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時代高校會計倫理價值教育探析

2024-04-06 12:44
高教論壇 2024年1期
關鍵詞:會計人員倫理價值觀

楊 悅

(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南寧 530022)

一、前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財會類工作崗位,由于其特殊的職業性質,社會對于就業者的正確價值判斷標準具有鮮明的要求。對于培養財會人員的高校,則成為哺育德法兼修的財會人員的重要基地。隨著科技的發展,做賬變得越來越簡單,但做人變得越來越重要。因此,在傳授大學生會計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在智能化發展的今天,顯得更為重要。

二、當前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盡管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的關注度有所上升,但仍然存在著一些主要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影響了課程的教授,進而影響學生對會計倫理的理解和應用。因此,需要予以重視,以進一步改進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一)教學內容不全面

過去基于“以證促教”的理念,高校會計課程的設置中,參考了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教材《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的考試大綱,配置了相應的會計道德價值觀教育的課程。但隨著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取消,有的高校依然將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未做任何調整繼續沿用,成為會計專業學生專業素養類課程的內容。這種局面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有的高校未能對會計倫理和道德進行區分。事實上,倫理的概念更寬泛,“會計倫理既包含個體道德,也涵蓋職業道德或倫理,個體道德需要外化為職業倫理,職業倫理需要將主觀的個體道德與市場倫理關系相結合”[2]。如果僅對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方面的教育,那么就忽視了倫理強調人倫關系雙向義務,而道德強調自身行為的單向義務之間的差異,使會計專業素養教育仍停留在單向道德的素養教育上。

(二)課程設置不合理

當前,僅有少數的本科院校專門設置“會計道德和會計倫理”課程,更多的高校還是用“財經法規和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作為會計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素材,導致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不全面;有的高校僅在公共基礎課中開設有思想和道德素養類的課程,不再開設專門的會計素養課程,這種以普適性的道德修養課替代職業針對性較強的會計倫理價值教育,效果十分有限;而會計教師在技能型的會計專業課程中有限穿插的課程思政、道德教育,同樣也無法涵蓋會計倫理教育的全部需求。未將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單獨作為一門課程,將無法實現會計倫理教育的目標,無法讓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的在校大學生得到更全面、更系統的引導。

(三)教學模式落后

當前的會計專業素養類課程,仍停留在對道德理論知識的講解,教學手段常以一張張PPT和通篇理論知識的形式出現,即使是運用案例教學法,也僅僅是換了一種形式,讓學生針對案例,根據教師的提問回答問題,這不過是對教師理論教學知識的一種復述或簡單加工,學生接受的是灌輸式而非啟發式的教育,服從和接受是這種教育模式下訓練出來的慣性思維;而考核學生對會計倫理價值的掌握,仍然是打分制,要么是對考試打分,要么是對學科論文打分。但無論哪種方式,學生為了“高分”的需要,在遇到倫理選擇題時,不假思索地偏向“高大上”或者遷就教師道德傾向的答案,喪失了自己的主觀判斷,學生成為應試教育的產物,由此一來,往往很難達到會計倫理價值教學真正的育人目的。

三、智能時代對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的挑戰

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信息的普及使得會計職業面臨著更加復雜和多樣化的倫理問題,因而,高校作為培養會計職業人才的前沿陣地,如何應對智能時代給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帶來的挑戰,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育理念上

傳統的高校會計倫理教育內容多集中在賬實相符、賬賬相符、賬證相符的確認性道德層面。在智能時代,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的使用從本質上改變了傳統的會計應用場景及行業業態,傳統會計工作中大量機械性的重復勞動被機器和程序所替代,盡管機器智力有望被極大程度地提高,但是就目前來看,人工智能體的倫理影響力依然是人為被動施加的,更無法脫離人機交互的關系實踐而獨立呈現,只有人類才能做出道德決定,只有人類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3]。智能時代對于會計人員在數據挖掘、篩選分析、參與企業整體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引發了對會計倫理教育的新思考,即如何讓未來的會計人在深度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發揮會計工作決策支持能力的同時確保會計人員的職業良心。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應該上升到管理道德的層面。

(二)教育方式上

傳統的高校會計倫理教育課堂,多數為“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講授式模式。而在智能時代,由于新技術與會計的結合,增加了更多的倫理問題,即使教師在課堂上講授更多的課堂教學案例,都不可能涵蓋千變萬化的社會經濟生活,因此,教師應該轉變身份,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教師負責幫助學生厘清各個充滿倫理掙扎的會計業務處理案例中的倫理框架,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激發學生將思想的火花延伸到其他場景,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他們道德敏感性的駕馭能力。

(三)教育內容上

首先,智能時代的信息爆炸對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會計人員的主要工作是處理和記錄財務信息,在過去的會計倫理教育中,多側重于教育學生客觀地對紙質原始憑證和各類證明材料進行驗真。而隨著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進步,信息傳遞速率的加快,各類數據信息的規模呈現井噴式增長,有價值信息與無價值信息更加緊密地雜糅在一起,這也加大了會計人員信息收集和甄別的難度,對會計人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會計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和判斷能力,能夠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并做出正確的判斷。因此,會計倫理的價值觀教育就必須將信息素養和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納入教學內容中。

其次,智能時代的科技進步為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增加了新內容??萍嫉陌l展使得會計工作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會計行業也逐漸實現利用光學字符識別、語音識別等技術完成數據搜集,利用圖像識別、自然語義識別等技術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利用人工神經網絡技術自動確認并處理數據的可能性,會計數據的收集和信息的處理開始逐漸脫離會計人員的掌控,冗雜的源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黑箱可能使會計反映的信息最終也脫離實際,會計提供的財務畫面的真實性受到一定程度損害[4]。這就需要會計人員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大數據、RPA等技術,以適應新的環境,這也為會計倫理價值教育提供了新的教學內容,如AI換臉技術躲避信息識別、區塊鏈去中心化可能形成大范圍集體舞弊、Python數據爬取倫理、AI算法偏見倫理等。

最后,智能時代的全球化對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拓展了新的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會計工作不再局限于單一的國家或地區,而是需要考慮全球的經濟環境和法律法規。這就需要會計人員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在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時,財務人員需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判斷能力,同時也需要他們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倫理觀念。這對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需要將國際化的教育內容納入教學中。

四、智能時代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的側重點

智能時代由于科技的進步,會計人員通常只需要參與業務處理起點的確認、錄入或者掃描原始憑證以及最后環節的數據分析、信息輸出環節,而中間煩冗重復的常規處理,可交由財務機器人完成,因此除了機器程序篡改風險外,非系統風險僅剩人為可以介入的一頭一尾兩個環節,由此形成了智能時代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的特殊側重點。

(一)系統憑證審查規范性和真實性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財務人員能通過ERP等系統平臺,讀取各部門寫入的結構化或非結構化的數據,從而第一時間獲取細化到每個流程、每個訂單、每個產品的業務數據,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業務驅動財務工作的“業財一體”模式。但是實際上對于記載業務信息的憑證規范性和真實性的審查,仍然是個難點。

一方面,由于會計人員不可能參與日常管理的全部環節,再加上專業知識的局限性,如何在海量數據中篩選出有用的數據,并真正了解數據背后各種信息,還原真實的業務面貌,揭穿舞弊的“把戲”,將變得異常困難,進而導致業財融合浮于表面,很難真正發揮出預防風險和管理增效的作用[5]。

另一方面,會計人員的職業具有天然的從屬性,其對于經濟業務的處理都需要直接聽從企業的領導,即使有法律的約束,但當自身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捆綁在一起時,在這兩種利益的博弈過程中會計人員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只能聽從領導的授意或暗示,主動或被動地參與舞弊,從而不能公正、獨立地行使核算和監督職能。利益的沖突容易使會計人員陷入職業倫理困境。

(二)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與使用

管理層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通常是建立在對宏觀和微觀形勢的充分掌握前提下做出的綜合決策,由于會計準則允許企業對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進行選擇,由此帶來了盈余管理的可操作空間。在智能時代,對于財務系統中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的選擇這個游戲規則的預先設置,不僅能體現企業對于過去的分析、現在的態度和對未來的判斷,還能體現管理層對盈余管理的機會主義傾向。盈余管理其手段既包括會計手段也包括非會計手段。其中會計手段包括會計政策選擇和會計估計的虛假確認收入及虛假確認費用等;非會計手段包括利用關聯交易操縱會計收益、利用債務重組、利用地方政府的支持操縱會計收益等[6]。因此,如何設置和何時變更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都會產生倫理困境。

(三)如何判斷財務系統未涉及的特殊業務的預算合理性、流程規范性等

智能時代,經濟業務的中間處理流程被更多機械化程序參與,極大地提高了處理信息的速度和精確度,但經濟生活中千變萬化的業務情境,無法全部涵蓋在預設的財務機器人程序中,因此,當有“例外”事件出現時就需要“人”的介入,但往往就是這些“例外”,在是與非、高與低、謹慎與激進的標準糾葛中,形成了倫理風險“敞口”。

(四)對財務信息結果分析的主觀判斷

雖然處理大數據的各類人工智能被認為能夠模仿人類的認知技能和判斷能力,然而,人工智能也被認為由于缺乏情感和價值觀,在做決策時會產生偏見。人的參與,成為最后的修正。但就如“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數據的解讀,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見解,再加上會計人員因為聘用、升遷、工資、福利等與企業利益捆綁,社會地位、社會認同與企業發展捆綁,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是重疊的,把純粹、完全的個人利益從企業利益、公共利益中剝離出來變得十分困難,因此,會計人員在對財務信息結果的分析進行提交和公布時,不得不照顧各利益相關者及自己的個人利益,但這往往很難兩全。

五、智能時代促進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的建議

與其將智能時代視為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的挑戰,不如將其視為一個促進會計倫理教育發展的機遇。因此,我們應積極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期打造出更加全面、深入和富有創新性的高校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體系。

(一)更新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

無論是本科院校還是高職院校,都應該單獨設置“會計倫理和會計道德”課程,使用專門的教材授課,以此提升會計道德教育的地位。同時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辯論、社會調研、案例演繹等方式,由此可以通過一個人的娓娓道來、一個團隊的角色扮演、幾個小組的唇槍劍戰等多種方式參與會計倫理的探討,促使學生對未來復雜的會計實踐困境展開思辨,從而培養其獨立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二)改革評價機制

會計實踐中,除了有法律約束的行為外,有的時候是與非的判斷并沒有明確的界限,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公式、規則、結論。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教學的目的是引導即將進入社會的大學生對于職業道德的思考,引導他們在沒有法律約束時,對正誤、公私、利弊有自己的原則立場和判斷??梢圆捎枚喾N考核模式的結合,如根據小組辯論中、案例角色扮演中、PPT分享中學生對倫理困點的思辨思路的表現,教師打分結合“生生互評”來確定成績。還可以嘗試將該課程的最終評分后置于學生實習結束后,在實習單位對學生的評價中增加對學生職業倫理價值的評分。采用多層評價模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估。

(三)加快教材建設

目前已經出版的與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相關的專門性教材比較少,涵蓋有智能時代特點的相關倫理思辨點的教材更是匱乏。高校會計專業教育,亟須建立一套結合時代背景,全面融合會計法規、倫理價值和道德規范的教材體系。會計倫理的教材應該摒棄僅側重于意識層面的空洞理論框架,增加實際的會計失“德”警示案例,增加學生可以探討的倫理困境思辨案例。鼓勵會計專業、心理學專業、思政專業等多學科教師共同編寫會計倫理價值觀教育校本教材,使之更符合學習邏輯習慣、倫理心理影響和會計職業素養教育的規律。

(四)提升教師素養

作為有責任和義務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會計職業人格的教師,自身必須有正確的職業立場,做到以身立教。因此,應對教師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和會計倫理價值培訓,提高自身對會計倫理的認知和教學能力;同時,要求教師結合時代的需要,走出“舒適區”,通過線上線下培訓、到企業實踐等多種形式,學習大數據、RPA等智能時代的先進技術,找出其中科技與人、科技與法的倫理困境,豐富具有時代特點的會計倫理價值教育案例庫,提升教學的效果。

六、結語

隨著時代的進步,會計這一行業不僅業務處理方式、技術工具需要更新換代,會計從業者思維邏輯、倫理價值觀也需要與時俱進,企業管理模式、經營者所傳導的企業文化也需要革故鼎新。作為教育工作者,做的是“人”的工作,不僅要教技術,更要教做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應該教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走出社會后,能在大風大浪的考驗中知道自己的方向,從而走得更順、更好。

猜你喜歡
會計人員倫理價值觀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我的價值觀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小議會計人員職業判斷行為的合理性
我國將建立會計人員誠信檔案
關于基層會計人員職業素養的探討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研究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