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針灸式設計塑形、賦能、鑄魂

2024-04-10 07:16萬寶寧
劇影月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鄉賢鄉土村民

萬寶寧

鄉村振興戰略是著眼于為全球解決鄉村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從歷史和傳統的經驗中提出來的重大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之后,鄉村振興計劃的布局不斷升級,并且已經成為我國的重要發展戰略。

早在1947年,“中國農民的代言人”費孝通先生(1910-2005)出版了《鄉土中國》,他指出在尋求現代社會治理方式上,要學會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繼承優秀傳統文化,有選擇地繼承鄉土社會的治理方式。習近平總書記也多次提出:“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薄皩嵤┼l村振興戰略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毙腋5膶崿F既要靠物質生活的滿足,更要靠精神生活的富足,這有賴于鄉村文化建設。

鄉村文化建設不是對傳統文化簡單地改造,而是對鄉村文化的重新發現,鄉村文化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唱大戲、舞獅、舞龍等傳統文化符號,不能在鄉村游、農家樂等過度開發中侵蝕鄉村文化的根基,需要靜下心來,俯下身子,在田野、村莊找回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從加強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完善鄉村文化人才機制等方面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區域文化資源,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利用鄉賢文化、鄉土文化等元素構建鄉村健康文化秩序,更好地豐富和推動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是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意義深遠,更面臨許多的矛盾和困難,需要歷史的經驗和現實的努力。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提供了許多智慧和啟發,可以作為理論指導,為探尋鄉村文化建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新思路。

一、加強鄉村公共文化建設

這是保障鄉村居民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縮小鄉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在享受文化資源上的差距的重要舉措。在新時代,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應通過制度建設、政策引導、體系完善等手段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建設,以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培育文明鄉風和淳樸民風。首先,加強對文化建設的組織領導,對鄉村居民文化業務工作的指導與督查,科學制訂鄉村文化振興中長期規劃、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工作標準,加強檢查和考評。其次,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鄉村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挖掘、整理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對鄉村文物古跡和傳統文化場所的保護。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和健身場所,組建獨具特色的村史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激發鄉村文化活力。最后,搭建文化活動平臺,組建鄉村文藝社團,群眾性文化活動的開展既可滿足村民社交、休閑等基本需求,也可傳承、繁榮鄉村文化,以及凝聚人心、維系社會穩定,是建設鄉村文化的重要一環。擴大村民文化活動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以講好鄉村故事為導向,提升村民文化活動的實效性。

戲曲植根鄉土,千百年來與民眾的生產生活休戚相關。在鄉村,看戲不只是看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戲臺不僅搭建起了演員們展示才華的舞臺,還衍生出了集眾多功能為一體的應用場景,為村民帶來更多樣的體驗,這不僅有助于傳統戲曲突破困局,還可為鄉村振興凝聚更旺人氣、注入更大活力。戲曲表演傳遞出的積極樂觀的生活氣息,能彌補鄉村精神生活貧乏的不足,在豐富精神生活的同時,還能刺激鄉村消費市場。加強鄉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關鍵是順應時代要求,踐行“以需定供、按需配送”的文化供給模式,盡可能按照村民意愿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激勵村民及其他社會力量參與鄉村公共文化產品生產、傳播,實現公共文化產品從傳統的單中心提供模式向多中心、多層次、協同合作的提供模式轉變,以提升鄉村公共文化供給總量、提高鄉村公共文化供給服務效能。

二、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積極促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振興發展,能夠豐富村民精神生活、提升村民經濟收入以及改善鄉村發展環境,為加速邁進共同富裕形成強大動能。優化鄉村振興資金構成比例,加大鄉村文化經費保障額度,支持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首先,發展鄉村文旅產業,要創新鄉村農文旅產業發展機制,如不斷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提升鄉村閑置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完善基礎設施;不斷創新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促進文旅資源之間的產業對接。落實鄉村休閑旅游提升計劃,持續培育一批生態美、生產美、生活美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推出“非遺+研學”“非遺+采風”“非遺+旅游”等主題活動,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加碼助力。其次,要推進鄉村非遺項目轉化,鄉村非遺要在眾多文化產品中脫穎而出,獲得更加廣闊的傳承與發展空間,就必須結合時代特點,運用“非遺+市場”的理念進行創新。在內涵表達上,挖掘出鄉村非遺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將非遺元素附加在文創產品設計中,讓產品不拘泥于外觀包裝,讓人們充分地了解非遺的“根”和“源”。在形式表現上,將其有效融入各類產品及品牌中,通過視覺形象和產品形態進行鄉村非遺傳播和創新轉化。在傳播中要加強數字賦能,構筑多路徑傳播新業態。最后,要構建鄉村文化產業鏈,要結合地域特色、民族特色、鄉土特色鮮明的農文旅融合項目,構建集吃、穿、住、行、玩為一體的鄉村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推動鄉村農文旅產業持續發展。此外,要促進文化與旅游、科技、農業、體育、康養、教育等的多元產業融合,實現“文化+旅游+教育+科技+N”等業態創新,實現鄉村文化傳承與創造性轉化。

三、完善鄉村文化人才支撐機制

人才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基礎力量。如何吸引人才、如何留得住人才、如何改變鄉村人才向城市單向流動的趨勢,是鄉村文化振興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鄉土中國》理論視角,構建多元教育體系,加強村民文化自信。村民文化自信是實現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立足點,鄉村文化認知感與歸屬感的增強是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動力源泉。村民文化自信的建立,有助于形成鄉村與外來文化的良性互動。首先,要用政策培育新型村民,結合鄉村特定民俗文化開展民俗表演、家風傳習等活動,培育村民的人文情懷,增強村民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構建具有高度凝聚力的新型村落共同體。在校園里通過課間操、社團活動、校本課程建設等渠道實現鄉村特色文化的育人效用。其次,要用政策引導鄉賢,可細致區分新鄉賢群體類型,以針對性發揮新鄉賢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示范作用、推動作用,如“富鄉賢”應側重其經濟資源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的導入,“文鄉賢”應側重其在鄉土文化傳承中的推動作用“德鄉賢”應側重其對鄉風文明的涵育作用,“技鄉賢”應側重其對鄉村文化產業的帶動作用。最后,要用政策吸納社會人才,如提供方便、快捷、優惠的金融服務,優化醫療保障,健全完善容錯糾錯機制,合理提高基層鄉村人員工資等,留住鄉村文化建設人才。注重選配政治素質好,并具有文化專業特長的人員充實到鄉村文化崗位。優化鄉村公益崗管理,在鄉村配備專職鄉村文化指導員,具體負責鄉村文化室、圖書室、文化活動中心建設,組織培訓鄉村文藝團體、文化大戶、文藝愛好者,不斷壯大鄉村文化人才骨干隊伍。

總之,加快鄉村文化建設,不僅關系到鄉村的全面發展,更是推動鄉村振興的一項重大舉措,《鄉土中國》更多地給予鄉村文化建設新思路,激發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文化新活力,讓文化振興“軟實力”成為鄉村振興“硬支撐”。

猜你喜歡
鄉賢鄉土村民
“蜀”潤鄉賢,“陶”享美好
定點幫扶讓村民過上美好生活
讓新鄉賢助力鄉村組織振興
宋澤平:當代鄉賢賦能鄉村振興
張存海:帶領村民過上好日子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能人選出來 村民富起來
芬芳鄉土行
南安鄉賢再發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