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初探

2024-04-08 13:21黃楚玲莊金麗
中學歷史教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中華文明歷史設計

黃楚玲 莊金麗

實施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有利于教師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重構知識體系,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驅動性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深入的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的內在聯系和本質規律。本文以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為例,初步探索初中歷史大單元教學。

一、逆向構建,以核心概念統領大單元目標

本設計確定了以“中華文明的起源”作為核心概念進行設計,借助這一概念,通過唯物史觀的認知框架和結構了解物質基礎與文明產生之間的內在聯系,而且能夠在一個聯系的整體中去理解生產工具的變化、原始農耕的發展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據此將教材整合為三大部分:站在中華文明的起點——早期人類的代表(文明起源的前提)、窺見中華文明的曙光——原始農耕生活(文明起源的基礎)、追尋中華文明的足跡——遠古的傳說(中華文明的形成),并在課標的引領下進行大單元框架建構和解讀:

(1)能夠了解北京人發現的意義、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等為代表的南北方原始農耕生活狀況、古代文獻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及其歷史內涵等,知道新舊石器時代的時間和地點、內涵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能夠知道中國古代遺留至今的各類史料是了解和認識中國史前時期歷史的證據,能通過對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考古資料、文獻資料等進行搜集、辨析、對比,了解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基本特征,了解神話傳說與歷史真實的區別與聯系,利用識圖方法認識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源遠流長(史料實證、時空觀念、歷史解釋)

(3)能夠認識生產力發展對私有制、階級、文明的形成等產生的影響,理解人類文明進步的形成過程和基本規律,理解人民是文明的創造者。(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首次為義務教育研制了以素養為本位的學業質量標準,依據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求歷史學習由“點”(具體史事)到“線”(各種聯系)再到對歷史發展規律和大趨勢認識的特點。[1]這種設計思路與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相契合,聚焦于進階式目標、真實問題解決和學習性評價三個核心方面,強調“聯結、生成、遷移”三大學習要素的重要性?;诔跻粚W情,依據課程標準,以教學效果和核心素養為出發點,設計旨在提升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大單元目標。

1.通過已知的考古資料,能推斷出我國境內早期人類掌握的技能及基本信息,列表概述原始人類的生活生產狀況及發現意義,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認識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進程;

2.列表對比河姆渡人和半坡人農作物種植、定居生活和房屋建筑的異同,了解地理環境對早期人類生活的影響;通過探究人面魚紋彩陶盆的特點與作用,理解原始農業的發展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3.閱讀大汶口、良渚遺址的相關史料,了解原始社會晚期出現了私有制以及階級分化;利用地圖概述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分布特點,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具有源遠流長、多元一體的特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產生對中華文明的民族認同;

4.通過講述人類起源和先民事跡的神話傳說,理解早期人類的生活狀況;梳理部落到部落聯盟的發展過程,了解華夏族的形成過程;探究神話傳說與歷史真實的區別與聯系,理解口述歷史在傳遞歷史信息中的作用,神話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民族文化的豐富內涵,逐步形成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態度。

二、任務驅動,以層級目標引領大單元教學

在大單元設計中,我們依據層級目標設置相應的學習任務,以任務驅動整個大單元教學,以目標層次開發教學路徑,確保學生的學習始終圍繞明確的目標展開。這種設計思路體現了結構化的內在邏輯關系,需要教師將教材單元變成能夠引領學生學習的課程,即有目標、有情境、有任務、有活動、有評價、有成果、有反思的學習載體。根據大單元三個層次的邏輯,我們設計了以下任務及活動:

第一部分:站在中華文明的起點

【激趣導入】以人類起源的美麗傳說導入,并設問:人類真的由女媧和上帝等神創造的嗎?引起學生的探究興趣。

【任務驅動一】中華文明起源的前提

任務1:根據提供的考古資料,推斷元謀人、北京人掌握的技能,并完成表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論從史出”“一分史料說一分話”的歷史思維,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認識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進程。掌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

任務2:結合所學知識以及考古發現,請你設計兩到三個符合史實的北京人的生活場景。(課堂上進行故事接龍)

設計意圖:在課堂上的故事接龍中,學生可通過對別人設計的情節進行及時的糾正以鞏固北京人的相關知識,落實史料實證素養。

設計意圖:1.通過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指導學生掌握比較的歷史學習方法。

第二部分:窺見中華文明的曙光

【回顧導入】回顧原始人類的生活場景,思考原始人類在生活過程中會遇到什么問題? 增強單元內的知識聯系,引發學生思考。

【任務驅動二】中華文明起源的基礎

任務1:原始農業的發展:原始人類如何解決食物來源不足等問題?是否有考古資料證明?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史料實證意識,通過相關史料對關鍵問題進行歷史解釋;通過對地圖的利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

任務2:根據教材提供的信息,完成下表,并分析兩者不同的原因。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概括關鍵信息的能力。

任務3:國寶會說話—— 半坡聚落“人面魚紋彩陶盆之謎”

寶藏之謎1:請觀察“人面魚紋彩陶盆”圖片,推斷半坡人有哪些本領?

寶藏之謎2:從半坡居民的儀式感,對比原始社會初期為溫飽問題而“人相食”,說明了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文物是文明發展的媒介,每一件文物的生命軌跡都讓人為之嘆服。史前的文物遺跡豐富多彩,既能使我們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又能感受早期人類的智慧。通過“國寶會說話”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

【小結】原始農耕的發展使我們的祖先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和發展,原始宗教信仰和藝術出現并發展,在一定的生產力水平下奠定了古代文明形成的物質基礎,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的曙光。

第三部分:追尋中華文明的足跡

【回顧導入】假如你是原始居民,在每一天的辛勤勞動之后,晚上躺下來望著星空休息時,你會想些什么?

任務驅動三:中華文明的形成

任務1:與小組的同學分享你聽過哪些中國神話?給大家講講中國故事,并對這些神話傳說進行分類。思考: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是怎么了解歷史的?存在著什么問題?

【生成問題】學生會發現,同學聽到的神話版本跟自己講的有細節上的區別,都在質疑對方的真實性。

(1)游戲:口耳相傳

隨機抽取一列同學進行游戲:第一位同學從老師口中獲取信息(在賈湖遺址出土的8000多年前骨笛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樂器,能發出七個音階),口耳相傳到第七位同學,由其復述所聽到的內容。

(2)探究:在文字出現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歷史存在著許多的偏頗,并不是歷史真實的全部。但為什么人們世世代代都在傳說?

【小結】幾千年來,就是在這樣的神話傳說中,寄托著我們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渴望。在傳說中,交融著中華民族的模樣,彰顯著中華民族包容兼蓄的特質。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講好中國故事,了解先民們對自然的探索和體現出來的民族精神;從學生熟悉的神話故事入手,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增強學生提煉故事關鍵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引出本節課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傳說與歷史真實的聯系;通過游戲的方式活躍課堂氣氛,突破關鍵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任務2:從炎帝黃帝的傳說中辨析神話傳說與歷史真實的區別與聯系。

1.說說:在眾多的傳說人物中,炎帝和黃帝最為著名,說說他們的故事,并閱讀教材,提煉出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

設計意圖:以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進行方法指導。

2.思考:這些發明真的是他倆發明的嗎?是不是全部都是假的?哪些考古資料可以證實哪些發明是真實存在?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活動,逐步推理出相關歷史信息,讓學生深刻體會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3.探究:傳說與歷史真實的聯系

播放央視紀錄片《黃帝》的節選部分,讓學生進一步從考古發現中得出反映原始社會生活狀況的信息。

【小結】兩者區別:歷史是過去發生的真實的事件,而傳說則是帶有虛假色彩的神話演繹;兩者聯系:遠古傳說為我們了解遠古時期人們的生活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

任務3:領會繼承者們身上的精神品質,分析明知他們不一定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為何至今仍要塑像立廟紀念他們?

1.講述堯舜禹的故事,分析堯舜禹身上的精神品質,闡釋禪讓制。

2.家國情懷的升華:這些傳說人物穿越歷史時光而來,成為凝聚華夏兒女的永久符號。今天的我們,當心系炎黃根脈,緊扼民族律動,自覺做好文化認同,筑牢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讓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輝,為時代發展和個人成長注入源源動力。

設計意圖:在傳說人物的故事中理解中華民族精神,培養家國情懷。

三、遷移拓展,以作業設計升華大單元主題

在大單元教學中,根據每一部分學業要求和層級目標分別設置相應的作業,以強化學習目標和歷史學科素養,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一)設置大單元鞏固性作業,夯實基礎知識

第一部分 站在中華文明的起點【作業設計】

1.完成學案上的選擇題,重點突破理解“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依據,是研究歷史的一手史料”,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2.利用課本P3的《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分析中國境內生活的早期人類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地理分布,知道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提升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

第二部分 窺見中華文明的曙光【作業設計】

1.完成學案上的選擇題,鞏固基礎知識;

2.閱讀良渚遺址知識卡的相關信息,回答問題。

(1)材料反映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狀況?

(2)依據材料,學習良渚文化,說明你對良渚文化的認識。根據以上兩則材料指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特征。

第三部分 追尋中華文明的足跡【作業設計】

1.完成學案上的選擇題,鞏固基礎知識;

2.選取一個耳熟能詳的傳說,并尋找相關的考古資料證實其反映的歷史信息。

(二)設置大單元拓展性作業,升華核心概念

拓展作業:第一期:讀懂廣州——文化之城

研學路線推薦:南越王博物館廣州五羊雕塑

研學問題1:這墓的主人是誰?與廣州有何關系?

研學問題2:參觀南越王博物館時,你看到哪些文物?選擇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件進行簡單解說,說明該文物反映了當時怎樣的歷史信息?

研學問題3:你知道關于五羊雕塑的傳說嗎?你能找到相關的考古資料印證傳說中的歷史信息嗎?

設計意圖:本單元要突破的重點有二:一是讓學生理解考古發現為研究中華文明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二是基于唯物史觀理解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因此在每個課時的知識點鞏固作業的基礎上,結合七年級學情和廣州本土歷史,設計了拓展作業,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的同時突破本單元的重難點。

綜上所述,本單元教學以“中華文明的起源”概念為統領,設置大單元目標,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搭建系統完整、層次分明的知識框架,并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既相互聯系又層層遞進的驅動任務,旨在引導學生在探究歷史的過程中逐步深入,形成對歷史的整體理解和把握。在大單元教學過程中,始終關注預設問題與生成問題的相協調,強調宏觀理解與微觀探究的相結合,通過引導學生從宏觀的角度把握歷史的脈絡和趨勢,再從微觀的層面深入探究具體的歷史事件和現象,力求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立體、豐滿的大單元知識體系,落實歷史學科素養目標和育人價值。當然,在實踐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和困難。例如,如何在大概念的引領下平衡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如何設計更加有效的教學活動來促進學生的主動探究和深度學習,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系統的歷史學習方法,等等。盡管面臨挑戰,但大單元具有超越課堂的持久價值和遷移價值,相信本單元的學習將助力學生深刻領悟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并以此為基石,走向更寬廣的歷史探索之路。

【注釋】

[1] 徐藍、馬敏:《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年,第209—210頁。

* 本論文系2024年度廣州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家國情懷的初中歷史單元群像式教學研究”(課題編號:202316173)研究成果。

猜你喜歡
中華文明歷史設計
4000年前的中華文明什么樣兒?
追尋“華胥氏”——中華文明的早期開墾者
把中華文明的底色鋪陳好
瞞天過?!律O計萌到家
設計秀
有種設計叫而專
新歷史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中華文明何以延續至此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