重復再重復而更易于強化記憶、更容易理解、更“公允準確”,且更容易頻繁出現(即極易被偽造生產)。所以在爭奪公眾注意力的過程中,“偽事件”經常勝出,就跟劣幣驅逐良幣的法則常常靈驗一樣。

布爾斯廷的保守性或者略帶悲觀意味的一面在于,他不認為民眾有能力去識別“偽事件”,更別說對它進行嚴厲地反對或拒絕了;相反,在他看來,由于“偽事件”有高度的迷惑性,有貼近市民情緒符合他們內心需求的特質,而且,它一般總比真實事件來得通俗易懂、饒有趣味、引人入勝,所以民眾不一定會對“偽事件”產生反感。當然,在若干年后,會有一個更新的名詞—“后真相”—被廣泛使用。布爾斯廷如果仍在世(他逝世于2004年),想必他會更有觸動和同感。不管具體是哪一種說法,這些概念都無情地、殘酷地揭露了以下要點:人們越想讓自己知情,就越有可能使自身深陷謎團;虛假或不實事件被大肆傳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它擁有群眾基礎。

布爾斯廷在寫作《幻象》期間,剛好經歷了美國史上第一次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和知名政治記者、歷史學家同樣也是普利策獎得主的白修德(原名西奧多·懷特)在《美國總統的誕生》一書中所記錄的不同,布爾斯廷在書中對這次辯論提出嚴肅的疑問,“任何一位候選人,只要發現他對某項事物的思考探索要花不止兩分鐘,他就會很快退縮。最后,這些看電視節目的選民做決定時,所依靠的不是深思熟慮的人對重要事務的探究,而是看兩位候選人在電視的壓力下誰表現得相對好一些?!谑?,偽事件便導致我們強調偽資格。這又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在布爾斯廷看來電視的娛樂效果助長了人們對假象的熱愛,因為它足夠精彩熱鬧、富有戲劇效果,于是,“我們一旦嘗試過了偽事件的魅力,就不由自主地相信它們是唯一重要的事。我們的進步毒害了經驗的源頭。這毒藥如此甜蜜,以至于養壞了胃口,不能再接受樸素的現實”。而通過對于電視媒體的批判,布爾斯廷也在《幻象》的第一章中,完成了極為重要的工作,即集中闡發“幻象”的形成機理和傳播機制。

在隨后的篇章里,布爾斯廷繼續列舉了許多同類案例,話題包括名人的誕生、旅行的藝術、書刊的出版、自我的實現等。他帶領著讀者去思考,那些經由現代科學技術、商業理念、銷售手法、資本逐利的共同作用力之下,我們的生活周遭、所見所聞都被深刻地改變了。有的時候是改良、是優化;但很多時候,是惡化、是墮落。

布爾斯廷熱衷于不斷傳遞給公眾以清醒劑,讓他們免于在炫彩斑斕的人造環境中沉睡過久難以自拔;他也像一個嚴苛卻訓練有素的導師,時刻提醒我們要有所覺醒、有所察覺、有所頓悟,能在一個被無孔不入的宣傳和銷售構筑的“鏡像世界”內,去懂得辨別和分析,辨明自己的方位,才能找尋到正確的目標和方向?!霸谶@之后,我們或許可以知曉自己身在何處,而每個人或許可以自行決定他想要往何處去?!辈紶査雇⑷绱丝偨Y道。在自主和自由的選擇權之外,他無疑更看重基于充分知情、真實意愿下所作的每一個決斷。

盡管距離《幻象》一書首次出版,已經過了六十多年,但布爾斯廷那敏銳的視角、凌厲的筆觸和睿智的思想仍舊值得被反復閱讀?!痘孟蟆芬粫?,布爾斯廷金句迭出,其中有一句是對名人的定義“一個因其名氣而出名的人”,而名氣恰恰可以通過制造而產出?!坝⑿垡揽抗儞P名;名人依靠形象或商標揚名。英雄創造自己;名人由媒體制造。英雄是大寫的人;名人是大寫的人名?!辈紶査雇⒖吹锰^通透。他的寥寥數語,他的舉例得當、他的旁征博引,竟將人家費心雕琢、用力打磨的名流們、暢銷品以及其他一些原本被裝扮得看似美好的事物,一下子徹底打回原形。

在貨物琳瑯滿目、新品創變頻出、資訊愈加密集的今天,閱讀這本書將有利于了解自身和周圍歷史的流變,并且,以面向未知開放、審慎的心態去著眼自我的未來。

猜你喜歡
幻象
每棵樹都有自己的幻象(外一首)
欲念森林
“異域”幻象的藝術化重構——品評洛克《音樂與異國情調:從文藝復興到莫扎特》
李彩云 湯麗 作品:城市幻象
特別篇:幻象前線(下)
幻象的現實:齊澤克幻象理論在電影世界的呈現
特別篇:幻象前線(上)
“香格里拉”神話與幻象——西方的“西藏印象”影像探源
漂浮之物(2)
People get to be inside of painting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