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向度

2024-04-07 03:45龔天平趙艷艷
關鍵詞:公正中國式倫理

龔天平, 趙艷艷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哲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3)

關于美好社會,費孝通在《對“美好社會”的思考》一文中認為,它是人類社會意識的必備要素,是以群體形式生活的人類所具有的,以“神話、傳說、宗教、祖訓、哲學和學說等多種多樣形式”為表現,由“各群體從不同客觀條件下取得生存和發展的長期經驗中提煉出來,在世世代代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價值信念或價值觀(1)費孝通著、麻國慶編:《美好社會與美美與共——費孝通對現時代的思考》,北京:生活書店出版有限公司,2019年,第302頁。。中國式現代化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的現代化,因而蘊含著強烈的美好社會(2)此處的“社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或社會系統內與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并列的一個層面。訴求。對于這種訴求,我們通過分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和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可以發現,中國式現代化希冀建構的美好社會就是堅持自由、平等、公正、和諧價值理念的社會,這些價值理念鮮明地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向度。

一、自由: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美德

自由是人類一直孜孜以求的共同價值,也是美好社會的首要倫理美德。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將美好社會視為“可行”但“非完美無缺的社會”(3)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美好社會——人類議程》,王中寶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頁。,他認為美好社會“是可以實現”,“它承認有些目標實現過程中的阻礙是不可改變的、決定性的,所以必須被接受。但有些目標是不可妥協的”,這些目標就是所有社會成員都必須擁有的“個人自由”、“基本福利”、“種族和民族平等”、“過一種有價值生活的機會”(4)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美好社會——人類議程》,第3-4頁。。從中可以看出,加爾布雷思把自由置于美好社會所有特征的首位。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當作根本價值追求的現代化,同樣把自由作為美好社會的基本精神要素。

第一,自由意味著個人不受任何外在干預而自主自決。從一般意義上看,自由即一個人能夠出于自己的意愿而行動,能夠自決、自主,或者說,一個人擁有不受外在力量干預地行動和選擇的權利,這種權利只受該個人的自由意志的支配、驅使。正是因此,自由與權利相等同。外在力量即外在于一個人自由意志的力量,主要包括兩種:一是自然力量,即自然必然性。與自然力量相關的自由是指與大自然、生物圈一起進化而來的自由,表現為作為主體的人正確認識、運用自然必然性,順應自然,與自然一同進化,從而呈現的自由,此為“自然自由”(5)丹尼爾·丹尼特:《自由的進化》,曲嬌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22年,第1頁。。自然自由即自然秩序,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反映,此乃認識論意義上的自由。然而,自然自由并不能反映自由的本質,它只是在區別人與動物層面上才有意義。因為從進化角度看,人對自然的順應并不是被動的,而是主動的,人會通過實踐合理改造自然;而動物對自然的順應則是被動的、本能的。沒有意識,動物便不能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因而并無自由;而“只有一個物種——我們人類這個物種——進化出了一項新的技能:語言。語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共享知識的廣闊途徑,可以分享各個方面的知識”(6)丹尼爾·丹尼特:《自由的進化》,第5頁。,有了語言,人類就有了反思、社會性、強大的符號記憶能力等,就能夠認識、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發明人工制品,創造新的世界,而這就是自由。二是社會力量,即社會必然性。作為動物,人首先具有自然屬性,但人又不同于其他物種,而是還具有社會屬性。社會屬性集中體現為社會關系,社會關系的總和又決定著人的本性。自然必然性會影響人的行動,社會必然性同樣會影響人的行動。因此,與社會力量相關的自由就是指與社會、共同體一起演化而來的自由,表現為作為主體的人正確認識、運用社會必然性,順應共同體,自主活動、自我選擇、自我發展,與社會共演化,從而呈現的自由,此為“社會自由”。社會自由即社會秩序,是人與社會關系的反映,此乃實踐哲學意義上的自由。社會自由才是自由的基礎性、本質性內涵,它從根本上表明,自由是作為主體的人的一種不受干預的自主活動、自我抉擇的權利。社會自由的享有需要一個真實的法治社會環境和國家制度保障條件,只有在此條件下,人們才能擁有做該做的事,而不是被強迫做不愿做、不該做的事的自由。馬克思說:“自由是可以做和可以從事任何不損害他人的事情的權利?!?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0頁。社會自由通過人的具體行動在不同領域得以展開,因而相應地體現為經濟自由、政治自由、文化自由、職業自由等等。

第二,自由是一種為道德奠基的倫理價值。自由是人的類特性,而人是物質性與精神性的雙重性存在。但人作為物質性存在,從外部形態上并不能與動物區別開來,只有精神性才使人超脫于動物界,擁有尊嚴。而人的精神性又有兩個層面的體現:其一是自由?!白杂?、自主決定的能力構成了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本質性特征……人因自由之能力而享有獨特的尊嚴”(8)甘紹平:《倫理學的當代建構》,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5年,第5頁。。人的精神性之自由層面表明,自由界定著人,而人又是經由生活展示自己的,因此自由也界定著人的生活。這就意味著,人的生活不為任何外在力量所擺布、框定,而由個人自我謀劃、自我塑造,如果相反,那么人的生活必然淪為不自由,而不自由的生活顯然與美好生活背道而馳。同理,生活在不自由的社會也與為美好生活提供條件的美好社會南轅北轍。然而,自由雖從根本上界定著美好生活、美好社會,但它并不能超越邊界。自由有心靈和行為兩個層面,前者意味著主體可以任意想象、心隨所思,但后者由于涉及他人和社會而不可恣意任性,不然即會突破行為自由之邊界,對主體與他人、社會的關系構成破壞。這就意味著,自由還須理性引導。理性引導我們“不被局限性的經驗所束縛”,“讓我們產生新思想,讓我們面對現實”(9)史蒂芬·平克:《理性》,簡學、簡丁丁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3年,第356頁。,從而讓人類文明生活的大幕得以開啟;同時,理性也引導我們講道德?!袄硇砸龑У赖逻M步的力量,就如同它引導生活中的物質進步和明智選擇的力量一樣”(10)史蒂芬·平克:《理性》,第356頁。。而道德乃實踐理性之內核,這樣道德就使人之精神性的第二個層面得以展露?!叭说木裥再x予了人以一種能力,即通過自身的人性(humanitas)而將自己與其他動物區別開來。這里所謂的人性就是指人類道德,指人懂得人際相處的行為規則,這種規則是人出于自由而自行設定并自覺遵守的”(11)甘紹平:《倫理學的當代建構》,第10頁。。自由與道德又互塑互促:一方面,自由為道德奠基。這意味著“一切旨在對行為予以約束限制的道德規范,都是以自由意志為原點和始基的”(12)甘紹平:《自由倫理學》,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20年,第13頁。。正是因為自由,“個人不僅……能夠道德,且也能因理性而選擇道德”(13)甘紹平:《自由倫理學》,第71頁。;另一方面,道德為自由劃界。由于道德乃理性之內核,自由受理性引導就意味著受道德引導,道德引導人不只著眼于自身利益,而是還以他者利益為視角,對行為后果自覺擔責,從而與他人、社會和諧交往。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自由為首要美德。美德即主體擁有的優秀品德、卓越性質,是一個既可以描述個體品質,也可以表達一個社會或共同體道德性質的范疇。一個社會之所以被稱為好社會,其依據就在于其是否擁有相應美德,即社會美德。社會美德的具體德目多種多樣,如信任、良序、公正、有效等,其中首要的就是自由。因為自由的增進、道德的提升,是人們的精神完善化和全面發展的首要前提,具備這一前提的社會才有可能成為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的美好社會。中國式現代化就是把自由作為其所建構的美好社會的倫理美德的現代化。西方式現代化也標榜自由,但由于其以資本為中心,其自由只是資本剝削廣大勞動人民的自由因而是虛假的自由。中國式現代化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因而其通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來賦予其美好社會訴求以自由之倫理美德。

其一,以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自由稟賦。文化與自由密切相關。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意指人類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則指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精神財富。與自由密切相關的文化就是指以精神形態存在的文化。就此而言,文化是自由達成的必然途徑,而自由則是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白杂墒俏幕膶嵸|和內核。自由是文化之果,居于文化最核心的地位,是文化終極意義的彰顯,失去了對自由的追求,文化也就沒有意義”(14)張三元:《論文化與自由——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的核心問題》,《探索》2013年第2期。。因此,當一個社會要成為美好社會就首先必須是自由社會,而自由社會的建構,文化現代化是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現代化是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文化有兩個屬性:一是民族性、科學性、大眾性,且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二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體。文化現代化的目的是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現代化能夠增進人民的自由,使中國式現代化所訴求的社會成為具有獨特自由稟賦的美好社會。

其二,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加強社會道德建設,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道德稟賦。文明與道德密切相關?!拔拿?就是一定數量的人們,具有一定的可以持久固定群居的物質生活基礎,形成了或者正在走向一定的政治秩序,具有一定的精神生活形態的人類開化狀態”(15)何懷宏:《文明的兩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3頁。。從形態上看,文明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F今,為了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活家園,人們又提出了生態文明。這些文明類型中,與道德密切相關的是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包括“科學(自然與人文社會科學)、藝術、信仰體系、社會倫理等要素”,而“道德是所有文明的價值和規范的基礎,沒有某種基本程度以上的、包括了制度的和個人的德性,任何文明社會都不能持久存在”(16)何懷宏:《盧梭論文明與道德——重溫〈論科學與藝術〉》,《道德與文明》2020年第1期。。這就是說,道德是文明存在并持續演化的根基性因素。因此,一個社會要成為美好社會,就必須在建構自由社會的基礎上使社會成為道德社會,而道德社會的建構,道德建設是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為重要特征,以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本質要求。這就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德建設是通過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動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從而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明發展新路徑。因此,中國式現代化的道德建設能夠提高人民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使中國式現代化所訴求的社會成為具有鮮明道德稟賦的美好社會。

二、平等: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圭臬

與自由一樣,平等也是人類一直以來盡力追求的共同價值之一,是一個社會成為美好社會的重要的倫理圭臬。加爾布雷思也把平等當作美好社會應該具備的基本稟賦。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當作根本價值追求的現代化,同樣以平等為美好社會的基本標準。

第一,平等意味著人們在權利上能夠獲得公平對待。對于平等的含義,思想史上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理解,這些不同理解構成了一個平等理論的譜系。李石對這一譜系作了詳細列舉,她認為,平等理論譜系中包括六種平等理論,即強調“平等存在”的平等理論,強調“法律—政治平等”的平等理論,強調“前途向才能開放的機會平等”的平等理論,強調“拉平社會境況的機會平等”的平等理論,強調“拉平社會境況和自然稟賦的機會平等”的平等理論,強調“福利平等”的平等理論(17)李石:《平等理論的譜系——西方現代平等理論探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年,第2頁。。從這一譜系中,我們大致可以歸納出平等具有四種內涵,即人格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由于人格、機會、規則等可以指向權利,因而平等的最為核心的內涵是權利平等。因為從根本意義上看,平等意味著人們享有道德和法律規定的相同地位、相等待遇,這種享有不受其它任何條件的影響。那么這種“地位”和“待遇”又指什么?就是指權利。平等抑或不平等是從后天獲得的角度來看,人得到的是平等還是不平等對待。而后天的獲得是需要付出相應努力的,付出相應努力又需要具有平等的機會、權利及相應的規則,而機會實質上就是人們行使權利的可能性空間,規則也是以規章、條例等形式從道德和法律角度對權利做出的劃分,因而平等實質上又歸結到權利平等。當然,一般性地主張權利平等仍然還是抽象的。但是任何權利都體現為一個人所擁有的那些由社會道德和法律認同和規定為正當合理的資格、自由和利益,必須具體化,因此權利平等還需要與社會領域的具體內容聯系起來作進一步展開。恩格斯說:“平等應當不僅僅是表面的,不僅僅在國家的領域中實行,它還應當是實際的,還應當在社會的、經濟的領域中實行?!?18)《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2頁。權利在社會中的具體內容就是經濟權利、政治權利、文化權利、受教育權利等。順便指出,道德和法律既是對社會成員權利的認可同時也是對社會成員義務的規定,人們享有相應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義務,有權利平等同時也有義務平等。

第二,平等是一種為道德奠基的倫理價值。當代社會,權利是每個人能夠過上體面生活的必要事項。平等即意味著每個人的權利平等,同時也意味著義務平等。而權利與義務是道德的必要規定。因此,平等實際上是為道德奠基的倫理價值。平等“是道德上的自我目的”,“……擁有‘一種內在的價值’,‘本身是好的’”(19)甘紹平:《倫理學的當代建構》,第337頁。。首先,從權利維度看。每個人的權利一般可分兩類:一類是法律權利,一類是道德權利。前者雖然也以“堅實的道德內蘊作為價值支撐……歸根到底來自于道德權利”(20)甘紹平:《倫理學的當代建構》,第90頁。,但它畢竟已被法律條文固化而且有經驗證據,從而清晰可辨、易于把握;后者則由于過于抽象化、普遍化而不容易掌控,但它又是當今社會每個人都必須擁有的基本事項。道德權利是指以道德為依據,個體應該得到的東西,意味著作為道德主體的個體應該擁有的道德自由、利益、福祉,以及行為上個體能得到道德化對待的資格,表現為個體保障生命的正當需求、身心完整性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的需求、對自由的需求等。在一定的社會領域,個體擁有行為選擇自由,即有權作為或不作為,有權如何為,也有權要求他人、群體、社會做或不做某種行為,甚至在必要時還可借助外界力量的加持來協助其道德權利的實現。個體的道德權利必須得到平等對待,如此才能讓個體真正活得像人,保有自尊,生活體面,體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其次,從義務維度看。道德權利是道德義務得以衍生的淵藪。個體享有道德權利,同時也要履行道德義務。道德義務即行為要遵從道德規范。在傳統社會,人們都被要求履行道德義務,但其目的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整體利益或者說“共同體的幸存的需求”。即是說,那時候道德義務的根據外在于個體自身;而現代社會人們當然也要履行道德義務,但道德義務來自于道德權利,或者說是從道德權利中衍生或推導出來的。因為無論是道德權利還是道德義務,都是作為一種行為規范而存在的道德本身所內含的?,F代社會的道德規范是由“作為個體的我們人類自己設置”的行為命令,而并非是其他外在力量如上天向我們頒布的訓誡,也不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向我們下達的詔命。人類個體之所以要設置或建構它們,是“因為我們人類個體擁有利益需求,這些規范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對這些個體利益提供應有的保護”(21)甘紹平:《現代社會道德建構的邏輯理路》,《倫理學研究》2022年第4期。。這就意味著,道德規范的首要功能就在于申言道德權利,而道德權利的享有又與道德義務的履行相對應,這又意味著道德義務不過是道德規范中與道德權利相對應的另一側面,它同樣也是人類個體經由契約之方式建構起來的,而且這種建構的依據也是基于人類個體權利需要維護這一理由,這樣,道德權利就構成了道德義務的根基和目的。甘紹平說:“沒有權利作為目的,也就沒有義務作為手段存在的必要。但反過來講,沒有道德義務的護佑,個體權利也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形同虛設。故權利是義務的根,而義務則是權利的盾,兩者相互依賴,缺一不可?!?22)甘紹平:《現代社會道德建構的邏輯理路》。從這個意義上看,平等就為道德奠定基礎。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平等為倫理圭臬。倫理圭臬即倫理標準,是主體在倫理價值選擇上的標準,它既可以描述個體的道德選擇標準,也可以表達一個社會或共同體的倫理選擇標準。一個社會之所以被稱為好社會,其依據就在于其是否選擇了合理的倫理價值標尺,即社會倫理標準。社會倫理標準的具體內容多種多樣,如公平、正義、良序等,其中重要的倫理標準之一就是平等。因為維護平等以提升倫理水準,是一個社會成為人際和諧共處、秩序良好的美好社會的基本前提。中國式現代化就是把平等作為其所建構的美好社會的倫理圭臬的現代化。西方式現代化也追求平等,但其平等只是資本家和權勢群體的平等,是資本平等地榨取剩余價值的權利平等,廣大勞動人民并無平等可言,因而不是真實的平等。中國式現代化則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通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來維護人民權利平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走向美好社會。

其一,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使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合乎平等倫理。平等作為一種價值,與民主相輔相成、相互詮釋。民主是維護平等的最好政治體制。民主既有政治內涵,即政治民主;也有倫理內涵,即道德民主。前者一般體現為尊重多數同意規則,后者體現為尊重每個人的自主自決。但政治民主是民主的底線,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道德民主就更做不到,尤其重要的是,道德民主還要以政治民主為實現保障。雖然民主是一種全人類共同價值,但其具體制度在不同社會制度下并不相同: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漠視大多數人,只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因而是少數人的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民主能夠最大限度反映民意,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中國式政治、社會現代化的生命,具象化地呈現為充分體現人民意志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關鍵就在于“全過程”,即把人民民主不僅體現到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等方面,而且體現到社會方面——在選舉、協商、決策、管理、監督等各個環節都予以貫通,形成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使社會主義民主發展得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在國家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能體現人民意愿、傾聽人民聲音、回應人民期待。全過程人民民主以滿足和實現人民權益平等為核心規定,不僅能使中國式政治、社會現代化早日實現,而且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深厚的平等倫理意蘊。

其二,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充分保障人民權益,使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之平等倫理得以現實化。全過程人民民主因合乎中國國情、體現民意、適應時代要求而具有顯著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是中國式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既是形式上的過程民主、程序民主,也是結果上的成果民主、實質民主;在途徑上是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的統一;在性質上既體現人民民主,也體現國家意志。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全過程人民民主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能夠激發人民創造活力,充分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讓每個人的基本權利都得到尊重并享有平等機會,使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平等倫理通過一系列制度安排,在具體民主實踐中得到有效實現。

三、公正: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原則

談論自由、平等,就無法回避公正,因為公平、正義也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是一個社會成為美好社會的基本倫理原則。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把公正規定為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當作根本價值追求的現代化,同樣以公正為美好社會的倫理原則。

第一,公正既是個體美德也是制度性標準。公正即公平、正義。倫理學史上,思想家們一般從兩種意義上理解公正:“一是被理解為美德,被理解為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正當行為(使人人有其物),另一方面也被理解為制度性標準,應該據此對社會的基本政治、經濟和社會機構進行基本評價?!?23)喬治·恩德勒等主編:《經濟倫理學大辭典》,王淼洋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64頁。具體來說,作為美德的公正,是指一個人期待得所當得,能夠被一視同仁地對待。得所當得,即付出與獲得相稱,權利與義務平衡;一視同仁,即相同情況相同對待,不同情況不同對待。這種意義上的公正主要表現為人們的一種先驗的道德直覺,是公正理念的植根之處。作為制度性標準的公正,是人們基于自我利益理性博弈的結果,是人們在利益上的相互性、對等性的體現?;蛘哒f,“是人們出于自保的考量通過理性博弈做出的合宜的價值選擇”(24)甘紹平、余涌主編:《應用倫理學教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第23頁。。這種意義上的公正,在契約主義倫理學那里得到徹底貫徹。在契約主義看來,通過理性的論辯,“達成互相賦予權利并自愿承擔義務之契約的人們,一定是在一種公正的條件下與氛圍中行事的,公正在這里意味著契約為當事人各方普遍認可,意味著契約能夠經得起公眾面前的公開討論與辯護”(25)甘紹平:《倫理學的當代建構》,第177頁。。對于作為制度性標準的公正,人們也分為程序(形式)公正和結果(實質)公正。前者意味著人們在參與交往和價值創造上,能借助自己的能力、資源或其他稟賦,獲得相同的自由、權利或機會,這種公正因為主要關注的是結果產生的包括過程和規則的方式,因而又被細分為機會公平、過程公平和規則公平;后者主要關注人們在分配上的最終結果,人們評判結果公正一般以分配結果均衡為標準。必須指出的是,作為制度性標準的公正和作為美德的公正之區分是相對的,兩者之間相互助益。在一個社會中,如果能較好地實現前者,那么前者就會促進后者,使個體養成較高水平的公正美德,而那些道德水平較低的少數個人也難以立足;同理,如果制度安排顯失公正,那么個體具有再好的公正美德也于事無補。

第二,公正是一個社會存續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倫理價值?,F代社會是一個具有市場—政府—社會三維結構的綜合性的宏大系統,其要獲得發展,公正就不可缺席。作為一種倫理價值,公正要求每個人或群體在社會中都能平等地擁有通過社會交往以獲得物質或精神利益的自由、權利,同時,每個人或群體享有自由、行使權利,又必須以尊重他人或其他群體同樣的自由、權利為界限;當在全面衡量、綜合考慮了各種因素后,這種界限不得不被突破時,事后就應給予處境不利者適度補償。因為要求制度安排和機會平等,公正反對強迫和各種形式的特權,拒斥不公平、不正當的交往,主張所有交往主體都應依據公平規則,平等交往。只有以公正為保障,交往主體的交往才能和而不亂,和而不亂的交往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社會發展的歷史已經證明,那種特權社會、腐敗社會、強權社會都是社會不公正,而長時期的不公正必然對社會秩序構成巨大威脅,甚至斷送社會發展的前途和未來。因此,公正是交往主體調節利益關系的倫理規范,奠定了社會發展的倫理基礎。同時,公正本身就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宏大領域,它不僅包括作為抽象原則而存在的一般公正,也包括作為社會具體領域要求而存在的具體公正,如市場公正、政府公正和作為整個社會系統三維結構之一維的社會公正等,所有具體公正構成整個社會的公正價值系統。而在這一價值系統中,一般公正作為一根紅線貫穿于具體公正。因此,一般公正構成具體公正的基本前提,是具體公正的一般原則。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公正為根本的倫理原則。倫理原則是一種高度凝練地呈現一定社會或階級價值要求的意識形式。一個社會之所以被稱為好社會,其依據就在于其是否確立了合理的倫理原則。倫理原則一般有幾個,如人道主義、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等,其中重要的倫理原則之一就是公正。因為助益公正以形成優良的倫理秩序,是一個社會成為合乎倫理的美好社會的價值前提。中國式現代化就是把公正作為其所建構的美好社會的倫理原則的現代化。西方式現代化也追求公正,但由于其以資本為中心導致物欲膨脹、精神貧困,尤其是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兩極分化現象愈演愈烈,因而不可能實現公正。中國式現代化則為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通過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來促進公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走向美好社會。

其一,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使中國式現代化要建構的社會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美好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要建構的社會既是物質豐富的社會也是精神富有的社會。而共同富裕之“共同”首先就意味著人們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得到共同滿足,因為物質需要的滿足是人們生活的前提,只有在物質需要得到滿足的基礎上,人們才有動力參與、融入社會;精神需要則是人們人格尊嚴的根本標識,也必須得到滿足,否則就是對人格尊嚴的藐視,人們也會沒有積極性從事社會交往。只有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得到共同滿足的富裕,才是整全性的共同富裕。那種單純滿足物質需要的富裕,或單純滿足精神需要的富裕,都不是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26)《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9頁。,從而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要建構的社會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倫理意蘊。

其二,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共同但有差別”的富裕,使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呈顯公正倫理。共同富裕之“共同”還意味著全體人民創造的社會財富不是少數人而是全體人民共享,即富裕的可及性、普惠性。但是,共同也并不等于同步、同等,而是“共同但有差別”,也即共同富?!安皇侨w人民占有財富上的均等富裕和同時富裕,而是全民普遍富?;A上的差別富?!?27)左高山、張璐:《論實現共同富裕的主體責任》,《云夢學刊》2022年第4期。,這就意味著公正。這主要體現為兩點:一是,有差別就意味著非同步,非同步突顯著公正。非同步既體現為時間上是漸近的即逐步遞進的,也體現為空間上是動態的即從部分區域到所有區域、從不同人群到所有人群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逐步拓展的歷史過程。非同步恰恰是公正的要求。相反,如果不切實際地置富裕的時空差別和階層、人群差異于不顧,追求步調一致,恰恰是不公正。二是,有差別就意味著非同等,非同等也突顯著公正。同等實質上就是平均主義,而平均主義與非同等的共同富裕截然不同。前者主張所有人平均即一人一份、人人相同地分享社會財富,后者主張從權利與義務平衡、付出與獲得對等上對每個人的貢獻都做考量,系統權衡規則、過程和機會等復雜要素。這種主張正是公正的要求。因此,非同等的共同富裕與平均主義并不等同,而是與公正互為印證、相互成就??梢哉f,脫離共同富裕的公正或脫離公正的共同富裕,都是不可想象的。中國式現代化“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28)《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19頁。,從而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公正倫理意蘊。

四、和諧: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指向

一個社會追求自由、平等、公正,其實是為了形成一種優良秩序或境界,這種秩序或境界就是和諧。和諧是人類文明的普遍原理和基本價值追求,是一個社會成為美好社會的基本倫理目標。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把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當作根本價值追求的現代化,同樣以和諧為美好社會的倫理指向。

第一,和諧意指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共存、相依發展,能以和協調、化解沖突。從一般意義上看,和諧具有三個層面,即個人身心和諧、社會人際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社會層面的和諧意味著“社會生活諸要素或方面已然達到融洽互動與協調發展的社會或社會發展狀態”(29)萬俊人:《論和諧社會的政治倫理條件》,《道德與文明》2005年第3期。,即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共存、相依發展。和諧是一種人際交往智慧,是人們對于關系協調、和睦的感性追求和理想。人與人、人與社會之所以要相互共存、相依發展,是因為任何人都并非是一個孤立的個體,某一群體與其他群體也不是相互區隔的島嶼,單獨的個人必須融入于群體,構成群體中的一分子并借助于群體來發展自己;某一群體也必須融入于整個社會,構成整個社會的一部分并借助于整個社會來拓展、擴充自己,這樣任何人就都有維護群體生存的需要,群體也有維護社會延續、發展的需要,正是這一需要使人區別于動物。也正是在此意義上,中國儒家極為倡導“群居和一”,即關系和諧。人際和諧包括家庭層面、國家層面的和諧等內涵,就社會層面看,主要是指社會和諧和天下和諧。社會和諧主要表現為社會公共生活秩序和諧,天下和諧主要表現為整個人類的順利生存和持續發展,即《中庸》所言的“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钡臓顟B,或《易傳》所言的“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之情勢。當然,和諧并不意味著人與人、人與社會沒有沖突、對立、競爭,而是當沖突、對立出現時,人們能夠以和予以彌平、超越、消解,當競爭出現時,人們能夠進行正當引導。因此,和諧實質上又意味著沖突與和合、對立與統一、競爭與合作處于一種有張力的平衡狀態。這種狀態就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是“各是其是,各美其美”,但又“美美與共”(30)費孝通著、麻國慶編:《美好社會與美美與共——費孝通對現時代的思考》,第302、294頁。。

第二,和諧是一種強調人際交往要依恃道德的倫理價值。交往是人的本性,任何一個社會都以人際交往為實質內容?!叭祟惤^不是‘撲克臉’。我們會不斷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并且天生就會與周圍的人建立起聯系。但是,這絕對不是一個障礙,相反這是我們真正的超能力,因為善于交際的人不僅更有趣,而且最后也會變得更聰明”(31)魯特格爾·布雷格曼:《人類的善意》,賈擁民譯,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2年,第85頁。。人際交往的持續演進建立在和諧這一價值基礎上。而和諧又以倫理道德為基礎,正是倫理道德把和諧確證為倫理價值。所謂倫即是人與人之間的輩分關系,理即是維系這種關系的基本原理、規則,倫理的目的則是通過調理這種關系以達致和諧;所謂道即是人際關系的基本規律,引申為規則,德即是通過對道的把握而內心有所得,道德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實現和諧。因此,一切倫理道德的目標都在于創造并促進和諧,和諧也就構成倫理道德的基本精神。人際交往和諧要依恃的道德主要表現為:其一,仁愛和善意。仁愛即愛人,不僅愛親人也愛其他人甚至包括社會,意味著人與人要相互仁愛、相互塑造、相互成就,如此才能造就和諧的人際關系;善意即善良意愿,其與和諧相輔相成、融為一體。善意作為一種道德力量,是和諧之前提,使和諧得以實現;而和諧作為一種價值目標,則制約、規定著善意,也引領善意。其二,相交以禮。仁愛離不開禮義、禮則,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前者表現為內在的道德意識,后者表現為正式的外在的道德規則;前者引導后者,后者是前者的節度,即具體行為規范和行為模式。如果人際交往中人們能在前者的驅動下依循后者而為,就會形成和諧秩序。因此相交以禮是人際關系和諧的又一個道德基礎。其三,以和為貴,但又和而不同。倫理道德總是作為一種規范而存在,需要人們的服從,但服從又不是機械、僵化地服從,而是以和為貴。但這種和又不是無原則的和,而是堅持原則下的和合,是有差別的統一,即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一種典型的社會觀,即人們對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社會及人際交往所持有的總體看法和基本觀點。中國儒家把和而不同稱為中和。所謂中,是指人們的言行舉止要合乎一定標準,既不過也不不及;所謂和,即合乎節度、禮儀。中和要求人們在認識事物時要不偏頗,而是客觀、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然;也要求人們不走極端,而是“允執其中”地體現公平公正。人際交往中不可能沒有矛盾和意見紛歧,但是矛盾雙方如果能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地進行處置,那么人們之間依然能夠和諧相處、合乎道德。

第三,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和諧為倫理指向。倫理指向是一種突出鮮明、凝練集中地呈現一定社會倫理目標的價值理念。一個社會之所以被稱為好社會,其依據就在于其有效確立了深受社會成員認肯的倫理指向。倫理指向豐富多樣,如卓越、美美與共、社會安定等,其中重要的倫理指向之一就是和諧。因為促進和諧以臻于理想的倫理境界,是一個社會成為美好社會的根本標識,意味著一個社會創造活力充盈、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中國式現代化就是把和諧作為其所建構的美好社會的倫理指向的現代化。西方式現代化并不也不可能以和諧為倫理指向,因為從其肇始時起,西方就走的是對內殘酷剝削對外殖民掠奪、戰爭侵略的道路,造成內部勞資沖突、貧富對立,外部與被侵略的國家、地區對立。與此相反,中國式現代化則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美麗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本質屬性,通過構筑法德兼備的社會治理框架,創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文明來構建和諧,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走向美好社會。

其一,中國式現代化注重構筑法德協同發力的社會治理框架,使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指向和諧。任何一個社會要有條不紊、井然有序,都要進行有效的社會治理。社會治理即指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政府或民間組織為了維護優良的公共生活秩序、滿足公眾需要、增進人民福祉,運用公共權威整治、管理社會事務的活動,其核心范式就是法治和德治。法治是指發揮法律的約束、懲戒作用來提高社會成員的法律意識和遵法守法自覺性的社會治理方式,德治是指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來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的社會治理方式。法治和德治不僅不可離分、不可偏廢,而且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32)《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301頁。中國式現代化注重構筑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的社會治理框架:一方面,在法治上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法治國家,治國、執政、行政共同依法推進,一體化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不僅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也推進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使國家各方面工作走向法治化;另一方面,在德治上加強全社會的道德建設,培育人們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引導人們做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選擇,增強道德踐行能力,從而過上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這樣的社會治理框架能夠有效規范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實現中國式社會現代化的和諧訴求。

其二,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創造以人民為中心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文明以促進和諧。中國式現代化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構建合理的分配制度。這一分配制度是以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以高質量發展推動效率和公平關系的正確處理,始終聚焦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的基礎性制度安排,能夠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利于建構和諧的社會秩序;另一方面創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文明。社會文明作為一個文明范疇,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并列、對應,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因而社會文明本質上代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中國式現代化通過“黨委、政府、社會和市場等多元治理主體……充分協商和良性互動,依法對社會矛盾和公共事務加以引導和解決,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形成“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結構關系和治理模式”(33)任鵬、李毅:《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文明》,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第32頁。,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文明。這種社會文明的根本途徑在于共建共治共享,根本目標在于社會安定有序,從而賦予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以和諧的倫理指向。

五、結語

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造的人類文明新形態,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因而蘊含著強烈的美好社會訴求。其美好社會訴求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和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鮮明地呈現出來。中國式現代化希冀建構的美好社會是自由、平等、公正、和諧的社會,自由、平等、公正、和諧的價值理念鮮明地體現著中國式現代化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向度。首先,自由是一種為道德奠基的倫理價值,中國式現代化通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加強社會道德建設賦予其美好社會訴求以自由和道德稟賦,從而把自由安置為倫理美德;其次,與自由一樣,平等也是一種為道德奠基的倫理價值,中國式現代化通過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來維護人民權利平等,從而把平等標定為其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圭臬;再次,公正是一個社會存續和發展不可或缺的倫理價值,中國式現代化通過促進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體人民“共同但有差別”的富裕來促進公正,從而把公正確立為其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原則;最后,和諧是一種強調人際交往要依恃道德的倫理價值,中國式現代化通過構筑德法協同發力的社會治理框架,創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文明來構建和諧,從而把和諧肯認為其美好社會訴求的倫理指向。其中,自由和平等相互規定、相互協調,但自由優先于平等,平等依賴于自由;自由和平等是公正的前提,公正既約束著自由和平等,也是自由和平等的結果;自由、平等、公正是和諧的內容,和諧是自由、平等、公正的現實化。這四大倫理價值作為一個整體,把中國式現代化確證為既汲取人類現代化的優秀成果,從而具有外域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從而具有基于本域國情的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這種現代化所要建構的社會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自由、平等、公正、和諧倫理價值的美好社會。

猜你喜歡
公正中國式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中國式民主
遲到的公正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公正賠償
中國式失敗
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弗雷澤的三維公正觀
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