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高?;鶎訉W術組織創新研究

2024-03-29 07:59劉若囡龍于飛
江蘇科技信息 2024年3期
關鍵詞:學系教研室跨學科

劉若囡,龍于飛

(1.南京中醫藥大學 技術轉移中心,江蘇 南京 210023;2.南京中醫藥大學 校長辦公室,江蘇 南京 210023)

0 引言

學科交叉融合對于開展創新研究、培養創新型人才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都起到重要作用。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學科交叉發展,相關管理部門也在為學科交叉融合創設環境,推動交叉學科發展,以更好地滿足國家在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的需求。2020年11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成立交叉科學部作為其第九大學部,這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時隔11年再次成立新的學部,顯示了國家對于交叉科學發展的重視。2021年1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宣布“交叉學科”增設為第14個學科門類,在學科專業目錄的體現,增強了社會各界對交叉學科的認同度,為交叉學科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平臺;同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交叉學科設置與管理辦法(試行)》,首次界定了交叉學科的內涵,并允許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先試先行,依程序自主開展交叉學科設置試點,探索復合型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路徑[1]。2021年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關于深入推進世界一流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若干意見》。該意見明確指出,在新一輪的“雙一流”建設中,應選擇幾所高水平的高校,并給予它們自主設置和建設學科、評估周期等權利,同時鼓勵他們探索新的辦學模式。這是我國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提出要建立多門學科交叉協調發展機制。

隨著高校內部管理結構的改革和科技創新需求出現的基層學術組織是構成高校教學與科研體系的基礎。目前,許多高校的基層學術組織雖然已經做出了一些改革,新增了諸如工程中心、重點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和科技創新基地等新型學術組織,但這些新成立的基層學術組織仍然主要集中在一兩個特定的學科領域,很少有跨學科的整合。在人才培養方面,基于現有的學術組織所培養的人才往往局限于本學科領域,缺乏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無法滿足社會對高校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期望和需求。在科學研究方面,不同學科的交叉和融合是創造力和創新點所在,目前以單一學科或專業為中心的高?;鶎訉W術組織往往存在溝通合作壁壘,基層學術組織成員主要關注本學科領域的研究,對其他學科關注較少,無法適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進速度。

本研究以典型的高?;鶎訉W術組織的發展歷程為出發點,參考了國外學術組織的發展方向,深入探討了我國高?;鶎訉W術組織當前所面臨的問題,并建議構建基于學科交叉融合的新型高?;鶎訉W術組織,使基層學術組織在高校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加強。

1 典型的高?;鶎訉W術組織發展

1.1 講座制

德國在過去的一百多年里一直是世界高校的領軍者,率先確立了高校的科學研究職能,提出了將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理念,首創以講座制為核心的高校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為學術自由和教授治校提供了強有力的制度和組織保障。這一模式迅速成為眾多國家效仿的典范。

1.1.1 講座制的特征

學術團隊遵循著嚴格的層級制度。學術團隊中的基層成員包括具有博士學位的助教,助教們只能參與研究所的事務,偶爾參加講座;中間層是幾名非正式編制的講師和副教授,可以進行獨立教學;最高層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他擁有全部的決策權[2],包括決策研究機構、設計課程、組織考核等權利,并在學校的內部管理中占據了核心位置。

1.1.2 講座制的發展

講座制建立在知識分化的基礎之上,講座之間缺乏交流和溝通,阻礙了學科的交叉融合,從而在高?;鶎訉W術組織內部形成了嚴重的學科壁壘。德國在1976年和1985年分別修訂并頒布了《高等教育總綱法》,以加速現代化高校制度改革進程。高校的獨立實體不再是講座,轉而建系,通常5~6個學部被劃分成15~20個系,講座的主持方式從單一教授變為多位教授共同主持,但教授權威型運作模式仍然維持至今。

近年來,隨著學科分化又融合的發展趨勢,德國高校在基層學術組織方面也在不斷地改革,學術組織的運行模式已經轉向了扁平化的組織管理結構,這使得基層學術組織在靈活性、多樣性和創造性方面表現得更為出色。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新的學術機構應運而生。以柏林工業大學為例,為了推動前沿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該校在院系基礎上建立了眾多跨學科學術組織,包括跨系研究中心、跨學科研究組和研究協會、研究論壇、研究所等。這種跨學科學術組織是根據問題研究的需要,將學科群連接成網狀的學科結構,并建立以某一學科(群)為主體的組織體系[3]。這種模式有利于發揮各個學科之間的互補性與協同性,從而實現各學科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目標。

1.2 學系制

學系制是美國借鑒和學習德國的講座制,將講座制與正在形成的系的體制結合在一起,創立的一種靈活而寬松的全新教學科研體制。

1.2.1 學系制的特征

學系不僅是教學的基本單位,也是科研的基本單位,擔負著教學和科研的雙重任務。學系具有廣泛的學術決策權,在課程設計、教學內容、學位授予和學術活動的組織等學術層面具有很大的權力,而且它在用人權和財務權方面都具有相對獨立性[4]。系主任與系里教授組成的各種委員會協同工作并執行委員會的決定,委員會實行少數服從多數的投票決策原則。

隨著美國高等教育的不斷壯大和國家實力的增強,學系制對全球高等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眾多國家借鑒并采用這一制度作為高校的基層學術組織運行機制。學系制運行機制更加民主,激發了高校對自由文化的追求;組織形式根據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來構建和調整,顯得更為靈活,有利于學術自由和青年學者的成長,使高校煥發出極大的活力。

學系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學系將高校從一個完整的體系分割為多個以學科或專業為基礎的小單位,這在某種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的整體性;與講座制相似,學系所固有的特性有可能會阻礙其他學術組織的出現;學系成員由具有相同學術興趣和專業背景的人員組成,組織成員的專業領域單一,削弱了學系在公共事務上的承擔能力;學系在推動學科分化和深化的同時,也妨礙了不同學科間的整合,這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交叉學科和多學科的發展。

1.2.2 學系制的發展

自20世紀中葉開始,隨著高??茖W研究職能的發展,以及綜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興起,美國一流研究型大學在其學系之外建立了眾多形式多樣、機制靈活的基層學術組織(如研究所、研究中心、實驗室和研究項目小組等)。與學系重在傳承和發展學科知識的組織使命不同,這些基層學術組織依靠項目經費運行,承擔著解決理論和實際問題為核心的跨學科科學研究[5]。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它的基層學術組織基礎是學系,在學系基礎之上又建立了跨系、跨學科的基層學術組織。學校沒有專門的院系來承擔這些職能,而是通過系部直接領導或參與這些活動。該校的教職工不僅要在學系內進行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還需要在跨系、跨學科的基層學術組織內工作。在縱向管理上,他們是學系的一部分,而在橫向管理上,他們又要服務于跨學科的基層學術組織。因此,學校內部的院系設置既體現出不同專業領域之間的知識交流,也反映出學院對各學科間聯系與溝通的重視程度。麻省理工學院擁有超過60個跨系和跨學科的研究機構,這些機構突破了傳統的基層學術組織與學科之間的界限和組織障礙。它們以問題為核心,進行了廣泛的跨系和跨學科的教學及科研活動,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為單一學科和交叉學科、跨學科組織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極大地推動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學術創新和發展[6]。

1.3 教研室制

教研室在俄羅斯帝國時期以教研組形式出現,蘇聯時期教研室形成并得以制度化,具有區別于西方的教育管理模式的獨特性。教研室制創建了“校-系-教研室”三層級別的管理體制,校長為高校之首,實行一長負責制,教研室確立為高校的基層學術組織[7]。蘇聯解體之后的俄羅斯時期則處于轉型完善之中[8],管理體制更加靈活和民主,高校由一長負責制轉變為學術委員會下的校長負責制,教研室的職能也更加豐富[9]。

1.3.1 教研室制的特征

教研室作為承擔教學和科研活動的主體,主要承擔教學職能。在俄羅斯帝國時期,科學研究職能由專門的科研系統承擔,高校承擔培養人才的職能。

教研室制度在保障高質量教學和人才培養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方面,教研室具有較為固定的職責分工,各教研室之間缺少溝通和合作,不利于資源的有效共享,從而阻礙了跨學科體系的形成,對學生多維度思維模式和視角的培養也產生了不良影響;另一方面,該基層學術組織主要負責教育教學職能,學術組織模式較為單一,教學與科研結合得不夠緊密,高校與社會需求脫節[8]。

1.3.2 教研室制的發展

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積極推進創新型高校發展計劃,在學科交叉思想的引領下,不少大學按照學科大類進行調整,組建跨學科教研室,促進高校教學與科研結合、教育與產業結合,加強教研室的跨學科合作,推進通才教育,建設教學-科研-創新綜合體,努力構建更為完善的高校管理體系。新時期的俄羅斯教研室制正在朝著多樣化、多層次的方向調整與發展[10]。如下諾夫戈羅德大學在其教研室與俄羅斯科學院的各研究所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合作基礎上形成了教學-科學中心,這種教育、科學、生產的一體化成為下諾夫戈羅德大學培養自然科學卓越專家的基礎,也對其他的俄羅斯高?;鶎訉W術組織變革和發展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11]。

從以上3個典型的基層學術組織改革方向來看,隨著學科發展的深度分化又高度融合的發展趨勢,跨領域的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迅速興起,跨學科、跨領域和新興學科的資源整合是解決這類問題的必由之路。

2 我國高?;鶎訉W術組織現狀

2.1 我國高?;鶎訉W術組織的主要架構

我國高校在新中國成立后,主要參考蘇聯高等學校的辦學模式,實行的是學校-院/系-教研室的組織制度,有的高校也通過引進人才或整合院系的教師建立研究所的制度。從細分類別上來看,重點高?;鶎訉W術組織類型相對更加多樣化,如南京大學擁有各類國家級實驗室(中心、平臺)20個,各類省部級科研平臺80余個,但跨學科的基層學術組織依舊占比較低;普通本科、地方高專、高職由于受到經費、師資等因素的影響,學科建設水平相對較低,“教研室”仍是這類高?;鶎訉W術組織的基本體制類型[12],組織結構較為單一。

2.2 我國高?;鶎訉W術組織現有架構存在的問題

現有的高?;鶎訉W術組織架構有利于專業學科向縱深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但面對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新形勢,目前的高?;鶎訉W術組織架構無法滿足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的新需求。

在人才培養方面,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對于人才的素質要求也越來越高,社會對高校的學科交叉融合和培養創新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目前高?;鶎訉W術組織大多依照學科、專業進行組建,人員專業知識背景單一的問題普遍存在,導致學科、專業呈現自我封閉的狀態,跨專業的協調又會產生大量的溝通成本,對整個高??鐚W科的教學組織和人才培養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在科學研究方面,高?;鶎訉W術組織一般以行政權力為主導,學術組織的負責人一般由學院或者學校任命,與“講座制”“學系制”相比,教授的話語權較少。雖然部分院系設置了學術委員會等機構,但實際運行中,學術委員會對于高校經費使用、學科設置等方面并沒有太高的決策權。高校領導者基于自身學科偏好設立基層學術組織,“因人設廟”并賦予其行政級別和學術頭銜等現象頻現,從而導致對學術自治、教授治校產生很大的掣肘。此外,人為的機構壁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不同學科學術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成本。

在社會服務方面,現行對高校、學科和科研人員的評價機制仍以學術論文、縱向項目、科研獲獎等指標為主,高??蒲械氖袌鲂枨髮蛐圆粡?。高校學術組織的活動多在校內開展,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涉及全國高校,但也多數限于某一專業領域,缺乏與產業界的聯系和溝通,缺乏跨學科的碰撞,創新鏈、人才鏈和產業鏈之間的協作不緊密,面向實際應用的評價導向不足,導致高??蒲胁粔颉敖拥貧狻?。

3 我國高?;鶎訉W術組織改革的啟示與建議

面對日益多元化和復雜化的全球挑戰,重大的前沿科學問題和社會問題涉及的知識已經遠遠超越了單一學科的范疇,這突顯了多學科間合作攻關的重要性。全球科學資助機構普遍認為交叉科學研究是實現重大科學突破的關鍵路徑,多學科的交叉匯聚和多技術的跨界融合在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推動下將變成常態,這將不斷催生新的學科前沿、新的科技領域和新的創新模式?;谀壳翱萍及l展的新形勢和新需求,筆者對于高?;鶎訉W術組織改革建議如下。

3.1 高校內部跨學科學術組織建設

進一步加強高校內部跨系或跨學院的研究中心、實驗室、科研團隊等基層學術組織構建。高校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研究需求和興趣來選擇學術組織,高校要為教師的流動提供組織上的便利,促進不同學科間的人員流動,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某一特定學科或教研室,弱化學科界限,加強不同學科間的交流與合作。

3.2 高校之間跨校合作

合作高校共同投入,互相開放部分專業和學科供學生選擇,實行聯合教學;或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活動上進行合作;或教師之間交流互聘等。通過相互融合,實現優勢互補,從而推動交叉學科的快速發展。高校之間的合作不是單一的一種類型,而是多維度的融合。但無論高校之間采取何種合作,其載體都是各高校的基層學術組織之間的協同合作,是師資、課程、科研、設施、支持服務方面的資源共享,是學科間的交叉融合。

3.3 高校與政府、產業間開展跨組織融合

通過構建區域創新網絡,加強產學研互促共進,共同推動跨學科研究不斷發展。一方面,校府通過共建高??萍紙@、校地企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政府在高校設立工程技術中心/協同創新中心等引導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融合;另一方面,充分發揮高校的科技創新優勢,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組建科研團隊、開展科學研究,開展信息互通、資源互享、人才互流,從而提升高校社會服務能力和企業創新能力。

4 結語

高?;鶎訉W術組織作為高等學校最基本的組成單位之一,是實現高校使命和價值追求的重要載體,直接肩負著高校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以及社會服務方面的三大核心職責。政府和高校應攜手共同推進基層學術組織的改革和優化,打破學科和邊界壁壘,增強學科之間、組織之間的溝通、交流和合作,積極推動以學科交叉和融合為導向的高?;鶎訉W術組織建設,激發組織活力,培育新的學科生長點,推動學術發展,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水平,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

猜你喜歡
學系教研室跨學科
海軍軍醫大學生理學教研室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海軍軍醫大學神經生物學教研室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海軍軍醫大學免疫學教研室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2020年上海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專業全國優秀大學生夏令營圓滿舉辦
首都醫科大學內分泌與代謝病學系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哈爾濱工業大學設計學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