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爾克斯的小說和巴托克的鋼琴曲

2024-04-11 01:00張宗子
閱讀時代 2024年3期
關鍵詞:巴托克瓦格納馬爾克斯

張宗子

杜甫在《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的詩前小序中講了一個故事:大書法家張旭善作草書,早年在鄴縣觀賞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從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五十年后,困頓早衰的杜甫暫時棲身于四川,在夔府別駕元持的家里,再見公孫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撫古思今,感慨萬分,寫下這首歌行體名作,其中形容李十二娘的劍舞:

霍如羿射九日落,

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

罷如江海凝清光。

這四句,用以形容張旭的字,也恰如其分。

張旭看劍舞,書法大為長進。而德國小說家、《布登勃洛克一家》和《魔山》的作者托馬斯·曼,則從瓦格納的音樂里得到小說結構的啟發。

克勞斯·施略特在為托馬斯·曼寫的傳記中說,托馬斯·曼自小醉心于瓦格納的音樂,終其一生,興趣不減。在構思多卷本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的過程中,托馬斯·曼“頭腦里總是縈繞著瓦格納《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富麗結構”。瓦格納提出“主導動機”的概念,用特定的旋律表示某一主題,這一主題可以是一個人物,也可以是一個物件。施略特認為,托馬斯·曼后期的作品,如《魔山》和《約瑟》里,那些在重復出現的細節中發展升級的各種關系,大概就是從瓦格納的主導動機中提煉出來的。

所有藝術都是相通的,區別只在形式。推開形式之門,看到的同樣是心靈的風景。很多人被形式這道門嚇住了,尚未嘗試就覺得與自己格格不入。在文學藝術領域,沒有喜愛打不開的障礙。馬勒為尼采和歌德的詩譜曲,馬拉美《牧神的午后》變成德彪西的管弦樂,拉斐爾前派畫莎士比亞,穆索爾斯基又把展覽會上的圖畫變成鋼琴曲……韓愈贊嘆穎師的琴聲:“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琴聲能造成他那么強烈的情緒反應。

藝術之間的影響往往是不著痕跡的,若關涉到具體的對應,如測字算命一般,就顯得非常神奇。在這方面,我記得幾個有趣的故事。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在訪談時說,有一次他和朋友卡薩里斯夫婦一起,弄了一堆唱片,希望從音樂中尋找靈感。他們把沒用的剔除,有用的留下:“我們發現不能給我們帶來靈感的全是德彪西的作品,能夠激發熱情的是勃拉姆斯。所以,我們就專聽勃拉姆斯?!?/p>

同是拉美人,哥倫比亞小說家馬爾克斯對古典音樂的愛好比博爾赫斯更深,更專業。他習慣在創作長篇小說期間反復聽音樂。在墨西哥寫他的曠世杰作《百年孤獨》時,馬爾克斯手頭只有兩張唱片,他就一遍又一遍地聽,以致把唱片都聽壞了。這兩張唱片,一張是披頭士的專輯,另一張,博爾赫斯聽了可能哭笑不得,正是他覺得“對喚起靈感沒用”的德彪西。馬爾克斯說:“大提琴是我的最愛,從維瓦爾第到勃拉姆斯;小提琴,從科萊利到勛伯格;古鋼琴和鋼琴,從巴赫到巴托克?!笨梢娖渖娅C的廣泛。

在自傳《活著為了講述》中,馬爾克斯說,這些年寫回憶錄,“我再創奇跡,無論聽什么類型的音樂都不會干擾寫作”。而寫作《家長的沒落》的經歷使他覺得,借助音樂來促進創作還有潛力可挖?!都议L的沒落》出版后,兩位年輕的音樂家登門拜訪,用“一堆圖表曲線和復雜的分析”,令人信服地論證:這部小說的結構與巴托克第三鋼琴協奏曲的結構完全一致。驚奇之下,馬爾克斯感嘆說,“寫作《家長》期間,最常聽的確實是巴托克奇妙的第三鋼琴協奏曲”,“它使我內心產生了一種十分特別、有點兒奇異的情緒,但我從未想到,它對我的影響竟然會滲入我的文字”。

馬爾克斯當然沒有浮夸,他也用不著。此事為瑞典文學院得悉,當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頒獎儀式上的背景音樂,就特地選用了巴托克的這首曲子。

擔任過北京魯迅博物館館長的孫郁先生寫過一本《魯迅藏畫錄》,這本書我很喜歡,讀過不止一遍。其中的《印象派之影》一文,談到印象派繪畫對魯迅的影響。孫郁主要講了三點。

第一,魯迅在印象派比較高超的作品里,看到了沖破思想束縛的出路,“天地之色為之一變,人在極限之中找到精神的另一可能”。

其次,在小說《補天》中,起筆時“對天地之色的描寫,有著色欲的美”:“粉紅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著許多條石綠色的浮云,星便在那后面忽明忽滅的眨眼。天邊的血紅的云彩里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如流動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巖中;那一邊,卻是一個生鐵一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迸畫z的形象讓人想起梵高筆下的女子,“耀眼的光有著性感的充實”。孫郁說,魯迅文字的用色非常大膽,形容詞與名詞的奇特搭配“讓我們目瞪口呆,卻獲得了意外的審美愉悅”。

第三,一些印象派畫家的氣質,有魯迅喜歡的元素,比如梵高的“憂郁和不安于憂郁的低回雄放”,他們在“絕境中還能創造出絢爛的美”。類似的例子還可以舉出更多,從中可以看出,魯迅所受印象派畫家的影響,不止梵高和高更。

我自己作文,有過借助圖片展開描寫的經驗,據此可以把細節寫得非常生動,因為圖片喚起了回憶,并由此生發想象。圖片之外,身臨其境的經驗當然更重要。在具體的環境中,感受是多方面的,除了視覺印象,還有聲音、溫度、氣味、觸覺、情緒等因素,這些,就構成了一種氛圍,是圖片所不能替代的,而圖片提供了很好的回憶和想象的基礎。

中國古典文論認為,寫文章,文氣要飽滿,前后貫通,如江河直下。我一直覺得音樂對寫作幫助很大,潛移默化,使得文章流暢,有精神。當然,這是在理想的情況下。具體的例子也有,自然不能和馬爾克斯的經驗相比,因為我寫的是隨筆,不像長篇小說,具有殿堂式的宏偉結構。寫《一池疏影落寒花》的序的時候,純粹為了好玩,寫的時候,突發奇想:第一段從古詩詞的角度談寫作,第二段從貝多芬的晚期四重奏談寫作,那么第三段為何不再回到古詩詞,形成簡單的奏鳴曲的結構呢?

結果就這么寫了,效果似乎也不壞。無論如何,總是我對音樂之敬意和愛意的一次有意識的表達。

(源自《此岸的蟬聲》,王世全薦稿,有刪節)

責編:潘茜

猜你喜歡
巴托克瓦格納馬爾克斯
當代文化視域中的瓦格納及其超越
“遇見”瓦格納(大家拍世界)
作為爵士音樂家和教育家的巴托克
——論其對爵士樂的影響及其編訂的《莫扎特鋼琴奏鳴曲》
淺析巴托克鋼琴“組曲”《在戶外》和聲特點
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敘事研究
名人相冊 歌劇巨匠:瓦格納
我所認識的巴托克(下)
童話中的真實——重解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族長的秋天》中譯本首次面世
陳忠實對加西亞·馬爾克斯的接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