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實現路徑

2024-04-06 11:45李清儀鄭興明
關鍵詞:鄉賢文化發展

李清儀,鄭興明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福州 350002)

一、研究緣由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是文化振興的關鍵要素。耕讀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蘊著孝順父母、克勤克儉、耕讀傳世等優秀傳統美德。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傳統耕讀文化開始了現代化轉換,其在新時代中所蘊含的時代內涵也得以乘勢挖掘,實踐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新時代的耕讀文化應運而生。因此,新時代耕讀文化是服務于鄉村振興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優秀文化,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持。2018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涵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充分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重要作用[1]。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開展耕讀教育,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指出要將符合要求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納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范圍[2]。中央的重要指示和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頒布與實施都充分彰顯了新時代耕讀文化的價值及其創新發展的重要性。

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離不開新鄉賢的積極參與。新鄉賢泛指一切熱心農村事務、辦事公道,在鄉村社區群體中具有較高的威信與地位,能夠扎根于鄉村的鄉土“能人”[3],是一批在政治上穩定可靠,在品德上受到認可,在文化上引領潮流,在經濟上具備實力的鄉村振興建設者,具體包括基層黨政干部、退休老干部、道德模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鄉村工匠、科技專家、教授、致富帶頭人、企業家等。他們對政治忠誠,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積極投身于黨和人民事業中,對耕讀文化的傳承發展發揮了無可代替的作用。因此,如何發揮新鄉賢在耕讀文化傳承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已成為社會各界熱切關注的議題。2015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要培育新鄉賢文化,2018 年《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特別提出要發揮新鄉賢作用[4]。由此可見,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和耕讀文化傳承發展的持續推動,新鄉賢的角色地位將愈發凸顯。

目前,學術界關于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發展的研究較少。大多學者偏向于對“耕讀文化”和“新鄉賢價值”兩個方面進行單獨研究。少部分學者對新鄉賢助力鄉村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進行了初步探析,認為新鄉賢是鄉風文明的倡導者、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維護者和鄉村文化振興的帶動者[5],其發揮了引領鄉村成員參與實踐、傳承傳統文化和村落文化的作用[6]。新鄉賢還可以涵養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鄉村文化事業發展、營造鄉村的文明新風[7]。當然,在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發展時也存在著平臺搭建不夠、組織程度不高、獎勵機制不到位等問題[8]。綜合來看,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新鄉賢在傳統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作用進行了積極探討,但是針對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問題未能予以充分重視,相關研究基本上處于缺位狀態?;诖?,本文從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價值意蘊入手,分析其在具體實踐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究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實現路徑,以期為新時代耕讀文化創新發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參考。

二、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價值意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的了解[9]。與普通人才相比,新鄉賢對農村地區優秀傳統文化有比較深入了解,因此,在推進當地耕讀文化創新發展時,新鄉賢不僅能夠將技術、資金和知識等資源回饋家鄉,也容易在發展耕讀文化的過程中起到引領示范作用。由此可見,促進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蘊含著深厚的價值意蘊。

(一)新鄉賢的“新”是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風向標”

新鄉賢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特質。新鄉賢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鐫刻著鮮明的時代烙印。新鄉賢孕育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制度,受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洗禮,不僅心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美德,也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面貌,他們有著“情系家鄉,逐夢富?!焙瞳I身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追求[10]。因此,新鄉賢具有進步性的思想觀念,能夠順應時代潮流,將新的時代價值觀融入耕讀文化中,鼓勵村民將勞動與求知相結合,實現耕讀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新鄉賢的“新”能夠使其引領耕讀文化融合各行各業創新發展。產生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背景下的新鄉賢在人員構成方面不同于傳統鄉賢。一是新鄉賢身份廣泛。傳統鄉賢強調身份階級,而新鄉賢來源于最廣泛的人民群眾,是一個開放的群體,只要是德才兼備,才能出眾者都能成為新鄉賢[10]。二是新鄉賢職業多樣。與傳統擁有科舉功名的小部分群體不同,新鄉賢來自各行各業的人才。因此,新鄉賢的“新”是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風向標”,廣泛的群眾基礎和職業的多元化,讓新鄉賢能夠在鄉村發展耕讀文化時大顯身手,指導耕讀文化與鄉村各行各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實現耕讀文化的發展創新。

(二)新鄉賢的“鄉”是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壓艙石”

新鄉賢具有濃厚的鄉土情懷,能夠為鄉村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穩定的動力來源。大部分的新鄉賢都來自農村社會。以浙江省永嘉縣為例,近5 年來,在該縣“新鄉賢帶富工程”等平臺引領下,招引新鄉賢項目108 個,引進博士以上及海外高層次人才300 余人,各層級村干部200 人。這些新鄉賢均來自農村社會,為在外永嘉籍人士,具有強烈的思鄉情懷、敦親睦鄰的思想和落葉歸根的情緒[6],回鄉后積極參與耕讀文化的建設,成了永嘉縣鄉村振興的領頭雁、排頭兵[11]。因此,新鄉賢在學有所成或者功成名就之后,會積極返鄉投身鄉村文化建設。由此可見,新鄉賢扎根于骨子里的鄉土之情能夠為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讓耕讀文化在新時代的文化浪潮中能夠穩定地向前發展。

新鄉賢還具有廣泛的鄉土基礎和深厚的鄉土知識,其身上的“土氣”賦予了新鄉賢群體在農民眼中的獨特魅力。一是新鄉賢能夠說家鄉方言,理解鄉俗,在村民們的眼中他們就是“自家人”。因此,新鄉賢在鄉村中宣傳耕讀文化時會更深入人心。二是新鄉賢往往具備深厚的地方傳統知識,與普通人才相比他們更了解當地的耕讀文化背景和發展優勢,其優勢條件恰好能夠填補地方部門由于偏向發展經濟而忽視了耕讀文化發展的不足之處,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發展耕讀旅游產業而破壞當地的物質文化遺產,出現了“唯GDP 論”錯誤思潮的盛行[12]。新鄉賢的出現能夠平衡當地經濟與文化的協調發展,實現經濟發展與耕讀文化保護的“雙贏”,從而推進耕讀文化可持續發展,成為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新鄉賢的“賢”是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助推器”

新鄉賢所具有的崇高志向和道德風尚,為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一是新鄉賢無私奉獻、持之以恒等精神與耕讀精神的價值取向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能夠有效融合耕讀精神和核心價值觀。二是鄉村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新鄉賢身上所具有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是建設耕讀文化所需的優良品格。同時,新鄉賢從村中來,回鄉村建設,這種奉獻精神,使之在建設鄉村耕讀文化的腳步更加堅定有力。

此外,大部分新鄉賢擁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熟悉各個領域的技術和經營策略等。他們通過積累知識、應用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為耕讀文化的保護傳承及其創新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扮演著“橋梁”“智庫”“楷?!钡冉巧玔13],在鄉村振興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還有部分新鄉賢利用自身優勢,與鄉村黨組織和基層組織緊密合作,為基層組織和黨組織提供咨詢和指導,進行資源共享和互助合作,形成“黨建+新鄉賢”的創新協作模式,共同推動鄉村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因此,新鄉賢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能,還具備處理事務和協調各方的能力,這些“賢”的特質是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助推器”。

三、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實踐成效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越來越多的新鄉賢投身到鄉村振興事業中。在鄉村文化振興方面,新鄉賢利用其獨特的時代特質,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在推動鄉村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體現在耕讀文化遺產保護、耕讀文化產業發展、耕讀鄉風傳承和耕讀教育事業發展等方面。

(一)為耕讀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保障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很多鄉村依據自身特色得到了發展,鄉村旅游發展整體上呈現出良好勢頭。但是有些鄉村更注重經濟利益,忽略了文化保護,出現了鄉村文化日漸式微的現象。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切實保護好優秀農耕文化遺產,推動優秀農耕文化遺產合理適度利用[4]。近年來,返鄉新鄉賢應中央要求,根據鄉村經濟與文化協調發展的現實需求,積極參與到鄉村耕讀文化遺產保護中,因村制宜地制定適合本地的個性化保護與發展方案,為耕讀遺產的保護提供堅實保障。

以福建省建甌市黨城村為例,該村的葉氏宗祠、右文書院等均為耕讀文化資源傳承和創新發展的典型樣本。該地黨組織積極聯系新鄉賢,打造“黨支部+新鄉賢+鄉村旅游”新模式,形成了保護與開發建設、糾紛協調、衛生勸導、游客服務等4 個小組開展工作,利用現有的古民居、農業產業等資源,打造葉氏宗祠茶園觀光長廊等農、漁、茶體驗休閑區等,在保護黨城村耕讀文化資源的同時,走出一條“以旅富農、以旅強村”的路子[14]。

(二)為耕讀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增添動力

耕讀產業的發展是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方面。田園綜合體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模式,與中國耕讀文化的理念相契合,其將農業生產、農耕體驗、觀光旅游等多個要素有機融合,在傳承耕讀文化的同時,也推動了耕讀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15]。耕讀文化產業還需因地制宜,推進項目扶村。新鄉賢響應國家號召,重視鄉村田園綜合體的建設,結合地方特色耕讀文化資源,大力發展與田園綜合體相關項目,為耕讀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增添動力。

以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為例,新鄉賢楊建平投資1.2 億元開發“云湖仙境”田園綜合體項目,大力發展研學旅游項目,有效激發該地耕讀產業發展新動能;新鄉賢周華誠回歸家鄉,結合家鄉耕讀文化特色資源,發起“父親的水稻田”項目,并邀請中國“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先生題字“耕讀傳家”,促進當地耕讀文化創新發展[16]。

(三)為耕讀鄉風深入人心塑造氛圍

文明鄉風體現了社會風氣、生活習俗、思維觀念等方面的良好品質。而新時代耕讀文化在革命文化和先進文化的影響下,其內涵從傳統的孝悌為本、克勤克儉、協和萬邦等豐富為注重知行合一,提升文化素養、改變傳統觀念和強調思想進步等,與文明鄉風高度融合,有助于弘揚和賡續耕讀鄉風[15]。因此,耕讀文化有利于凈化農村社會風氣和引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風清氣正的文明鄉村。新鄉賢作為社會風尚的傳播者和示范者,是感染和引導農民參與鄉風建設,傳播耕讀鄉風的重要力量。他們出生于農村,從小接受耕讀文化的涵養,可以用他們的良好品行垂范鄉里,并發揮榜樣引領作用,用實際行動引導村民形成良好的品行,使耕讀鄉風深入人心。

以浙江省樂清市為例,新鄉賢以慈善滋養耕讀鄉風,帶頭籌資為1 101 老人和困難戶投?!皽刂菀婵当!?。該地新鄉賢的鄉村慈善行為、改善和保障了村民生活,有助于形成崇尚道德,協和萬邦、樂于助人的社會風氣,使耕讀鄉風更加深入人心。同時,政府鼓勵新鄉賢參與農村基層調解,配合村干部化解基層矛盾,參與化解案件300 余起,在村中形成了見賢思齊良好氛圍,塑造了安定和睦的鄉村生活[17]。

(四)為鄉村耕讀教育發展注入能量

耕讀教育是當今一項重要的教育理念,其將勞動教育與智育教育相結合,是教育領域中的一種有機整合。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要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學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18]??梢?,耕讀文化與中央文件精神具有高度耦合性。作為鄉村教師的新鄉賢是耕讀教育的踐行者,其了解家鄉的耕讀資源,也接受過新時代教育理念的熏陶,能夠讓新時代耕讀理念重新進入鄉村校園。同時許多在外成名的新鄉賢返鄉創立教育基金,建立耕讀研學基地,推動耕讀教育事業發展。

以四川省都江堰市駕虹小學為例,鄉村教師根據當地耕讀特色資源,將耕讀文化融入教學,開發耕讀課程,包含了耕讀基礎課程、基地課程和探究課程三大類,有助于耕讀教育的不斷發展[19]。又如在溫州市永嘉縣,“楠溪情”教育基金于2009 年由鶴盛鎮6 位企業家斥資2 800 萬元設立,該基金會每年捐出80 萬元為該地優秀的學生、老師和學校進行獎勵,對于培育當地耕讀教育中好學樂讀的優良風尚具有重要作用[20]。

四、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現實困境

新鄉賢在推動耕讀文化創新發展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效,為其注入了新時代能量。但是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新鄉賢在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出現了體制機制欠缺、社會對新鄉賢認知偏差以及發展動力不足等現實難題。

(一)體制機制欠缺

一是新鄉賢的保障機制不健全。盡管新鄉賢可以作為重要的主體參與到耕讀文化的建設中來,但是在具體實踐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約,尤其是缺乏必要的社會保障,使其在推動耕讀文化創新發展中受到諸多掣肘。以四川省A 鎮為例,該地新鄉賢面臨住房保障問題,大多潛在新鄉賢離家多年,在鄉村的房屋早已破舊,或是遷離農村戶口后考慮到回鄉居無定所,便不愿回鄉發展[21]。

二是相關監督機制不完善。當前,中國鄉土社會已然從“熟人社會”向“半熟人社會”演變[22],鄉村“以德代法”的亂象正在減少,但由于鄉村監督機制不完善及民眾的監督意識欠缺,部分新鄉賢在經濟利益面前迷失自我,出現道德異化的現象。以邯鄲市南街村為例,該地新鄉賢在參與鄉村文化建設時的監管體系不健全,村民總體素質和文化水平偏低,缺少公共監督管理,難以對村里事務進行決策,導致了新鄉賢的專制,造成“一刀切”的以權謀私[23]。因此,監督制度的缺失也無形中賦予新鄉賢過多的自主性,從而增加了新鄉賢向“偽鄉賢”異化的可能性,導致地方文化生態與寶貴的耕讀文化受到不可逆性的破壞。

三是獎勵機制缺乏針對性。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獎勵措施來激勵新鄉賢參與鄉村文化振興。但新鄉賢群體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他們對獎勵的期望不同,部分地方政府制定的獎勵機制過于單一,針對性不強。以廣西玉林市博白縣為例,鄉村旅游是耕讀文化創新發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該地在促進鄉村旅游發展時,超過90%的被訪談新鄉賢認為缺乏相應的制度政策,其中69%的被訪談新鄉賢認為獎勵機制過于單一,缺乏針對性[24]。這樣可能會打擊新鄉賢參與鄉村振興的熱情,不利于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的可持續性發展。

(二)社會認知存在偏差

其一,鄉村社會對新鄉賢的身份認知偏差。鄉賢在封建社會就已存在,隨著歷史變遷,新鄉賢似乎被打上了時代烙印,被認為與傳統的“鄉紳”有著緊密的聯系和延續性,甚至一些地區長期遭受“霸權鄉賢”的打壓。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新鄉賢難以開展耕讀文化發展的工作,“土豪劣紳重回鄉里”“提倡新鄉賢是背離法治”等雜音在弘揚優秀耕讀文化的大潮中甚囂塵上。

其二,鄉村社會對新鄉賢種類的認知誤區。當前,鄉村社會對新鄉賢種類的認知誤區主要表現為重商賢,輕德賢、學賢。由于鄉土社會中部分村民的文化程度偏低、功利心強,他們將“富人興村”等同于“新鄉賢建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大部分村民認為只有富人才能夠帶動鄉村的發展,囿于思想的固化,輕視了德賢、學賢等在發展耕讀文化時的作用。鄉村民眾強調“富”的片面化認知可能使鄉村文化建設再次陷入泥潭,也有損其他類型新鄉賢回鄉發展耕讀文化的激情。

(三)內生動力不足

一是新鄉賢群體凝聚力弱致使組織作用發揮不充分。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是一項工作任務龐大、耗時長的系統工程。一般認為,個人行動所產生的影響和成效通常小于組織的能力。目前,由于新鄉賢的每個成員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分散于不同地區和領域,從而造成了新鄉賢組織程度低、組織規模小、凝聚力弱等問題,導致了新鄉賢無法有效地集結組織力量推動農村地區耕讀資源的開發利用,不利于耕讀文化的創新發展和持續性發展。

二是新鄉賢參與耕讀文化發展缺乏平臺依托。近些年,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部分新鄉賢重返家鄉,扎根于家鄉推動農村文化發展,成為“在場”新鄉賢,但是依然有許多“不在場”新鄉賢,他們生于農村,成功于外地,是聯系鄉村與城市的橋梁。由于地理距離較遠,缺乏參與發展的平臺,即便能夠借助一些假期返鄉為耕讀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但依然與鄉村之間缺少長效的溝通渠道,導致大量“不在場”新鄉賢逐漸退出建設家鄉的大舞臺,造成新鄉賢人才的流失。

五、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完善相關政策法規,強化保障與監督機制

1.建立健全新鄉賢相關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新鄉賢相關保障機制,是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留得住新鄉賢的關鍵。一方面,需要完善鄉村的基礎設施,根據新鄉賢所在的專業領域提供相應的資源支持;另一方面,政府也應該為新鄉賢建立完整的社保體系。例如在住房方面,分類短期和長期返鄉建設的新鄉賢,分別提供臨時住所以及更多的購房選擇與優惠條件[7];在醫療方面,政府要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加快醫保資金在全國方便劃轉,確保其能享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在子女教育方面,政府應出面協調,為新鄉賢子女優先安置當地教育資源,解決其投身鄉村文化建設的后顧之憂。

2.建立健全新鄉賢監督機制

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是提高新鄉賢發展能力與道德水平的重要環節。通過有效的監督機制來確保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進入良性發展軌道。一方面,政府部門應當成立專門的監督部門,完善監督制度,嚴守新鄉賢準入門檻,防止不合乎時代要求的“新鄉賢”進入發展隊伍[6]。另一方面,要強化村民的監督意識,及時掌握新鄉賢隊伍的工作情況,并讓村民們知悉新鄉賢所取得的工作成效??梢酝ㄟ^設立反饋信箱和“監督一點通”平臺,拓寬村民的監督反饋渠道,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向監督反饋。

3.建立多元化新鄉賢激勵機制

新鄉賢種類多樣,按其功能特點分為商賢、官賢、德賢以及學賢[7],不同類型的新鄉賢在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時發揮著不同的作用。針對不同種類的新鄉賢,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激勵機制。一是針對致富帶頭人的“商賢”,他們為耕讀文化發展投入資金,政府可以針對性獎勵一定的資金,激發這類新鄉賢發展耕讀產業的活力。二是針對鄉里的“官賢”,這類鄉賢通常是優秀年輕干部,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考核標準,對這類“官賢”進行各類評優晉級,為他們提供更好的仕途空間。三是對于新鄉賢中的“德賢”,多為德高望重的老人,在保護和傳承家鄉耕讀文化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政府應授予榮譽稱號、進行模范表彰等,增強其參與耕讀文化建設的身份認同感和榮譽感。四是針對“學賢”,政府助力其開展研究項目,建設鄉村研究院,提供學術交流,幫助他們不斷提升專業水平,長效激發“學賢”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破除社會認知偏差,打造社會“懂鄉賢”的和諧氛圍

1.開展新鄉賢榮譽評選及授予活動

積極開展榮譽授予活動,挖掘鄉村中真正做好事的新鄉賢,是改變基層社會對新鄉賢身份認知偏差的重要手段,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評選方式。在線下,可以結合村民們的意見,選拔出品行好的“在場”新鄉賢;在線上,可以根據一段時期的考核,選出為鄉村做出貢獻的“不在場”新鄉賢,并公開舉辦榮譽授予儀式,鼓動鄉村群眾積極參與。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增強其榮譽感和參與感,還可以增強村民對新鄉賢的情感認同,有利于改善鄉村基層民眾對新鄉賢身份的偏見與質疑。

2.宣傳多種類型新鄉賢的成功案例

針對當前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商賢、輕德賢學賢”的問題,在民眾間廣泛宣傳各類新鄉賢的成功事跡,有助于村民全面認識到不同類型新鄉賢在參與耕讀文化時起到的作用,破除鄉村基層群眾對“富人興村”的片面認知。首先,村委會可以組建宣講隊,選擇典型成功案例進禮堂、進課堂,讓村民們切實感受到新鄉賢群體在不斷推動家鄉耕讀文化的發展。其次,利用新媒體的推廣作用,將各類的新鄉賢先進事跡制成系列宣傳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好新鄉賢故事,營造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濃厚氛圍。

(三)建立相關組織與平臺,激活新鄉賢內生動力

1.培育各類新鄉賢組織

搭建各類新鄉賢組織,匯集多元新鄉賢力量。相比單個新鄉賢組織,多種新鄉賢組織更能夠發揮新鄉賢群體的作用。政府可以建立諸如新鄉賢會、新鄉賢理事會等各類社會組織,積極鼓勵企業家、退休教師以及退休干部等新鄉賢參與進來。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選拔新鄉賢理事會的管理層時,可以通過民主選舉的形式,建成組織深入民心,貼近群眾,承擔地方智囊團的作用。

2.搭建新鄉賢互聯網互動平臺

通過搭建網絡互動平臺,可以有效擴大新鄉賢參與耕讀文化發展的渠道,并為“不在場”新鄉賢提供建言獻策舞臺。首先,政府可利用網絡對新鄉賢的個人信息進行整理,建立新鄉賢信息數據庫,定期與不在場新鄉賢取得聯系,加強情感聯絡,防止人才流失。其次,政府應當加強利用新媒體搭建“不在場”新鄉賢與村集體的溝通平臺,積極利用網絡手段開展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遠程交流,強化“不在場”新鄉賢助力耕讀文化創新發展的參與感,充分激發新鄉賢的內生動力。

猜你喜歡
鄉賢文化發展
“蜀”潤鄉賢,“陶”享美好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讓新鄉賢助力鄉村組織振興
宋澤平:當代鄉賢賦能鄉村振興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誰遠誰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南安鄉賢再發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