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年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分析及2024年展望

2024-04-09 02:47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項目課題組
上海經濟 2024年1期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產業指標體系

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項目課題組

[摘要]提升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是在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高效擴展海外市場、有效盤活利用國內資源,提高上海服務國家新發展格局和助力“十四五”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的主要路徑。課題組基于全球價值鏈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以及內生增長理論依據,構建出包含市場表現力、產業成長力和產業創新力三個維度的上海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遴選上?!笆奈濉逼陂g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人工智能“三大重點產業”,以及電子信息、化工產業、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和高端能源裝備等6個長產業鏈、高復雜度、處于全球競爭前沿的產業進行綜合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結合2024年發展趨勢予以展望。

[關鍵詞] 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體系

[中圖分類號] R1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211(2024)01-0028-23

一、文獻綜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全球經濟進入快速全球化階段,國際競爭力概念被提出并逐漸深入政府和學術領域,大量專家學者就國際競爭力問題開展了各種研究和討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各國在國際市場經濟競爭的日益加劇,這一問題得到更多關注。許多國家和機構斥巨資競相開展研究,極大地促進了國際競爭力相關理論和評價方法的發展和完善。

至今,國內外已有許多機構和學者對國際競爭力的概念進行了界定,具有代表性的包括:世界經濟論壇(WEF)在1985年首次提出并定義國際競爭力,認為國際競爭力是“一國企業提供比國外競爭者更低價格或更高質量的產品與服務的能力”;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在1997年的《國際競爭力年鑒》中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為“一國或公司在國際市場上均衡地生產出比其他競爭者更多財富的能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則將國際競爭力定義為“一國能在自由市場條件下生產滿足國際標準的產品和服務以提升本國人民實際收入的能力”。從以上國際性組織機構對國際競爭力的界定來看,WEF和IMD從企業的角度闡述了國際競爭力的定義,OECD則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出發解釋了國際競爭力的內涵。

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邁克爾·波特教授是研究當代國際競爭力理論的代表人物。他在1980—1990年間相繼出版了《競爭戰略:分析產業和競爭者的技術》(Porter, 1980)、《競爭優勢:創造和維持優良績效》(Porter, 1985)、《全球產業中的競爭》(Porter, 1986)和《國家競爭優勢》(Porter, 1990等)四部著作,形成了一個涵蓋國家、產業、企業三種競爭力主體的國際競爭力理論體系。波特在其理論中沒有直接給產業競爭力下一個簡明的定義,但明確指出國家競爭力取決于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優勢,而產業和企業的競爭優勢又取決于“國家環境”。因此,他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實質上是一個國家為國內產業中的企業創造良好營商環境的能力。

國內外其他學者也相繼給出了國際競爭力的定義,總體可歸納為四個方面。其一,國際競爭力是生產效率的體現,歸根結底是相互比較的生產力(朱小娟,2004; 金碚, 1996; 張其仔, 2003; Delgado和Ketels等, 2012)。其二,國際競爭力是盈利能力的體現,是主體持續地生產出比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更多財富的能力(Fagerberg, 1988, 1996; Cockburn和Siggel等, 1999; 楊洪焦和孫林巖等, 2007; 孟亮和吳旻, 2010; 胡大龍, 2015)。其三,國際競爭力是市場份額的體現,實質上是爭奪國際資源和市場的能力(厲無畏和王秀治, 2001; 魏后凱, 2003; 劉林青和譚力文, 2006)。其四,國際競爭力是創新能力的體現,技術創新是獲得和保持國際競爭力的源泉(周星和付英, 2000; 倪鵬飛, 2001; 張金昌, 2001; 黃浩森和楊會改, 2018; 芮明杰, 2021)。在此基礎上,學者們針對產業國際競爭力與生產要素(孟亮和吳旻, 2010)、比較優勢(裴長洪和王鐳, 2002)、貿易表現(張金昌, 2001; 湯蘊懿和黃燁菁等, 2021)、發展環境(周星和付英, 2000)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案例和實證分析。

在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產業鏈和供應鏈面臨斷鏈以及新一輪科技競爭全面展開等因素影響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內涵已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湯蘊懿, 2020; 湯蘊懿和黃燁菁等, 2021; 湯蘊懿和韓清等, 2022)。一方面各國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的關注點更聚焦于全球價值鏈治理能力、持續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等方面(芮明杰, 2021),重心涉及產業標準制定的競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的競爭,產業發展的平臺競爭,產業技術創新的制度競爭以及產業創新人才的競爭等五大層面上。另一方面也更關注于構建更安全、穩定和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中國提出了“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準確抓住當下產業加速演替趨勢。加快調整并主動布局新一輪全球產業,不僅可以使中國持續增強自身產業鏈的安全性、穩定性,更是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綜上所述,盡管學術界對產業國際競爭力定義未達成一致的共識,對其內涵的研究側重點也各不相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在這些定義中找到共通點并觀察到新變化,即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質是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能力,是產業發展背后的生產能效、技術創新、產業政策、資源配置、價值鏈治理等一系列作用的合力。

二、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建構

(一)指數體系的理論依據

競爭戰略理論(Porter, 1980; 1985; 1986; 1990)為產業競爭分析提供了嚴謹的分析框架,并進一步衍生和豐富了眾多產業競爭力分析理論,如全球價值鏈理論(Gereffi, 1999; Gereffi和Humphrey等, 200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Vernon, 1966; Swan和Rink, 1982)和內生增長理論(Romer和Paul, 1986)等。本文從超大城市產業特征出發,構建“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具體包含了市場表現力、產業成長力和產業創新力三個評價維度。

1.市場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表現

本文把市場表現拓展為國際市場和國內市場雙向能力(湯蘊懿, 2020; 湯蘊懿和黃燁菁等,2021)。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中,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持續融合,既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成果,也是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新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隨著生產專業化和跨國公司的興起,全球產業的組織和價值分配進入新模式,即各個國家或地區參與全球生產網絡,每個地方都負責特定的生產環節,最終形成一個緊密相互依賴的全球生產體系。這種演變深化了商業模式的傳導性,促進了國際和區域價值鏈的重新調整。尤其是近年來數字經濟的崛起,進一步加速了全球一體化進程,使得全球生產活動在空間上變得更加分散和深化,全球消費活動在市場上變得不斷融合和不可分的特點。

2.成長是產業競爭力的前提條件

產業成長是競爭力的前提條件。產業成長是產業經歷生命周期的過程,即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只有具備成長能力、不斷提升產業效率的產業才能更好適應市場競爭要求。同時,產業也需要依托產業集聚和產業投資等實現成長,即技術要素、資本要素等在范圍內不斷匯聚來實現能級提升。成熟期標志著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在成熟前期,許多產業經歷了快速增長,包括投資、勞動生產力和利潤率等各個方面都迅速提高;成熟后期則產業的發展會產生分化,一些產業保持穩定的成熟狀態,而其他一些可能迅速衰退。對于那些出現分化趨勢的產業,城市需要考慮將其進行轉型或轉移,以實現產業結構的更新,繼續城市經濟的增長。

3.創新是產業競爭力的動力源泉

產業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芮明杰, 2019),包括產業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市場創新,涉及創新鏈中要素整合、研發創造等環節,既包含投入,也包括產出,是產業鏈水平提升、產業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產業競爭力的動力源泉。內生增長理論將創新和知識視為經濟增長的內在引擎。這一理論堅信,創新是促進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之一。通過引入新的生產方法、技術和產品,創新有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助推經濟長期增長。更為重要的是,創新和知識的應用不僅使創新者受益,還會對其他企業和行業產生技術溢出效應。這意味著一個領域的技術進步可以傳播到其他領域,推動整個經濟的增長。內生增長理論已經成為政府制定產業政策以提升產業競爭力的堅實理論依據。

當前全球正處于第四次工業革命后期,科技創新正加速演進,推動全球經濟結構發生深刻變化,對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形成顛覆式沖擊,也將深刻改變經濟運行方式及國家間的產業關系,催生新一輪全球產業大轉移。一國產業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的關鍵更依賴于產業內的主體是否有充分的創新能力。如果缺乏這一能力,新產業的發展不能彌補舊產業的衰退,則勢必產生產業空洞化,并大大地削弱產業的競爭力;而沒有自主創新力的企業,承接的往往只不過是全球成熟產業鏈低端環節而已。

綜合以上分析,本研究以競爭戰略的理論為基石,利用全球價值鏈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構建了“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具體包含了市場表現力、產業成長力和產業創新力三個評價維度(吳孔明和毛世平等, 2022)(如圖1所示)。

(二)指數體系的維度構成

本研究構建的產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充分體現了“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是介于宏觀經濟活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與微觀經濟活動(以企業為主體)之間的中觀部分,其競爭力既涵蓋國家之間宏觀貿易競爭,又涵蓋產業自身的成長屬性,同時蘊含了微觀主體的創新能力。每一個維度又包含了多個子維度(如表1所示),子維度將采用若干測度項進行測算,測度項詳見方法與數據部分。

市場表現力主要評估產業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情況(張其仔, 2003; 劉林青和譚力文, 2006; 張小蒂和孫景蔚, 2006)。國外市場表現通過一系列國際貿易指標展現(謝銳和王菊花等, 2017),包括顯示性比較優勢、貿易競爭力、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性競爭優勢、出口產品質量等。高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標代表產業在國際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可更好滿足國際市場需求;貿易競爭力指標直接反映產業在國際市場的地位;國際市場占有率衡量產業在國際市場的份額。高國際市場占有率顯示產業競爭地位強。顯示性競爭優勢指標突顯產業核心競爭優勢。出口產品質量指標評估產業出口產品質量,反映產業聲譽。國內市場表現力體現了母市場效應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Krugman和Venables, 1996),主要通過國內市場占有率和國內市場依存度評估。高國內市場占有率意味著穩固競爭地位;國內市場依存度反映產業對國內市場的依存程度,低依存度意味著更多國際市場拓展空間和國際化競爭優勢。

產業成長力主要衡量該產業在產業生產效率、產業集聚水平與產業投資方面的發展活力(Porter, 1990),產業生產效率直接決定該產業的產品和服務是否具備成本優勢和市場價格優勢,產業集聚水平則表明上海對該行業領域核心要素資源的集聚能力和控制能力(Krugman和Venables, 1996),體現了某一行業在上海地區的發育水平。產業投資水平則表明該行業在上海地區發展的未來預期,其即包含了對上海地區產業發展環境和營商環境的評價,也包含了對該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的預判。

產業創新力主要衡量產業在創新的活躍度和成效(胡大龍, 2015),從創新投入和創新產出兩方面來衡量。創新投入涵蓋了產業在研發資金以及勞動力等方面的投入程度,R&D投入強度衡量產業在研發方面的投入強度,即企業用于研究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的資金和其他資源的比例或數量。R&D人員全時當量衡量企業或產業中從事研發工作的人員數量,以全時當量(Full-time Equivalent,FTE)計量。創新產出則反映了這些研發投入所帶來的創新成果和效果,發明專利數申請量可以較好地衡量產業內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的成果;新產品產值占比衡量新產品產值在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因此反映產業的創新市場效果。

(三)測算方法與數據說明

1.測算方法

為了對產業競爭力進行測算,本研究在子維度的基礎上進行了測度項構建。相關的測度項來自全球價值鏈理論、產業生命周期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的實證研究文獻構建。理論體系中的三大維度及其子維度或子指數測算中對應為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如圖2所示)。

從測度項到指標的構建中,本研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進行指標降維和指標權重計算,同時利用序列相關分析和向量自回歸法進行指標交叉分析。

2.數據說明

本研究綜合多渠道數據展開指數構建。主要的數據來自海關貿易數據、相關產業統計年鑒數據、國家和各省市的統計年鑒、上市公司年報、行業研究報告以及專家打分數據等。在采用微觀數據衡量產業能力的時候,根據樣本的普遍性,使用加總或加權平均值的方式作為行業層面的代理變量,如海關貿易數據記錄了每一筆貿易信息,因此采用數據加總形成行業數據;上市公司數據僅是行業的代表,因此會采用加權平均值的方式衡量產業能力。

(四)年度重點產業選擇

在充分分析當前全球產業競爭重點和國家對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布局的基礎上,立足上海和長三角三省一市的產業發展基礎與戰略選擇,并全面反映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做好“戰略銜接”。本年度的研究對象選擇上兼顧了上海的先導產業與新賽道產業、傳統重點產業與未來產業的均衡,重點選擇電子信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化工產業、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民用航空、民用船舶和高端能源裝備等8個產業(行業)作為本年的研究重點。

三、2022—2023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分析

(一)綜合競爭力韌性提升,“中心節點”與“戰略鏈接”功能進階凸顯

1.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呈階梯式上升趨勢

2017—2022年間,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得分整體穩步上升,盡管2021—2022年間經受疫情沖擊和中美貿易摩擦與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負面沖擊,但是其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總得分仍然韌性增長,指數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017—2019年,得益于較為穩定友好的外部貿易環境,在這段時間內上海的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快速提升。彼時中美貿易摩擦尚未真正對上海重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造成明顯沖擊,且上海憑借其強大的產業基礎優勢和成本效率優勢,在當時有力抵消了中美貿易摩擦帶來的部分負面影響,其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也由2017年的112.1大幅上升至2019年的121.4。

第二階段為2020—2021年,這一階段影響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環境因素除了中美貿易摩擦之外,還包括新冠疫情沖擊所引發的全球貿易震蕩。上海則憑借在疫情防控方面所取得的先發優勢,各重點產業快速恢復產能,在歐美等地區生產活動受到疫情沖擊造成產能不足的背景下,抓住稍縱即逝的貿易窗口期,一方面“走出去”填補全球產能空白和搶占增量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加快研發創新活動,降本增效修煉內功,邁出國際競爭力提升新步伐,其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也由2019年的121.4逆勢快速提升至2021年的126.7。

第三階段為2021—2022年,上海在2022年年初和年末遭遇較為嚴重的疫情沖擊,重點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這段時間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然而,上海在2021—2022年間的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得分仍然穩中有升,由126.7上升至127.2,再次展現上海重點產業強大的逆周期“穩定器”作用和顯著的國際競爭優勢,內外發展雙重韌性再次凸顯。

2.開放創新協同成為提升國際競爭力新路徑

由圖4可見,2017—2022年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三個二級指標均呈現韌性波動上升態勢。其中,市場表現力指標在2017—2018年間短暫微幅下降,這主要受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摩擦影響。隨后,上海重點產業的市場表現力指標開始快速韌性回升,即使在新冠疫情暴發之后,其指標得分仍然呈加速增長態勢。產業競爭力指標得分主要在2019—2020年間受疫情沖擊有短暫下降,隨后開始逆勢回升,在克服各種不利因素后產業競爭力得分回歸125分以上的較高水平。產業創新競爭力指標得分在2017—2022年間呈現快速跨越式增長態勢,其在2017年的得分水平僅為96.71,隨后接連沖破100、110和120分大關,成為驅動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的重要引擎指標。

從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三級指數水平的變動情況來看,國際市場表現、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指標得分增長態勢明顯,由此表明,“開放”和“創新”優勢仍然是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來源。

國際市場表現是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2017—2022年間,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呈穩步持續上升態勢,由2017年的99.1861上升至2022年的125.7808。

但是也應當清晰地看到,第一,上海在國內市場表現指標絕對值盡管在所有三級指標當中最高的,但得分上已經連續三年呈下降態勢。第二,產業投資指標盡管在2022年有所上升,但是在這之前也已經連續兩年呈現下降趨勢,產業端的預期轉弱態勢能否真正扭轉,仍然值得進一步關注。第三,創新產出指標偏低表明,上海的重點產業市場主體的科技創新轉化能力仍然有待進一步提升。同時也應注意到,上海重點產業在創新鏈條當中大多居于前端,其中后端的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環節大多位于上海以外地區,這是由創新活動的成本收益規律所得到的均衡結果,應當更加理性認識這一創新鏈條的區域分工現狀。

未來,上海需要進一步在供給側優化重點產業地投資經營環境,激發重點產業投資活力,筑牢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地產業基礎和主體力量。同時,需要在需求側進一步擴展和深耕國內大市場,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爭取亮眼作為,同步提升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另外,針對創新產出偏低,需要進一步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加快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的快車道,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專業化水平。

(二)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重點產業競爭力結構呈現新特征

1.新能源汽車穩居第一,貢獻率近一半

上海新能源汽車從2021年起連續排名第一,貢獻度達到4.6,貢獻率為45%。自2017年開始,上海新能源汽車出口逆勢崛起,尤其是2021年特斯拉落戶臨港以來,上海汽車出口增速高達759.6%,出口規模也從2017年的359億元人民幣增加到850億元人民幣,2023年則進一步達到1208.9億元,增長43.9%。同時,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新三樣”出口規??焖籴绕?。自2017年以來,年均增速高達54.3%。在全球2050年“碳中和”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替代傳統燃油汽車成為未來必然趨勢。未來5年,根據中汽協數據,預計上海新能源汽車增速將超過40%左右,出口規模將達到5000億元人民幣,鋰電池的出口也會持續快速增長,未來10年,預計年均增速為45%,出口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梢灶A見,上海通過在綠色地毯新賽道上的持續布局,將迎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優質發展,無論是國際市場表現還是國內市場表現,其指標得分均有優異表現。

2.生物醫藥和民用航空裝備產業迅速上升

除了新能源汽車外,2021年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貢獻度排名第二、第三的行業為智能制造和電子信息產業;2022年起則換成生物醫藥和民用航空。

其中,生物醫藥產業對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度排名所有行業第二位,為0.9。上海作為全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高地,從2022年起,其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優勢開始逐漸爆發。未來,伴隨上海在生物醫藥產業領域科技創新力度的不斷加大,以及各類制度型開放舉措的不斷深化落地,生物醫藥產業國際競爭力水平未來有望迎來快速增長爆發期。

民航產業的國際競爭力貢獻度在2021—2022年間開始提升,最終位居第三位,貢獻值為0.22。民用航空產業的產業鏈長、輻射面寬、連帶效應強、技術擴散率高,作為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的起源地,上海的民用航空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伴隨著C919大飛機的首飛,目前上海民用航空產業規模已經突破百億元。到2035年,上海依托大飛機產業園形成的產業配套,將支撐中國商飛公司200架以上大型商用飛機的年生產能力,帶動航空產業年產值3000億元以上,其產業國際競爭力將有質變提升。

3.集成電路與人工智能產業貢獻度下降

近十年來,上海集成電路出口規模從787億元人民幣增加到1648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為9%,占上海外貿總規模從3.7%增加到3.9%。2021—2022年間,上海集成電路產業在進出口貿易方面受到美國的多方發難以及海外市場需求不振的多重壓力,短期內對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度有所下降,但下降趨勢有所收窄,表現出較強的韌性。當前,上海已經實現14納米先進工藝規模量產。根據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的數據,2022年全球芯片市場規模已超過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14納米及以上芯片的市場份額超過90%,尤其是中國市場和新興國家市場,在國際貿易復雜多變的形勢下,14納米芯片自主生產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的意義重大。同時,隨著OPEN AIJ技術的突飛猛進,預測2024年全球專用芯片市場規模達到500億美元以上(德勤,2024),將同時帶動AI(人工智能)芯片、存儲等硬件需求增長和軟件服務方面的需求增長,這一領域的芯片競爭將日趨激烈。

人工智能產業的貢獻度在近期同樣有所下滑,這主要來源于以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品出口緩慢“波動下降”。近十年里,盡管上海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在2013—2020年期間出口規模持續位居上海出口首位,但是在2021年已經被電子元件(包括集成電路)反超,年均增速僅為-2.1%。

4.能源裝備、化工等傳統產業亟待路徑突破

與上海重點硬核科技產業相比,能源裝備、化工和海工與船舶等傳統產業在近兩年對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度顯著不足。其中,能源裝備產業對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的貢獻總量位居所有行業第三位,但是其在2021—2022年間的競爭力貢獻度卻為負值,表明能源裝備產業在2021—2022年間的貿易活動和生產活動等有承壓下行發展態勢?;ぎa業作為上海傳統產業,競爭力貢獻度常年為負值,究其現實原因,上海紡織和服裝等傳統貿易品出口持續減少。近十年來,上海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規模從872億元人民幣減少為663億元人民幣,年均降幅為2.9%。此外,上海紡織品出口規模呈現“倒U”型,自2020年以來,規模迅速減少,年均降速為14.2%。紡織服裝行業作為化工行業的下游產業,其出口貿易量的下降勢必對化工產業的貿易表現和競爭力水平產生負面沖擊。未來上海應當更加注重推動傳統產業的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推動傳統產業塑造全新國內外市場優勢和競爭力優勢。

(三)供需雙側擴展國內市場空間,成為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提升關鍵

1.市場競爭力:硬核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加強,產業間分化明顯

分行業國際市場表現貢獻度和變動情況來看,2021—2022年間,集成電路、民航、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際市場表現指標均呈正向提升狀態,且上述四大產業均為硬核科技產業,對上??傮w的國際市場表現實現正向拉動的良好發展態勢。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在過去一年的拉動作用最為明顯,無論是貢獻的絕對量還是年度貢獻度,其均位居所有產業第一位,這主要得益于上海新能源汽車在出口領域的亮眼表現。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市場表現指標貢獻度位居所有行業第二位,究其背后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上海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驅動力度和外向型水平正不斷提升,其在全球市場中的占有率正不斷提高;二是上海近年來對醫藥品、醫療器械等產品的進口增速較快,整個生物醫藥產業的國際市場依存度開始提高。近十年來,上海的醫藥材、藥品和醫療器材進口增加較快,從370億元人民幣增加到786億元人民幣,年均增速為9.6%,其中醫療器材年均增速更是高達12.8%。船舶與海工產業在2022年度的國際市場表現指標貢獻度盡管為負值,但這是受船舶產品訂單角度周期性因素影響,即期船舶交付周期為31個月左右,2022年剛好是船舶交付的低谷期。從船舶產業重點企業的訂單量來看,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旗下上海三大船企——滬東中華造船(集團)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和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2022年完工交船48艘,新接訂單72艘,累計手持訂單已達183艘,交船期已安排至2027年。

從2017—2022年的整體演進趨勢來看,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民航和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際市場表現指標得分演進趨勢均為上升趨勢,而船舶與海工產業、人工智能產業的國際市場表現指標則呈下降態勢?;ぎa業的國際市場表現指標得分在2017—2022年間呈先降后升的U型變動趨勢,近年來增長明顯。能源裝備產業則剛好相反,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變動趨勢,近年來在國際市場表現指標得分方面稍有下降。這也與當前全球地緣政治密切相關,全球各國在綠色低碳產業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以綠色低碳為標的各類非關稅貿易壁壘也紛紛出現,上海的能源裝備產業在當前綠色轉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實現技術創新和綠色升級,將是未來亟需謀劃的重要課題。

從分行業國內市場表現貢獻度和變動情況來看,由表3可見,上海各重點產業的國內市場表現指標得分總體保持最高水平,上海的重點產業在暢通國內循環、擴展國內大市場方面具備天然基礎優勢,但同時船舶與海工、化工產業、能源裝備、人工智能指數下降,新能源汽車指標波動大。

船舶與海工產業的貢獻度呈逐年下降態勢,這是由于上海船舶與海工的大額訂單主要來自海外。人工智能產業方面,截至2023年上半年,上海的規上人工智能重點企業已經超過300家。上海人工智能企業以應用端為主,目前在GPU智能芯片、生態系統、開源社區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差距。未來上海人工智能產業需要加強生態型平臺建設,打造活躍開發者生態。探索算法創新,形成開源開放體系,提供高效可靠的算法和模型;積極引進開放原子開源基金會、開放元宇宙基金會全球社區、CSDN等開源社區入駐上海;加強與全球開源組織和社區的合作,引進和培育優秀的開源項目和人才。

能源產業方面,國內綠色低碳新賽道的加速布局,對傳統能源裝備產業在短期內造成一定負面沖擊。傳統能源裝備產業如何順應綠色低碳發展趨勢,加快科技創新與綠色低碳轉型,進而加快搶占國內綠色低碳領域的產業市場藍海,需要上海能源裝備產業部門加快謀劃落實。

化工產業作為傳統型產業,上海目前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也逐年下降,且部分產業環節正在加速向上海周邊和全國其他地區轉移。未來上海需要重新思考傳統產業在滬發展思路,不能靠轉移外遷來實現簡易型騰籠換鳥,而仍需看到傳統產業存在的穩定器價值與長產業鏈特征,統籌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之間的關系,加快謀劃其創新驅動路徑和轉型升級新方向,形成傳統產業國內市場競爭優勢。

2.產業成長力:產業效率與集聚水平穩步提升,投資預期改善

由圖11可見,上海重點產業的產業效率呈現顯著分化特征,以集成電路、民航、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硬核科技產業與前沿新興產業的產業效率指標貢獻度顯著為正,對上海重點產業的產業效率有正向拉動作用。船舶與海工、化工和能源裝備這三大傳統產業的效率貢獻度為負值。人工智能盡管在2021—2022年間產業效率貢獻度為負值,但是其絕對值較小,應當屬于短期效率波動而非長期效率下滑趨勢。

由圖12所體現的產業集聚水平指標行業貢獻度情況來看,在2021—2022年間,上海產業集聚水平指標貢獻度為正值的行業主要有新能源汽車、民航和集成電路。這三類產業當中,新能源汽車是上海內外市場擴展最為迅速的產業,也是各類前沿技術交叉融合應用普及度最廣的產業,以上汽為龍頭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聚水平不斷提升。集成電路則是上海三大先導產業之一,以張江和漕河涇為核心的產業集聚格局不斷強化。生物醫藥產業一直是上海的絕對優勢產業,當前全球生物醫藥產業處于出清過程,受全球生物醫藥行業發展長周期性因素影響,上海生物醫藥行業面臨更為嚴峻的國內外競爭形勢;全國各地“一擁而上”發展生物醫藥產業,周邊地區同質化與內卷問題嚴重,不利于上海強化生物醫藥高能級要素集聚,目前上海在生物醫藥人才出現斷層問題,引才、育才、留才難度加大(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課題組,2022)。

由圖13可見,2021—2022年間,八大重點產業當中,有七大產業的投資指標貢獻度為正值,其中生物醫藥和新能源汽車的貢獻度最高。這也再次驗證了重點產業對上海抵御經濟下行壓力的重要功能。船舶與海工產業在2021—2022年間的產業投資指標貢獻度為負值,主要是由于自身訂單交付周期帶來的暫時性投資收縮,并非長期性投資下滑。

從產業投資三級指標變動情況來看,上海重點產業的產業效率指標在2018—2019年間有大幅度上升,隨后一直保持在130左右的高水平狀態。產業集聚水平指標在2017—2022年間一直保持在120~130分的高水平狀態,且并未表現出較強的波動變動趨勢(圖14)。由此表明,在上海重點產業當中,盡管部分細分行業的產業集聚水平受周邊競爭加劇和企業經營壓力加大退出的影響;但總體而言,上海重點產業的集聚水平并未有下降態勢,這也再次印證了重點產業集群的穩定器特征。在產業投資指標方面,在2017—2021年間,上海重點產業投資指標得分呈逐年下降態勢,這與整體投資預期轉弱密切相關,但在2022年,上海重點產業的投資指標得分卻逆勢回升,展現強大韌性。結合圖13的數據可見,除船舶與海工產業之外,其余產業投資指標在2022年間均呈正向拉動狀態。2022年,上海股權投資1513起,投資金額2164.04億元,僅次于北京,位列全國第二位,其中2/3的投資項目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硬科技特色凸顯。

3.創新驅動力:創新投入產出形成雙向快車道,部分投入收縮

根據產業創新力的三級指標構成情況,圖15可見,上海重點產業創新力三級指標當中,創新投入與創新產出指標得分全部呈快速上升態勢,尤其在創新投入端的指標增速凸顯上海重點產業的創新活力強勁。上海重點產業在創新領域的投入和產出端已經形成了雙向快車道,雙擎推動,轟出了創新驅動的加速轉型“推背感”。

從圖15和圖16的數據結果中可見,在創新投入端,上海的生物醫藥產業、民航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的研發投入在2021—2022年間對上海重點產業創新力指標有正向拉動作用。船舶與海工、化工產業和能源裝備產業這三大傳統產業的創新投入貢獻度為負值,該類傳統產業的創新驅動力趨弱,也是掣肘上海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瓶頸之一。人工智能產業創新投入貢獻度盡管為負值,但是其絕對值非常低,接近于0,這有可能是由于整個人工智能產業在2021—2022年處于融資低潮期所致;盡管大模型的出現成為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一大風口,但目前來看,整個人工智能行業都在摸索下一步的創新發展方向和可行路徑。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已經處于成果加速轉化和普及應用階段,因此,短時間內的研發投入收縮同樣屬于正?,F象。

從創新產出來看,上海重點產業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創新產出指標貢獻度最高,如前文所述,新能源汽車產業目前已經進入到技術快速普及和成果轉化時期。除此之外,創新產出指標得分處于正向貢獻狀態的還有船舶與海工、化工、集成電路和民航產業。能源裝備、人工智能和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產出指標貢獻度為負值。

四、2023—2024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發展環境展望

當前,國際局勢變亂交織,全球經濟增速持續放緩帶來外需市場疲弱,全球地緣政治沖突尤其中美博弈正在加速全球價值鏈重構,全球新興技術正在催生貿易新業態新模式,全球“碳中和”戰略正在促使綠色貿易快速增長。這些外部環境新變化對上海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一)世界經濟蹣跚復蘇,外部市場依然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1.短期恢復復蘇與長期挑戰并存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的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從2022年的3.5%降至3.0%,全球經濟增長面臨的風險平衡仍然偏向下行。雖然建立在供應鏈全面恢復基礎上的貿易需求帶來了市場獲利,但大國中央銀行為應對通脹普遍采取提高政策利率的舉措,對市場投資有所拖累,通過信貸和貨幣市場等渠道傳導到實體經濟領域。俄烏戰爭的持續和極端天氣事件對全球市場信息和投資預期的不利影響還在持續,通脹率仍然在較高水平,但是逐步下降態勢已經顯現,2024年全球通脹將回落至5.2%。部分新興經濟體深陷主權債務危機,全球經濟復蘇的進程還是存有巨大不確定性。

2.發達國家經濟增長開始恢復

跨國物流市場總體趨于穩定,跨國供應鏈已基本恢復,航運成本和供應商的交貨時間已恢復正常。但“潛在”的干擾因素仍不容忽視。美國市場等在過去近三年非常規增長的儲蓄存量正在減少,這個信號表明居民消費整體開始恢復,但通貨膨脹水平下降較慢,家庭購買力持續削弱。政策銀行為應對通脹而采取的緊縮政策提高了借貸成本,限制了企業投資意愿,國際貿易以及制造業的需求和生產指標都顯示出進一步的疲軟。

3.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較快

主要是來自外部需求疲軟和高通脹下的貨幣政策趨緊、俄烏沖突等影響,以及發達經濟體經濟疲弱的拖累,其經濟增長前景也將持續惡化。最為明顯的就是私人投資持續疲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未來經濟信心的減弱。但是,旅游業反彈會帶來旅游型經濟體的快速反彈,能源出口型經濟體也會因為能源價格上漲而獲益。此外,在新興經濟體中,得益于人口紅利的優勢,南亞和東南亞區域經濟將保持持續高速增長態勢,其中,世界銀行和IMF對印度經濟增長預測均高于6%,亞太地區經濟增速高于4%。

(二)全球供應鏈新格局基本形成,多元化、本地化和區域化趨勢將會持續

1.全球供應鏈的友岸和近岸布局趨勢將持續

俄烏沖突、中美博弈等全球地緣政治事件,正在導致全球一體化發生逆轉,出現了地緣經濟分裂趨勢,增強供應鏈彈性需求成為全球主要國家的最顯著經濟政策。美國相繼頒布了《科學法案》《半導體激勵法案》和《降低通貨膨脹法案》等政策文件,通過以國家安全為目的的投資審查措施,引導其進行產業的友岸和近岸布局,拜登政府對美國四個最為關鍵的產品類別進行供應鏈漏洞審查,具體包括半導體制造和先進封裝、大容量電池(主要指電動汽車的電池)、關鍵礦物和材料、藥品和先進藥物成分。還對六個工業基礎部門進行供應鏈彈性評估,分別是國防、公共衛生和生物準備、信息和通信技術、能源、運輸以及農產品和食品生產的供應鏈。歐盟也先后制定了“歐洲制造”戰略和《歐洲芯片法案》等,均強調保持歐盟在芯片等核心關鍵技術領域的戰略自主,也將會促使企業重新配置其供應鏈網絡,帶來大量跨境資本回流歐盟。這些都將極大影響跨國公司的采購和生產戰略,但同時也會“倒逼”中國加快建設更具韌性和安全的產業鏈、供應鏈。

2.持續戰爭導致重點產業斷鏈風險加劇

2022年2月24日開始的俄烏沖突是二戰以來歐洲地區最大規模的國家沖突和局部戰爭,目前尚沒有緩和或結束的跡象,長期化預期不斷增強。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能源、工業原材料、農產品的出口大國,俄烏沖突及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疊加疫情沖擊影響全球要素、產品等的流動,提高全球產業鏈中斷風險,危及產業鏈的安全。俄羅斯和烏克蘭是全球金屬鈀和氖氣、氪氣、氙氣的主要來源國,而這些是生產半導體芯片不可缺少的原材料。俄羅斯生產全球40%左右的鈀,烏克蘭供應全球將近70%的高純氖氣、40%的氪氣和30%的氙氣。俄烏沖突導致這些重要原材料的生產和供應出現中斷,導致全球價格大幅上漲,進一步增加半導體產業鏈的脆弱性。同時,俄羅斯和烏克蘭還是全球鎳、鈦、鋁等金屬的重要生產國和出口國,2021年俄羅斯鎳產量占全球11%,位居全球第三。這些金屬是航空、汽車、化工等產業上游的關鍵材料,其生產和供應的中斷、減少不可避免地影響航空、電動汽車等產業鏈的正常運行,但同時也會強化中國與俄羅斯的貿易聯結。

3.RCEP為產業國際競爭力提供戰略契機

2023年6月,RCEP對菲律賓正式生效。屆時,RCEP將對15個成員國全面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貿區將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將為貿易投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尤其是隨著成員國開放海運、空運服務,在商業、電信、分銷、金融、農業和制造業領域給予外商更具確定性的準入承諾。得益于區域內90%以上貨物貿易20年內實現零關稅,上海與RCEP區域內貨物貿易規模將會增加;同時主要得益于在金融、數字、教育、文化等領域的準入門檻持續降低,上海與RCEP區域內跨境服務貿易創新活力將會增強。此外,利用申請加入CPTPP和DEPA的機會,為上海深化跨境數據流動等領域改革提供戰略契機。

(三)綠色化、智能化和融合化趨勢,將重塑未來產業國際競爭力

1.圍繞綠色化產品定價和規則競爭全面展開

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2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的戰略目標,綠色低碳產業的興起將極大地改變貿易結構和各國的比較競爭優勢。鋰期貨、碳交易期貨等定價權、規則權成為新一輪全球爭奪的焦點。在“碳中和”背景下,全球原油和煤炭等貿易量將會下降,而頁巖氣、頁巖油、天然氣和鋰等貿易量會顯著增加。各主要國家也加大了對規則權的爭奪。2022年6月,歐洲議會正式表決通過了碳邊境關稅調節機制法案的修正案。碳邊境調節機制將涵蓋鐵、鋼、水泥、鋁、化肥、電力、氫等商品,以及特定條件下的間接排放。這些商品的進口商必須支付生產國支付的碳價格與EU-ETS碳排放配額價格之間的差額。

2.數字化融合正改變傳統外貿模式,催生外貿新業態

近年來,數字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外貿的各個環節。第一,數字技術正在傳統貿易的交付方式。尤其是隨著3D打印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從長期來看,部分傳統中間品貿易將被3D打印所替代。第二,數字技術正在全面提升外貿效率。目前,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物流、貿易融資、海關監管等環節,極大提升貿易各個環節的銜接效率,進而提升貿易的便利度。

3.智能化生產將加速部分產業向東南亞轉移

基于要素成本進行梯度轉移是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東南亞國家在產業承接力、用工成本、經濟開放度等方面相對我國具有比較優勢。隨著工業用水和用電的逐步改善,特別是在貿易摩擦的新背景下,加速部分產業鏈相對成熟環節外移,將是長期趨勢。同時,新的技術和制造模式也使得生產線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降低了對勞動力的依賴性,促進了世界工廠的轉移。相關研究表明,從全球價值鏈測算我國對外產業轉移看:(1)除最終消費目的地大量進口我國的中間品外,多個東盟國家和其他新興國家也會選擇從我國進口中間品再出口。(2)越南、墨西哥等國正在不斷承接我國中間品的再加工環節,在最終產品生產完成后再出口到消費目的地。(3)下游多個行業的終端生產持續轉出,如食品飲料、紡織、皮革和鞋類;中游行業中運輸設備的跨國分工規模也在繼續增加,電氣和光學設備、機械行業跨國生產規模明顯增加。

(四)統一大市場和數據要素建設形成上海產業國際競爭新優勢

1.長三角統一大市場建設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經過多年的建設,長三角區域一體化體制機制建設不斷完善。在一體化發展戰略性形成區域內要素高效流動、產業鏈跨區布局供需對接的協同發展格局。根據《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2》報告顯示,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在成果共用、資源共享和創新合作等三個指標增長最顯著。

上海作為長三角區域城市群的龍頭城市,其優勢是金融貿易等現代服務業、文化產業以及在前沿技術支持下的高新產業、新業態等,長三角區域其他城市相對更多地發展制造業。上海和長三角其他城市之間形成功能定位差異化顯著、優勢互補的產業分工協同發展態勢。上海通過制度創新、技術創新、服務支持等為長三角區域其他城市發展提供新動能的同時,也借助長三角區域的差異化要素資源、較為完備的產業體系、產品配套及產業規模等提升創新能力,促進高端制造業及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2.數據要素市場建設進一步提高產業運行效能

數據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生產要素,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力。上海在2021年11月成立上海數據交易所,針對數據交易全過程制定一系列標準規范,構建數據交易配套制度,涵蓋從數據交易所、數據交易主體到數據交易各個環節的各類規范、指引及標準,旨在打造全球數據要素配置的重要樞紐節點,促進數據產業的發展及配套產業鏈的生態,降低數據在傳統產業應用的門檻及成本,多維度實現數據價值,同時促進傳統產業的數字化發展,提升上海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參考文獻:

[1]Cockburn, J.,Siggel, E., Coulibaly, M.,Vézina, S.,Measuring Competitiveness and Its Sources: The Case of Malis Manufacturing Sector[J].Canadi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Revue canadienne détudes du développement.1999,20,(3):491-519.

[2]Delgado, M., Ketels, C., Porter, M.E., Stern, S..The Determinants of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M].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2012.

[3]Fagerberg, J.,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The economic journal,1988,98(391):355-374.

[4]Fagerberg, J..Technology and Competitiveness[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1996,12(3):39-51.

[5]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8(1):37-70.

[6]Gereffi, G., Humphrey, J., Kaplinsky, R., Sturgeon, T.J..Introduction: Globalisation, Value Chains and Development[J]. IDS bulletin 32(3): 1-8.

[7]Krugman, P., Venables, A.J..Integr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Adjustment[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6,40(3-5):959-967.

[8]Porter, M.E., Competitive Strategy: Techniques for Analyzing Industries and Competitors[M].Free Press, 1980.

[9]Porter, M.E..Competitive Advantage: Creating and Sustaining Superior Performance[M].The Free Press, 1985.

[10]Porter, M.E..Competition in Global Industries[M].Harvard Business Press, 1986.

[11]Porter, M.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 1990.

[12]Romer, Paul, M..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6,94(5):1002-1037.

[13]Swan, J.E.,Rink,D.R..Fitting Market Strategy to Varying Product Life Cycles[J].Business Horizons.1982.25(1):72-76.

[14]Vernon, R..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International Executive.1966.80(4):190-207.

[15]胡大龍.德國制造業競爭優勢從何而來[J].世界經濟研究.2015(09):117-126+129.

[16]黃浩森,楊會改.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國際競爭力評價[J].商業經濟研究.2018(14):179-183.

[17]金碚.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經濟研究.1996(11):7.

[18]厲無畏,王秀治.產業競爭力論[J].上海經濟.2001(6):27-31.

[19]劉林青,譚力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二維評價——全球價值鏈背景下的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6(12):37-44.

[20]孟亮,吳旻.區域制造業競爭力評價體系構建及其應用[J].商業時代.2010(13):126-127.

[21]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的分析范式和概念框架[J].經濟學動態.2001(6):14-18.

[22]裴長洪,王鐳.試論國際競爭力的理論概念與分析方法[J].中國工業經濟.2002(4):41-45.

[23]芮明杰,產業創新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19.

[24]芮明杰.雙循環核心:建立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J].上海經濟. 2021(1):1-10.

[25]湯蘊懿.雙循環戰略下提升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新路徑[J].上海經濟. 2020(06):5-25.

[26]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課題組,湯蘊懿,韓清等.強化韌性、轉化勢能,賦能國際貿易中心高質量發展——2021—2022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報告暨SCISS指數[J].上海經濟.2022(06):1-19.

[27]湯蘊懿,黃燁菁,陳柯,韓清.構筑新開放優勢,在新發展格局中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2020—2021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數暨“十三五”上海重點產業國際競爭力研究[J].上海經濟.2021(06):1-18.

[28]魏后凱.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及其對競爭力的影響[J].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04):11-15,

[29]吳孔明,毛世平,謝玲紅,張琳,孫煒琳,張俊飚,王國剛,陳秧分,王曉君.新階段農業產業競爭力提升戰略研究——基于產業安全視角[J].中國工程科學.2022,24(01):83-92,

[30]謝銳, 王菊花, 王振國.全球價值鏈背景下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動態變遷及國際比較[J].世界經濟研究.2017(11):100-111+137.

[31]楊洪焦,孫林巖,宮俊濤.區域制造業競爭力評價體系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7(7):125-129.

[32]張金昌.用出口數據評價國際競爭力的方法研究[J].經濟管理.2001(20):17-25.

[33]張其仔.開放條件下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J]管理世界.2003(08):74-80.

[34]張小蒂,孫景蔚.基于垂直專業化分工的中國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J].世界經濟.2006(05):12-21.

[35]周星,付英.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探究[J].科研管理,科研管理.2000(03):29-34.

[36]朱小娟.產業競爭力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應用[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4.

Analysis of Shanghai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from 2022 to 2023 and Outlook for 2024

Research Group of Shanghai 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alysis Project

Abstract: Enhanc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Shanghai's industries is the main path to cope with the unprecedented changes in a century, efficiently expand overseas markets, effectively activate and utilize domestic resources, improve Shanghai's service to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country, and assist in the rapi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Based on global value chain theory, industry lifecycle theory, and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the research group has constructed a Shanghai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system that includes three dimensions: market performance, industrial growt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three key industries of integrated electronics, biomedicin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uring the 14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in Shanghai, as well as six long industrial chains, high complexity, and cutting-edge industries such a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hemical industry, automotive industry (new energy vehicles), civil aviation, civil shipbuilding, and high-end energy equipment, have been selected for comprehensive analysis. Based on this, further development prospects have been mad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s in 2024.

Key words:Industry;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dicator System

[收稿日期] 2023-11-08

[基金項目]本文為上海市商務委公平貿易項目《上海產業國際競爭力分析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310000000230313116887-00018032。

[作者簡介]湯蘊懿,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產業政策和公共政策;張伯超,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方向:數字經濟、企業創新發展與經濟增長;郭家堂,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全要素生產率;張鵬飛,上海社科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數字經濟、數字貿易。

猜你喜歡
國際競爭力產業指標體系
層次分析法在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中的應用
供給側改革指標體系初探
揭陽市麻竹筍產業發展思路研究
國際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背景下發展東北地區糧食貿易的對策
提升我國旅游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對策探討
淺析石油工程服務企業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美麗鄉村要靠富民產業支撐
從產業發展看日本1920年經濟危機
中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國際競爭力分析
測土配方施肥指標體系建立中‘34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