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發展境況與現實轉換

2024-04-06 21:25濤,
關鍵詞:陰陽萬物生態

閆 濤, 李 樑

(天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天津 300350)

20 世紀后半葉,生態思想日益崛起。發展至今日,生態問題已成為人類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中心論題之一,生態思想亦成為普遍的思維范式和基礎話語。哲學領域的生態哲學(環境哲學)、倫理學領域的生態倫理、美學領域的生態美學(環境美學)與文學領域的生態批評構成了當前生態思想爭鳴的主要場域。自20 世紀90年代至今,生態思想成為國內學界持續探討的熱點之一,對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梳理和闡釋成為生態思想研究的一個重要面向。

一、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發展境況

生態理論的研究是與時代發展相契合的結果。隨著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人類為實現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對自然進行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改造。但自然資源的有限性與社會進步的無限性成為擺在人類面前的兩難抉擇。因此,如何在實現人類更高程度發展的同時,又能避免對生態環境的過度污染、破壞,是生態理論研究需要面臨的根本性問題。

西方早期生態思想萌發于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代表者是吉爾伯特·懷特(White Gilbert),他以書信體寫作的生態文學作品《塞耳彭自然史》,標志著西方生態思想發展的開端,使得通行話語與研究范式為西方主導。而豐富龐大且歷史悠久的中國古代思想被視為單純的歷史研究,在學界并不掌握主導權。甚至有觀點認為,中國古代并無生態思想,對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現代闡釋明顯代替了歷史研究;對自然的探討也非古代生態思想的核心和本質特征,僅屬于人生論的一部分。這種觀點以西方生態話語權的強制力遮蔽了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本真面貌,割裂了自然與生態、人類與自然有機統一的關系。因此,應跳脫原有固定的基本預設和思維模式,明確萬物本原并無固定形式,只有超越慣常,打破范式才能發現非?!暗馈?,才能實現對中國生態思想的建構。

就生態思潮的發展態勢和影響范圍來看,面對通行的國際規則,我們似乎也很難打破現狀。但可以通過對中國古代生態思想的探究,以尋回乃至掌握生態思想的話語權。

隨著西方理論發展略顯疲態,原有科學體系的構建邏輯無法滿足社會進步的需求。在科學研究時,西方形成的是不斷細分、注重抽象和邏輯、“實驗性”“定量化”“公理化”“可實證性”的牛頓范式;非實證科學的“達爾文范式”“復雜性科學范式”等西方科學研究范式。而中國傳統科學范式講究和諧、自然,講究順物宜人、以技進道。例如,愛利亞學派的主要代表者巴門尼德認為:存在和非存在二者絕對對立、不能相互過渡,存在不能成為非存在,非存在不能成為存在?!独献印さ澜洝さ诙隆分袇s認為,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萬物皆以成對方式才得以具體顯現,并處于不斷相互轉化的狀態,宇宙間萬物都處在變化運動之中的,事物從產生到消亡,都是有始有終、不斷變化的,因變化和比較才得以存在,宇宙間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變”才是永恒的。因此,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思想研究領域,或重新闡釋傳統,建立起具有現代性或后現代性的中國思想,獲得與國際思想界平等對話的機會,成為中國思想界認可的發展路徑之一。

中國傳統生態思想具有極為豐富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文化資源,就此而言,中國擁有西方難以企及的優勢。而找到合適的視角和落腳點是構建中國生態思想的必要前提。生態思想主要借由對自然界一般的認識而演化、發展,其建立的基點在于人們實踐所獲得的對世界的系統性把握,進而通過人的理性思維運用其內在規律,使人的生產、生活活動與世界運動保持一種良性交互的張力。簡言之,即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古人把自然視為人類社會的存在基礎,認為自然與人類社會相互交融、密不可分,把對自然的認知與人生修養的提高高度結合——以何種態度看待自然,便決定了或可轉化為人之修養與精神境界。古人通過對自然的領悟,錘煉品性、凈化情操、提升境界,達成精神的完備與修養的完成。古代中國對自然的溫情態度、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崇尚、視自然為人之歸屬的思想,與當代生態思想有著頗多相合之處。這種歷史的優勢,使得生態思想極易為學界所接受。一些國外生態思想研究者難以在西方尋找到思想傳統支撐,但頗為驚異地發現了古代中國卻擁有著豐富的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資源。他們對此的推崇與借用,堅定了國內學界對古代思想資源的信心。這不僅是對中國古代思想資源的肯定,亦展示了其現代特質。對國內學界來說,生態思想并不止西方體系,而更應當探索生態思想的中國話語。既然如此,為何不基于傳統思想資源,立足于當代生態現狀,重新審視古代思想資源,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當下實際的生態自然觀以資益中國當代呢?

需要注意的是,對古代生態觀的研究要基于客觀的立場進行價值判斷和本質判定。如果脫離了思想資源的歷史文化語境,就會喪失其客觀性,成為獨立的非歷史化的文本和純粹的現代解讀,使之徹底失去現實性。因為一旦歷史語境被抽離,理論范式的優先性凸顯出來,那么學術研究就成為純粹的主觀建構。要依照中國現實情況,基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系統構建,從西方范式的“戰勝、改造自然”轉向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復歸自然”。既放由事物從其本性發展,又不違背事物本身邏輯,才能達到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

二、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邏輯理路

中國傳統生態思想認為,萬物皆分陰陽,陰陽衍生萬物。人與萬物皆由陰陽二氣變換循環而生,因此,人與自然萬物皆為同構,由陰陽二氣生發,又將歸于陰陽二氣。人與萬物相合,方可源遠流長、生生不息。

1.天人一氣

不同于被西方普遍認同的原子論,中國傳統文化更認可元氣論。中國傳統哲學認為,世界的初始時物質處于陰陽未判的形態、氣形質混然一體未分離,這種情況下的物質形態被稱之為“元氣”,抑或太極。宇宙萬物生成、變化乃是物質性本原的“濃聚”或“稀散”,也就是聚和散的變換循環。元氣論基于有機論自然觀且注重關系實在,研究的方法為整體、宏觀、外拓。原子論則認為,原子方為世界本原,是一種最后的不可分割的物質微粒,原子身處虛空之中,外在因素的推動引發了原子的運動。以醫學舉例就是:西醫認為疾病的產生是外源性的細菌、病毒,是衣原體等入侵主體的結果;中醫則是通過人體內源性的陰陽盛衰來分析病理原理。中醫認為,人本身內部陰陽是均衡狀態,一旦陰陽失衡則會出現病理性癥結,而萬物中也有陰陽,例如植物、動物、礦物等,但它們的陰陽未必均衡,通過用植物、動物、礦物的陰陽之偏來糾正人體的陰陽之偏則可實現治病效果。

據《易傳·系辭上傳》所說:“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边@闡明了宇宙從無極而到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化生天地萬物,在無窮無盡時間與空間的場域中進行,空間的總集稱為“宇”,而時間的總集則稱為“宙”?;煦邕^后,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子會再開天,丑會再辟地,寅會再生人,新紀元又開始。形成一個往返不間斷的周期性循環,這種循環是宇宙間自然規律的功能。而由太極衍生出兩儀也就是陰陽兩極,表示萬物兩兩對應、相反相成、對立統一。在“太極生兩儀”時就開始劃分陰陽了,其中用符號“—”代表陽爻,用符號“- -”代表陰爻,而“爻”就是錯綜復雜的意思。所謂“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之謂道”[1],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與統一,是事物內部兩種固有屬性和內在的矛盾要素?!皻庥嘘庩枴保ā墩伞ど窕罚?,“一物兩體,氣也”(《正蒙·參兩》),就體現了一氣分為陰陽,陰陽統一于氣。物質世界在陰陽二氣的相互作用下,不斷地運動變化。它們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源,在原來陰和陽的基礎上生出了新的陰和陽就叫四象,從卦象上分別稱為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對應天象中的四象:青龍(東)、白虎(西)、朱雀(南)、玄武(北)。后又經伏羲氏推演畫出八卦:乾、坤、坎、離、震、艮、巽、兌,分別指代天、地、水、火、雷、山、風、澤。八卦本質上是工具性的文字符號,由于萬事萬物基本構成要素具有同一性,所以古人以八卦來推演世間事物的構成以及相互關系。

世間萬事萬物皆存有陰陽,二者呈相互交錯分布態勢,往復循環,后又生成先后天之分。陰陽的盛衰消長及其升降沉浮機制有象無形,為自然萬象之本,所以謂之先天;自然萬物的生長化收藏俱象可觸,為天地陰陽二氣所化,所以謂之后天[2]。先天八卦主要闡釋人與社會之間的四種關系,用自然界存在的八種事物兩兩相對應形象表達出來,這就是天地山澤雷風水火,主要從四時陰陽盛衰消長及其升降沉浮機制角度探討天地造化宇宙萬象的規律機制,所以本質上偏于形而上之道。后天八卦從字面上已經進一步抽象化,而且使八種事物彼此之間相互聯系,震、巽、離、坤、兌、乾、坎、艮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內部是自我循環的,以此闡述四時之中自然界生命萬物的生長化收藏之道,所以偏于形而下之道。后世先后八卦的名稱也因此而來。但二者本原皆為先天太極,并無本質不同?!皬南忍斓胶筇?、從簡單到復雜、愈變愈頻、內在相互關聯的宇宙生成規律,是一個氣數推演模型,是‘道’的一步步展開與顯現?!盵3]

2.天人同構

從天地造化宇宙萬象的規律機制到自然界生命萬物的生長化收藏之道,表明在宇宙場域間的萬事萬物和現象變化中都包含著陰陽、表里兩面。既互相對立斗爭又相互依存轉化循環的關系,是宇宙中物質存在的客觀規律,萬事萬物的緣起生滅都要遵循于此。天地、日月、風雨、雷電、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短煸o大論》云:“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盵4]這也說明了陰陽乃是構成萬物本身以及生存基本環境的始基。在《黃帝內經素問》運氣七篇中,基于陰陽而衍生的氣化思想,同時涵蓋了“氣的運動變化”和“氣的生化功用”兩個方面。前者傾向于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后者則傾向于對生命變化的認知[5]。因此,始于元氣這一基本概念,再衍生至陰陽、五行等,充分說明了在類的角度上人與自然本質上具有同一性,實際上構建了自然與生命溝通聯結的橋梁。

“全部哲學的最高問題,像一切宗教一樣,其根源存在于愚昧時代的狹隘而愚昧的觀念?!盵6]在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神話圖騰中都體現了遠古人類和自然之間的某些密不可分的因果聯系,東漢末年徐整所著《三五歷紀》描述了盤古開天辟地時: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在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后乃有三皇。

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云。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發為星辰。皮膚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癁槔璁m?!?/p>

這是最早的關于天人同構的神話記載,反映了人類祖先與自然本為一體,二者本身的構成要素具有同質性。在《靈樞·邪客》中便有“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的說法,就是將作為普遍認知中天地的結構和與人的身體的外在樣貌結構進行類比。而《靈樞·歲露論篇》有言: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一體之盈虛消息,皆通于天地,應于物類。由此視角出發,會得出人與自然之間存在復雜的、對應互動關系,人體盈虛與天地相同,與萬物相合。進一步推斷可得出,古人關于自身身體與自然整體之間相對照的復雜關聯是有一定整體把握的。但關鍵在于,究竟是依據宇宙萬物本源及運行秩序來把握人身體構造及運動規律,還是依據人類身體構造及運動規律來構建天地萬物運行秩序呢?抑或兩者是同時地、雙向地進行?這似乎是一個很難說清的問題[5]。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時,由于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發生了新的變化,這種新變化發生的同時也對人的精神世界發生了作用,這一點也體現出陰陽循環相互作用之理?!哆\氣七篇·五常政大論》有云:“帝曰:善。一州之氣,生化壽夭不同,其故何也?岐伯曰:高下之理,地勢使然也。崇高則陰氣治之,污下則陽氣治之,陽勝者先天,陰勝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盵4]300-301

同處于一地域時,地勢高的地方陰氣居多,地勢低的地方陽氣居多,陰氣常在的地方人壽命較長,陽氣常在的地方人壽命較短?;谖鞣娇茖W范式來講的話,就是指“炎熱的氣候導致人體代謝加快、生命進程縮短,這一觀念反映了一種更具思辨性、更高級的天人同構理論,即天和人不是在形體上的同構,而是氣化上的同構?!盵5]因此,中國古代對于自然的描寫,大多都反映出視自然為人之歸屬的思想。雖然在早期的《禹貢》《水經注》等地理著作中,對荒野自然的描述亦帶有恐懼色彩,將一些南方地區視為危險之地,如“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士自死”[7]。文學作品《嶺南江行》中:“瘴江南去入云煙,望盡黃茆是海邊”[8],“瘴”成為中原對南方的典型認知。但在整體上古人對自然是持親和態度的,天人合一就是其核心觀點。無論處于何種時空狀態下,為滿足基本生存需要,人類必然要進行生產性的物質活動,必然存在對自然界的改造,這就會引發自然界原生狀態的改變。但只要不超過生態系統維持及自我修復的能力,保持在一定限度內,便不會造成生態危機。古人通過長久以來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得出樸素的對于自然和生態的認知,雖存在一些局部性生態破壞行為,但沒有爆發整體性的生態危機,一直處于可控范圍內[9]。并且古人也會利用這種認知去保護自然,并寫入律令,如《禮記·月令》記載孟春之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盵10]即使帝王狩獵也要遵守“采捕以時”的原則,歷代統治者均不遺余力去實行山澤之禁。說明我國古人已經意識到了生態平衡之于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性,如老子、莊子所強調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已經懂得人類要與自然進行協調與適應。

3.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生態思想

正是基于天人同構這一基礎上衍生出了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生態觀?!墩摵狻ぷ匀弧分刑峒啊疤斓睾蠚?,萬物自生”,說明萬物皆是因為陰陽二氣的流轉、交合而形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陰陽義》中提到:“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說的就是以事類相合來看,天與人是一體的,二者可以互相感應,達到天人渾然一體的境界?!疤煊嘘庩?,人也有陰陽”(《春秋繁露》)、“天地間無一物無陰陽”“離開陰陽更無道”。自然、社會,還有人體都是同構的,都是太極陰陽相互作用,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一步步演化而來的。天地與人類之間本源性、必然性的內在聯系,突出了二者本身屬于同一整體,也體現了天地萬物對于人和事具有本源性的影響意義。傳統儒家認為“人在天地之間,與萬物同流”,人處于自然萬物之中,具有與萬物的同一性,隨自然萬物的生滅而生滅,即“天人無間斷”合而為一的完美境界。

人不是游離于自然之外的,而是類屬于自然存在物的一種,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當然更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因為人本身就生活在自然之中,與自然為一體。如果妄想背離、控制自然,達到超越于自然之上的狀態,那樣反而會束縛人類本身。處于自然之中當然也要遵循客觀自然規律,自然之道不可違,要把自然法則看作宇宙萬物和人類世界的最高法則,人類必須遵循自然規律?!靶旆ǖ亍?,即將天之法則轉化為人之準則,并把它作為自身的行動準則。道家崇尚的“無為”并不代表不為,而是不妄為、不強為、不亂為,順其自然,因勢利導地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季羨林對此解釋道:“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泵膳嘣猍11]認為,古代哲學是講“生”的哲學,實質便是生態哲學?!霸谏鷳B學的問題上確實是中國古已有之……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是‘究天人之際’,其主流哲學則是‘天人合一’論?!烊撕弦弧暮诵氖恰膯栴}”,而“生”的實質不是別的,就是生態哲學。喬清舉[12]亦認為,“中國哲學本質上是生態的”,曾繁仁[13]認為中國古代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可將之視為一種生命的生態文化。正是從這個角度上,我們說中國古代文化是一種生命的生態的文化。

所以,基于陰陽對于“生”的論述成為古代哲學思想與生態思想的內在關聯。借此,古代哲學思想便形成了以“天人合一”為核心的生態思想框架。古代生態觀通過對自然現象的描述,呈現了人對自然的某種理解和其發展內在機制的深入探究,同時基于完備的陰陽八卦體系建立了以“以類和之、天人一也”為核心的生態觀[14]。

三、中國傳統生態思想的現實轉換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敝腥A文明講究天人共生之道,實現天人和諧共生,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和精神世界,既是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也內嵌于全人類共同價值的邏輯鏈條之內?!按蟮乐?,天下為公”,要以世界視角來審視未來發展之路、以人類整體命運為立足點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1.以天人一氣超越主客二分

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5]。

基于中國傳統哲學視域,張世英[16]認為:“傳統的‘萬物一體’‘天人合一’思想,重點不在講人與自然的關系,是講‘合一’‘一體’,而不注重主客之分,不重視認識論?!睂崿F了對于傳統形而上學主客體二分的超越,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內在同一性,遵守按照自然客觀規律辦事的基本原則,追求可持續發展。要實現發展的前提就是要從廣義的生態系統運行上遵守其內在規律,用生態、系統的觀點,指導人類社會發展,使其與自然保護并行不悖,按照規律營造健康安全的近自然生態系統。在精神世界里,將生態學的觀點和平等、公正觀念精神化,從而形成崇高的生態精神,指導人類的社會行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2.從天人共生到可持續發展

世界是普遍聯系著的統一整體。21 世紀要以生態化的方式來引領世界發展方向,生態文明不單單是為實現中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滿足人民群眾對于更美好的生活環境的向往,更是在世界各國普遍出現經濟增長乏力的國際背景下,進一步推動社會經濟實現良性發展、尋找新的助推經濟增長“動力源”的關鍵環節。目前,產業資本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成為過去時,如果采用西方國家向外轉嫁風險的過渡方式,則會引發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無疑是行不通的。因此應該調整方向,探索新的生產方式——綠色可持續的生產方式,把一味貪婪地從大自然索取的模式轉向回嵌自然、回嵌環境、回嵌資源,這樣才能既滿足人類目前的需要,又不會對子孫后代的生存環境造成危害。要從“天人共生”“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雙重視角出發,推進生態文明戰略,運用系統思維解決生態問題。

3.最終指向: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基于陰陽二氣,從天人合一的理念反映了人類與自然是共融共生、休戚與共的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領導人氣候峰會上提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根本理念就是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要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綠色發展、堅持系統治理、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多邊主義和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作為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重要內容[17]。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愿望本就不應局限于一國一地,理應是全人類共同的利益所在與價值追求。面對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不可逆的全球化趨勢,世界日益發展成命運與共的“共同體形態”,各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利益聯結的共同體。全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同一個自然環境中,斷然無法只追求自身發展而不顧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這也無法實現自身更好的可持續發展。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包括我們自己的生存,都有賴于生態系統的穩定[18]。在追求這一共同利益的過程中,全人類是這一過程的實踐主體,維護全人類共同利益的過程就是維護自身利益。把握生態問題的解決方法也不應只追求現實的“改良”,而應立足于歷史長河,縱觀發展趨勢與規律。橫向的就是要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全人類命運共同體”,縱向的就是實現“代際公平”,而這兩方面的規定性本質上都是為了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

新中國成立70 多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接續奮斗和不懈努力,現在的中國既有責任也有能力去為世界提供一個可行的前進方向,提供一個符合現實情況的“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盵19]“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就是追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共同生存、相互支撐、共同繁榮。要基于中國傳統哲學視域中的生態觀,結合我國現實國情,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充分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構建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尋求永續發展之路。

四、結 語

思想和理論不可能由純粹的精神活動產生,而是基于對現實經驗與實踐的總結與升華。若探究中國古代生態思想傳統,則要把思想與實際結合起來考察,避免潛在的判斷。應對古代生態思想進行梳理,明確古代生態觀的核心價值所在。避免出現割裂局部和全局關系、以局部代替整體,背離文本話語的強制闡釋。因此,既要依據歷史現實挖掘古代生態觀,同時也要基于當下的具體現實性進行建構,對古代思想進行整體的梳理。除了歷代典籍中關于自然的直接論述外,中國古代極為發達的山水藝術、園林藝術等也是研究的重要對象,應對其加以闡釋、分析,建立起內涵豐富、層次分明、歷史悠久且連續的中國生態理論,以資益中國當代。

猜你喜歡
陰陽萬物生態
萬物皆可折
萬物生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生態養生”娛晚年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服藥先分陰陽
假如萬物會說話,絕對會把你萌化
Yin and Yang: Finding Balance and Understanding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