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宋赴任序的內在轉向與文體特征

2024-04-10 20:44孔妮妮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年1期

孔妮妮

(上海師范大學 人文學院,上海 200234)

“序”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體,“序者,序典籍之所以作也”(1)王應麟:《玉?!まo學指南》卷四,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一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021頁。。序的文體功能主要就是陳述典籍之旨、闡釋作文之意。魏晉時期,作為贈人或者贈別詩的詩序開始出現,“雖然重點在詩不在序,序言只是個引子,與唐代贈序文體還有不同,但在一些基本要素上卻有相同之處”(2)鐘濤:《試論魏晉南北朝詩序的文體演進》,《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唐代祖餞宴集和賦詩送別之風使贈序的創作大為盛行,“在親朋師友離別之際,常常設宴餞別,在別宴上又往往飲酒賦詩,詩成,則由在場的某人為之作序”(3)褚斌杰:《中國古代文體概論》第十一章《古代文章的各種體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第383頁。,文人在贈序中記述宴集盛況、抒寫離情別緒、表達祝愿期許。中唐以后,古文運動的倡導者發揚自先秦以來“仁人者送人以言”(4)《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909頁。的傳統,在贈序中陳說忠告、發明義理、針砭時弊,以散文取代駢文注重對偶聲律的創作形式,有力推動了贈序擺脫詩序附屬地位而成為獨立文體的進程。赴任序或稱之官序是贈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士人在親友赴任為官之際通常會作序相贈。在士精神高漲和義理之學興盛的宋代,赴任序的創作也達到了新的高度,對為官者正心修身的勉勵、施政經驗的傳授及對為官職責的闡述是兩宋赴任序的重要主題。在宋代贈序中,赴任序與政治的聯系最為緊密,赴任序創作是反映唐宋政治變革和文學革新的時代書寫,具象展現了傳統社會近世化演變趨勢,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目前學界對唐宋贈序文的研究已有較為豐富的成果,(5)主要成果有:曾棗莊的《論宋代的贈序文》(曾棗莊:《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06~124頁)、趙厚均的《贈序源流考論》(《文藝理論研究》2008年第4期)、蔣寅的《權德輿與唐代贈序文體之確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張海鷗的《宋代贈序文體研究》(《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蔣金芳的《論古代贈序文文體特征》(《文藝評論》2014年第6期)等。但一直以來赴任序都被囊括在贈序中,與送游序、送歸序、應舉序等一起進行整體研究,對赴任序創作的時代特點及其獨特意義并未給予應有的重視。本文通過對赴任序發展演變過程的長時段考察,展現古文運動對赴任序創作的變革與型塑,剖析赴任書寫的內在轉向,闡釋赴任序敘議并存的雙重文體特征及藝術手法,對兩宋赴任序創作進行多層面的整體研究。

一、 從酬贈到經世:唐宋古文運動與赴任序的變革

初、盛唐時期,赴任序多為送行宴集賦詩所作之序,因此與作序者的官職屬性密切相關。張說、張九齡、孫逖等均曾為詞臣或學士,當有同僚赴任設宴餞行時,往往受囑奉命為贈行詩作序。作序者多以駢文記述宴集盛況、為赴任者美德業、延聲譽。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為同僚出攝蒼溪縣主簿作赴任序,序文中典故連綴成篇,以鋪敘排陳之勢夸美赴任者:“汝南則顏子更生,洛下則神人重出。書有萬,覽之者實符于鄭玄;州有九,游之者頗類于班固……平原二客,追子高而已遠;河上諸公,餞林宗而有慕?!?6)楊炯著,徐明霞點校:《楊炯集》卷三《送徐錄事詩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44頁。結尾抒寫別情,楊炯更以子高離別展四方之志和郭泰返鄉千士相送之典體現了對赴任者的贊譽與期許。辭藻富麗、屬對精工、用典繁復代表了這一時期赴任序的創作特征。

安史之亂后國力下降、大批中下層士人不得不多渠道尋求仕進之途,赴任序數量在中唐時期激增。安史之亂造成的國家危機是政治失序和社會矛盾的集中體現,也反映了士階層在思想領域的深層危機。在重建道德秩序和價值觀的過程中,“士人們不得不探求起五經事例中內在的道,這就是明道的主張。明道不是單純的學問或文藝上的思潮,而是作為士人而生存的根基切實相關的問題”(7)[日]副島一郎:《從“禮樂”到“仁義”:中唐儒學的演變趨向》,《學術月刊》1999年第2期。。在文學創作領域,從唐代中期開始的古文運動對于贈序文體的發展定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文以明道”的宗旨使赴任序的內容和形式產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作為古文運動的先驅,獨孤及創作贈序44篇,其中赴任序19 篇;權德輿創作贈序63篇,赴任序有34篇。獨孤及大力倡導“言志”“宏道”之文,反對拘泥于儷偶聲律的形式主義文風。對于記、序諸文體,獨孤及主張應秉承宗經復古之旨,以風雅精神美教化、正褒貶,使文章創作皆本于道,“至若記序、編錄、銘鼎、刻石之作,必采其行事以正褒貶,非夫子之旨不書。故風雅之指歸,刑政之本根,忠孝之大倫,皆見于詞”(8)獨孤及:《檢校尚書吏部員外郎趙郡李公中集序》,《全唐文》卷三八八,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338頁。。與初、盛唐時期的贈序多為駢文不同,化駢為散的新變趨勢使贈序的表達內容更為豐富。在獨孤及、權德輿等人所作的赴任序中,除受囑奉命之作外,亦有相當數量抒發情志、表達觀點的明道之作。在唐代有贈序傳世的文人中,權德輿創作贈序數量最多,其中超過一半都是赴任序。權德輿主張為文應重理導志、經紀萬事,“后之人力不足者,詞或侈靡,理或底伏”(9)權德輿著,郭廣偉校點:《權德輿詩文集》卷三十三《唐故尚書比部郎中博陵崔君文集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507頁。,和局限性較大的詩序相比,脫離詩序的獨立創作更適宜表達個人觀點、體現宏道之旨?!皬耐叫虻慕嵌瓤疾熨浶蛑闪?只能著眼于作者的文體意識,亦即當他覺得要表達的內容不適合寫詩時,就取序文的體裁來達意”(10)蔣寅:《權德輿與唐代贈序文體之確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以形式自由的徒序贈言勉勵逐漸成為赴任序創作的趨勢。此后,韓愈以其志乎古道的創作主張和抒意立言的創作實踐將古文運動推向高潮。在韓愈為友人所作的赴任序中,更加重視義理規諫與道德砥礪,“愈于使君非燕游一朝之好也,故其贈行,不以頌而以規”(11)韓愈撰,馬其昶校注:《韓昌黎文集校注》卷四《送許郢州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37頁。。在創作中韓愈還大量采用以議論為主的形式闡明義理、分析時政,為古文運動影響下的赴任序創作奠定了基調,成為后世師法的典范,“大抵序事之文,以次第其語、善敘事理為上。近世應用,惟贈送為盛。當須取法昌黎韓子諸作,庶為有得古人贈言之義,而無枉己徇人之失也”(12)吳訥:《文章辨體序說》,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二冊,第1622頁。。

北宋時期,古文運動的繼承者大力倡導文以明道、經世致用,“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而已矣”(13)王安石:《臨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七《上人書》,王水照主編:《王安石全集》第七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369頁。。士大夫當尊崇古道、躬身踐履,其文方可傳之久遠,“君子之于學也務為道,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見于文章而發之,以信后世”(14)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六十七《與張秀才棐第二書》,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第978頁。。北宋諸子將宗經明道的主張延展到政治領域,使為文有補于世的創作思想在赴任序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伴隨著北宋士大夫政治改革意識的日益強化,歐陽修、曾鞏等古文家在赴任序中往往直切時弊,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豐富的政治經驗展現經世意識。

北宋初年,王禹偁致力于倡導古文,提出“傳道而明心”(15)王禹偁:《小畜集》卷十八《答張扶書》,《四部叢刊初編》本。的革新主張。在王禹偁創作的30篇贈序中,有15篇赴任序。從開寶六年(973)王禹偁創作第一篇贈序《送畢從事東魯赴任序》,到咸平三年(1000)寫下《集賢錢侍郎知大名府序》,赴任序創作幾乎貫穿了王禹偁一生。在送畢士安赴任序中,王禹偁以在擁有千年禮樂文化傳統的東魯之地實現儒家政教理想而期之,“公是行也,抱其德,遇其時,若敬而守之,奉而行之,見周、孔之道盡行于今世矣”(16)王禹偁:《小畜外集》卷十三《送畢從事東魯赴任序》,《四部叢刊初編》本。。張詠知鄂州崇陽縣,王禹偁以當朝君主重視親民官、拔擢進士專任縣政,勉勵友人不負王命,使古道復行于當世:“縣政有闕,得以擅革;縣人有害,得以專易。既革且易,不康何待?!对姟匪^‘能官人’者,豈獨美于文王乎?”(17)王禹偁:《小畜集》卷十九《送張詠序》。端拱元年(988),李巽以光祿寺丞監婺州稅,而掌茶、鹽、酒稅場務征輸,歲終課其額之增減以為舉刺標準的監當官因其與牟利相關的職務屬性受到輕視,士大夫往往不樂為之。但王禹偁并未在赴任序中抒發對友人懷經世之才而屈居下僚的不平之鳴,而是從“義”與“利”的辨證角度出發,指出監當官雖以理財征稅為職,但其意義不亞于親民官撫字百姓。為官職責雖有不同,但皆為效忠君主、穩固社稷,故有道之祿無榮恥之別,“昔君佐管城,宰晉原,撫民人,親稼穡,非謂義乎?今君奉朝命,臨外司,斂關征,助經費,非謂利乎?義以行之,利以干之,政成歸朝,何往而不濟”(18)王禹偁:《小畜集》卷十九《送李巽序》。。本著有補于世的創作原則,王禹偁緊扣行道主旨,期待赴任者能尊圣人之道、明體用之學,將周公、孔子之道行于當世。

北宋散文六家中以歐陽修創作的赴任序數量最多,皆體現出明道致用的為文宗旨。歐陽修尤重為官者的政治素質,將赴任序創作與國政民生緊密相連。明道二年(1033),孫祖德被召為殿中侍御史。在赴任序中,歐陽修明確指出御史所肩負的職責:“至按章舉劾,發奸治獄,以清風軌,則朝廷之得失,御史系焉。然過者為之,至有伺求以為察,剛訐以為直,驚愚激俗以速名譽,至于紀綱大政則蔑乎無聞也。故于是選,必要以文儒,沈正閎達大體,然后謇謇王廷,為天子司直之臣?!?19)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六十六《送孫屯田序》,第969頁。北宋前期,臺諫官作為君權和相權的有力制衡者,肩負著言事彈劾的重要職責,執政、臣僚一旦被臺諫所彈擊,則未有安其位而不去者。正因為臺諫官的特殊職能,如果沒有剛正閎達的政治素質,則易為矯激之行以邀名,甚至淪為朋黨之爭的工具。孫氏父子兩代皆為御史,歐陽修勉勵友人當紹父志,以中正之道為天子監察百官,維護紀綱。景祐三年(1036),王圣紀出任扶風縣主簿,歐陽修為其作赴任序。歐陽修以都城近畿災害歉收而州縣官員為迎合朝廷之令瞞報災情,迫民在限期內繳納稅賦,以至百姓聚眾上訴的前車之鑒告誡王圣紀,親民官肩負著下情上達的重要職責,京畿之民尚且因地方官的失職而導致下情壅塞,遠赴千里之外任職的親民官更應勤訪民瘼,使民情暢達?!胺鲲L為縣,限關之西,詎京師在千里外,民之不幸而事有隱畏者何限,其能生死曲直之者,令與主簿、尉三人。而民之志得不壅而聞于州,州不壅而聞于上,縣不壅而民志通者,令與主簿、尉達之而已。王君圣紀主簿于其縣。圣紀好學有文,佐是縣也,始試其為政焉,故以夫素所嘆者告之?!?20)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卷六十六《送王圣紀赴扶風主簿序》,第966頁。歐陽修以對為官職責的具體論述取代對圣人之道的泛化講陳,展現出北宋士大夫的政治理想與革新意識。

曾鞏師事歐陽修,以文章名天下,“歐公門下士,多為世顯人,議者獨以子固為得其傳,猶學浮屠者所謂嫡嗣”(21)晁公武撰,孫猛校證:《郡齋讀書志》卷十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995頁。。在曾鞏創作的11篇贈序中,6篇為赴任序。曾鞏在赴任序創作中進一步體現了對時政的高度關注,并針對官員的回避及輪任制度等在地方治理中所產生的弊端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官員選任和回避制度在唐宋時期逐漸成熟。地域回避即避籍,官員任職地需要回避籍貫所在地、寄居地、田產所在地,以避免地方官員殖產營私,“避籍制度所造成的語言障礙,溝通不易的情況,均使官員對他們所任職的地方以及所擔任的職務多所隔閡,曾鞏就對這個現象有很深刻的分析”(22)黃寬重:《從中央與地方關系互動看宋代基層社會演變》,《歷史研究》2005年第4期。。曾鞏即在送友赴任序中分析了實行避籍制度所產生的問題。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的士人被大量派往千里之外任職,而燕、荊、越、蜀之地的士人則相易而往中原地區任職。赴任者對任職地的風土、民情、語言、習俗都缺乏了解,往往當任職者尚未完全適應之時,任職期限已滿,故無法施展才能。對此曾鞏提出了為官之人“各用于其土”的觀點:“所居已安,所有事之宜,皆已習熟,如此故能專慮致勞職事,以宣上恩,而修百姓之急。其施為先后,不待旁咨久察,而與奪損益之幾,已斷于胸中矣。豈累夫孤客遠寓之憂,而以茍且決事哉!”(23)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卷十四《送江任序》,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221頁。江任是撫州臨川人,赴任洪州豐城縣,臨川與豐城雖屬兩州,但兩縣相鄰,風土民情為江任所熟稔,曾鞏對友人在治邑一展所長充滿期待。定期輪任制度是中央政府控制與管理地方官員的重要方式。宋初地方官員普遍實行三年一任的任期制。咸平三年(1000),朝廷為了鼓勵地方官員任職邊遠地區,將川陜、廣南地區的任期縮短為兩年。隨著冗官問題的日益嚴重,地方官員實際任期普遍縮短,官員更易頻繁,數月一易屢見不鮮,甚至是素有規程、宜令久任的邊境諸州也在一年間更換知州數人,歐陽修、范鎮、司馬光等名臣均在奏議中直陳官員頻繁更易在地方治理中所產生的各種弊端。曾鞏則在《送李材叔知柳州序》中以敘議結合的方式展現了官不久任對廣南地區治理的消極影響,“故官者皆不欲久居,往往車船未行,輒已屈指計歸日。又咸小其官,以為不足事。其逆自為慮如此,故其至皆傾搖解弛,無憂且勤之心……而越獨尚陋,豈其俗不可更與?蓋吏者莫致其治教之意也。噫!亦其民之不幸也已”(24)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卷十四《送李材叔知柳州序》,第222頁。。曾鞏指出只有地方官員有久居之心、憂勤之意,方能化民成俗,造福百姓。曾鞏勉勵友人效法古循吏,以德義、惠愛薰蒸漸澤,使禮樂之教行于廣南。

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領袖,大力倡導以散文創作突破駢文以辭為工的束縛,使初、盛唐時期以駢文為主的贈序“一變而成了可長可短、能敘能議、有理有情、形態靈活,既不拘形式,也不拘內容的文學文體”(25)羅書華:《墓志與贈序: 韓愈文體創造的范例》,《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 年第2期。。北宋古文家尊韓崇儒,凸顯圣人之道、重視義理規諫成為赴任序的創作趨向。宋代的赴任序中雖仍有相當數量的詩序,但就表達內容的豐富性而言,以徒序贈言更能展現士大夫經世致用的思想。伴隨著政治領域和文學領域的革新,赴任序成為凸顯士人道德理想和政治主張的文本載體,也是古文運動“文以明道”創作觀的重要體現。

二、 修己臨民:南宋赴任序對治道的內省書寫

儒家歷來重視為政者的道德修養,宋代理學家大力倡導正心修身、存誠居敬,并將其貫徹到對治道的詮釋中,“政在修己,身正則官治”(26)程顥、程頤著,王孝魚點校:《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1148頁。,“治道必本于正心、修身,實見得恁地,然后從這里做出”(27)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八《朱子五》,《朱子全書》第1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521頁。。相較北宋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的政治訴求,南宋則轉向內在,“北宋的特征是外向的,而南宋卻在本質上趨向于內斂”(28)劉子健著,趙冬梅譯:《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7頁。。南宋諸儒將道德性命之學和存養工夫進一步推演傳播,南宋士人更加重視修德立誠、正心養氣對滋養文辭的作用,赴任序的創作也體現出修己與治道緊密結合的內在轉向。

南宋時期,隨著理學影響不斷擴大,勉勵為官者加強道德修養成為赴任序的重要主題。張栻送其友嚴昌裔赴任,作序勉勵友人當以誠敬之心行正大之道,“有所偏黨則不正矣,有所系吝則不大矣。是二者皆私也,纖毫之萌,則正大之體亡矣,是當涵泳乎義理之中,敬恭乎動靜之際,察夫偏黨、系吝而克去之,則所謂正大者,蓋可存其體而得其用矣”(29)張栻著,鄧洪波校點:《南軒先生文集》卷十五《送嚴主簿序》,《張栻集》,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第629頁。。理學家重視持之以恒的道德修養,“大抵作事不出于義理而去于血氣,久之未有不消鑠者”(3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卷一百二十七《本朝一》,《朱子全書》第18冊,第3990頁。。名將岳飛蒙冤而死,世人皆為之痛惜感憤。蔡戡送岳飛之孫岳甫赴任,諄諄告誡岳甫為政不能憑恃血氣之勇,唯有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方能立大節、成大業,“余謂有是才也,有是氣也,必待學而后成。所學既至,所養益深,進而愈退,高而愈下,不以己長矜于人,不以所有暴于外。權輕重而后發,不發則已,發之必驚世駭俗。萬鐘之祿不能加,當如吾孟子;威信敵國,當如藺相如;臨大節而不可奪,當如顏真卿。庶幾不負所學,無愧于古人矣”(31)蔡戡:《定齋集》卷十三《送岳大用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7冊,第701~702頁。。陳元平有英豪之氣,每以功名自許。當其知邵武縣,黃榦作序相贈,以前賢為楷模勉勵陳元平存誠居敬養浩然之氣、成仁人之勇,“有故尚書黃公者,終日正容危坐,視其貌若無以異于常人,聽其言訥然如不能出諸其口,一旦立便殿上,與天子相與可否,凜凜然不可犯。君今該諸其鄉人而式于其閭,其亦有所感也夫”(32)黃榦:《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卷十九《送陳元平宰邵武序》,元刻延祐二年重修本。。在《送潭州陳教授序》中,真德秀提出修己乃治人之本,為官者不重視自身反觀內省的道德修養而欲治邑化俗,無疑是舍本逐末,“士自一命以上,知治人而已,故其朝夕所役役者,大抵以求人之過而已,反觀內省求其身之過者,未嘗致須臾之功焉……以不治之身而臨難治之民,其身之未足以教,而尤其俗之不可以教,此豈圣賢反本之意哉”(33)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七《送潭州陳教授序》,《四部叢刊初編》本。。友人湯巾赴任繁昌縣主簿,真德秀告之以“盡己之忠”、“不息之誠”:“居官臨人要必以二者為本。蓋一毫不自盡不足以言忠,一念不相續不足以言誠。己未忠而覬人之我從,己未誠而責物之應我,天下無是道也?!?34)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七《送湯仲能之官繁昌序》。王邁任潭州觀察推官,真德秀以為仕當治其本勉之:“后世之士,知為場屋之學以釣利祿而已,若夫明善以誠其身,格物以致其知,固有所未暇也。及其一旦任人之事……乃始茫然莫知所措矣?!?35)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二十七《送王察推序》。為政者以行道為本,格物窮理、正心修身,則能應天下之務,不負長民之任。

南宋諸儒在倡導道德修養的同時,也將儒學價值觀作為政治倫理和吏治規范廣泛推行。 “學不足以開物成務,則于儒者之職分為有闕”(36)真德秀:《西山先生真文忠公文集》卷四十七《顯謨閣學士致仕贈龍圖閣學士開府袁公行狀》。。儒者職分不僅是傳經術、明義理,更要行道踐履、經世致用?!奥杉阂粤薄皳崦褚匀省薄按嫘囊怨薄吧W事以勤”的施政綱領成為道德修養在政務中的體現與要求。劉宰送陳孟明監常州稅,勉其當以廉潔自勵、秉公行政:“君自今以始,儻能恕以臨事,不剝下以媚上,廉以自律,不背公以營私,則人稱之,行道傳之,上官薦之,明神右之?!?37)劉宰:《漫塘集》卷十九《送陳孟明監常州稅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70冊,第541頁。王遂任富陽主簿,劉宰在赴任序中以出任杭州通判期間游賞富陽山川勝景的蘇軾引入主題,告誡友人作為地方官不可效仿蘇軾風流放逸之行,勉勵王遂勤于政務:“故余欲以坡仙生平高節勁氣,寧甘心困躓,不一首肯奸諛,為穎叔法;以風流放逸,不屑就準繩,未免小異于程夫子之門,為穎叔戒。若夫簿書之事,穎叔當自得之?!?38)劉宰:《漫塘集》卷十九《送王穎叔主富陽簿序》,第529頁。陳端父知武義,真德秀告誡友人欲為真儒之政當以誠敬之心行仁義之道:“誠能敬以存之,俾亡須臾之離,則靜焉而仁義之體具,動焉而仁義之用行,吾見子之民將游泳德化中有不自知者,是則儒者之效,非世吏之所可及也?!?39)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二十八《送陳端父宰武義序》。真德秀的《送陳端父宰武義序》在士林中引發強烈反響,“仁”在地方治理中的表現和作用被充分詮釋:“至癢痾疾痛,若己隱憂,則吏奸必戢,??趾γ?強梗必鋤,??謹_民;蠹政苛令,是刬是革,??忠缓敛槐阌诿?。此義也,而皆所以為仁也。不知一言之仁,無以立為政之本;不明兩言之仁義,無以達為政之用”(40)真德秀:《西山文集》卷二十八《送陳端父宰武義序》附錄黃自然:《書真西山送陳端父宰武義序后》。。廉、仁、公、勤的為政綱領貫穿于南宋赴任序的寫作中,不僅體現了南宋諸儒明義理、切世用的創作宗旨,也凸顯出士群體堅守節操、振勵士風的時代特征。

現存120多篇南宋赴任序中,超過三分之一都是為出任縣令、縣丞、主簿、縣尉的友人而作,展現了基層吏治的現狀及親民官的困境。南宋時期,磨勘改官要求更加嚴格,只有少數人能升遷為京朝官,大量選人終其一生都沉浮于選海。作為曾親歷州縣之任的序作者,韓元吉、洪邁、葉適、劉克莊等人將親民官的窘迫處境展現得淋漓盡致,“至于論選人至改官格法,及士大夫有視邑如鑊如灘者,其文千變萬態,雖荀卿、莊周無以加”(41)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肪砭攀恕端土痔珳Y赴安溪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141、4142頁。,并在赴任序中對造成為縣治邑之難的原因進行了剖析。在《送劉茂實序》中,葉適指出當前為縣作邑之難的根本原因——朝廷的銓選制度和財政政策?!俺醺墓偃吮刈髁?謂之‘須入’……自后雖宰相子、殿試甲科人,無有不宰邑者矣”(42)李心傳撰,徐規點校:《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十二《官制三》,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246頁。。朝廷將出任縣令作為選人晉升之階而不擇優任命,導致大量不勝其任者“避免而不得,則勉強而后受。既至如不能脫,未有樂而久居者也,皆務為茍且之政”(43)葉適:《水心文集》卷十二《送劉茂實序》,劉公純、王孝魚、李哲夫點校:《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202、203頁。。與北宋相比,軍費支出以及國土面積的縮小,使得南宋朝廷向地方征收大量賦稅,“州郡長官將絕大部分精力集中于維持財計之上,這種‘減之于內而增之于外’的向地方轉嫁財政困難的做法,將州郡置于很艱難的境地”(44)汪圣鐸:《兩宋財政史》,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149頁。。州科于縣,“使為令者惴惴惟財賦是念,朝不謀夕”(45)《宋史》卷一百七十四《食貨上二》,第4216頁。。在以理財為急務的政策導向下,盤剝聚斂、爭獻羨余者以政績出眾除授美官,而以民生為重的地方官員卻仕途偃蹇。在韓元吉創作的八篇赴任序中,赴任者除一為幕職官、一為學官外,其余皆為縣治邑。友人富櫹任烏程縣丞,韓元吉作序相贈。身為北宋名臣富弼后人,富櫹清廉仁厚,任職多年卻未有升遷。在赴任序中,韓元吉通過古今對比展現當今為縣治邑之難。北宋盛時,州縣官員以安養百姓為職、以寬簡不擾為意、以民稱民思為榮,而當今士大夫則咸恥于任州縣之職,視其如蹈水火。究其原因,“蓋古之所謂循吏,不過潔廉以為資,樂易以為政,平其獄訟而拊其煢嫠以字其民而已。租賦之外,未嘗語財也。今于是數者一切不問,其所先務,惟治財為然,而條目甚繁,朝會甚亟,多出于租賦之外。一物有缺,令則以不任職去。煩言或生,亦以擅興獲罪。故為今之官者,莫難于令”(46)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十四《送富修仲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5冊,第210頁。。對為縣作邑之難,南宋士大夫皆有共識,他們迫切希望朝廷改變苛斂州縣財賦以為理財急務的短視之舉,“其要使為國者盡去煩密之法,無破產之役,無雜名之斂,一出于簡古而不以所難責吏,則庶幾公私之論可一而民可善治矣”(47)葉適:《水心文集》卷十二《送劉茂實序》,劉公純、王孝魚、李哲夫點校:《葉適集》,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第202、203頁。。

另一方面,在無法改變朝廷政策的情況下,南宋士人轉向內在,力圖通過對道德修養的強化,勉勵赴任者以廉仁之心、勤恪之行撫字百姓、化民成俗。作序者往往以親歷者的視角向赴任者提出中肯的建議、傳授自己為縣治邑的經驗,以增強赴任者的責任感和行政能力。林泳即將赴任安溪縣令之際,劉克莊在序中總結了自己任建陽縣令的治邑經驗,即以仁心親民、以公心持公道,則邑治民安、百姓愛戴?!坝嗍贾?或不順吾令,余責己而不責人。久之,邑人察余無他,益相親狎。有隱瘼或旱淹當減放,必余告。舊煩于訟,期年日僅數紙,或無訟。吏不勝饑,多遁去??ゑ慊騿栆伛z:‘何以久無翻訴?’駔白:‘宰所剖決,農夫皆能傳詞,士大夫或傳寫以教子弟?!仍倨诩按節M,民恐余去?!?48)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肪砭攀恕端土痔珳Y赴安溪序》,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4141、4142頁。在縣級行政機構中,縣丞為知縣的副職。嘉定之后,小縣一般不專門設丞,而以主簿兼任。梁一清將赴任臨武縣主簿,向歐陽守道求教吏治之道。在赴任序中,歐陽守道指出主簿在基層行政中責任之重,應以保育赤子的誠心盡心撫民,“‘若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此十四字者,初學為吏之本。主簿本職雖專在簿籍,升降戶口,勾稽稅賦,然縣官無多員,既佐官長,則縣事凡皆與聞矣。事民事也,每事心誠求之而已……每事盡心焉,如此而不得自附于廉平循良有政事之吏,吾不信也”(49)歐陽守道:《巽齋文集》卷七《送梁主簿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3冊,第556頁。。歐陽守道以《大學》之道勉勵友人以仁愛之心、勤恪之行裨贊令長,使古循吏之政施于治邑??h尉的主要職能是緝捕盜賊、巡查治邑,維護一縣的治安。相較主簿位卑事冗而難以顯揚其功,縣尉雖官職亦卑,但卻有機會在捕盜平亂中立功升遷,“一旦馘寇有加,則受賞而遷,更爵而去。故吏之好閑而無能者,往往幸為簿;喜功而望進者,往往幸為尉”(50)韓元吉:《南澗甲乙集》卷十四《送連必達序》,第211~212頁。。相對縣尉以緝盜平叛為功的職能要求,作序者以仁民為本,對縣尉履職提出了更高的期望。當友人赴任建陽縣尉,林之奇作序相贈,他指出縣尉雖為捕盜之官,亦為民之父母,“為民父母,至使其赤子失業去為盜賊,茍又從而維縶之、系纍之、刑戮之,以塞予之責、進予之秩、逞予之愿,有利之心焉,則亦豈為民父母意哉”(51)林之奇:《拙齋文集》卷十六《送伯厚縣尉赴官建陽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40冊,第500頁。。不施仁政而以緝捕為能并非治本之策,迫民為盜成己之功更非循吏所為。林之奇勉勵友人當從根源上斷絕盜賊興起,實現儒家安民化俗的王道理想。

南宋中后期,士人更為重視在基層社會濟民化俗的儒者事業,“夫致君澤民,固儒者之事業,亦朋友以是期君也。自上而下言之,能致君則澤民在其中矣;自下而上言之,能澤民乃致君也。后世無莘野之聘,無版筑之求,致君未有不自澤民始”(52)王柏:《魯齋集》卷四《送倪君澤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86冊,第57頁。。南宋諸儒倡導“不謀功利”的道德品質和“以道相合”的政治原則,勉勵士人勤民憂責、行道踐履。楊萬里長子楊長孺臨行問政,楊萬里告之曰:“一曰廉,二曰恕,三曰公,四曰明,五曰勤?!?53)楊萬里撰,辛更儒箋校:《楊萬里集箋?!肪砭攀摺豆袤稹?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3718頁。楊簡送子赴任,引《尚書》之語告誡其子當“惟精惟一”持守、“兢兢業業”為官,并視其為“禍福榮辱之樞機”(54)楊簡:《慈湖遺書》卷三《送子之官》,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6冊,第639頁。。雖然政治活動空間日益縮小,但南宋士人在赴任序中大力弘揚道德理想、展現經世主張,以期通過赴任序的流傳及作序者的社會影響在引導意識形態、重塑價值觀等方面發揮導向作用。

三、 敘議并存:兩宋赴任序的雙重文體特征

議論和敘事作為文學創作中兩種最主要的方式,其所對應的文體類別紛繁。真德秀在編選《文章正宗》時根據文體特征,將傳、記、碑、銘等列入敘事之目,將議、論、辨、說等列入議論之目,而贈序則以其敘事和議論兼具的雙重文體特征被分別列入議論和敘事二目中。在赴任序創作中,宋代士人熔鑄經史,以引證、例證、喻證、對比等論證方法不斷深化古人贈人以言的思想內涵。在繼承和發揚“文以明道”創作主張的同時,宋代士人也汲取了韓、柳傳序文的寫作手法,使赴任序的敘事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對五經的引用是中國古代文學創作的重要傳統。在中國古代文論中,五經被視為各種文體的淵源,“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盟、檄,則《春秋》為根”(55)劉勰著,詹锳義證:《文心雕龍義證》卷一《宗經第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78~79頁。?!兑住芬粤x理明所論之事,是論、說、辭、序之文的源頭?!兑住匪@現出“精義入神,以致用也”(56)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卷八《系辭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58頁。的特征也與宋儒明義理、切世用的創作觀契合,因此在赴任序中,宋代士人頻繁引《易》論證觀點。程準任晉江縣主簿,陳造在赴任序開頭即提出了“心得所樂,可與有為”(57)陳造:《江湖長翁集》卷二十三《送程平叔之晉江簿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6冊,第285頁。的觀點,隨后引《易》離卦彖辭進行論證:“離,麗也。無所麗焉而樂,圣矣。下此者,麗而得所樂,圣賢事業由之而出?!?58)陳造:《江湖長翁集》卷二十三《送程平叔之晉江簿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6冊,第285頁。麗,有附著于心之意。當心無掛礙,不受外物左右,超脫而樂,則為圣。君子之心無所附麗,故其為政仁厚,官民翕然和樂。為物欲所惑者因官微職卑而不得所樂,臨于民則忿疾、施于事則茍簡,則民失父母之慈而無樂業之望。程準為人安貧樂道,不為聲色外物所誘,陳造對其成就循吏之治充滿期待??h尉之職秩低位微,在為友人赴任建陽縣尉所作贈序中,林之奇化用《易》中“列貴賤者存乎位,齊小大者存乎卦”(59)王弼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卷七《系辭上》,第311頁。二句申明位有高低、德無不同的觀點:“蓋位者其時也,時之異列,則一貴一賤分焉;卦者其德也,德無不齊,所以處小大一也。古之君子,其涉世應變之跡,各隨其時之所遇,有萬不同,誠不可以一概論,而其所同者德也?!?60)林之奇:《拙齋文集》卷十六《送伯厚縣尉赴官建陽序》,第499頁。官職高低并非對為官者德行能力的判斷標準,孔子亦曾任委吏、乘田等卑職,有德君子雖居下位而能盡忠職守,其行道踐履之志與位尊者無異。對經典的化用不僅使論證更具說服力,也表達了作序者對友人在縣尉之任上展現君子所懷之志、所行之道的政治期待。

南宋時期,無論是對歷朝國史的編寫還是對本朝史的撰述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隨著史學在南宋的繁榮及史書編傳活動的興盛,南宋士人在赴任序中以充分的史實作為例證,展現出強烈的憂患意識和政治責任感。曾漸知滁州,王炎在赴任序中以孫吳、東晉、劉宋等南方政權在兩淮修建堅城對抗北方強敵的史實,駁斥了兩淮無險阻非防御之地的因循之論:“三國鼎立、南北瓜分之際,兩淮間常為天下戰場,孫仲謀立塢濡須,曹操先計后戰,不能爭也。謝幼度師于淝上,苻堅擁眾山立,不能抗也。沈璞守一盱眙,佛貍傾國南向,往復再攻其城,不能下也。若謂兩淮無險阻決不可守,抑過矣?!?61)王炎:《雙溪類稿》卷二十五《送曾鴻父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55冊,第714頁。滁州作為保衛南方政權的淮上重鎮,守令肩負著鑄堅城、聚民心以備戰守的重要責任。王炎指出兩淮防線對保障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勉勵友人為穩固邊防、抗擊強敵做出長遠規劃。相較唐人贈序中將嶺南視為貶謫之途的哀愁與悲戚,北宋士人通過渲染嶺南物產之美、風土之奇以平復友人赴任的不平與憂懼;南宋士人更加重視嶺南獨特的地理價值與戰略意義,以當代名臣事跡強化對赴任者職責使命的論說。方滋知靜江府,送行親友多戚戚,為其赴任廣右而抱不平。陳長方在赴任序中以本朝史實指出嶺南守臣在安定社稷中的重要作用:“五嶺之地襟帶南海,探制外夷數十國,自是一都會?;实v間,廣源之患幾至騷動半天下,至煩朝廷移兵西陲,然終不聞生致其豪,稍奏厥績。有事之初,使當時部刺史有人制其幾微,一轉手力耳?!?62)陳長方:《唯室集》卷二《送方務德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9冊,第634頁。北宋仁宗朝,儂智高反,守臣皆無平叛良策,以至朝廷不得不派名將狄青率大軍南下。陳長方勉勵方滋毋以任職嶺外而輕忽其職,應以高度的責任感經略嶺南、成就經綸事業。劉克莊之弟為惠州令,在其尋覓幕僚之時,劉克莊推薦了友人卓渙。但卓渙卻囿于陳見,以霧潦炎熱易患疾病而疑慮重重。劉克莊遂以北宋劉安世和田晝之事跡進行勸勉:“元城公有止酒之戒,田承君有在京師病傷寒之喻,茍伐天和,雖在中州而病,不必南州能病人也?!?63)劉克莊著,辛更儒校注:《劉克莊集箋?!肪砭攀端妥繙o之羅浮序》,第4053頁。劉安世因直言勇諫觸怒權臣而被貶嶺南,但其意志堅定、修身養性,終得北歸而高壽。鄒浩直諫宋哲宗而得罪,臨別時與友人田晝流涕,田晝正色責曰:“使志完隱默,官京師,遇寒疾不汗,五日死矣,豈獨嶺海之外能死人哉!”(64)朱熹:《三朝名臣言行錄》卷十三之二,《朱子全書》第12冊,第821頁。劉克莊以當代名臣言行事跡作例證,勉勵卓渙輔佐令長,為國盡忠。

對比和喻證也是宋代赴任序中經常使用的論證方法。友人趙公邁知衡州,林之奇作序相贈,以層級遞進的對比進行有力論證。林之奇首先就循良豈弟的循吏與機巧峻急的能吏進行對比,“循良豈弟之施于有政,往往近于懦弱而少決,姑息而多貸。以故或者病之,以為算計見效,曾不若能吏之任鉤距之智、峻鞭撻之威,其擊強仆奸,有以大快人意者”(65)林之奇:《拙齋文集》卷十六《送衡州趙使君序》,第498頁。。因此世俗之論多視循良豈弟之人為迂腐不切世用。隨后林之奇從當代上溯漢唐,以司馬遷、班固等史家的去取標準和杜甫對元結的評價展開論述:“審循良豈弟之不如機巧決斷之為,則趙廣漢、韓延壽、張敞之徒過于黃霸、龔遂遠矣。遷、固之傳循良,其去取予奪之際乃若是焉,何哉?元次山之為道州,蓋所謂惻隱而多恕、寬慈而近厚,號為循良豈弟之尤者也。其在當時,譏訶詆罵之聲不絕于上下,而有識者賞焉。故老杜以謂,今盜賊未息,知民疾苦,得結輩十數公落落然參錯天下為邦伯,萬物吐氣,天下少安可待矣?!?66)林之奇:《拙齋文集》卷十六《送衡州趙使君序》,第498頁。雖然循良豈弟之風不為當世所重,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循吏之德與治邑之績千百年后依然光耀史冊,被后人所敬仰,而曾經煊赫顯揚的能吏早已湮沒無聞。有力的對比論證使循吏千古之譽與能吏一時之功高下立判,林之奇勉勵友人當堅守儒者入仕之初衷,治邑當行循良豈弟之政,方為儒者千秋事業。喻證法則通過生動形象的方式論證觀點、闡明主張。李彥穎少負才名,識者無不以為將有大用。李彥穎赴任余杭主簿,人皆為其才高職卑而嘆惋。韓元吉在赴任序中以金、玉為喻,批駁了主簿卑職無以彰顯才能、士人任之無法行道踐履的世俗之論:“玉之孕于山也,塊然無以異于石也,攻之則見焉,攻之至者,則其文益著。使世不用玉則已,如用焉,會期之圭璧、宗廟之罍斝,吾知必于是乎取之矣……君子之在下位,雖治一官,與宰天下不殊,舉一職與運四海不殊,賤其官而弗為,易其職而無所事,非君子然也?!?67)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十四《送李秀實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65冊,第207頁。金玉孕于山中無異于土石,一旦被發掘琢治則為宗廟之重器,故為縣治邑與治天下無異。李彥穎德才兼茂,有金玉之質,韓元吉勉勵友人當堅守君子之道,毋以主簿位卑事冗而鄙其官、輕其職,假以時日必能成兼濟天下之志。

雖然宋人尚議論,赴任序創作中議論化特征鮮明,但敘事作為贈序文體的原初特征仍然在赴任序中得以保留。北宋初年王禹偁在記述赴任者事跡時,依然留有唐人贈序的遺風,常以融駢入散的方式鋪陳事典、描繪人物形象。牛冕赴任,王禹偁以排偶之體概述了友人的仕宦經歷,凸顯出赴任者出眾的才華與吏能,“君嘗倅二郡,牧一州,所在稱理,有龔、黃之政焉;又嘗佐秋官,詳庶獄,事無枉橈,有于、張之風焉;游館殿,專筆削,褒善貶惡,有班、馬之辭焉”(68)王禹偁:《小畜集》卷十九《送牛冕序》。。排偶鋪陳雖可達到增文勢而廣文義的效果,但這種概括性的敘述無法充分展現個性化的人物形象及其獨特的人格魅力。以歐、蘇及其門人為代表的古文家更為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具象描繪,在對赴任者事跡的書寫中以實錄精神寄予褒貶評價,體現其社會意義。馮如晦知梓州,秦觀贈行舍詩而作序,“馮侯將行,同舍之士二十有八人,餞飲于慈孝佛寺,又將屬賦詩,而觀以拙陋,所欲言者不能盡之于詩,乃以舊聞,并以嘗所感嘆者為序贈之”(69)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卷三十九《送馮梓州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79、1278頁。。赴任序詳述了馮如晦在范純仁被訟不法而權臣挾私構陷事件中堅守立場秉公斷獄的經過,“高平范公之帥環慶也,環將種古以寧守史籍變其熟羌獄,上書訟冤;且言高平公不法者七事,朝廷疑之,即寧州置獄,而馮侯以御史推直實奉詔往訊。是時高平公坐言事去,執政有惡之者,欲中以危法久矣。此獄之起,人皆為懼……及考按,連逮熟羌之獄實不可變,而古所言高平公七事,皆無狀。附置以聞,執政殊失望”(70)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卷三十九《送馮梓州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1279、1278頁。。馮如晦剛正不阿、守道不移,雖因違逆權臣而被罷,但卻在士林中贏得了崇高的聲望。作序者在復雜的政治事件和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展現出馮如晦“有守君子”的風骨與品格,較之程式化的贊譽更能產生崇名節、勵士風的社會影響。

在赴任序中,宋代文人還擅于使用比喻、雙關、對比等多種修辭手法,使敘事傳統自韓柳之后又有了進一步發展。比喻是宋人常用的修辭手法,“《易》之有象,以盡其意;《詩》之有比,以達其情。文之作也,可無喻乎”(71)陳骙:《文則》,王水照主編:《歷代文話》第一冊,第146頁。。比喻不僅能夠使語言簡練生動、體現文約而事豐的敘事主旨,還可以給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間。韓元吉在送蔡迨赴任序中,將友人比作列于市肆的千鈞之鼎,“市之肆,百貨攸萃也。有鼎焉,其文炳然龍也,其識蔚然籀也,其重且千鈞……將舉焉,臏幾絕而力不勝,蘄告于上,而亦不果取也。他日問焉,售于野人矣”(72)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十四《送蔡肩吾序》,第210、211頁。。通過比喻,形象展現了蔡迨才高命舛的人生經歷以及自己雖全力舉薦依然無法改變其困頓處境的無奈,“吾意其器于清廟可期矣。然而吾臏幾絕焉,吾言之發而未之或繼也,肩吾去為郴之桂陽令,是猶見售于野人歟”(73)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十四《送蔡肩吾序》,第210、211頁。。蔡迨出身官宦之家,與韓元吉、呂本中等人俱師從名儒尹焞,學養和才華為士林所稱。南渡后,蔡迨流落川蜀。韓元吉為吏部尚書,上奏舉薦蔡迨,希望友人能獲得朝廷重用,然而韓元吉的舉薦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蔡迨最終出知郴州桂陽縣。除比喻外,韓元吉還巧妙運用了雙關的修辭手法,“舉”字一語雙關,明為舉鼎,實為舉薦。通過比喻、雙關修辭手法的交疊使用,不僅避免了冗長敘事,同時也以簡練蘊藉的筆法寄予了作者的深長之思,使赴任序的意旨更加深遠。紹興七年(1137)八月,樓炤知溫州,鄭剛中作序相贈。樓炤與鄭剛中既是同鄉又為同學,兩人互相砥礪,沿著相同的生命軌跡相伴前行。政和五年(1115),樓炤中進士后仕途顯達。鄭剛中則長時間未能進士及第,“某以貢士不得第,而公奏名矣。是其初已不得同也。其后公歷仕路,翺翔二十年,而某以布衣窮悴,亦若是之久。中間自覺如水禽浩蕩,見人即飛,自然相避。是其后又不得同也”(74)鄭剛中:《北山集》卷十三《送樓仲輝知溫州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8冊,第136頁。。鮮明的對比飽含了作序者對境遇殊異而導致友情疏離的悲愴,“水禽浩蕩,見人即飛”的比喻形象生動地展現了昔日好友因身份地位不同致使生命軌跡漸行漸遠的世態人情。經過多年的科場鏖戰,鄭剛中終于紹興二年(1132)以第三名進士及第,與樓炤同朝為官,繼同學之情又續同僚之誼。紹興七年(1137)秋七月,宰相張浚之兄滉特賜出身,與郡。中書舍人樓炤認為對張滉的任命不合祖制有違公議,遂封還詞頭拒不草制。由于高宗堅持己意,樓炤力請求去,朝廷下旨除職,充秘閣修撰、知溫州?!俺嗨缮涸?吾其望故廬而歸矣。公于時回首三十年之雅,略去名勢,雞肥黍熟,相與開書論古今、慨興亡而浩歌,則后日之樂,庶乎其可以同焉?!?75)鄭剛中:《北山集》卷十三《送樓仲輝知溫州序》,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38冊,第136頁。在序文中,鄭剛中沒有以慷慨有力的議論表達自己對友人道不合則去的支持與認同,而是在娓娓道來的敘事中通過雙線并舉的對比手法記述了自己與友人先同后異、最終以道相合而不以功名利祿改易的堅貞情誼。

自中唐至宋,文人更加重視議論,并將其視為明義理、切世用的重要手段,“有用文字,議論文字是也”(76)呂祖謙:《古文關鍵·看古文要法》,王水照編:《歷代文話》第一冊,第237頁。。通過議論闡明觀點、表達立場成為宋代赴任序的典型特征。臨別賦詩作序是盛行于唐宋的文化傳統,“如贈送燕集等作,又當隨事以序其實也”(77)吳訥:《文章辨體序說》,第1622頁。。這種敘事性一直延續到宋代,脫離了詩歌的徒序更加適合對赴任者經歷的紀實書寫和對赴任者形象的個性化描繪。敘議并存的雙重特征使宋代赴任序得以吸納運用論、說、傳、記等多種文體的表現手法,以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展現宋代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精神風貌。

四、 結 語

唐代傳世的贈序數量近五百篇,其中赴任序約占贈序總數的三分之一。中唐之后,古文運動倡導者秉承“文以明道”的創作宗旨,使赴任序創作逐漸突破了美德業、延聲譽的酬贈體式,展現出明義理、切世用的創作趨向。兩宋贈序超過千篇,作于北宋時期的赴任序約占贈序的百分之二十六,而南宋時期的赴任序約占贈序的百分之十八。(78)根據曾棗莊主編《宋代序跋全編》(齊魯書社,2015年)統計,兩宋贈序共1204篇。北宋贈序435篇,赴任序112篇。南宋贈序769篇(其中包括作于宋亡之后的73篇),赴任序127篇。北宋士人延續了唐代古文運動的精神,以王禹偁、歐陽修、曾鞏為代表的古文家創作了大量赴任序弘揚明道與致用的經世思想,不僅展現了士大夫對時政的關注,也使赴任序的政論化與義理化創作范式更加成熟。北宋赴任序在贈序中所占比例與唐代大體相當,南宋贈序數量出現了井噴之勢,但赴任序的數量卻沒有相應提升,這與南宋一朝的政治環境和士群體仕途壅塞的現實直接相關。南宋的疆土面積較北宋縮減了五分之二,員多闕少的情況更為嚴重,“選人升為京官自循資始,但南宋就連低級州縣佐官的位置也很難獲得……壅塞的仕途,造成了士人對主流政治的疏離,流向由單一而轉為多元”(79)王瑞來:《小官僚大投射:羅大經仕履考析 ——宋元變革論實證研究舉隅之三》,《文史哲》2014年第1期。。士人流向的多元化使贈序數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時,也相應減少了赴任序所占比例。疆域空間的壓縮與政治環境的惡劣使得南宋士人對赴任序的書寫逐漸轉向內在。除了在朝廷右武之時等特定時間段,南宋赴任序中較少以夸美的敘述表達對赴任者建功立業的期許,更多的是通過對道德修養的內省與道德操守的要求展現對為政者的勉勵,彰顯出宋型文化的獨特魅力。在創作中,兩宋士人充分運用比喻、對比、排比、雙關等多種修辭手法來凸顯赴任者的事跡,藝術形式較之唐代更為豐富多樣。南宋理學興盛,南宋諸儒進一步將價值觀融入赴任序中,通過熔鑄經史闡發論點、強化論證,展現作序者的道德理想,以期對士人為政和出處提供理論指導。宋代士人塑造的重道德、尚名節的赴任者形象也成為經典為后代所師法,對贈序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