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型本科院校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探索與實踐

2024-04-05 18:37張衛東
教育觀察 2024年1期
關鍵詞:管理系育人思政

張衛東

(太原學院管理系,山西太原,030037)

一、引言

社會調查是針對某一社會現象,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進而撰寫描述性報告,并提出相應對策建議的社會實踐活動。社會調查是大學生認識社會、感知社會、理解社會、關心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途徑和必要的教學環節。習近平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沒有調查就沒有決策權。[1]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的《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指出,應用型本科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任務,人才培養必須與社會經濟高度契合,組織學生開展社會調查實踐,是提升實踐育人質量、打造“大思政”課程體系以培養時代新人的關鍵。[2]為此,應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加強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提升社會調查實踐育人成效,是當前培養新時代大學生需要重點關注的重要問題。本研究以太原學院管理系社會調查綜合實踐課為例,分析探索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的必要性與可行路徑,以促進此項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二、必要性

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是指將原本屬于第三課堂的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按照第一課堂課程建設的標準和要求,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體現為學分,通過師資團隊、教學大綱、教材建設、授課計劃、教案編撰、教學指導、課程考核等環節與內容,進行系統性、規范性的課程建設。在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新時代,社會調查課程化必將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課程綜合改革的重點。

(一)是貫徹“三全育人”要求的有效途徑

把思想價值引領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各環節,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3]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有利于把原本彼此獨立的專業教學活動和大學生課外社會實踐活動實現有效融合。將第三課堂社會調查活動納入第一課堂的組織實施和考核評價,將第一課堂的社會實踐環節延伸到校園之外的第三課堂,有助于實現第一課堂和第三課堂的雙向交融,有效提升課程育人、實踐育人的質量和水平。

(二)是踐行“實踐育人”任務的有益探索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每個本科生在學期間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累計應不少于4周,每個學生在學期間要至少參加一次社會調查,撰寫一篇調查報告。[4]社會調查屬于社會實踐環節,將社會調查實踐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大綱,規定必需的學時和學分,建立社會實踐與思政育人、專業學習、服務社會、創新創業學科競賽相結合的管理體制,提升社會調查實踐活動效果,是全面貫徹成果導向教育理念和提升實踐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三)是實現“五育”養成目標的有力措施

要實現“五育”養成目標,人才培養方案要做到統籌規劃,即建立科學、完善的“五育”養成教學體系,將“五育”要求融入綜合性人才培養方案,滲透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全環節、全方位??茖W規劃的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可以實現專業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和現場檢驗,能更有效地實現智育目標。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可以促進學生認識社會、感悟社會,形成實事求是、關心民生、熱愛祖國、服務社會的道德品質,能更有效地實現立德樹人目標;可以通過深入田間地頭、工廠社區的社會調查活動,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更好地達到體育、勞動教育等綜合性效果;可以通過特定選題的調研,讓學生發現社會和自然的美好,培養學生對生活與自然的審美能力和高尚的審美情趣,逐步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四)是“大思政”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要求“大思政課”建設堅持開門辦思政課,突出實踐導向,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政課同向同行。[2]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無疑是“大思政”課程體系的重要內容和有益載體。

三、問題

調查顯示,目前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社會調查教學較為突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未開展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

部分高校在人才培養方案里并沒有社會調查課,或沒有設置學時、學分要求,社會調查只是由團總支組織少數積極分子在寒暑假自愿參加的一項社會實踐活動,體現出自愿報名、以分散為主、自主管理的特點。這種性質的社會調查活動存在校方重視程度不高、教學效果不佳、隨機隨意性較強、課程團隊建設專業性差等問題,實踐育人有限。

(二)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效果不理想

為適應“大思政”課程體系建設的需要,提高實踐育人的要求,一些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開始了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的探索,將社會調查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逐步實現由第三課堂向第一課堂、由少數積極分子參加向全部學生參加、由學生自愿選擇向必修課程、由隨機性社團活動向規范化的必修課程的轉變。但是,這些應用型本科院校的社會調查課還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教學目標不夠清晰。具體表現為價值塑造不足、與專業教學目標契合度不高、支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力等。[5]

第二,教學過程不夠規范。具體表現為調查過程形式化、調查選題隨意化、調查內容碎片化、調查方式隨機化、成績評定主觀化等問題,主要原因包括缺乏相對成熟的教材、大綱、教學設計、考核方案及相應資源。

第三,教學條件保障不夠。具體表現為調查基地穩定性差、指導教師團隊專業性差、經費保障不足等。

第四,調查報告成果轉化不多。具體表現為調查報告質量不高、調查成果轉化不多、問題關注延續性不夠、服務社會作用不大等。

這些問題反映出應用型本科院校對社會調查實踐育人的理念、目標、過程、路徑等方面的認識存在諸多不足,不僅阻礙了實踐育人效果的提升,而且影響了學生畢業后的職業發展。因此,切實推進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有效提升社會調查實踐育人的實效性,已成為當前應用型本科院校深化社會調查課教育教學改革、推進社會調查實踐育人效果提升的重大課題。

四、改革實踐

太原學院(以下簡稱我校)是一所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致力于培養中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過去,我校社會調查實踐主要通過社團活動、第三課堂等社會實踐活動完成,沒有明確的學分和課時要求,學生自愿報名,只是少數積極分子參加。為契合管理系培養“結合行業應用最緊密、服務地方經濟最有效、面向細分市場最直接”的地方性應用型中高層管理英才的要求,適應加強實踐育人和“三全育人”的要求,從2015年開始,我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將社會調查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開始課程化建設的探索。從2021級開始,物流工程、市場營銷及城市管理專業也將社會調查納入人才培養方案。目前,社會調查已成為各專業必修的一門綜合性社會實踐課,設60課時,2個學分,一般在第四學期開設。

(一)課程定位

多數有社會調查課指導經驗的教師反映,社會調查課課程建設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是對社會調查課缺乏科學的理解和準確的定位??梢?在進行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之前,必須科學地認識社會調查課的特點與性質、目的與任務,準確地把握其特殊的教學任務與教學目標。

首先,社會調查課不同于一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所開設的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等理論課。它是一門在學習完統計學、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等課程后開設的,承擔著實踐育人任務的實踐課程。

其次,社會調查課也不同于認知實習、專業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課程實習等其他專業性實踐教學環節,其絕大多數時間在田間地頭、工廠社區完成,承擔著突出的思政育人任務。

最后,社會調查課雖然承擔著突出的思政育人任務,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思想政治課程。不同專業的社會調查課,不能忽略授課對象的專業性,要考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專業培養目標相契合??梢哉f,社會調查課兼具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雙重屬性,屬于專業性社會實踐思政課,需要體現社會實踐課程的開放性、現實性、社會性與綜合育人性等特點。

(二)“一核心、雙貫通、三融合”課程建設理念

“一核心”是指契合我校管理系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貫徹以成果為導向的實踐育人理念,以培養“現代晉商”為核心,以培養契合管理類專業時代需求的新管理類人才為目標。

“雙貫通”是指圍繞培養“現代晉商”的人才培養目標,貫通第一課堂理論教學與第三課堂的實踐教學,通過社會調查實踐實現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推動能力素養的全面養成。

“三融合”是指以社會調查課程建設為載體,實現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服務社會的有機融合,以培養德才兼備、知行合一、大愛致遠的“現代晉商”。

(三)“12345”課程教學模式

不同于校內課堂教學,作為一門實踐性活動課程,社會調查課超過70%的課時都在校外生產實踐一線完成。教學過程如何組織、指導教師角色如何定位、指導教師發揮什么樣的作用、實踐教學過程如何規范化管理與控制、如何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如何評價教學效果、如何實現調查成果的轉化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校管理系的社會調查課基于上述課程定位與課程建設理念,經過七年多的課程建設,圍繞課程教學目標,探索形成了“圍繞一個主線、實現兩個融合、突出三個重點、構建四個優化、達成五個目標”的“12345”教學模式。

“圍繞一個主線”是指指導學生從選題到調研,從調研到報告,從報告到成果轉化完成一個完整的調研流程。

“實現兩個融合”是指社會調查實踐教學活動的設計注重思政教育和專業教育的有效融合。近年來,我校管理系的社會調查課主要圍繞鄉村振興、歷史文化城鎮開發、大學生就業創業等事關國計民生的問題展開調查。

“突出三個重點”是指各專業社會調查選題以社會治理、專業診斷、創新創業三個領域為重點。

“構建四化體系”是指按照社會調查活動流程,打破原有的學科知識體系,融入思政元素,對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重構,通過學校與政府部門、企事業單位、鄉村社區建立合作育人關系,構建形成“教學內容模塊化、教學過程實踐化、教學資源聯動化、課程考核多元化”的教學體系。

“達成五個目標”是指在“大思政”背景下,社會調查課程評價注重學生能力、素養提升與成果轉化的占分比例,以“樹立心系家國意識,養成調研問題能力,發揮專業建言作用,對接雙創學科競賽,產生服務社會效果”五個維度為導向進行評價。

五、改革成效

我校管理系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耕專業思政視域,帶領學生投身社會實踐,深入工廠、企業、田野、社區等社會大課堂,運用社會調查方法發現社會問題,發揮專業優勢研究制定解決社會問題方案,近年來,在課程教學方面實現了五個重構、五個形成和五個變化。

(一)五個重構

第一,教學內容的重構。我校管理系社會調查課以實踐育人為導向,根據思政育人邏輯在教學設計中融入思政元素,根據畢業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按照社會調查活動流程分解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知識點、能力點和素養點,形成圖譜,將教學內容分解為13個項目,38個任務,130項工作。

第二,教學方式的重構。采用“田野調查與專業診斷”實踐育人、“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實習育人的教學方式,超過70%的學時為校外教學活動。

第三,教學場景的重構。教學場景實現了線上與線下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組合、“產學研政”相融合、集中調查與分散調查相配合的場境遷移。

第四,教學過程的重構。以學生為中心,構建了“問題設計與自主探索”實例育人、“親身感悟+沉浸式體驗”實景育人的教學過程。

第五,教學評價的重構。采取過程性評價、終結性評價與延伸性評價相結合的辦法,按照思想道德評價(10%)、調查過程各階段項目完成情況評價(30%)、調研報告質量與答辯評價(50%)、成果轉化評價(10%)相結合的方式賦分,體現了過程考評與結果考評相結合、能力測評與思政評價相結合的特點。

(二)五個形成

第一,形成了以社會問題為牽引、以專業優勢為依托、以課程化建設為路徑、以實踐育人為形式、以五育養成為宗旨的多維育人體制。為避免社會調查實踐活動存在的實踐目標抽象化、調查選題隨意化、課程內容碎片化、調查方式隨機化、教學過程形式化、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脫節化問題,不同于校內完成的理論課和實訓課,我校將社會調查設為有學分要求的必修課、以五育養成為目標的綜合育人課、以實踐育人為形式的“大思政課”(專業思政課)、在田野課堂完成的社會實踐課,力求通過建設社會問題為牽引、專業優勢為依托、課程化建設為路徑、實踐育人為形式、“五育”養成為宗旨的多維育人體制,解決社會調查實踐活動難以規范化落實的問題。例如,我校市場營銷2021-1、市場營銷2021-2兩個班的社會調查課,學校組織學生赴太原古縣城、忻州古城、穗華物流園開展古城營銷、大學生創業、物流產業發展等問題的社會調查;城市管理2021-1班的社會調查課,學校則組織學生赴太原市鐘樓街就“提升文旅品質,打造文化名片”“老舊小區居住滿意度與改造需求”問題開展社會調查。

第二,形成了專業學科競賽、基地橫向課題、政府決策(社情民意)建議案、同題科研論文、學生創業計劃相結合的多渠道成果轉化機制。社會調查報告成果客觀評價與有效轉化不僅是社會調查課的動力源泉,而且是檢驗社會調查課效果的有效手段。社會調查課程結束與成績評定不能只停留在成果匯報與校內展示階段,而要注重后期的進一步多渠道成果轉化。為此,我校管理系通過提高學生社會調查實踐能力,提煉調研成果參加社會實踐類競賽,通過組織校內學科競賽、對接全國性學科競賽、承擔基地橫向課題、承接政府決策咨詢課題、鼓勵學生參加大學生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通過民主黨派、政協委員、統戰部等渠道向政府相關部門提交社情民意或提案,從而使社會調查形成有效的閉環并形成螺旋式上升機制。管理系師生通過社會調查課取得了下列成績:完成2020年度山西省政府重大決策咨詢課題“山西藥茶發展研究”;“打造新概念茶室”項目獲得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并順利結題,獲得三創賽山西省賽區三等獎;獲得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市場調查與分析山西省賽區三等獎兩項。

第三,形成了校內課堂教學、校外田野實踐、校內外導師隊伍、社會調查基地、社會調查實踐教材相結合的多方協同保障條件。從校內先修課程學習到校外田野調查,從校內師資課程團隊建設到校外實踐導師聘任,從社會調查實踐基地建設到社會調查實踐教材建設,為切實提高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效果構建起了多方協同的保障條件。例如,校內學習的社會調查實踐選修課程注重與校外實戰課堂的有效銜接,有意識地采用學生自己的田野成果作為課堂教學案例,增強理論知識與實踐調查的有效融合,構建實境教學。此外,校內外導師的合理分工、實踐基地的建設、專用教材的開發也為社會調查課的順利展開提供了保障。

第四,形成了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大綱、授課計劃、講義教案、成績評定多環節規范的課程化建設措施。為避免出現選題隨意化、過程形式化、內容碎片化的不足等問題,我校管理系通過組建社會調查課程團隊,從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的科學設置、教學大綱的編制、擬定授課計劃、編寫講義教案,到成績評定,都進行了規范化建設。目前,我校已與清華大學出版社合作出版《社會調查》教材。

第五,形成了有效的德智體美勞“五育”養成社會實踐課程載體。成功的社會調查課能夠提升學生德智體美勞五方面的綜合能力。為此,我校管理系的社會調查授課計劃也從“五育”出發,進行了課程設計。例如,通過聚焦“紅色名村”的社會調查課培養學生道德品質、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實現社會實踐課程的多維育人功能,架起調查實踐與思政教育的橋梁,使學生在社會主義建設主戰場實時檢驗自己的專業能力,感知自己的使命擔當,使思政之“鹽”充分融入調查之“水”,打破專業實踐與思政教育各自為政的“孤島效應”,使立德樹人、協同育人教育方針得到有效落實。

(三)五個轉變

經過七年多的建設,我校管理系社會調查課呈現出以下五個方面的顯著變化。

第一,教學過程更規范。我校管理系通過組建社會調查課程團隊,堅持立德樹人,以教師為引領、以學生為中心,在保障上有突破、在方法上有創新、在效果上有提高,實現了課程化建設的規范化,有效推進了實踐育人知識傳授、價值塑造和能力培養的有機融合,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二,教學內容更開放。教學內容不再坐而論道、閉門造車,而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依托社會調查課,我校管理系師生兩年內走進了27家社會實踐基地開展社會調查以解決現實問題,選題涉及鄉村振興、城市治理、大學生創業等諸多領域,完成1項省政府決策中心課題。

第三,服務社會更直接。我校管理系應用專業知識調研分析社會問題,積極發揮服務社會作用,形成調查報告百余份,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或建議,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部分調查結論或建議被相關部門吸收、借鑒,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收到了眾多基地反饋的好評意見。相關活動受到了忻州新聞、客廳紅葉、浩翔集團公眾號多家網絡媒體報道。

第四,教學成果更豐富。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促進了學生創新潛能持續釋放,學生也獲得眾多國家級、省級獎項。2021年以前,我校管理系學生缺乏參加學科競賽的意識,當年參賽學生和獲獎學生不足10人。而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僅筆者指導學生就獲得省級及以上學科競賽獎項近70項。

第五,實踐育人更有效。社會調查課程在選題設計、數據收集、報告撰寫等具體的教學環節中都注重思政內容設計和學生科學素養培育,取得了潤物無聲的良好教學效果,形成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六、結語

我校管理系的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實踐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人才培養任重而道遠,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堅持不懈,制訂持續的社會調查課程化建設計劃,加大教研力度與廣度,學習和借鑒同類院校先進的課程化建設經驗,切實發揮社會調查綜合實踐課在培養“現代晉商”中的積極作用。

猜你喜歡
管理系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百萬擴招背景下的三教改革研究——以T學院管理系擴招專業為例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90后 不服,不從,不“care”
旅游與酒店管理系簡介
Effectiv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the Achiev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ic Goals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