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的圖景展現及其實踐策略*

2024-04-10 17:11宮長瑞卜凡欽
關鍵詞:勞動人工智能教育

宮長瑞,卜凡欽

(蘭州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在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中,勞動教育具有更基礎、更根本、更原初的意義和價值。當前,在國家“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積極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1]的背景下,移動互聯網、大數據、超級計算、腦科學等新理論、新技術驅動人工智能加速發展,在深入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同時,也為勞動教育打開了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等新的發展空間。但是,目前多數教育工作者仍然不清楚如何發揮人工智能的教育優勢,且國內學界對此方面的專題性研究成果較少。因此,分析人工智能作為勞動教育創新發展資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積極推動人工智能新理念、新技術、新方法賦能勞動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的應然邏輯

當前,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并逐漸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使得相當比例的勞動項目逐漸被機器所替代,勞動教育有被邊緣化的傾向。但實際上,人工智能與勞動教育在價值目標、發展訴求、優勢資源方面具有內在契合性。人工智能融入勞動教育,不但不會削減勞動教育的重要價值,反而會形成疊加效應,助力勞動教育轉型升級。

(一)人工智能與勞動教育價值目標一致

人工智能作為當前最先進的技術手段之一,是人的物質器官的延伸或投影,目的在于解放人類的雙手,與人類智能進行互補,讓人類過上自由美好的生活。馬克思曾指出:“自然科學卻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做準備?!盵2]作為“工業4.0的重要支柱性技術和人類面向未來的重要牽引性技術”[3],人工智能的發展使整個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提高。這意味著在相同的時間里,人工智能能夠生產出更多的勞動產品,滿足更多人的物質文化需求和基本生活需要。在此基礎上,投入生產過程的必要勞動時間被不斷縮短,剩余勞動時間逐漸延長,人們的自由閑暇時間得到增加。這使得人們無需再為了維持肉體生存而被迫勞動,而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從事發展自己的活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可能。同樣,新時代勞動教育的核心價值也是以勞促“全”,即通過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馬克思指出:“實在的自由見之于活動恰恰就是勞動?!盵4]作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意志行動的勞動,為“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5]681,因而是人類擺脫外界壓迫和自身本能限制的最佳方式,是自由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因此,勞動教育有利于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追求“真”的價值規律、體會“善”的倫理目的、擁有“美”的情感體驗,進而實現智性、德性和審美性的有機統一,促進人的“自由個性”的生成。由此可見,在目標追求方面,人工智能與勞動教育具有一致性,都是為了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人工智能與勞動教育發展訴求契合

人工智能作為新興學科,只有不斷進行自我優化、自我更新,才能適應日益廣闊的應用場景,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自1956年約翰·麥卡錫在達特茅斯學會上首次提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以來,經過60多年的探索,特別是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深度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突破了科學與應用之間的技術鴻溝[6],使得人工智能逐漸成為一門具有廣泛應用前景、發展前途遠大的高新科學技術,并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礎上,“智能+”成為人工智能應用的新趨勢。這一趨勢表明人工智能未來會與交通、醫療、金融、教育、安防等領域深度融合??梢?技術創新、智能教育是人工智能未來發展的重要著力點,而此理念也與新時代的勞動教育不謀而合。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強調勞動教育“要體現時代特征,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和學生生活實際廣泛開展”[7]。因此,在人工智能時代,當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使得勞動對象的知識結構不斷改變、勞動工具的種類形式不斷豐富、勞動關系日益復雜、勞動價值日益升華時,勞動教育就必須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推動跨學科融合,實現創新發展,從而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樹立創新思維、提高技術能力,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勞動力需求,在人工智能時代的新型勞動中創造自我價值??梢?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不僅彰顯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對勞動教育的新要求,有助于勞動教育轉型升級;而且展示了人工智能在更寬廣領域應用的潛力,有利于培養高素質勞動者,促進人工智能蓬勃發展。

(三)人工智能與勞動教育資源優勢互補

人工智能作為數字資源與智能技術的集大成者,最大的特點就在于它是一種新型通用性技術,其能量幾乎可以輻射到所有行業領域中。隨著生物技術、智能技術的綜合發展,機器的感知、理解與反應能力得到了空前提高,機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人類進行活動,家用機器人、養老機器人、情侶機器人等服務性機器人開始出現。智能機器人不僅模糊了人與機器之間的傳統界限,而且會弱化人的主體能力,給人帶來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梢?單單是停留在人工層面的智能機器,其智能的發展就已經超乎人類的想象。但是,科學是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科學技術本身就具有不確定性,特別是像人工智能這種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高新技術,其不確定性更不會隨著技術的發展、信息的更新而消失。因此,國務院于2017年7月發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指出,“人工智能發展的不確定性帶來新挑戰……在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挑戰”[8]。然而,由于目前的人工智能均不具備思維和意識,人工智能的技術治理就需要人類具備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等核心素養,超越技術本身,從人的角度為機器立“心”,對機器的理性進行補充。而勞動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生命活動、生產生活,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要素,是最有效最快速培養這種核心素養的途徑。在勞動過程中,人們不僅會為了解決某一問題、突破某個環節而進行溝通合作,而且會深入自然、社會,在具身的勞動實踐中感知生命、品味心靈??梢?勞動教育有利于對教育對象進行道德引導、人格培養和人文精神培育。因此,人工智能在賦能勞動教育的同時,更會與勞動教育形成一種互補效應,既能推動勞動教育轉型升級,又能確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發展。

二、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的育人圖景

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是基于“智能+教育”技術的融合深化和廣泛應用,具有創新驅動、模式重塑、服務智能等特點,將從表現形態、實踐場域、話語表達、評價方式等方面推動勞動教育發生根本性變化,促使勞動教育育人方式轉型升級,使得勞動教育日益展現出智慧化、協同化、可視化、個性化的理想圖景,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一)勞動教育表現形態智慧化

勞動教育形態是勞動教育具體的存在狀態和表現樣式。準確認識和把握勞動教育形態的時代特征,是區分勞動教育和其他“四育”的重要標識,是實現勞動教育綜合育人價值的關鍵。作為人類社會最基本、最重要的實踐活動,勞動不只是以人為載體的活動,往往還會涉及事、物、境、勢等眾多要素,這些要素在歷史與現實交織的網絡中呈現客觀性、開放性、復雜性等特點,不斷影響著勞動的存在狀態,塑造著勞動教育的樣式。當下,腦力勞動、服務性勞動、復合型勞動的比重不斷增加,勞動教育表現形態呈現出新的特點和趨勢。但是,受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許多教育工作者還保持著“舊式勞動教育”習慣,簡單地將勞動等同于體力勞動或生產勞動,將勞動教育降級為簡單粗暴的懲罰手段或降低學分手段。這種認識使得勞動教育的表現形態仍然停留在簡單化、機械化、重復化階段,與時代和社會嚴重脫節,勞動教育的價值被弱化。

而在人工智能時代,隨著智能技術被廣泛應用于人類的勞動活動中,在技術與智慧的賦能下,人類勞動形態逐漸向智能化和智慧化演變。智能勞動是“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手段, 創造出智能產品或產品中包含人工智能技術的勞動方式”[9],而智慧勞動則是指“依賴于人腦智力從事的具有復雜性和創造性的智能勞動”[10]。智能勞動和智慧勞動不僅是人類勞動的高級形式,更是未來勞動教育的主要表現形態。在智慧勞動和智能勞動中,由于智能機器已經代替人類完成了機械性、重復性、標準化的勞動任務,因此勞動教育的注意力就可以轉到更為精深、更具創造性、更有價值的勞動活動上。借助先進的技術手段,采取智慧化的教育方式,引導學生與智能機器協同勞動,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力、溝通力和創造力,以適應未來智能化、智慧化勞動的需要??梢?在人工智能的耦合協同下,勞動教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表現形態,而是呈現智慧化的教育新貌,日益釋放強大的生命力。

(二)勞動教育實踐場域協同化

勞動教育作為身心合一、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既需要人們投入體力,又需要融入人類智慧。因此,勞動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由一定空間和情境所構成的場域的支持。場域是貫徹勞動教育過程的重要載體,是實現勞動教育目標的關鍵因素。但是,勞動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勞動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是一種“為了生活實踐、通過生活實踐”[11]的教育。因此,家庭和社會等生活場所是勞動教育至關重要的實踐場域。但是,在傳統勞動教育中,勞動教育被視為教師單向的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因而被局限于學校范圍,定格在固定化的課堂中,這導致了教學與實踐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但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應用,移動學習終端的出現突破了傳統教學、科研、管理的時空限制,使得學習和生活緊密融合,實現了學校學習、專業實習與產業實踐的深度對接。

在這種情況下,勞動教育不再是封閉的孤島,也不再是學校和教師的獨角戲,而是包含了師生交互、家校合作和社會的廣泛參與,日益呈現出協同化特征。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功能逐漸呈現去中心化趨勢,勞動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正在去邊界化。這使得家庭、政府、社會等各方力量能夠廣泛參與到勞動教育中,勞動教育逐漸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之間建立了一體化的協同教育機制,形成了家校聯合、校企共育、政校合作的良好局面。此外,基于人工智能支持的互聯網和大數據系統,打破了地區和學校之間的勞動教育資源壁壘,使優質勞動教育資源可以實現跨時空的整合、配置和流轉,有效促進了邊遠地區與發達地區勞動教育的協同發展??梢?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勞動教育不僅有效整合了家庭、學校、政府、社會等各方面的教育合力,而且突破了地域限制,勞動教育的實踐場域被日益擴展,協同育人格局正在形成。

(三)勞動教育話語表達可視化

話語是師生之間信息傳遞、思想交流和情感共振的紐帶,能夠開啟知識分享的大門,提升教育的親和力,對于提高教育效果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勞動教育中,由于勞動教育具有實踐性、體驗性、融入性特點,使得“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7]。但是,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教育者無法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類實踐活動。那么,能否通過生動形象的話語表達將他們在過往實踐中對勞動的認識和體悟,以及積累的勞動精神財富傳遞給學生就成為實施勞動教育的關鍵。對于學生而言,其對圖像的記憶和注意程度遠大于冰冷、僵硬的文字。而當下,勞動教育的話語表達雖然呈現出靈活性、多樣性等特質,但仍然完全沒有擺脫干巴巴的理論說教,不能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很難使其達成對教育內容的認同。

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技術實際上營造出了一種獨特的景觀社會。世界逐漸變成影像的集合,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多通過圖像而建立。反映到勞動教育上,教育者不僅可以借助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等大數據可視化技術,“利用圖形、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及用戶界面技術,通過表達、建模及對立體、表面、屬性、動畫的顯示”[12],對數據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并加以可視化解釋,進而將復雜枯燥的勞動技能流程制作成各種清晰明了、高精度的三維模型及動畫進行講解。同時,隨著虛擬現實以及增強現實技術的發展應用,教育者還可以將現實世界中難以體驗到的勞動場景,通過虛擬現實等技術進行模擬仿真并疊加到真實世界中,使原來只停留在書本、教師口頭描述或學生頭腦中的勞動場景變得真實可感,從而為學生創設更為生動、形象、活潑的勞動教育氛圍??梢?人工智能與勞動教育的融合,可以將抽象、生硬的勞動教育話語轉換成圖片、圖像、視頻、虛擬情境等學生容易理解、愿意接受的可視化的形式,從而優化勞動教育的話語表達,增強勞動教育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實效性。

(四)勞動教育評價方式個性化

勞動教育評價是勞動教育實施的重要環節,是勞動教育實踐的指揮棒。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目標“不再限于對勞動情感、勞動知識和勞動價值觀的單向培養,而是以整體的、綜合的、協同的素養形式呈現”[13],勞動教育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在基本生產知識和勞動技能方面的習得和掌握情況,更要注意學生勞動觀念、勞動意志以及勞動習慣的變化和發展。因此,勞動教育評價應該是動態發展、循序漸進的,是貫穿于整個勞動教育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但是,反觀目前我國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盡管在以學生為中心、提倡自主合作學習等理念的導向下,有了一定的轉變,但主要還是以分數為中心、以考試為主導、以教師為權威,教育評價信息化程度較低,缺乏現代性特質,無法根據學生的個體情況做到個性評估、精準評價,以至于勞動教育評價被定勢和固化,不利于全面衡量學生的勞動素養,難以凸顯勞動教育評價的價值旨歸。

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正好可以彌補勞動教育定性式評估、粗放式評價的不足。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人工智能技術,勞動教育不僅能夠全面觀照“過去、現在、未來”三個向度,而且能夠大規模、低成本、全方位地獲取學生的海量信息,提高信息獲取的精準度,更能夠充分吸納學生、家長、校外勞動教育基地社會人士等獨立的第三方評價主體的意見,綜合運用問卷、作業、考試、訪談、觀察、實踐等多種評價方法,構建全局觀照、全員參與、全域覆蓋、全時貫通、全程推進的勞動教育評價體系,及時、全面、深層次地了解每一位學生,實現勞動教育評價個性化的目標,從而精準定位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勞動需要,提高勞動教育傳導的及時性??傊?人工智能時代,在人機交互、數據分析、算法推薦等多項技術的幫助下,勞動教育實現了對傳統教育目標、思維、方式、場域的突破,逐漸從應試本位轉向人的發展本位,邁進與人工智能協作的開放性、個性化、終身制時代。

三、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的實踐策略

勞動教育是在利用一定科學技術手段的基礎上,將教育與生產勞動這兩個獨立的系統統一起來,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磨煉意志、收獲知識的教育。其與思想政治教育和德育等有著本質不同,不僅蘊含著知識傳授、技能鍛造、價值培育的顯著特點,而且面臨著工具技術與科學精神相匹配的應用難點。因此,利用人工智能開展勞動教育,既要發揮人工智能的科技紅利,助力勞動教育革新升級,又要主動進行價值反思和倫理調節,從而規避人工智能的風險和挑戰,實現人工智能與勞動教育的深度合作。

(一)堅持“冷”“暖”交融,厚植勞動教育的人文精神底蘊

隨著科技化產品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工智能逐漸從幕后移步至市場化應用的舞臺。未來了解高科技產品、學習使用智能技術以適應勞動力市場的變化將成為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在這種教育需求的導向下,教師和學生的關注點會越來越聚焦于勞動教育的技術能力維度,逐漸忽視勞動教育立德、育美的情感功能,這使得復雜勞動被簡化為單一的技能勞動,勞動教育被降格為某種職業技能訓練活動。由此,勞動教育的價值僅僅表現為幫助學生掌握固定知識和技能的外在價值,其促進學生“德智體美”自由全面發展的內在價值將被日益消減。但是,勞動作為生命的本能、生活的樂趣,其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和正向力量,閃爍著人文精神的光輝,是生產性與審美性的統一。因此,利用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既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培養學生過硬的勞動技能,又要在此過程中凸顯勞動教育的精神內涵和人文關懷,注重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和勞動精神面貌,使學生成長為兼具科學技術手段與人文情懷的人工智能時代的合格勞動者。

一方面,要減少工具理性的“冷”,增強人文情感的“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可以越來越輕松地學習技術、體驗生活,這使得工具理性的作用被無限放大,甚至凌駕于價值理性之上。但是,勞動教育與其他實踐領域不同,其始終以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核心價值,觀照每一個生命個體成長的價值實現過程。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用技術提升學生技能而忽略生命的情感和溫度,那么勞動教育的獨特價值和基礎性地位將受到猛烈沖擊。因此,在利用人工智能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在傳授理論知識、培養理性思考的基礎上,不斷傾注人文情感和關懷,不斷肯定學生的主體特性和自我價值,不斷增加情感性交流,進行分享性溝通,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不斷賦予技術以情感和溫度,從而避免“只見技術不見人”“只認數據不認人”的工具理性主義偏向,正確處理好“冷”的技術和“暖”的情感之間的關系,不斷培養學生的社會性情感,豐富和完善人的本性。另一方面,要堅持技術為“用”,回歸育人之“本”??茖W技術形成發展于人類改造自然的勞動實踐中,是人類對自我有機身體進行修正和完善的外在工具。因此,在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要堅持技術為“器”、育人為“道”的理念,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驅動勞動教育的創新發展并非靠生搬硬套,更不是讓人工智能凌駕于勞動教育之上,而是以學生為中心,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不斷地吸納發展,從而借助人工智能的技術優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堅持“破”“立”并舉,劃定勞動教育的技術倫理邊界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自動回答問題等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在教育領域得到應用,智能教學系統、虛擬現實教育、機器人支教等新興人工智能的教育前景也被廣泛看好,這使得“人工智能成為連接教師與學生不可或缺的中介,‘教師人工智能學生’三維主體交往互動成為人工智能時代教學實踐的基本形態”[14]。這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學效率,但也很容易淡化教學的道德屬性。特別是對于勞動教育而言,其不單單是傳授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還包括培養學生的勞動精神和熱愛勞動的情感,隱含一種道德教化功能,而這種道德教化功能的實現依賴于師生間的雙向或多向互動。因此,當人工智能加強了人機之間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協作,使得本應該作為技術工具輔助教育的機器變得幾乎可以模仿人類的一切時,教師就會逐漸由教育教學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陪伴者。在此基礎上,以傳道授業解惑為核心的教書育人理念將被逐漸消解,勞動教育的道德教化功能也會隨之淡化。為此,要打破人工智能無界限進入勞動教育的狀態,為勞動教育劃定技術倫理邊界,以求真、求善、求美的倫理精神規范人工智能在勞動教育中的應用,從而使教師和人工智能都能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實現高質量的勞動教育。

首先,堅持“真”的技術倫理邊界,確保人工智能應用于勞動教育的真理性。人類社會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以“真”為基礎,沒有真,沒有真理性,就沒有人類一切有價值的教育和科技活動?!罢妗钡募夹g倫理邊界是確保人工智能應用于勞動教育具有價值的前提。為此,勞動教育首先要著重培養學生熱愛科學、追求真理的科技情感和實事求是、尊重規律的科學態度,以彌補人工智能的缺陷。其次,堅持“善”的技術倫理邊界,確保人工智能應用于勞動教育的道德性。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普遍化、日?;谋尘跋?遵循一定社會的道德標準和要求是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的基礎。因此,勞動教育要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修養,使學生具備“善”的道德品質,進而能夠選擇“善”的道德內容,踐行“善”的道德行為,履行前瞻性的道德責任。最后,堅持“美”的技術倫理邊界,確保人工智能應用于勞動教育的價值性。人工智能的工具理性使得現代一切科技實踐活動都具有很強的功利性,而堅持“美”的技術倫理邊界,其目的就是將人工智能技術本身的工具性轉換為服務師生的福祉性,進而體現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創新發展的價值性。因此,勞動教育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更好地發揮立德、增智、強體、育美的功能,促進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

(三)堅持“本”“末”相順,重視勞動教育的創新創造本質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進步,現有的勞動形態發生了巨大改變,賦予了勞動教育更寬廣的內涵,促進了勞動教育的與時俱進。但在此過程中,隨著家政、烹飪、手工、園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關課程被納入勞動教育,勞動教育的內容變得空前豐富和龐雜。再加上以遠程勞動、共享勞動、人機協同勞動等為代表的非典型勞動形態與傳統勞動形態在融合過程中的沖突,使得“勞動教育內容的淺薄化和沖突化,將成為未來勞動教育面臨的一大關鍵問題”[15]。然而,對于人類勞動而言,不論是遠古時代的采集狩獵,還是農耕文明的手工勞作,抑或是工業社會的流水作業,乃至人工智能時代的制造自動化,創造性始終是人類勞動特有的本質。因此,面對龐雜的教育內容和有限的課時數,勞動教育在內容的選擇與安排上,就要堅持“本”“末”結合,拒絕淺薄,堅持深度引導,以創造性勞動為主要內容,輔之必要的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和虛擬勞動等,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在生產中革新、在服務中創新、在實踐中創造,使其成為能夠與機器協調工作并且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復合型人才。

一方面,要加強價值觀引領,深化學生對創造性勞動的認識。人工智能時代,人類智能應對人工智能的總體策略是“既競爭又合作”[16]6,即人類在發展、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能力的同時,也要培養人工智能不擅長的能力——創造力。因此,未來的勞動教育,不僅要教授學生一定的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而且要發揮其獨特優勢,使學生在真切的勞動實踐中感受“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勞動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17]的意義,明白創造力是人類最主要的特點和優勢,進而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主動培養創造意識,提升創造思維能力,掌握創造技術技巧,形成對創造性勞動的真摯情感。另一方面,要創設積極的勞動環境,為學生提供創造性空間。勞動教育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造多個勞動技能實驗室,開展面向未來的校本課程。同時,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興趣和勞動教育目標,在年級建設創客實驗室,并配以錘子、剪刀、手鋸等傳統工具及3D打印機、激光雕刻機、焊接設備等現代工具,為學生的創造性勞動提供個性化的操作空間。此外,還要統籌社會資源,充分利用學校周邊的現代農場、工廠、服務業等社會場所,創建更多的勞動教育基地,在良好的勞動氛圍中,激發學生創造性勞動的內驅力,在現代技術的學習實踐中,提升學生創造性勞動的表達力,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創造能力。

(四)堅持“虛”“實”相依,貫徹勞動教育的具身教育方法

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大部分實踐場所將被遷移至線上虛擬空間,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勞動教育的實踐場域,但也很容易讓學生身心分離,使得勞動教育被窄化為心的問題,僅以大腦為主體,更多地關注學生勞動價值觀的養成以及創新思維的培育等精神層面,身體變得可有可無。但是,勞動是“在一個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它耗費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經、腦等,是體力和智力的總和”[18],因而是身心合一、身體力行的實踐活動,身體是實施勞動教育不可或缺的要素。去身體化的勞動教育容易忽視身體在認知、意志、情感生產和再生產中的重要作用,不利于培養完整的人。因此,在人工智能賦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虛擬”和“現實”之間的關系,貫徹身心合一的具身教育方法,使得學生在更自由、更多元、更開放、更智能的勞動空間中解放身體、深化體驗,獲得更加充盈的生命和情感的體悟。

一方面,要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打造一個虛實結合的新環境,鼓勵學生全身心投入。隨著智能勞動、虛擬勞動等嶄新勞動形態的不斷涌現,未來虛擬空間對于勞動教育的開展愈加重要。因此,勞動教育要積極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直觀、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的視聽覺材料,打造“虛”“實”結合的勞動教育新環境,引導學生積極參加人機協作的智能化勞動實踐,通過手腦配合的方式激發身體的潛能,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回歸現實的生活世界,在生活勞動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勞動情感和勞動技能,提升學生生活的幸福感。盡管未來學校的教育活動將愈發依托于互聯網、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營造的虛擬環境,但是勞動教育的本質仍是生活的。馬克思指出,“當勞動已經不僅僅是人類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5]365時,人們便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代替自己完成不能做或不愿意做的事情,從而獲得物質享受和精神滿足。此時,勞動就不再僅僅是人類謀生的手段,而是成為了生活的樂趣??梢?人工智能時代,勞動教育的目的是增強人們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勞動教育需要回歸社會、家庭等真實的生活,在生活的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使學生身心獲得解放,指導學生邁向幸福生活。

“無論愿意與否,人工智能時代都必將到來,或者說已經到來?!盵16]4隨著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的出臺,以及國家政策對勞動教育的高度重視,未來的勞動教育必將與人工智能走向深度融合。因此,應抓住人工智能給勞動教育帶來的巨大發展機遇,借助人工智能的技術紅利,實現對勞動教育的價值重塑、理念重組、模式重構,逐步形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個性自由的勞動教育新生態,構建智慧化、系統化、個性化、人性化的勞動教育體系,引領勞動教育現代化,充分發揮勞動教育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積極又不失謹慎地走好人工智能與勞動教育的未來之路。

猜你喜歡
勞動人工智能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題解教育『三問』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與就業
熱愛勞動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數讀人工智能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