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樣態要求與實踐路徑

2024-03-31 15:38錢配配楊愛杰
高校輔導員 2024年1期
關鍵詞: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大學生

錢配配 楊愛杰

摘 要:精神生活是精神活動與精神狀態的有機統一,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樣態要求包括堅定的理想信念、昂揚的精神狀態、全面發展的目標指向。面對部分大學生理論認知與可行能力不匹配、精神交往與精神享受不充分、美好生活需要與精神供給不對稱的現實問題,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滿足大學生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擢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關鍵詞: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618(2024)01-0024-06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課研究專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編號:21VSZ066)、2022年中央高校自主創新研究基金研究生項目“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主流群像與培養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25245001)階段性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1]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作為人類特有的生活方式,與人的社會實踐息息相關,人們對一定社會條件下精神成果的占有彰顯了人的獨特性與社會性。黨的二十大報告在談到中國式現代化時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2]為新時代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大學生是祖國的希望和未來,承擔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任,促進其成長成才不僅要關注他們發展的物質基礎,還要注重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深刻把握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樣態要求,系統解決大學生精神生活面臨的突出問題,全面建構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對滿足大學生高水平的精神生活需要、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一、新時代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樣態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盵3]“精神生活是具體的現實的人的生活”,[4]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作為社會個體,因其年齡和所處階段的特殊性具有自身的個體生活特征,同時作為家庭、社會和國家中的一員,又體現出某些共同的社會性特征。因此,理解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樣態要求,可從大學生群體的價值取向、精神狀態和目標指向進行把握。

(一) 價值取向:強化理想信念,補足精神之“鈣”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學須先立志。志既立,則學問可次第著力。立志不定,終不濟事?!盵5]志存高遠方能登高望遠,胸懷天下才可大展宏圖。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之鈣,力量之源,沒有理想信念就會缺鈣得軟骨病。堅定理想信念,把握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對大學生來說至關重要,理想信念體現著大學生個體的價值取向,影響著個人的綜合發展。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既有利于大學生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努力奮斗,也有助于抵制外來腐朽思想的滲透,防止網絡虛假信息和有“毒”文化的侵害,緩解大學生的精神壓力,改善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提升校園文明程度,推動高校精神文明建設更上一層樓,實現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應從開展理論教育和推動榜樣引領出發。一方面要幫助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的認同感,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貢獻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要發揮榜樣的示范引領作用,讓先進人物的事跡和品德成為激勵大學生積極進取和堅定理想信念的動力,幫助大學生積極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致力于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

(二) 精神狀態:向上向善,保持奮發有為

精神狀態是內在精神氣質和外在精神風貌的統一體,向上向善是真善美價值追求、正能量價值取向的具象化表達。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大學生精神生活的高質量發展是要不斷改善大學生的精神面貌,提升大學生的精神生活質量,促使大學生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和良好的精神氣質。

在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大學生的精神狀態具有兩個方面的內在要求。一是保持向上的人生姿態。青年強,則國家強,一個國家的命運前途與青年一代息息相關。面對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大學生應該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摒棄“擺爛”“躺平”的生活態度,在生活和學習中始終昂揚向上、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用自己的所學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二是遵守向善的道德規范。向善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意味著明德惟馨、擇善而從、守正向上、知禮善行等。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國家和民族的文明素養,而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塑造和確立的關鍵時期,大學生群體是否崇德向善,不僅關乎人生道路能否走得正、走得遠,更關乎整個社會是否風清氣正、朝氣蓬勃。當前社會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利益格局急劇調整,價值觀激蕩共存,社會結構劇烈變動,再加之現實社會生活當中還存在一些急功近利、明爭暗斗、勾心斗角的現象,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心理與認知造成了消極影響,使得一部分大學生困惑、焦慮、恍惚,甚至有的人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國家應大力倡導向善的道德規范,促進大學生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促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美好德行。高校同時可以利用可信可學的榜樣來感召、影響和激勵大學生,讓大學生們見賢思齊、擇善而從,營造出一個充滿向上、向善、德行天下的濃厚氛圍。

(三) 目標指向:追求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全面發展“不僅包括人作為自然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的發展,還包括作為社會人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6]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7]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實質在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成長,提升其綜合素質水平。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指向了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五個方面,要實現綜合素質和知識能力的有機統一。

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實現應從以下五個方面入手。一是要在德育層面注重思想引領,不斷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紅色文化浸潤人心,賡續紅色血脈,加強德育實踐和志愿服務,培養大學生的憂患意識,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在智育層面強化大學生的課程知識學習和專業技能提升,鼓勵大學生多參加學科競賽,充實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三是要在體育層面開展新生軍事訓練、舉辦運動會、“校園跑”等活動,鼓勵大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個人身體素質,培養健康的體魄;四是要在美育層面舉辦音樂會、開展海報設計大賽和文藝匯演等各種文藝活動,不斷提升大學生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能力,陶冶情操,讓學生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五是要在勞動教育層面給予學生更多的參與勞動教育的機會,例如清潔寢室衛生、打掃養老院、維護道路交通文明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高校要通過對大學生在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等方面素質發展狀況的分析,進行綜合素質評價,以發現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不足之處,糾正其偏差,提高大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培育大學生的良好個性,促進大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

二、新時代大學生精神生活面臨的現實問題

大學生富有朝氣、充滿活力,對未來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必將起到重要作用。當代大學生的精神生活大多是積極向上,追求美好,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但隨著流量文化和網絡信息的發展,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如潮水般涌入,在無形中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導致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偨Y起來,大學生群體在精神生活層面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 大學生的理論認知與可行能力不匹配

個別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忽視和否定社會價值,把能否滿足自我需求和滿足多少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更有甚者在實現價值的手段方面動歪腦筋,逐漸功利化,導致自身精神生活虛無,最終促使個人走向工具化和世俗化。在道德信仰上,有的大學生理想信念弱化,沒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斗目標,追求“佛系”“躺平”“擺爛”,對個人的學習和工作不上心,沉迷于吃喝玩樂和低級趣味的網絡文化。在價值目標上,有的大學生呈現出一種傾向,由注重集體利益轉向注重個人利益,由注重長遠利益轉向注重眼前利益,從奉獻轉向了享受,成了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這些認知和觀念行為侵蝕了大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導致大學生逐漸失去自我,出現一系列道德失范、精神生活貧乏和心理健康問題。

(二) 大學生的精神交往與精神享受不充分

人是社會性動物,離不開社會群體,也離不開人際交往。人際交往可以促進人與人在精神層面的交往,實現個人的情感寄托,達到精神享受的境界。精神交往對大學生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是大學生情感寄托和精神獲得的具象化表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大學生群體需要和室友、同學、老師進行多方面的接觸,不同性格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會展現不同的人格魅力,但由于家庭差異、性格不同,他們往往容易出現人際交往問題,影響基本的生活和學習。隨著網絡流行語的盛行,“社恐”“社?!薄癷人”“e人”等話語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對自身精神交往的普遍認知,這些話語也是大學生在精神交往過程中出現的符號化分類。帶有這些標簽的大學生在精神交往上往往呈現出兩種極端現象。具有“社恐”標簽的大學生害怕人際交往,在他們的認知結構中,只有獨處才會帶來快樂和心安,其他一切的社交都是在被動的情況下發生的。被動交往會讓這類大學生出現焦慮、緊張、恐懼的情緒,在精神生活層面缺乏獲得感,導致精神交往與精神享受不對稱。而“社?!贝髮W生在和陌生人社交的時候,沒有任何心理包袱和壓力,徹底放飛自我,但這類群體在面對“社恐”人群或者是正常交往的普通人群時,會給對方帶來困擾,使對方陷入被動的局面,造成雙方的尷尬。不管是帶有“社恐”還是“社?!睒撕灥拇髮W生,都會在人際交往時陷入被動的局面,產生不情愿的交往,給交往雙方都帶來精神壓力和心理焦慮,阻滯雙方精神生活的發展。

(三) 大學生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精神供給不對稱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盵8]“美好生活需要”意味著高品質的生活,高品質的生活需要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求經濟生活高質量發展,還要求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這對公共文化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隨著快手、抖音、“嗶哩嗶哩”等短視頻手機軟件的興起,娛樂至上、受眾狂歡的社會泛娛樂化思潮被大肆宣揚,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呈膚淺化庸俗化趨勢,這給非主流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場域,不斷擠壓和侵蝕主流文化的在場空間,導致網絡市場主動迎合非主流文化,生產低質量的文化產品,使缺乏自制力與判斷力的大學生群體偏離主流價值取向,形成非主流審美慣性。久而久之,大學生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回應,甚至部分大學生還會受到不良文化的腐蝕,導致精神生活困乏與精神萎靡。譬如,有的大學生偏離主流價值取向,追求明星八卦、網紅直播,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迷戀推崇,集體主義和愛國主義意識淡薄,以娛樂享受和虛無價值作為評價標準,以對經典文化和英雄人物進行“惡搞”“戲說”“解構”為審美情趣,以審丑替代審美,降低價值追求。精神產品供給的庸俗化與娛樂化逐漸內化為部分大學生的自覺行為,導致他們對精神生活的美好追求與現實的資源供給存在結構性失衡、匹配錯位和脫節等,最終偏離身心發展的正確軌跡。

三、新時代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不斷推進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滿足大學生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新時代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大學生精神生活的高質量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從主流價值觀引領、高質量教育和文化供給等方面積極努力,探索大學生精神成長規律,激發其內在主觀能動性。

(一) 以信仰鑄魂,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

信仰關乎國家命運、民族前途和人民幸福,是促進國家富強、民族團結、社會進步的重要支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體在生產和生活中辨別是非的價值標準,是社會主體共同追求的主流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作為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價值追求和精神狀態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和民族走向?!盵9]加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對推動大學生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并積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有著重要的價值。

一方面,高校要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把握大學生的成長規律,積極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把握正確的前進方向。高校要組織大學生主動學習掌握黨的基本路線、方針、政策,引導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堅定自己的信仰和理念,培養深厚的愛國情懷,提高自身品德修養和社會認知能力,培養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在參與學習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滿足精神需求、提升精神生活質量。另一方面,社會各界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和網絡思想文化建設的價值引領。在文化產品生產上,文藝工作者應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生產,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校園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和傳播的全過程,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創作方向,完善校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滿足學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高校創辦科技展覽、舉行學術講座和研討會、創辦學術期刊、設立讀書文化亭等,舉辦社團文化節、畢業晚會和開設學校廣播電臺等。高校要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營造積極向上、美麗和諧的文明校園。在網絡意識形態上,高校要強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校園網絡思想文化建設。高校網絡社交媒體建設的全過程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特別是在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短視頻、“嗶哩嗶哩”等網絡新媒體建設過程中,要打造積極健康的校園網絡平臺,建設清朗向上的網絡空間,為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

(二) 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

恩格斯認為,人的“正常狀態是和他的意識相適應的而且是要由他自己創造出來的”。[10]精神生活是大學生群體在追求個體發展中,在物質世界的影響下,與現實世界發生關系的產物,屬于意識形態領域。大學生的精神生活發展離不開其本身的創造創新,發揮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我們要不斷激發大學生自身的內在動力。

首先,大學生要積極提升文明自覺和道德水平。在個人思想層面上大學生要學會“慎獨”,在沒有外界的監督下,也能自覺遵守社會倫理道德和校園美德。社會要幫助大學生自覺激發內生動力,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面對問題時要學會自我調節,積極開展自我批評,提高心理素質,主動提升思想道德水平,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理想,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和國家富強融合在一起,自覺抵制各種錯誤思潮影響,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其次,父母要注重引導大學生積極向上的生活方式。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生活方式會受到身邊人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學生要向身邊的榜樣學習,學習他們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理性平和的心態和處事方法,反思自己的不足,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同時大學生還要培養社會實踐能力,積極參與到校園精神文明建設中,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參加學校舉辦的各種文藝活動和校園文明建設,在組織、管理和參與文化活動中增強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豐富精神生活,促使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大學生還要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堅持體育鍛煉,培養良好的生活作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最后,高校還要激勵催化大學生奮斗進取的內生動力。大學生群體的青春活力和創新精神是最為顯著的,推進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需要著重培養他們在文化創造方面的自主性。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審美能力等。高校應當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學生在文化創作中展現自我,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進行創作,要通過征集微視頻、動漫、攝影等網絡文化作品,不斷激發大學生積極參與網絡文化創作的熱情,培養并增強其主觀能動性。

(三) 以需求賦能,滿足大學生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

“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系起來……我們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11]教育是實現內生脫貧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也是實現人們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以高質量教育滿足大學生的精神需求,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首先,高校要堅持“五育并舉”協同推進。高等教育不僅強調對學生提供專業技能培養和傳授科學知識,因材施教,使其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和各領域的專業人才,而且更注重培養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素養,關注大學生的精神面貌,致力于塑造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高校要推進“五育并舉”,補齊短板,重視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始終圍繞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把“立德樹人”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中,以豐富的理論成果和教學經驗不斷滋養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文化素養、道德情操和價值取向,重視大學生“德”行,針對個別大學生出現的精神偏差和異常行為要加以引導,循循善誘,久久為功。其次,高校要堅決筑牢心理健康“防護墻”。隨著大學生的不斷成長,大學生群體面對的壓力和問題越來越多,這會導致部分學生出現行為偏差和認知障礙,甚至導致某些學生患上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疾病。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減少精神壓力,高校要積極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普及,促進學生心理健康;通過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個人和團體心理輔導咨詢等引導學生學會調節、控制情緒的方法;定期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評估,建立“一生一檔案”,及時監測學生的心理健康動態;積極發揮輔導員作用,多方面多舉措幫助學生排憂解難,滿足學生多層次、多樣化和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最后,高校要全面打造實踐育人“新高地”。實踐決定認識,認識來源于實踐。高校要提供學生參與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得真知,引導學生實干苦干,求真創新。高校要依托社區志愿服務打造實踐育人的“新高地”,通過社區“下單”、高?!敖訂巍蹦J?,積極發揮大學生志愿服務精神。例如高校和社區聯合舉辦植樹節活動、文藝匯演活動、守護交通安全等社區志愿服務活動,這些積極向上,弘揚正能量的實踐活動,能提升大學生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大學生擁有精神獲得感和充實和諧的精神生活。

(四) 以文化人,擢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12]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精神層面的問題要靠增強精神力量來解決?!盵13]文化作為載體能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為滿足精神需求提供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黨和人民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激勵,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實現大學生精神生活的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引領,為豐富大學生精神生活提供精神滋養。

一是高校要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元”。新時代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元”,其核心就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充實、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防范不良文化和思想對大學生的侵蝕,增強大學生的精神獲得感,提升大學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二是高校要以革命文化“育”人。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在新時期煥發了勃勃生機。革命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培育出的革命精神,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對于解決大學生以“擺爛”與價值虛無等為代表的精神頹廢現象具有重要意義。革命文化中所表現出的愛國情懷和堅定信心,與民族精神一脈相承。高校要著力挖掘革命文化的時代價值,將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讓革命精神成為鼓舞大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三是高校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化”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包含了豐富的價值追求、人文精神、思想教育與道德規范等內容,對大學生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要推進大學生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就必須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運用互聯網技術等現代科技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其以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現在大學生面前,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5.

[2][12]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3,44.

[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9.

[4]孫迪亮,張學亮.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樣態要求與建構邏輯[J].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2023(01): 51-60+165.

[5][13]習近平.論黨的宣傳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0:375,84.

[6]卜夢凡,陳華,胡明明.論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生成邏輯[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0(05):17-22+84.

[7]張爍,王曄.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001).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

[9]習近平.論黨的青年工作[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 2022:242.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536.

[11]新華社.習近平考察西南聯大舊址:教育要同國家之命運、民族之前途緊密聯系起來[EB/OL].(2020-01-21)[2023-12-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1/21/c_1125489037.htm.

(責任編輯:田丹丹)

猜你喜歡
精神生活高質量發展大學生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大學生之歌
現代室內設計的幾點思考
詩歌的無用之用
淺談如何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農村留守老人焦慮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調查
讓大學生夢想成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