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緊扣高品質生活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浙江公共服務發展現狀及2024年展望

2024-04-05 23:46姜佳將
浙江經濟 2024年1期
關鍵詞:公共服務供給服務

文/ 姜佳將

浙江公共服務已從“量的積累”發展到“質的提升”和“供需的適配”。展望2024,要進一步在“空間適配”“人群適配”“供需適配”“人的全面發展”上下功夫

公共服務是公平正義的基本保障,是良政善治的重要標尺,是推進共同富裕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所在。公共服務的提檔升級,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感知和對社會治理成效的切身體驗,提升人民群眾的安全感、獲得感、幸福感,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應有之義。

2023 年:公共服務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供需適配”

2023年,浙江提出要積極推動公共服務從“七個有”向“七個優”升級轉變,聚焦“幼有善育、學有優教、勞有所得、病有良醫、老有康養、住有宜居、弱有眾扶”七大領域,錨定高標準推進公共服務“七優享”工程。浙江省委十五屆四次全會更是為公共服務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會議強調,要緊扣高品質生活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打開人的全面發展的通道。浙江公共服務已從“量的積累”發展到“質的提升”和“供需的適配”,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更高、供給質效更優、體制機制更全,人的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為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有力支撐。主要呈現出服務體系完善、服務效能精準、服務主體協同多元、服務質量標準化均衡化等特點,具體呈現如下特征和亮點:

遵循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的價值導向,不斷完善綜合化的服務體系。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走在全國前列。堅持“人民至上、共同富?!薄氨U匣?、均等可及”“補強弱項、擴大供給”“數字牽引、機制創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原則,全面深化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高質量現代化公共服務體系,著眼于縮小城鄉、地區、收入三大差距,促進資源向薄弱人群和薄弱地區傾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構綜合化、多樣化的服務體系。兼顧全民基本需求、多數公民的高層次需求和居民的個別化需求,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提質擴容,生活服務高品質多樣化升級。除兜底保障之外,緊扣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突出問題,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服務內容更加豐富、獲取方式更加便捷、供給主體更加多元,推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務付費可享有、價格可承受、質量有保障、安全有監管。同時,適應人民群眾多樣化、個性化、高品質的健康、養老、托育、文化、旅游、廣電、體育、家政等服務需求,積極探索公共服務的新業態、新模式,為今后公共服務提質升級蓄勢儲能,逐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聚焦精準服務、主動服務的效能取向,不斷提升有溫度、有效度、智能化的服務水平?!盎ヂ摼W+社會服務”促進教育、醫療等領域優質資源數字化供給、網絡化共享,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更加普惠。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在公共服務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交通等為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皵底执遽t”和“健康地圖”,通過數字賦能實現“病有良醫”的泛在可及。如龍泉市聚焦偏遠山區醫療資源薄弱、山村群眾健康管理不到位等堵點難題,創新打造“浙麗鄉村好醫”場景,運用數字化手段為偏遠山村居民提供精準篩防、遠程問診、智慧配藥、便捷入院等健康服務,攻堅山區醫療“最后一公里”,全方位筑牢鄉村衛生網底、補齊山區健康服務短板,努力實現山區健康服務“優質均等、普惠共享”。

數字化應用為提升公共服務均衡可及發展的系統效能提供數字治理工具。通過數字賦能來挖掘潛能、提升效能,精準發現和回應高頻需求和特殊需求;通過動態監測和預警機制,提升公共服務的前瞻性、預見性和精準度;通過公共服務供給場景的具體設定,提升差異化服務供給能力,持續推動差異化便民服務和應用場景的有機耦合、精準對接,公共服務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如通過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破解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知曉度不夠清楚、享受渠道不夠暢通等問題,打造了“浙里基本公共服務”,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政策直達、服務直享。重點關注“一老一小”,通過創建“浙里家”,推薦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從“人找服務”向“服務找人”轉變。

堅持綜合集成、有機融合的改革風向,不斷協同多元化的服務主體。通過多地域統籌、多部門聯動、多主體參與、多人群覆蓋的集成式改革推進公共服務的整體化水平?!懊裆C合體”的打造,通過服務人群、服務功能和服務供給主體的集成,促進各種社會力量的多元參與和整合協同。如杭州西湖區聚力打造“幸福薈”民生綜合體,匯聚20余個民生服務部門的力量及11個鎮街的資源,統一規劃助老、健康、活力、教育、治理、生活和至善等七大空間,開拓挖掘20余項個性化、特色化服務,打造公共服務“15分鐘幸福圈”升級版,切實解決綜合服務點位少、功能缺、管理弱等痛點難點問題。三年來,建設“幸福薈”民生綜合體58個,實現鎮街全覆蓋,開展活動5350余場,服務覆蓋290萬余人,讓優質公共服務“觸手可及”。

圍繞標準供給、普惠均等可及的實踐方向,有效提升供給標準化的服務質量。作為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可及、優質共享的重要手段,標準化成為浙江推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衡量公共服務質量和水平的重要工具。不斷推動建立健全公共服務標準體系,標準增量提質明顯,標準供給逐步滿足行業發展需求,形成了一批標準化創新成果。2023年12月,《浙江省公共服務“七優享”標準體系建設方案》正式發布,圍繞七大領域的發展需求和建設目標,聚焦“15分鐘公共服務圈”建設,提出了標準體系建設的總體要求、重點任務、組織實施和實施保障。

圍繞標準供給,浙江省支持、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積極開展“七優享”領域標準研制。截至目前,共制修訂公共服務“七優享”國家標準53項,占全國總數的23.8%,在住有宜居、病有良醫上有較強的引導力。同時,浙江省發布“七優享”領域省級地方標準共計63項,占浙江省地方標準總數的4.6%,在出生“一件事”聯辦、醫療保障數字化經辦、數字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未來社區商業建設及運營等方面充分體現了浙江公共服務集成改革、數字化改革等工作成效,填補了行業空白。

為強化載體建設,浙江省持續夯實公共服務標準化基礎,著力推進公共服務“七優享”專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設,部署成立玩具和嬰童用品、教學儀器、體育、心理服務、醫療保障、社會養老服務、減災救災和應急管理7個省級專業標技委,覆蓋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康養、弱有眾扶五大領域,在支撐公共服務標準體系建設、標準制修訂和實施、推動標準化合作與交流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2024年1月,省發展改革委等23個部門聯合印發《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標準(2023年版)》,由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軍有所撫、文有所化、體有所健、事有所便等11大領域101項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組成,每一個服務項目都明確了服務對象、服務內容、服務標準、支出責任和牽頭單位,更為浙江公共服務標準化建設提供了標準指南和有力支撐。

2024 年:著力破解“四個難題”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水平

浙江公共服務建設先行先試,走在全國前列,但仍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亟待進一步解決,如基本公共服務存在地區、人群、領域不均衡;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較為明顯,服務質量、服務水平與群眾期待還有一定差距。面對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應聚焦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聚焦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中的短板、難點、焦點問題,找準工作著力點和創新突破點,補齊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難題、兜牢民生底線,著力在破解“四個難題”上下功夫。

破解“空間適配”難題,縮小公共服務空間差距。通過城鄉、地區和要素之間的空間適配,縮小公共服務的城鄉、地區和要素等空間差距,推進農村和落后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共同富裕的發展進程,補齊城鄉、區域間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稟賦差異所造成的差距。

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城鄉差距。加強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一體設計,加大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農村傾斜,加快補齊農村地區服務設施短板;推進一批公共服務領域城鄉聯動項目,完善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農村配套政策。如創新推動“醫共體”“教共體”等模式,主動對接大城市優質公共服務資源。

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地區差距。加強地區間的對接和融合,積極承接大城市公共服務資源的溢出,接受大城市的輻射效應。如利用新技術推動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借鑒鎮海中學優秀案例,通過共享管理、共培師資、共育學苗等方式,將名校的理念、師資、資源輻射投送至其他學校,著力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圈”。

縮小基本公共服務要素空間差距。為實現公共服務的均衡性配置和可及性公平,需對服務供給的覆蓋領域、服務資源配置的空間尺度、服務可及的獲得半徑等議題加以重視,探索公共服務的空間激活路徑。如科學設置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半徑,增強偏遠農村流動服務能力,打造偏遠農村基本公共服務圈。

破解“人群適配”難題,縮小公共服務人群差距??s小基本公共服務人群差距。通過公共服務的“賦權”與“增能”,使低收入、流動人口等特殊群體“有機會、有能力”獲得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服務,幫助其更好地實現階層流動,滿足個人發展需要。

健全以流入地為主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完善與居住年限等相掛鉤的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化提供機制,推動符合條件的未落戶常住人口逐步享有與戶籍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全面落實支持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財政支持政策及動態調整機制,健全異地結算、錢隨人走等機制,促進有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放心落戶,保障其與城鎮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務。

增加對低收入群體的動態監測和人力資本投資。保持社會階層的流動性,以及保障低收入群體勞動力資源的生產和再生產能力都有助于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幸福感。

破解“供需適配”難題,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公共服務的供求匹配是提升供給效率的關鍵,要推動公共服務治理轉型,完善需求表達機制,更好發揮社會組織、大數據技術等作用,準確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需求,動態調整、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結構,提升公共服務供給效率。

完善表達回應機制。暢通表達渠道、創新表達方式,及時回應公眾訴求。積極搜集、主動發現群眾的公共需求,加以甄別、整合和綜合論證,并適時進行動態調整,從而使公眾能夠獲得所需要的服務。建立更科學更完善的評估指標體系,加強效能評估,助力服務體系效能提升。通過加大公共服務與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融合,構建公共服務供需平臺,拓展公共服務場景應用。

注意物質和精神的平衡。共同富裕是客觀獲得和主觀感受的統一,增強公共服務的均衡性和可及性,不僅要考慮物質層面公共服務產品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均衡和可及,也要注意加強和完善精神和文化層面公共服務產品的均衡和可及,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緊扣高品質生活,更深層次扎實推進共同富裕。

推動多元供給機制,加強服務可選擇性。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共同體”模式,完善成本分攤機制,激發基層公共服務供給網絡建設的內生動力。通過盤活事業單位、支持公益組織、發揮民辦機構和國有企業作用等手段,提高各種供給主體和各類供給機構之間的競爭性,從而緩解服務擁擠、適配服務需求,提高服務可得性,解決供給的“數量與質量”問題。

聚焦“人的全面發展”難題,通過賦權和增能提升人力資本。注重服務主體和服務客體的全面發展。不僅要加大公共設施等硬件方面的投入,更要增加在公共服務人員方面的投入,加大對相關服務人員的培訓力度,切實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并不斷吸引更多更專業的人才投入到公共服務供給中來。比如,提升基層教師、基層醫生等服務人群的素養和技能,提升農村老年人等被服務人員的數字素養,消弭數字鴻溝。

打造更多突破性、標志性的公共服務成果,使得公共服務現代化建設走在前列。如針對未來人群對于公共服務的最新需求變化,提出一批超前的服務配置、服務標準和服務項目。如從“翻紅”的夜??茨贻p人需要什么樣的公共文化服務,增強職業教育公共服務適應性,全面提升勞動者的就業創業能力,進而增強發展能力。

猜你喜歡
公共服務供給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公共服務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服務在身邊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從“滿意服務”到“感動服務”
一圖帶你讀懂供給側改革
一圖讀懂供給側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