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全媒體發展的傳播實踐

2024-04-01 06:41吳煒華
音樂傳播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化

■ 吳煒華

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作出了“加快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指示。十年來,媒體融合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的助力下逐漸深化,并“從單一的傳媒系統內部擴展到廣泛的社會系統”(1)黃楚新、許可:《融合十年:從新聞傳播現代化到國家治理現代化》,《新聞與寫作》2023年第11期。,催生出以“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為主要特征的全媒體傳播的實踐體系,以全面滲透、場景附著、社交增能、傳受關系重構等新能力與新特色,逐步更新著我國的媒體生態與傳播格局。全媒體發展的理念,也從單一的新聞傳播實踐場域,融入到關于藝術傳播、文化傳播、思想宣傳等更為廣泛的實踐行動領域中——這一理念亟待在具有創新性、前瞻性和總體性的理論思想的引領下,更進一步地完善與落實。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文化建設方面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2)《習近平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新華網,2023年10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3-10/08/c_1129904890.htm,訪問日期:2023年12月4日。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與創新的統一,一方面繼承了黨和國家歷代領導人的文化觀念,深刻總結了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經驗;另一方面也極具理論觀點的創新性,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這“第二個結合”的創新表述形成了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整體布局與具體要求。這一新時代黨的理論創新成果,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也是全媒體傳播體系與實踐所需的強大思想武器,鼓舞和引領著全媒體傳播實踐擔負起新時代的新使命、新任務,將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推向更加廣闊的舞臺。本文由此出發,結合實踐圖景中涌現出來的案例,梳理、總結和展望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全媒體傳播實踐的深刻變革與創新發展。

一、構筑全媒體傳播的新體系與新生態

習近平文化思想中的“三個事關”,精辟闡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時代內涵;精練總結了宣傳思想文化發展的理論方位;通過“七個著力”,精準提供了文化強國建設的實踐指引。(3)曾祥敏、楊麗萍:《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引領》,《青年記者》2023年11月23日網絡首發,http://doi.org/10.15997/j.cnki.qnjz.20231123.001,訪問日期:2023年12月21日。新聞宣傳與文藝工作一線的實踐者,需要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扎實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充分應用最新的數字化傳播技術與先進的現代化管理經驗,構筑出全媒體傳播的新體系與新生態。

首先,新體系與新生態的構建,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精神內核。這不僅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時代的踐行,也是在黨的文化治理、社會治理的宏大藍圖下對全媒體內容生產的深入探尋。在新媒體浪潮初臨之時,“追流量”“造爆款”“抓眼球”曾被奉為新媒體內容生產的關鍵詞,由此滋生出媒體行業中叢生的假新聞、“標題黨”、謠言傳播等輿情亂象。全媒體新體系和新生態的構建,應摒棄這種過于狹隘的流量邏輯,轉而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標準,重新厘清全媒體轉型中應當堅守和鞏固的核心內容,真正地在“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中,創作和傳播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直面關鍵時期的困難與挑戰、符合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之時代需求的新聞內容與文藝作品。全媒體傳播新體系與新生態中內容生產的方方面面,都應該被放置于總體性的問題意識之觀照下進行。例如,曾榮獲中國新聞獎融媒界面項目一等獎的全媒體作品《天渠》,精細打磨了作品的內容邏輯,深度還原了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黨支部原書記黃大發帶領村民修通了萬米水渠,實現脫貧致富的歷程。該作品以“水”為主線,采用長幅連環畫、漸進式動畫、360度全景照片、圖集、音頻、視頻、交互式體驗等多種全媒體報道形式,磅礴展現了黃大發帶領老一代修渠脫貧、帶動新一代建渠致富的故事。(4)黃楊:《挖掘人物 講好故事——澎湃H5〈天渠〉的創新探索》,原載網絡傳播雜志,轉見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站,2019年5月21日,http://www.cac.gov.cn/2019-5/21/c_1124523289.htm,訪問日期:2023年11月15日。在該案例中,技術的應用并未影響主題的表達,而是成為內容本身的一種增量,在不同的維度增強核心主線的呈現,以全媒體傳播書寫了一位中國共產黨黨員可歌可泣的奮斗故事。

其次,新體系與新生態的構建,應以豐富多樣的數字化技術手段為驅動。層出不窮的數字化傳播技術,當助力于深入挖掘故事內容的內涵,延伸技術的表達界域。在媒體融合的發展過程中,越來越多的媒體已經嘗試結合大數據、可視化、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動漫、游戲等全媒體技術手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開數字化呈現與全媒體詮釋,深入挖掘中國歷史與中國故事,充分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文藝觀與當下新聞傳播實踐、文藝實踐的科學結合。在此過程中,全媒體技術應作為一種驅動力量,為原初的故事文本增加表現力與傳播力。例如,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與《光明日報》曾展開合作,推出了“二十四節氣中的中國文化”系列融視頻作品,講述二十四節氣背后的知識、習俗與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向世界闡釋和推介了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提高了中華文化的傳播力與感召力。該系列作品以豎視頻構圖的美學革新、生動活潑的幽默語態、多種動效與字幕的內嵌表意,將二十四節氣背后的傳統民俗“還原”到了沉浸化、日?;纳顖鼍爸?如冬至吃湯圓或吃餃子的習俗、霜降時柿子結霜的場景、大暑節氣清涼的西瓜等風物,等等。多種全媒體技術的接入,為不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拓展出更多維度的展示窗口,也使得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有了更多可能。此外,技術的驅動除了在全媒體作品的傳播階段體現,還需要科技創新體制予以支撐。全媒體傳播新體系與新生態,意味著在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技術開發自主觀的框架下,“培育技術開發能力、管理能力,全面提升數字素養觀與技術發展觀,完善新型傳播技術人才的發現、培養、激勵機制”(5)趙淑萍、吳煒華、王婧雯:《構建中國全媒體傳播體系的三個重心》,《光明日報》2019年12月3日第6版。。健康的技術基礎可以打破技術的雙刃劍困局,實現全媒體傳播新體系與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再次,新體系與新生態的構建,應實現從技術創新到管理體系創新的整體躍升。在媒體融合發展行進至深水區的當下,傳統媒體的諸多管理模式與思維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更為復合化、立體化的發展訴求。因此,在管理體系維度上的創新同樣是至關重要的。全媒體傳播新體系與新生態,應在扎根本土的基礎上面向多元化的數字未來,以互聯網思維、全媒體思維重塑底層邏輯,進而實現整體產業管理、人力資源整合的創新性進步。在媒體融合的十年進程中,“中央廚房”“縣級融媒體中心”等工作模式的探索,彰顯了傳播主體在全媒體傳播生態中做出的創新努力,進而展開了對管理模式迭代的追問與思考?;蛟S,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的管理新形態不是通過簡單的資源置換、人員調配即可實現的短期工作,而是要在媒體產業變遷的宏觀圖景之下把握未來方向。在此漫長的征途中,全媒體傳播實踐應充分了解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專業媒體與自媒體等諸多平臺的優勢與不足,從中覓得跨媒體、共享式、移動化和智能化的未來全媒體形態。

二、創設全媒體文化的新景觀與新場景

在全媒體傳播體系與生態得到顛覆性重構的同時,數字化時代的個體也在全媒體技術發展中賦能自身,將全媒體內容的生產與傳播納入到數字化生存、影像化生存的演進脈絡中,孵化出知識共享的新景觀與文化共振的新場景。全媒體文化景觀的構成,可以推動政府、社會、教育界間的合作,以技術促進創新能力的提升,融合推進服務效能的優化,以全媒體傳播刻印中國式現代化進程的宏大敘事與微觀經驗。

全媒體文化的“日常審美全息化”美學特征日漸突出。全媒體時代的藝術創作,善于以短視頻等語態捕捉轉瞬即逝的日常經驗,以多元化的圖像和音頻技術改寫“粗糙”的生活場景,并借助數字技術,將普通老百姓的人生小故事與時代大影像融合在一起;與此同時,視頻化場景、視頻化社交、視頻化信息交換也催生出平民化、草根化的動態傳播圖景,使其迥異于傳統的影像藝術呈現與視聽傳播美學,孵化出獨特的文化品格??傮w而言,每一個人都是全媒體文化和全媒體藝術的親歷者、生產者、觀察者和記錄者,乃至書寫和講述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和全媒體視聽共創之時代圖志的最佳敘事者。其中所呈現出的生活情境、知識分享與日常消費的新方式,催化出一種新穎的、活潑的、自述式的大眾文化新構型,呈遞出一種獨具風格的中國社會的、民生形態的本土實踐。從新農村里的新農人到“堆糖大師”“泡沫雕塑大師”,從數字非遺到數字文博,從在北京“四九城”旅拍的年輕人到各地親身亮相大秀“十八般武藝”的文旅局長……全媒體文化的全員參與模式賦能多模態傳播和知識生產的新趨勢、新發展與新可能,“既敘述著每一個平凡而可愛的個體的生命故事,也拼湊出這個時代的歷史印記與社會樣貌,成為未來考察當下的珍貴窗口”(6)吳煒華、黃珩:《影像化生存的演進脈絡與現實圖景》,《青年記者》2023年第6期。。在此真正意義上的“破圈”式的“全民”與“大眾”娛樂場域,上游資本的操作布局與平臺爭奪的野心、中游媒體圈的自我突圍與生產轉型的需求、下游內容生產者的“成名想象”相互交錯,“催化出全新的、自述式大眾文化新構型,以一種獨具風格的中國實踐,重新詮釋了新‘大眾’族群的生命經驗”(7)吳煒華:《技術疆域、文化構型與話語實踐:新文化圖景中的短視頻》,《青年記者》2022年第1期。。

全媒體文化之“信息服務視聽化”的傳播學特征也日漸突出。視頻語言的常態化使用、網絡傳播的日漸規范、傳播效果的追蹤與監督能力的提升,催促著研究者們更為科學、系統、嚴肅地提煉全媒體藝術與文化的傳播學特征,使其可以借力教育、學術的力量,重新認識自身的文化意義與社會服務功能,并為新聞傳播、藝術傳播等領域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建構與創新做出貢獻。全媒體傳播生態已然演化出了繁花似錦的媒介應用與產品形態,深刻嵌入政治、社會、文化、民生的方方面面:現實環境中的產業更新不斷延續,學術場域中的研究數據也在不斷遞增。作為一種“液態流動”的研究客體,全媒體文化圖景更是引發了新聞傳播學、青年社會學、互聯網信息等諸多學科的跨學科探索。在不到十年的發展中,相關研究廣泛涉及互聯網政務、黨建、課程思政、虛擬經濟、網絡文化安全、城市形象、鄉村振興、知識生產、個人生活、娛樂消費等諸多領域。我們每天都沉浸在網絡視聽藝術所構建的視聽景觀與傳播場景中,從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的信息空間,到社會治理與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全媒體傳播無所不在。尤其是短視頻和短音頻的在線流動、發布、傳送,已然編織出一種全新的視聽信息傳播網絡,它們在改寫著文化的場景、社會經驗的認同與媒介記憶的模式。全媒體文化的中國式發展與當地化實踐彰顯出互聯網信息革命中最具有動力的“創用同盟”模式是如何改寫和消除壁壘森嚴的內容創作與傳播發布的傳統屏障,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網絡視頻藝術的創作者、審讀者和傳播者的。在更多的新知識和實踐的合力推動下,全媒體文化的市場性、產業性、民間性也更為突出,流量經濟、網紅效應、社交營銷、場景驅動等,紛紛成為策略傳播和創新敘事相結合的新理念、新方法與新技巧。

全媒體文化也在呼喚知識生產與文化傳播的全新動力模式。對過度娛樂化的傳播內容進行合理科學的引導、監督與評估,使其向善行遠,需要政府、企業、教育和研究機構形成目標一致的合力,使廣泛意義上的全媒體傳播系統形成更積極、更能動、更具有服務性和文化性的知識載體、文化載體與傳播載體,服務于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的建設。唯有如此,中國故事和中國理論才能在全媒體文化的傳播圖景中得到凸顯,促進人們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知識體系、文化語態和視聽邏輯的新線索與新表征的積極探尋。在未來的知識探索中,更為多樣態、多層次、碎片化、拼合態、流動性的全媒體文化產品,需要被定位于更為宏觀的視聽景觀中,從而使人們更好地去理解其中的傳播邏輯,進行知識譜系的建構。我們應以當下映照未來,以小場景預想全世界,以“小應用”撬動“大藍?!?從而建構出一種更好的面向未來的全媒體生態學。中國全媒體文化的時代圖景,已經超越了傳統的互聯網文化或新媒體藝術的研究語境,釋放出迥異于西方藝術傳播理論與數字文化學的實踐動力——這是“植根于中國文化基因與社會情境之中的一種文化想象力與知識生產力的結合”(8)吳煒華:《技術疆域、文化構型與話語實踐:新文化圖景中的短視頻》,《青年記者》2022年第1期。。

三、打造全媒體跨文化交流的新語態與新策略

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譜系,再次明確和強調了“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9)《習近平文化思想首次提出》,新華網,2023年10月8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3-10/08/c_1129905812.htm,訪問日期:2023年12月4日。的重要性,將黨的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同文化國際傳播等工作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缥幕瘋鞑ピ谌祟惿鐣冞w的每一個關鍵的時空節點上,既記錄了古代人類文明的遷移和封建王朝的興起、衰亡與流變,也見證了近現代文藝復興運動、科學革命和從人類大航海時期開始的世界性人口流動、經濟的繁榮與文化多樣性的彰顯。全媒體傳播是當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對“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0)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5年9月29日第2版。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跨文化交流的全媒體實踐重塑了過去國際傳播的宏大敘事語態,以更為“輕量級”、情感化和技術化的表達扎根中國實踐,娓娓道出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例如,在新華社“中國搜索”平臺的“中國好故事”數據庫和“復興路上工作室”聯合出品的短視頻《一杯咖啡里的脫貧故事》中,海外用戶能夠看到來自國外的咖啡在云南鄉間得以本地化栽培,聽見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來自鄉村振興第一線的聲音,見證在西方咖啡和中國茶文化之間奇特而恒久的跨文化對話。以小見大,知微見著——跨文化傳播有時會離開“理論”,無比鮮活地綻放于我們身旁。這“一杯咖啡”,映照出中國與世界跨越藩籬與障礙,實現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雙重性理解的佳境。該視頻作品在中國的視頻網站上被無數網友點贊,在社交媒體中吸引了無數“路人粉”,并在海外主流媒體上頻頻亮相,在紐約時代廣場被播映。一杯咖啡里的中國故事,寫的是中國文化的開放與包容、中國人民的堅韌與努力、中國生態保護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全媒體的敘事方式充盈著濃郁的互聯網思維和網絡文化語態,以多種媒體技術融合的傳播特質,喚醒個人經驗和集體記憶,顯著降低了作品的理解門檻,提升了作品的傳播效果。

第二,跨文化交流的全媒體實踐應將更廣泛的社會面納入跨文化交流體系之中,以個體的微觀力量共同譜寫全媒體時代跨文化傳播的新篇章?!皣H傳播效能”具體落腳于兩個維度:其一是微觀的“效”,即不同媒介形式的國際傳播產品的傳播效果;其二是宏觀的“能”,即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宏觀設計。(11)吳煒華、黃珩:《譜系賡續、效果提升與能力建設:基于國際傳播效能的理論分析與路徑探索》,《國際傳播》2022年第6期。由更為“民間”的傳播力量在全媒體賦能下發聲,與由社交鏈所釋放的國際傳播潛能共同形成跨文化傳播的合力,是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關鍵舉措。在這方面,既有活躍于國內社交媒體平臺的“吃貨老外”常樂、“歪果仁研究協會”、郭杰瑞等“洋網紅”,也有在海外社交平臺進行分享的李子柒、阿木爺爺、滇西小哥等自媒體博主。他們的作品從更為生活化的角度出發,描繪了一種超越刻板印象的國家形象,促使海外用戶消除偏見,推動優質的跨文化全媒體作品的生產與傳播??缥幕瘋鞑サ娜襟w實踐與和平包容的文化盛景攜手前進,引領著世人的目光從鄉間田野,跨過大山,跨越海洋,去探索更加廣闊的世界,也鏈接著媒介發展的技術特征,呈現出厚重的媒介性、傳播力與文化性。

第三,跨文化交流的全媒體實踐是未來媒體與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建設進程中的一種全新的媒介語法、傳播方法論和文化觀。當下,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人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等各領域和全過程,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在向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所致的賀信中指出:中國愿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走出一條數字資源共建共享、數字經濟活力迸發、數字治理精準高效、數字文化繁榮發展、數字安全保障有力、數字合作互利共贏的全球數字發展道路,加快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貢獻智慧和力量。(12)《習近平向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致賀信》,新華網,2022年11月9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2-11/09/c_1129113557.htm,訪問日期:2023年12月5日。這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在網絡空間中的全媒體式延伸與發展,全媒體要推動“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國政府網,2017年10月27日,https://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訪問日期:2023年12月5日。。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缥幕瘋鞑サ娜襟w實踐將繼續承載著時光的記憶與空間的烙印,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演變而在網絡空間和數字世界中衍化不息。

結 論

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堅定的文化自信、清醒的歷史自覺、勇毅的歷史主動,科學回答了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極具前瞻性、戰略性。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設則體現了立足于新時代的媒體治理觀與發展觀的有機統一。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領下對全媒體傳播的重新思考與再次定位,不僅是對未來全媒體發展的學理認知,也是對其行動智慧做出的深刻總結和有力提煉,有助于學界與業界更有縱深地理解全媒體傳播體系中相互交叉結合的時代立場。

本文是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譜系下對于全媒體傳播的新體系與新生態、全媒體文化的新景觀與新場景、全媒體跨文化交流的新語態與新策略的綜合分析??傮w而言,“全媒體”并不僅僅是一種對傳播景觀的描述,更預示著藝術創作、文化研究、傳播研究發展的新方向,并投射出消除城鄉數字鴻溝、彌合“信息溝”與知識差異、讓全媒體全民可及的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精神及其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14)《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中國政府網,2023年2月7日,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07/content_5740520.htm,訪問日期:2023年12月5日。中國式現代化之“新”,是相較于資本主義文明所呈現出來的新的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的集中概括。習近平文化思想引領下的全媒體傳播實踐,既是以中國式現代化為文明底本,也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文明圖景所展開的一種新的探索,它將在唯物史觀視域下,參與著世界文明的普遍性與中國道路所展現的文明特殊性的歷史生成與實踐塑形。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窺探文化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構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