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共產黨延安十三年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探索

2024-04-11 17:21何虎生薛思齊
中國人民大學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人民出版社中國式延安

何虎生 薛思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1)《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612頁,人民出版社,2023。近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前仆后繼、步履不停地追求實現現代化的目標。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經過長期探索,找到“中國式現代化”這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1935年至1948年中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在延安的十三年間(以下簡稱延安十三年,又稱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發展的關鍵時期。中國共產黨一方面以延安為立足點,建立黨領導的政權,思考并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取得了豐厚的理論成果;另一方面以延安為出發點,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實現歷史性轉折、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做準備,為推進、拓展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了一定的社會條件和物質基礎。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十三年間,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初步構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意涵,開啟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黨在延安十三年間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對于新時代新征程上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

一、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艱辛探索

延安十三年,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貫徹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初步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于現代化的基本認識。新民主主義理論展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一幅理論圖景,是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理論成果。

(一)黨對中國現代化理論的初步認識

中國共產黨人很早就對中國現代化的前途產生了一定的理論自覺。20世紀初,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對于現代化的認識還不夠深入,認為現代化道路就是民主(“德先生”)和科學(“賽先生”)。陳獨秀主張:“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2)《陳獨秀文集》第1卷,362頁,人民出版社,2013。這一時期,中國人在與西方現代文明的接觸中認識到一些表層的現代化特征,現代化語境開始在中國萌發。但是,彼時西方國家向中國展現的是它們已經高度現代化的現實,“現代化”的范疇是作為結果出現于理論場域中的,所以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們的探索實際上沒有超出“現代化是什么”的認識范圍。

十月革命的爆發,促使中國思想界將現代化道路即“如何實現現代化”問題提了出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也開始了對現代化理論的探索。首先,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現代化理論探索提供了思想資源。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即是對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的批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們既深刻反思了現代性在西方國家展開過程中積累的矛盾,也期待東方國家和民族以一種新的路徑實現現代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內嵌了對于現代化的總體認識和發展設想,成為中國共產黨人探索現代化道路的理論源泉。其次,社會主義俄國向中國展示了落后國家通過變革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邁向現代化的前景,立即受到諸多有識之士的關注,為中國提供了現代化道路的現實樣本。李大釗、陳獨秀等對俄國革命進行了深入研究,反復思索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不僅指出了中國革命與中國現代化的緊密關系,并通過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分析,提出中國并不一定適合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化道路。(3)參見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載《李大釗文集》第2卷,225-228頁,人民出版社,2006;陳獨秀:《國慶紀念底價值》,載《陳獨秀文集》第2卷,59頁,人民出版社,2013。隨著認識的深入,中國共產黨人將“社會主義現代化”作為自己現代化理論的基礎。李大釗指出,羅素訪華時提出的所謂“振興實業而必適用資本主義,其謬已極”(4)《李大釗全集》第3卷,353頁,人民出版社,2013。,社會主義是中國這樣的后發國家實現現代化的科學進路,提出了中國所要實現的現代化一定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建黨之初的現代化理論成就主要表現在明確了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和中國化可能。

但也必須看到,此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形成現代化理論體系,對現代化的認識也呈現出明顯的嫁接痕跡。特別是在教條主義的影響下,黨內奉“蘇聯經驗”和共產國際指示為圭臬,將馬克思主義對于現代化的系統理論人為分割為尋章摘句的教條,對于現代化的探索停滯不前。到延安之前,中國共產黨所掌握的零散、片面的現代化理論很難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要求,也無法指導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推進。教條主義嚴重阻礙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現代化的認識,這個思想上的“囊腫”若不切除,黨的現代化理論就不能發展。

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從第五次反“圍剿”的慘痛失敗到長征初期的重大挫折,中國共產黨人意識到教條主義的危害,明確認識到它是行不通的。從遵義會議到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決心糾正以王明為代表的教條主義錯誤,歷史性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開啟了共產黨人獨立自主探索中國道路的艱難歷程。在延安,黨開展整風運動,在黨內系統地清除了教條主義的影響,確立起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的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理論的探索提供了科學思想方法,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關鍵的思想理論基礎。

(二)黨確立了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

關于現代化的思想理念是在西方現代化實踐的土壤中孕育出的,因而既有對現代化的一般性認識、也有西方條件下對現代性的特殊性表達。對于后來致力于現代化的其他國家,需要認識先發國家的現代化問題,實現現代性的“在地化”重構,才能將西方現代化抽象的“海市蜃樓”轉變為自身現代化現實的光明道路。

近代以來,處于外來力量沖擊的特定歷史條件,中國人對現代化的認識一開始就是從西方現代化的特殊性出發的,近代中國首先見識到的是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與現代化生產力相結合產生的具體表現即堅船利炮,隨著對西方了解的深入與學習的推進,才逐漸認識到現代企業、現代制度、現代文化等方面。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中國人一次次地模仿外國進行現代化的嘗試,卻總會在某個時刻觸碰到瓶頸或阻礙而不能得全功。究其原因,就是現代化不能靠“照貓畫虎”來實現。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理論探索實現了重大突破,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具備了用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建構現代化理論的思想條件。只有用實事求是的科學思想方法將現代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起來,形成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又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理論體系,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具有現實性。毛澤東指出:“‘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5)《毛澤東選集》第3卷,801頁,人民出版社,1991。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要求以嚴謹的、開放的而不是教條的、片面的態度研究包括現代化在內的諸多事物,以得到本質的規律性的認識。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的理論探索得以擺脫不成熟的混沌狀態,建構中國現代化理論的歷史進程終于迎來了飛躍。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中產生的毛澤東思想,成為延安時期黨探索現代化事業的指導思想。

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樹立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為認識現代化開辟了前路,黨開始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探索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一方面,黨內系統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人批判了將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錯誤傾向,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以身作則,在延安掀起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熱潮。經過系統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現代化理論取代了黨內“西化”“蘇化”的現代化迷思,不僅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提供了思想工具,更為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思考和研究現代化提供了理論底氣。另一方面,黨倡導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延安時期的中國共產黨“在理論上敢于進行大膽的創造,拋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某些已經過時的、不適合于中國具體環境的個別原理和個別結論,而代之以適合于中國歷史環境的新原理和新結論”(6)《劉少奇選集》上卷,336頁,人民出版社,1981。。中國共產黨人在此時已經開始對馬克思主義的現代化理論進行結合中國實際的深入思考,并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定的理論成果?,F代化在共產黨人那里不再是一些表面的現象,而開始實在地反映出一系列規律性的認識?,F代化代表著結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代表著“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建立近代工業社會”(7)《毛澤東文集》第3卷,206-207頁,人民出版社,1996。,代表著“變農業國為工業國而走向于社會主義”(8)《李達文集》第4卷,11頁,人民出版社,1988。,代表著“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9)《毛澤東選集》第2卷,663頁,人民出版社,1991。,等等。受限于當時的條件,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對于現代化的認識還很難算是完善,但這可謂自現代化概念傳入中國以來中國人對于現代化認識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此基礎上,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提出了第一個較為完整的現代化構想即新民主主義綱領,新民主主義理論也成為黨的第一個較為系統的現代化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指出,新民主主義要“把一個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的中國,變為一個政治上自由和經濟上繁榮的中國”并建設一個“文明先進的中國”(10)《毛澤東選集》第2卷,663、650頁,人民出版社,1991。,提出了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走向現代化的光明前途。

(三)新民主主義理論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的一次嘗試

新民主主義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一次嘗試,是全黨貫徹實事求是正確思想路線后,對現代化思考的理論結晶,它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原初的基因圖譜,包含對“如何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命題的正確判斷,為中國共產黨不斷探索現代化道路奠定了理論基礎。

首先,新民主主義理論明確了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前提條件是實現國家獨立與民族解放,必須“造成統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11)《毛澤東選集》第4卷,1375頁,人民出版社,1991。,才可取得順利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先決條件,這是世界現代化一般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形成的關鍵論斷和科學判斷。其次,新民主主義理論指出了中國現代化事業一定最終將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發展方向?!爸袊锩慕K極的前途,不是資本主義的,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12)《毛澤東選集》第2卷,663、650頁,人民出版社,1991。,中國的現代化只能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再次,新民主主義理論明確了現代化的根本旨歸在于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地運用唯物史觀,提出了“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價值判斷標準,將“使中國社會生產力獲得解放”(13)《毛澤東選集》第3卷,1079頁,人民出版社,1991。作為中國現代化的指向。復次,新民主主義理論強調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協調推進,將政治的現代化與經濟的現代化等量齊觀,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國家工業化、農業近代化聯系起來。此外,新民主主義理論還關注了推進現代化的各要素,不僅提出了“不要打爛機器”(14)《陳云年譜》上卷,418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保護生產力的方針,對于私人經營、引進外資等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問題也都給予了理論回應,對于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助力現代化建設給出了較為成熟的思考和科學的方針。

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人以實事求是態度認識現代化,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理論。黨對現代化理論的探索,展現了實事求是、從中國實際出發這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核心邏輯。新民主主義是中國共產黨基于獨立自主的認識所提出的通過建立、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和社會,進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道路和途徑。它劃時代地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社會主義的發展前途、中國的具體實際與現代化道路緊密結合,開創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獨特路徑,為以后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探索和完善現代化理論奠定了基礎。

二、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積極成果

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人不僅在黨的發展歷程中逐步探尋現代化發展道路,更是在思想與實踐的交織互動中積極探索現代化的中國方案,切實明確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明確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的核心主題與所具有的中國特色,從而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內涵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思想根基與實踐基礎。

(一)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堅強的領導核心

“黨的領導直接關系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運、最終成敗?!?15)《習近平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載《人民日報》,2023-02-08。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最顯著的特征、也是最突出的本質要求。馬克思指出:“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16)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384頁,人民出版社,2004。在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重大任務面前,中國共產黨無疑就是推進偉大事業的“指揮”。在延安時期,黨不斷加強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全方位確立起黨的最高政治領導地位,形成了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明確了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的革命與現代化事業,為黨和人民確立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積累了決定中國式現代化根本性質的關鍵因素。

任何事業的興衰成敗,都與它的領導力量是否有力息息相關。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沒有一個組織精干、忠誠堅定、基礎深厚的領導力量是不行的。中國作為世界人口大國,要在如此基數龐大的群體中推進現代化發展,就必須堅持一盤棋,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就必須要有一個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核心力量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向著光明的未來前進。中國共產黨的建黨先驅們明確將現代化事業的成功與否與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緊密聯系起來,指出中華民族唯有實現現代化才能自存、唯有推進現代化才能富強。(17)參見李大釗:《由經濟上解釋中國近代思想變動的原因》,載《李大釗全集》第3卷,143-150頁,人民出版社,2006;惲代英:《革命政府與關稅問題》,載《惲代英文集》上卷,416-434頁,人民出版社,1984。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實現中國的現代化這一目標便深刻內嵌于黨的初心使命之中。在革命斗爭中,黨逐步成為能夠領導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最先進的領導力量。毛澤東認為:“在中國,一方面,民族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表現得很軟弱;另一方面,中國早已產生了一個覺悟了的,在中國政治舞臺上表現了強大能力的,領導了廣大的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及其他民主分子的中國無產階級及其領袖——中國共產黨這樣的新條件?!?18)《毛澤東選集》第3卷,1055頁,人民出版社,1991。但領導作用的發揮需要有相應的實力作為支撐,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沒有形成一個穩定成熟的領導集體,領導層人員成分復雜、變動頻繁,黨內也并未實現真正的團結統一,導致領導力量較為孱弱,在那個時期的發展道路走得曲折而艱難。

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逐步發展壯大、走向成熟,成長為具有全國執政能力的大黨、強黨,成為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叭魏我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19)《鄧小平文選》第3卷,310頁,人民出版社,1993。黨中央初到延安,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立刻著手構建堅強穩定的領導集體。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同志在黨內的領導地位,統一了全黨的思想和步調。隨后,全黨開展整風運動,肅清了黨內錯誤思想,實現了在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下全黨新的團結和統一。1942年《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首次明確規定“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和無產階級組織的最高形式,他應該領導一切其他組織,如軍隊、政府與民眾團體”(20)《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9冊,423頁,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延安十三年,通過建立統一的黨的委員會,統一領導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工作,切實克服分散主義。全體黨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將黨鍛造成為名副其實、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

(二)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社會主義的前進方向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實行什么樣的主義、走什么樣的道路,關鍵要看這個主義、這個道路能否解決其所面臨的時代課題。在近代中國各種政治力量進行救亡圖存的漫長歷史進程中,中國歷史性地選擇了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為中國人民、中華民族指明了前進方向。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同樣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幫助中國走向現代化發展的正確道路。中國人民選擇了社會主義,讓社會主義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旺盛生命力;社會主義在中國不斷發展,深刻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極為重要的實踐原則。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把穩前進的社會主義方向,黨的領導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明確的政治規定性,以黨的政策和策略明確了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社會主義前路。毛澤東指出走向社會主義前途的條件“就是無產階級和共產黨在全國政治勢力中的比重的增長,就是農民、知識分子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或者已經或者可能承認無產階級和共產黨的領導權,就是民主共和國的國營經濟和勞動人民的合作經濟”(21)《毛澤東選集》第2卷,650、678、704頁,人民出版社,1991。,包含著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的有利因素積聚。

一是以政治上維護無產階級(通過共產黨)領導權界定了現代化發展的社會主義方向。毛澤東指出:“這個綱領所規定的無產階級在政治上的領導權,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國營經濟和合作社經濟,是社會主義因素?!?22)《毛澤東選集》第3卷,1058、1045-1046頁,人民出版社,1991。無產階級領導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邏輯,也是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基本保障。馬克思主義指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于“物質的生活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階級斗爭,對于無產階級而言,只有最終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解放,才能實現其自身的解放,這是社會主義運動的核心,更是社會主義道路的科學內涵。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的聯合的最高形式,承擔著革命事業的領導責任,是中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根本保證。延安十三年,黨高度強調“獨立自主”,對外向國民黨提出了“五項要求”“四個保證”(23)“五項要求”即:(一)停止一切內戰,集中國力,一致對外;(二)保障言論、集會、結社之自由,釋放一切政治犯;(三)召集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代表會談,集中全國人才,共同救國;(四)迅速完成對日抗戰之一切準備工作;(五)改善人民的生活。如五項要求能成為國策,則中國共產黨履行“四個保證”,即:(一)在全國范圍內停止推翻國民政府之武裝暴動方針;(二)蘇維埃政府改名為中華民國特區政府,紅軍改名為國民革命軍,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與軍事委員會之指導;(三)在特區政府區域內,實行普選的徹底民主制度;(四)停止沒收地主土地之政策,堅決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共同綱領。見《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14冊,38-39頁,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對內與以王明為代表的右傾主義做斗爭,有效捍衛了黨對革命運動的領導地位。黨始終高度重視工農大眾的根本利益,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一邊,由此堅定維護無產階級的領導權。在此基礎上,黨在抗日民主根據地搭建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模型”(24)《毛澤東選集》第3卷,1058、1045-1046頁,人民出版社,1991。,提出了在中國實行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構想,為中國現代化事業穩定了正確的政治方向。

二是以經濟上發展公有制經濟積累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條件。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在一定發展階段中,社會生產力與其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共同構成整個社會的物質基礎。社會主義的核心就在于以揭示資本主義內在邏輯的剝削性、批判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而構建起一種以公有制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推進社會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延安十三年,黨明確了“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性質,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注重發展公有制經濟,以公有制經濟引導經濟整體的發展。在延安十三年間,一個工業基礎幾乎為零的陜北小城在黨的領導下逐步發展成為擁有石油廠、制藥廠、紡織廠、冶金廠等多樣工業布局的生產城市,其中絕大多數都是公營工業。(25)同時,黨在邊區大力提倡農業合作,組織起覆蓋邊區總人口1/6的400余個合作社(26)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編:《延安志》(上),273-288、272頁,中共黨史出版社,2021。,大大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凡此種種皆說明在延安十三年間,黨在經濟上不僅從未放棄社會主義原則,更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特殊環境中,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因素的增長。

三是在文化上以倡導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樹立了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文化觀。毛澤東強調:“當作國民文化的方針來說,居于指導地位的是共產主義的思想,并且我們應當努力在工人階級中宣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并適當地有步驟地用社會主義教育農民及其他群眾?!?27)《毛澤東選集》第2卷,650、678、704頁,人民出版社,1991。社會主義的文化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是助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文化。即使在戰爭背景下,黨在延安十三年間仍然高度重視新文化、新文明的創建,例如召開延安文藝座談會,明確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2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藝論集》,60頁,人民出版社,2002。,在文化上把穩了社會主義的航向,開創了黨引領文化正確方向的實踐典范。黨明確了新民主主義時期文化的發展最終是為了“幾萬萬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29)《毛澤東選集》第3卷,1060、1080頁,人民出版社,1991。,為建立社會主義社會做準備。文化是最深層次的精神力量,黨在延安以社會主義方向推進文化的現代化,構建起堅實文化認同,保證社會主義方向的穩固。

(三)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民族復興的核心主題

中國現代化發展的具體呈現,是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各個層面不斷前進、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其主題歸根結底就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主題不僅在思想文化的意義上不斷推進,更是在現實實踐的意義上不斷發展。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的探索實踐不僅表現為對于中國獨立自主的現代化理論的構建,同時也表現在中國共產黨致力于實現國家統一與民族獨立這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前提條件的努力奮斗。

對于近代中國來說,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是實現現代化的前置條件。毛澤東指出:“就整個來說,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泵珴蓶|進一步明確了“消滅日本侵略者,這是謀獨立。廢止國民黨一黨專政,成立民主的統一的聯合政府……這是謀自由、民主和統一”的兩方面。(30)《毛澤東選集》第3卷,1060、1080頁,人民出版社,199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會有成功的現代化,現代化必須建立在統一的國家和獨立的民族之上,這是最為基礎的民族共識。由此,抗戰建國是延安時期黨的革命目標,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要預備。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十三年間,始終堅持全面抗戰、民主建國的正確方向,在多條戰線上取得了重大勝利,成為改變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開路先鋒。

一方面,黨提出并堅持全面抗戰的正確方針,成為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在延安的窯洞里,毛澤東發表了《論持久戰》《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論著,提出了全面抗戰路線和持久抗戰方針,為全民族抗戰指明了方向。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國民黨開始消極抗日、積極反共,掀起多次反共高潮。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鞏固和發展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延安十三年間,黨在陜北的窯洞里指揮各敵后根據地開展波瀾壯闊的人民游擊戰爭,成為抗日戰爭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另一方面,黨倡議成立聯合政府的政治主張,成為和平民主建國的領導力量??箲鸷笃?,面對戰爭勝利的曙光,“中國該向何處去”的命題擺在了國共兩黨以及全國各族人民面前。在國民黨抱殘守缺地堅持一黨獨裁統治的同時,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適時提出了“聯合政府”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綱領,在復雜微妙的政治局面里,占據了政治制高點,成為全國矚目的推進和平民主建國的引領力量。在“兩個中國之命運”的較量中,中國共產黨贏得了全國愛國進步人士的支持和愛戴,挫敗了國民黨一黨專制的企圖,引導中國走向建立和平的民主的獨立的新中國的光明道路,為最終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真正領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了準備。

(四)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僅具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的共同特征,而且具有基于中國自身的鮮明特色。這樣的特色是中國的基本國情與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所內在規定的。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在局部執政的條件下有意識地將一些現代化理論應用于實踐、應用于根據地建設之中,帶領人民對于中國的現代化建設進行了一定探索、形成了一定成果,體現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雛形。

一是實踐了一定人口規模的現代化建設情形。陜甘寧邊區是中國共產黨長期經營的較為完整的根據地??箲鸾Y束前,邊區的人口密度是15.2人/平方千米,總人口140余萬(31)黃正林:《陜甘寧邊區社會經濟史(1937—1945)》,34頁,人民出版社,2006。,在領導百萬軍民開展現代化實踐的過程中,黨采取了大生產運動、精兵簡政等措施,既充分發展了邊區的生產力,又不過分加重民眾的負擔。這些都為黨在以后領導全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借鑒。

二是展示了共同富裕原則下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可能。在陜甘寧邊區建設中,黨推進土地改革,推動減租減息,創辦了大量互助合作社,著力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在發展公有工業和合作社工業的同時,鼓勵私營工業發展,為大量群眾創造有效工作崗位;開辦了大量的福利機構如孤兒院、幼兒園、養老院等,切實保障了人民各項基本權益。邊區建設的成功證明,在正確政策指導下推進的現代化,有避免嚴重貧富分化的可能。

三是貫徹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要求。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之一。馬克思指出:“通過社會化生產,不僅可能保證一切社會成員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而且還可能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獲得充分的自由的發展和運用?!?3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563-564頁,人民出版社,2009。黨在延安十三年間強調要“建立中華民族的新文化”(33)《毛澤東選集》第2卷,663、476頁,人民出版社,1991。,以延安文藝座談會為旗幟和里程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建設,創造出許多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成績尤為顯著。

四是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方針。黨中央到延安后,高度重視陜甘寧邊區的生態保護,從全面從長遠計,在發展生產的同時開展了以植樹造林運動為代表的生態保護行動。陜甘寧邊區建設廳報告提出“為補救邊區將來的困難與恐慌,及根本改變西北大陸性氣候、溫度、雨量、含蓄水源、防止山洪泛濫和大量培植國家森林富源計”(34)《陜甘寧邊區社會經濟史(1937—1945)》,34頁,人民出版社,2006。三項長遠考慮,決定開展植樹造林。陜甘寧邊區全方位、多渠道地推進植樹造林和水土保護,在1938年至1947年近十年間栽種的樹木數以百萬計。從延安時期的實踐出發,對于生態環境的重視成為中國共產黨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寶貴經驗。

五是提出了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未來前景。中國共產黨人身處延安、放眼世界,以唯物史觀的科學視角觀察分析國際局勢,預見“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世界,已經鮮明地擺在我們的前面”(35)《毛澤東選集》第2卷,663、476頁,人民出版社,1991。,在世界舞臺上建構起了負責任大黨的國際形象。隨著“延安”這一地名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國際視野中,黨的外交政策也逐漸走向成熟,提出了中國不掠奪、不侵略的和平發展道路。毛澤東將黨的對外政策表述為:“中國共產黨的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是在徹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國家的獨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進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誼這些基礎之上,同各國建立并鞏固邦交,解決一切相互關系問題?!?36)《毛澤東選集》第3卷,1084-1085頁,人民出版社,1991。

三、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意蘊

實現現代化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共同目標,也是中國不斷前進、不可逆轉的潮流和趨勢。延安十三年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現代化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黨不僅領導革命走向勝利,而且進行了局部執政的嘗試,孕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初始路徑和思想,形塑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價值取向、精神氣質和正確方向,為今天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歷史經驗。

(一)奠定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現代化為了誰、依靠誰?這是各種政治力量推動現代化建設必須思考的根本價值取向問題。近代以來,中國政治舞臺上的各種勢力之所以沒能找到適合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究其根本就在于他們是為了自身利益服務,而沒有從國情出發、從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人的初步探索從根本上改變了現代化的價值取向,如果說延安時期的共產黨人對于“怎樣實現現代化”的答案還不甚清晰的話,他們對于“實現怎樣的現代化”的答案則無比明了:中國的現代化是為最大多數人實現的現代化。

延安十三年,黨堅持群眾路線,在經濟上團結帶領人民群眾進行大生產運動,著力解決根據地生存問題,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生產積極性,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敵人對根據地的封鎖;在政治上注重“民主”的真實性、廣泛性與有效性,凝聚起人民群眾這一推動歷史進步的主體力量;在文化上明確文藝要為人民大眾服務,創造出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民主主義文化……這些探索舉措預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絕不是少數人的狂飆突進,而是由最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的行穩致遠。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人的探索歷程證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力量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

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是以人民為中心。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者是生產力諸要素中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歸根到底,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開創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其目的就在于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會主義的本質賦予了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協調、整體、可持續的顯著優勢,從根本上克服了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帶來的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生產者與消費者、精神領域與物質領域、人與自然等關系的激烈矛盾,全面超越資本主義的局限性。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以追求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以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目標任務。中國式現代化以實現人的現代化為目的,把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始終。

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力量是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動力機制既不同于西方以資本為主導的資本主義現代化動力類型,也不同于蘇聯的傳統社會主義動力類型,它采取的不是單一經濟動力論,而是內生綜合動力論,這個內生動力就是人民群眾。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將社會發展與人民群眾需求相適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中國現代化偉大事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人民群眾不再是現代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為現代化添磚加瓦的真實的參與者、貢獻者、成就者。正是因為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民立場,中國式現代化才具有深沉持久的內源性動力。

(二)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推進現代化事業最深沉最持久的內在力量。綜觀歷史,現代化的民族必有現代化的精神,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需要物質的建設和力量,也需要精神的建設和力量。面向現代化的民族精神既是一個民族現代化的先導,也是實現現代化的保障。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成為振興民族精神的領導力量,以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精神特質和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在革命實踐中創造出了許多精神豐碑。以延安精神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在精神上走向成熟,延安也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燈塔。在延安,中國共產黨人不僅以實踐創造了張思德、南泥灣等現代的精神符號,豐富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外延表達;還借用“愚公移山”等典故,激活五千年來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推動了中華民族精神內核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

延安十三年間,中國共產黨重振了中華民族精神,凝聚了面向現代化的新民族精神??谷諔馉幹?,中華民族精神的再造固然有面臨空前民族危機的背景,亦不能忽視延安這個重要的“培養皿”。在延安,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救亡旗幟,培植了愛國主義精神;維護民族統一戰線,重振了團結統一精神;堅持正義人民戰爭,彰顯了愛好和平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表現了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精神。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地堅持喚醒民眾,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發揚光大提供了歷史動力。一種開放、獨立、富有凝聚力的中華民族精神,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從革命精神中汲取營養、明確方向。從延安出發,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更是一場“后有來者”的接續奮斗。延安精神永遠激勵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永遠是中國式現代化堅實的精神力量。

堅定的政治方向連接著共產黨人的精神歸宿。政治方向是政黨奮斗的目標,代表著政黨及其所代表的階級的共同意志。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最終達致共產主義理想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世界的永恒歸宿,也是中國共產黨最根本的政治方向。為了實現理想追求,中國共產黨人在救國、興國、富國、強國的征程上拼搏奮斗,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奇跡。延安精神中所包含的對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追求指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求索在精神世界的折射。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昭示著共產黨人的思想基石。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是黨認識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中國能夠打破“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走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認識基礎。面對著“一窮二白”的基礎條件與具體國情的現實桎梏,延安十三年,黨在多個方面對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做出了初步探索,這種探索在精神上的沉淀形成了延安精神,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特質。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展現出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肮伯a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37)《毛澤東選集》第3卷,809頁,人民出版社,1991。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作為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起來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人民的黨,必然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價值取向,這也是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出發點。延安十三年,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共同的精神標識。黨始終將推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置于首要位置,確立了中國式現代化最根本的價值追求。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標定了共產黨人的頑強本色。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現代化事業不可能等、靠、要,只能依靠腳踏實地、苦干實干而來。延安時期黨在面對侵略者與反動派的聯合圍堵時,在“困死、餓死”的巨大危機前,仍能打出“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響亮口號,以不屈的斗爭意志戰勝困難、建設邊區,打下了獨立自主的鮮明烙印。

(三)規定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基點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社會主義”和“中國特色”雙重屬性,既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也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化。近代以來,許多仁人志士進行現代化嘗試的失敗證明,如果沒有一個堅強有力的政黨領導、沒有與現代化所代表的先進生產力相適應的上層建筑,是絕無可能順利推進現代化事業的。延安十三年,中國共產黨在政治上趨于成熟,不僅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和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也在政治現代化領域做出了許多影響深遠的嘗試,這些探索構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基點,成為成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保障。

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政黨主導、使命驅動”的鮮明特點。延安十三年,“黨領導一切”的政治原則逐漸樹立,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事業才能成功成為廣大進步人士的共識,中國的現代化事業才有掌舵領航的核心力量。歷史已經證明并將繼續證明,正是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才有了風雨來襲時最可靠的主心骨,才從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才能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道路。

不同于西方現代化國家所產生的議會型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于華夏大地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難之時,誕生于救亡圖存的興起之時,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實現民族復興而集結在一起的有組織性和戰斗力的“先鋒隊”。對于民族和國家高度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鮮明標志。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當之無愧的領導核心地位,來自其“使命型政黨”的底色。首先,中國共產黨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將實現無產階級解放作為自己的目標,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要求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朝向必須要和共產黨人的奮斗方向、人民群眾的利益指向相一致。其次,中國共產黨是扎根于中國大地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黨始終推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黨所承載的歷史使命與中國的現代化任務高度契合。中國式現代化只能是而且應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典范就是中國式現代化。

堅持獨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黨百余年奮斗得出的歷史結論,也是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立足點。作為后發型現代化國家,中國在西方現代化浪潮的沖擊下,沒有迷失自我、全盤西化。延安十三年,以“三三制”“一元化領導”“群眾路線”“整風運動”等為代表的現代化探索舉措和話語表達,不斷地深耕現代化的本土方式,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延安之治”。而今天經過不斷豐富和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超越了“黨派紛爭”的政治邏輯、“以物為本”的資本邏輯、“國強必霸”的博弈邏輯、“精英至上”的價值邏輯,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普遍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客觀規律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晶,是世界現代化浪潮在中國激起的本土化漣漪,是現代化概念以中國實踐為基礎所進行的重構。更重要的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中國人民在近代以來百余年的摸索奮斗中,獨立走出的一條“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寬廣道路。延安十三年,黨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初步探索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是獨立自主的現代化,必須始終堅持自信自立,以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猜你喜歡
人民出版社中國式延安
中國式民主
我可以咬你一口嗎
從延安整風運動說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Alienation and Struggle of the “Happy Housemaker”
不要讓中國式焦慮,廢掉了你的孩子
抉擇
中國式失敗
走進延安
人民出版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