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對乳腺癌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

2024-04-10 08:35任霞陳黎黎
醫療裝備 2024年5期
關鍵詞:二聚體間隙下肢

任霞,陳黎黎

浙江省臺州醫院 (浙江臺州 318050)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外科術后常見的并發癥,且血栓脫落可誘發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加強外科術后患者DVT預防是促進術后康復的重要環節[1-2]。踝泵運動是預防外科術后患者DVT 的重要手段,但依從性差,效果欠佳[3]。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是近年來興起的一種抗血栓治療設備,主要通過壓力梯度加快血液或淋巴流動以促進微循環,近年來被逐漸用于外科術后患者DVT 預防中[4-5]?;诖?,本研究旨在分析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在乳腺癌術后DVT 預防中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 年5 月至2022 年6 月于醫院行乳腺癌根治術的患者120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每組60 例。試驗組年齡39~80 歲,平均(64.11±6.05)歲;腫瘤分期:Ⅰ期19 例,Ⅱ期27 例,Ⅲ期14 例。對照組年齡35~78 歲,平均(63.91±6.21)歲;腫瘤分期:Ⅰ期17 例,Ⅱ期31 例,Ⅲ期12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為女性,且參照《美國癌癥聯合會》[6]制定的分期標準為Ⅰ~Ⅲ期;且由我院同一組醫師行乳腺癌根治術。排除標準:既往存在DVT或有血栓疾??;存在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禁忌證。

1.2 方法

對照組于術后當天予以踝泵運動治療,包括踝關節被動趾曲、背伸和旋轉以及腓腸肌的按摩等。

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睿士醫療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型號:IPC-S600]治療。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的操作流程:(1)開機,檢查壓力泵是否處于備用狀態;(2)做好患者的宣教工作,擺好體位;(3)佩戴氣囊及連接氣管,佩戴需松緊適宜,以氣囊內壁與皮膚間容納 2 指為宜;(4)設定治療時間;(5)選擇治療方案為恒壓梯度1-Order;(6)選擇治療能量,根據個體選擇治療壓力級別;(7)根據氣囊佩戴部位選擇雙下肢相應部位;(8)啟動治療,再次宣教運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如有不適,及時呼叫。

兩組治療均>7 d。

1.3 觀察指標

(1)肢血流動力學指標: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通用電氣醫療系統(中國)有限公司,型號:LOGIQ e]檢查測定兩下肢股靜脈和足背靜脈血流速度;(2)凝血功能指標: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 d,分別采用凝血分析儀(DIAGNOSTICA STAGO,恩塔高診斷股份有限公司,型號:STA R Max)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e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g time,APTT)和D-二聚體;(3)記錄術后7 d 內DVT 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下肢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兩下肢股靜脈和足背靜脈血流速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d,兩組股靜脈和足背靜脈血流速度治療后明顯快于治療前,且試驗組快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下肢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表1 兩組下肢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cm/s,±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股靜脈血流速度 足背靜脈血流速度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對照組 60 12.08±2.34 14.72±2.56a 5.75±1.17 7.73±1.29a試驗組 60 12.12±2.21 16.93±2.72a 5.49±1.28 8.51±1.46a t 0.211 2.301 0.241 2.215 P 0.789 0.029 0.732 0.036

2.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APTT 和D-二聚體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3 d,兩組血清APTT 水平較術前上升,D-二聚體水平較術前下降(P<0.05),且試驗組血清APTT 水平高于對照組,D-二聚體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凝血功能指標比較(±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aP<0.05;APTT 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

組別 例數 APTT(s) D-二聚體(mg/L)治療前 治療后3 d 治療前 治療后3 d對照組 60 25.17±2.91 30.23±3.04a 1.26±0.19 0.40±0.09a試驗組 60 24.84±3.04 34.52±3.41a 1.24±0.21 0.31±0.06a t 0.236 2.275 0.209 2.581 P 0.743 0.031 0.791 0.014

2.3 兩組DVT 發生率比較

治療后7 d,試驗組DVT 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DVT 發生率13.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927,P=0.048)。

3 討論

外科手術是治療乳腺癌的主要方法,但由于該術式創傷較大,患者失血較多,術中大量出血會增加機體血液黏稠度,加上手術麻醉藥物刺激,術后兩下肢的肌肉易發生麻痹,且血管處于松弛狀態,靜脈回流速度變慢,導致下肢血流不暢,易誘發下肢DVT[7-9]??鼓幓蝓妆眠\動是預防外科術后下肢DVT 最常用的方法,但抗凝藥可能會誘發或加重外科術后患者的出血情況,使用風險較大[10];而踝泵運動需要專業手法和技術指導進行鍛煉,如鍛煉不當可能會引起關節及肌肉拉傷[11-12]。

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是近年興起的非介入式序貫加壓的設備,已廣泛應用于血栓的預防中,主要通過模擬骨骼肌運動時產生的波浪狀泵血作用,推動下肢血液流動,減少血液在下肢淤積[13-15]。本研究發現,治療后3 d,試驗組兩下肢股靜脈和足背靜脈血流速度快于對照組,試驗組血清APTT 高于對照組,D-二聚體低于對照組,提示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用于乳腺癌術后不僅可加快股靜脈和足背靜脈血流速度,改善下肢血流動力學和凝血功能。同時本研究還發現,治療后7 d 內,試驗組DVT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說明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用于乳腺癌術后可降低下肢DVT 的發生率。分析其原因為,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模仿人類骨骼肌形成波浪狀泵血作用,通過不一致的壓力梯度促進下肢血液的灌注,進而增強血流速率[16-18];而且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不僅能通過沖刷血管壁減少凝血因子在血管壁的聚集,還能促進內皮細胞分泌組織纖溶酶,改善血液的高凝狀態,減少下肢DVT 的發生[19-20]。

總之, 間隙性壓力治療系統用于乳腺癌術后,不僅可以加快股靜脈和足背靜脈血流速度,改善下肢血流動力學指標,還可改善凝血功能,降低下肢DVT 的發生率。

猜你喜歡
二聚體間隙下肢
間隙
中西醫治療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研究進展
飛行過載及安裝間隙對主安裝節推力測量的影響
緊流形上的Schr?dinger算子的譜間隙估計
準媽媽要重視下肢靜脈曲張的預防
淺談保護間隙的利弊與應用
D-二聚體和BNP與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的關聯性
微創旋切術治療182例下肢靜脈曲張的術后護理
聯合檢測D-二聚體和CA153在乳腺癌診治中的臨床意義
兩種試劑D-二聚體檢測值與纖維蛋白降解產物值的相關性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