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應變”到“求變”

2024-04-02 15:19趙福樓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關鍵詞:應變現代化改革

趙福樓,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體美勞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小學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原副理事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天津師范大學兼職教授,教育部“國培計劃”首批特聘專家、入選中小學校長培訓專家庫。曾獲首屆“語文報杯”全國中青年語文教師教學大賽二等獎,參加首批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獲天津市勞動模范、天津市特級教師、天津市優秀青年知識分子等稱號。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倡導素質教育,到本世紀初啟動課程改革,黨的十八大以后進而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撬動點實施教育綜合改革,再到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這一條改革脈絡非常清晰。這持續推進的改革源于教育發展的現實條件與時代要求。這也成就了教育現代化發展的中國方案。

一、應變:需求導向引發教育的供給側改革

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轉捩點出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之前,我國推進改革開放的主要目標是以學習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助力跨越式發展。這個階段我們在趕追別人,要跟上先發工業化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步伐。那時我國教育的基本現實用一句話概括是“窮國辦大教育”,即我國教育基礎條件差,投入嚴重不足,而人口規模巨大。

基于這個現實條件發展教育需要率先辦好一批重點校、示范校,要推出一批名師,培育一批重要教育成果;在普及義務教育基礎上著力為精英學生發展提供特別支持;這個階段教育投入有所偏向也是客觀存在的。教育發展一時產生了“聚集效應”。教育發展的區域差別、校際差別,以及城鄉差別就是這種教育偏向以及城市發展產生的人口流動與其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市場選擇所造成的。

在我國現代化發展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人民群眾的教育需求也在發生改變,從滿足“有學上”到“上好學”,即擇師擇校,以及教育訴求的市場化意向比較突出。這種需求集中體現為人民群眾對于優質教育,也就是“好教育”的追求。我們提出“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其實就是要回應群眾需求。這說明教育現實在發生變化,已經從“窮國辦大教育”變成長期處于“大國辦好教育”的階段。

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演變從恢復教育秩序到追求規模發展、實現跨越式發展,這近乎是一場革命。這場演變的靚麗引發全世界關注,被認為是人類文明史上從沒有過的奇跡。我國有著億萬學生的教育規模,而實現接受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即進入大眾化時代,每一年有接近千萬的畢業生。這個事實擺在這里。這就是教育奇跡。而今,學生在不同學段“有學上”的問題已經不是問題,新的問題就是要“上好學”。好的幼兒園,好的初中,

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學生在求學之路上,他們的期待就是這么一路走來,一路向好。這就是人民群眾對于接受“好教育”的強烈期待。

二、何變:按照“好教育”的要求深化教育改革

什么是“好教育”?這個時期我們需要重新給“好教育”進行界定。

“好教育”的本質就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極大豐富,可以充分滿足學生的發展需要。教育需求在滿足基礎需要的情況下,只要“有學上”,開齊開全課程,有教師上課,能夠落實“雙基”(即夯實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就行了?,F在看一度被推行的知識教學,以及訓練思想和能力立意,與學生和家長對于“好教育”的訴求不一致了。教育資源供給從“配給制”變成“點餐制”。學生可以自選課程學習(高中階段實施選考選學,課程包括必修、限定性必修和選修),學生個性化與差異化的需要很迫切,而且教育需求具有“追高”特點,也就是迫切希望獲取優質教育資源。

“好教育”應該表現為區域教育資源的均衡化與優質化;應該體現為“五育并舉”,開齊開全開好課程;應該推進學校課程建設,給學生提供課程學習的選擇機會,滿足他們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應該轉變育人方式,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要實現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應該表現為從對于“好教育”(研發辦學標準和課程標準等)和“好學生”(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標準化設計到教育現代化治理的全鏈條推進。

我們看到目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改變正在發生,如上“應該”的條件正在演變為教育改革政策的全面實施。這個“變”是巨大的變化,是“蛻變”。所以有專家說,當前教育改革是綜合性改革,也是整體性改革,更是系統性改革。

只要大家關注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改革的一系列舉措,就會對此產生共鳴。目前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學段辦學的整體規劃和改革的基本要求都是明確的,而從體制機制、課程教材、教學評價、教科研發展、信息化支持等教育各領域的變革也在發生。這就是說中國教育現代化大廈的“四梁八柱”都已經搭建起來,而且已經進入“內部裝修”階段。目前教育改革已經關注價值導向、重點問題、難點問題、關鍵環節,特別針對人民群眾的重要關切進行積極回應。實施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克服“五唯”的頑瘴痼疾而推進評價方式變革,關注命題與作業改革,實施普通高中“雙新”(新課程、新教材)實驗,落實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各學科課程標準等,這些重要舉措為教學的提質增效注入了活力。

三、變點:在蛻變式改革中教育者都感覺到陣痛

教育改革的“變點”在哪里呢?教育改革“頂層設計”變了,要“啃硬骨頭”,要打破發展的“天花板”,要進行綜合治理,要推進教育的“內涵式發展”。這一切都迫使育人方式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隨之轉變,還要引導教育生態的改變。所謂改革就是要克服教育發展的頑瘴痼疾,要跨越改革路途上的層層障礙。如今大家都處于改革漩渦里。很多人在這個環境里感覺不適應,跟不上改革步伐,而且有自身“蛻變”的痛感。改革的“變點”同時也是“痛點”。

一是知識導向。近代從義務教育階段開始普及教育,主要組織形式是學科教學和班級授課,這決定了教學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學科知識為主要內容,教學方式以講授為主,學習方式以聽課為主。這個教學模式就是我們常說的“傳統教學”。傳統教學背后的價值導向就是知識重要,以傳授知識和傳承文化為教育責任。教育活動要教知識,學文化,考知識,用知識。教育的全鏈條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知識中心主義。這個知識是被一節課、一節課的講授所解構后的知識碎片。知識學習碎片化,以及知識與應用的脫節現象比較突出,所以我們在“人才端”,即教育的出口看到一個現象,就是很多學生被塑造成為“書呆子”。這顯然不是我國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人才。

二是精英化。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條件下,政府優先支持一部分學校的發展,培育優質學校,支持少部分學生獲得高質量發展。這是一段時間內教育的基本政策。在中小學優質資源匱乏,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學生獲取優質資源,就是“上臺階”,這就是“過天橋”,即高考就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教育中的選拔性功能被放大,這背后的價值觀就是為少部分人優先提供優質教育服務。就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而言,這種精英化傾向則意味著對于其他學生的不公平,就意味著教育分流和淘汰。顯然這個教育做法與現實教育發展需求產生了矛盾。

三是應試傾向。優質資源供給不足,這就加劇了中小學教育的內部競爭,即考試的選拔性得到強化??荚囎兂闪恕案呃Α?,與一個人的學業發展甚至人生發展都產生了較大程度的關聯??荚嚨牡匚恢匾?,應試的作用被放大??荚嚲妥兂闪恕爸笓]棒”。以考定教、以考定學,教師和學生都圍著考試的指揮棒轉圈,這是必然的現象。這就是我們所批判的應試教育。

四是學科化。中小學課程具有特殊性,其主體是國家課程,而且實施從課程標準、課程教材、學科教學、教學評價全過程的統一管理,所以課程管理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在這個課程設置框架內以學科課程為基本形式。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課程育人,而學科地位突出,主要教育目的的實現要通過一節節課,即按照周課時設置的學科教學實現。所以,我們今天發現學科固化,包括內容固化,這與我們要與時俱進的改革要求之間產生了矛盾。重大教育主題、新的知識成果、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學習技能等內容都需要進學校、進課程、進課堂,而學科課程已經被“鎖死”了,這些方面的進入已經沒有空間,只能采取滲透的、關聯的、融合的方式??芍獙W科教學的本位主義思想,自我封閉狀態也需要被打破。

五是不均衡。全國各地支持教育發展的經濟基礎不同,一定時間積累造成的資源供給不平衡,以及可自主選擇的市場化資源配置不同,這些方面的原因客觀造成我們可見的教育發展不均衡,而且這個不均衡與優質資源供給普遍不足形成疊加現象。這就加深了家長在孩子教育上的焦慮感。教育的社會滿意度與家長對于教育的感受程度有關。越是教育發達地區,越是城市文化環境好,家長對于教育更加挑剔,給學校和教師“挑刺兒”的家長越多。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推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必然選擇。

四、求變:建立多主體聯動的教育變革機制

這個變革是教育全領域的整體性的系統化變革。正因為如此,參與教育變革的主體很多。實施家校社協同育人,其實已經把各種社會角色都作為影響學生發展的重要主體納入教育改革的大系統中。僅在學校教育范圍,校長、教師、學生都是改革的參與者,這些主體的角色也不一樣。

在變局中,最重要的角色有三個:一是區域教育變革,局長很重要;二是在學校教育變革中,校長是主持方;三是在學科教學改革中,教師是主體。著名教育專家李希貴一個人有過這三個角色的從業經歷。所以他提出三個“第一”的教育思想。當局長時,他說“校長第一”;當校長時,他說“教師第一”;當教師時,他說“學生第一”。這是因為他認識到教育變革發揮不同層面的主體作用才是最關鍵的,而中國現實教育中存在主體缺失的問題,這是最為普遍的現象。

在新時代教育變革的大環境下,發揮各方教育主體的作用以及建立協同關系變得非常重要。各方主體要主動作為,而且是有效作為,目前這還有進一步改革提升的空間。在區域教育改革中局長要做什么?在學校教育變革中校長要做什么?在學科教學變革中教師要做什么?這三個問題是推進教育改革中需要做出回答的,而且每一個方面都要各安其位,不能取代一方,尤其不能在最為基礎的教育實踐層面剝奪教師教學的自主性。

當前,教育主動“求變”的大勢已經形成,可以說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發展是大勢所趨。這個求變的壓力層層傳遞,這給教師教學增加了負重。在學生學業負擔重之外,客觀存在學校負擔重和教師負擔重的現象?!扒笞儭彼钘l件不會一步到位,教育現代化發展的“蛻變”需要有一個過程,而且必然有一個陣痛期。其中,教師感受到的痛感最為強烈。一些教師存在不適應性,甚至有“躺平”的心態。

我以為在這場教育大變革的潮流里,教師應該是主力軍。他們要普遍參與到教學改革之中,而且他們的主動性和自主能力的發揮直接影響到教育現代化發展的宏偉藍圖能否實現。事實證明,正是依靠著廣大教師群體的奉獻精神和高漲的改革熱情,我國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了解現代教育發展歷史的人,都可以看到這個階段教育的天空上星光燦爛,一大群教師的名字熠熠生輝。

中國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這是教育“應變”的現實條件與動力源泉,從“應變”到“求變”,這反映出關于改革參與者尤其是廣大教師的普遍心態與狀態,這主要表現為教育者改革主動性的重要改變。中國教育在實現“蛻變”中客觀存在改革的“變點”與“痛點”。實施教育方式從“育分”到“育人”的轉型,探尋破解我國教育現代化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必然需要用教師智慧、校長智慧,以及多元主體參與所呈現的教育智慧,貢獻“大國辦好教育”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

(焦? 佳)

猜你喜歡
應變現代化改革
邊疆治理現代化
改革之路
改革備忘
振弦式應變傳感器溫度修正試驗
整體長軸應變檢測射血分數正常的重度主動脈瓣反流患者的左心室收縮功能不全
形狀記憶合金相間間隔棒減振性能研究
寧東礦區新第三系紅層軟巖物理力學特性研究
改革創新(二)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