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屬分布特征與來源解析

2024-03-31 05:34任晶晶付興濤
人民黃河 2024年3期
關鍵詞:汾河底泥來源

任晶晶 付興濤

摘 要:為了解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屬污染分布現狀、揭示其污染物來源,選擇中游磁窯河入汾口至文峪河入汾口以下2 km 河段為研究對象,采集5 個斷面上共35 個底泥柱狀樣( 底泥深度0~ 70 cm),分析重金屬垂向及沿河道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陣因子分析法(PMF) 揭示其污染物來源。結果表明:Hg、Cu、Pb、Cr、Ni 整體表現為在40~ 70 cm 深處底泥富集,40~70 cm 深處含量為0~40 cm 深處的1.02~2.82 倍,其垂向分布規律可能與當地歷史工業污染有關;分析0~40 cm 深處底泥沿河道分布特征及來源發現,5 種重金屬沿河道分布趨勢相似,其含量均在磁窯河入汾口、文峪河入汾口出現較大值,Pb、Hg 含量嚴重超標,分別為當地土壤背景值的1.94、3.91 倍,在文峪河入汾口出現最大值;重金屬Pb、Cr 及Ni 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Cu 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部分來源于藻類堆積,Hg 主要來源于藻類堆積、部分來源于工業生產。

:底泥;重金屬;垂向分布;沿河道分布;來源;汾河中游

中圖分類號:X824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4.03.015

引用格式:任晶晶,付興濤.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屬分布特征與來源解析[J].人民黃河,2024,46(3):80-84.

底泥是河流生態系統中重金屬等污染物的重要蓄積庫[1] ,可間接反映水體污染情況[2] 。當外源污染物負荷超過河道自凈能力時[3] ,將對河道底泥產生嚴重污染[4] 。近些年,國內外學者對河流湖泊底泥重金屬的研究頗多,如:李志清等[5] 對長蕩湖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來源進行了分析,李梁等[6] 對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屬污染生態風險進行了評價,韓金龍等[7]對北京通惠河底泥重金屬進行了風險評價與溯源分析,夏建東等[8] 使用PCA 和PMF 模型對星云湖底泥重金屬進行了溯源分析與風險評價。

汾河是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域是山西省工農業發達地區和人口集中分布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上游水質良好,中下游分布眾多工礦企業和灌區,降水少而集中,進入水體的污染物沉積在底泥,河流污染問題嚴重。目前針對汾河底泥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重金屬污染形態[9] 、化學特征[10] 及底泥好氧速率[11-13] 等方面,關于重金屬污染物分布特征與來源的研究較少。因此,本文結合實地調研結果,選擇汾河中游磁窯河入汾口至文峪河入汾口以下2 km河段為研究對象,分析底泥重金屬垂向與沿河道分布特征,揭示底泥重金屬污染物來源,以期為河流底泥污染防治及生態風險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2021 年7 月,根據河流水質、水動力及潛在污染源地理位置特征[14] ,在研究河段設置A、B、C、D、E 采樣斷面,A 斷面位于磁窯河入汾口,E 斷面位于文峪河入汾口以下2 km 處,研究河段集水區有農田分布。磁窯河為汾河一級支流,是山西省河流污染重點治理對象;B、C 斷面河道較窄,流速較快,無排污口等直接污染源;D 斷面位于文嶼河入汾口,文峪河為汾河最大一級支流,入汾口附近分布眾多工礦企業、畜禽養殖業等,面源污染嚴重,污染物主要通過地表徑流、排水和地下滲流等方式進入水體;支流匯入使A、D 斷面河道變寬、流速變緩;E 斷面周圍草類植物豐富,常有居民放牧。在每個采樣斷面橫向間隔2~3 m 設置3 個采樣點取樣,作為該斷面的平行樣。用GPS 定位并記錄周圍環境情況,利用柱狀采泥器在河道中央及靠近河岸河床出露部位采集底泥柱狀樣(靠近河岸的采樣點應距河岸2~3 m,以確保底泥具有代表性),采樣時盡量避開河道中央水流湍急的地方,并且保證采樣點未被疏浚過,控制采泥器下沉與提起的速度,以確保采集底泥成型。受試驗條件限制,采樣深度為70 cm,每10 cm深采樣一次,將樣品依次裝進聚乙烯自封袋,每層樣品質量大于500 g,帶回實驗室后立即放入冷藏箱4 ℃保存,再經冷凍干燥后取出,除去樣品中的沙石和動植物殘體,用瑪瑙研缽充分研磨后過100 目篩,用四分法分取其中一份放入自封袋,置于干燥陰冷處備用。

1.2 重金屬檢測方法

底泥重金屬分析指標有汞(Hg)、銅(Cu)、鉛(Pb)、鉻(Cr)、鎳(Ni)。采用《土壤和沉積物銅、鋅、鉛、鎳、鉻的測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491—2019)測定重金屬Cu、Pb、Cr、Ni 含量,采用《土壤和沉積物汞、砷、硒、鉍、銻的測定微波消解/ 原子熒光法》(HJ 680—2013)測定重金屬Hg 含量。為確保檢測質量合格,抽?。保埃サ臉悠愤M行平行雙樣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品檢測結果相對偏差均在允許偏差±25%內,符合檢測方法規定質量要求。

1.3 重金屬來源分析方法

采用PCA 和PMF 兩種受體模型探究底泥重金屬污染物來源。PCA 是采用數學降維或特征提取方法,對具有一定相關性的原始變量進行線性變換[15] ,提取有代表性的因子。PMF 是Paatero 等[16] 提出的用于源解析的改進受體模型,其基于加權最小二乘法進行限定和迭代計算,不斷分解原始變量矩陣得到最優解,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為第i 個樣本中第j 種重金屬的含量,gik為第i個樣本的第k 個源因子的貢獻,fkj 為第k 個源因子的第j 種重金屬含量的特征值源,eij 為第i 個樣本中第j種重金屬的殘值。

使用PMF 模型之前須進行各重金屬含量不確定度的計算,如果重金屬含量不超過重金屬檢測方法規定限值(SMDL),則不確定度uij為5SMDL /6;相反,不確定度表達式如下:

式中:ERSD為誤差分數,c 為重金屬含量。PCA 法無法避免出現負值結果,但能識別不同成分的主次順序,而PMF 法可較好處理確定及不確定的數據,結果不會出現負值。因此,結合兩種模型探究底泥重金屬污染來源,使底泥污染源分析結果更加精確。

2 結果與討論

2.1 底泥重金屬垂向分布特征

分析底泥柱狀樣的物理特性發現,0~40 cm 深處與40~70 cm 深處底泥顏色、氣味及形態有較大區別。0~40 cm 深處底泥多為淺黃色,無明顯惡臭氣味,呈液態流塑狀;40~70 cm 深處底泥顏色較深,多為黑色,有惡臭氣味,呈流塑狀。底泥重金屬垂向分布特征見圖1。Hg 和Cu 在A、B、C、E 斷面40~70 cm 深處底泥富集,其含量分別是0 ~ 40 cm 深處的1. 12 ~ 2. 82、1.02~1.15倍;Hg 和Cu 在D 斷面0~40 cm 深處底泥富集,含量分別是40~70 cm 深處的1.12、1.08 倍;Pb、Cr 和Ni 在A~E 斷面40~70 cm深處底泥富集,含量分別是0~40 cm 深處的1.07 ~ 1.22、1.03 ~ 1.29、1.03 ~1.09倍。

D 斷面位于文峪河入汾口,已有研究顯示,夏季溫度升高使文峪河水庫藻類密度增大[17] ,同時文峪河中Hg、Cu 含量超標[9] ,文峪河匯入汾河后流速變緩,使得大量藻類堆積在D 斷面,而藻類富集多種重金屬[18] ,流入汾河的藻類會攜帶大量Hg 和Cu,若不及時對河流藻類進行清理,大量老化死亡藻類將沉積在底泥,因此Hg 和Cu 在0~40 cm 深處底泥富集可能與藻類富集有關[19] 。另外,柱狀底泥樣品不僅能夠反映不同深度底泥重金屬污染程度,而且可提供重金屬歷史污染信息[20] 。研究區位于太原盆地下游,根據研究河段實測數據,計算得到研究區底泥沉積速率為2.64 cm/ a[9] ,15 a 內底泥沉積約40 cm,因此依據0~40 cm 底泥重金屬含量可估算近15 a 河道底泥重金屬污染狀況,依據40~70 cm 深處底泥重金屬含量可估算20 世紀90 年代至21 世紀初的河道污染狀況,而20世紀80 年代初至21 世紀初期是汾河流域大型煤礦以及太原鋼鐵業的迅速發展期[21] ,當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較低,大部分污水排入汾河,Cu、Pb、Cr 及Ni 是鋼鐵廢水中的污染物[15] ,Pb 和Hg 是煤炭燃燒的產物[22] ,最終通過吸附沉積使污染物累積在河流底泥,40~70 cm 深處底泥多呈黑色,加之周圍存在較多工礦企業,結合由底泥沉積速率計算的底泥沉積結果,推測40~70 cm 深處底泥重金屬污染可能與底泥重金屬歷史污染有關[23] 。

2.2 底泥重金屬沿河道分布特征

分析圖1 可知,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屬含量變化多在40 cm 深處發生轉折,根據采樣區底泥沉積速率2.64 cm/ a,推算0~40 cm 深處底泥污染情況可代表近15 a 在汾河實行相關治理措施及周圍小型工礦企業相繼關閉背景下的河道污染情況,因此選?。啊矗?cm 深處底泥分析重金屬沿河道分布特征,進而探討近年來汾河底泥重金屬污染來源,結果見表1。0~40 cm 深處底泥中Hg、Cu、Pb、Cr、Ni 含量的變異系數分別是33%、14%、9%、7%、5%,說明Hg 含量沿河道變幅最大,Ni 含量沿河道變幅最小。

將5 種重金屬含量平均值與當地土壤背景值比較(土壤背景值取山西省土壤重金屬環境背景值,Hg 為0.023 mg/ kg、Cu 為22.9 mg/ kg、Pb 為14.7 mg/ kg、Cr為55.3 mg/ kg、Ni 為29.9 mg/ kg),Hg、Cu、Pb、Cr、Ni含量平均值分別為當地土壤背景值的3.91、0.71、1.94、0.94、0.95 倍,表明該區域底泥已經受到Pb 和Hg污染。

重金屬含量沿河道變化情況見圖2。5 種重金屬含量沿河道變化特征總體相似,從A 斷面至E 斷面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均在B 斷面出現極小值;Hg、Cu及Pb 含量均在D 斷面出現極大值,分別為其他各斷面含量平均值的2.00、1.34、1.17 倍;Cr 含量在E 斷面出現極大值,為其他各斷面含量平均值的1.10 倍;Ni含量在A 斷面出現極大值,為其他各斷面含量平均值的1.10倍??傮w上斷面A、D 的重金屬含量較斷面B、C、E 的偏高,原因可能是磁窯河與文峪河匯入汾河后,河道變寬、流速變緩,最終使大部分懸移質沉積在河床,主要污染物Pb 和Hg 在D 斷面的含量為A、B、C、E 斷面的1.03~1.84 倍。除與支流匯入有關外,還與上覆水污染以及藻類污染有關,D 斷面水樣分析結果顯示Pb 含量嚴重超標,在河道底泥大量沉積[3] ,而文峪河入汾帶來的藻類污染進一步加速了底泥中Hg的累積[18] 。

2.3 底泥重金屬來源解析

底泥重金屬Hg、Cu、Pb、Cr 和Ni 含量受礦物等沉積母質的影響以及人為因素的干擾[24] 。重金屬間的相關性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其來源[24] ,重金屬間相關關系越顯著,同源性越好[14] 。重金屬含量間的相關系數見表2,除Hg 外,Cu、Pb、Cr 及Ni 兩兩之間均存在顯著相關性(p <0.01),相關系數為0.567 ~ 0.706,表明Cu、Pb、Cr 及Ni 可能具有相似的來源;Hg 與Cu 之間具有較顯著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486(p<0.01),說明Hg 與Cu 之間可能具有相似的來源。

為探究Hg、Cu、Pb、Cr、Ni 重金屬的污染來源,采用PCA 法和PMF 法進行污染源解析。在進行PCA 分析之前,應用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檢驗對實測數據進行適用性分析,一般地,KMO(檢驗統計量)>0.7 且p<0.05 時數據適合因子分析[15] 。本研究KMO 值為0.771且顯著性水平為0.00,表明研究區重金屬元素之間相關性顯著且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根據主成分分析中旋轉值大于1 的原則,篩選出1 個主成分因子即重金屬的主要污染來源。計算可得,Cu、Pb、Cr 及Ni 均與篩選出的主成分因子有顯著相關性(相關系數均在0.800以上),Hg 的相關系數較低(為0.573)。調研發現采樣區周圍存在較多工礦企業,如洗煤廠、鋼鐵冶煉廠等,煤炭燃燒與鋼鐵冶煉產生的廢氣、廢水、廢物中含大量重金屬Hg、Cu、Pb、Cr 及Ni[25] ,降雨徑流會挾帶地表土壤、大氣中的污染物一同進入水體,造成水體污染,污染物最終聚集在底泥。由PCA 法分析可知,采樣區重金屬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工業生產貢獻率為62.71%,其是Cu、Pb、Cr 及Ni 的主要來源,Hg 的部分來源。

將5 個采樣斷面的20 個表層底泥樣品中的污染物含量與不確定度輸入EPA PMF5.0 軟件,進行正定因子矩陣分析,5 種重金屬均被歸類為“Strong”,軟件采用Robust 模式,在因子個數為2、迭代次數為20 次時,模擬效果最佳,此時樣本殘差為-3~3,實測值與預測值相關性良好,Cr 擬合曲線相關系數R 最大,為0.92,Cu 和Pb 的R 較?。ǚ謩e為0.72 和0.52),Hg 和Cu 的R 值均超過0.80。

采用PMF 法共解析出2 個因子即2 個污染物來源,2 個因子的相對貢獻率分別為41%和59%。底泥重金屬源成分譜圖見圖3。因子1 對Cu、Pb、Cr 和Ni的貢獻率較高,對Hg 的貢獻率較低,與主成分分析結果相似,根據推測因子1 為工業生產源,貢獻率為41%;因子2 對Hg 和Cu 的貢獻率較高,由相關性分析可知Hg 和Cu 具有相似來源,結合Hg 和Cu 分布特征可知,2 種重金屬受藻類堆積影響較大,因此推測因子2 為藻類堆積,貢獻率為59%。工業生產源在PCA、PMF 兩種受體模型中的貢獻率存在差距,原因可能是不同方法在應用過程中所選的不確定度和污染物之間存在差異[26] ,但兩種模型結果均顯示工業生產為重金屬主要來源。

3 結論

1)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屬垂直分布特征為:Hg 和Cu 在D 斷面0~40 cm 深處底泥富集,在A、B、C、E 斷面40~70 cm 深處底泥富集;Pb、Cr 和Ni 在A~E 斷面40~70 cm 深處底泥富集,其垂直分布規律可能與當地歷史工業污染有關。

2)分析汾河中游0~40 cm 深處底泥重金屬沿河道分布特征發現,底泥中Pb 和Hg 含量均超過當地土壤背景值,為主要重金屬污染物。5 種重金屬含量沿河道變化情況相似,受支流匯入、上覆水污染及藻類污染影響,磁窯河入汾口和文峪河入汾口底泥重金屬含量較其他非支流匯入斷面的高。

3)解析0~40 cm 深處底泥重金屬來源可知,Cu、Pb、Cr 和Ni 具有相似來源。由PCA 法可知采樣區底泥重金屬主要來源于工業生產,其是Cu、Pb、Cr 及Ni的主要來源,是Hg 的部分來源;采用PMF 法分析可知重金屬主要來源除工業生產外,還有藻類堆積,藻類堆積對Hg 和Cu 的貢獻率較高。

參考文獻:

[1] 張義,于一雷,李勝男,等.潮河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特征及生態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與技術,2020,43(7):169-179.

[2] 王佩,盧少勇,王殿武,等.太湖湖濱帶底泥氮、磷、有機質分布與污染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2012,32(4):703-709.

[3] 白冬銳,張濤,包峻松,等.蘇州古城區域河道底泥的重金屬污染分布及生態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2021,42(7):3206-3214.

[4] 張明禮,楊浩,林振山,等.太湖竺山灣底泥中有害物質含量與環境污染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2011,31(5):852-857.

[5] 李志清,王俊,吳蘇舒,等.長蕩湖表層沉積物營養鹽與重金屬分布及污染評價[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9(11):115-118,128.

[6] 李梁,胡小貞,劉娉婷,等.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屬污染分布特征及風險評價[J].中國環境科學,2010,30(增刊1):46-51.

[7] 韓金龍,楊蘭琴,王培京,等.北京通惠河底泥重金屬風險評價及溯源[J].人民黃河,2022,44(4):107-111.

[8] 夏建東,朱韻潔,高亞萍,等.基于雙模型的星云湖沉積物重金屬溯源及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研究,2020,33(9):2103-2109.

[9] 龔玲蘭.山西汾河河流生態地球化學特征與重金屬污染機制[D].長沙:中南大學,2011:150-151.

[10] 趙麗霞,張勇,雷亞春.汾河底泥中重金屬元素污染狀況研究[J].光譜實驗室,2005,22(1):106-108.

[11] 牛云景.汾河底泥耗氧速率測試[J].中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1(4):66-69.

[12] 武新朝.汾河夏季底泥耗氧速率試驗研究[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7,3(9):49-54,11.

[13] 張引栓,武新朝,賀金花,等.基于人工脈動循環裝置的汾河底泥耗氧速率試驗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9(10):222-227,234.

[14] 肖艷春,于會彬,宋永會.河流底泥DOM、營養鹽與重金屬空間分異特征及響應關系[J].環境科學,2022,43(5):2489-2499.

[15] 匡薈芬,胡春華,吳根林,等.結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陣因子分解法(PMF)的鄱陽湖豐水期表層沉積物重金屬源解析[J].湖泊科學,2020,32(4):964-976.

[16] PAATERO P,TAPPER U.Positive Matrix Facrorization:ANon?Negetive Factor Model with Optimal Utilization of ErrorEstimates of Data Values[J].Environmetrics,1994,5(2):111-126.

[17] 史偉生.文峪河水庫藻類組成及季節變化簡析[J].山西水利,2013,29(1):19-20.

[18] 黃宏,王霄,羅予杉,等.大型海藻對重金屬富集作用、影響因素及應用[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22,31(5):1158-1167.

[19] 余輝,張文斌,余建平.洪澤湖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分布特征及其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2011,32(2):437-444.

[20] FORSTNER U.Lake Sediments as Indicators of Heavy MetalPollution[J].Naturwissenschaften,1976,63:465-470.

[21] 楊士榮,張振國,付天清.汾河中游存在的問題和治理措施[J].人民黃河,2001,23(1):42-44,46.

[22] 代靜,趙玉強,李欣,等.小清河濟南段表層沉積物重金屬和營養鹽污染現狀評價與來源分析[J].環境化學,2021,40(6):1795-1807.

[23] 張勁,武闖,李兆華,等.東荊河沉積物重金屬污染特征及生態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與技術,2020,43(8):229-236.

[24] 張鵬巖,康國華,龐博,等.宿鴨湖沉積物重金屬空間分布及潛在生態風險評價[J].環境科學,2017,38(5):2125-2135.

[25] PAN L B,MA J,WANG X L,et al.Heavy Metals in Soilsfrom a Typical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China:Levels,Sour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J]. Chemosphere,2016,148:248-254.

[26] YANG B,ZHOU L L,XUE N D,et al.Source Apportionment of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ils of HuanghuaiPlain, China: Comparison of Three Receptor Models [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43:31-39.

【責任編輯 栗 銘】

猜你喜歡
汾河底泥來源
一圖讀懂《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
將來吃魚不用調刺啦
河道底泥脫水固化處理處置技術的研究
試論《說文》“丵”字的來源
汾河水韻
“赤”的來源與“紅”在服裝中的應用
底泥吸附水體中可轉化態氮研究進展
冪律流底泥的質量輸移和流場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構建體育健身綠道的思考
德興銅礦HDS底泥回用的試驗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