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策略

2024-04-02 06:26任媛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關鍵詞:中華漢字素養

任媛

語文以漢語和漢字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而漢語和漢字是人們日常交際的語言工具,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兼具工具屬性與人文屬性。一脈相承的語言文字體系為中華文明與中華文化的傳承提供了支持,讓后人可以清晰地窺見古人的思想文化內涵,更使中華民族未來長久延續成為一種可以預見的可能。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尤其要重視文化元素的滲透,必須將課堂教學活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不僅因為傳統文化的融入可以豐富教學內涵,還因為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根基。全面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傳承意識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能夠為學生未來的個性成長、全面發展和人格塑造提供強大的助力,同時成為語文教師深入探究的重要課題。

一、文化自信概述

文化自信指的是一個民族、國家、人民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與積極踐行。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語文課程與教學中所說的文化自信更多的要站在核心素養的視角來看,新課標明確地將“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作為教師設計教學活動的重要參考依據,而在核心素養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落實以后,文化自信培養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就更突顯出了重要性。文化自信素養被排在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首位,強調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中華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要求教師通過語文學科教學讓學生愛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中華文化,同時自覺繼承與弘揚中華文化、關注并參與文化生活、了解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最終形成開闊的文化視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二、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文化自信的意義

在數千年的傳承中,我國一直都是一個文化大國,前人留下的優秀傳統文化為后世社會的建設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助力,而各個領域的優秀大家也將自己的思想、學識與追求滲透進傳統文化中,為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奠定了基礎。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不僅是新課標的明確要求,還是弘揚與傳承文化的需求,學生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在某種程度上也會與其自身的文化素養產生關聯。與此同時,中華民族能夠在世界上屹立不倒的一大原因就是有著極其豐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積淀是中華民族區別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特質,而小學生是中華民族的花朵,也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對其展開文化自信培養能夠在文化傳承、個人成長和課程發展這三個層面都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助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支撐中華民族千百年傳承和千百年發展的基礎,將中華民族兒女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美好生活變成了可能。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教師在課堂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提及與解釋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認知,讓學生在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能夠自覺形成保護意識,這就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了助力。

(二)為學生思維與意識的發展提供動力

除了積累傳統文化知識和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以外,教師在課堂上以傳統文化為載體開展的文化自信培養活動還能夠對學生自身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從象形文字延伸到表意文字的識字教學和寫字教學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思維,從古詩延伸到古文的閱讀與理解教學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聯想思維,從傳統美德故事延伸到成語的拓展教學有利于培育學生的良好品質,總體而言,為學生思維與意識的發展提供了動力。

(三)為語文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驅動力

教育是一個逐新的領域,時代的發展既會為教育賦予新的內涵,也會對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當今的教育更加強調對核心素養的追求,而核心素養也反向推動著學科課程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是語文學科在核心素養視域下的第一任務,驅動教師為完成這一任務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從這一視角來看,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文化素養也為語文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驅動力。

三、基于文化自信培養的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策略

語文教學中有關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需要依托傳統文化來進行,而語文教材在編排時就融入了許多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其中低年級教材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篇目占比更大,這也為教師基于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培養提供了助力。低年級教材中選編了包含漢字、古詩文、名言警句、民風民俗等在內的傳統文化內容,從識字開始帶領學生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既能夠滿足文化教學的需要,又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總體呈現出一種“兒童化”與“文化性”互補的特征?;诖?,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在安排教學活動時需要多加探索與思考,以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在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為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提供助力。下文從識字教學、寫字教學、詩詞教學、口語教學和拓展教學這五個視角出發,探究小學低年級語文課程中的文化教育。

(一)從經典文學與成語故事出發,在識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識字教學是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體系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板塊,受年齡的限制,低年級學生識字能力有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也不夠深入,因而教師在將傳統文化融入識字教學的過程中,尤其要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適配性,要教會學生識字的技巧,而經典文學與成語故事就是教師可以引入識字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文化載體,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啟發學生思維。

綜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身心發展特點,教師在選擇經典文化作品時要將視角放在啟蒙類文學上,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就是與低年級識字教學有著更強適配性的經典文學讀物。實際上,《三字經》可以說是古代最有名的一本啟蒙讀物,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內容通俗易懂,能夠幫助學生完成漢字的基礎積累。而在成語故事的選擇上,教師則需要更多關注那些趣味性更強的成語,如“狐假虎威”“亡羊補牢”“揠苗助長”等,這些成語背后的故事理解起來相對簡單,符合低年級小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學生在識字的同時能夠了解其背后的為人處世道理,可謂一舉兩得。

(二)從造字規律與字形演變出發,在寫字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漢字雖然以一種靜態的呈現方式存在,但研究者可以根據其從古到今的演變來推算出文化意識的動態變化,結合可追溯的歷史來看,漢字的字形、字音和字義實際上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而現在的人可以從漢字的造字規律與演變規律出發來嘗試推斷古漢字的字音和字義,這同時也是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重要體現。古人將漢字的構成總結成了“六書”,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造字法,“假借”“轉注”為用字法。綜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認知水平和年齡特征,教師在寫字教學中可以引入“象形”的理念來設計教學活動,以幫助學生記憶漢字的形態。

象形文字由圖畫演變而來,屬于一種表意文字,文字的形態通常與其所指事物本身的形態存在關聯,如“月”字最初看起來就像是一彎明月、“馬”字最初看起來就像是一匹駿馬、“魚”字最初看起來就像是一尾游魚,古人用一些簡單的線條來表現這些事物的特征,后人也從這些象形文字本身的形態出發,為書寫方便而將彎折又沒有規律的線條逐步變得“橫平豎直”。教師在教學生寫一些簡單的漢字時就可以從“畫”開始,向學生展示漢字演變的過程,以加深學生的記憶。

(三)從意境感受與意象聯想出發,在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古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詩人在創作時尤其注重語言的凝練和意境的塑造,雖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寫山、寫水的時候卻不一定有“山”和“水”,而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意境”。小學生雖然知識儲備和文化素養不足,但想象力十分豐富,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言語上的引導將他們帶到詩的意境中,讓其切實感受古詩的美。而這種真切的感受更容易激發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有興趣才會有了解,有了解才會生出自信。

例如,人教版小學低年級教材中學生需要學習的故事就包括一年級下冊的《池上》《小池》,二年級上冊的《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夜宿山寺》《敕勒歌》,二年級下冊的《村居》《詠柳》《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絕句》。以《詠柳》為例,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描繪的是早春時節的勃勃生機,詩人巧妙地將柳樹的嫩葉比作“碧玉”,將柳條比作“綠絲絳”,將“春風”比作“剪刀”,寥寥幾句就將二月的新柳與春風變成了具體可感的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借助圖片或視頻帶領學生感受意境、分析意象,并提出問題,如“二月的春風還可以裁剪什么呢?”借此引導學生展開對詩句和漢字更深層次的探討。

(四)從師生互動與同學交往出發,在口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除了識字、寫字與閱讀以外,口語教學也是語文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模塊,新課標更是將“說話練習”列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而無論是師生互動、同學交往還是日常生活,“說”都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活動。從表達的層面來看,“說話”能力的體現其實也是一種自信的體現,有積累才會有思考,有思考才會有想法,有想法才會敢表達。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不能只注重內涵的塑造,還要注重外在的表達,對此,教師有必要將傳統文化融入低年級口語教學活動,由內而外地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小學低年級學生在“說”的時候最常出現的問題就是口齒不清和邏輯混亂,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對拼音的記憶和理解不夠清晰,以及認知能力與思維能力有限,需要多加訓練。對此,教師一方面可以在誦讀課文的過程中糾正學生的錯誤發音,幫助學生形成語言慣性;另一方面,可以在“看圖講故事”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在思考中組織語言。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圖”的選擇可以被看作傳統文化之于口語教學的主要切入點,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花鳥畫作為“看圖講故事”的素材,讓學生在分析圖畫內容的同時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又一載體——國畫,如朱瞻基的《唐苑嬉春圖》就十分適用于這樣的教學活動,畫作中形態各異的小貓不僅更容易勾起學生的興趣,而且有著很大的延伸思考空間。

(五)從傳統節日與民間習俗出發,在拓展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傳統節日與民間習俗是文化自信培養中最常用到的傳統文化素材,與其他文學類作品和藝術類作品不同,傳統節日與民間習俗中展現的傳統文化更接近普通人的生活,也最容易讓學生感覺到熟悉。與此同時,對傳統節日與民間習俗的保護更是現今人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第一要務,與文化自信的培養有著直接聯系,對此,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可以從傳統節日與民間習俗出發,開展以此為主題的文化自信培養活動,將傳統文化融入拓展教學。

例如,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的“語文園地八”就是一次以“春節童謠”為主題的拓展活動,教師在選擇教學內容時就可以引入更多與傳統節日或民間習俗相關的知識,將這一拓展活動變成節日與習俗主題下的專題文化活動。教材中選用的童謠里介紹了許多春節習俗,如“喝臘八粥”“粘糖瓜”“掃房子”“磨豆腐”“宰公雞”“蒸饅頭”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視頻向學生展示人們過春節時的習俗,以此來拓展學生對傳統節日與傳統文化的認知。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實際上是新時代教育改革的一種必然趨勢,不僅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而且對新時代中華兒女的成長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語文以漢字為載體,而漢字作為世界獨有的表意文字,背后蘊藏的是一個個有色彩、有生命力的文化故事,這些故事同樣賦予了語文新的內涵,為語文課程的教學增添了新的可能性,在實際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漢字符號背后的價值。近年來文化自信被頻繁提起,已然成為教育發展的重要構成,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每一個人都是組成國家的個體,都應當對文化自信形成正確認知,而教師的引導能夠切實為低年級學生個性、思想、素養、能力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宋行軍)

猜你喜歡
中華漢字素養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漢字這樣記
漢字這樣記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