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景觀與鄉村認同的構建

2024-04-03 06:56王鈞徐曉彬
關鍵詞:文化景觀場域少數民族

王鈞, 徐曉彬

(1.云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2.云南農業大學 體育學院 ,云南 昆明,650201)

20世紀70年代,“鄉村”概念被學者引入到人文地理研究領域,從而衍生出“鄉村認同”?!班l村認同”從不同維度上來說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其深層次體現的是人類對于環境直接或間接、微觀或宏觀的情感寄托和文化依賴。從少數民族民俗文化表象來看,人們參與的直接出發點是追求差異化體驗,以區別于自身的生活;從更深層次的本質來看,是對未知人文地理環境的憧憬和向往,是人們內心最高的心理尋求。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是“鄉村認同”最為特色、本真的力量。如果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只留在單一的活動形式,脫離“鄉村”的本質,那么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會因缺少“認同”而逐步消亡。

人們內心深處的感情與世界萬物互相碰撞,實質的、抽象的、看似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卻又相互交融?!班l村認同”往往是源于內心對鄉村特色文化景觀的吸引,尋找文化標識變成了人們對“鄉村”的喜愛和體驗。當人們處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環境中并受其浸染,這種文化景觀就具有了吸引力,同時也真正體驗到“鄉村”的厚重。當下,“鄉村認同”的眾多理論解釋,往往離不開“環境”“景觀”因素,比如人們豐富的情感、鄉村環境意義、文化景觀價值,這些因素為“鄉村認同”增添了新的色彩和內涵。所以,人們參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活動旨在追尋并體驗那份極具特色的鄉土文化和鄉土情感?!班l村認同”的實質性載體是文化景觀,它是情感寄托的場所、氣氛烘托的推手,但目前關于“鄉村認同”和“文化景觀空間”相互影響的敘述性分析研究較少。本研究以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景觀的空間敘事為落腳點,探究其多層次結構,通過建構對應的理論模型,聚焦少數民族文化景觀以及它所衍生的人文景觀,同時在文化空間理論視野下,對鄉村認同形成的機理提供理論闡述,也為提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認同與文化影響力提供必要的理論依據和借鑒。

一、理論述評

文化景觀是人文地理相互作用形成的文化空間。時代更迭,每個歷史階段的文化景觀都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文化景觀空間不僅僅局限于自然、人居、現代等,它還可以包含環境、土地、網絡等,具有完整性、階段性、連續性和人文性。因此,對文化景觀以及與之有關的鄉村認同的研究,探索其內部的運行機制和耦合機理,無疑涉及到物理學、社會學、地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和理論。

(一)布迪厄社會場域理論

場域理論的發展歷程從一開始的物理學領域,再到格式塔學派心理場域理論,再到以布迪厄為代表的社會場域理論。在社會場域理論中,核心理念是場域、資本和慣習,三者存在辯證統一的關系。場域是三者中的根本,資本是一種象征,對場域控制具有支持作用;慣習在場域存在的基礎上形成,成為場域生產的工人[1]。個體形成的慣習匯聚成諸多慣習,存在于場域內,隨著時間的演變,場域在不斷進行建構,慣習也在不斷地豐富。

慣習的本質是以個人身體為載體的,發生在一段時間內歷史關系的積累和沉淀。文化景觀的場域形塑了諸多個體慣習,場域因慣習的存在成為一個極具意義的空間。特定場域中的生產者和實際消費者就是這種場域中的特殊的慣習存在。

場域,即一個競爭性游戲開展的社會空間,其中有許多社會行動者用各種策略來保持或提升他們的地位[2]。場域包含了社會行動者占據的客觀位置,因此場域內發生的事情就具有了邊界性。每個場域都包含著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為場域內的規則提供了合理的解釋。因此,在每個場域內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實踐邏輯。人們的慣習可看作一套集主客觀為一體的漸進式系統,它可視情況進行調整,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改變,換句話說,這個系統構成了一套生成觀念、理解和實踐的定勢系統,而這些定勢是持久的且可傳遞的。

縱觀鄉村文化中的每一個場域,在其發展歷程中,都存在強大的自主性,這種過程的衍變是獨立于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而存在的,并形成特定的邏輯。

布迪厄場域理論是一種理論性、實踐性并存的社會理論范疇,結合了物理學、心理學、地理學等諸多學科,在嘗試和探討地域空間的多維度解釋中衍生出的“藝術場”“民俗文化場”等,都是在場域理論的基礎上去探究更多的可能。文化景觀的建構、修飾、糅合,彰顯出該理論用于分析鄉村文化建構的可能性。布迪厄的場域理論雖較為宏觀,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景觀具有微觀性,比如人們置身于文化場域中的切身體驗和互動行為。在研究中借助布迪厄場域理論的靜態解釋,再結合動態流動的機理,去捕捉少數民族民俗活動場域中的文化認同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二)物理空間中的文化景觀

在地理學和天文學中都有“空間”范疇。這種空間屬于物理空間,大到宇宙空間,小到物體空間,空間之間橫亙著的無數虛實空間[3]都屬物理空間。民族地區通過空間呈現出特有的鄉村景觀,從而呈現出鄉村的文化特色。景觀可以分為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空間里的自然景觀被賦予文化特征后便形成文化空間景觀,二者互相映襯,形成了多元的景觀范式。

空間里包含著文化,文化通過空間得以表現出來,文化景觀需要依托空間來保持活力和吸引力。不同的空間其內部文化核心也不盡相同,可以通過多維的測量手段來確定地理空間的鄉村文化標志[4]。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離不開鄉村,文化景觀被發掘的同時,隸屬于同一文化空間下常住居民的生活行為、思維模式以及人們的積極參與都直接構成鄉村少數民族特色的文化,鄉村特色文化的形成進一步帶動其他方面的發展,比如傳統賽事的舉辦,不但會吸引大量群眾的參與,同時會形成文化消費集群,產生集市,將原有的文化景觀豐富和擴大,最終形成新的文化空間。在這種文化空間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得到傳播的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最終經濟反哺文化,帶動了鄉村文化的傳承。

文化空間的發展不斷影響著人們對于地理環境的認知,地方性文化的塑造又刺激著人們對于整體文化認同的形成。原本點狀分布的鄉村文化景觀,通過點與點相連,從個體到整體,最后通過整合,實現微觀宏觀的整體空間兼容。

(三)心理空間中的文化景觀

人的個體心理活動與其生存環境密不可分。生存環境也是人的生存活動空間,既是自然空間,也是文化空間。文化空間如何與人們的心理變化發生聯系?人與空間發生的相互作用如何在個人心理上表現出來?這些都是當下心理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個體對應空間,空間是人,人也可以是空間,人的心理變化會出現空間的痕跡,空間的屬性由人來體現。個體的心理活動在空間場域中發生??臻g的屬性影響著人的行為,因此,空間除了表現為物理空間之外,還表現為心理空間。

心理空間是由多層次、多方面的個體需要與復雜多樣的外部環境合成。也就是說,心理空間受人的行為和環境的雙重影響。以心理空間理論來觀照文化景觀,則在文化景觀空間中,人類心理活動和景觀空間的統一,引導著人們的行為,有思想上的表現,也有行為上的互動參與。人類的內在心理與環境互動,當環境與人的心理碰撞之后,賦予了景觀更多人文意義和價值[5]。所以,文化景觀也是體現人們行為舉止的心理空間,主體心理意志與客觀物理環境共同催生了文化空間。

文化景觀是一種人們體驗鄉村文化氛圍的載體,在人們體驗的過程中,心理會從探索未知到實現自我的轉變。當人們處于特定的文化空間內,此時需求就不再是物質上的,而是精神心理上的,即心理上的體驗處于主導地位。文化景觀的存在,滿足了人們心理上的渴求,通過在時間、空間上的互動,在動態的環境中達到心靈體驗,觸摸到傳統文化的脈搏,進而實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們在體驗少數民族文化時,內心的自我得以實現,人們在該過程中實現了心靈上的補給。

鄉村認同是人地結合的產物,它是情感的積淀,文化空間是人們處于地理環境中,生成鄉村認同的場所。心理空間是人們的主觀空間,鄉村認同免不了要適當運用和構建心理空間,遭遇空間文化的浸潤,對人們的情感加以塑造,從而產生不同維度和量度的情境和情感體驗。不同村落文化景觀給人們心理刺激的強度不同,結合動靜態的結構進行梳理,對于解釋文化空間和鄉村認同就具有探究內在路徑和框架的可行性。

二、研究設計

(一)案例地和研究目標的選取

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圭山鎮海宜村為案例地。海宜村地處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東南部,地處長湖鎮東南邊,距石林縣城40公里。東鄰野核桃樹,南鄰彌勒市,西鄰舍色,北鄰宜政和糯黑。轄新海宜、三臺山、老寨3個村民小組。海宜村是一個古老的彝族村寨,現因人口增長分為老海宜、新海宜和三臺山三個自然村,有300多戶人家,除20余戶為漢族外均為彝族撒尼人。這里是傳統彝族民俗村,出過著名彝族畢摩金國庫、彝族音樂家金國富、金云等。

(二)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1)扎根理論。本研究主要探討文化空間和文化景觀在鄉村認同構建過程中的作用及其發揮作用的機理,在對文化空間影響因素做剖析的過程中,采用扎根理論的方法。從基本表現形式上來看,扎根理論是一套系統的數據搜集及分析的方法和原則;從基本邏輯上來看,扎根理論強調從經驗數據中建構理論;從基本方法來看,扎根理論采用一種生成性的歸納法從原始數據中不斷提煉核心概念與范疇;從基本特點上來看,扎根理論強調理論扎根于經驗數據,但最終建構的理論不應僅局限于其經驗性。

(2)內容分析法。內容分析法是一種對于傳播內容進行客觀、系統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實質是對傳播內容所含信息量及其變化的分析,即由表征有意義詞句推斷出準確意義的過程。內容分析過程也是層層推理的過程。研究中主要運用ROST content mining 軟件對特定詞匯出現的次數進行詞頻統計,對文本中的高頻詞匯予以可視化呈現。此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文本中海宜的少數民族文化活動參與行為做進一步的編碼處理,對人們在參與中出現的關鍵構念再細化體現在編碼表中,賦予其“類屬化”“范疇化”的功能。

2.數據來源

將參與式觀察法與訪談法結合起來,深度剖析研究對象。在當地節假日和重要活動時間段,前后共進行四次田野調查。利用當地節假日以及舉行重要活動時,對海宜等地進行了四次時間長短不同的田野調查,并主動參與到他們的活動中,從活動中汲取寶貴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營養。第一次,2021年2月12日-19日,通過參與到他們舉辦的春節斗牛和籃球比賽中,在通話和訪談中對海宜的歷史淵源、民族生活習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第二次,2021年8月2日-5日,切身參與了彝族最盛大的節日——火把節。萬人空巷的彝族火把節在石林各個鄉村拉開序幕,傳統的彝族及其下轄的撒尼人在農歷八月二十五、二十六依舊會揮舞火把,跳起大三旋,徹夜不眠。第三次,2021年10月1日-7日,當地政府于國慶節在圭山舉辦的文化節,運動項目包括摔跤、斗牛以及籃球比賽,再次深入到圭山鎮及其下轄的村落與當地村民交流溝通,通過觀看斗?;顒右约八颖荣惒⑴c到籃球比賽當中,讓我們對當地民族傳統活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濃厚的興趣;第四次,2021年12月25日,到圭山鎮海邑村委會新寨村吃當地的殺豬飯,通過與殺豬宴的主人BX進行交流對話,對節慶活動的歷史和現實意義有了深入的了解,加深了對民俗活動文化的認識。在共計四次的田野調查過程中,充分應用電子設備獲取攝影資料影像100多分鐘,照片300余張,并做了大量的訪問筆記。

三、鄉村認同中的“空間”元素:少數民族民俗活動氛圍空間和互動行為空間

(一)扎根理論分析

在應用扎根理論進行編碼的過程中,研究者關注文本中出現的“意義單元”,并加以標記,將概念和文本資料置于開放的編碼環境中,進行持續性比較,在發現新符碼的同時,對原有的編碼進行同類合并、修改與分類,直至編碼充分和完整。本文編碼過程共得到80篇游記,后又收集20篇游記用于飽和度檢驗。具體編碼程序按照開放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選擇式編碼三級編碼進行(表1)。

表1 景觀空間維度的編碼過程

(1)開放式編碼。通過對現象的仔細研究,以便進行命名和分類的分析工作, 檢視數據并對其進行概念化、范疇化的歸納、比較。將文本資料記錄逐級縮編,用概念和范疇正確反映游記文本,將文本資料及其抽象化的概念進行重塑,通過新的方式手段進行編碼。經過兩次編碼和多次修正,最終提取到103個原始的開放式碼符。

(2)主軸式編碼。主軸式編碼體現的意義需要通過演繹路線的確定,進一步作出歸納來實現,在比較視角下將近似的編碼不斷進行多元、復雜鏈接。其目的是整合出數據,通過對概念進行主次分類的方法,來界定數據內容的類屬。本文在對開放式符碼歸類的基礎上構建了8大碼符:自然環境、村落景觀、民族起源、飲食風俗、生活習慣、觀景型參與行為、沉浸型參與行為和互動型參與行為。不同的范疇歸屬于不同的類屬,自然環境、村落景觀、民族起源、飲食風俗和生活習慣5個范疇聚類到地理環境這一類屬下,觀景型參與行為自成一個類屬,署名為景觀自足型參與行為;沉浸型和互動型參與行為則歸類到景觀建構型參與行為這一類屬下。觀景型參與行為是人們對少數民族村落自然景色的直接觀賞、游覽,不借助任何外在媒介,如人們在海宜觀日出日落、看樹影婆娑、看篝火晚會、參觀彝民自家的斗牛等,人們通過活動本身就能滿足體驗需求;沉浸型和互動型參與行為是指人們需要借助外媒介來進行體驗,如學習大三弦、學習唱彝族敬酒歌、體驗彝族酒文化、吃野菜等,或與鄉村村民進行互動交流,來定義建構景觀型參與行為。借助與其他人們或東道主之間的互動,來實現一種高度建構性的文化體驗。

(3)選擇式編碼。地理環境在選擇式編碼中,充當的角色是民族文化景觀中的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將其署名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空間”;人們在文化景觀中一切的體驗行為被歸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行為空間”。扎根理論的研究方法獲得了兩個下位空間: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空間和少數民族傳統活動行為空間,二者是民族文化景觀的延伸,在主軸式的各個范疇下均有體現。民族文化景觀包含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空間和少數民族傳統活動行為空間,二者是兩種不同維度的表征。文化景觀是鄉村地理環境與人們行為體驗的統一體,帶有氛圍的文化空間是一種底蘊的襯托,人們在參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事項的行為是發生在空間中的行為疊加。人們參與文化景觀的行為,加上文化景觀帶給人們的氛圍感,這種行為會隨機改變,形成相對應的參與行為,來表達對鄉村文化空間的認知。個體的主觀能動性會在環境中處于主導地位,引導著人們作出與環境相契合的互動行為。至此,人們、環境、行為三者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形成一條互動鏈條,互相刺激、相互交織。

(二)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氛圍空間:鄉村認同的“凝視性景觀”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景觀有兩個不同的空間維度,它們是建立在扎根理論分析的基礎上形成的。剖析出文化景觀的兩個空間之后,引入少數民族傳統活動對于研究鄉村認同形成的結構性影響成為重點。主要手段依靠對人們的訪談、圖書館收集年鑒信息、學者游記文本來實現內容分析。對文本資料中的景觀關鍵詞進行詞頻的收集和統計(表2)。

表2 景觀關鍵構念構成

景觀,一般意義上,是指在相對的區域中所存在的一種景象,可稱為視覺效果。在地理環境空間和虛實物質的統一體內產生視覺效果,這一過程里包含著大自然復雜的生成以及人類在空間內所發生的行為。有學者認為景觀包含生物現象和非生物的現象,這一觀點是將地理學鑲嵌在生態學基礎上,產生化學反應。心理學物理學派則認為風景和審美的關系是互相成就的一組作用力,景觀刺激個體產生行為,行為會折射景觀價值所在。在文化景觀中,人們凝視的景觀是客體,帶有主觀情感的人們本身是主體,當主客體進行直接碰撞時,景觀就被賦予了內涵,表現于人們在互動中獲得獨特的鄉村認同。在德波①德波:法國思想家、導演,情境主義代表人物,20世紀最重要的知識分子革命者之一。他最廣為人知的身份是一場先鋒革命運動以及情境主義國際(1957—1972)的領袖,其代表作是那部控訴了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中消費主義的經典《景觀社會》(1967)。的思想中,景觀存在于每一個角落,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代表的是意志的表現,是社會運行的媒介,是甜蜜的意識形態控制,是另類表述的權力,是影像交錯疊加而成的世界??梢?,環境中的景觀空間是主要的構成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它是產生鄉村認同最重要的場所。

從表2 中可以看出,“斗牛場”“黃?!薄八!薄八印薄耙妥濉薄按迕瘛薄包S泥土”“大三弦”“籃球場”等屬于文本材料的高頻詞匯,是活動賽事景觀的物理性景觀空間,是其文化環境的鄉村體現,也是活動中景觀環境不同于其他鄉村環境的特有象征。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景觀是構成少數民族文化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培養鄉村認同的過程中,傳統活動直觀刺激著人們的神經,它是一種動態、持續蔓延的存在,人們在文化景觀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內容、形式與傳承,人們在觀看的同時,逐漸融入文化景觀內,繼而發生一系列的參與行為,所以其特征是具有凝視性的。同時獨特的村落文化與民俗活動的交織給人們帶來不一樣的感覺,這種異文化的認知為人們營造了別具一格的環境空間,鄉村認同也就自然形成。文化景觀中的斗牛場、摔跤場是靜態、固定的,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空間的產生和形成靠的不僅是傳統民俗活動的持續性舉辦,觀眾的數量也間接影響著氛圍空間的質量。海宜的斗牛場和摔跤場位于縣城以外30公里的村落,從人們坐上汽車前往少數民族傳統活動的過程中,將會看到郁郁蔥蔥的森林、筆直的公路、蜿蜒的山路、烤煙房、身穿彝族服飾的中年人、拉著牛的阿黑哥、閑聊的老者,在人們到達活動現場前,一路的風景早已將人們的身心凝聚到當地的文化空間中,這些過程性的環境刺激是鄉村認同形成的底色,它是固定的存在,是賦予鄉村認同的凝視性景觀。

在環境景觀的影響下,海宜村現在的少數民族青年穿著與漢族無差異,已不見彝族撒尼人的特色,這對鄉村少數民族民俗活動空間氛圍的營造是不利的。在斗牛場中看到牛主人的穿著也會給觀眾以視覺沖擊,當看到穿普通休閑服飾的牛主,就會想要冒出“這位牛主人是少數民族嗎?”“他為什么不和其他阿黑哥一樣身穿無袖褂子?”等想法。這些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活動項目中的文化符號,是文化景觀空間重要的影響因素,文化符號的彰顯對鄉村認同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當阿黑哥拉著他心愛的牛,臉上的笑容溢于言表,穿著特色民族服飾,和好友說著彝族話,開開心心地準備和牛一起戰斗,這樣的情境讓人們能迅速進入到狀態,從牛的出場就開始關注它,每一次撞擊都對人們的身心產生刺激。賽罷,你喜歡的牛獲得了勝利,你的榮譽感和牛主人的驕傲是同頻的,人們的鄉村認同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實現,鄉村的獨特性依舊靠民俗的淳樸得以延續。石林的地質特征是喀斯特地貌,在鄉間田野里,小到農田里的泥沙,大到成林的石頭。鄉村里的石頭路、石頭圍墻、石頭屋,石頭的顏色呈現出深邃的墨綠,這些景觀會給人們留下深刻記憶,并可以通過口述來復刻它的美好。因此,鄉村認同的生成最重要的是鄉村給人們身心帶來的文化感知,其內涵就是鄉村中具有民族符號的獨特生態語言。

(三)民俗文化景觀中的互動:鄉村認同的“情感鏈接”

通過對人們文本記錄和對當地村民的訪談記錄進行編碼,由此獲得海宜村斗牛觀賽行為的關鍵構念,得出人們觀賽行為的關鍵構念編碼。人們在參與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活動過程中,受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特色活動項目、衣著語言影響,由此發生的一系列參與行為都是與鄉村相融合的,與彝族人民共同觀看斗牛、摔跤比賽、跳大三弦、吃殺豬飯、以酒會友,體驗到諸多鄉村特色活動以后,人們也在定義和表現著屬于個體最具獨特性的民俗行為。統計斗牛比賽中人們的諸多觀賽行為都依賴村落給人們提供豐富的觀賽資源。觀賽資源給人們帶來的身心文化感知依賴鄉村的歷史文化傳承,以及民族厚重文化的積累,這給觀賽資源賦予了底色和發展的動力?;顒臃諊臻g側重的是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氣氛的營造,活動中人們具體的行為與互動,是外顯具體的。通過民俗文化景觀的體驗,激發植于人們內心深處的認同。氛圍與互動的關系是共生的,氛圍的產生需要通過互動來營造。參與行為對人們感官的刺激,促使人們形成鄉村認同,從而為氛圍空間賦彩;氛圍空間的擴大也影響著觀賽行為。二者互為表里,涵養著人們的鄉村認同。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活動的舉辦是產生行為互動的前提,行為又通過多種類型的互動形式來充斥氛圍場。當氛圍空間和行為空間達到平衡,互相成就的時候,人們的鄉村認同就會被培養出來,隨著氛圍與互動的增加,所形成的文化認同感就會被推到頂峰。

(四)文化景觀:鄉村認同的重要載體

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空間里面包含著自然環境空間、生活習俗、飲食習慣、村落景色、民族發源等,它們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氛圍產生的重要影響元素。這些元素組成了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活動的文化空間,這對鄉村認同建構有著重要的作用(圖1)。文化空間氛圍的營造串聯起人們與景觀文化中的人文互動,同時鄉村認同即在這種互動中不斷地被建構。

文化空間的構成,一方面依靠的是人們自我感知的行為體驗,另一方面是與景觀文化融合的參與行為。前者聚焦于賽場周圍的自然景觀,比如看海宜的斗牛場、看日出日落,是人們的自我觀景行為,自身就能用視覺詮釋;后者更注重人們自身沉浸式的體驗,鄉村特色美食、活動,以及賽場周圍互動式的行為表達。文化景觀的融合建構依靠外部媒介實現互動溝通,積極參與行為影響著鄉村認同的生成,在活動中不斷加深這份鄉土認同,逐漸形成新的氛圍空間。當鄉村的氛圍空間向外衍生,帶動人們參與行為的不斷升級,人們駐足、體驗,并感受景觀地的風土人情,在特色活動項目的加持下,形成不同其他村落的感覺。每當想起斗牛、摔跤和大三弦的文化符號時,腦子里必然會出現石林海宜,哪怕離開了這里,當記憶再次涌上心頭的時候,還是會對海宜和那里的人有所牽掛,這就是鄉村認同最為成熟的標志。

當下人們不再局限于去民族地區打卡拍照結束一段旅程,“體驗”已經成為游覽的目的。人們不僅追求地域文化體驗的快樂,更需要情感聯結的滿足。景觀地不僅是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展示,也是自我情感升華的始源。人們的情感依賴鄉村的氛圍空間襯托,并寄托在民俗活動互動過程中。離開時,你會想念這個鄉村的美好。氛圍空間與行為空間的融合成為人們形成鄉村認同不竭的動力源泉。

四、研究結論和啟示

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文化景觀包括了傳統活動氛圍空間和活動行為空間。其中,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自然環境空間、生活習俗、飲食習慣、村落景色、民族發源構成了參與時地理環境的氛圍空間。而人們到達景觀地所產生的參與行為和一系列民俗文化景觀內的互動,構成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行為空間。從參與的行為來分,可分為人們自身對景觀的游覽行為和以景觀為背景的文化建構,前者被定義為人們與景觀的直觀反應,先決條件是景觀的實物存在,加之人們自身的感官投入,是不借助景觀和人們之外的媒介。后者被細分成人們自身情感的沉浸和自身與景觀發生的互動行為,需要借助人和物的介入,以此形成高強度的文化景觀融合建構參與行為。另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景觀的各種構成元素促進生成了人們的鄉村認同,二者的合力賦予了鄉村認同的厚重和底蘊。通過體驗民族傳統文化事項,剖析其文化景觀的構成,找出對應的氛圍空間,再追蹤人們在氛圍空間內的行為體驗。鄉村認同隨著對傳統文化事項的參與與互動,逐漸形成內在與外顯并存的鄉村認同。氛圍引出行為,行為彰顯著認同與情感聯結,人們通過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活動的參與,更進一步催生鄉村認同生成。

構建新時代的鄉村認同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一環,也是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一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激勵著鄉村認同的生成,文化景觀氛圍和行為互動是少數民族民俗活動的特殊產物。文化景觀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是具體的、形象的、豐滿的,這又進一步地彰顯出鄉村認同的獨特性。一個少數民族傳統事項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文化景觀內在與外顯的結合,這種強烈、美好的鄉村認同依賴于文化空間的生產。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活動所支撐的文化景觀,能夠提供更加溫潤、適宜的土壤來增進鄉村認同和各民族間的情感鏈接,進而服務于鄉村文化振興,打造出獨有的、可長期延續的鄉村旅游名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不應是簡單的文化延續,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主動地接納這種文化,這就需要在人們鄉村認同形成的過程中融入更多優秀的現代文化的滋養,將人們對鄉村簡單的鄉愁印象改變為凝聚一代人對鄉村的復合情感和精神需求。著力打造出鄉村文化的附加經濟屬性,形成以文化景觀為主體的文化脈絡和鄉村骨架,將文化-鄉村-景觀三者融合式發展,形成一個自驅動的社會場域,既能保持各自的獨立性又能為各自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正確的指引。在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時,鄉村認同是情感的橋梁,有助于溝通好個人、鄉村與國家的關系。同時鄉村認同的實現還需要尋找在行動上付諸實踐的載體。一個少數民族傳統民俗事項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在于文化景觀內在和外顯結合,這種強烈、美好的鄉村認同依賴于文化空間的生產。所以,構建鄉村認同,可以通過建構生動的民俗文化景觀來實現,正如在海宜觀看少數民族傳統民俗活動、跳大三弦舞蹈、喝泡酒、唱彝族歌曲,諸多行為無時無刻不在為形成鄉村認同賦彩,鄉村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鄉村”二字,民族、地理位置、歷史、文化景觀等都是界定鄉村的指標。因其側重點不同,共同支撐起鄉村認同的社會和文化目標。在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空間進行多方面考量后,鄉村才能通過鄉村景觀+文化建構的機制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以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而凝結成人們深沉而持久的鄉村認同。

猜你喜歡
文化景觀場域少數民族
基于“自主入園”的沉浸式場域教研
民主論辯場域中的法律修辭應用與反思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中國武術發展需要多維輿論場域
現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觀探究與實踐
組織場域研究脈絡梳理與未來展望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一)
少數民族治療感冒的蕨類植物(二)
對首爾梨泰院伊斯蘭街道的文化景觀解釋
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變遷中的人地關系和文化認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