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的生成理路

2024-04-05 14:02寧樂鋒王一豪
大連干部學刊 2024年1期
關鍵詞:非人類中心主義自然界

寧樂鋒,王一豪

( 云南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盵1]當前,我國仍然面臨著生態系統脆弱、自然資源緊張等環境問題。因此,從學理層面對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的理論生成進行梳理闡釋,對準確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的科學內涵,以及在新時代堅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是對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繼承與發展

人類需要從自然界中汲取能量,需要借助自然所提供的地理環境或通過人類實踐創造的生活物質條件去生存、交往,進而組建社會和人類世界。馬克思恩格斯一直對人、社會以及自然三者的關系加以關注,并深刻揭示了人、社會以及自然三者的辯證統一關系。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中“人靠自然界生活”“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等論斷都為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的生成奠定了哲學基礎??梢哉f,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成果。

(一)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對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的啟發

第一,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馬克思恩格斯徹底否定了上帝創世說,提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2]131。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整個自然界都處于有規律的運動之中,其趨勢總是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而人、人類社會的出現正是自然界的最高發展階段。起初,物質世界等同于自然界, “經過多少萬年之久的努力,手和腳的分化,直立行走,最后確定下來了”,而“手的專業化意味著工具的出現,而工具意味著人所特有的活動,意味著人對自然界的具有改造作用的反作用,意味著生產”[3]。由此,人作為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而出現,并開始利用工具進行生產實踐,物質世界也就分化成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正是基于這種意義,“人作為自然存在物”[2]167,“是由分化產生的……從一個單獨的卵細胞分化為自然界所產生的最復雜的有機體”[4]858,不再是外在于自然界的異物,而是 “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4]98。

第二,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被自然孕育而產生后,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仍然依賴于自然。一方面,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物質前提。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自然界中的動植物、水、空氣等都是人類的食糧。人類的健康和生存還依賴于自然界所提供的各種生態服務,如空氣凈化、氣候調節等,正像人體依賴于自身的器官和生命系統一樣, “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2]92。另一方面,自然界也為人類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馬克思認為,無論是物質基礎還是精神世界,人類都需要依賴于自然界, “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機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2]95。自然界的多樣性和特異性培養了人類感受美的能力、激發了人類的創造力,如梵高的 《星夜》,或是從白蟻丘的特殊建構汲取靈感,創造出現代建筑冷卻系統等??偠灾?“文明就是第二自然”。此外,自然界還是人與人交往的紐帶。人類要想生存,就必須通過勞動從自然界中獲取能量和物質,勞動過程是形成人與人之間關系和形成人類社會的過程。自然界作為勞動的發生環境,也就成為人與人之間聯系的媒介。這種聯系是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間接的形式進行的,因此“自然界對于人來說才是人與人聯系的紐帶”[2]122。

第三,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相較于其他與自然之間呈現單向物質索取的生命體不同,人是具有自我意識、在呼喚與協作中產生語言、通過勞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能動主體。因此,人類雖然依賴自然界而生存,但卻能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來改造自然。人對于自然界的再生產不是靠精神的遐想,而是靠物質性的實踐活動。人正是在自身實踐活動過程中不斷展現自己、完善自己,不斷地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才使得自然界從一片荒涼進化為人的環境、人的對象、人的活動要素,人的類本質也正是在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勞動中得以確證的。因此,作為自然進化結果的人,幫助了自然進化,人再生產了整個自然界。但這種再生產不是無所顧忌的,而是需要“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5]的,人不能創造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東西,人所創造的一切僅是自然界中原有物質的形態變化而已。因為“自然規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能夠發生變化的,只是這些規律借以實現的形式?!盵6]

綜上,人與自然是統一的,人來源于自然界,依靠自然界,同時也在生產整個自然界。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人與自然關系的論斷,提出了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主張人類不應當成為大自然的 “主宰者”,而應該扮演好大自然“守護者”的角色,努力保護好人類的共同家園。

(二)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對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的啟發

第一,自然生產力影響、制約著社會生產力。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中“人和自然,是同時起作用的”[7]662,人的社會生產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產力在社會生產中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具體地講,自然生產力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自然界中的自然資源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劣,直接影響人的生存方式和數量?!白匀唤缡侨藶榱瞬恢滤劳龆仨毰c之處于持續不斷的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盵8]55作為社會生產力中最主要的因素,人如果不能從自然界中獲取生活資料,那人本身就無法生存,社會生產力也將不復存在。但從自然界中獲取生活資料的質量和數量直接取決于自然環境的狀況,因為“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 (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7]560。二是自然的再生產是社會再生產的物質前提,也是社會再生產的物質保障。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工人的勞動得以實現、工人的勞動在其中活動、工人的勞動從中生產出和借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盵8]52自然界為人類進行物質生產提供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并且依靠各種自然條件對社會生產力的形成、規模、分布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如土壤的結構、氣候的類型等都影響著農業生產效率和分布。對工業的影響也是如此,自然資源的分布、構成、儲量以及地理位置決定了地域性的工業發展水平。不可否認, “周圍的自然環境、地理環境的缺乏或豐富,曾經給工業的發展以無可爭辯的影響?!盵9]因此,“農業勞動的生產率是和自然條件聯系在一起的,并且由于自然條件的生產率不同,同量勞動會體現為較多或較少的產品或使用價值?!盵10]972

第二,合理調控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馬克思恩格斯一貫主張通過合理調控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把生產排泄物和消費排泄物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或資源重新回到生產和生活消費中加以利用?!爱a品的廢料,例如飛花等??僧斪鞣柿蠚w還給土地,或者可當作原料用于其他生產部門?!盵11]至于消費排泄物,因其對農業來說最為重要,因此可以用來作為植物的肥料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要保持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的動態平衡。人口自身的生產受物質資料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生產方式的制約。馬克思認為,造成社會人口過剩的根本原因是資本家對于工人剩余勞動的剝削和對自然的掠奪,“工人人口本身在生產出資本積累的同時,也以日益擴大的規模生產出使他們自身成為相對過剩人口的手段”[7]692。而要解決這一矛盾,解決人口過剩問題,保持人口增長和自然資源的動態平衡,就必須消滅資本主義制度,實現人與人利益融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

第三,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滿足子孫后代的需要??沙掷m發展不僅體現在當下對自然資源的節約和循環利用,更體現在為后代負責。對此,馬克思以資本主義農業發展作為研究視角指出,“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睘樽非笫S鄡r值,資本家肆無忌憚地破壞土壤肥力,不考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終有一天會被消耗殆盡。對此,馬克思指出,“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及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并提出,“他們必須像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后傳給后代”[10]875。

總而言之,人不是自然的所有者,只是自然的利用者,這種利用必須在遵循自然規律下進行,要“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10]927,這樣才能保障子孫后代能夠持續利用自然界。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堅持“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認為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就不會有文明的自主生成與持續繁榮;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對于人類文明發展及其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倘若我們不注重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合理性、代際公平問題以及對生態環境和資源的保護,留給子孫的將是一個滿目瘡痍、資源貧瘠的世界,那人類文明將無法延續下去。

二、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是對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現代轉化

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對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且獨到的見解,強調要把天地人統一起來,按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正是對中國傳統生態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及“有度有節”等生態智慧進行現代轉化的理論成果。

(一)對“天人合一”生態理念的現代轉化

“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堅持生命整體論,把自然界看作一個統一的生命系統,將尊重、愛護自然界的一切生命看作是人類的最高道德準則?!疤烊撕弦弧钡纳鷳B理念認為,人類與天地萬物具有同源性。古人認為,“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比祟惡腿f物一樣,是天地的產物,自然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人類社會是自然發展演化的結果,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如董仲舒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12]288、莊子的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13]等理念,都是強調人與萬物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人與自然萬物都是秉承天地之氣而生的,二者同宗同源,都源于自然界,屬于自然界?!疤烊撕弦弧钡纳鷳B理念認為,人類與天地萬物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古人認為,人類愛自己的前提是建立在愛萬物之上,同樣人類發展的前提也是建立在萬物發展的基礎之上。不僅要“仁者愛人”“推己及人”,更要對天地萬物持有一顆仁愛之心,做到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如孟子的“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14]、董仲舒的 “質于愛民,以下至于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謂仁”[12]251等主張都是強調人類應該尊重和善待世間萬物,人類的生存離不開世間的飛禽走獸、草木昆蟲等天地萬物。因此,人只有將仁愛的對象置于整個自然界,才能稱為“仁者”?!疤烊撕弦弧钡纳鷳B理念是古人在深刻思考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其存活于宇宙和天地自然之間,與自然萬物的關系以及要以何種狀態自處的智慧結晶;其核心思想是強調人類與天地萬物同宗同源,人類應當平等的善待世間萬物,尊重一切生命價值,從根本上承認 “天地人,萬物之本也”。

(二)對“道法自然”生態智慧的現代轉化

《道德經》寫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盵15]所謂道法自然,即 “道”的法則是自然,是宇宙自然形成的必然性和規律性,天地萬物都要受到這種法則的制約。而“道”是指世界的最高真理,是宇宙萬物產生和演變的根本法則和根本動力。古人認為,只有做到 “順天地之道”,才能“萬物不傷”“助天生物”“助地養形”。管子從國家層面論述了遵“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不知四時,乃失國之基”[16],意思是若不順應四季變化之規律,國家就會失去其根基。董仲舒對國家統治者提出了“王者唯天之施,施其時而成之”的施政原則,認為國家的統治者在治理國家時只有遵循“法天道”“順天命”,尊重自然規律,順應自然規律,才能更好地維護自身的統治,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朱熹則從普通人的層面對“道法自然”的問題展開闡述,認為人只有順應自然之理才是大智慧的體現,并指出,“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順而循之,則為大智”[17]。荀子不僅看到了人遵循自然規律的一面,更關注到了人對自然改造的一面。荀子意識到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18],人應當“不與天爭職”,但人卻可以 “制天命而用之”,即大自然有其運行的規律,人不應該違背自然規律,但在尊重和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人可以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以滿足人的生存需要?!暗婪ㄗ匀弧钡纳鷳B智慧是古人在深刻理解 “天人合一”的基礎上,為實現該目標從方法論的角度提出的實踐方法,其主張不要強行按照人的主觀意愿行事,即使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也要“依乎天理”,堅持做到“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三)對“有度有節”生態準則的現代轉化

人類的生存依賴于自然界,需要靠消耗自然界的資源來進行生產和生活,因而對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成為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一環。唐代大儒陸贄曾言: “地力之生物有大數……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取之無度,用之無節,則常不足?!盵19]古人很早就意識到自然界的資源是有限的,在獲取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都需要做到取時有量、用時節約,絕不能涸澤而漁。具體而言,“有度有節”的生態準則包含以下三層意思。

一是取之有時。古人在長期的農業生產實踐中,通過對自然萬物生長的順序和時間節點以及氣候變化的觀察,提出了二十四節氣的概念。古人將“時”的概念冠以 “節氣”之上,對自然規律進行總結,以便達到 “取之有時”。古之圣賢在 “時”的基礎上,從“禁”的角度,提出“以時禁發”的概念,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這些自然財富要在規定的時間去封禁和開發。曾子的“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20]、荀子的 “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21]等主張都在強調因時制宜、取物順時。只有給予自然界足夠的自我調節時間,才能達到“谷不可勝食也,魚鱉不可勝食也,材木不可勝用也”[22]。

二是用之有度。古人認為,既要取之有時,更應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若“以有時有限奉無極之欲”,就一定會導致 “物暴殄而財乏用矣”。因此,必須在“取”“用”兩個環節都確?!坝卸取?堅持對自然界的利用既要取物不盡物,更要黜奢崇儉。一方面,堅持 “取之有度”??鬃釉?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強調人對自然萬物進行索取時要留有余地,倘若“竭澤而漁,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而明年無獸”。老子從個人 “知止知足”的角度提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并認為世間的禍事和人們所犯的錯誤大都源于 “過極失當”,主張人們要自行控制自身的物欲,在向自然索取時要做到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另一方面,堅持“用之有節”?!肮潯痹诠湃丝磥硎鞘ベt必須具備的高尚品質,更是直接關系到個人成敗、家族興衰、國家繁盛的關鍵。儒家強調“節用而愛人”,道家強調“去甚,去奢,去泰”。最為強調節約資源的當屬墨家,墨子云, “夫婦節而天地和;風雨節而五谷孰;衣服節而肌膚和”[23],其認為只有做到節儉,才能讓天地和睦、五谷豐收、身體康順。

三是厲禁而守。堅持“有度有節”的生態準則不僅需要道德教化,更需要強制約束,只有內外“相持而長”方能大治。古代統治者以禁令、詔令以及律的形式頒布了一系列保護環境、約束攫取自然行為的制度。先秦時期的《四時之禁》和西漢的《四時月令五十條》都是古人按照四時的特點而制定頒布的漁獵禁令,旨在利于魚獸及野生動植物的生長繁殖。秦國時期的 《秦律》、唐朝時期的 《唐律疏議》以及清朝的《大清律》都是從整體上對環境保護提出綜合性的規定。其中既有對傳統農業生產中燒荒、用水等環節限制的法令,也有對捕獵、伐木時間和數量限制的法令,還有對礦山等自然資源開采限制的法令,這些相對健全的法令都反映出中國古人對于環境保護在法治層面的深刻洞察。

總而言之,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植根于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沃土,堅持對其中蘊含的生態思想和智慧加以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的重要文化來源。如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提出的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理念與莊子的 “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等生態整體思想一脈相承;再如“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等主張是“取物不盡物” “樹木以時伐焉,禽獸以時殺焉”等思想的通俗化、現代化表達;另外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等理念也是對“順天地之道”等思想的升華和發展。不難看出,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不僅深入理解了中國傳統生態文化中古人的生態智慧,更實現了對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現代轉化,為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支撐。

三、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是對西方生態思想的批判借鑒

人與自然之間地位排序的焦點問題引發出西方生態觀的兩大主要生態思潮,即 “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這兩種思潮在本質上都存在形而上學舊唯物主義的影子,都無法從現實中探尋到人與自然、人與人沖突的根源。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從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關系入手,分析了生態危機的產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提出要想解決生態危機,就必須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建立一個符合生態環境與人類和諧發展的未來社會。在對西方生態思想進行批判、借鑒和吸納的基礎上,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既沒有過分凸顯人的主體地位,也沒有把人貶低成物的存在,而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要求人類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同時還提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倡議,致力于團結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一同建立一個符合生態環境與人類和諧發展的未來社會。

(一)對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和揚棄

根據《韋氏大辭典》的解釋,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曾存在三個意義上的使用:一是基于基督教傳統關于人是所有被造物之中心的理解而定義的 “人是宇宙的中心”;二是直接借用了古希臘哲學家普羅泰戈拉的論斷“人是萬物的尺度”;三是概述了笛卡爾等哲學家關于主體主義的立場而形成的 “根據人類價值和經驗解釋或認識世界”的觀念。人類中心主義以人類為萬物的中心,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貫徹“人是目的”的思想,認為“人是大自然中唯一具有內在價值的存在物”[24];并強調,只有人才有責任和權利,一切非人的存在物都不存在所謂的責任和權利,因而一切活動都應該以人的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必須堅持以人的利益為價值尺度來認識和對待人與其他存在物的關系。

由此可見,堅持“人是萬物尺度”的人類中心主義在對待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存在從客體和對立的角度看待自然界的認識片面性缺陷,沒有充分地認識到人與自然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一方面,人類中心主義無視人對其他生命的依賴性。不可否認,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是具有單向性的主體,人對自然的行為都是由人主動進行單向調節控制的,自然只能被動地接受并被動地作出反應。但人類中心主義忽視了人與自然的作用是相互的,只考慮人的主體力量,只關注人主體能動性的發揮,只看到作為能動主體的人為滿足自身需要和利益對自然的掌握和利用,卻忽視了作為客體的自然對人類仍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和人類本身歸屬于自然的事實。另一方面,人類中心主義不考慮自然承受力,只考慮滿足人的利益。人類中心主義堅持只按照人類的價值尺度去開發和利用自然,導致人類淪為物的奴隸,陷入在有限的生命中對物質財富無限追求而永遠不能得到滿足的惡性循環中,從而忽視了自然本身的內在規律性和能夠承載的闕值,導致生態危機。

非人類中心主義是對人類中心主義過激結果的必然反彈?;趯θ祟愔行闹髁x是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罪惡之源的批判,非人類中心主義堅決反對用人的尺度來衡量世間萬物,主張用宇宙的尺度來衡量一切。非人類中心主義將一切生命體甚至整個自然界都當作主體,認為這些除人類以外的其他生命與人類具有同等地位,認為自然萬物同人一樣具有目的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非人類中心主義最核心的觀點是自然萬物與人一樣具有內在價值、尊嚴和權利,提出人類應該遵循敬畏萬物生命、敬畏自然的生態原則。

非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意味著不再將人之外的一切生命置于被人類支配的地位上加以審視,而是強調賦予其與人類同等的權利、內在價值和主體地位,強調人類應該敬畏自然界中的生命萬物。非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的確彌補了人類中心主義的缺陷,對于重新構建人與自然的關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贊同非人類中心主義關于敬畏自然的生態原則,也認為世間萬物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理由,它們與人類一樣共享著自然界。但對于一切生命體甚至整個自然界都具有能動性和創造性并賦予其主體地位的主張,實在不敢茍同。一方面,非人類中心主義在賦予一切生命體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同時,徹底抹殺了人與萬物的根本區別,消解了人的主體地位,把人降為物的存在。非人類中心主義在賦予一切生命體能動性的同時,忽視了“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8]56。另一方面,非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以生態為中心的思想也是不可取的。非人類中心主義試圖擺脫人類這個中心,將生態自然作為中心從而來實現保護生態、拯救地球的目的。按照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構想,改變當代生態危機最有效且高效的方式就是讓人類活動從地球上消失或是將人退化為 “物的存在”,讓已經分化為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物質世界重新回歸到純自然的狀態。顯然,這種以犧牲人類普遍利益來成就自然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畢竟“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8]146。

總而言之,無論是人類中心主義還是非人類中心主義在考慮人與自然關系的過程中都誤讀了人的主體地位。人類中心主義將人的主體地位過度提高,而非人類中心主義將人的主體地位過于貶低,二者試圖從人或自然的單一角度來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顯然無法從根本上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源進而解決生態危機,更難以成為指導人類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普遍法則。相反,中國式現代化獨特生態觀從理念上破除了“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思維誤區,規避了思考與認知的極端化取向以及相應的理論缺失,明確提出不應過度提高或貶低人類的主體性地位,更不能以犧牲人類追求和實現美好生活的需要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前提,生態文明建設絕不是浪漫化或庸俗化的,而是應該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對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的借鑒和吸納

作為“在理論和實踐邏輯終結之后的一種新的理論形態”[25],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在分析當今西方工業社會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各種危機進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最終得出資本主義制度是造成生態危機的機制根源。一方面,近代資本主義工業化進程導致了生態環境問題的凸顯。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生產是以追求利潤的最大化為目的,因此需要不斷地擴大生產數量和生產規模。但大量的產品生產勢必會導致自然資源更大規模的掠奪性開發,進而造成自然資源的緊張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的異化消費是導致生態危機爆發的直接根源。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結合法蘭克福學派對資本主義異化現象的分析思路和馬克思主義異化勞動理論,提出了 “異化消費”概念,即“人們為補償自己那種單純乏味的、非創造性的且常常是報酬不足的勞動而致力于獲得商品的一種現象”[26]。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們將消費過程中的消費量作為衡量自己幸福程度的標桿,這就導致人們不是出于自身的真正需求進行消費,而是把市場強加給自己的需求當作自身需要。無限的消費致使無限的生產,無限的生產便導致有限的自然資源的消減。這種行為的必然結果是使人們的消費超出生態系統的容納范圍,進而給生態環境造成無以復加的破壞和災難。

此外,生態殖民主義是造成生態環境危機具有全球向度的根源。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認為,為了實現資本無休止的增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自身優勢、利用不公平的世界經濟秩序,通過全球生態殖民的方式來緩解自身資源不足和生態環境的限制。另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還希望在不產生高昂環保成本的條件下,走上通過將污染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再打著“保護環境”的旗號要求發展中國家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進而不斷拉大國家間的貧富差距、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現代化之路。

總而言之,相較于人類中心主義和非人類中心主義空談式的討論“自然尊嚴” “生態中心”等烏托邦式的生態問題,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沒有把研究停留在人與自然關系的層面,而是透過人與自然的矛盾來揭露人與人的矛盾,從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內在聯系入手,分析了生態危機的產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系,并對資本主義文明痼疾展開批判。同時,在對社會發展與生態問題存在內在聯系考察的基礎上,西方生態馬克思主義提出,要想解決生態危機,就必須廢除資本主義制度,從而走向社會主義的構想。

結 語

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立足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成果;也是植根于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對中國傳統生態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理論成果;更是基于對西方生態思想進行理性批判、借鑒和吸納之后揚棄的理論成果。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式現代化生態觀不僅詮釋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態圖景,還通過回答如何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如何處理經濟發展和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實現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如何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等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課題,為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與生態文明的協同共進和全球生態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創造了人類生態文明新形態。

猜你喜歡
非人類中心主義自然界
“非人類紀”的星際藝術及宇宙媒介——答林萬山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飯人”
自然界的一秒鐘
論我國實體中心主義的非法證據排除模式
習近平外交思想對“西方中心主義”的回應與超越探析
例說“自然界的水”
法益中心主義的目的解釋觀之省思
論當代不分類屬的本體論
自然界的奧運狂歡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