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河流關系四重維度的理論探討
——以習近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為視角

2024-04-09 19:55蔣福明簡義斌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24年2期
關鍵詞:河流共同體人類

蔣福明,簡義斌

(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認識和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習近平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辯證關系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治理經驗為基礎,借鑒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汲取中國古代生態思想與智慧,在“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基礎上,提出了“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面對時代之問、中國之問和世界之問,探索生態文明新形態的又一重大貢獻。習近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蘊含著深刻的生態文明智慧,揭示了人與自然以及自然中各要素之間的共生可能性與必然性。河流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生存發展不可或缺的資源,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人與河流和諧共生,構成了生命共同體,二者間蘊含著豐富的辯證關系,可以從以下四重維度來探討。

一、辯證唯物論的人河關系

辯證唯物論的內涵相當豐富,包括辯證唯物論的自然觀、辯證唯物論的人類社會歷史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一)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下河流的本源性

辯證唯物論的第一個分支是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恩格斯說過,“我們連同肉、血和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1]。人與河流同樣都來源于自然。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與倫理價值不直接相關的一般自然觀。馬克思從實踐出發,闡釋了自然是什么,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是超越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自然觀。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運用自然辯證法系統闡釋了人與自然是怎樣的辯證關系。人與河流的關系也可以從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角度來論述。人與河流關系是歷史的現實的關系,河流是本源性的、先在的自然資源。在考察人河關系過程中,因循守舊或盲目西化都是脫離實際的?!伴L江、黃河兩條母親河養育了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保?]立足中國人民與河流“相愛相殺”的歷史,不難發現,河流永遠是人河關系中的河流,而人與河流的關系是一個不斷演進的過程。自然辯證法主張認識萬物要“從物質的各種實在形式和運動形式出發”[3]440。河流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環,不僅包含河流自身,還包含與河流有聯系的生態系統,“而且這些聯系一經發現,就要盡可能從經驗上加以證明”[3]440。這些聯系同樣也是在實踐中得到證實的,如上游亂砍濫伐就會導致中下游水土流失,進而引發洪澇災害。

(二)辯證唯物主義社會歷史觀下人與河流的斗爭性

辯證唯物論的第二個分支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社會歷史觀??萍荚谙蚯鞍l展,人類貌似擁有了更多主動權,但其所依靠的生產資料并沒有改變,人不可能憑空制造出東西來。從物質生產角度認識人河關系,要從觀念上承認河流對人類生產生活的決定性作用?!爸挥薪⒃谏a力和生產關系范疇之上的人類社會與自然形成的關系,才是馬克思主義者考察人與自然關系的根本?!保?]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河流作為與生產力息息相關的因素,既可以作為勞動對象(如生產生活用水),也可以作為勞動資料(如水電站的水力資源)。但是,如果人類濫用河流資源,就會遭到河流的報復,形成洪澇、凌汛等災害。恩格斯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保?]557保護河流在內的生態環境和發展生產力并不沖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5]。所以說,人依賴于河流,人保護河流同樣也是為了自身生存發展。隨著經濟基礎的發展,上層建筑也在不斷完善,河流除了是生態學意義上的流動生命體、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還表現為陶冶情操的生態景觀、記錄文明的自然文化遺產和凝聚集體力量的文化符號,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下人與河流的同一性

由于河流本身、人與河流關系的復雜性,人對河流的認識往往要經過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實踐的多次反復的辯證發展過程。這是因為,人與河流本身存在矛盾,而認識過程中同樣存在著客觀和主觀的矛盾??陀^上,人與河流復雜關系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主觀上,人對河流認識能力的提高也是一個過程,其中必然伴隨著觀念的革命、工具的革新以及思維方式的變革等??陀^世界是不斷發展的,在形式上是循環往復的,在實質上是前進上升的。這就注定了人對河流的認識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對河流的錯誤認識造成人河關系失調,對河流的正確認識引領人與河流和諧發展?!拔覈鷳B環境矛盾有一個歷史積累過程,不是一天變壞的?!保?]8人對河流的認識經歷了“治水—管水—興水”的變化過程。遠古時代“大禹治水”,此時人類的力量還不足以與自然對抗,因此河流既是資源也是威脅,人對河流既崇拜又畏懼。隨著近代科技的不斷發展,河流似乎成了工具,成了人的仆從,人類對河流肆意開發利用,導致了大范圍的河流危機。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河流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對河流的認識也逐漸從被動變為主動,人們開始主動改善人河關系。

二、整體主義的河流生態觀

整體主義生態觀是在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中心主義都無法解決人與自然沖突的背景下提出的。整體主義生態觀的核心觀點是,實現生態系統的整體利益應成為人類追求的最高價值,人們的生活方式應以是否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準繩。但整體主義生態觀并不是生態中心主義,整體主義生態觀的前提就是去中心化,而非將整體劃分為中心部分和從屬部分。

(一)整體主義生態觀發展脈絡

整體主義生態觀并不是憑空產生的。事實上,自19 世紀生態學誕生以來,不少學者提出了整體主義生態觀的初步概念,為整體主義生態觀發展貢獻了思路。生態學的奠基者??藸栔赋?,人并非超自然物,不過是自然整體中的一部分。達爾文的進化論著重探尋人與其他生物共同的根,他提出“生命網”這一概念,將自然視作一個復雜的關系網。進入20 世紀,坦斯利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將人與其他生物納入一個整體,綜合考察其內部的能量流動與轉換及其規律。

20 世紀70 年代整體主義生態觀興起,代表人物有奧爾多·利奧波德、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等?!袄麏W波德提出‘和諧、穩定和美麗’這幾個原則,羅爾斯頓系統論證了整個生態整體主義,并補充了‘完整’和‘動態平衡’的原則,生態學代表人物奈斯也補充了‘生態的可持續性原則’?!保?]這里重點論述利奧波德的生態觀,因為他的大地倫理學思想把人類的生態思想提升到終極判斷標準的高度,提升到整體的高度,標志著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的確立。

利奧波德是整體環境生態觀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地球共同體”理念,將自然界的有機物和無機物納入道德共同體的范疇,賦予整個生態系統以道德認同,將以往僅限于人類的道德關懷推廣到整個自然界,旨在構建人與自然生態系統的和諧關系。整體環境生態觀的最終目的是揚棄人類征服自然的意識,使其轉變為保護自然的意識。整體環境生態觀呼吁人類從整體主義角度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要求人類尊重自然界,包括尊重自然界中每一個系統和每一個成員。

(二)習近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下的河流生命與河流治理

整體主義生態觀下的河流本身構成一個生態圈,一方面從屬于整個自然界這一生態系統整體,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生態系統。習近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綜合了東西方生態理念中的優秀成果,形成了原創性的整體主義生態觀。習近平將人與山水林田湖草聯系在一起,綜合考慮人與生態環境諸要素的紐帶關系:“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保?]507這里的“生命”并非指狹義上的動植物,而是包括了自然內部各要素的生命,是廣義上與“死”相對的生。河流是有生命的,因為它會干涸枯竭,會變成死水。農業生產是人與自然、人與河流最基本的交往實踐形式,無論是種植業、畜牧業還是漁業,都離不開河流。而河流的生命健康依賴于流域內的水土保持。河流的上中下游是一個整體,如果上游毀林開荒、亂砍濫伐,不僅會導致下游河道、湖泊與水庫淤積,而且會污染河流水質,影響生態平衡。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保?]習近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下的整體主義生態觀強調,“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10]。一是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土壤、大氣、生物等生態環境要素,構建流域生態安全新格局。二是統籌河流治理各部門各主體力量,形成治理合力,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取得更大成效。三是健全河流生態保護治理制度,加強動態管控,為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提供強有力的體制機制保障。

三、內外價值統一的河流價值論

(一)河流的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

李國英在“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基礎上,提出了“重塑人與河流關系的倫理”的倡議,為河流倫理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礎。河流倫理思想的核心觀點是河流價值論,河流的價值分為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

河流的外在價值體現為河流供給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源。河流還制約和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居住習慣等。古代人緣水而居,既方便灌溉農田、日常用水,也便利交通。而現代人為了陶冶情操,也常常會選擇在風景秀麗的河邊居住。河流作為雙重意義上的生命起源,其物質層面的外在價值是至關重要、無可替代的。河流作為人類及一切生物繁衍的淵源,是本源意義上的生命。這里的本源不僅指生物學意義上的萬物起源,亦是泰勒斯哲學意義上的“萬物的本源”。在文明意義上,人類與河流共生共融,衍生了千姿百態的文化基因和集體記憶,鑄造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民族精神??梢哉f,中華大地眾多河流熔鑄了中華兒女的民族精神。

“河流的內在價值與人沒有必然聯系,是客觀存在的,彰顯河流自身的主動性、目的性和創造性?!保?1]河流的目的與人的目的處于沖突之中,體現為河流以自然災害形式反抗人類不合理、不公正的剝削。這也是“以人為尺度”必然會遇到的問題。河流的內外價值既然是一對矛盾,那么這個矛盾也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轉化,即人類認識到河流的訴求,以合理的手段幫助其表達。河流的內外價值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人類對河流的認識逐漸深入,人類的生態保護意識越來越強,河流的內在價值也逐漸引起關注,得到應有的重視?!昂恿鞒蔀閭惱碇黧w,并不意味著要求河流頓時擁有了與我們人類完全一樣的權利和價值。河流可能只擁有我們人類擁有的一部分權利和價值?!保?2]這即是說,河流當然是有內在價值的,但其內在價值表現形式較為隱晦,通常是通過法律的形式,由人代為表達。例如,2020年6 月,最高檢聯合公安部、農業農村部等10 部門共同部署開展了為期3 年的“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以法律的形式切實保障了河流生命安全。2021 年6 月,最高檢針對山東、江蘇、河南、安徽交界處的南四湖流域生態環境受損問題,特地成立專案組啟動公益訴訟檢察程序?!澳纤暮嬖V訟案”的辦理,意味著我國對于河流內在價值的探索邁出了重要一步。

(二)河流的外在價值與內在價值的辯證統一

“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保?3]50站在人與自然、人與河流和諧共生的高度來對待河流,河流的內外價值得到了統一?!皩θ说纳鎭碚f,金山銀山固然重要,但綠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內容,是金錢不能代替的?!保?4]河流價值論并非河流中心論,其本身還是從人的利益出發,只是立足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認識到人與河流關系的對立統一,尋求人類生存發展的最優解。河流的外在價值從屬于內在價值,河流本身的生命安全是其為人類發揮利用價值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社會中的人與為人所用的河流,其價值是具有同構性的。社會中的人是自然界的產物,通過社會的形式聯結起來,通過勞動的方式實現自身的雙重價值。河流也是如此,河流的價值是工具性價值與目的性價值的辯證統一。河流的外在工具性價值體現在為人所用,促進人類存續發展。河流的內在目的性價值表現為其生存發展空間的種種需要,包括河流的生存權、基本水量權、造物權等。河流的內在價值與河流的外在價值并不沖突,河流既是自然生命體也是自然景觀。河流的外在價值本身就是其為人所用的價值,但河流的內在價值與人的價值本質上也是趨同的,只是人類由于生產技術水平的局限,無法將二者統一。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對自然的利用逐漸走向成熟。人對河流的利用亦然。隨著人對河流認識的深入和利用水平的提高,人與河流的關系逐漸走向和諧共生。

習近平指出,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關鍵是要樹立正確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選擇好發展產業。如果只是從河流自身的角度,一味強調保護河流,就容易陷入形而上學式的自我論證,一系列倫理規范也將成為空談。人河關系的重點在于人,河流的內外價值只有在人類與河流的交往實踐中才能得到統一。習近平指出,經濟建設依然是當下發展的重心,在發展過程中妥善處理人與河流的關系,是推動人與河流和諧共生工作的重中之重?!熬G水青山”對應河流內在價值,“金山銀山”對應河流外在價值。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河流,其內在價值豐富,可以借此發展旅游業;而經濟發達地區人河關系緊張,河流內外價值容易失調,因此要加強河流生態保護。

習近平立足人河交往實踐,以“兩山”論概括了河流的內外價值,并闡發了在實踐中把握河流雙重價值的原則,給新時代河流倫理思想探討提供了理論指南和價值旨歸。立足人與自然的統一性,正確認識和處理人與河流的關系。河流的內外價值是一對矛盾,后者從屬于前者,前者包含后者,二者在人的實踐中得到統一。

四、系統思維的生態治理觀

從生態角度考察人與自然的思維模式就是生態思維。人類在與自然相處過程中也形成了具有歷史文化特色的生態思維,如古代“天人合一”的樸素生態思維,近代“征服自然”的機械生態思維。這些思維雖然也有進步之處,但還是沒有考慮到自然已經不完全是自在的存在,人也不能脫離自然而存在。系統思維將認識對象作為一個系統,從系統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系統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來綜合考察認識對象。習近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治理觀,具有鮮明的系統思維特質。

(一)習近平生態治理觀下的人河關系

人河關系的處理需要運用系統思維的生態治理觀。習近平以實踐為導向,以系統思維為重要方法,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治理觀。生態系統結構優化得好,生態系統才能發揮最大效益。習近平指出,要將生態文明建設這個系統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大系統中,只有從現代化治理的角度去考察生態這個子系統,才能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河流的和諧共生。

習近平系統思維的生態治理觀也表現為一種立體思維方式,既關注人與自然的橫向聯系,又關注人類社會、人類文明自身縱向發展趨勢。橫向思維與縱向思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一方面必須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因為生態環境問題已經積攢多年、十分突出,嚴重影響人民生命健康;另一方面,小康社會已經全面建成,我國有能力也有條件全面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v向的深入思維是前提,橫向的多角度比較是基礎。在深刻把握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前提下,以“生命共同體”理念為基礎,橫向比較“自然本身各要素”“人與自然”“人與人”,就衍生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一系列具有深刻系統思維的生態人文理念。

習近平生態治理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經歷了從萌芽到形成再到成熟的過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相關制度體系建設不斷推進、不斷完善,生態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環境保護、生態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15]。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要保護自然,重視河流的重要作用,指出“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的千秋大計”[13]50。黨的二十大指出要“推動重要江河湖庫生態保護治理”[16],保護對象更加廣泛,將江河湖泊以及水庫當作相互聯系的系統綜合治理。習近平生態治理觀在吸收借鑒人類優秀生態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完善,并結合當代中國豐富的生態實踐不斷發展。因此,與以往生態治理觀相比,習近平生態治理觀內容更加具體,認識更加深刻,實踐也更有成效。

(二)統籌兼顧方法論下的治河實踐

統籌兼顧的思想方法貫穿于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方方面面,是新時代理解和處理人河關系的重要方法論基礎。關于河流治理,習近平生態治理觀強調統籌兼顧的方法論,其主線是始終以人的生存需要為立足點,統籌人的需要與河流的需要。習近平堅持以人為本,把人的需要作為人河關系的重點,同時注重協調人的需要與河流的需要,實現了“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習近平把影響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作為治理重點。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時,就領導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福建生態繁榮、農民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之后,他又推出了《城區內河污染綜合整治規劃》,將河流保護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立足群眾的切身需要統籌規劃河流治理,實現了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統一。這蘊含著習近平對人民生命健康的殷切關懷,有著鮮明的倫理導向,是共產黨人始終以人民利益為中心的深刻體現。在將人的需要作為根本遵循的基礎上,習近平認識到經濟建設不僅是社會的發展重心,更是人與河流交往的重要實踐形式。習近平指出:“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于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保?3]50人與河流的交往實踐,始終處于變化之中,但其中最重要的還是經濟交往實踐。習近平強調,要轉變發展思路,走綠色發展的道路,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生產,尤其是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隨著城鎮化的飛速發展,區域之間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對此,習近平指出,有些落后地區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這些地區發展旅游業,走生態致富之路。

(三)習近平生態治理觀下的制度創新

“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8]507的理念是習近平生態治理觀的集中體現之一,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治水思想的創新?!吧剿痔锖且粋€生命共同體”的哲學內涵是相當豐富的,河流湖泊、山水林田都不是孤立的要素,而是相互關聯的。我們的生態治理目標是,實現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在和諧共生中得到統一。探討人與河流交往實踐,絕不僅僅是片面談論人如何取水用水、如何愛河護河就了事的,而需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6]8?!肮澦畠炏取本褪且咨铺幚硭Y源保護與利用的關系,要求基于我國河流資源豐富的現狀,提升河流資源利用率?!翱臻g均衡”就是要妥善處理社會經濟發展與水資源保護的關系,要求統籌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確保人與河流都有充分的生命存續空間。這不僅意味著要合理規劃城鄉發展,將河流納入城鎮建設版圖,更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同時讓鄉村發揮其優勢特色?!跋到y治理”就是要妥善處理水生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推動上中下游地區的聯動協作,增強各項舉措的關聯性和耦合性。上游地區重在“涵養水源”;中游緊抓“水土保持”;而下游由于是人員密集的平原區,則要綜合整治濕地生態,提前做好防洪抗災?!皟墒职l力”就是要妥善處理治水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引導企業以投資的方式參與河流治理,關鍵環節由政府把關。

統籌兼顧的生態治理觀呼吁新的河流管理制度?!皩嵺`證明,生態環境保護能夠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干部?!保?7]而制度的執行,關鍵還是靠人。政府機關尤其是領導班子,是人河關系中最穩定和起關鍵作用的因素?;诖?,習近平創新性提出了河湖長制。河湖長制不僅是習近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在河流治理領域的深刻體現,也是習近平對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重大創新,更是保證河湖生命健康的必然要求。

總之,人與河流的關系不是無生命的、僵死的邏輯公式。人與河流是一個動態的生命共同體,兩者互為主體、相互回饋,人河關系在沖突中逐漸走向統一,雙方的價值訴求在實踐中得到滿足。習近平“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生態文明新形態的重大貢獻,為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河流等關系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猜你喜歡
河流共同體人類
愛的共同體
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體的戰斗
人類第一殺手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當河流遇見海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