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中孝文化的呈現途徑與教學啟示
——基于文化記憶的理論

2024-04-01 07:51尹慧琦張奐奐張增田
教育科學論壇 2024年10期
關鍵詞:華文教科書馬來西亞

●尹慧琦,張奐奐,張增田

文化認同是民族團結的內在根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注入了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習近平總書記在談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1]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也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 年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 ”[2]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孝文化的傳承將有力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

文化記憶使文化長存,對海外華人而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其民族身份認同之紐帶,民族共同的文化記憶牽動著他們的民族之魂。 溯源馬來西亞華人,他們自明代從中國南移到馬來西亞,除帶去的物質資源以外,更重要的是民族獨特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傳統。 《2013—2025 年馬來西亞教育藍圖》指出,學校教育將“加強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3]。 馬來文化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的影響,孝悌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涵,也是儒家文化積極傳遞的道德價值觀念,孝文化自然也是馬來西亞道德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小學階段是形成民族意識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學生進行文化浸潤能夠建立文化認同,增強民族自信。 馬來西亞的《小學課程與評估標準》提出“課程要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4]。教科書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具有傳遞文化的優勢,馬來小學華文教科書充分彰顯了孝文化的內涵。 本研究通過分析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中的孝文化內容,揭示了其在內容選擇和呈現上的特色,以期對未來教材如何更好地傳承孝文化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發。

一、文化記憶視角下的教科書與孝文化

(一)文化記憶理論

文化記憶理論是20 世紀90 年代由德國學者揚·阿斯曼(J.Assmann)提出的。 他認為文化記憶是“關于社會全部知識的總概念,在特定的互動框架內,這些知識駕馭著人們的行為和體驗,并需要人們一代一代反復了解和掌握?!蔽幕洃浭且粋€民族通過長期歷史積淀而傳承延續下來彰顯其民族特質的共同記憶。文化記憶在實踐交往中產生并延續,因而它超越了個體,在集體層面才具有意義,是集體記憶的一種形式。文化記憶以穩定的、跨情境的符號形式外化儲存,可遷移并代代相傳,主要通過文本、圖像、儀式和表演等媒介實現傳承[5]。

(二)文化記憶理論視角下的教科書與孝文化

隨著現代社會結構和家庭觀念的改變, 孝文化的表達方式和內涵也在不斷演變。 教科書是傳遞文化的物質載體,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反映多樣的孝道觀念,同時教科書也是承載文化記憶的重要媒介,應通過恰當的選材和敘述方式融入孝文化,使學生了解和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形成文化記憶。

1.教科書承載中華文化記憶

為了理解文化,人類需要接觸大量的文化符號,如書籍。 其中教科書作為承載著傳遞文化任務的書籍,其中所體現的傳統文化內容是學生形成文化記憶的基礎。 教科書所選擇的文化常常因教科書這一媒介的巨大影響力而得以廣泛傳播,并強化這些文化的自身地位[6]。 作為文化記憶主要載體的文本要肩負起文化記憶的重擔,必須“包含了一個群體所尊重的規范性和形成性價值”[7]。 凡是教科書選擇的文化一定是符合群體認同價值的優秀文化。因此,教材中體現孝文化的文本、圖像等是學生接受孝文化、形成文化記憶的基礎。

2.孝文化凝聚中華文化記憶

文化記憶理論堅信每種文化都會形成一種起著連接和聯系作用的“凝聚性結構”[8]。 對于中華民族而言,凝聚性結構即為傳統文化的核心?!靶?,德之始也?!绷菏橄壬凇吨袊幕x》一書中提出:“說中國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沒錯。 ”[9]學界也有很多學者持有相同觀點,肖群忠認為“孝,是中華傳統倫理的核心觀念與特色,也是中華傳統倫理體系的始基與諸德之首”[10]。 從凝聚性結構視角來看,孝文化能夠連接不同時間與空間的中華民族成員,屬于中華文化的凝聚性結構。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對象

華人是馬來西亞的第二大族群, 在馬來西亞的華文學校中,除了英語以及必修的馬來語,其他科目的教學均采用華語授課,本研究選擇一至六年級的馬來西亞國民型華文小學所使用的華語教材《華文》作為研究對象。 《華文》根據馬來西亞教育部制定的《小學華文課程標準》編寫,由馬文化出版社(The Malaya Press Sdn. Bhd.)出版,共6 冊。

(二)研究框架

1.孝文化的內涵

萌芽于原始社會的孝文化,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其內涵也不斷變化,儒家專論孝道的經典著作《孝經》集合了儒家學者的孝道思想。 《孝經》曰:“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11]將孝文化從家庭領域擴展至社會領域。 許多研究者對孝文化的內涵有不同的解讀,肖群忠教授認為孝文化是“中華文化和中國人的孝觀念、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政治性歸結、歷史性過程和社會性衍伸的總和。 ”[12]郭清香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角度詮釋孝文化的現代價值,認為“孝不僅僅是家庭倫理中對子女行為的規定,而且形成了涵蓋個人、家庭、社會、國家的文化系統”[13]。 本研究汲取古今學說對孝文化內涵的解釋,從廣義的視角理解孝,即孝文化是指個人對所處社會關系中的接觸對象所進行的一切與孝有關的思想觀念、禮節風尚、行為準則等的總和。

2.孝文化的分析框架

(1)分析維度

為了方便對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材選文進行深入分析,需要建構孝文化的分析框架,本研究采用社會學視角確定分析維度。人具有社會性,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定要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從連接紐帶(包括趣緣關系)來看,社會關系可分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14]。 血緣關系是以血親或生理聯系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地緣關系是指直接建立在空間與地理位置關系基礎上的社會關系,如同鄉、鄰居等。 業緣關系是以社會分工為基礎而形成的社會關系,如師生、同學等。 因此本研究從教材使用對象——學生的角度,按照其所處社會關系進行劃分,將分析維度確定為血緣關系、地緣關系和業緣關系。

(2)分析類目

本研究根據社會關系屬性以及學生的社會關系限定范圍對分析維度下的一級類目進行劃分,具體類目見表1。 二級分類目的構建依據:一是儒家傳統孝文化;二是前人關于孝文化內容要素的研究成果;三是所選擇華文教科書選文中體現的孝文化; 四是本研究中對孝文化內涵的分析與把握。 華文教科書選文中充滿了人文性思想,孝文化內容既有直接體現也有隱形蘊含,為了較為準確地進行歸納,本研究在對選文中孝文化內容判定時深入文本內容進行傾向性判斷。 本研究結合華文教科書的文本內容對具體表現進行了說明,并以此作為文本分析的依據,詳見表1。

表1 孝文化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內容分析方法研究《華文》中孝文化的內容。鑒于孝文化的內容分析存在一定的主觀性,為確保不同研究者對教科書中孝文化具體類目的認知具有較高的一致性,因此對其分析進行信效度檢驗。 信度檢驗用的是評分者信度(inter-rater relia bility),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評分者在評定時的一致性程度[15]。 本研究先委請2 位語文教育領域學者與3 位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擔任專家評定者,檢視并修正研究類目表初稿,使其更為適切可行。 然后,隨機選取一冊華文教科書,由研究者各自對“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孝文化”研究類目進行內容劃定,運用SPSS24.0 計算出肯德爾和諧系數,根據公式計算出W=0.958,χ2 為34.491。 進行χ2 檢驗,以自由度df=N-1=10-1=9, 查χ2 檢驗臨界值表得:χ2(9)0.01=21.673,χ2>χ2(9)0.01,所求得之W 值達到極顯著水平, 說明5 位研究者的內容分析具有較高的一致性, 信度較好,“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孝文化分析框架”是可以采用的。

三、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教科書孝文化內容選擇的特點

記憶需要定位與選擇。 文化記憶聚焦的事件能夠映射出對民族生存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文化觀念和價值理念,匯聚民族內部凝聚性力量,為形成文化認同奠定基礎[16]。 華文教科書中對孝文化的選擇能夠為華人精選文化記憶對象,精選的孝文化內容以教科書為載體傳遞與繼承,使馬來西亞華人能夠在多元文化的生活背景下、 本土化與民族化融合的人文背景下塑造民族認同感。

1.選取類目覆蓋面廣,內容全面

據統計,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材中1~6 年級,總選文量為316 篇, 其中含有孝文化的文章數量為81 篇,占全部選文數量的25.63%。 各個年級的孝文化選文量與占該年級總選文量的比例如表2 所示。

表2 馬來西亞華文教科書孝文化內容的數量及比例

根據分析框架統計發現,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材中的孝文化內容覆蓋了三個維度的全部類目,選取類目覆蓋面廣,內容全面。其中一級類目中指向父母的孝文化選文占比最高為56.79%,其余一級類目具體占比如表3 所示。

表3 各級類目孝文化內容數量及比例

2.內容選擇聚焦家庭人倫

文化記憶的凝聚性結構是將需要被銘記的經驗和回憶以一定的形式固定下來,“重復” 是凝聚性結構的基本原則[8]。 通過重復,一些思想意識與行為準則成為民族共同的文化符號被保留, 民族共同的文化元素得到認同。 在教材中對孝文化不同內容的強調和重復能夠體現教材對孝文化選擇的傾向。 各二級類目按照階梯排布呈現如圖1 的趨勢。

圖1 各二級類目占比圖

馬來西亞華人初到馬來西亞時多開設私塾以教育下一代,一開始的私塾多半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后面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也一直更新,但教材中所蘊含的儒家孝文化一直延續至今。儒家之孝,立足于家庭人倫,儒家經典對于孝的呈現很大篇幅是圍繞父母與家庭,曾子自釋云:“君子之孝也,忠愛以敬,反是亂也?!本从H是指建立在敬愛之心基礎上的血緣情感?!度A文》中孝文化具有儒學色彩,內容選擇聚焦于父母與家庭,突出感恩父母的觀念,強調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和親子關系。

3.融入“互聯網+內容”,賦予時代屬性

隨著時代的進步,傳統儒家孝文化的內涵也在不斷演化,其中存在一些與現代價值觀相悖的內容。如《論語》講“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17],強調子女對父母需要一味順從,以及《論語·子路》中的父子犯錯要相互隱瞞的觀念, 這些內容在今天看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當代教科書在編選孝文化內容時,需要對其創造性轉化,保留合理精華,拋棄陳舊成分。 例如,傳統“承志立身”強調子承父志,而現今更提倡自強不息、勤奮學習。 教科書中的《告別網絡時代的湯姆》一文意在向學生傳達要善用網絡資源學習知識、充實自我的觀念,將孝文化的“立身”理念與互聯網合理利用結合,賦予其現時化意義?!毒W課新態度》一文以姐弟展開的友好辯論為文章內容,以互聯網背景下催生的新型學習形式——網課為主題,突出友愛兄弟的孝文化內涵,使傳統孝文化與數字學習形式緊密結合,增強文化傳承的實效性。

(二)教科書孝文化呈現的特點

文化內容的選擇和呈現方式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內容的呈現方式通過教科書的結構來反映文化內容的選擇。 教科書在內容呈現上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心理狀態等應盡量符合學生的興趣與需要[6]。通過教科書對孝文化內容的呈現形成文化記憶,將選擇的內容以恰當的方式予以呈現,使文化的傳遞與繼承實現效果最大化,文化記憶中的理念與價值得以保存與流傳。

1.以多元體裁為載體,發揮文本親和力

教科書所選擇的孝文化內容采用不同的文學體裁得以詮釋來發揮其獨特的教育功能。 兒童文學作為小學教科書中的優勢資源,在《華文》中受到了極大的重視。孝文化的經典性文本多為文言文,對于中低學段小學生是較難理解的,故小學華文教科書對于孝文化的內容多以兒童詩歌、童話等兒童文學體裁呈現。 兒童文學體裁不僅能夠更加簡單直白地將孝文化傳達給學生,而且符合其心理特征與閱讀興趣,隨著年級的升高,教科書增加了表現手法豐富的記敘文與邏輯嚴密的議論文等體裁,能夠給學生留有對孝文化的思考空間,使學生領悟文章背后的孝文化意蘊。除了豐富的文學體裁,教科書還選用了兼具趣味性與情境性的相聲劇本的文學形式來呈現孝文化內容。

2.以圖為介,巧用視覺語言

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來說,插圖是幫助他們理解教科書內容的重要工具。 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配置孝文化相關插圖共102 幅,其風格類型、色彩色調等方面都非常注重兒童的心理特征。在風格類型上,低年級多采用卡通、漫畫等形式,高年級則采用了一些實物圖像或照片來呈現,加德納將兒童繪畫分為了三個階段,其中4~9 歲為圖示階段,9 歲以后為寫實階段[18]。 教材對標兒童繪畫發展的各個階段差異化配圖,符合不同年齡兒童的發展特點。在色彩色調方面,小學生更容易被那些高明度的色彩、冷暖對比強烈的色調所吸引?!度A文》中的插圖整體將高明度的色彩與強對比的色調相協調,整體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突出了對學生審美需求的考量。

3.創設情境,促進認知轉化

認知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孝的觀念與意識要實現真正的傳承就應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科書在傳遞孝文化時,應具備將抽象認知轉化為具體行動的功能。 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材通過創設活動設計和情境設計,引導學生從認知上理解孝道,進而體悟孝道的內涵并付諸實踐。如六年級“母親的叮嚀”一課的課后練習,練習設計為問題與活動的相互搭配,活動設計先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家豪的處境,激發孝順父母的情感,然后引導學生以溫和語氣撰寫回信,將孝道的內在認知外化為書寫實踐。教科書這種知行結合的教學設計,使孝文化的認知更易轉化為行動,讓學生在理解孝道的同時,也能體驗孝道,完成從知到行的升華。

四、啟示與建議

(一)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傳承孝文化記憶的啟示

1.充分考慮兒童心理邏輯,強調學段意識,提高教科書孝文化內容的兒童性

教科書將知識傳遞給學習者時,其中蘊含的文化會作為“隱性課程”傳達給學習者[19],“隱性課程”可能會對學習者的文化認識與認同產生更大影響[20]。 教科書直接指向的是孩子,為的也是孩子[21]。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從兒童的視角出發,使用活潑、形象化的體裁文本和巧妙的視覺語言傳遞孝文化,拉近了孝文化與學生生活的距離。其強調孝文化選擇與呈現的學段差異性,遵循學生的心理邏輯,將孝文化合理地融入教材,使文化記憶跨過地域限制更好地得以延續。 這為統編版教材提供了借鑒,統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需要關注到不同地區學生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水平,充分考慮兒童心理邏輯,提高教科書孝文化內容的兒童性。

2.注重培育孝情與指導孝行相結合,統籌知行關系,強調孝文化記憶的實踐性

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注重培育孝情和指導孝行,利用活動設計和問題設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孝行思考和實踐,使學生在情感和行為層面上產生雙向共鳴。 教材結合了多樣化的教育手段,如模擬情境、小組合作等互動活動,鼓勵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孝行。 教科書中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在家庭和社會中如何表達孝心, 促使學生與自己的家庭、社區建立情感聯系,加深對孝文化的理解和認同。 為了增加教科書中孝文化內容的實踐性以及與學生生活的融合性, 建議統編版教材適當增加互動環節設計,采用生動的案例或情景模擬,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領悟孝道精神,認同孝文化。

3.內容選擇融入“互聯網+”題材,體現數字元素,凸顯教科書孝文化記憶的時代性

為了使教材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教科書編寫需要考量時代特征和學生需求?!读暯叫聲r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綱要》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22]。我國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可借鑒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在孝文化內容選擇方面積極融入當代數字元素,針對“互聯網+”時代學生學習的特點,對傳統孝文化內容進行創造性轉化。建議統編版教科書可通過選擇與互聯網相關的題材為切入點呈現孝文化內涵,既彰顯時代特色,也契合數字原住民孩子的興趣。

(二)馬來西亞小學華文教科書傳承孝文化記憶的改進建議

1.增添儀式的孝文化呈現形式,激發情感認同,保持傳承孝文化記憶的鮮活性

教材中孝文化記憶的傳承除了文本和圖像的形式外,也可以增添孝行儀式。生活中常見的給長輩行禮、為長輩祝壽等儀式不僅給予孝行以典型的形式,讓學生切身體會其背后更深層的文化意味,還有助于形成孝行的習慣和自覺行為,通過反復進行孝行儀式,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習慣。儀式的規范性和莊重性使孝行不再是臨時行為,而是轉化成自覺行為。相比語言說教,儀式踐行更能夠激發學生對抽象孝文化的情感認同,使其雖呈現在紙上卻能為孝文化內容創造立體的延伸環境,生動融通地傳遞孝文化,構建民族共同記憶。

2.充分利用數字技術,促進孝文化創造性轉化的效能,激發孝文化記憶的時代活力

孝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深刻內涵大多蘊含在儒家經典中,教科書應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 《華文》中的孝文化內容雖對傳統孝文化進行了篩選并融入了時代要素,但其創造性轉化的內容與形式仍有進步空間。在內容上,可以融入各類數字學習資源,使學生接觸到不同地區和文化中孝行的實踐案例。在形式上,建議設計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運用技術手段表達孝心的活動,運用可視化技術手段將一些靜態的內容轉變為動態的展現[23]。 以數字技術賦能教科書孝文化傳承使其與時俱進,讓孝文化記憶不是對過去的完整復現而是得以更新與延續。

猜你喜歡
華文教科書馬來西亞
“和而不同”的華文教育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急診教科書
有你在可真好呀
華文教育中的漢字文化教育
藏起來的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新馬來西亞十大必買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華文智慧教學探索
閨蜜之旅 游走馬來西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